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

剧情片美国,德国,意大利1999

主演:爱德华·诺顿,布拉德·皮特,海伦娜·伯翰·卡特,扎克·格雷尼尔,米特·洛夫,杰瑞德·莱托,艾恩·贝利,里奇蒙德·阿奎特,乔治·马奎尔

导演:大卫·芬奇

播放地址

 剧照

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3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4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5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3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4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5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7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8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9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5:05

详细剧情

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长篇影评

 1 ) Fight Club 搏击会的哲学 (转载)

Fight Club 搏擊會 美國/德國 1999 導演 David Fincher 大衛.芬查 編劇 Jim Uhls 主演 Edward Norton 愛德華.諾頓 Brad Pitt 畢彼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海倫娜.寶南.卡達 初看搏击会的时候,感觉只是爽罢了,但后来仔细回想了一下,越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下面想提一提这部电影与四个人之间的联系,也许导演本意并非借助他们的学说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至少这是看完这部片子我所得到的的启示,或者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至于这种联系是否有些牵强附会,还请各位指教。  阿图尔·叔本华   叔本华(1789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 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一开始便在JACK这个角色身上得到了体现。典型的例子有在JACK参加互助小组时与BOB的对话:"I found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明显的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色彩,把人生看作永无止尽的痛苦和灾难。每日精神恍惚,游离于电气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感到失去了内在的自我,被一整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所操纵束缚,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复印机的灯光来回闪动,眼前的景象亦幻亦真:"Everything is a copy…of a copy…of a copy…"周围被毫无意义的物质所环绕,镜头游离在废物之间,家具如影子一般出现:"Like so many others, I had become a slave to the IKEA nesting instinct."与人相处总存在着隔阂,谈话也不过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从未达到真正的交流目的,这一点由JACK和MARLA的一场对话可以看出:"I don't know. When people think you are dying, they really listen, instead----instead of just waiting for their turn to speak."由于无法从苦闷中寻求出路,JACK在偶然的情况下参加了一次绝症互助小组,不想竟因此而上瘾,终日沉迷于想象中的精神疗法以自慰,逃避现实带来的重负,这与叔本华所提出的"通过寻求涅磐境界来超脱人世的痛苦"是否正不谋而合?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意志的,意志有欲求,总是向前挣扎,因为挣扎是它唯一的本质。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这里就指出欲求是痛苦的,因为它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痛苦不是从外面涌进来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内心里兜着痛苦的不竭源泉。"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要取消痛苦,只有放弃意志,压制自己本能的,原始的欲望,对于社会的金钱、名誉、地位漠然视之。JACK信奉的就是这种精神。   至于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姑且不论他哲学中所带有的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否有过多的主观倾向,纯粹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是难以让人认同的(尤其对于结构主义者来说),更何况他所举出的那些个例子大多不过是个人的想象,缺乏说服力。JACK追随着他所主张的生活方式,而最后却被自己的里比多所控制,难以与外界沟通,就干脆彻底将自己隔离开来,以清高的姿态对待人世,依靠垂死的互助小组。外表看似获得了安慰,其实深藏内心的潜意识已经蠢蠢欲动,伺机爆发出来,越是拼命压制,反而可能爆发的越为强烈,而本片正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否出于对叔本华哲学的批判?或者仅仅在谴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认为怎样理解都无所谓,因为文本的意义完全在于读者自己。  弗里德利希·尼采   同样作为一位德国哲学家,尼采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1865年转入莱比锡大学的时候初次获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同时在他1872年出版的著作《悲剧的诞生》第五章中引用叔本华关于音乐的论述,并且吸收了叔本华的宇宙是一种意志的表象的看法。但是在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上,尼采却与叔本华彻底决裂了,前者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气息,而尼采却主张一种乐观的精神。他提出:"习惯使人双手伶俐而头脑笨拙,一切价值都必须重新评估。"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是在对理性,意识和信仰的分析上展开的。尼采认为:理性和意识只是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中的一个方面,而并不是持久,永恒,究极的东西,更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精髓,不过他也没有随便把理性丢在一边,在这里,他驳斥了叔本华的假说"凡是存在的皆为有意志的东西"的说法,提出:非理性者毫无快乐和痛苦可言,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基督教,尼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旧的道德体系来对待的,基督教轻视人的本能,扼杀人的意志,这是对生命的根本否定,所谓宽恕谦让,自我牺牲的处世原则不过是颓废病态的道德伪装罢了。基督教要揭发世界的败坏与丑恶的决心,已经造成了世界的败坏与丑恶。尼采痛恨上帝虚伪的教条对人类的奴役,进而提出了"一切真正的高尚的道德来自得意的自我肯定之中"。所以,生命的意志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懦弱妥协或求得生存,而是对权利和力量的表现,生命意义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强弱和对痛苦的抗争的磨练,取决于个人的自由自我的意识。到这里,尼采已经完全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关于权利意志的哲学体系,从而推翻了叔本华的克服消磨意志的观点,更加具有煽动性。对于尼采的思想,我不想用一些疯狂可怕或是反动唯心主义之类的不负责任的字眼来评价他,同样轻率的指责他是纳粹主义的根源是不公正的,对于这样一位开创近代哲学先河的哲人,也许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  在影片中,我认为尼采的思想主要是在TYLER的身上体现的,这个角色象征了他理论中所提出的"建立超越人格"的超人形象。超人是能将权利意志发挥到极致的人,一方面是超出人类和庸才的天才艺术家,征服者,另一方面又是低于人类,一切行为皆出自动物式的本能的人,超人神秘并美化了动物的本能,几乎把原始的欲望与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等同起来,达到一种极度自由的境地。尼采指出超人必须以下具备五种品格:  1)超人可以超越自身,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弱者(末人或群畜道德的产物)。  2)超人是真理道德规范标准的创造者和界定者。  3)超人是自私的,自由的,自足的。  4)超人敢于面对人类的最大痛苦和最大希望。  5)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到痛苦的磨练,所以意志更为坚强。  6)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   在片中,TYLER是一个从JACK身上分裂出来的人格,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构角色,却用具体的影象展示出来(具现化了),用我在前面的话说,就是压抑太久的尼采精神从叔本华精神中分裂出来,一步步向极端发展,他的表现就是活脱脱的一个超人形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就大概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1)抗拒物质主义,放弃苦心经营的优越的条件,自制炸弹破坏了自己的IKEA家居,住在一栋破旧的危楼中,雨天漏水,电器短路,设施极为恶劣。  2)崇尚极端的精神自由,随意从事破坏活动,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不屑一顾的叛逆精神。  3)不断让自己经受痛苦的磨练,开办搏击会自我摧残,向自己手上倒腐蚀性化学药剂。  4)蔑视一切社会虚伪的道德假象,痛恨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思想,这点在JACK被TYLER倒上强酸时的一段对话表现最为明显。  5)主宰弱者,建立自己的军团反抗社会,宣扬消极末世思想。   这样的概括大致体现了TYLER的个性,两者对比立即一目了然。 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的哲学曾被希特勒奉若神明,他的某些理论与法西斯主义有莫大的关系(其实我认为责任并不在尼采本人身上,只是他不幸的被"选中"了而已。编注:歪曲亦来自尼采的妹妹对其手稿别有用心和有目的的整理方式)。而在片中,TYLER也有近乎纳粹式的表现,比如:用偷来的人体脂肪做肥皂,炮制针对社会的大乱计划等等。他手下的军团都只不过是一些听命与他的机器,一旦旁人问起大乱计划或是搏击会的内容,他们只会说:"搏击会第一条规矩是你不向任何人提起搏击会……"即使身边的人被射杀,也只是死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傀儡而已。不过我并不认为本片有宣传法西斯主义的倾向,以上这些相似之处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可能的解释罢了。 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   看到这个题目各位应该很清楚我想要讲什么,弗洛依德的理论无论在心理学界、哲学界、文学界或是电影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曾经盛兴一时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和意识流风格的部分灵感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他的学说。这里我不想多说精神分析这一心理治疗方法,而是想讨论一下弗洛依德对潜意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所占的地位的描述,因为搏击会中从头至尾都闪现着他的影子。当然,两者间的联系应该是很明显的,TYLER代表了JACK被压抑已久的里比多,潜意识的作用过分的展现出来,甚至上升成为意识所不可控制的另一重精神。然而我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MARLA这个角色是否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即使把她拿掉,前后叙述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同样不会影响剧情的展开,但是JACK精神分裂病症的爆发原由就会显得有些牵强了,或者说缺乏一个潜藏本能的"引爆器"。现在,导演为这个爆发的原因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那就是弗洛依德所说的生存本能之一的性本能。要知道弗洛依德是如此看重性欲在人类潜意识活动中的地位,以至于甚至有些评论家将他说成是一位"淫秽的"思想家。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的第三编关于精神分析法的入门介绍中,他几乎将所有的病例解释为患者对性欲的渴望,连没有发育完全的幼童也不例外。听上去似乎过于牵强,将他的理论冠以淫秽的字眼不无道理,但弗洛依德似乎对自己的解释很有信心,并且宣称他的观察工作都是"特别艰难,困苦而专心致志的",不是子虚乌有的幻想,况且精神分析的方法确实被一些"摸棱两可'的例子极好的证明了。在电影中,这样的解释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JACK的本能被MARLA在某些方面的暗示引爆,从此以后就一直与TYLER保持纯粹的肉体关系。一开始JACK在梦中与MARLA共赴巫山的场景正起到一种梦的暗示作用,两人的关系就因此一直暧昧不清,最后也正是有MARLA将TYLER的秘密道破,这样获得一个近乎圆满的剧情结构。   第二点是关于弗洛依德的"死本能"理论,这里就要提到他的"三部人格结构"的观点。所谓的"三部人格"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即饥饿,破坏,攻击,性等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自我指平日生活中实现了的本能,而超我指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体系,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一种"自我理想"。超我对本我起到一个限制和束缚的作用,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协调,最终以自我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依德进而推广到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充满了斗争,强调了社会文明和个人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精神病的起因就是由于超我长时间对本我的压抑造成的,是潜意识中人类欲望的替代物。在片中,JACK在办公室里说:"我以前是个好好先生,别拾到什么废纸就来找我",表明他的本我受到长时间的压抑,每日重复相同的工作,服从老板似是而非的命令,最终造成了精神分裂,导演为了不使TYLER的出现太唐突,起先就埋下了伏笔,一共有以下四处(可能有总结有误的地方):  第一处:JACK凝视办公室复印机的灯光时,有个穿红皮衣的身影一闪而过,那就是TYLER(请仔细看,时间很短)  第二处:夜晚JACK走出互助小组的大厅时,向左方的道路上看,TYLER身影再次出现,时间还是很短  第三处:在医院向医生求药的时候,医生转过头来跟他说话,看到TYLER身影。  第四处:第一次见到BOB的互助小组组长发言的时候,TYLER的身影搭着他的肩膀。   于是在TYLER出现后JACK对老板的态度完全改变了,由恐吓到威胁,TYLER的言辞从嘴里跑出来:"想象一下你在和一个极端危险的人物说话,平日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随时可能端起机枪跑遍每个办公室对人群扫射……"后来还通过自残的方法勒索老板一大笔酬劳(不过那段拍的有一些滑稽)。破坏的欲望一步步表现出来,直到后来一手制造出恐怖活动和暴力事件组织地下秘密团体来对抗社会,象征了个人利比多的极端释放。弗洛依德一整套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理论都可以在电影中发现。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 其实布莱希特的思想并没有在片中体现,我想提他主要是因为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他有莫大的渊源。TYLER和JACK象征着两种不同精神的二律背反,用传统的方式无非就是把这个人物表现的更加矛盾罢了,编剧者的工夫大多花在台词的处理上,然而DAVID FINCHER却采用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荒诞的,更具颠覆性的方式:将不存在的思想实体化。不仅如此,实体化的精神还要和原来的精神搏斗(当然就是自己打自己),要能把强酸到在自己手上,要能秘密的策划一件事情而不被自己发觉~~听起来是天方夜谈,然而如果你能接受MATRIX中的观点(其实也就是让·包德里亚的观点)的话,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正如一个梦游症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睡觉的时候是不是真正躺在床上,换句话说,大脑通过神经和感觉器官与外界作用,但是一旦某天感觉器官欺骗了你,自己绝对无法察觉这件事。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科学上的可行性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他本身也包含了一种对科学的嘲讽,尽管这层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  实际上这种天才式的创意并不完全来自DAVID FINCHER本身,而是早在1941年就被布莱希特极其相似的运用在他的寓意剧《四川好人》当中,早在1927年就开始构思,并且反复修改,随着主题不断深化,也需要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最后才确定了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的方法。少女沈黛(善的代表)和他的表兄隋大(恶的代表)是一个人,演员借助面具在不同身份间转换,他的本意是行善,但被外在的压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请表兄隋大用卑鄙的手段解决问题。每当隋大出现的时候,沈黛随之消失,生活境况也会变好,隋大一走,沈黛受到各式各样人的欺骗。夹杂在他们中间的还有一个第三者飞行员杨荪,类似于MARLA这样的角色,令沈黛陷入犹豫不决的取舍中,最后被杨荪识破身份。这些要点,都是与搏击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尽管从以往戏剧的理论来说,这种方法缺少可信度,显得荒诞,但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深度,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内涵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 布莱希特还有一项名为"间离效果"的戏剧理论,这是一种类似于新小说派创作原则的戏剧创作原则,另外近代一些结构主义者明显受到他这个理论的影响(罗兰.巴尔特就是个好例子),要求作品不可以把观众的思维限制在作者的思维之内,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要求观众一改往日观看戏剧时被动享受的地位,而是和作者随着剧情发展一起进行思考探索,或者说作者不可以通过一些例如论述明晰有条理之类的手法将他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观众,每个人看完一部剧都应该有不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价值。这样就不难理解布莱希特运用那些可疑的表现手法的原因了,同样也可以很轻松的把原本人们对他批评指责的地方化为一种美德,但不单单是一个借口。再搏击会中间,有几处我自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下面把他们大概的罗列出来: 1)JACK在介绍TYLER是一位电影放映员时,提到"香烟印记",后者的手指着右上角的一个黄色圆圈,右上角就真的出现了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隐喻。 2)片尾TYLER在大楼内用手枪抵住JACK的嘴,这与一开始的场景完全一致,然后TYLER 开始问:"WOULD YOU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TO MARK THE OCCASION?"JACK的回答却开始不同了:"I STILL CAN'T THINK OF ANYTHING."重点在多加了一个"STILL"-DAVID FINCHER特地让TYLER说了一句"倒叙的幽默"来提醒我们。 3)还是在介绍TYLER是一位电影放映员时,JACK说他喜欢在家庭影片中加入不良镜头观察观众的反映,结果最后带了到了大楼倒塌完毕,片尾字幕出现时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良镜头一闪而过,当时这个特殊暗示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这些间离效果所达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不光是剧情增色不少,同样引领观众脱离剧情的束缚,面对一个茫然无知的领域,这些前卫的手法是搏击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实验电影,就如爱森斯坦拍摄的关于蒙太奇的一些短片一样。实验是很成功的,但却没有造成影响,MATRIX中的创新已经变成一种流行,而搏击会中这些叛逆晦涩的电影语言迄今都默默无闻不被人们关注。当然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期待大众像接受KENEAU REEVES英俊的脸蛋一样接受他,也无法逼迫他们从头到尾的把它看完再和导演一起探索什么深度。尽管如此,搏击会不失为一部经典,其中有种独特的令观众狂热崇拜的力量,这是那些大片(MATRIX除外)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附赠在影片互动菜单开始前的警告信息,原文和译文如下 WARNING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then this warning is for you. Every word you read of this useless fine print is another second off you life. Do not you have other thing to do? Is your life so empty that you honestly cant think of a better way to spend these moments?Or are you so impressed with authority that you give respect and credence to all who claim it?Do you read everything you are supposed read?Do you think everything you are supposed think?Buy what you are told you should want?Get out of your apartment. Meet a member of the opposite sex. Stop the excessive shopping and masturbation. Quit your job. Start a fight. Prove you are alive. If you do not claim your humanity you will become a statistic. You have been warned......Tyler 警告 如果你正在阅读本文,那么这次警告正是为你准备的。你所读到的本文中的每个词都是你生命中又一秒钟的浪费。你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吗?你的生命真的如此空虚以至于你怎么都想不出另一个打发时间的方法吗?还是你如此容易受权威的影响以至于你要呈上它所要求的一切尊敬和信任?你读了所有你被假定应该读的了吗?你思考了所有你被假定应该思考的了吗?买了所有你被告知你应当想要的了吗?离开你的房间,去见一个异性。停止过度的购物和自慰。辞了你的工作。开始一次搏击。证明你是活着的。如果你不主张你的人性,你将只是一个统计值。你已经被警告了……泰勒

 2 ) 有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写什么样文章

      恰克‧ 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1962-出生美国靠近沙漠地带小镇,身上流有俄罗斯和法国裔的血液,恰克‧帕拉尼克小孩子时,和双亲去墓园探望祖父母的墓地,面对墓碑上的名字,询问他的姓Palahniuk要如何发音,他的母亲指着墓碑上祖父母的的名字,告诉他,就是他来自乌克兰的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帕拉(Paula)和尼克(Nick),连起来念。所以也就是帕拉尼克。

      他的祖父尼克‧ 帕拉尼克谋杀了他的祖母帕拉‧ 帕拉尼克后,带着枪准备将他四岁的父亲斐德列一起宰掉,但他躲在床底逃过一劫,他的祖父尼克随后用枪把自己的头轰掉。五十多年过后,他的父亲斐德列‧ 帕拉尼克在三结三离之后,因地方报纸上的「我爱红娘」personals,开始和年轻的女人唐娜约会,唐娜的前夫戴尔因为对妻子性虐待而吃上牢饭,假释后尾随斐列德和唐娜的车,跟踪他们,于他们过夜后要开车离去之时,开枪将他们双双射杀,然后将尸体拖回之前他们一起过夜的小屋焚毁。

      大学主修新闻,毕业后怎么也找不到报纸当编辑,恰克‧ 帕拉尼克三十老几才开始写作,于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斗阵俱乐部》(Fight Club),这是他所写的第二本长篇,是一本对出版社说FuckU的黑色幽默书,因为他们百般叼难、拒绝出版他的前作,而这本前作《隐形怪物》(Invisible Monsters)到了他成为畅销作家后又成了抢手货。《斗阵俱乐部》的第一版限量精装本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因为口碑和特殊的封面设计引发注意之后,不久则成为小经典的畅销书,随后好莱坞将它改编成电影。其畅销程度让他可以摆脱原本柴油车技工的蓝领阶级,买了一栋位居奥瑞冈州波特兰附近的农场专心写作,和一群古怪的朋友住在一起,以及一群鸡。恰克随后出的四本小说,皆混合了讽刺、喜剧、恐怖、真实与美丽,以及他独特的超现实黑色幽默。这些小说的内容一贯他让人咂舌的古怪离奇,包括有整本页码倒着排,描写宗教集体自杀一人独活,在波音747空中爆炸前在几万公尺的高中对着黑盒子讲述生命历程的《残存者》(Survivor)﹔截肢的时尚模特儿爱上变性人、跨越性别疆界线的公路小说《隐形怪物》﹔前医学院学生在餐馆假装痉挛无法呼吸以骗取一个拥抱或金钱的《窒息》(Choke)﹔以及去年出版,描写童谣杀人狂,被号称为21世纪恐怖小说文艺复兴的《摇篮曲》(Lullaby,around系列将于2004年年初出版中译本)。但恰克却相当幽默而诚恳的说这些都是「浪漫喜剧」,都是有关男孩把女孩的爱情故事。今年八月底他将出版他的最新长篇,从女性口吻描写「昏迷状态」的《日记》(Diary),以及一本波特兰的旅行书《逃亡者与难民》(Fugitives & Refugees)。

      问到他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则模仿《斗阵俱乐部》里的口吻说:「个人上,我情愿被认为是一片美丽而独特的雪花。」而当年第一版的《斗阵俱乐部》,目前的抛售价则已经高达每本五百美元。

 3 ) 你还记得那个人吗

曾经有个哥们发短信给我,说他准备等他爱的那个女孩等到24岁为止。
我跟他说,等待这种事情哪里有时限。你愿意等到什么时候就可以等到什么时候。别人24岁以后老老实实结婚生子不见得会适合你,你照着做了,也不能保证幸福。
等到有天你老了,还是没有得到的话,你也可以忽悠自己。说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她。然后面带微笑的去回味你这一生。骗别人不算高级,顶多需要一些技巧,但是骗自己呢,如果可以办到,那才真真切切是高人。
他后来跟我说。还是你厉害。

暑假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医院去看望重病的孩子。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陪他们玩游戏。出发点其实是猥琐的,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生命的意义。好比我们应当知道感恩,好比我们这些能够活动自如的人已经足够幸福了。
刚开始的时候会哭,玩着玩着就红了眼眶。顺手感叹一下人生。
剧情听起来很搏击俱乐部吧,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否则我会嫉妒男主角的好运气。因为后来我并没有发现代替这种行为的乐子,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这样的煽情小行为。直到它真切的失去作用。

活下来又怎样呢。且不谈现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谈他们的家庭早就已经负债累累。而是,就算他们活下来了,当他们发现童话大多都是笑话的时候,当他们因为恋爱失败否定自己的时候,当他们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而怀疑理想的时候,谁站出来充当一个生活的王者,高声的告诉他们,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你当初咬牙坚持下来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恐怕,我们还是只能老生常谈的告诉他们。要坚强,要勇敢,要去做一个有魄力的人。
直到我们对所有的不满习以为常。直到我们成为自己曾经不满生活的一部分。
然后三十岁死去,七十岁埋葬。
然后这边忽悠自己不爱的姑娘上床,那边忽悠爱着别人的自己。
爱是付出,爱是永无止境,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最后,内心深处的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成为的人。成为一个梦。
而你,还记得那个人吗?

恐怕他早已在时间的打磨下失了原本的肉身,在一次又一次临危不乱的妥协之后丢了原来的样子。他渐渐沉睡在你小时的梦里,运气好的话他会分裂成你的另一个人格,让你遇见他,爱上他,然后渐渐因为他的狂热而恐慌。运气不好的话。
他早就死了,那怕是在妄想里。

而我只想贪心一点,我想带着那样一个人格上路。
即便他有点玩世不恭,即便他吊儿郎当,即便他买不起豪华的家具,即便格格不入。
但至少他爱想爱的人,做愿意做的事,他有勇气去承认这么多年的物质奋斗毫无意义。
至少他是曾经的,我想成为的那个我。

搏击俱乐部,我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和自己的搏击。
是为了留下那个自己的奋斗。留下心里的泰勒,永不死去。
那么我就还有勇气重复蔡康永说的那句话
相信爱 相信正义 相信文明 相信宇宙是值得的


是值得的。

 4 ) A life without father and God

我一直喜欢Fight Club这部电影,但是必须承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迷恋于影片里气势逼人的pitt,还有,应该是电影本身对我在心理学领域超级无知的巧妙利用,甚至因为我第一遍看过之后的那种似懂非懂,不确定和不相信。

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是一部心理电影,因为Jack长时间的失眠导致严重的双重人格发作,而Jack意象中的Tyler作为Jack的另一面一手创造了Fight Club以及Project Mayhem,他带领大家摆脱物质的奴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自由的人。
没错,这都是电影里呈现出的,仅仅是这些,就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了,不过,的确应该不仅仅是这些。

一部心理电影惯常使出很多花招蒙蔽我们的视听,让我们以为种种罪恶不过是物质与物质的冲突,浅薄的剥削与占有,单纯的失去或得到。其实不是,电影里最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一直在你面前提起的,而是不断在你心里暗示和提醒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和童年阴影有关,Fight Club也不例外,Jack的失眠仅仅是一个诱因,他双重人格发作的诱因,而当开关打开之后,一切运行的轨迹则交由他内心深处最缺失的东西来主宰,或者说,由他自我对于内心最缺失的精神和情感因素的重建和虚构来主宰。

Jack和Tyler的自我对话当中,多次提到了父亲,在他们浴室里的对话,谈到每次在人生的转折点时询问父亲的意见,也许从Tyler口中说出的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为Tyler本身都是Jack的虚构,因此,Tyler对于父亲的描述,也是Jack对于父亲的想象。Tyler曾说在普通人里,他最想fight的人是他的父亲,这也许就是Jack对父亲一种最极端的想象了。

电影告诉我们Jack的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他是在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成长中缺少一个坚强的男人关心,指引和鼓励。他也许也明白,他的父亲并不喜欢他,接受他,电影里Jack在自己的手上用烧碱留下记号的时候,也许就是他内心和肉体同时最为痛苦的时刻。

Tyler: Our fathers were our models for God. If our fathers failed, what does that tell you about God?
Tyler: Listen to me.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n’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于是,Jack由此创造了Tyler,一个父亲,一个God-like man。
我印象很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戏便是Tyler在一次Fight Club聚会之前发表的宣言式的讲话,也就在那之后不久,Fight Club渐渐升级为一个“Army”。Fight Club只是一个甜蜜的诱饵和一道测试程序,那些真正和Jack一样内心有所缺失的男人会视死如归的投入进来,因为某种程度上,对内心情感和需求缺失的补足,胜过一切低级的物质需求甚至生存的本能。

Tyler说,“我在这里看到了最强最聪明的人,但是你们的潜力被浪费了,你们做着社会上最底层最琐碎的工作,做侍者,加油工,洗车工,或者打着领带上班,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我们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战争是心灵的战争,我们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长大后我们会变成富翁,明星或者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这一大段融合了父亲和上帝语气的Godfather式的道白,说得我心惊肉跳,诚惶诚恐,我尽量把它当成电影,而不去联想自己的生活,可是类似的恐慌难道我们丝毫没有么?

不过,Jack总有清醒的时候,那种分裂式的自我救赎终将破灭,他的“父亲”也一样会再次离开他。电影快到结束的时候Tyler消失了,我始终觉得Tyler在影片中越来越少的出现,是Jack正常心理占上风的一种表现,每次Jack从梦中清醒,他似乎就是正常的Jack,而能让他进入睡眠寻找到清醒的,却只能是他作为自己另一面Tyler的作为。种种极端的行为已经让Jack慢慢有所觉悟,但他仍然坚信Tyler的存在,甚至很宿命的相信Tyler也将离他而去,“First my father leaves me, now Tyler. I’m all alone. I am Jack’s Broken Heart.”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提到电影了非常重要的那个邋遢女人Marla,简而言之,在Jack虚构的世界里,也就是在Tyler存在的世界里,Marla是一个母亲一样的角色,她不会和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意象中的—发生性关系,而Tyler作为意象中的父亲是可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当中三个人从来不会同时出现,而且Jack每次和Marla在厨房里的对话都那么令人匪夷所思,Jack对此浑然不知,甚至喃喃自语地说,“ I’m six years old again, passing messages between my parents.”并且,在Tyler质问他是否和Marla上过床的时候,他强烈的表示不可能,甚至做出了很恶心的表情。
Tyler: You know what I mean, you fucked her.
Jack: No, I didn’t.
Tyler: Never?
Jack: No.
Tyler: You’re not into her, are you?
Jack: No, God, not at all.
Voiceover: I am Jack’s Raging Bile Duct.
Tyler: You’re sure? You can tell me.
Jack: Believe me, I’m sure.
Voiceover: Put a gun to my head and paint the walls with my brains.

可是,在Jack清醒的内心里,他是喜欢Marla的,在电影最后,他试图挽救一切,要保护Marla的安全,虽然Marla也许到了最后还没有搞明白Jack到底是怎么回事。
Marla最初的出现,将Jack刚刚找回的睡眠破坏,却在Jack精神危机严重的时候称为他的一个安慰和支柱,回想他在自己手上留下记号的时候,一面通过Tyler之后说出那段自己内心隐隐若现却不愿承认的事实,让自己面对恐惧,看清一切;一面又通过幻想Marla驱散这种痛苦。
整部电影就这么矛盾对抗着,可我真的不知道,在电影最后,Jack用轰鸣的子弹射穿自己的脸颊之后,Tyler也跟着消失了,之后的Jack真的就会摆脱了那种心理的阴影,不在被那种心理的缺失折磨,不再做物质的奴隶,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感觉,就好像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一样的不确定。可能电影就是电影吧,他撩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思考并闹心,但是不负责收拾残局。

 5 ) Fucking Life

也许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两个这样的时刻,幻想自己很牛逼地用一把六发左轮捅进自己嘴里,顶住上颌骨,你能舐出金属那冰凉的腥味儿,有发蓝的化学品留下的气息,这小乖乖崭新,还没尝过任何一个人的血。只要食指轻轻一扣,一切都TMD见鬼去吧。
如果这样一击之后你还能活下来,那真是他妈的太美好了。
如果这样一击之后你不但活下来了,而且大问题已经随那样一枪消失掉了,而且你还捡了个妞儿……等等,这是拍电影呢吧?
失眠比清醒容易,跟从比独立容易,流血比流泪容易,跟一个不知来历的妞干到天亮比触摸他人和自己的灵魂容易,只有撒谎和坦诚一样容易。它们一样廉价么?或者一样值得珍视?
你可以分身为二,一个命令,一个跟从,一个拷问,一个回答,一个离经叛道,一个唯唯诺诺。当布拉德皮特的脸遽然消失,我对大卫芬奇感到由衷的敬佩,分身为二需要勇气,回头面对所有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
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警醒,你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银行里的数字,不是你穿的衣服,不是你钱包里的累赘。
那么你是谁?
你是清洁工,是加油站小弟,是餐厅侍者,是格子间里的死白领,是只有两颗星的小警察,是哥特妆的白粉妹,是割掉了睾丸长出一对豪乳的男人。你不能腰缠万贯不能成为摇滚明星,你不再看阁楼改看宜家产品目录,你前妻跟别人生了孩子,你有性欲没有睾丸。你将自己揍得鲜血淋漓,服下整整一瓶安眠药,半夜里用人脂熬制肥皂再卖回它们的主人,往所有专卖店的电脑机箱里灌进硝基甘油,再玩儿个大的,炸掉所有银行数据库。
然后呢?
除了让自己的脑袋像个西红柿一样被打爆,还有别的答案么。
仍然在任何一个航班任何一趟大巴任何一辆出租车任何一道自动扶梯上遽然醒来,不知道刚才是睡了过去,还是变身另外一个自己。似乎都没有分别。
你没有答案,大卫芬奇也没有。
他只能让你中枪的喉咙漏着风呼哧呼哧地说话,拉着一个妞儿的手看一场最大的烟花,灯光亮起,你我的脸都雪白雪白。

 6 ) 过火的自由

人格分裂的悬疑加上对自由的探索,理应是一部好片子。但除了肾上腺被激发而得到的高估,我只看到过火的,不可理喻的对自由的向往。

剧情本来应该是让人脱去生活的枷锁。让人直面内心。但是里面的泰勒都做了什么呢?

杀人放火。砸车砸房子砸艺术品砸经贸大厦。砸银行。甚至想把自己的女人杀死。

说我们都被物化了,买好房子,买好家具,买好车,花钱,穿好衣服。

砸光一切,美其名曰放弃一切,自己就是自由的了。

更加白痴的还是那些搏击俱乐部的成员,居然会绝对的服从泰勒。服从别人也会得到自由?是彻底的被奴役了么?以为被奴役才是自由了?

 

主角之前被物质奴役,之后是被自由的向往所奴役,被“泰勒”奴役。所谓的自由?可笑!

自由,不是有金钱挥霍。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自由,也不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自由,也不是刻意的去放弃一切。

自由,是一种心境,你认为你是自由的,你就是自由的。

我做我想做的,就是自由。

我不想放弃我的衣服,我的床。
我喜欢穿酷炫的衣服,就穿!
我就喜欢好吃的食物,就吃!
这就是自由!


而不是别人说把衣服都扔了是自由,我就裸奔。服从别人的想法是最大的不自由。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想要追求自由,要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7 ) 他们的谁处

那是1999年的大卫芬奇,他明媚的调子暗地忧伤了那一群颠狂的人。我想记忆里的JACK,记忆里的TYLER,记忆里的MARLA。

 每个人都会死但活着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这是那个任性而不妄为的MARLA,她抽烈性的烟,参加抗癌组织,她在一个看上去凌乱的房间里和陌生人抱头痛哭,可是她等等等等灵魂的救赎。或者我们称之为希望,人性没有泯灭。

    就像那部说起来名大的铮铮响的电影里,那个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敲打着墙壁的人说,希望是个好东西,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即使这个季节鱼都死去了,而那些闪着光飞过的飞鸟,有人多想和它们一起同往。

    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JACK像任何一个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工薪阶层,穿西装打领带在写字楼里做有条不紊的工作。他坐在马桶上翻新的杂志,亲行历为地做家里每件微不足道的事,想方设法的收集心爱的家具,環繞著他是物質文明的全部細節——家裡大量的宜居(IKEA)傢具、Njurunda咖啡桌、Haparanda沙發組、Johanneshov扶手椅、Klipsk儲物組、Hemlig置帽箱,像一个沦为物质的奴隶。
    
    他也想抗争想拼死博斗,想用最绝决的方法一了百了,他不知道什么醒来也不知道什么睡去,他渐行枯燥像一棵看不到阳光的光合植物。不知身在何处。

    执着而暴燥的TYLER,他往卡通片中剪切色情镜头向浓汤中小便,他企图捣毁一切的所谓秩序。他在夜晚的街头聚众斗殴,流血是一种快感,人类原始的本能在血腥中开始暴露。生活终于在这一刻褪却了麻木的外衣变得鲜血淋漓起来。

    我多么想称他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忠于自己的低等动物靠着本能势意地过活。可是多么做作,他在抢打了别人之后大声狂笑,他嘲笑他的屁滚尿流他说run,Forest,run多么矫情。

     以一肥皂商人的身份出现在JACK面前然后成为好友,他们制造的肥皂炸弹炸了他居住的房间多么茺诞,他呕打上司然后气意洋洋的离开,JACK从没有那样的清醒和愉悦,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一个受气小职员的疯狂噫想。

     一部暴力的电影,一部疯狂的喜剧,现在的大卫正在旧金山干净无比的街道制造1978年的垃圾横飞,我多么颀赏他的憎世他的分明他的色彩鲜明的镜头飞快的切换。

    电影里的那对好兄弟,他们成立FIGHT CLUB,制定“斗阵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斗阵俱乐部““斗阵俱乐部”的第二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斗阵俱乐部”!,他们像一群旧未出山的饥渴的暴徒四处作恶,星期一纵火﹔星期二攻击﹔星期三恶搞﹔星期四误导——称之為「有组织的浑沌。有官僚的无政府。」亦叫做「互助自救會」

    那只是在病态的生活中想要自救的一种,那是一种先锋的革命虽然太过偏激,他们只想反抗一个无能的社会,他们只是想重生,谁又能阻止他们的自救。

    太黑的夜就看不见天明,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通宵达旦的灯火。

    迷离的MARLA她过度的服食安眠药,她被可怜的绑架,TYLER的不可抑住的疯狂暴力地生长,JACK人性深处的抵控,他想了很多直到他终于明白,事实上一直到最后jack扣动扳机Tyler随之消失,我们才在同样惊人的一瞬发现自始自终他们都是一个人,一个在生活太过平凡锁碎下沿生的另一个人格。

    终于醒悟的JACK,他选择了生命中最初的那一个人格,选择了MALAR,选择了宽容去活着,选择了普通,选择了凡夫俗子一样。但是他获得了重生,他在最紧急的那一刹那告别了一场阴暗一场风起云涌的灾难。

    空空,那跟随了经久的影子,那一另一个暴燥的人格,那想要破坏世界的赤裸裸的欲望,烟消云散,刹那芳华。

    我们估且用一个老掉牙的词,华丽转身来形容JACK灵魂的一次回归。一个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劫,那断掉的鞋带,成群而过的乌鸭,像预示生命里的一些不可能。我们未知,我们急于求答,我们等待救赎。

    我想大卫只是想告诉我们,不管他用的是多极端的艺术表达,我想我们也终于明白原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而命运里的那些不平那些分枝,如果够勇敢,用命定的那把不成形的刀咔嚓的就剪断了那些理还乱的烦丝,影子也一样。

    人的一生那么长,不能一条路黑下去,没有付出和努力改变是找不到传说 中的NEVERLAND。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那里永远草长莺飞,天茺地老,岁月静好。

 8 ) 分身有术

我一桢一桢地慢放,只为寻找传说中傲然挺立的生殖器,还好,我捕捉到了~~
    影片中杰克喜欢买各式各样的家具,但是家早已没有家的味道了,只是家具的家了,他爱的其实并不是他的所爱,于是他才会让泰勒帮他毁了这个他精心布置的家。
杰克想摆脱这种恍惚的状态,他痛苦,但是不知道这种痛苦来自何方,他整夜失眠,同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来结束这种莫名的痛苦。
于是,他参加各种各样的癌症团体,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癌症病人真实的痛苦,仿佛,他的痛苦也减轻了很多。但是,玛拉的出现毁了这一切,玛拉也跟他一样,参加所有的团体,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杰克的虚假,于是,杰克又开始失眠了。
痛苦是什么?也许肉体的痛苦还不是最可怕的,毕竟那还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虚无的痛苦,何处来?何处去?你都无法回答。于是,杰克采取了一种让痛苦更真实的途径来解决痛苦。他开始了搏击,与自己,与各式各样的其他人……似乎,所有参加搏斗的人都得到了拯救,他们能够感受真实的痛苦,所以精神的虚无也稍微可以忍受了。

泰勒的哲学:抛弃一切,才能自由。不在乎失去一切。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这是一种可怕的煽动性的宣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法西斯能够在德国那样一个理性的国家里得逞。理性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压抑,而压抑后的发泄是毁灭性的。

泰勒最后走向了极端的无主义,甚至是反人类的。影片的最后,一幢幢的大楼相继倒下,情景惊人的类似9.11的现场,抛弃一切,才能自由,连生命都可以抛弃,包括许多无辜人的,自由又在哪里呢?也只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吗?

影片就是在倒下的大楼,杰克和玛拉紧握的双手,甚至还有穿插的潜意识的色情图片中落幕了。但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杰克说那是他人生最诡异的一段,那么,他又要开始他从前的生活吗?只是多了一个和他一样的玛拉吗?影片没有给我们答案?也许本来就没有答案,也就不需枉费心机的去找寻了。

 短评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6分钟前
  • 挥雨
  • 力荐

我要带我的女朋友去看炸大楼

11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典型的反体制电影,哈哈,真逗。MMD,将一切都讽刺解构了一番,爽。只可惜这破坏难以节制也实在麻烦。

12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除了“人格分裂”,还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角度理解片子,同时不要忽略单纯、不死、如影随形而又只具备原始欲望的玛拉,三者从未同时出现。“本我、自我、超我”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三者的生存主张各不相同,相处相斗、此消彼长,影片在讲我们所有人。最后道德枪毙理想携手欲望,并窃取遗产、继续生活。

13分钟前
  • 王周鹏
  • 力荐

我又看了一遍,再次确认Ed同学从一开始就爱上Tyler同学鸟,经典的自攻自受啊。虽然两个都是金发,不过也就这一点不符合配对美学了,小皮跟Norton的cp还是很有爱的。尤其Norton同学那一脸禁欲小受样,典型的冰山美山啊……我要去找这两人的同人看

14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最喜欢他在办公室自虐那一段,神一样的演技。皮特儿还是最适合这种角色

18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酣畅淋漓,癫狂,粗暴。一定要这样才能找回自己吗,每个人都在里边找自己吗,你们,那些在这里看到物役、生活枷锁的人,最后都如愿成为兽医了吗?

1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这就是神作!完美的镜头,丰富的特效,不可预料的情节,优秀但不装13的台词:我们还能期待从一部电影里得到什么?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1.我看电影很少背台词,但这部片中的许多台词真是背的滚瓜烂熟. 2.我看过剧本结构最复杂的电影之一,其中情节的关联性对照性和许多彩蛋是模板级别的. 3.这部片后,大卫芬奇奠定了自己"黑暗小清新"教主地位. 4.原本大卫芬奇准备把1/24i秒一帧的布拉德皮特剪到片头24世纪福克斯处,太邪恶的念头了.可惜被否了

28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邪恶与平庸蛰伏于同一个母体。在特定的时间互相对峙。

30分钟前
  • DFG F好;:《3
  • 推荐

之前在豆瓣被剧透了,毁了一次原本应该很精彩的观影体验…人类真是一种容易被煽动的生物啊…皮特当年真年轻,身材真是相当好,诺顿就一受,一脸被虐样儿…

3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如果另一重人格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却不敢付诸行动的事,那又未尝不是一件悍事

3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抛开一切,重获自由。You met me at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天呐,今天才看完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埋彩蛋的功力,特别那两个big nice cock,绝妙啊!

3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欢迎讨论。pitt帅成那样很不容易

40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想和你一起见证天崩地裂,世界末日。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各位亲们。。。精神分裂真的不是影片的重点。。。痛是我们感受活着的唯一方式。

4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然而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

48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这种类型片很多,这也不是第一个讲述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不知为何评价很高~~

5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喜欢最后一幕,牵着爱人的手,静静看着窗外的世界轰然倒塌,而我们依然安全温暖。

54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我看这个的时候才知道,电影可以这么牛B,一直到现在,重看最多次的电影。

55分钟前
  • 四维雨相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