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香港1995

主演:赵文卓,熊欣欣,桑妮,惠天赐,陈豪,钟碧霞,朱永棠,周嘉玲,谢天华,邹兆龙,元彬,陈志辉,雪妮

导演:徐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刀 剧照 NO.1刀 剧照 NO.2刀 剧照 NO.3刀 剧照 NO.4刀 剧照 NO.5刀 剧照 NO.6刀 剧照 NO.13刀 剧照 NO.14刀 剧照 NO.15刀 剧照 NO.16刀 剧照 NO.17刀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5

详细剧情

  炼锋号铸刀厂大弟子定安(赵文卓饰)被师父选为继承人,后来他知晓了父亲乃惨死于马贼恶汉飞龙(熊欣欣饰)刀下,大殿供奉的断刀正是亡父的遗物。定安带断刀出走,师父女儿向灵(桑妮饰)为爱而追寻,却被马贼所掳,定安舍身相救时竟不幸右手被斩堕下山崖。  断手后定安自思报仇无望,本想就此退隐江湖,不料又拾得半本绝世刀谱,于是决心秘密练刀为父报仇。可又因刀谱残缺无法练成,最后定安苦思之后自创独臂断刀刀法,他能否救得了危难中的炼锋号并手刃杀父仇人飞龙?

 长篇影评

 1 ) 说说《刀》

   刀的出现对徐克来说是必然的,因为他已经联合程小东、张叔平等人将浪漫武侠的风格推到不可超越的地步,而李连杰、林青霞等人的离开也使传统的武侠片必然成为一种飘渺的回忆。一直坚持“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的徐克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了《刀》。
    《刀》打破了传统的故事结构与拍摄方式,强调世界的残酷,人心的暴戾,“当它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人就成为一把刀,见人就斩”。
           
    影片在故事上完全打消了传统电影的戏剧性,转而强调真实世界的偶发性,在画面上打消了之前的构图与原则,转而以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这一武侠作品,而这正是徐克的意图——突显真实世界的残忍与人心的残忍,以及在这个残忍的背景之下的残酷的浪漫。

 2 ) 黄沙下的浑浊故事。

     和《新龙门客栈》一样,我毫不犹豫给《刀》五颗星。
   江湖本无对错。不是我杀你就是你杀我,你杀不了我,你儿子还可以杀我。
   或许西域的苍凉与广袤才能容纳这不尽的爱恨情仇。那里的荒芜与混乱共生;仇恨与欲望同在。风沙的模糊带来过度的放纵,无序的集镇,滥杀的马贼,癫狂的男女。
   但这才是江湖。
   那数不完的交易,还不完的债。

 3 ) 震撼人心的另类武侠

跟传统武侠电影的写意不同,这一部算是用了工笔的手法,而且着意刻画世道人心之脏乱差,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处:
江湖,意外的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什么真正高手,只是大家都是混饭吃的疯狂世界,刀场、猎户、马贼、杀手,这几个角色就基本上构成了江湖,让故事变得气氛很奇特。人们挣扎求生,斗殴动乱,影片中充满了野蛮血腥,倒挂虐杀、欺凌女性、剥皮示众,处处充斥着雄性荷尔蒙。
主角被师傅起名定安,不断被教导做人一定要安分。结果意外断臂,拿起父亲的断刀,靠着半截刀谱,唤醒自己重新崛起,最后手刃仇敌。其中吊着绳子旋转练刀的情节尤其有创意,非常精彩。
女主角桑妮的作品很少,但是这个影片中光彩照人,查了一下拍摄的时候她已经29岁,但是却能表演出一个小女孩那样四处捣乱,之后被铁头暴力摆平的情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最震撼的还是突然老去的结局,是天龙八部那个章名的最好表述: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4 ) 江湖-永无休止的杀戮

这部电影最主要讲的是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这部片子最大的特色就是是武侠片。有了“武侠”的特质,片子就会凭空多出许多看点。

一个断了手的男人,一把断了一半的刀,一本只剩下一半的刀谱,还有一个爱他但不属于他的女人,这世界,牵出我悲伤。划出暗黑的世界。我突然觉得,也就是徐克能把这个故事拍的如此的淳朴。刻意的把人物性格简单化。好让他能把真正的东西表现出来。

《刀》就是把武侠方面的一个特色发挥到极致的作品,那个特色就是江湖。正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之中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该电影时间被架空,穿插着古代与现代元素(所以我刚看时有点懵)。电影从开始到最终,就像一个老去沧桑的人,在回忆,在娓娓道来,在讲述自己一切的伤心往事;也像是一曲悲歌,一曲没有胜者的悲歌,只有血和黑色的结局。比起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我感觉徐克的《刀》更是凛然,更是压抑,更是阳刚,更是歇斯底里。反派的选角也是一成功之处,让长相凶恶的熊欣欣来饰演反派更是给人强烈的压抑感。电影中马贼无恶不作,但是没出现官府的身影,只有一个打抱不平最后被扒皮的捕快,我不是很明白,也可能乱世就是那样吧。

电影最后的一幕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小灵说定安和铁头每年都会结伴去看她,最后有一年没出现,最后再也没见过他们,为什么定安和铁头每年都会一起看小灵,我想他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人,他们一定是结伴去江湖行侠仗义了吧,至于最后为什么没去了,可能他们一起行侠仗义的时候遇见了更厉害的人…这样的结局完全符合影中表达的出来混吃完要还的思想。

 5 ) 断刀“克”,旋转之飞舞

    即使徐克的电影逻辑和伦理过度混乱,众人依旧期待多多。大概是他营造出武功之飞花落叶、轻盈鬼魅,又带着残阳如血的悲情。我以为,武侠片的导演,但凡能于动作之间流露真我性情,就成功了一半。早年间,胡金铨的电影被邵氏评论为“怎么看都像是跳舞”,bingo,如今男舞者阴气甚重,就让我们把武打当成一种阳刚的舞蹈吧。

    断刀客的武打设计比较奇妙,因为主人公身体已经残疾,再无坚实的底盘,武器更只有一把断刀。所以完全以旋转保持平衡,以之进行攻击。然而徐克,并没把这个排成一场科技型的“陀螺大战”。武打设计控制了旋转的速度和时机,充满梦寐以求的平衡与力量之美。主人公挥动残肢,让旁人体味到失去亲人及肢体的悲痛,而诡异的拳脚和一把残破的武器,又让人感叹于逆境中的不屈和充盈的才华。

    最后徐克在人物感情上的处理也比较令人接受。女主人公依旧游离于两男之间,但家破的伤痛归于止息,她每天也都看到自己爱的两个人。于废墟般往日上累筑起的微妙平衡,带给她安宁和快乐。正如一具残破的肢体,于旋转间寻求了不败的真理一样。

 6 ) 失落的电影,失控的江湖


现在还记得当年看到徐克的《断刀客》留下的深刻印象。按照影评人的说法,这部电影在徐克众多电影中不但不出色,甚至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当年在商业票房上的惨败,让这部电影从此之后销声匿迹。在此后,我曾经在众多的电影资料库搜寻这部电影,但是依旧毫无踪迹,就是网络上罗列徐克的电影代表作时也没有发现这部让我记忆深刻的影片。但是我内心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仍然不因大众对它的忽视而有丝毫的缩减。我无法获知徐克本人对他的这部“滑铁卢”影片有何见解,但是在我看来,这部一度淹溺在众多票房佳绩的“徐克电影”中的影片用它的失落恰恰彰显了影片意义结构的复杂性和它在文化蕴涵意义上的含混性。这是一个失落的电影文本,失落的只是它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这种与时代的距离正是一个电影文本的精神/文化意义所在。

一、“寻父/复仇”传统电影母题与身份危机

在《断刀客》的电影文本中,一个基本的推动叙事发展的情节是寻父和复仇。这种电影叙事的套路并不十分的稀奇,在众多的香港电影中乃至整个中国的电影中,寻父和复仇的母题是已经用烂的主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香港电影中,寻父和复仇的纠结,尤其是复仇的主题在开始的情节指认中只是作为推动主人公为了报杀父之仇而寻遍明师拜师学艺,乃至最终报仇雪恨的基本线索而出现的。事实上,在以后的情节的发展中,学艺和报仇的过程指称的整个的影片的发展,至于寻父和复仇本身并不具有了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成龙的早期的影片中,由于成龙的功夫和搞笑的风格,好像寻父和报仇并不重要,至少在拜师学艺的过程当中,喜剧化的表演风格一度让复仇的悲剧性母题得到了消解,虽然最后仍然需要一个“复仇”的结果,但是在复仇的过程中,具体说就是与仇家打斗的过程成为了之前学艺的一种验证和展现,仍然呈现的复仇主题只是为了满足影片的最初的线索使之圆满得到解决罢了。

但是在徐克的《断刀客》中,寻父和复仇具有了意味寻常的意义。这种典型的复仇情结源于自己最初丧失父亲的指认的复杂的俄狄普斯情结。没有了父亲的指认主人公安定就无法长大成人。他虽然有师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父亲的存在。但是众多师兄弟的存在尤其是师父女儿的存在,强化加剧了师父作为一个能指的象征性的存在。对父亲的寻找就是一种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这是一种传统的血缘的认同,也是社会的认同,江湖的认同,成人的认同乃至最终秩序的认同,这种众多权力的认同/压制让主人公安定的身份危机成为了一个焦虑的事实,最终也成为了得知父亲被人所杀乃至接下来复仇的重要推动力。

戴锦华在她的研究香港电影的重要论文《秩序、反秩序与身份表述——香港动作片一瞥》的开头这样说:“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伴随着1997年渐次成为一个迫近中的现实,香港社会的权力格局的渐次改变,并开始弥漫着某种的愤懑和政治无力感。在文化表述之间,则呈现为一种充满身份感的身份危机……或许在不期然间,这份强烈而击破的危机意识与离弃/归属意欲,在处于极盛状态的香港电影工业及其影片中凸现而出,并集中呈现在经常为中国内地影人冠以‘徐克电影’的多个香港动作片序列当中。”

可以说,在香港众多的电影人当中,很少能有徐克这样的电影人能在自己的电影中倾注如此的多的对社会文化乃至政治方面的潜在思考,可贵的是这种思考用电影的语言借助许多的光影并且和商业的性质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在票房方面得到保证而且借助于通俗的表达形式,影片中暗含的意义能悄无声息的传递到观众的脑中。这种寓娱于教的形式使电影的张力得到完美的展现。《断刀客》这部电影在票房方面的惨败不是说明徐克已经没有了他的思考,恰恰相反,我认为徐克在这部电影当中,就因为对电影文本之外的思考过于丰富,破坏了电影这种形式的所蕴涵的美感才导致滑铁卢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已经失落的电影文本,对其的重新挖掘正是想展现电影本身之外的众多东西。主张重写文学史的上海学者王晓明曾经说,关注文学史,应该多关注文学史以外的东西。这句话对这部徐克的电影来说同样如是。

对我而言,徐克在《断刀客》中倾注的思考过于沉重和直白。但是这种功利性的倾注恰恰暗示了当时的电影人对于时代不知何去何从的焦虑,对于香港的未来未知的一种恐惧感,对于香港电影是否断代、割裂、分离传统的恐慌。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秩序的确认者,换句话说需要一个父亲的指认者。

但是在《断刀客》中安定不仅仅寻找父亲,在得知父亲被杀之后,他踏上了一条漫漫的复仇之路。“复仇”在这里的含义不是如此的简单,不仅仅是“杀父之仇”,在更复杂的寓意上,杀“曾经杀掉父亲的仇人”也就意味着自己高过了父亲的身份,所以这里的复仇同样是一种“弑父”行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寻父和弑父是同一过程:是自己成人的过程,也是得到秩序认可的必要过程。在电影文本当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定复仇的过程当中,有太多“残缺”的存在。首先,安定被人暗算只有一支膀臂,这是一种“残缺”;在走出师门时候,他还有一件他父亲曾经用过的刀,被仇人削断的残刀,这是第二种“残缺”;在学艺的过程当中,他学习的刀谱是从大火中抢救出来只有一半的残谱,这是第三种“残缺”。不仅仅如此,就是救他一命的那个无名女孩,畸形的样子,没有姓氏和名字,没有父母,同样也是一种再明显不过的“残缺”。这种象征性的“残缺”更是一种身份危机的征兆。那个无名无姓的女孩对安定从她大火残烬的家中抢救出唯一财物——一本书写字迹的刀谱,而她迫切想从中知道的就是自己叫什么名字。这是一种凄凉的悲哀,也是一种对丧失自己身份的、残缺的、无根的香港社会在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最好明证。

二、失控的江湖和残缺的传统

在《断刀客》中,作为武侠电影中必备的背景的江湖是一个失控的江湖。在我的印象中,徐克的电影中一直都出现这样的一个腥风血雨、风雨飘摇的江湖。在他的《倩女幽魂》系列当中也曾出现这样的一个江湖。江湖最初是作为一个在庙堂/朝廷之外的疆域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是作为一个反秩序的疆域而存在的。但是在众多的武侠电影中的江湖已经没有了反秩序的意义,在江湖中同样存在秩序,尽管这种秩序是按照丛林法则或者说拳头/武功来强制执行的。但是在《断刀客》中的江湖,徐克主要凸现了江湖的最初的原始的含义:无秩序/反秩序。我一直对《断刀客》中的江湖感到惊悸不安,因为在那个江湖中得不到任何的安全感,随时可能死去。所谓“安定”其实是死亡的反讽。除了杀人和被杀之外你别无选择。多少次我从那个江湖的恶梦当中惊醒,一抹全身的冷汗。这样一个失控的江湖正契合了现实在电影之外的某种未知的真实。徐克用他的江湖来讲述自己的不安。用反秩序来反抗现实,用传统的延续来建立秩序。

在《断刀客》的电影文本当中,传统的存在并不明显。但是挖掘文本的信息,安定的残刀是父亲的遗物,是一种传统的存在;残缺的刀谱也是无名的刀客的遗物,同样是一种传统。而安定作为另外一个残缺的存在,对江湖中那个令人恐惧的刀客、也是杀父仇人飞龙的挑战是一种匡复秩序的表述。安定最后的胜利,虽然是商业影片注定的事实,也同样的彰显了传统对于秩序的存在的巨大意义,而且是一种残缺不全的传统。影片最后的平静,虽然可以诠释为传统对秩序的匡正,但是安定的离去无疑是一种自我的放逐,暗示一种“安定”不得的江湖。秩序和江湖虽然暂时赢得了“安定”,但是长远看仍然是失控的,需要强大的权力来制定秩序。

三、女性主义的表述和“空间对时间胜利”

《断刀客》特殊的一个地方在于故事的叙述采用了女性主义的视角。那个安定的小师妹、师父的女儿,开始的对“江湖”的旁白,表明了这个江湖的含混和不理解。对于女性来说,江湖是男性的世界。虽然很多武侠电影讲述了很多女侠的电影,但是,一般在电影中的女侠是作为一种男性观众的客体而存在的,她们的存在不过是男性侠客的“亚存在”,是作为男性侠客的观看对象和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而存在。但是在《断刀客》中,小师妹不会武功,因此消解了女侠的形象,排除了男性欲望的客体。她最初是作为一个回忆者而存在,整个故事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所以某种意义上了来说,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女性般的忧伤和怀旧的。这种女性的基调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那个影片江湖的血腥。而影片最后的旁白中,她想念安定,觉得安定可能随时出现在她的身边,更是用一种女性想念/思念爱人的口气巧妙的暗示,那个江湖的匡正者安定或者类似的人会在以后的岁月中出现。

在《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史1978-1998》中,戴锦华教授这样论述中国电影中的“历史”:“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便成了大陆艺术电影中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而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猩红而富丽的天幕。较之关于现实的话语,历史的叙事始终丰满、凝重,充满了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情感。然而在80年代电影的叙事中,历史却不是一个可以指认出的年代,一个时间的线性句段。”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是可以指认出的年代”,用戴锦华研究电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空间对于时间的胜利”。而在《断刀客》中,这种胜利就是表现在影片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表述。在徐克的电影中乃至在香港的众多动作片电影中,影片会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表述。在戴锦华的《秩序、反秩序与身份表述——香港动作片一瞥》这篇重要的论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一般的香港动作片,尤其是她所谓的“古装稗史片”中,影片讲述的年代都放在明末或者清末(民初),这两个中国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时刻。这种电影的叙事的功能就是由一种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当中,“提供了一份个人叙述和想象的空间”。但是在《断刀客》中,这种个人叙述和想象的空间随着年代的模糊也变成了一个空洞的能指,无力的指认。影片中,对于演员的装扮也切合的年代叙述的模糊性,好像不是古代的装束但是同样也不是现代的装束,这种介于古代和现代的装束恰好模糊了时间和历史的存在,成为了现实暗示的有力佐证,也成为了历史丧失身份的危机感的最好注解。

四、结语

对于《断刀客》这样一个失落的电影文本来说,重新的诠释已经不是当初的“滑铁卢”时代。抹去身上的灰尘也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了现代性。其实,我的诠释不过是揭开那部电影之外史事冰山的一角。往往一部电影并不讲述很久远的故事,毋宁说,在电影叙事中的年代的久远恰恰证明与现实的或紧密或曲折的关联性。年代的久远就是要告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出电影的背后、电影之外、我们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症候。

思郁

2006-6-16书于南乐

 7 ) 脏……

断续的看了四次才在电影频道的帮助下完整地看完,很脏的颜色背景,煅刀的男人们流汗的场景都不是可以吸引视线的元素。开始故事的女声穿着干净的白色,有小女儿的娇态和狡诈,希望两个男人为她争斗。
陈豪的年轻时代都是这样的角色,有模特的硬朗,小流氓的特征。死之前才说话的周嘉玲也是惊艳,我还记得她在《鼠胆龙威》里双臂流血,倔强死去的模样,现在却找不到伊人芳踪。熊欣欣的纹身图腾一样美,但这美也是很脏的残忍。
这是男人的爆发,徐克证明了自己的性别,引得我这样崇拜他美感的人惊愕,这黑色一直到七剑,小倩的动画都是华丽的灰色,不知道该不该庆幸,黄飞鸿的徐克却是红色的干净。
一直觉得赵文卓可惜,有人跟我说过他的八卦,现在那一个已经去了天国,就用这样的电影了断他的电影生涯,从此记得一个电视剧里的男人,而徐克在跟施南生跳舞,也已经忘记了前尘。

 短评

相较断臂刀客赵文卓,熊欣欣的反角已经是港片武侠的标志了。人做坏事会遭天谴,所以连菩萨都拿着把剑。不是出刀慢,而是放不下。

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第一部看到的徐克的电影,从电视。人奔马走纷乱嘈杂,看不出时光的市井辨不明年代的江湖。印象里徐克的江湖是一群光着膀子在竹竿堆里流血流汗的男人,连情爱都跟仇杀有关。票房惨败不是没有原因的,视觉太不讨好,除了颜色之外镜头也晃得太厉害,要不是因为在电脑上看蜗一定昏过去

12分钟前
  • prost
  • 还行

【C-】再也受不了这些老旧过火的香港傻缺武侠电影了。《刀》所展现的“快”本质仍是不伦不类的狂躁影像,让人精疲力竭;而二十年后《师父》所展现的“慢”反而愈发贴近影像的流动之美,在瞬息间,动作被赋予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模糊。

16分钟前
  • 思路乐
  • 较差

赵文卓是被低估了的那一代武打小生!

17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推荐

江湖。我都不知道江湖是什么。徐克。男性荷尔蒙。冷兵器。赵文卓。

2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刀》在徐克的作品序列中显得颇为独特,既有着处女作三部曲的先锋创造性,又有着为以后好莱坞作品练手铺路的作用,还像是在弥补自己初入影坛拍摄作品票房遇冷的遗憾,倘若说前三部的贡献主要在独特文本与不吝血肉展现的异色,那这部就更多的是在技术上突破了他自己,全片使用低饱和度的现实主义式的照明色彩,这一决定令光影更加的易于调度,大量夜间戏份也因此营造出荒凉决绝的意味,而人物的化妆装扮则为电影的怪力乱神奠定了最大的基础,这一设置是弱肉残食世界的最重要表现,最令人亮眼的是中景与特写的选用,全片远景占比很少,除去结尾之外,打斗戏份也多是用近景,这一考验剪接功力的做法,并未折损观感,反倒凸显了凌厉,而另一突破是在打斗过程中使用虚化前景,虽然这一做法令人有些眼花缭乱,但在展示打斗效果上,却十足的见效。

2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看了这么多部徐克,基本能确定这是最好的了,分镜剪辑非常极端,个人风格严重,粗糙又华丽,叙事短板可以完全忽略。独臂,断刀,残本组成的一位大侠。

29分钟前
  • 力荐

导演极思突破武侠片处理形式的躁动感觉跃然银幕之上,会让部份观众难以消受,但也会有人觉得力度十足,拍出了江湖恶斗的悲壮感。整部影片最突出的地方是强烈的阳刚色彩和歇斯底里般的渲泄情绪自始贯串。在武侠电影第二高峰渐退后,徐克作为终结一个时代的作品,影片完全模糊了时代和社会背景,简单交待了人物和所涉的恩怨,以一种平稳来营造出一个纯电影中的"江湖",并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把武打(以急速多变的镜头来交织)和文戏(大量不受节制的愤怒对白)相辅,作了一次自我情怀的抒发与治疗。导演试图努力将张彻与黑泽明的风格融合在一起.

33分钟前
  • nihaoma
  • 推荐

影片改编自张彻经典《独臂刀》。在这个架空了时代背景的故事里,刀场、猎户、马贼、强盗、黎民,就构成了江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没有浩然于天地间的大义,充斥着的只有野蛮和血腥,烧杀抢掠、欺凌弱小、倒挂虐杀、剥皮示众。开场的和尚惨死,便象征着仁义尽失,规则不复。徐克刻意运用了凌厉碎片的剪辑、晃动不安的镜头、大量特写的画面,以呈现出极度风格化的视觉效果。武侠元素的表现也是极端化的,无处不在的男性荷尔蒙和愤懑狂躁的情绪肆意喷溅,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武侠不再是清晰的一招一式,而是混乱与搏命的缠斗厮杀。最后的高潮段落,赵文卓几乎只有转陀螺一招,熊欣欣也是只有舞双刀招架,歇斯底里,唯快不破,为了生存,没有理智。

34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真正的江湖。台词:“你看到事情不公平,要出头,但也许哪一天就会发现,错的其实是你自己,到时候已经晚了,没有人会同情你的。”

3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赵文卓、陈豪、熊欣欣、惠天赐都贡献了最好的一次演出,整部戏气氛极好,镜头感十足。可惜女主太弱,唠唠叨叨的旁白那是王墨镜的风格,徐克还是玩不来。

3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票房不佳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没用大明星。但我打心里喜欢这批演员,他们感觉非常真实。与我之前的作品也有些区别,动作风格上的区别。本片的风格创造出一种逼人而丑陋的生死图景。算受到黑泽明的影响,他拍七武士就采用了一种非常有力道的方式。我希望观众能够反身自省,思考为何人存于世却彼此仇恨至深,太多打斗,太多暴力。实际上《刀》之后仍想在下部作品中延续此种风格,不过我后来去了好莱坞。”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这电影在徐克影片中应该是被争论最多的一部,从拍摄方式剧情设计到武术动作,都与典型的经典徐克式武侠有不少出入,可能这也正是徐克在高峰之后的一种革命行为。无论如何,电影中感受到了很多文艺色彩,很艺术化的处理效果,甚至让我嗅到了一些王家卫影片的味道。江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精彩的功夫。

43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8/10。[刀]的极端性足以联想到张彻式暴虐与霸道主宰的世界,片中火光掩映的硬线条特写,男主回忆父亲搏斗至死的心理剪辑(尸体倒吊剥光皮-惊恐的眼睛及面部-断刀沾满鲜血),旋转与飞跃进攻、铁链与锯齿刀比快、捕兽器突然袭来的高潮,不断重新对焦来加速镜头切换,构成了令观众筋疲力尽的兵器交锋场面。

4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徐克玩起深沉来比王家卫都让人蛋疼!

47分钟前
  • 大蓝。
  • 力荐

1.快意恩仇,刀光血影;2.快速剪辑,凌厉刀法;3.暴戾江湖,柔情女爱;4.真正的江湖应是这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生存只为图一时的痛快;5.徐老怪用镜头展现了一个最血腥的江湖,令人颤栗,却用女性的视角和口吻来阐述,使得这个江湖中的爱显得如此可贵可爱可薄和可怜。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另一种风格的《独臂刀》。快速镜头的剪切——极速打斗的壮烈切换,刀客砍杀的极速镜头,手持的快速变焦,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构图调度和美术风格,最后赵文卓vs熊欣欣那场戏是真刀真铁链五五位对砍没有套招(元彬武术指导),最后都在那极具诗意的内心独白里调和。徐老怪真的鬼怪,还有张叔平的美术,姜国民的纪实化摄影,元彬等的武术指导,我太喜欢这部风格特异的武侠片了。8.4

5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最喜欢的徐克电影之一

52分钟前
  • 林愈静
  • 力荐

哈~我很喜欢的西部片~这个才是真正的世界嘛~血腥汗臭~~

57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香港武打片实在是无敌。。。

59分钟前
  • 王呆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