播放地址

社交网络2010

剧情片美国2010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贾斯汀·汀布莱克,鲁妮·玛拉,约瑟夫·梅泽罗,艾米·汉莫,乔什·平茨,艾比·森哈,布兰达·宋,达科塔·约翰逊,艾伦·索金,艾玛·菲茨帕特里克,玛莱斯·裘,马克·索尔,达斯汀·菲兹莫斯,帕特里克·梅佩尔

导演:大卫·芬奇

 剧照

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2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3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4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5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6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3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4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5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6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7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8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19社交网络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12

详细剧情

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饰)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一度致令哈佛服 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与此同时,马克也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Facebook”。   经过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各种麻烦与是非接踵而来,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

 长篇影评

 1 ) 好一部醒世感情伦理片!

太好看了太有内涵了,完全超出预期,绝对要推荐给所有妇女友邻尤其已婚的一定要看啊亲!虽然里面正经没什么女性角色。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贱人变心不可怕,小三兴风作浪就勇敢拍死他,关键要会用法律和头脑武装自己,懂得捍卫自己作为合法大奶的合法权益!一拍两散不可悲,遭人抛弃更不是末日,只要不同时是弃妇和法盲,抓不住他的鼠标也要抓住他的钱,留不住他的心也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该网页无法显示”的首页。

从理讲,要相信不管是美国的法律还是中国的法律,只要被法律承认的婚姻都是被保护的;从情讲,不管是美国的陪审团还是中国的陪审员,都会同情糟糠妻而不是吸可卡因还乱搞的小三。这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具有强大法律素质和经济头脑的哈佛大奶形象,为面对同样感情问题的妇女们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电影除了塑造哈佛大奶一开始单纯深情乐于奉献,被抛弃后自立自强坚持讨债的形象,也在几处描写了其感情冲昏理智时犯下的错误,和发觉渣攻已经发达了而自己被小三鸠占鹊巢后猛摔渣攻laptop的耍泼形象,值得广大妇女引以为鉴,最典型就是大奶负气出走冻结帐户引火烧床的时候,接到渣攻一个电话,立刻化作绕指柔,以为旧情复燃,签下了自己的死刑契约。

这个时候的大奶和开始的精明判若两人,但又不显突兀,他冲电话大喊“我只是想你在乎我”时候,已经暴露了死穴,世上很多女人,当然还有男人,被抛弃就是因为所做的一切就是渴望被那个贱人在乎,而且毫无保留的把这种渴望表现出来,但是对于贱人来说,真情因为容易到手而廉价,他们更容易被那种被教他说“i'm ceo, bitch!”的小三吸引。这就是感情可悲可叹的不平等,不要相信什么“如果爱,请深爱”的屁话,与其事后砸电脑,不如事先请律师看看要签字的条款。

总之,这部电影已经超越狭隘腐女的认知,具有了深刻的普世价值观,good job,David Fincher!

 2 ) 古老的真理

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是事实,多少虚构。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顶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原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聘的高等电脑程序技术人才。电影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观众福利角度出发,倒也能算无可厚非。
  
一. 一部极为扎实的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在我印象中是一位特别扎实的导演,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绝对一板一眼,从不偷工减料。MTV导演出身的他电影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每部都有种沉甸甸“重”的质感,人物性格突出,细节充盈丰满,镜头语言充满层次内涵。但芬奇的“重”并非是伯格曼或塔可夫斯基那类基于“慢”的积累的凝重,他的叙事处理节奏很快,从不拖泥带水,影片的质感主要来自于坚实的戏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支撑起来的氛围构建——厚、沉,充满心理压迫感,却又同时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疑窦丛生的逻辑发展激发观众情绪的起伏跌宕。
  
大卫•芬奇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以惊悚/犯罪类型片为主。他很能在这种题材下控制场景的视觉氛围及叙事过程的铺展节奏,细腻刻画人物的心态发展过程,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身临其境感。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其中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与结尾一幕对整个旧世界意识形态彻底颠覆同时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大变革,稳健地树立了90年代经典“邪典电影”的地位。
  
《社交网络》是09年之后芬奇题材转换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同名短篇小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尽管没有了犯罪悬疑,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身也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通过芬奇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转换及干净利落的前后穿插,电影依然极具观赏性及娱乐性,信息丰富,回味无穷。
  
《社交网络》中最能体现芬奇才华的应该是亨利皇家划艇赛一幕:镜头从泰晤士河的远景俯瞰开始移动,随着背景音乐节奏的加快,几个逐渐加速的风景快切先调动视觉的兴奋度,然后一个稳健的水平横拉,紧接着一个沉着的垂直下移,目光的焦点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河面上的众赛艇队。此时金属质感的贝司声越来越重,序曲也终于激发了主音,哈佛赛艇队从画面右侧向左驶入焦点,两位主要人物——扎克伯格的校友兼商业敌人温克沃思(Winklevoss)兄弟——也从远景变为特写。之后,在远、中、近与人物脸部及肢体特写的反复切换中,音乐的主导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船桨整体划动的频率、敌对双方奋力出击的表情、飞溅的水花、紧绷的肌肉、破浪的船头都在继续补充一种紧迫感,直到最后的压力爆发,管弦齐鸣,胜利者的狂欢交替对比失意人的沮丧,高潮在一波波的咏叹中平息,镜头再次从快速的切换转为平拉,画面由河面垂直向上移动变作天空,以暴雨将至前浓云密布的远景收尾。这一幕即完成了事件发展本身的线性描述,又成为了故事主线的某种隐喻,同时还视觉化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落脚点,实在精彩。
  
  
二. 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他真是个非常讨厌的混蛋么?并非如此。他能令人喜爱么?我很怀疑。在故事的整个行进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社会道德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像不像我们的80后?)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三. 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两条: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经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Eduardo Saverin)。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投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力地编程,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功效是不能否认的。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收益地一厢情愿,他对Facebook所进行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常规职业计划前提下的保守为之。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开始变得真正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成功。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这并不意味着二人便一定得反目成仇。马克对待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极令人遗憾。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你说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

 3 ) 【吐一下无关的槽又不会怀孕】高玩非死不可---《社交网络》

1.必须承认,Mark是一位高玩,而高玩首先要会玩,其次要能玩,at last but least你要比别人更会玩能玩。

2.本片讲述了米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的发迹史,他的事业改变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当代社会的网络发展,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亲切地尊称他为,该页无法显示之父。

3.机关枪台词是本片的拳头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本片观众可以欣赏到到地道的哈佛吐槽,品尝当地的特色内涵,而且嗷嗷的米国口音更是您练习听力口语的不二选择。这样的好东西我们不要您听六个月,不要您听一百天,只要您两!个!小!时!

4.这个有五亿用户,价值二百五十亿的公司,却开始于一个妹子给还没发芽的老板发了卡,而最后这个宅要用F5找回他的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这熊孩子挺会玩儿,给技术宅发卡然后野外放养也是妹子们致富的好办法,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就是快拿着红宝书去自习室学你的习吧,那是BU的妹子,你know?

5.据说Mark本人表示他根本不是为了妹子才开始搞事业的,那些渴望被发卡以此励志的也可以醒醒了,除了你父母谁大冷天的还提醒你多穿衣服,珍惜吧。

6.我国学子最容易被资本主义成功人士的故事所煽动,动不动就要学比尔大门翘课,学Mark毒舌,然后跑回寝室打Dota。但是我想说面对贵国的人人网,技术宅们洗洗睡吧。

7.人家哈佛校长不都说了么,你有个点子牛逼个毛,你要在你点子被剽窃之后再想一个那才牛逼,哈佛人人都是点子帝,你没被剽窃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8.这部电影Mark牛逼哄哄的背后,是Finch流畅的剪辑和美妙的运镜,每个镜头都灵巧之极,切得恰到好处。而倒叙加强了故事的张力,从恩爱基友到对簿公堂,仅仅是因为一段时间不见面,和一个新基友的挑拨(大误)。

9.我喜欢本片的配乐,怎么形容这给力的音乐和电影来着?A.相濡以沫B.相伴一生C.相依为命;应该是C吧。

10.啊喂,这毫无违和感的选角是怎么回事?Mark的扮演者就是《僵尸之地》的那位,他看上去果然像个无力的宅啊,小受Eduardo的扮演者不就是新任蜘蛛侠么?还有那两位胸大无脑的英俊兄贵,其实他们俩的扮演者是一个人。

11.《僵尸之地》也是一部好片。

12.说到选角,Justin Timberlake,让他演免费音乐分享的发起人,这是导演在本片中最大的一个吐槽。

13.《南方公园》S14E04里,Wendy怒斥Stan为什么不把非死不可的情感状态一栏改成恋爱,跟本片那段戏同步率破表,连台词和语气都一模一样…
.
14.本片其实还算一部青春片,就算他是亿万富翁,他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其实跟普通大学生差不多,这部电影侧重的的还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而非how to be a billionaire。

15.You're not an asshole ,yo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16.所以说,Mark创立的不是非死不可,是寂寞。

17.最后,强烈要求,把本片顶入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选名单中去。

(感谢六楼更正影片细节)

 4 ) 自古英雄出少年

前一阵子看《社交网络》,看完就给评了个五星,我想这部电影入选很多人私人榜单的年度佳片是应该没问题的。其实大师也谈不上多么大师,但主要就是让人喜欢。有时候一个人对电影的评价就是这样,技术指标也好,艺术指标也罢,再怎么专业,也不可能完全从这些很理性的方面去评价,一部电影来说,是否讨人喜欢还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后来有人问我为啥同时看的《让子弹飞》给了四星,而《社交网络》却给的五星,我当时没回答上来,现在想来,无非就是这样,《社交网络》从整个技术角度价值观这种硬指标来说,其行云流水的表现手法和缜密的故事结构,是惯常的好莱坞架构,虽然从艺术角度来说惊喜不大,但基本没有大的缺点和漏洞,但是通常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要能达到这样的拍摄水准,然后能够再做到讨人喜欢这四个字,就很容易让人给出五星了。而《让子弹飞》对我个人理解来说,算是讨人喜欢的,但是也有比较大的价值观的质疑和缺点,所以就只能差这么一星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评价。

不说这些标准,还是只说说“讨人喜欢”这四个字吧,前两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是做网站的,我们在聊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就很疑惑的说,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从他业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一个网站是如何起家的,还有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比较行业内的事情,外行是不会感兴趣的,似乎只有业内的人会更感兴趣才对,但是没想到,大家不仅看懂了,而且还评价这么高。我说,可能是因为故事比较励志吧,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啊,而且哈佛这种氛围也比较吸引人,朋友就笑,我想他是觉得我说的不对,我也觉得我说的哪儿不对,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后来有一天,我独自在街上走,我看着冬天的阳光里这个灰扑扑的城市以及来来往往的日常的平凡的人们,看着我们这庸俗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就突然又想起这个故事来,并且想到了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故事不过是老故事,它真正的内核,不过是旧瓶装了新酒而已,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你是蒸汽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罢,人性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梦想的渴望,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从来就是最能打动人人的故事之一。而《社交网络》之所以这样的被人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描写了一个人,而是描写了一代人,在故事中的每一个年轻人,他们都具有这个时代的少年英雄的特质。马克也好,马克的朋友们也罢,即使是和马克作为对手的两兄弟。尽管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有的过于傲气凌人,有的缠绵于情爱,有的生活放浪形骸,但是他们青春,阳光,朝气蓬勃,有杰出的头脑和开辟疆土的魄力以及勇气,却是共同拥有的特性。他们每一个人,都让人喜爱,而这些少年英雄之间发生的故事,至于所谓故事中的那点儿儿女情长,那只是一个点缀罢了。

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宣传和贩卖成功学,精英价值观,给老百姓讲一夜暴富的故事,这样的暴发户看得多了,有时候让人觉得甚是讨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希望成功,但是比成功更让人渴望的,是可以干干净净的成功。成人世界的成功,总是伴随着臭气熏天的腐朽,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我们这个特殊的国家里,更多的人的成功,是靠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的。人们宣扬成功,崇拜成功,伴随着沾沾自喜的宣扬着丑陋的厚黑学。而少年们则不屑参与成年人的游戏,他们以不可阻挡的傲然之势,在成人建造的巴别塔的旁边,直接开疆破土,改变世界,建立了自己的新王国。这摧枯拉朽的颠覆,赢得实在是漂亮且干干净净。哪怕他们自己之间的竞争,斗争的故事,也都是可以放到阳光下来讨论的,并不像成年人之间那样阴暗和龌龊。你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确是英雄,只不过昔日的他们身骑白马,而今的少年们凭借的是他们超人的头脑,才华,魄力和勇气。

成功者的天分才气等等素质已经被无数成功教科书罗列过无数遍,但我想说,只有内心还有梦想的少年,内心对靠自己的实力干干净净的成功怀有着信念成功的少年,才会打破旧世界,建造一个新世界。而《社交网络》给我们这些成年人讲的这个故事,无疑是告诉我们,我们的那些所谓成年人的妥协,厚黑学,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经验,和各种所谓的游戏规则,看上去很正确,也不是不管用,但它其实也一样可以翻天覆地的被改变。少年们带给我们的是新的世界,也是新的经验,这新的一切,因为它是干净的,所以也就更加的美好。

由此,我也想到我上文提到过的那位朋友,他从旧的世界走出来,正在致力打造属于他自己的新世界,我曾经也怀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冒险。但现在却又觉得理解,朋友的心,是干净的,单纯的,有所坚持的少年的心,在旧有的世界中,终究是做不得那些世故的成年人。既然这样,不如索性义无反顾的走自己的路,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用他们自己的经历像我们证明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必是输,也许反倒会赢。谁知道呢,不做怎知道,这世界的精彩结局,你总是无法猜测。

我所希望的,不过是干干净净的成功。《社交网络》里的少年们如是,我朋友如是,我亦如是。我想这部电影,最根本的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在于此吧,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永远是荡气回肠,震人心魄的故事,更何况,这一次它还是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实在是这腐朽冷漠,庸俗不堪的丑陋世界里的一道亮光,一个鼓励。

 5 ) 片中的女孩排名公式的解释

        其实原理源自国际象棋的排名计算公式,ELO rating System,以发明人Arpad Elo的名字命名,用来计算国际象棋选手的比赛积分和排名。
        ELO排名体系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排名制度。这个制度最大重点,在于强手打败弱手时,赚不了多少积分;反之就能赚比平常多的积分。每位参赛者都有一个实力值,实力值越高则排位越前。
ELO排名体系的主要运算公式如下:
        新实力值 = 旧实力值+ K(胜负值 – 期望胜率)
 
i. 每位参赛者最初都被赋予相同的初始实力值,这个值在不同类别的系统中都不同,大概是由1300至1600不等。
ii. 胜负值:胜为1、负为0、平手为0.5
iii. K-value就是一局结束后增减的最大可能值。
iv. 期望胜率:根据局前双方的实力值(旧),计算双方胜出的机率。
1(a)K-value
在美国国际象棋联盟(USCF)的排名中,主要采用三级制,根据参赛者的实力值,分成三个领域来决定K-value:
实力值0-2099者,K-value为32;
实力值2100-2399者,K-value为24;
实力值 >=2400者,K-value为16。

为甚么业余级别的K-value需要高一点呢?

有一种说法是避免偶发性的失算,例如一个人的实力值约有2500,但初始实力值是1600的话,升级至应有积分便需要对赛很多局。调整K-value的话能加速达到应有的等级领域。

而另一个说法是,入门者的实力变化可能很急速,而相对来说专业级的稳定性较好……

为了让刚加入系统的高手尽快得到应有的评级,世界国际象棋联盟(FIDE)索性让新加入者使用一个较高的K-value,在30局过后才降回一般水平。FIDE对K值的设定如下:
首30局,K-value为25;
实力值不足2400的,K-value为15;
实力值到达2400并已进行超过30局的,K-value为10。以后K-value不会再改变。

综合各说法,K-value的大小在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如下:
i. 低K-value的需要,是防止高级者以「打败低级对手」来赚取攀升的点值。例如当双方的实力值相差几百点时,高级者胜出的得分不足一点,在不取小数点的系统下,高级者就连丁点的便宜也赚取不了。
ii. 高K-value的需要,是让初加入者较能大幅度追赶高分者。
iii. 由低实力值增长至高实力值,K-value理应逐渐变小。
其它根据ELO排名制调整的制度,包括一些网上的棋类竞赛,会订立不同的K-value,有些索性划一以相同的K-value处理所有赛局。

18thCandidate一篇有关Elo rating(thing) 的文章表示,赛事的重要性越高,K-value就越高。原始的ELO制并没有纳入赛事重要性,而FIFA的排名制却有,所以姑且留在第二部分介绍FIFA排名制中再提及。

1(b)期望胜率
期望胜率是指在赛局进行前,根据参赛者的往绩(实力值),估评双方在即将进行的赛局中,分别有多少胜出的概率。期望胜率的运算方法如下:
期望胜率 = 1/(1+10^(dr/400))
dr = 对手的实力值 – 自己的实力值
400和10的设定,意思可大概解释为在相差400点实力值时,低级者的胜出机率就只有十份之一。

在各种调整过的ELO制度中,400和10的设定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用意都是计算每位参赛者在局前的期望取胜率。

每位参赛者在该局进行前,只要知道对手的目前实力值,便可计算出胜、负或平手后双方的结果实力值。

ELO制度原本应用于国际象棋,后来逐渐被不同领域的赛事调整并广泛应用,例如足球及围棋等,现在已成为排名制度中的中枢方程式。

 6 ) A Co-founder of Our Time

《社交网络》,一部急风骤雨般的电影。它似乎在模仿着主人公的成功之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急速上升之后,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创始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不过是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的26岁年轻人。

那天在离Google总部不远的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片中当Zuckerberg决定将当时的the facebook推广到Stanford时,全场欢呼。我忽然有种感觉,好像自己正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而那些因为某个想法就能改变世界——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奇客们正坐在附近某幢房子里猛敲键盘。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锋,因为在网络上发生的一切,比任何其他的技术革新都能更快速更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为什么让作家,电影人,媒体抓住不放的单单是Zuckerberg,而不是Yahoo, Google, Youtube, Twitter…的创始人和CEO?也许是他们的发家史太波澜不惊了吧,不像Facebook几年来不断在官司和关于网络隐私的讨论中挣扎。《社交网络》的故事也正围绕着直指Facebook原罪的两场官司,在听证会和凌乱的过去间跳跃闪回。Zukerberg到底有没有窃取Winklevoss兄弟的创意?他是不是有意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伙人?就像《社交网络》的编剧,大名鼎鼎的Aaron Sorkin所说,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艺术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友谊、忠诚、嫉妒和背叛。在鲜明的时代感之下,它其实有着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子。

Zuckerberg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他的动机不明,似乎永远躲藏在密不透风的语言背后。Sorkin给这部电影奉献了异常凌厉的台词。词句与词句的短兵相接,往往比拳打脚踢的动作场面还过瘾。大卫·芬奇似乎也回到了他拍MV的早期时代,剪辑快速利落,一扫《本杰明· 巴顿奇事》的故作深沉。在这样的节奏下,每一个人物似乎都被卷入了难以阻挡的漩涡中,每一个人的道德和能力都一样接受审视。如果Zuckerberg是个混蛋,那么与他对簿公堂的人也都得为自己的平庸付出代价。

一个“混蛋”与他周围人的关系始终是这部电影的中心。其实,让Zuckerbeg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那些争端,而是那些争端在Facebook编织的巨大社交网络的笼罩下形成的反讽意味。Facebook之所以比Google更能引起话题,是因为Google旨在改变我们接触事物的方式,Facebook却直接插入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不论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都是一个社会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Facebook的横空出世似乎扰乱了很多东西。当一个人动不动就能拥有几百一千个“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方面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是不再孤独还是越发孤独?

Zuckerberg拥有五百万个“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这部电影随处可见这样的黑色幽默。对于这样一个略显阴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点过于好笑了。

无奈,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讽刺正成为唯一可信的时代精神(相比起纯情和悲壮)。《社交网络》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它试图呈现的对象如出一辙,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像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超高速地记录、展示人类的历史。

今天,Zuckerberg会坐在黑漆漆的戏院里看着几年前自己说过的话被另一个自己念出来。我们或许也会面对那样一天when we are taking the picture even before the event has happened.

 短评

看完这片的最大感觉就是男主他女朋友说的一点不错,他本质上就是一个混蛋,一个自我为中心的混蛋宅男。但他真不是坏人,虽然他深深伤害了他女朋友,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但他真的其实不是坏人。最后看到他在自己豪华办公室里,只能抱着一台电脑,一遍一遍刷新着自己女友的网页,感觉很不是滋味。

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这其实是部极其孤独的电影。走到最后,朋友、爱人都已失去,纵便有万贯家财又如何?在键盘上敲击出的一行行代码,都是孤独。

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Mark不停的在刷前女友的主页看有没有什么更新,所以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事儿的,不做了,睡觉去

11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推荐

君要臣死,臣facebook

16分钟前
  • ❤鱼小白@佩
  • 力荐

如此Boring的片子为何还有大批人相信它会得奥斯卡?除了匹配剪辑有点意思之外这片儿真没什么可看的了,规规矩矩的青春喜剧而已。看来还是跟非死不可本身以及对一夜暴富的崇拜或者YY有关。要么就是现如今自认为是宅男或是Geek的人太多了……再看可以打四星,剧本很好,就是导演编剧不懂网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美国大学不同风格帅哥秀。

20分钟前
  • ▲T E
  • 还行

如何众叛亲离

2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23分钟前
  • hedi PP
  • 还行

天才说话都很快吗?还是为了显得天才必须很快?

28分钟前
  • 是那处
  • 较差

一部极扎实的电影,一个不怎么扎实的混蛋

3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看的喘不过气来。

36分钟前
  • Big Ben
  • 力荐

“Your're not an asshole,Yo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one.”大卫·芬奇把一部传纪片拍的如此有张力,如此扣人心弦,还能让人偶尔感觉到笑点,OST也是恰到好处。facebook虽看起来很酷,却暗藏悲凉。★★★★

41分钟前
  • Q。
  • 推荐

高速喷发的叙事节奏,凌厉精准又流畅的剪辑,凝练有力的台词,再加上几个年轻主演出乎意料的精彩表演,《社交网络》无处不散发着一种睿智,幽默和戏说并存的非凡魅力。而导演用暧昧的语言来暗示“虐鸡”和“肖恩帕克被捕”事件的幕后主使不止让影片充满嚼头,更是拷问观众,成功是否必经背叛?

46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这片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如此高密度的叙事节奏,精彩的配乐与剪辑,还有那机关枪式的的对白,我倒挺喜欢这个电影的,因为杰西艾森伯格实在是太可爱了。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到底有什么好的??不过是暴富、投机和背叛吗,哦对了,还是以爱情的名义

50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片子拍得如游戏通关般畅快,却让人觉得扎克伯格只是堆能自动运行的冰冷代码。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由这样一个人创造出来,真是讽刺。在这个时代草根能凭创意打败大集团又怎样?只是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毫无美好可言,金门大桥下的水依然冰如寒潭。

5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觉得那双胞胎中带头带的帅的不行了~

55分钟前
  • 拖拉症冠军™
  • 还行

女人是这个世界灵感的来源

60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还行

总得失去一些东西 而他最终赢得了孤独

1小时前
  • 克里斯托空
  • 力荐

脸书人人网豆瓣什么的都是用来偷窥EX的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