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情片阿根廷,西班牙2017

主演:安吉拉·莫利纳,马丁·皮罗杨斯基,娜塔丽娅·沃拜克,欧嘉·博拉茨,Jan Mayzel

导演:Pablo Solarz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2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3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4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5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6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3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4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5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6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7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8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19最后一件外套普通话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0

详细剧情

亚伯拉罕是一个88岁的犹太裁缝,他准备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波兰,在那里找寻在纳粹占领时期救过他一命的恩人。面对种种困难,在将近70年没有任何关于恩人的消息后,亚伯拉罕还是竭尽一切试图找到他的老朋友,并履行他的承诺:当他们终有一天见面时,亚伯要告诉他精彩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带着最后一件外套的救赎之旅

88岁的爷爷,时隔七十年,拖着在二战时期受迫害濒临截肢的腿,长途跋涉,带着一件自己做的最后一件外套,45码,蓝色,来到波兰,寻找自己儿时玩伴与救命恩人,也是寻找自己感情的归属。

这位经历颇多的犹太人爷爷,并未因为的身体、年龄及悲惨的经历而狼狈不堪,而是永远的白衬衣成套的西装;还不乏幽默,他晕倒在车厢,在医院护士说: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吗?你差点就死了。他说: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但当他得以和老友相逢时又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幸运…;为了可以躺下休息,故意一直找坐在旁边看杂志的音乐人说话直至他不耐烦走掉;为了可以便宜的住宿,与马德里的老板娘斡旋谎称自己带团过来旅游,先来体验一下,从而谈到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他也是善良的,帮助涉嫌非法居住在马德里的音乐家;他碰到的人也是善良的,音乐家开车载他去车站,马德里旅馆老板娘鼓励他去找女儿认错借钱,德国人类学家为了满足他中转时不踏入德国的土地,而拿衣服铺了一路地毯,到波兰后医院的护士又陪她寻找儿时朋友,并一路鼓励。他还是固执的,即使被偷的没钱了也不想去找女儿认错,即使从马德里到波兰不可能不经过德国但他依然倔强的生气。

真的是一个十分丰富饱满的形象。总让我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里的欧维,固执、多才、善良也不乏温暖,最终被邻居们的亲情所救赎,而电影的男主角,也最终找到老友,相拥回家。他们应该会互相诉说这七十年来的精彩经历。重要的是,感情找到了归属,一路上心灵得到救赎。

慢节奏的公路文,让人十分想逃离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逃离晚上九十点企业微信依然噼里啪啦的响声,跟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一样,“去有风的地方”。——-在梦里面。

男主角演技太棒了🌟

 2 ) 影评•【看似在讲一件事,却让我见证了他的一生!】

📍电影:《最后一件外套》 📍类别:二战/友情/战争/人生 📍推荐指数:⭐️⭐️⭐️⭐️(适合不慌不忙的午后) — 📌 【关于我的一点小感触】 ✅看似是在讲述一件事,但却让我见证了他的一生。 . 🎥电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过八旬的老裁缝,腿疾缠身,在子女计划讲他送入敬老院前夕,孤身一人远赴波兰,送最后一件外套,见一个牵挂一生的朋友。 . “在路上”推动电影的发展,不断“插叙”+“人物口述”形式来填补故事的空缺和色彩。 . 这一类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并不少见,但是能将简单故事通过镜头传达完美的屈指可数。 . 影评贵在【选角+故事背景+幽默滑稽】很大篇幅在讲述“在路上”这件事,但是却在二战背景下将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升华,老一辈戏骨的眼神也是会说话的,尤其是最后隔着窗户四目相对的神情细微变化极其让人共情。一路上虽有坎坷,但是老人的倔强,以及犹太人的“滑稽”让故事不是一味的处于悲调煽情。 . ✅深渊里向我伸出的每一双手,日后不管位处高低,我都舍不得再放开。 . 🎥先人总是言而有道,患难情谊永长久。“我会去见他”七十年了还值得爬山涉水去兑现。“我们回家”可能他也在等着他,不变的尺码,永生难忘的外套,那又何尝只是一件外套而已。你好像只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却陪了我一生。世人都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大多都将“情”狭隘化了,愿每一份用心良苦的情谊,都得偿所愿。 . ✅我不会放弃我对历史的固执,但是我会重建我的偏见。 . 🎥这部电影的名场面大概就是老人在德国换乘时,铺满衣服的下车线。看似极其笨拙举动背后,却包涵着那个时代人的心酸。很多人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在我看来,非也。用人物动作来强烈表述出人物的内心挣扎,能给观者强烈的心理冲击,这又与返程后老人选择双脚踏地,形成了强烈对比,或许是因为那位矢志不渝人类学者德国女士,或许德国正如广播所说“正在重建,请您谅解”。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但是会因历史的被看见和你的努力而日渐释怀。我想我们不应该用和平时代的上帝角度去审视老人的固执偏见下的奇怪举动,并非多此一举。老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没有人有资格替他原谅,我想我们也是。 . 🖐愿和平 🖐愿不缺踏足远赴的勇气 🖐愿历苦难后深觉幸运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的朋友值得 .

 3 ) 归来

《最后一件外套》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热舞,热情洋溢。 这是一个固执可以说有点古怪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跨越几个国家,回到故乡向少年时救过自己命的挚友归还外套的故事。 这样说,很苍白。我到此刻才明白电影镜头叙事的魅力,才体会到演员的伟大,体会到叙事节奏的把控可以有多巧妙。 我该怎么对你说,电影从这个老头的脸浮现在屏幕上开始是怎么紧紧的抓住了我? 这是一部阿根廷电影。主角阿布托拉姆这个老头老的很庄严,很肃穆,甚至,很英俊。 电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衰老。 年纪已大,房子被子女卖掉,自己也将被送进敬老院,一条腿面临截肢的状态,为了和最爱的孙女合照,不断让步,800美元。 在一个晚上他打扮停当,出门打车,买飞机票,套近乎希望飞机票有个“最低价”,受挫,电影镜头一转,我们知道老头屈服了票价的高昂。用老人的狡黠骚扰走坐在自己旁边的乘客,孤独的在座位上躺下,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面对海关的盘问,他一开始不说实话,他问“需要我给你多少钱(就会让我通过)”他总这样,带着活了大半辈子的狡黠和经验为自己争取小小的胜利。然而,他又失败了,镜头定在海关的脸上,镜头之外是老头的声音在响“我要去波兰,归还一件外套,他在等我。” 电影拍的很妙,有大量的小细节穿插,他骚扰走的乘客短暂的陪伴了他。他在巴黎转车(也许是华沙),花言巧语的想要一间便宜客房,失败,他丢了全部的钱,他被迫去找女儿和解,拿钱。他的怯懦与固执还有难为情。你能在这里看见一个父亲的软弱和故作权威。客房老板与小伙子送他到车站。很温情,他遇到的人像一根防护栏,短暂的守护了他,连接了他的旅途。 在车站愤怒的说“我要去波兰,但是不能经过德国,一个犹太人,一个犹太人(不能忘记那样的深仇大恨)”时,一个德国的人类学家走近了他,她坐在那里,老头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全家的惨案,镜头转回他少年时,一个天使一样的妹妹被送上车杀掉,爸爸和舅舅被枪毙。他一再强调“没有告诉我,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亲眼看到的。” 电影到这里我才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老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人入侵波兰,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种族狂热,集中营。 那个人类学家吻了老人的额头,她说“我很愧疚,作为我个人,尽管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很愧疚。” 老人在火车上的幻觉,德国大兵,他亲爱的妹妹。他晕倒在地。迎来最后一个温情守护者,护士。她开车送他去他少年挚友的家。 两个老头都已满头白发,他们定定的相看,喊对方的名字,然后拥抱,欣慰的眼泪和笑容,让我也落泪了。 “我们回家”他少年的挚友说。

 4 ) Peace&Love

一个经历过二战的犹太老爷爷,在快要过世前(子女要将他送往养老院),一路奔波,回波兰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送最后一件外套。他的舅舅,父母和妹妹都在迫害犹太人的战争中去世,他亲眼所见,心理阴影很重。去波兰要途径德国🇩🇪,听德国人说话都极其痛苦。很简单的几个场景都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当然,他一路也遇到了好多好人,最后的那个女护士真的有点像C罗。。。

这也算是一趟治愈之旅吧

 5 ) 已是幸运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精致残酷又有些可爱温暖的小故事。老头的塑造并不那么讨喜,对孩子们有些任性乖张,对路人也是呼来喝去没什么礼貌,只能说是一个古怪的小老头。可是当穿插着的一幕幕镜头开始了解老头的少年时期时,一切了然。

那么热切美好的大家庭,大家吃着喝着唱着跳着的画面,轰然倒塌。那么喜爱的独一无二的妹妹,再也不能相见。面对老头不愿经过德国的念头,大家愕然不解,甚至有些嘲弄。可这些刻骨之恨,没经历过的又岂能感同身受。可神奇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旅途中,正是认识了一个现代的德国青年,老头才能真正的放下。他并不是放下了过去的仇恨,只是他理解了那些已成往事。

跨越七十年,却从未相见。可能是因为太痛苦,不愿想起曾经的丝毫;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信心,觉得不配再站在好友面前;可能是自惭形秽,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报答好友万一。可是终于在人生的尽头处,还是决定去见了。

当两位老人眼神交汇时,仿佛也瞬间击中了我。一切的感激和愧疚都无需再多言。老头的这辈子有喜有悲,有起有伏。可是他经历了这完完整整的一辈子,已是幸运。

 6 ) 最后的礼物

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前半段太过冗长,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重逢,而是前半段的旅程。老爷爷在这段“逃亡”中遇到了很多人,有热爱音乐的小伙子,貌似有着丰富人生的酒店老板娘,德国人类学家等等,我所加上的这些形容词并不能够概括他们,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棒的部分。比如那个德国人类学家,她的确是善良并且勇于面对历史的,但同时她也不顾老爷爷的抗拒急于向老人证明德国在改变,他们都是复杂的人,主角老爷爷看起来是一个和欧维一样固执的老头子,但他也会跟自己最爱的孙女讨价还价,也会说一些俏皮话,他不敢面对过去,又踏上了寻找过去的路(我认为这个举动就意味着他在面对过去)这不是一个宏大的故事,没有运筹帷幄,没有战场枪炮,只有简单的分离和思念,我看到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老爷爷所怀念的并不是一个宏大的族群或者伟大的什么主义,他只是怀念他的妹妹,作为犹太人死去的妹妹,一个天真可爱喜欢讲故事的小女孩,对于纳粹来说她是犹太人,但对于老爷爷来说,她只是她的妹妹。

最后的结局虽然略有些俗套,但我还是大泪目,也确实想不到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并不是只有遗憾才是好的结局吧。

最后是另一个联想到的主题—遗忘,电影中,老爷爷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经过德国的土地,身旁的年轻人听到他的话只觉得好笑。我那时突然在想,当我说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被指责等等的时候,是否也会有亲历者为此而感到受伤和冒犯?但后来我又想,我们完全应该理解那些亲历者的痛苦和坚持,不应该嘲笑他们,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现在有非常多的中国年轻人在遇到日本人的时候仍然不免涌起自己是正义一方的道德优越感,“他们是加害者,而我们可能是他们的受害者。”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是那场灾难中的受害者,甚至也并不是受害者的后代,但我们仍然陷入一种无休止的道德职责的受害者悲情之中,滥用着这种快捷的“受害者认同”来连接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只会导致更多的对立和仇恨,就像是纳粹为犹太大屠杀找的理由,不也是来自于一种快捷的“受害者认同”情绪吗?同时我昨天也看到一些网友说着“中国二战死去两千多万人,可全世界只记住了犹太人。”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将“屠杀中的牺牲人数”当作一场“受难奥运”并为此攀比比拼,我们作为幸存者的“后代”,开始利用这个身份特殊化自我,那我们就必然无法再去直面历史,我们会忽略,会夸大,这是无可避免的。观点和所谓的道德感正在逐渐代替我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历史被模糊称为一种共情。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知道犹太大屠杀,但却不知道犹太大屠杀的过程,发展,影响,这导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所说的历史,是充斥着个人好恶和观点的,为了支撑个人好恶而做出对真相的模糊,这反而违背了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希望。(残酷剧场中有更具体的论述)

扯出去好多,,最后说回电影,我还是会认为电影为了剧情性牺牲掉了一些故事逻辑,不过导演采取的视角是不太经常被讨论的,也很打动人。

 7 ) 最后一件外套

战争总是让人沉痛,尤其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老人穿着条纹西服,带上“最后一件外套”,义务反顾的坐上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虽然过程艰难曲折,又有一点诙谐,在被盗身无分文后只得求助和自己吵架的女儿,到达巴黎后坚持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去波兰,无奈在德国转车时又只能求助德国女人让自己不要沾染德国的土地,最后还是与坚持和解。

很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他愿意打破自己的坚持只是为了完成曾经的承诺,回到那个阔别多年故地,找到老朋友,送最后一件外套,完成一个心愿。

 8 ) 2022.11.27 最后一件外套

  推荐指数:⭐⭐⭐⭐   类型:剧情   导演:巴布洛索雷兹   上映日期:2017.10.15   时长:91分钟   语种:西班牙语   ---   这部电影有点意思啊。从优酷上随便找的,其实看它是因为是个西语电影,没想到西语听力没怎么练习,反而发现这是部反战电影。   二战电影看得多了,大多数都是从战争的时候开始拍,拍幸存者,拍集中营,拍遇难者,拍战争本身。幸存者的比如《钢琴家》,集中营的比如《波斯语课》《美丽人生》,遇难者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赎罪》,战争本身就必须请出《西线无战事》。再角度轻奇一点的就从儿童的角度来拍,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个是从战后创伤来拍的,其实战争和集中营几乎没有镜头,但是老爷子的演技实在是出神入化。放国内这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啊。   对他肃然起敬并且充满同情。这种同情真的是廉价的,而且没有办法表达出心中的沉重。战争和集中营对于幸存者而言,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创伤。这实在是太苦了,而且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格感同身受。身体的创伤、心灵的创伤。这都是根本无法治愈的。   老人这一辈子都不愿意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对德国人的痛恨和恐惧并存。让他怎么能够穿越德国去波兰呢。他能去,支撑他的信念就是这一件外套,和他知恩图报的承诺。   好在最后给了一个HE,让两位老人能够相见,没让那大哥死了,而且也没换地址,这也是一种温情吧。   最后还是跟前一篇欧维的影评一起说一下养老问题。这个就是典型的养儿防老失败案例,当然男主的教育方式估计也是问题,从他的为人处事方面就能看得出来,他也是脾气古怪那一挂的。孩子成群,却要给他送到养老院。其实换我的话宁可自己选择,也不要所谓的孩子们去送。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可以吧。能把平凡的小故事讲好了也是一种能力,有种阿根廷电影的色彩了。那种故事没有太多波澜起伏,而且人物性格古古怪怪,最主要的是黑色幽默,故事切入角度比较新奇,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Ps.开头的舞曲真的太好听了!!

 短评

这老头演得太好了!简直一个人演了N多角色,面对女儿们时,他是父亲;面对孙女时,他是爷爷;在出租车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头,面对年轻非法移民,他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在旅馆中,他也是个幽默的房客;当碰上德国人,他仍表现出不共戴天;而在归乡途中,他表现出了近乡情怯。他跟孙女讨价还价时,让人莞尔一笑,而看他控诉纳粹暴行时,也能让人泪水涟涟。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令人叫绝!

5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跨越大洋及欧陆的公路片,实则是一个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故事开头颇吸引人,结尾很感人,中间部分许多桥段既幽默且有趣,只是太强调故事性,许多地方缺乏逻辑,且叙述有些过火。老人的还愿之旅一路皆遇好人,只是其众多亲人似乎太过冷漠。

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4.5星啊OST哪里有太棒了!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好啊!和女儿对峙那里女儿也演的好好。虽然有槽可以吐,但这个感人的轻喜剧值得排半小时队(头一次提前半小时到场都要拍两百米的队)这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坚持自己70年承诺、然后被这个新世界和善良的人们悄悄打动妥协,最后完成使命的故事。有空写影评

8分钟前
  • 胖蛋
  • 力荐

为何不可早一点

9分钟前
  • SATURaiN
  • 推荐

用人性的善安抚曾经的创伤

11分钟前
  • helloliu
  • 推荐

二战中,德国对于犹太人屠杀的片子,是我喜爱的题材。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以及对反人类行径的各种对抗,分外打动人。和许多同题材同类型的影片一样,此片并没有直接的反映那段黑暗的时刻,只用了一些回忆和对比,一些老人对好心路人的一些简单的,甚至是不得不的描述,来揭开心中70年来封闭的痛苦和思念,这种沉淀于内心深处时光深处的情感,在行将就木时被点燃,我能够从集中营里跌跌撞撞的去找你,也能在衰老年迈时颤颤巍巍的去找你。不论能否再见,老友,我来了!

14分钟前
  • 陌上花
  • 力荐

三星半故事性和设计感太强会冲淡情绪

15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为老爷爷演技点赞,回忆亲人一个个去世那段让人憋不住眼泪。剧本中犹太老裁缝的形象通过各种讨价还价、啰嗦到逼走旁边乘客好躺下,真是很好笑(不知都这样还是有点刻板),配乐也是浓郁的犹太风。德国人类学家与老人的和解,也是很有象征意义。

19分钟前
  • crystal53451
  • 推荐

從維也納飛回台灣的班機上看的電影。看簡介就覺得會哭很慘。開頭那孫女真可惡,長大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老人都沒多少時間了,讓我想起去年十月過世的奶奶,我以前出遊或平常合照很少,人走了想拍照也無法了,非常後悔。電影很真實,沒有血淋淋拍出戰爭的殘酷,卻用老人回憶他的故事來體現。很溫馨

20分钟前
  • 星夜桐影_TV5XQ
  • 力荐

有生之年 还能相见 就是人生最大幸事

23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一个二战时犹太死亡营的幸存者,垂垂老矣之际,在被几个女儿卖掉房子送进养老院的前一天“出逃”,从阿根廷独自前往波兰寻访恩人。几段萍水相逢,几件悲喜遭遇,又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得见恩人。两位垂暮老人惊极相拥,且泣且笑,70年的人生故事慢慢唠。影片叙事松弛舒缓,呈现被时间稀释后的历史,懂与不懂自在其中——幸存老人说他们不懂,德国人类学家说他们懂。反倒是在喜剧元素上刻意放开,使其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相当独特。尤其是中间还套嵌着一个现代版的《李尔王》故事,本身就是极具深意的处理:幸存者的女儿尚且如此,惶论其他?

24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不是我说,这老头也太虚伪了。对战争期间救了他命的人,战后不仅没有当面感谢,甚至连书面联系也没有。人老不中用,被子女赶出家门后,想起来要去面谢救命恩人了?从西班牙到波兰的火车必须经过德国,老头死活不愿意经停德国,也不愿意坐飞机。后来好心的女士用衣服垫着给他踩在地上,形式上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但他也没有多感谢那位女士。最后身无分文到了波兰,找到了救命恩人电影就结束了。我猜在波兰的吃喝和回国的机票还得恩人掏钱吧?最关键他对女儿也太苛刻了,为了要钱才去道歉。其他子女把他扫地出门也完全不用可怜他。反正我对这样的老头喜欢不起来。

2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

32分钟前
  • 小小斌
  • 推荐

最后居然重逢了略显狗血,我想象的结尾是这样:老人来了找不到人,只能失望离去,墙壁上有一行字:我知道你会来,谢谢你。老人看到了,4颗星,最好没有看到,5颗星

34分钟前
  • 影君子
  • 还行

这也太好哭了吧!从第一个回忆开始,回忆一次就要泪目一次,老爷爷的执着太令人感动,路途遇到的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导演的叙述剪辑,下一个镜头几句话就交代好前面无需多用镜头的情节,老爷爷的演技也是跃然纸上,最后的拥抱回家,泪目暴击。

36分钟前
  • 马文口Itzan
  • 力荐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3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没有战争的场面,却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迫害带来的后遗症和人之间互助带来的温暖,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观看过程中;德国女生那个部分印象深刻;老人层次丰满,有精明计算别扭固执的一面, 也有遵守承诺的动人之处,旅馆老板娘虽年龄不小,依然魅力无限

39分钟前
  • 云间漫步
  • 推荐

#BIFF# 三星半。卡洛斯·索林的编剧执导的阿根廷犹太版李尔王。二战故事几乎穷尽已无法再有新意,但演得极好+音乐好听。

40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还可以。和remember有点像。

43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活在记忆里的人,最幸福

4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