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2008

剧情片爱尔兰,英国2008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杰夫·盖特,罗里·马伦,本·皮尔,海伦娜·布林,帕蒂·杰金斯,利亚姆·坎宁安,夏兰·弗林,B·J· 霍格,Thomas James Scott,玛格丽特·撒切尔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播放地址

 剧照

饥饿2008 剧照 NO.1饥饿2008 剧照 NO.2饥饿2008 剧照 NO.3饥饿2008 剧照 NO.4饥饿2008 剧照 NO.5饥饿2008 剧照 NO.6饥饿2008 剧照 NO.13饥饿2008 剧照 NO.14饥饿2008 剧照 NO.15饥饿2008 剧照 NO.16饥饿2008 剧照 NO.17饥饿2008 剧照 NO.18饥饿2008 剧照 NO.19饥饿200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20:06

详细剧情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长篇影评

 1 ) 影片背景介绍

由于本片牵涉英国,爱尔兰和北爱之间的关系,如不了解背景,很难理解,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北爱和平军的文章,作为背景介绍,以助影迷。


    “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这歌还得唱多久?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U2乐队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组织大规模游行,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实行不经审判便可拘禁的政策。游行人群与英国派驻当地的军队陷入僵持,最终,军队中有人开枪,13名天主教徒被枪杀。而根据当时英国政府内消息人士的透露,开枪的英国士兵中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处。此举大大激怒了爱尔兰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追求独立创建民族武装
    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尔兰天主教派最大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分布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总部设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军的历史要从1919年说起,它的前身是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爱尔兰义勇军,后经由改编成为爱尔兰共和军。十二世纪下半叶,在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的默许支持下,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以此为起始点,爱尔兰步上了一段漫长的寻求独立的道路。1921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方6郡划归英国。及至1937年爱尔兰建国后,这种割裂的局面也没有改变。北爱尔兰成了一片纷争不断的是非之地。
    起初,北爱尔兰问题更多是以一种宗教对抗的面貌出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主教徒占了北爱人口约1/3,但依据英国法律,他们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均明显低于新教徒。主张回归爱尔兰的天主教派与亲英的新教派间暴力冲突不断,英国政府以此为由,派军队入驻北爱地区。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原本已处于基本解体状态的爱尔兰共和军重又积聚起了人气。
政见不同导致内部分裂
    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26年,它反对与英国妥协,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1969年12月,由于党内人士在寻求统一爱尔兰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新芬党分裂为“正式派”和“临时派”。相应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分成了两支。“正式派”的爱尔兰共和军提倡以合法手段搞斗争,而“临时派”则主张用更激烈的手段实现统一,并在爱尔兰设有多处训练基地。一般说来,人们口中的爱尔兰共和军指的便是“临时派”的爱尔兰共和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爱地区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暴力对抗已趋白热化,每年都有数百人因此丧生。而爱尔兰共和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一种危险的面目示人。1978年2月,他们在贝尔法斯特用燃烧弹袭击了一家旅馆,12人在烈火中丧生,现场状况堪称惨烈。几个月后,曾策划了印巴分治方案的英军名将蒙巴顿在一次与朋友游船庆祝时,游船发生爆炸,所有参加派对的人无一幸免。事后,警方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有预谋的爆炸袭击。
监狱绝食斗争震惊世界
    爱尔兰共和军热衷于以各种暴力形式向英国政府示威,为此,该组织曾一度被归入英国的犯罪组织黑名单。而在监狱的大墙内,这种对抗的意味也是愈发浓厚。在1976年前,被捕入狱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得到的是政治犯待遇,但从那年开始,他们不仅只能以普通囚犯身份待在牢里,而且有时候还会遭到一些不人道的对待。
    为了抗议这一政策,被关押在梅兹监狱里的共和军成员先后组织了“毛毯抗议”和“秽物抗议”。1981年,绝食接力行动在高墙内浩浩荡荡地展开,此后,有10名爱尔兰共和军的入狱人员先后死于绝食,其中就包括共和军重要人物博比·桑兹。
    在绝食接力行动开始后的第40天,桑兹在北爱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尽管英国议会慌忙立法,宣布服刑人员不得参与竞选,但桑兹的议员身份已不容剥夺。这个戏剧化的突变让梅兹监狱声名大噪,包括美国议员、爱尔兰共和国议员、罗马教皇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等或去狱内劝说,或去唐宁街10号走动,希望能当个和事老。不过,他们全都无功而返。一方面,英国政府始终态度强硬,“如果政府妥协的话,一直不消停的爱尔兰共和军一定会得寸进尺”,而另一方面,爱尔兰共和军的声势大涨,北爱地区的爆炸活动激增。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许多平民都会拿着自制的燃烧弹袭击英国驻派当地的士兵。
    这起轰动的绝食事件先后持续了7个月,对英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冷漠态度,使得国际社会上响起了强烈的抗议声。


共和军“卧底风云”

    从爱尔兰共和军行动部负责人到新芬党高级领导人,居然都是遭英国政府策反的卧底!共和军内部的这场“卧底风云”实在是扑朔迷离,令人瞠目。

潜伏25年 “赌剑”特享“杀人执照”
    因内讧而被人掀了底牌,对超级间谍而言,这样的结果不够唯美,却贴近真实。
    在神秘地隐去踪迹前,弗雷迪·斯卡帕迪奇是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行动部的负责人,是一个被英国政府形容为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头领形象。但到了2003年5月10日,当爱尔兰媒体爆料斯卡帕迪奇实为英国情报部门安插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超级间谍,而且已经潜伏了25年后,人们才有了一个机会去了解真相。
    斯卡帕迪奇就像是现实中的“007”,甚至他被赋予的特权已经超过了光影世界中的那位英国超级绅士——为了掩人耳目,在必要时可以“合法”杀人。斯卡帕迪奇的代号是“赌剑”,于1978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但很快就被英国情报部门策反,开始了漫长的潜伏。为了能帮助斯卡帕迪奇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获得信任并稳步上位,英国政府可是押上了大筹码:在其身份暴露前的25年里,他曾先后实施了超过40次的谋杀和暗杀活动,倒在其枪下的既有英国警官、士兵,也有普通民众。
    斯卡帕迪奇的晋升之路是由许多人的鲜血染就的,英国政府默许支持且秘而不宣,但最终却因为一次小小的吝啬之举而弄得满城风雨。愤怒的告密者是一个代号为“富尔顿”(告密后化名为马丁·英格拉姆)的间谍,早年英国情报部门为了劝其打入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并为已效力,曾许下诸多承诺,其中就包括万一身份暴露,英国政府将护其周全,并保证他能过上富足的新生活。
    “富尔顿”是一位出色的间谍,为英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不少有用情报,当他感觉自己已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怀疑后,就迅速撤回了伦敦。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的美好承诺居然落得推诿下场。多次交涉无果后,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富尔顿”把“赌剑”斯卡帕迪奇的秘密捅给了媒体。
    在超级间谍身份被曝光前的四五个小时,斯卡帕迪奇及其家人乘坐着挂有特殊牌照的轿车从爱尔兰首度都柏林悄然遁去。后来据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位资深人士透露,为了这次安全撤离,他们总共调用了60余名精英特工,以接力的方式先后换了12辆车后才终于将斯卡帕迪奇一家安全送抵伦敦。当然,这只是英国善后工作的开始。
    随着“赌剑”身份的暴露,英国政府被置于一个尴尬位置。为了保证超级间谍的身份不暴露不惜牺牲无辜民众,这样的做法激起了民愤。在“见死不救”、“故意激化矛盾”的质疑声中,英国政府用以充作挡箭牌的“国家大义”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新芬党官员则愤怒地表示,“这样看来,北爱地区和英国的许多恐怖事件其实都是英国政府进行的黑色宣传伎俩,他们的间谍制造了血案,然后把账算到我们的头上!”而另一个更让英国情报部门大感头痛的问题就是,这起内讧事件令其他的潜伏者人心惶惶,纷纷出逃。

 

再曝猛料 富尔顿导演真假“无间道”


    “赌剑”的身份大白天下,但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富尔顿”并没有到此为止。2005年12月16日,“赌剑”曝光后的第二年,新芬党高级领导人丹尼斯·唐纳森公开承认,自己是英国政府安插在新芬党内的卧底。彼时,距离唐纳森在新芬党内崭露头角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不过,随着马丁·英格拉姆(“富尔顿”告密后的化名)又一次跳将而出,新芬党内的另一个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也被牵扯了进来。
    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谈判中,马丁·麦吉尼斯是新芬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并且他还曾担任过爱尔兰共和军临时领袖。英格拉姆之所以敢将矛头指向麦吉尼斯,是因为他手头掌握着一份秘密手抄本,其中记录了一位军情六处的情报官员与一个代号为“J118”的间谍的对话,而麦吉尼斯的某些经历与“J118”又恰好有某些重合。当时人们的看法是,丹尼斯·唐纳森的突然坦白似乎是为了替某些大人物打掩护,而比他更大的人物,包括麦吉尼斯在内屈指可数。
    不过,麦吉尼斯的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之后除了他本人站出来澄清外,新芬党也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辟谣。2007年,北爱地方自治政府正式恢复行使自治权,麦吉尼斯出任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而在去年6月的选举中,他又连任成功。麦吉尼斯是否掺和到了无间风云里,似乎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那么,这是否为一出英国人导演的未能成功的反间计呢?
    2006年4月,因为不明原因坦白了间谍身份的丹尼斯·唐纳森被人发现在爱尔兰西北部的私人别墅中遇害,死因是头部中枪,并且身上有受到拷打的痕迹。尽管爱尔兰共和军否认对此事负责,但人们依旧不免在两者间产生联想。如果间谍和卧底都可能遭打击报复,那为什么更早曝光了身份且不怕出风头的英格拉姆始终安然无恙?而且后来还正儿八经地完成了“赌剑”传记的手稿,打算靠笔杆子赚钱?而英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也可谓宽容,除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赌剑”传记手稿取走外,再也没什么大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也无法排除英格拉姆后来又和英国情报部门达成某种交易,并抛出反间计的可能。

漫长的和平自治之路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是爱尔兰共和军活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枪声、爆炸声以及燃烧弹摧残的痕迹总是提醒着生活在北爱尔兰的人们,两方势力的拉锯究竟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影响。人们会在自家房屋的外墙上画上爱尔兰国旗或者是英国国旗,以此表明立场;宗教信仰“隔离”出了不同的活动区域;游行人群与英国军警的对峙成了司空见惯的一幕。北爱尔兰被笼罩在了一片惶惶不安中。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推进可谓一波三折,而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被人称为“北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的新芬党。自成立之日起,该党派便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也正是通过与英国政府的拉锯,目前新芬党已是北爱地区的第二大政党。与爱尔兰共和军类似的是,新芬党成立得也很早(1926年),但真正凝聚起力量却是北爱地区的宗教对抗日趋激烈之后。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在那次声势浩大的游行中,部分参与者与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之后的发展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一年间,北爱地区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而随着英国派军队进驻北爱,当地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1972年,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被暂停,由英国实行直接管辖。次年,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筹组起第一个由亲英“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也就是在那一年,北爱地区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就北爱归属问题表决。结果,占到了当地多数人口的亲英的新教派果然占得上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人强势出现。
    1983年,新芬党在西贝尔法斯特议会选举中获胜,亚当斯成为该党领导人。同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也就是在协议签署后的第三年,此前一贯强硬的新芬党终于稍稍改变姿态,提出了“节制政策”的主张。
    停火缴械还是负隅顽抗,对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代表新芬党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于是在北爱和平进程启动后,进与退间的纠缠便成了耗时颇费的一项常规表演。1995年下半年,新芬党与英国政府、北爱统一党在如何处置共和军武器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次年2月,在爱尔兰共和军停火长达17个月后,伦敦发生一起爆炸袭击事件,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而就在爆炸发生前,共和军刚刚宣布停火结束。英国政府的回应则是,向北爱地区连续两次增派军队。
    不断对峙,不断僵局,直到1998年4月,北爱和平进程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北爱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贝尔法斯特宣布,经各方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北爱尔兰和平协议》。协议涉及内容包括裁军、释放准军事组织的在押人员、建立英爱联合政府等。
    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真爱尔兰共和军:驱之不去的暴力

    《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后,新芬党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一定支持,比如该党可享受在北爱地方政府中的津贴。而在每年为爱尔兰移民所举行的圣帕特里克节活动时,新芬党领导人还会受到美国白宫的邀请。作为北爱和平谈判过程中的新芬党标志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则连续两届当选为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一切似乎在慢慢地向和平靠近,但还是有一些极端强硬分子不肯放下手中的武器,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爱尔兰共和军成立于1997年,成员多是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分裂出来的极端分子,他们反对与英国政府达成任何形式的停火协议。在爱尔兰共和军逐步卸下武装后,这群极端分子开始在北爱地区及英国制造袭击事件。
    1998年,真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小镇奥马制造了一起汽车炸弹袭击,有29人因此丧生——这起事件堪称是北爱历史上最恶性的恐怖炸弹袭击案。也正是经由这次惨痛的袭击,真爱尔兰共和军的名字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2001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中心外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这枚炸弹是被人放置在一辆停放在电视中心外的出租车内,当时车内空无一人。而就在之前的两周,在距BBC大楼不远的后备军办事处也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当时一名14岁的学员拾起了被伪装成火把的炸弹,结果被炸断一只手且双目失明。英国警方经过调查,宣布这些事件均为真爱尔兰共和军所为。
    此外,就在今年3月,两名驻防在北爱的英国士兵在军营门口遭枪击身亡,枪手同时还射伤了现场其他4名受害人,其中包括2名英军。此后,真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对这一事件负责。与“临时派”共和军相比,现在这群依旧全副武装的极端分子显然更具杀伤力。
    今年8月5日,爱尔兰释放了被关押的最后两名“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成员。该二人曾于1996年的一次行动中杀害了一名爱尔兰运钞警卫,并已因此入狱12年。在英国政府放弃引渡诉求后,他们二人得以被提前假释出狱。
    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装已经四年,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真爱尔兰共和军、延续的爱尔兰共和军等极端组织,恐怖和暴力的阴影何时才能彻底消失,这个问题依旧很难回答。

 2 ) 谁没有点历史,让人反思——不能缺失的信仰

4.14
《饥饿》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
虽然英语不甚理想,对于《HUNGER》 这部影片的翻译,还是觉得以《绝食》或《禁食者》为佳。

这起著名事件发生在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开场是狱警雷蒙德•洛韩日常的一天清晨。慢节奏的序幕在死气沉沉的背景下展开,这个狱警有点洁癖,吃饭掉渣他会细心掸掉;有点谨慎,开车上路前他会先四处观望;有点幽默,穿上制服还能跟同事说说笑话;也不难注意到,他的手上到处留着旧疤。
不一会儿,他开始在水池边清洗血迹,接着一脸茫然地站在雪地,靠着墙,点燃一支烟,雪落在他的新伤上,好象没啥知觉,麻木地望着远方。(这个场景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三回)

回忆电影开场:北爱尔兰,1981年。自从1969年以来,有2187人在纠纷中丧命,英国政府撤销了入狱囚犯的政治地位,爱尔兰共和军的激进分子们,在监狱里用极端方式进行抗议。

提醒欲看之人,最好勿选用餐时间。极长一段时间的对峙,就在革命分子用垢物发泄;狱警用暴力对抗中进行。激进分子赤身祼体,竭尽所能地破坏,生活在用自己粪便涂鸦的房间;警卫全副武装,在殴打中将自己也弄得皮开肉绽,这种尴尬的境遇,对囚犯,对狱警而言,有何区别?

这场监狱之战里的领袖人物是鲍比•桑兹,年仅29岁,4年持久的抗争,非但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历炼得更加坚强。一次激烈的聚会抗议之后,特警也出动了。赤身的肉体遭遇全副武装的群殴,这场面实在惨烈不堪:遍体鳞伤、满脸鲜血的示威者仰面倒地,一脸释然;残暴镇压的警卫躲到墙角,全身颤抖,泪流抽泣。导演在这里似乎没有自己的立场,在整个过程中,象个第三者,让人辨别不了他的主张。

新的对峙形式、电影进入主题的转折是从雷蒙德•洛韩被枪杀、鲍比和神父长达22分钟对话之后进行的,这22分钟,包括17分钟不断焦的对话表演,5分钟鲍比的个人演讲,也是本片的一个绝对亮点。
这么多对话中,我就记得两句,神父:你把枪对准了错误的人。鲍比:这就是政治!
说实话,在这段长时态的对话中,我无法有所倾向,我既理解神父的立场,也并不否定鲍比的主张。而我的情绪也象碟里蹩脚失准的翻译一样时好时坏,难以言表的复杂纠结。

绝食开始了。

这种无声的抗争伴随着日趋腐烂的躯体,跟之前的大动静形成鲜明对比。房间干净了,谩骂声没有了,暴力消失了,护卫也变得和蔼起来……这段几近写实般的绝食纪录,让整个“饥饿”过程象极了耶稣受难。眼见着,鲍比(他的饰演者)就这么凹陷下去,只剩下皮和骨,躺在跟肉体一起腐烂的床榻上,骷髅般日渐风干。他们妥协地给他换了干净的床褥,为了不让被子的重量压迫他,还在他的身体上支起了铁架。这种无声的抵抗,生命将尽的捍卫勇气,让人感到震撼,禁不住惊叹:“信仰”的力量,那是跨越了生命和自由这二者,如此至高无上!

弥留时的鲍比,臆想到少年的自己,夕阳下在田野里奔跑,陷入了黑色的森林,前面没有方向,后面渗着回响。这样的画面,让我理解,一方面象征着精神世界的一种绝对孤独;也透视着人物内心的一份原始渴望。“信仰”对于追随者来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依靠;对于建立者来说,也许就源于一份简单的成长梦想。

梅兹监狱里的抗争并没有结束,这个顽强绝食66天后死去的北爱尔兰共和军英雄,最终名列国会;继他之后有9人绝食而亡,16名狱警在毯子不干净抗议中被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国政府答应了囚徒们的所有要求(尽管没有正式的官方确认)。
正如,英国《卫报》所评论的:“《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我想说的是,让人反思的历史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思的能力和精神的缺失,一个信仰危机的温吞时代,麻木、惰性、随从、依附成了社会诟病,这个民族需要有信仰的人来拯救,无论何时都应该有这样一些声音,帮我们把另一个自己找出来解放。

 3 ) 文明的野蛮人

对于Steve McQueen这个导演并不是非常了解,看了这部《饥饿》。扑面而来的感觉是疼,麻,震撼。

影片主要叙述的就是北爱尔兰联合国博比-桑兹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在绝食抗议中死去。

导演将这样一个陈述而纪录事件的故事通过不同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让影片充满了压抑和愤懑。

“我们来自贝尔法斯特,如果他们听不到我们说的话,我们就用更大的声音疾呼。”

博比-桑兹骨瘦嶙峋地躺在洁白的床上,眼前出现的朦胧的孩童时代,他穿过一片丛林,溪水,赤裸着身子,一次次地回眸,儿时清澈的眼睛呼应着现在这位垂死挣扎,为了心中的天主教,为了北爱尔兰的尊严而褪去颜色的眼睛。

在镜头中,整个环境是肮脏,压抑,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不得不说的是两次长镜头。一,导演将镜头固定在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的场景。长达17分钟,在监狱里,所有的空气都静止了。高高的窗户以及灰蓝色的光线。正中间的方桌两侧分别坐着鲍比·桑兹和牧师。这样的一个完全稳定和平衡的构图,却更加彻底而叛逆地孕育着他们其中的不平衡。对话之中有太多的要点,仅在这里就完全地将主人公鲍比·桑兹的内心想法,信仰,成长经历以及对生命生活的看法呈现出来。其间,鲍比·桑兹抽了3次烟,烟雾直线上升,正如鲍比·桑兹心中的那份自尊和抗议,笔直而倔强。二,即是在片子快要结束时,一名狱警在一个阴森黑暗却寂静无声的过道里,拿着工具麻木而机械地清扫地面的水迹和污垢。他由远及近,由小变大,由模糊变清楚,而声音也是由小变大,直到刺耳。白色的灯光照在狱警身上,带来不同的轮廓和阴影。而地面上的暗色水迹逐渐随着撒切尔夫人的通告而开始变淡,变亮。出现了鲍比·桑兹躺在干净的床上和屋子里。这样的一个镜头通过一个重复劳动和乏味的狱警逐渐过渡到撒切尔夫人的声音再过渡到鲍比·桑兹,这之间跨越了道德,信仰,自由和共和,跨越了暴力,黑暗和污秽。而鲍比·桑兹心中的民族和尊严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之前的有声暴力和反抗化为一种安详和静止的无声反抗。这种过渡更像是一种民族尊严的显现。

再者就是音乐,片中的音乐较少,第一段也就是在狱警将鲍比·桑兹的头发剪掉,在洗脸池中洗手,残酷的血迹布满手部关节。之后就是鲍比·桑兹回忆他的童年,民谣,乡村,奔跑,阳光,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对家乡充满着热爱。最后即为片尾曲,钢琴充满钝感的敲击声,正如鲍比·桑兹心中无止境地抗议。坚实而勇敢。

莱辛被称为“文明的野蛮人”,我想面对一个民族的尊严,或是心中的共和主义,亦或是政治地位,鲍比·桑兹拿出了所有的勇气,他也是个文明的野蛮人。

饥饿,我们在很多次都饥饿过,饿得浑身乏力,饿得口嘴干燥和苦涩。于是开始疯狂地吞噬事物去补充营养能量。而我们是否有过在自身民族尊严上有过饥饿感,我们是否也要去吸取一些养分而让民族不再饥饿?


 4 )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
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
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
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
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
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
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

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
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
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5 ) 所谓战士,不过疯狂的赌徒

Hunger本身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视角和手法都是大胆而成功的冒险,充满了艺术的美。Fassy以及各位演员的演绎相当出彩。但是这是一部好片子不等于我就赞同它的主题,就像我讨厌撒切尔却不等于我否认她说的每一句话一样。很遗憾地,对于那些叫喊着“斗士”“战士”之类的人们,我表示,这片子里引用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两句话,我基本完全赞同。

在片子开头,撒切尔的那句陈述可谓一针见血:没有所谓的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犯罪谋杀,犯罪爆炸和犯罪暴力。记得去年本拉登被击毙之时,网上也是一片莫名其妙的哀叹之声。人们哀叹本拉登是为信念而战斗的斗士,是飞蛾扑火的英雄,是给帝国主义迎头痛击的勇士。

真他妈的放屁。

本拉登的作为,是无疑的恐怖主义。他本人,是应当人人得而诛之的恐怖分子。若是斗士,就算在阿富汗的连绵山麓里伏击美军,也是正当的。但是拿着飞机撞大楼,让千万个家庭家破人亡,对不起,你这是懦夫,是混帐把戏。是的你们扩大了影响,在网站上宣布对911负责的那天起,全人类都知道了Al Qaeda和Bin Laden这两个名字,也不免有些傻逼跟在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替极端主义招魂。拜托,极端主义就是极端主义,在台下的时候说信仰谈美德谁不会啊,但是一上台,便是纳粹之类。人们总说,一个人富裕之后会做什么,当看他贫贱之时不做什么。对于组织,道理大体相仿。

其实Bobby Sands和他的IRA,也没好到哪里去。IRA是百分百的恐怖组织无疑,谋杀政要,制造爆炸,所求也是一个博眼球。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理念是高尚的,信仰是值得敬佩的,口口声声为了自由,组织里的成员也不乏所谓勇气和毅力。但倘若入狱确实出于犯罪,特别又是谋杀和恐怖主义这种滔天大罪,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罪犯,不是政治犯,也不是良心犯。

人之间的理念存在差距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但现代社会的优势在于,任何人都有机会用合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理念。在理念产生差距的时候,可以谈判,可以争论,但不是杀死与你意见不合的人,炸死他们全家。印度的独立远远早过1981年,甘地也并非死于英国人之手。而先于北爱,爱尔兰的独立,其实也是通过谈判得来。IRA作为北爱少数天主教徒中的极端分子,屠杀的大多都是他们看作所谓“叛徒”的爱尔兰人,并直接导致了UDA的出现。所以他们的宏大理想,在他们令人唾弃的做法的熏染下,不过一滩狗屎罢了。

我时常感叹甘地的伟大远见,实不负圣雄之名。甘地清楚的意识到,任何建立在暴力之上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倘若印度也是镰刀锄头地来一场,且不说牺牲巨大,估计也会像我朝一样,落入王侯将相肃清异己的再次恶性循环里。

争论和谈判是一件冗长而痛苦的事情,而最痛苦的一点是,真正的谈判必定伴随着妥协,伴随着意识到自己一部分意见错误荒谬和对方一部分意见合理正确的过程。而在我看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所需要的勇气,远远超过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谬误所需要的。为它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相比暴力抹杀反对者的做法,它得来的每一分成就,都更为踏实。IRA屠杀亲英北爱人的做法,跟英国人当年屠杀爱尔兰独立人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Bobby Sands妄图用自残一蹴而就的行为,跟狱卒殴打犯人的暴行其实一丘之貉。而无论是谁,Sands,Thatcher,或者更多的妄想躲避谈判的麻烦和痛苦,采取其他可笑的方式来逼迫对手就范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战士,不过狂妄偏执,而又孤注一掷的赌徒罢了。

 6 ) 饥饿

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异常犀利的处女作,简洁的构图,大胆的长镜头,给足了一种冷酷的仪式感,线索隐晦而到位,极度客观视角下两方力量的篇幅处理非常匀称,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更印证了此消彼长的动势,本已成王败寇的监狱,却成宗教意味浓郁的清洗与反清洗的意志较量,囚犯的铁碗与防暴警察的铁棍发出了同一种声音,没有一方是胜者,也没有一方是正义者,这大概就是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悲哀,导演用种种眼球刺激诠释着这激烈,有类人,可以打败但无法战胜。
法鲨和贝尔这样的演员无论演技如何,都是让人无比尊敬的演员。法鲨最后饥饿的形象和贝尔在机械设师里的骨瘦,这样的演员为了诠释角色,真的是完全抛却了肉体。本片气氛压抑,进展的也很缓慢,政治迫害和绝食的背景也不是能轻易体会,全部的精彩都在法鲨以及与牧师的长时间辩论,这绝对是最精彩的段落。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有的就是有其超越一切的意义。

 7 ) 饥饿—造型力的愤怒表白

12月份的电影,除了墙壁之间就是这部hunger让人难忘。在中餐馆问达内兄弟副导演的意见,他也是除了觉得impressive之外不敢给以明确的毁誉。应该说hunger像peter greenaway的电影一样,很难用传统电影的好坏来判断。

Steve Mcquenn早已是欧洲知名的造型艺术家。法国的预告片中就以一段蝴蝶或飞蛾?向着光芒飞翔的段落让人对本片美轮美奂的low-key用光印象深刻,戛纳金摄像机奖的肯定也足以让人有所期待。

然而影片在造型的用心不止于平面的构图和用光。高潮时展现犯人和狱卒对抗的段落,借助于声音。在击打的强弱、节奏和方向感上做足文章,那种从禁制的紧张到最后意志得以宣泄而一呼百应,一了百了的快感和整片沉默低调的氛围对比强烈。很好的将观众从开场对这个历史中割裂事件的静观理解和梳理线索的阶段立刻带入事件本身,引发强烈的参与感。如同大卫林奇的实验所证明。这里音响的煽动力远远超过了视觉上的吸引,他更直接的完成了导演的意图。

媒体和很多影评人莫衷一是的是影片尾声。对立于之前多用短镜头,高潮段落更让声画如齿轮般紧密咬合,以势如破竹般的剪辑节奏强势引导观众的感知和参与。导演刻意在邻近结尾的地方安排了一个长达七八分钟的长镜头对话段落,一个与之前高潮段落在造型结构上形成完美平衡的缓慢波谷。导演对这个段落的青睐甚至直接展示在影片的海报上。

显然作为Plastic artist的Steve Mcqueen 相信这种造型上的反差和对称,即使在情绪上对观赏者是一个考验和挑衅,但如果克服了前几分钟,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长镜头所引起的不安和焦虑,静下心来,影片中个体和人性层面的关照会有可能得以更好的理解。之前抵抗所带来的压抑和力度会被这个镜头所舒缓,并赋予更人性化也更普遍的意义。而影片最后那个化蛹而飞的美妙镜头岂不是点石成金的一笔?

欧洲的评论比较谨慎,他们习惯于考虑一个特殊镜头其存在的理由。tout n'est pas gratuit.没有什么是免费廉价的。如果这个长镜头只是出于造型上追求完美的冒险,那不加思考的叫好也许会打乱已经出世已久的长镜头语法。

我当然理解我那位朋友对本片不加臧否的冷静和谨慎。很多时候这些深受学院派教育的欧洲电影人三思而后言的结论是中肯的,并不保守,也不为了先锋而刻意激进。然而从我来说,这部电影在造型上的创造力,甚至这个长镜头本身都给与我十足的震撼。电影作为艺术,还有很多的潜力等待着探索,等待着被召现。

 8 ) 完成



詹姆斯•乔伊斯、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萧伯纳、威廉•巴特勒•叶芝、西默斯•希尼。以上五位都是爱尔兰人,其中有四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镇。爱尔兰除盛产文豪外,也盛产斗士。叶芝的那首传唱世界的情诗《当你老了》就是献给一位热衷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而《饥饿》中绝食而死的博比•桑兹也是这些斗士中的一员。


《血腥星期天》《迈可•柯林斯》(又译傲气盖天)《风吹稻浪》等片也涉及北爱问题,不过表现的是街头的斗争,而《饥饿》表现的是狱中的斗争,由拼刀枪到拼意志,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片不但题材另类,技术上也不乏实验性的手法。整部影片,由躁动到平静,由群像到个人,节奏跌宕,动静得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依赖于影片出色的摄影。《饥饿》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曾经在纽约大学读书,呆了三个半月就主动退学了,据他自己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我对他们拍片的方式没有任何期待,他们不让我把摄影机丢到空中再接起来,因为这不合常规。长镜头和手持摄影,都是摄影的常规技术,不过麦奎因对这些常见手段进行了极端的运用,十分出格的打破了常规。在《饥饿》中,麦奎因通过密集的、超长的长镜头和歇斯底里的手持摄影完成了他的技术冒险,玩摄影机玩出了一尊嘎纳金摄影奖。


而《饥饿》的剧中人物也有属于他们的“完成”,为宣示他们的政治立场并赢得作为人的尊严,博比•桑兹和他的狱友们先是发动“不冲洗”运动,继而集体绝食,通过一死来完成他们的抗争。对于绝食,很多人只会有这样简单的概念:一个人把自己饿死了,至于具体的情形则不甚了了。《饥饿》对博比•桑兹长达66天的绝食以科普式的忠实进行了呈现,在这漫长的感官炼狱中,绝食的人要经受肌肉萎缩、肠胃穿孔、吐酸水、呕血、便血、生疮致全身烂出白骨、听觉衰退出现重听、视觉受损出现的失焦虚焦等一系列生理折磨,导演以极度写实的、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令人对绝食有了感性的、切身的认识,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对主角肃然起敬。


当然,《饥饿》不是科普教学片,它的意蕴远不止于科学。导演在自然主义般的写实中,为博比们的抗争、受难赋予了一种神圣感。在“不冲洗”运动中,镜头对监狱牢房的墙壁上用粪便涂抹出的圆形图案给了一个比较长的特写,这个涂鸦犹如渊深的宇宙,其中有万千星系旋转,令人观之眩晕,这个图案使得逼仄牢房的空间得到无限放大,博比们的抗争似乎和整个宇宙的运行都发生了联系,他们的自污带有某种神圣意味,另外,这又和东方禅宗的“道在屎溺”暗通款曲。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诉诸非人的肉体虐待,令人不忍观之,而《饥饿》里的自我受难虽然平静,但冲击力并不亚于前者,并且博比的绝食也带有殉道的意味。受难往往能使人具有神性,甘地因绝食而成为圣雄,耶稣因受难而成为神,而博比在狱中当选为国会议员成为了民族英雄。博比绝食中,一个反对派来看他,他挣扎站起又摔倒,后来被反对派横抱出来,犹如从十字架下来的耶稣,这个场景对受难神圣感的展现更是明显。博比绝食而死,是为了家国大义,在导演看来这不亚于宗教领袖完成了一次圣迹。


《失乐园》里,久木和凛子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却执意赴死,他们的纯爱受到了世俗的打扰和亵渎,他们以死来完成他们的爱,给爱一个凄美的句号,犹如樱花在盛极之时凋零,他们不想看到红尘翻腾后他们的爱千疮百孔,只剩下一个无言的省略号。死于极乐的久木、凛子和死于极痛的博比•桑兹具有某种同质性,小时候淹死过受伤小驹子的博比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他也在并不是非死不可的情形下选择了死亡,为了终结无休止的虐待折磨、谈判博弈,他和同伴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抗争,给这场运动奏出最强音,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了监狱政策。不过英国人也颇有fair play精神,如果博比遇到的是希特勒、波尔布特政府,会被直接扔出去喂野狗或者强制喂食,而英国政府尊重博比的选择,还派了医生监护,让博比完成了他的“完成”。《饥饿》的导演是英国人,投资方是英国公司,而主角则忠于历史的用了爱尔兰演员,这部看似给自己国家抹黑的电影,反而透露出英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与度量,和绝食而死的斗士们一样,他们也有值得钦佩之处。
   





 短评

画面极度克制,长镜头,痛苦,飞鸟四散,看到年少的自己,隐秘的力量,残忍却美。

5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B】那段出名的对话长镜头很厉害,但这风格不是我的菜

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连恶心都拍得那么好看!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导演技术可比库布里克初期

16分钟前
  • P.S
  • 力荐

这样玩命拍的电影真心看得不舒服.法斯宾德就是一英国版的贝尔.

1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不掌握权力,就不要牺牲自己与权力斗争。我是凡人,我不想要自杀。但是为了信念,理想,如果我死了真能为后人达成,那么我也会的。

21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1.冷静的长镜头却在鲜血淋漓的作痛。2.那些涂满屎尿的墙壁,是世界肮脏的痕迹。3.迈克尔·法斯宾德的敬业奉献让我折服啊啊啊啊啊啊啊!!!!!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挺残酷的

29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衰竭的金属。寂静的死亡。沉默的抵抗。缓慢的力量。

33分钟前
  • 嘘堂
  • 力荐

很讶异于其实如此关乎政治的事件被导演拍得抛去这些背景似乎只在个人信念本身。很简单的剪接和镜头,中间那段长镜头辩述确实入木三分。法叔瘦到有点不可思议吧??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仅仅9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去拍摄一组单一场景中的对峙戏,而且几乎没有配乐和镜头的切换,史蒂夫·麦奎因可真敢玩

3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真实再现,法叔你为艺术牺牲巨大,神形兼备,如果抛开政治因素,这片子也就没意义了。。。

39分钟前
  • 不过如此
  • 推荐

高级煽情 一些镜头非常膘悍 比如模仿鸟飞行的那一段 音乐以及噪音的运用也很到位 比如几段戛然而止的运用 但依然吐露了实验电影人本性 叙事只能算是马马虎虎

41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摄影完美,配乐上乘,Fassy的演技一流。但我仍然无法赞同IRA的Agenda.任何的极端主义都是值得唾弃的,这一点在狱长惨死于其母身前那一刻显得尤为突出。人之间理念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任何使用犯罪的方式来争取都是必须禁止的。我讨厌撒切尔,但是我认为她做的对。IRA的所为,包括绝食,都不值得欢呼

45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史蒂夫·麦奎因显然在电影处女作中,选择了一种中和之道。既让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从剧情主体上具备了充足的叙事性和具象姿态;又以延续老本行视觉艺术的手段,使作品形式跳脱一般电影样式,并以对某些场面的不解释、对贯穿剧情主角传统的摈除,而让成品呈现一定的抽象和多义。

4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警棍和牢狱是国家机器的暴力,绝食和不洗澡是个人施加于自己的暴力,吊诡的是,国家的暴力中包含剥夺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因为这是对国家暴力机关的勒索,这是人类的文明和野蛮联手制造的僵局吗?导演竟可能减少戏剧化的情节,减少历史背景阐述,用固定机位和的长镜头,礼貌的把难题留给了观众。

49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坦誠的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無論他的畫面和技術有多好。

52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一流攝影及鏡頭捕捉;連續17分鐘處理得有條不紊的定鏡長鏡頭;Michael Fassbender很強大的演出;很出色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有幾多人願意為信念犧牲生命,有幾多國家願意正視自己不光彩的歷史?

55分钟前
  • K
  • 推荐

事件震撼~画面震撼~非常冷静的镜头~绝对中立不可能发生~但这样一种在保持立场的前提下公正叙事的态度是多么的难得~~减重的部分~~比机械师更牛~~角度对了~~即使手机也能照出杰作~~电影也是~~

56分钟前
  • Ston3s
  • 力荐

敢问扛摄影机的是哪个牛逼的男纸

1小时前
  • A L E X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