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帝国

动作片美国1987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约翰·马尔科维奇  米兰达·理查森  奈杰尔·哈弗斯  乔·潘托里亚诺  本·斯蒂勒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照

太阳帝国 剧照 NO.1太阳帝国 剧照 NO.2太阳帝国 剧照 NO.3太阳帝国 剧照 NO.4太阳帝国 剧照 NO.5太阳帝国 剧照 NO.6太阳帝国 剧照 NO.13太阳帝国 剧照 NO.14太阳帝国 剧照 NO.15太阳帝国 剧照 NO.16太阳帝国 剧照 NO.17太阳帝国 剧照 NO.18太阳帝国 剧照 NO.19太阳帝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7

详细剧情

1941年上海,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历时四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加入战局,上海外租界的西方人的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动荡,11岁的Jamie就是其中之一。   在逃难的途中,Jamie和父母走失,他遇到美国人贝希和弗兰克,差点被他们卖掉,三人辗转到了闸北集中营。在集中营,J amie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学会了“为了吃饭什么事都能干”的生存哲学,还认识了和他一样喜欢飞机的日本小孩。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和父母团聚的一天。

 长篇影评

 1 ) 单纯的导演跟不单纯的观众


斯皮尔伯格大概没想到此片会触动敏锐的政治问题,对他而言,一个美国人能够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上去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已经不错了。
“太阳帝国”指的是英国,之前的“日不落帝国”,全世界每一寸阳光照耀到的土地上都有英国的殖民地,这部影片只所以起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隐含的意思是殖民主义的没落。
一个英国侨民在战争中弱小,无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挣扎求生,影片的基调是人性跟反战的。但是是反对广泛意义上的战争而不是具体地反侵略跟民族压迫战争,一个用政治立场来判断好坏的问题:“这场战争你支持哪一边?”这部影片没有回答。
对于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战争侵害的我国国民,反战而不反侵略,人性而不分种族是不可理解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此片在我国受到冷遇也属正常。
如果抛开民族主义的视角单纯从纯电影的角度看待,我认为这部是从演编导道具都相当出色的一流影片,拍摄上用“精雕细琢”来形容毫不过分,是能够充分表现斯氏导演风格的典型影片。

 2 ) 拍摄点考证7:斯皮尔伯格1987年到上海拍片时用了苏州河上三座桥,全部对上号了

斯皮尔伯格1987年在上海实景拍摄的《太阳帝国》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之间上海发生了巨大的惊人的变化,林立的楼房丛生而起,已经把昔日一览无余的上海天空遮蔽得只能短视了。

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摄了二十一天,但是,在这非常短促的时间内,斯皮尔伯格却选中了最具上海代表性的镜头,来展现上海的故事。虽然他在拍摄的时候,采用了张冠李戴的拉郎配手段,胡乱地把各个并不关联的地域,用电影蒙太奇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电影的内在的空间的关联,这导致了电影在镜头上是失真的,对地理方位的交待是违悖常理的,但斯皮尔伯格的可贵之处,是保留了上海八十年代的一些代表性的街景,而1987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前夕的短暂蓄势期,这样,借助斯皮尔伯格的镜头,我们能够看到那一个特定时段里的上海的珍贵定影。

九江路这一段拍摄的非常经典

斯皮尔伯格除了在外滩后边的九江路段,兴师动众拍摄了一段逃难的经典场景之外,还将苏州河作为主要的取景场地。这样,上海的马路与水路,都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得到了呈现,把上海的标志性的地域特征,都给容纳到电影里来了。这不能不看出斯皮尔伯格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虽然他对上海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但他却把握住了上海的精髓与核心,这一点,的确显示出斯皮尔伯格身为大导演的基本资质。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把苏州河上的三座桥逐一纳入镜头,而对这三座桥,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一视同仁,平衡用力,而是各有侧重,把它们的不同侧面,在镜头里予以展示。

斯皮尔伯格最重点展现的是乍浦路桥,影片里表现了主人公一家通过这座桥时的拥挤与碰撞,乍浦路桥是电影里重点表现的一座桥,投入了许多群众演员,对桥的周边环境也进行了耗时费力的做旧处理。

电影里的乍浦路桥

现在的乍浦路桥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最没有作为的桥是外白渡桥,这一点,与那些拍到上海,就喜欢用外白渡路桥作为背景的电影完全不同。

电影里的外白渡桥

在影片里,当主人公一家从派对结束后回家的路上,通过了乍浦路桥,然后驶向外滩的暂住旅馆的时候,镜头里闪现了一个远影,可以看到男主人公一家擦外白渡桥而过,而且这个镜头是一个夜景,场景基本没有经过做旧处理,通过这座桥的汽车里竟然有上海当时的公共汽车。显然,斯皮尔伯格可能觉得要对处于交通要道的外白渡桥进行做旧处理难度较大,所以他直接选择了放弃,只是在夜幕之中,比划了一下,用了外白渡桥的一个远景镜头。

第三个苏州河上的桥,就有一点难找了,小编一直在寻找这座桥究竟是苏州河上的哪一座桥。

这段情节表现小男孩吉姆与父母失散之后在街头到处游走,遇到了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开着一辆破旧的卡车,把小男孩带上了车子,带来黄浦江边的一座货船厂。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首先对准了一条街道,然后美国人开的卡车向镜头驶过来,顺着道路转了一个弯,镜头也随着车子行驶的方向,转了一个九十度,镜头里出现苏州河,远处可以看到有一座影影绰绰的桥。

在天际线上,还可以看到沙逊大厦的尖顶,在它的左边则是中国银行大楼的厚重的身影,然而,现在上海的天空里,布满了新生的大楼,根本不可能拥有不受遮挡的视域了。

据上海市民对当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的回忆,影片里吉姆遇到美国人的破败街道,是在衡水路与新华路的路口拍摄的,当时那一段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到处都是狼籍一片,破壁残坦随处可见,斯皮尔伯格利用当时的拆迁场景,拍摄了日本人蹂躏过的上海旧貌,逼真地还原了一个战火摧毁过的城市情境。

下面的镜头,就是出现了苏州河边的这个镜头,那么,这个镜头在哪里呢?

小编动用了百度“街景”功能,终于找到了这一处的镜头取自哪里。

这个镜头的拍摄地点,位于今天的浙江中路的南桥位置上,面对的街口,就是桥下面的浙江中路。我们看一下现在“这个路口的镜头。

现在的浙江路口

下面是电影里的镜头:

电影里的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巷子的坡度与宽度,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明显可以看出,现在路边的建筑作了修缮。我们再注意一下,远处的这一座楼顶与电影里的楼顶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

电影里的右边巷道的顶楼形状

百度街景里的同一位置

街景全图

镜头转过来之后,我们看到了远处有一座桥,这个桥,就是当时的福建路桥。电影里的这座桥是1968年建的,已经于2001年拆除了,因此,现在的苏州河上已经看不到这座桥了。

我们找了一张福建路桥的旧桥照片,与电影里的桥比较一下:

电影里的福建路桥

已经拆掉的福建路桥,电影里就是这座桥

一本教科书中还画了原福建路桥的结构图。

结构与电影里是一样的

现在的福建桥是这个样子的,比原来的桥要宽了许多。

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镜头来看,这一段苏州河地段实在称得上是脏乱差,靠河的一边,可以看到垃圾遍地,而实际上,摄影机所在的浙江路桥,还有一个别名,叫垃圾桥。这个地段是当年上海运出粪便、城市垃圾的码头集中处,在上世纪末,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的时候,这一段还是城市垃圾的排泄口,难怪在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确是很邋遢。不过,这种凄凉的氛围,倒吻合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铁蹄占领下的上海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远处的那座福建路桥,是1968年建成的,在《太阳帝国》故事发生的年代,那里只有一座只能供行人行走的木桥,不可能出现现在电影镜头里通过卡车的状况。

斯皮尔伯格几乎在这部有关上海的电影镜头里,处处穿帮,但又情有可原,我们现在倒是可以通过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能够实地参观一下三十年前的上海马路与水路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一点,还是应该感谢斯皮尔伯格。

《太阳帝国》中的上海镜头

 3 ) 要不是看在当年小Bale的份上

我承认我看这部片子就是冲着Bale。如果男主换成别人,我肯定不去看。
二战的背景做什么用的?除了英美人士,其他人全部脸谱化。
中国人都麻木,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
哦,bale和那三个飞行员互相敬礼的一段,看得我要吐了。
斯导确实不喜欢中国,又愿意拿中国说事。
ok,真的,如果那个疯子一样满场乱串的小男孩不是Bale,我真不知道这片子看点在哪里。

 4 ) 《太阳帝国》:一个真实的斯皮尔伯格

    上学的时候就看过《太阳帝国》,这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大叔在早年急于证明自己同样有执导文艺片能力的毁誉参半的反战作品。最近看完以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它,这倒不是说这部片子的立意有多么远大,电影挖掘出多么深邃的主题,或者是光影技术达到了某个突破性的高度。而是,大叔通过这部片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我喜欢说实话的态度,哪怕有时候实话过于说教不太好听,或者实话压根就是屁话。

     一直以来,装深沉的国人津津乐道于大叔的《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闪耀的人性光辉,直性子的国人则一直对《夺宝奇兵》和《E.T》的甜蜜回忆无法释怀。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观点概括,被冠以大师头衔的斯皮尔伯格俨然已成为好莱坞向世界输送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先锋。我向来不排斥好莱坞这种积极的价值输送,我也承认自己看的外国电影要远远多于大陆和港台电影,尤其是美国和法国电影。但感谢我所热爱的国家,我一直对于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的输送体系都抱有一种审慎或者怀疑的态度,我总喜欢从电影导演急于表达的那些普世性的终极人文关怀意志背后找些什么别的东西。这是一个有点阴暗的习惯,但至少能让我清醒。它让我不敢随便跪在某个所谓的电影大师面前去舔他的脚。所以,当我仔细在影片里寻找了半天以后,我终于在《太阳帝国》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斯皮尔伯格,一个真实的犹太老头,这样很好。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的上海沦陷租界,一个中产家庭的英国小孩Jim在逃亡中与家人失散,在日占区的集中营里开始了自己的三年艰辛的俘虏生涯。这个集中营版本的雾都孤儿在与俘虏营里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中日渐成熟,学会了教会学校里无法传授的丛林法则的生存技巧,但同时更学会了对于别人和自己人格的尊重。孩子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懵懂无知的,但战争对于孩子的伤害却比成人更大,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使得孩子的身心更容易遭到摧残。但是,这个以儿童的视角来描述战争和乱世的影片,注定要还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尽管这过程是如此的艰辛。

     我不否认,当我刚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点点不适,但绝不像有的人如同吃了苍蝇般难受。首先,片子里的中国人形象确实不太高大。蝗虫一样的逃难人群,殴打抢劫Jim的上海小混混,冷血的奶妈和打饭人、为了生存而偷抢食物的盲流、甚至没有丝毫风度的八路军士兵(八路军在1945年还带红五星帽子?)。其实,我只想请大家回忆一句简单的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在那个乱世,生存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其他都是bullshit。尽管大叔刻画的国人麻木而冷漠,结合时下的国人庸俗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有待重建的道德体系,很不幸,我觉得是影片叙事是真实可信的。插个小花絮,政府在1987年曾动用10000上海群众协助拍摄20多天外景,另外还听说前段时间《太阳帝国》在中央6套电影频道放映的消息,我开始钦佩央视的胸襟,尽管放的肯定是广电剪辑版。

    其次,有不少看完电影的童鞋认为,Jim对于战争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缺乏是非观念的。因而,导演想通过Jim进行表达反战的意愿也是不知所云的或者是失败的。但我想说的却是,难道大人对于战争的认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你的是非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去指责他者对于战争的价值判断。这是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无法用价值评判的非理性行为。不错,电影中的Jim喜欢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我也很喜欢的二战优秀战机之一),崇拜军人,甚至和日本的神风飞行员交上了朋友,在神风队员出战时为他们唱威尔士颂歌。但是Jim只是一个小孩,一个英国小孩,他没有接受过任何仇日形式的教育,战争进行的土地也不是他的故乡,周围流离失所的人也不是他的袍泽。他和导演一样,都只是历史的看客或者证人。再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或者大人,不也迷恋纳粹的笔挺制服和铁十字勋章吗?对于他人际遇的怜悯和自身的切肤之痛是有根本区别的,大国国民没有必要在此纠缠不清,显得小家子气。我反倒觉得,正是电影中Jim对于日本战机和飞行员的迷恋,才使得影片更为真实。战争不是中国传统江湖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快意恩仇,战争参杂着太多的无法理解的矛盾和愁绪,尤其是对于第三方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拿这部电影与犹太大叔后来的《辛德勒名单》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在中国人眼中,这部作品不能算是完美。但是,完美往往与真实有一定差距。斯皮尔伯格无意也不能在电影创作中照顾到所有群体的感受,他之所以选择以孩子的价值无涉的视野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性纯真以及和平生活的渴望,就是想摆脱不同群体的成见或是偏见的束缚。效果怎样姑且不谈,但这种努力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了解了这个真实的斯皮尔伯格,你才会对他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与中国唱反调,拒绝接受奥运会艺术顾问的事情淡然一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被贴上艺术大师标签的斯皮尔伯格大叔,首先也是一个有着个人喜怒哀乐和优点缺陷的普通人。我们又何必仅依据自己的感受要求别人的思想尽顺我心呢?没有意义,更没有必要。
 
    和《硫磺岛的来信》一样,影片没有用血腥和杀戮来直接表现日本人和战争的残酷,这点让很多中国观众不太感冒。但是,作为一直提倡电影政治无涉的斯皮尔伯格来说,已经在影片中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对于战争和日本人的态度,随意地殴打集中营俘虏的日军,迁徙中像蝼蚁般死去的俘虏,Jim眼中的迷茫和无助,一份87只虫子的稀饭,这些都让我们对于战争有着刻骨的恐惧。而这,远比尸横遍野的战场更震撼人心。另外,考虑到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少年,镜头里出现太多的血浆和尸体也是不太合适的,唯美纯净的画面,犹如主人公Jim的内心一样,更能反衬出战争的肮脏与丑陋。

    顺便提一下,饰演Jim的小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都很到位,这和他幼年参演舞台剧的经历不无关系,所以影片开始,我很难一下将那个坚强又脆弱的小男孩同我们伟大的蝙蝠侠联系在一起。幼年就有如此耀眼夺目的出场,成人之后还能有如今洗尽铅华的演技,更是值得赞赏。

    这是一部有诚意的反战电影,但可能不像传统战争片那样简单的好看。这是一个真实的斯皮尔伯格,但可能没有闪耀你所预先假定的人性光环。

 5 ) 反华分子之路

斯皮尔伯格最被低估及饱受诟病的一部作品,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战争,但电影中和日军搞军民一家亲让人匪夷所思,孩子对零式战机的疯狂迷恋、崇拜,和日军飞行员互相敬礼甚至为日军敢死队员出征前大唱颂歌,包括电影中对国人的丑化及对侵略的美化,这些似乎都在坐实-斯皮尔伯格就是个反华分子(为什么还能在央视6套播出?看来广电局也有走眼的时候,很多人也不理解当时上海市政府为什么支持拍这样一部毁三观的片子)。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国力增强,再加上欧美祟拜强者心理,日本人凭借巨大国力,对外推销新形象,其影响无处不在,与此相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人对中国的抗日历史却不感兴趣-亦如中国人对美国人杀了几百万印第安人不感兴趣一样。唯一引起共鸣的是电影开场高楼顶上那几个游击队员(大城市里竟然有这个),最后还是被打死了,被像拖死狗一样拖走-加入游击队员是上海市政府的意思,非加不可,呵呵,可惜这不是抗日电影,这其实是一部美国人拍给欧美人看的电影。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斯皮尔伯格1987年就能在上海调动5000人的群演(吊诡的是没有一个正面中国人形象),群演衣服都不带重样的,上海老百姓也不负众望,拍摄井然有序,拍摄完毕5000件衣服愣是一件也没丢。据说当时的导演谢晋等人也只能远远的驻足观看,一睹国际大导演的风采。再说那个孩子,这个孩子后来拍摄了《蝙蝠侠》三部曲,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他就是克里斯蒂安贝尔。

 6 ) 孩子不懂帝国如何日落,只是活。

    昨晚在中央六看完,随即毫不犹豫给了它五颗星。
    一扫连日来,每天一部观影却仍阻滞不通的郁积,感到由衷的酣畅淋漓,终于可以写下些什么。
    然而为何如此,我也不明白。其实之前每天看的,均为上乘甚至经典之作。只能说,有时候,电影带给你的,可以超出它本身的思想和情感的辐射范围,在当时当刻,给予你类似当头一棒的凶猛恩惠。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环境,换一副心情,甚或换一种身体状态,所感所想均会不同。
    我喜欢这样的,奇特随机而又唯心至上的观影体验。

    说回电影。
    其实我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一战二战的。没什么,全凭个人喜好。多么美好的人体,被炸得血肉横飞,多么纯粹的人性,被摧残得丑恶狰狞,这样的残酷,心脏实在无法负荷。自然也明白,并不都是书写丑恶残酷的血浆史,其间亦有崇高和大美的存在,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但那些崇高和大美,是开在尸堆上的莲花,野葬岗清晨升起的太阳,看见它们,眼睛里流出温暖的泪,而身体仍是寒冷惊怖得发抖的。更让人寒冷惊怖的是,这些,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呀,谈何遥远,不过半个世纪。
    人类记忆中最深重的苦痛,无法言说。因它超出人心所能承受的底线——尽管在彼时却确乎有人在真正、实际地施与受。所以对于以任何艺术形式重现那段历史的创作者,且不论成就如何,我都是非常尊敬的,打从心底里尊敬。
   尊敬,但仍归避这类电影。斯皮尔伯格我是喜欢的,看E.T,看A.I,看重生在侏罗纪公园里一大群恐龙,却至今未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他最负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太阳帝国》看了,也属于偶然。但看完之后,竟是这样好。感觉这样好。
    以孩子的视角来诠释战争苦痛,手法只能算中等,说无可说。佳片有约不也列举了嘛,伊万的童年,被禁忌的游戏,咱中国不也有小兵张嘎带着闪闪的红星么。只是,苦痛了,摧残了,主旋律一些,干脆就英雄了,有谁意识到,一个个身似琉璃的孩子们,在覆灭一切毁灭众生的硝烟动乱之中,是最脆弱最易破碎的生物体呢?而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成人个个都自保不及,想保护战乱中的儿童,分明是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天使一般纯洁柔弱的孩子,就这么活生生被战争的沉重灾难迎面砸上。苦痛么?残忍么?伤害么?扭曲么?那是一定的。怎么能避免得了呢?
    但斯皮尔伯格将命题继续推进向前,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以一个英国小男孩虚构的(也未必,战争里,或许真的出现过这样顽强的孩子吧)战乱生活样本,用一整部气候庞大的电影,说:战争造成的伤害是如此沉重,但还是要努力的活下来,尽所有可能活下来。活下来,才是胜利。
    我泪流满面。为杰米叫好,也为斯皮尔伯格叫好。
    只是要活下来。活下来。看似那么简单。然而那么难。多少骄傲优越的绅士女士,在战俘营和流亡途中,死于饥饿、劳累、痢疾、伤寒、轰炸、虐待、殴打,以及内心的软弱与绝望。因为身处的困境,是战争,摧毁一切只需一瞬间的战争。要在战争中存活,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多么受用的技巧。如果说战争是以毫无怜悯的粗暴手段打断、改写人类命运的进程,野蛮剥夺了千万生灵“生”的可能,那么,做为其对立面,能在这种阴霾恐怖中努力、顽强地存活下来,存活的时间长过战争的期限,就是对战争最本真的对抗,对战争的莫大胜利。
    能舍生取义抗战杀敌固然是一种英勇,但迂回宛转尽力存活,更是一种英勇。一种更广泛的、人性的、属于战乱中受难者的英勇。硝烟里所有壮烈英勇的战斗,也都只是为了硝烟散尽后,能重拾重建的自由丰盛的“生”,无数无数华美的“生”。
    为着这“生”,小男孩杰米,从开始时目光清澈、笑容稚气、行为举动带着些许淘气却教养良好的典型英国小绅士,变成了在战俘营里混得游刃有余的小鬼头。他曾扑向迎面走来的日军部队大喊“我投降!”,曾为了不让两个美国佬丢下他而自愿带路去偷窃,曾为了离开上海的战俘营大声地急慌慌地宣告自己知道去苏州的路,也曾看见绅士不愿搬石头遭日军殴打后,马上捡起石块一声不吭往要求的地方走,还曾伸手伏地,跪在日军中士面前,说:“请不要生气,我们都是朋友,这都是战争造成的”……他聪明,灵活,有着杂草一般的生命力,战争的残酷教会他存活的技巧,从吃不上土豆到争抢几人份的配额,从不肯脱掉死去女士的鞋拿来自己穿到主动盯上死人的昂贵高尔夫球鞋,他被磨砺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然而有什么可指摘的呢?他不过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努力的自保,自保之外,惠及他人。能做的,只能这么多,但已经比许多成年人都多。
    然而却仍只是个孩子呢,依然不失天真、纯良与狂热。稚嫩不知危险,兴奋与迷醉不懂恐惧,看到飞机,便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全然不明白早已身处险境。而与那个可爱的日本少年之间,友情亦是美好,只是结局惨淡。也是必定的。
    其中有个细节,真让我为斯皮尔伯格鼓掌:杰米吃饭,从土豆和稀粥中,一只一只挑出黑色的虫子,数着,数好了,记在身旁的黑板上,然后将虫子全拨在一块,用勺子舀了,一并吃下去。呵呵,这个细节,真真精彩呢,这分明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呀!
    这个战乱中顽强生存的英国小男孩,是我至今见过的同类题材电影中,塑造得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原谅我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得太少吧!)在影片最后,杰米终于与父母相认,那双眼睛,沉默的,空茫的,缓缓闭上——眼窝深陷,细纹密布,很累很累一般,哪里是孩子,分明是一双老人的沧桑的眼——我看着这双眼,我知道我会一直记得,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刻在心里,再也忘不掉。

 7 ) 人质情结

      上文化素质课时老师拿来讲里面的音乐,心情很复杂的,以前第一次看时没看下去,只是从国人角度觉得很受伤,这次鼓着很大的勇气在课堂上看完了。
      电影开头就是滚滚黄浦江东逝水,老师的旁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于是江里面果然很多漂浮着的棺材和死人花圈,疑似是女人唱的爱尔兰民谣在jimmy第一次出现时惊讶了一次,克里斯汀贝尔的童声这么萌。老师的解说仍在继续“于是日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恩,我第一次看电影时过了好久才意识到片名的太阳帝国所指的就是挑起太平洋战争得日本,大势已去一如江河日下,最终又不得不在屈辱与不甘交加中投降。太阳帝国故事的背景虽然发生在二战的受害者中国的领土上,但自始至终,不管从小男主人公的感情和潜意识里,他所回忆的遭遇都是有意与中国抽离的,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无怪乎,电影在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中,中国人的刻画最负面符号化,着墨也相当的少,总之要反映小市民的丑恶嘴脸时,中国人就可以上场了。这一点在我看第一遍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一度很仇视这个片子。终于我今天完整地看完了,于是最终的感觉是我很同情主人公
       有这么多从儿童视角反映战争的片子,美丽人生,穿条纹衬衫的男孩,伊凡的童年,太阳帝国里的jimmy凭着一点独树一帜,那就是他肯定有斯德哥摩尔综合症,jimmy的行为好做人质情结的教材了。。。从jimmy被日军俘虏的那一刻起,他就彻彻底底全身心地屈服于对强者的崇拜中,身处集中营,远离前线残酷的战事及司空见怪的对弱者的屠杀,他对战争所有的理解来自于天空,”日本人当然会赢,他们有先进的多的飞机“jimmy的父亲深虑战事将威胁到歌舞升平的租界生活乃至他们自己的生存时,jimmy说的的确是实话。混杂在让人会对世博会心有余悸的庞大中国平民中举家逃难时,天空不留痕迹,一排日本轰炸机已经飞过,jimmy在浩荡的人海中坚持挺立了这么久,他45度仰望,顾影自萌很放大的瞳孔在跟所有观众演示什么叫刹那间即永恒,这个小孩已经迷失了,活该跟母亲失散。他无所谓战争的结果,战争的赢家,但战争的结束却导向童年的死亡,我的童年结束了。我心系一切的零式战斗机在还没有起飞时就爆炸了,占有了我四年自由与本该幼齿天真的童年的太阳帝国,不得不无声地没落和投降于那些投机分子美国佬啊。。。连我也觉得好悲壮啊。太阳帝国的出现以强者的姿态将他从紫醉金迷,一窗车玻璃就能将战火乱世与歌舞升平两两相隔的的天堂中狠狠摔下,施暴者的态度如此的不由分说,命运乃至生存权早已不由自己掌控时,何不屈服于强者,与其共存亡,他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系在翱翔在天际一轮红日的强者的化身,在试练的零式战斗机面前动容到无法自制,举枪准备毙了他的日本兵近在咫尺,他一副此生圆梦至此无憾的热泪表情向走来的日本飞行员顶礼致敬,(极端肉麻的一段阴影指数6颗星)他不知道这些即将开着飞机鹰击长空的人不是去杀戮就是去赴死,这一切的一切犹如梦中之梦,由一个集中营隔离于战争的本质之外,这里有保守正义却让人生厌英国人,晚上会跑过来偷土豆没出息的中国人,但自私冷酷确小聪明十足的美国人让他着迷,甘愿赴汤蹈火,只为融入那个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的圈子,当然为什么不提日本人,因为在日本人主宰的集中营中他们就如同神般存在。电影的高潮是在美国的飞机开进集中营上空,打飞了一个仓库后,小男主人公彻底失控了,他在随时随地有被炸烂的屋顶上发疯,一个慢镜头他可以看到美国飞行员驶过时在向他挥手致意,他封闭式人生,第一次教会他冷酷现实中艰难求生的地方,第一个夺走他童真但犹如人生导师的神一样的存在就此被更为强大的美国人打破,喔唷唷,此时的内心激起的一定是俄狄浦斯王弑父一样的快感,或者他最初失控的狂喜建立在同样作为一架飞机的 p51 的英勇表现上,为强者,为英雄欢呼,但狂喜之后总是犹豫的星期一,当即在英国医生的摇撼中,他突然明白了这个梦终于要结束了,这个自虐式的让他迷失自我四年的太阳帝国顷刻幻灭了,犹如远在广岛长崎的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在这里望去只是地平线上一小点太阳的光辉脉动,璀璨失去视线的一刻后,美好的灵魂独自升天,飘飘然地蒸发在半空中。”我已经不记得父母的长相了“他竟然哭了,是的,以前看过discovery的一个纪录片,被飞机失事重伤不得不困在非洲野外的幸存者在最后回忆被救援直升机带走时这样说”我甚至觉得有点遗憾,惊心动魄地旅程突然结束,我却被留下再次面对乏味的现实“

 短评

孩子的天真和战争的残酷对比真大啊!

10分钟前
  • ╯^╰
  • 推荐

“我今天学到了一个生词,原子弹,有如空中的一道白光,好像上帝在拍照。”.. 斯皮尔伯格太有先见之明了!无视意识形态地活下来…… 成了蝙蝠侠。

13分钟前
  • [x]
  • 力荐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蝙蝠侠

16分钟前
  • 群青19
  • 推荐

孩子眼里的战争 孩子最终的选择 飞来的遭遇 就这么简单 孩子懂什么呢 即便感慨良多 又何必搞的苦大仇深~~~ 小小贝尔很萌萌萌!这个似乎才是我重点.....

21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小时候的贝尔就在中国学会了吃苦,也学会了长大。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日不落帝国缓缓落下,另一个太阳帝国也在短暂的白光里盛极而衰。粉饰了的梦想,难逃湮灭。

25分钟前
  • RingoSheena
  • 推荐

一个男孩的梦想,诞生在一个动乱的二战时代,然而,梦想其实也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只是,这样的成长,布满辛酸和泪水。

28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就是斯皮尔伯格那种遮遮掩掩,以人性为幌子的模糊黑暗的价值观!

33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我实在是服了bale了啊!!原来他是从小就可以表现神经质的!!其实这部战争片的背景太弱啦,但是bale的表现,当然也是jamie的表演实在不得不让我一口气看完!!第一次看到有bath这样在战争里都占小朋友的便宜的角色的。。。。

35分钟前
  • jan_wl
  • 力荐

看上去,导演在拍片的时候得了痔疮,很不耐烦,一心想早点把片子拍完去做手术

37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还行

严重被低估的佳作,冲击力和艺术性不输《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从孩子的视角刻画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觉得片子在刻意丑化谁美化谁,在这场人类浩劫里没有人是赢家。13岁的贝尔太灵了,在神风敢死队出发前的歌声中唱起片头出现过的威尔士童谣那段真的泪目。1980s外滩也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39分钟前
  • 冬叶
  • 力荐

暂时压抑住强烈的民族情绪~ 教养出众心地善良的英国小男孩在战火中与父母失散 在冷漠绝望的集中营里 最终看到天边强烈的白光 那是他心中从不曾放弃的希望 不论多糟 也要努力活下去 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我的父母会感激酬谢你们每一个人

42分钟前
  • 小米子
  • 力荐

如果斯老拍这部电影是为了从侧面反映抗日的残酷,不能说成功了,斯老在很多地方的处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觉,特别是中国人。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为了说一个男孩的成长,那么是极其成功的。男孩在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中逐渐改变,梦想的实现和破灭,还有那种无力感,都或浅或深的展现出来了。但斯老在结局上做的妥协使人很难铭记。

47分钟前
  • 旧书君
  • 推荐

3.0 Christian Bale從小演戲就這么搏命的....

49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少年骑行在东亚的黄昏,耳边尽是焦灼的风声,远处正飘扬喧嚣的沪上烟云。对飞行的热爱,盖过政治正确;战火中求生,害怕未来的去路。从战争里走出,承载日本军人的敬礼、暴力、友好乃至永别,同胞经常利用他,对他真正有过友谊的是日本少年,是云上的朋友。中国对其来讲,只是场地,是没有感情的。

50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前三分之一是旧上海爱好者的盛宴

51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剧情略显苍白,孩子就是一个战争的杯具。但是对中国人的刻画印象最为深刻。导演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

53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斯皮尔伯格化装成个倒霉孩子说些傻逼话然后再跳出来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5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较差

1、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很丑陋愚昧 2、约翰马尔科维奇那时候太范儿了 2、克里斯蒂安贝尔从小就是景涛同好组的 4、中日战争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美国人来说,日本的投降是因为两颗原子弹,跟中国人民没有任何关系 5、电影的后半个小时可以再精简精简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以另一个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

1小时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