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1988

动作片澳大利亚,菲律宾1988

主演:萨姆·琼斯  Kimberley Pistone  Tim Hughes  Raul Aragon  Jaime Fabregas  Vic Diaz  鲁本·鲁斯蒂亚  Ken Metcalfe  迈克蒙蒂  Tsing Tong Tsai  Anthony Ogunsanya  Eric Romero  John Falch  Mauricio Go  Raymond  

导演:埃迪·罗梅罗

播放地址

 剧照

苦难1988 剧照 NO.1苦难1988 剧照 NO.2苦难1988 剧照 NO.3苦难1988 剧照 NO.4苦难1988 剧照 NO.5苦难1988 剧照 NO.6苦难1988 剧照 NO.13苦难1988 剧照 NO.14苦难1988 剧照 NO.15苦难1988 剧照 NO.16苦难1988 剧照 NO.17苦难1988 剧照 NO.18苦难1988 剧照 NO.19苦难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8

详细剧情

"为了搜集卡达贩卖毒品的证据,约翰·奎恩暗地寻访了数月。约翰的搭档汤姆被卡达抓住,约翰去营救他时,卡达残忍地杀死了汤姆。  约翰回到美国空军基地,他的上司被卡达蒙蔽了双眼想将他送入大牢。他们怀疑是约翰接受贿赂,出卖了汤姆。第二次逃跑后,约翰发现汤姆的女儿妮基也在追杀自己,为父亲报仇。约翰说服妮基,二人联手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他人的帮助下,他们搜集到足够的证据,一举催跨了卡达的贩毒集团,一系列的律师受贿案也浮出水面,约翰与妮基过上了新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危情十日》评论

由于主题本身足够有趣,视听语言也属上乘,《危情十日》在同类型片中可列前茅。

----------------------------------------本文有剧透内容----------------------------------------

视听:

制造紧张气氛的视听技法相当纯熟,比如雨夜书迷外出,作家拿刀之后在房间里等的那段:镜头从床尾一直推向作家的脸,同时背景中清晰的脚步声和开关门声以及配乐节奏逐渐加快音调逐渐升高,最终定格在作家脸上时脚步停止了,配乐变成了high pitch的白噪声……由于前一次作家离开房间时平行剪辑对书迷从开车到屋前-上台阶-开门-进屋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得足够完整和细致,所以这一段的效果相当好,因为观众听背景的音效就可以仅仅依靠影片里出现过的情节和镜头感觉得到那种心理距离。

但是也有运镜比较烂的部分,譬如警长发现断树后在雪地里找线索那段,结束部分镜头向右平移,使雪地中的轮胎入镜,向观众展示这一段警长错过了的信息——这种平移镜头暗示了摄影人的移动,使得信息展露过于刻意,从而破坏沉浸感。

表演:

凯西贝茨凭借此片中书迷的角色获得了奥斯卡及金球奖两个最佳女演员奖项。尽管如此,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因为这部影片中书迷角色的文本基础表明,她完全可以有更多层次。虽然凯西贝茨的表演确实将角色的复杂形象——包括护士、书迷、疯狂书迷、谋杀犯、冒充写手等等——展现得足够完整了,但是这只是一个方向,也就是多样性。然而电影文本中明明已经写好了,她的角色有非常复杂的前史(在她的剪报册中,展示了她从弑父开始的一系列杀人“履历”),根据这些前史完全可以在角色呈现的各个阶段挖掘更多细节以丰富其角色层次性,却没有这样做。

另外:

其实全片最有趣的一段是中间偏后,警长买来一袋Misery的口袋书,在警局接了一个没出场的Jim的电话之后说的几句话。台词如下:

"Hello, Jim. What's doin'?"/“吉姆,你好吗?”

"Jim, we've been through this before."/“我们已经说过了”

"If you're gonna have benches out in front of your store,"/“若你的店子前面有长椅”

"People are gonna want to sit on'em"/“人们就会坐在上面”

"Well, I don't like him, either,"/“我也不喜欢他”

"But I'm not gonna come over there and tell him to move."/“但我不会去让他离开”

"Give my best to Denise. Bye."/“替我问候你太太,再见”

这几句,几乎可以算是警长的独白(因为电话那头的Jim并没有台词),而且明显跟其他剧情没有任何关联。这段完全可以算是导演的一处闲笔。那么这段闲笔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这样想:头尾两句套话不计,首句“我们已经说过了”表示这段独白的核心思想会贯穿全片,反复出现;“若你……坐在上面”二句,意思就是,作者写出任何作品,无论其原始目的是什么,一旦创作完成发表面世,作品被如何对待就脱离他的控制了。随后“我也不喜欢……让他离开”则表明了一种对待评论的客观立场,无论作品受到什么评价,作者也只能默默承受。

这段台词,我主观猜测是在史蒂芬金原作里写好了的。而且无疑这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对应结局部分,当(说出上述独白的)警长被打死,作家提出要写完结局……直到他面对着书迷,拿起燃油和火柴把那些书里的秘密付之一炬——就好比Jim造好了长椅,然后面对着前来寻座的人,将椅子砸碎——而且作家还说"I learned it from you."/“我向你学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你之前逼着我把我的新书烧了,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把Misery Return烧掉。

……

多可爱啊!这简直就是史蒂芬金在对自身处境的写照以及他对读者的威胁——你们别再来指指点点我怎么写书了(想必这样的事肯定不少),再哔哔我TM不写了!这显然就是原作,包括本片的最核心主题——尽管“作品面世之后应该客观面对评价”没错,但是“老子就是TM受不了你们这些傻逼粉丝老来哔哔我别TM烦我了”还是透过文本偷偷地传递出来了。

好玩儿,嘿嘿~

 2 ) 打断你的腿

封闭空间、打字机、精神病患者、创作与阅读、少量人物与人物间极富张力的关系——这些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令我深深着迷的元素。实际上,原著里包括了更多电影无法表现的,然而却是最吸引人的:梦境、幻觉与心理。这些几乎充斥了原著小说里一半的内容。 如此迷人,不仅在于这些本身就带有独特魅力的元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凯西·贝茨饰演的安妮。第一次见到贝茨的表演应该是在《泰坦尼克号》里面,不过当时没注意。后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油炸绿番茄》,再次可惜的是当时也着重关注了别的方面,只是很清楚地记得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意外”六次撞到人家的车,很可爱。接下来是在《午夜巴黎》里,她居然演了格特鲁德·斯坦因,那个潇洒的女诗人,海明威的良师。而最后,《危情十日》(小说名《一号书迷》)终于让我把她记到骨子里去了,比容嬷嬷还骨子里。 对于安妮这个角色,尽可以单独研究,把视点聚焦于那一本关于“过往的回忆”的册子,追溯到童年与父亲,写一篇关于狂躁抑郁症的病理分析。虽然在大多数观众看来,安妮是个令人胆颤的人物,她那以块头和表情hold住整部电影的气场,一锤下去的淡定表情,确实会让人心生恐怖。这是重点所在,或者说,是原作者史蒂芬·金试图强调出的重点。史蒂芬·金是个坏家伙。他说:“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很多被他这样诅咒的读者因这句话更加爱他了,我算一个。但是,在看着安妮晃动着她那肥硕的身体,乳头隐隐可见,撅起宽大的上嘴唇,吼着“难道我会对售货员说:老子这里有一张支票!”时,我都禁不住大笑出来。而她在尽情地挥舞斧头时,由于太专注地欣赏她的表情,我忘记了金老爷子的话,反而沉浸一种享受中。 只消想象一下!无比淡定地打断保罗的一只脚后,她笑着说:别慌,马上就完了;接着完成了另一只——在保罗崩溃的表情和炸裂的身体与情绪中,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然后!她说:噢,我爱你。 容嬷嬷弱爆了好么。 再然而,这段戏的背景音乐竟然是《月光曲》 ,而且是第一乐章,最柔情似水的那一章。我突然觉得《月光曲》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神曲。回想一下,在《大象》里,那个令人无法忍受即将入睡的超长镜头的背景音乐是月光曲;在《克洛伊》里,摩尔拒绝了克洛伊的亲吻之后,月光曲响起;现在竟然连安妮这么大气场的女人和那个让人头皮发麻的 场景都可以被容纳进月光曲里。还有什么不可能?要是哪天发现一个喜剧场景也用月光曲我也不会惊讶的。 没有什么比“反差”制造的效果更好的了。背景音乐如此,安妮的表情如此。说到安妮的表情,小说中说到,她的脸经常毫无征兆、无缘无故地陷入一种空洞中去,像被掏空,或神经断掉,什么都没有。那种表情不是茫然或呆滞,茫然和呆滞起码还存在“茫然”和“呆滞”这样一种东西;而在安妮的那种表情上却找不到任何东西。如果还没领教贝茨的表演的话,真的很难想象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面部表情,真的存在吗。而看过电影后,怀疑就不会再存在了——看见那个女人的脸了吗?就是那种表情。 看第二次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元素——火。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几乎成为了线索的道具或符号,在每一次情节发生重大突转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在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中,“火”就出来了,不是真的火,而是一根香烟和一根火柴;这是一个道具特写。从一开头,导演就突出了“火”的作用,而其象征意义是在后来形成的。第二次出现“火”,是安妮拖进了一个烧烤架,然后递给保罗火柴,让他烧了他的书稿。随着巨大的火势冲天,“毁灭”的意味出来了——读者毁灭了那个与自己内心不合的作家,企图让作家继续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从而满足自己的幻觉。第三次的“火”——那根被碰倒了的蜡烛,表明了作家反抗的失败。此刻处于劣势的作家,他的力量正如那轻易被碰熄灭的烛火。最后一次,作家再一次亲自点燃了火柴,正如第一次那样——他毁灭了读者强加给他的创作——他自由了。 将这四次出现的“火”连接起来,就清楚了:自由——束缚——反抗——重回自由。 我现在怎么老爱分析符号。可能这就是电影语言的根本所在吧,各种符号。 在被“束缚”与“反抗”的对峙最激烈时,最大的冲突莫过于前面提到的“断腿”情节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理论及其“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出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作家是完全主动的,读者是完全被动的。一个作家像上帝一样创造出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情节,一种种思想,而读者只能像领圣体的虔诚教徒一样,被动接受那些作品。而接受理论彻底否定了这种关系,将读者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读者那里,作品被进行了第二次创作,而且,这第二次创作是由千千万万个读者在不同时代完成的,其效果或后果是第一次创作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然而,在《一号书迷》及改编电影中,读者不仅反被动为主动,更是意欲扮演新的“上帝”的角色。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写道:“忠实的读者变成了挑剔的编辑。”她可以赞颂你,同时,也可以囚禁你,然后毁灭你,最后按照她的想法重塑你,使你成为她自己的表达者。而这一切,以爱的名义。“噢,我爱你。”安妮说。 当然,这个角色的设置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当然,非精神病患者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行为。但是,这个角色实际上极端地表达了很多读者潜在的思想。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偶像偏离轨道,不希望自己爱的人偏离轨道,而这个轨道,就是最初他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后来发展成为我们自己的个人幻想。如果他偏离了,态度由轻到重分别是:不承认——失落——责怪偶像——企图改变偶像。而安妮,毫无疑问很严肃看待了这个问题。严肃到个人幻觉占领了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从而不惜毁灭偶像。 你要自由?那就打断你的腿。 于是她那么做了。 只要有读者存在,作家的自由就永远不可能完全发挥,只可能适当发挥。除非你想做一个没人要的或者只有少量人知道的作家。也正如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写的:“他写两种小说:好的小说和畅销小说。”

 3 ) 残疾哥大战失控姐 小护士情迷大作家

美丽的景色,宁静的小镇。偏偏时不常的要来阵暴风雪,这环境是相当情绪化,正如女主角Annie。看着看着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的“失控姐丁莎莎”。

Annie对男主角Paul前一秒和风细雨,后一秒便电闪雷鸣。她将小女孩的忸怩、追星族的狂热、变态狂的歇斯底里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翻脸比翻书还快。下个雨就心情阴郁,如果面对2012的话,她一定是电锯杀手。由于性格原因,就算再怎么干也不会良心上过意不去或是心怀惴惴的Annie其实有很多长处:

一是善于自保。杀了那么多人的Annie仍然安然无恙的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生活,没有背井离乡,肯定对于如何置身事外颇有心得。

二是注意细节。从不忘记锁门,连企鹅朝向这样微小的变化都没有逃过她的眼睛。

三是未雨绸缪。面对突如其来的老警官问话她对答如流,想来应当早就在脑海中排练了多次。

四是当机立断。说买打字机就买打字机,说打针就打针,说砸腿就砸腿,说杀人就杀人。嗯嗯,三思而后行往往会错过机会。

五是对梦想锲而不舍,为了心爱的作家而跟踪他,为了不让老警官找到Paul不惜杀人,Annie绝对清楚地知道杀害老警官不是为了掩盖罪行,她的愿望只是和Paul在一起就好。

这么多长处,再加上运气帮忙,从犯罪的角度讲,Annie算是成功人士。要不是最后Paul莫名其妙的苏醒又弄出了动静,那这将又是一个成功案例。

Paul对Annie的感恩反而成了灾祸的开始,破旧的公文包成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Annie心中的魔鬼。Annie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囚禁Paul,但因为她对新稿结局的不满意才让整个剧情来了个急转弯。

就像自己最喜欢最珍爱的东西被破坏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挽回一样,Annie不想让Misery从此画上句号。Paul摔得七荤八素,再遇上这样的失控姐,只得积极展开自救。Paul的意志不可谓不坚韧,头脑不可谓不聪颖。但造化弄人,他遇到的情况是:下个药吧,酒洒了;藏个刀吧,睡着了;警察来了吧,又挂了。Paul只得感叹时运不济。好在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顺着Annie来,没有像《伊甸湖》的男主角那样去抗争,不然肯定byebye了。

肠炎说的好,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一个孩子。在影片,Paul先后有两次焚书,起初焚的是自己顺产的健康儿,Annie不情不愿地挣扎了许久;在结尾处焚掉的,是为了迎合Annie而创造的畸形儿,隐忍了许久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的痛快淋漓,作家的自由意志也在这里得到了伸展。

金庸小说里的男主角,我最欣赏的是令狐冲。事实上,我一直都想让自己想成为看上去很飘忽实际上特靠谱的那种人。片中的老警官就是这类型。老人家骨子里透出牛仔范儿,缜密的逻辑强大的洞察力,到处灵机一动各种举一反三,唯一遗憾的是防御力不高。老太太一人年事已高,不知道还能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本来Annie的计划是Annie活,Paul活。结果由于各种不测变成了Annie死,Paul活。Annie不喜欢这个结局,打算把它改写成Annie死,Paul死。而在Paul不成功便成仁的努力下殊途同归到了Annie死,Paul活。从Annie的角度,她一直都想和Paul同生共死,但Paul却只得从Annie的死中求活。说到底,要不是Annie救了Paul,Paul肯定早在雪地里或者失血过多或者冻成了冰棍,最终活下来还是拜Annie所赐,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当最终再次面临死亡威胁而跟Annie搏斗时,Paul明显已经不择手段,抠眼睛砸脸的,完全没有留后路呀,就算架打不赢也不让Annie再上街买菜了。

片头欢快的音乐名为《Shotgun》,歌词明白的告诉了观众影片的内容:“我说那个谁,整把Shotgun,他要是跑就打丫的。”

一直对Steven King作品改编的电影很感兴趣,只是很多都差点意思。硬盘里已经存了《闪灵》、《肖申克的救赎》、《迷雾》、《绿色奇迹》,现在又能新加一部了。

本来演员就不多,导演还过了把瘾,在里面客串了直升机飞行员。

题目翻译的有点怪,为什么叫“十日”呢。

 4 ) 本片中这位大妈的表演到底有多么精彩,我实在无需重复和赞美

这部电影留给影迷最深的记忆不是它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影迷不一定都要熟知迷恋史蒂芬·金),而是凯西·贝茨的表演。本片中这位大妈的表演到底有多么精彩,我实在无需重复和赞美。小金人的褒奖就是对这部电影中她精彩的表演的最大肯定。

我看它的原因是因为导演罗伯·莱纳,当还不是很懂事的时候就看过他的那部《伴我同行》,至今没有重看,但记忆依然是很深的(前两天看报道提到导演,我还和大姐提到小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她竟不记得了)。前一阵看了《怦然心动》,很喜欢,赫然发现导演也是他,真是类型多变呀,而且两部都拍的很好看,搜索发现他还有一部黑色惊悚片《危情十日》评分很高,于是乎想看。

 5 ) 暗自惊心

   《危情十日》比想象中好得多,惊心而不恐怖。再一次验证了片子还是老的经看。
    影片高潮迭起,一次更比一次精彩。每到紧张之处,心已是悬在口中,陡然又松缓下来。神经略微得到休息,又再次进入更刺激的境界。虽有血腥暴力,却实在是需要展现出来的。
    在女主角安妮拘谨讨好的表相背后隐藏的是极其复杂疯狂的内心与过去。一开始,她老实的面孔让人以为她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对小说的狂热爱好所引起,只是对小说中那个支持她给她以生活力量的女主角的结局不满而产生了抵触情绪,直至试图通过压迫作家来达到改写小说的目的。但随着作家的进一步了解,观众也对女主角知道得更多。原来她是个恶果累累,将无数婴儿扼杀在摇篮的“魔鬼”护士。更可怕的是,作为护士,她在专业上的学习成绩是十分优异的。这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一下子由情绪失控的疯狂女人变成冷静阴鹫的专业杀手。观众心中的恐惧与害怕一点一点在加深,完全无法预测安妮下面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影片中的几个转折点更是将观众即将释放的紧张又硬生生地塞了回去:一是作家攒了几天的药丸粉兑的红酒被安妮不小心碰翻,作家的表情顿时僵在那里,难以置信地望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二是作家藏了一把费尽气力找到的水果刀试图袭击安妮,却因小小的失误被安妮识破想法未能得逞,反而害得自己双脚骨折,一切似乎已无转机;三则是在机智精明的老警长发现线索追踪至安妮家时,虽然未有发现,但在临走时听到奇怪的声响,当他回去查探,终于发现了作家,却又被一枪击毙,作家再次陷入绝望。
    除此之外,就是作家永不屈服,不甘认命的坚强,每一次失望之后,他总会为下一次的自救重新做准备。在努力过程中,他不惜对安妮陪笑脸,说好话,缓和他们之间的气氛,让自己活得更久成为可能。
    在整个较量过程中,作家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有智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多的是因对生存的渴望而坚持的精神力量。面对一次更比一次残酷的打击,越深入越不利自己的真相,他没有被击垮,相反,呈现了更有力的反抗。最终,他的顽强解救了自己,也促使他的写作生涯走出瓶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 ) 安妮的变态历程——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剪报正文

看了些评论,发现没人说到剪报本?其实,一本剪报本就蕴含了安妮变态的答案。


第一篇:银行家Wilkes死亡

这个人应该是安妮的父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安妮家里蹲却住大房子还有农场。这一篇在安妮上卫校的时间之前,所以此时的安妮还是很年幼的,最多不超过十几岁。我们都知道父母死亡对孩子有很深刻的心理创伤,这应该就是安妮情绪不稳定的根源。

不过,在此处暂停,仔细看新闻正文,会发现它提到:
freak death 离奇死亡
head injury 头部重伤
found by his 11-year-old daughter, Anne, who called the police.
由11岁女儿安妮发现并报警
似乎是从楼梯上跌下碰到头

不论父亲是意外死亡,还是由母亲杀害,还是安妮自己动手(把人从楼梯上绊倒的方法女人小孩都可以执行哦亲),父亲的死都启发了安妮,让她知道“哦,有人碍事的时候可以用这一招”。

此片中楼梯和打头大量出现,大家注意到了吗?老警察背后中枪后,跌倒在楼梯上;作家试图用打字机打安妮的头,最后安妮也是被金属制的猪塑像砸死。可以说是报应。

第二篇:护校尖子生坠楼
第三篇:安妮获得卫校荣誉生奖

这两篇结合起来看就明白了。我的猜测是安妮非常想获得那个奖,可是有一个比她更优秀的人挡住了她的路。所以,她就模仿了父亲死亡的方式,让那个倒霉的学生“被自杀”了。此时的安妮已经开始显露恶魔的本质。

仔细看正文:邓肯小姐“似乎”是在送实验报告的时候在楼梯处被绊到,头部重伤。没有目击者。

又是一个头部重伤。你想到什么?安妮用“意外碰到头”这一招用上瘾了。

为什么说这两件事一定有关?因为你不是在自己翻报纸,偶尔翻到了这两条新闻,硬说它们有关系。这是安妮自己收集的剪报好伐?肯定是对她来讲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两件事必定是有关联的。

第四篇:安妮获得护校荣誉生奖项
第五篇:安妮荣升ICU护士班长
第六篇:退休小儿科医师在本地医院不治
第六篇:安妮荣升产科护士长

从安妮对表彰自己的报道不遗余力地收集来看,她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甚至有点虚荣。

在安妮升任ICU head剪报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两条新闻:
前高中校长久病不治
二手车巨头住院时中风死亡

安妮特意收集来的。她又下手了,这次更加隐蔽。

第七篇:婴儿Lucie在医院挣扎五周后死亡

Lucie一生下来情况就不妙,活下来的机会不大。是不是安妮下的手不知道,不过,可能启发了安妮杀其他的婴儿。

第八篇:又一名婴儿死亡

这个男婴是出生3天后开始出现流感症状。然后睡梦中平静死去。是不是安妮做的呢?不知道哦~~不过,在新闻的左下角,被帖了一个花体粉红色的剪纸字母:Another。

第九篇:护士接受盘问

新闻开头就说安妮被盘问。可能是她护理过的人死的太多,终于引起怀疑了。新闻还说,男婴Michael的脑部出血,原因不明。又是头。不知道是闷死的还是砸死的。法医学我也不懂诶。

注意在婴儿死亡的剪报下方,安妮贴了小猪的照片。很欢乐嘛。

第十篇:Infant deaths return to Hospital's nursery ward
又有婴儿死了。

第十一篇:产科护士坐牢,魔鬼女士被捕

附有安妮的大幅照片。挺爱美的嘛。还有她从Misery那里抄来的表白:There is justice beyond human beings. I shall be judged by Him.
抵死不认,加上证据不足,所以最后还是只能放出来,危害人间。


有看过原著的同学欢迎补完!其实虽然明白了她是怎么越来越变态的,还是觉得不寒而栗。精神病人的思维不是我们能理解的,还是发完贴就撤吧。

 短评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

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

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9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10分钟前
  • yueer
  • 推荐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13分钟前
  • Sodayui
  • 推荐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17分钟前
  • 饭岛蜗牛
  • 力荐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1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2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25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27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31分钟前
  • hua
  • 推荐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3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39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4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48分钟前
  • 麻布图鹉
  • 力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49分钟前
  • Hey Johnny
  • 力荐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5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53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57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