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周两天

剧情片其它2007

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劳拉·瓦西里,弗拉德·伊凡诺夫,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阿迪·克勒乌莱亚努,莉莉亚娜·莫卡努,塔妮娅·波帕,特奥多·科尔班,切拉塞拉·约西费斯库,多鲁·安娜,欧根尼娅·博萨恩斯努,伊昂·萨普达鲁,克里斯蒂娜·布布鲁兹,马里奥拉·施特里安,埃米尔·科泽,杰奥尔杰塔·珀杜拉鲁·布尔杜然,杰奥·多布雷,默德莉娜·吉采斯库,克特莉娜·哈拉巴久,森济亚娜·塔尔策,米哈埃拉·亚历山德鲁,哈齐姆·叶拉扬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剧照

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7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8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9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4

详细剧情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Anamaria Marinc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长篇影评

 1 ) 几个镜头及其它

有一场戏的镜头剪辑印象深刻,感觉很新颖。就是两个女孩和江湖医生在房里的讨价还价中的一小段。先是拍医生给女A在床上做初检,然后镜头跟着医生摇到床对面的椅子上,这时女A已经不再镜头内,只有医生与女B,接着一场很长的讨价还价,都是一个镜头;接着,直接切到已经坐着的A,她说的话的内容一开始与医生和B的讨论一样,会让人有她加入了讨论的错觉,但是随着她与A对话的深入,观者发现她们其实只是在私底下商议;商议完之后,镜头一拉,出现了原先医生坐过的椅子,这时是空的,这时医生从背景的洗手间内走出。

这个剪辑很简洁。其实整部影片所追求的影像风格就是简洁,虽然有一些体现纪实性与渲染气氛的跟拍镜头,手提摄影机有时也会微微晃,但看完之后,简洁却是很深的印象。这和导演在关键场次的镜头剪辑很有关。像上面这个有趣的例子,就省略了很多东西,所以显得有趣。比如女A坐起来,医生退场去洗手间,都通过很新颖的剪接被略掉。看到这里时,心里疙瘩了一下,突然觉得有东西在动,其实是导演没有用常规的人物对话的剪辑方法。

固定长镜头当然也让它很简洁。有一个很大胆的又长又大的特写镜头,以前从未曾见过。就是镜头长时间盯着那个躺在地上的死去的四个月大的胎儿。一般上对于这种事物的拍摄,大部分电影都是一个快速的运动镜头一扫而过;更残酷一些的,就是长镜头拍摄装它的容器,以引起观众的想象共鸣。但这个长时间的血淋淋的正面特写,逼着观众去凝视,去思考,导演真是个残酷的人啊。

这个镜头不仅融合在这部电影的美学取向内,也充分表达了导演的追问。因为通观整部电影,导演其实都是在力图客观地讲一个故事,他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都点缀在背景中、次要人物的言谈中、以及开头的时间提示之中。唯一的一次他的情绪(愤怒、悲凉、思考?)的主动表达其实就在这个特写镜头之中。拍摄这样的镜头是需要勇气的。当一部索然无味的电影出现这样的镜头时,创作者会被称为不尊重生命,或者当另一部严肃讨论生命的失败之作出现这样的镜头,也会被视为哗众取宠。这个企图还原天亮之前的黑暗的罗马尼亚导演,他不但拥有使用这种镜头的道德勇气,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

知耻近乎勇。嘎纳在六十周年给它大奖,不是因为它微微出色的技术,而是一个国家电影人敢于反省的勇气。而罗马尼亚近年电影的回暖,其题材,无一不是直面现实与历史。

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一个领导人身上,以逃避历史对自身的审视,几乎就是人类的通性。责备齐奥赛斯库很容易,反省自己却很难。但每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对历史的悲剧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导演力图用镜头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犬儒、冰凉、以及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也试图用镜头寻觅在犬儒、冰凉和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底色。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2 ) 我们杀人,你们吃

故事发生于苏联解体前夕的罗马尼亚,主角作为无权无势的大学生,无端承受着社会的戾气,影片中遇到的所有陌生人对她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本片沉闷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少数看似温馨的场景里也涌动着细思极恐的反讽。

四月三周两天在影像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段长达十分钟的家庭餐桌戏。明明是最为世俗亲密的对话,却使用了中世纪油画中行圣餐时的构图和场面调度方式,并用压抑顶光处理主角男友的面部,画面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抽离感、荒诞感,没有人关心主角的感受;浅焦镜头虚化了桌上的美食和大快朵颐的宾客,观众的目光集中在焦虑的女主角不安的神情上:主角面前摆的是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心里想的却是那团血淋淋的胚胎。

影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发生在餐桌上。女主角和闺蜜一起坐在餐桌上,闺蜜盘中摆放着高雅的牛肝,这是酒店为举办婚礼而准备的食材,可是她们自己的婚姻该何去何从呢?今天早上她们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学生,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里那些晦涩的规则和无解的难题,这样的“成长”能否算是一种吃人呢?


P.S:

看到一个打光的小技巧

这个场景里的光源自上而下,看起来似乎是酒店里那种吊灯,但仔细一想如果是单个吊灯要打亮整个场景,对灯的柔度、亮度要求会很高。紧接着出现的服务员揭示了导演并没有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

可以看到服务员的脸中间是黑的,很明显光其实是从两边倾斜着打下来的(还可以仔细观察桌上的酒瓶,有两道高光、两道阴影),如下:

灵魂画手

 3 ) 社会主义的四月三周两天

今天世贸天阶观影活动恢复,不过由于天阶施工,活动地点由露天转到星巴克室内。

    今日放映的电影为《四月三周两天》。很多同学可能已经大体看过这部获得过金棕榈的罗马尼亚影片了,剧情呢,我就不再赘述,就是讲了一个女大学生怀孕四月三周零两天之后堕胎的事情,当然,女主角是她的室友,那个为了帮助她堕胎,宁肯牺牲贞操的女孩。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起观看电影的林同学一直在反复地问我:如果你是女的,你愿意为自己室友堕胎,两肋插刀,奉献贞操吗?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女的。林同学你呢?林同学说在那种情势下无疑是会的。靠,如果我是女的,在那种特殊情势下,也会的。

    其实整部电影,都是在讲这个“特殊情势”下的一件普通堕胎事件,如何引起一个少女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历险。怎样的“特殊情势”呢?1987年的社会主义罗马尼亚。要我说,除了堕胎这件事本身不太像中国之外,整部电影都给人以一种无比亲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你会一边观影一边忍不住地赞叹:这太他妈的中国了!不愧都曾是同志般的兄弟般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虽然远在东欧,社会主义的生活场景竟是可以如此相似,如此同构。

    那破旧的街区,那公路,那宾馆里打着哈欠的服务员恶劣的服务态度,宾馆可怕的住宿制度,随便扣留人身份证的保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不让你感到熟悉,感到亲切;那热烈而乏味的生日家宴,家宴上的那种种有关学生、就业、毕业分配、家庭出身等等的无聊话题,无不让你感到熟悉,感到亲切,这一切都太社会主义了,都太中国了。我们仿佛在看一场怀旧的电影,有关逝去的充满了某某主义优越性的快乐而虚妄的日子。

    但是,那个被男友抛弃的女孩,已经怀孕四个月三周零两天,她的堕胎计划,足以使参与者的后半生在监狱里度过。只有这一点是非常不中国的,我们知道,堕胎,在中国,不但不会坐牢,有一个时期,国家还会强迫你去堕。这是一件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几乎不会发生电影中那种因为堕胎冒着重刑的危险。但是生命危险还是要冒的,这个全世界都一样。

    堕胎女孩室友的一天,从帮女孩筹钱,到宾馆去订房间,去约见医生,到被医生胁迫献身,到协助医生为室友堕胎,到参加男友家的生日晚宴,到回到宾馆,将接近5个月的胎儿装在包里,寻找丢弃的地点,无一不充满了紧张和恐惧,似乎一不小心,一切都会败露,不可挽回。最后她们坐在宾馆的餐厅里吃饭,旁边是一家婚礼的晚宴,也很中国很社会主义的,婚礼上有人吵架,受伤流血的人被抬到了宾馆的大厅。

    故事就在两个女孩等待饭菜的画面中结束了。然后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有关社会主义的电影。你可以理解为是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是反社会主义的电影。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和社会主义无关的电影(甚至可以嘲笑那些怀有意识形态偏见的电影解读方式),是啊,这只是和人有关的电影,是啊,生存和生活,道德与人性。但是这些人还是生活在一种意识形态中和政治制度下不是吗?

    一个也许无聊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提出来了:该影片能够获得金棕榈大奖,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呢?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是或者否。但即使不考虑这一点,我们也相信,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而我们暂时还不会像东欧人那样去做这样的反思,只有清醒的失败者才会去做这项工作。我们还在不断地胜利前进中。

 4 ) 《四月三周两天》:为什么她命该如此

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
演员: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过去两年,罗马尼亚电影的年产量均在十部左右,不过这并不影响克里斯蒂安·孟鸠(Cristian Mungiu)带着《四月三周两天》(4 Months,3Weeks And 2 Days)走上去年戛纳的最高领奖台。金棕榈的光环和举国上下的欢呼,使得影片蒙上了神秘面纱。去年,来头不小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如《加州之梦》等)先后露面,又以《四月三周两天》在内地碟市的到来为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得做足功课的电影,又是部不该过分解读的作品(显然它容易被时代信息、意识形态所累)。原因在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是1987年的罗马尼亚,但内容却和两年后该国的革命无关(可参见 2007年10月13日本专栏介绍过的《无主孤军》)。主人公是住在同一寝室的两名女大学生,怀孕的嘉碧塔(Gabita)需要堕胎,作为室友的欧蒂莉亚(Otilia)出于友情接过了照顾她的责任。不懂事的嘉碧塔一再犯错,仿佛怀孕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为她奔走的欧蒂莉亚。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她们想象的顺利,欧蒂莉亚承担了可怕的损失、惊险和恐惧……

  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有人说《四月三周两天》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套路相似,手提肩扛、自然用光加上生活化的对白,粗粝质感中尽显技术的纯熟,一副老手相。按照孟鸠的说法,《四月三周两天》只是讲了个规规矩矩的故事,2.35:1的宽银幕上记录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他强调镜头与欧蒂莉亚的“形同一体”,也就是当欧蒂莉亚在室内活动时,摄像机会摆放在一个有利的中间位置或演员的身边背后,以图贴近观察。当她开始走动乃至奔跑,摄像机就开始大幅度地追拍乃至激烈摇晃。这种摄影方式令观众只能依靠欧蒂莉亚的所见所闻做出反应,她在男朋友家如坐针毡时,画面也不会切到旅馆房间去消除观众的焦虑―――据说在那个时代,罗马尼亚有50万女性因非法堕胎死亡。嘉碧塔出事了没?欧蒂莉亚能否脱身?相信这种紧张会伴随着你的观看,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

  “四月三周两天”被很多人看做片中嘉碧塔的怀孕天数,但孟鸠说片名只是一个象征。这一切的源头要归到罗马尼亚政府禁止避孕和堕胎——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受“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影响,鼓励生育、打击堕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罗国当局倒台才得以扭转。不过,就此将影片视作对制度黑暗的揭露又有些夸张——因为禁止堕胎与社会制度并不画等号,比如今天的爱尔兰宪法中还规定妇女禁止堕胎。

  这几年电影中,堕胎题材的名作还有获得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它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一名帮人堕胎的妇女的故事。“题材撞车”的《四月三周两天》何以能在短期内再度获得评委青睐?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可是近十年整体水准最高的一届。话题性?突破性?还是鼓励新生力量的创作?政治、女权、宗教乃至人性,影片可供诠释的空间很大。在我看来,《四月三周两天》只是一则弱势罗马尼亚女性的故事,它能用四个月大的死婴震慑观众,同时在欧蒂莉亚独自落泪时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坏到这等地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71247/

 5 ) FIFF13丨DAY2《四月三周两天》:黑暗中藏匿的是那个社会里边缘女性的无助彷徨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四月三周两天》,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冰冷社会中的女性们的痛苦绝望的评价了!

Polaris.J:

过于优秀!!!

松野空松:

神经病,我说你神经病。

George:

很压抑了,素描人物和社会入木三分,每一组人物都很有意思,很妙。

曲有误:

恐怖有两种,一种正大光明呈现在你面前,另一种匿于黑暗却无处不在,我更害怕第二种。

杰夫江:

重看,教科书般的杰作。如此绝望无所适从的两个女角色,在电影里却始终能以最准确的身体姿态,出现在最准确的位置上,技术活。

我们敏熙:

来都来了,没有回头路了,硬着头皮,跪着也要走下去。无良医生那段自然是十分骇人,但是之后看上去热闹的晚宴则有着别样的恐怖。

蝠蝠:

人生的心痛时分被处理得极为精确,跟随人物才是讲好故事的最好方法,拍电影也是同理,而在戛然而止的结局之后,是无尽的漩涡与生活。

Sparrow:

单一镜头阴冷色调营造压抑,适时沉默、对白引导,人设扮演都极细腻真实。猥琐的存在,操蛋的舍友,让人窥见人性的差异,个体的隐忍。刺激刺激。

莫扎特仑苏:

没有一丝杂质的简洁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人性利用社会制度和规则完成对弱势群体的压榨,每一个角色都是缩影。当所有角色完成演绎时,对女主的同情全都变成了对社会的控诉。

巴黎小情歌:

社会格局下的女性的压抑与痛楚在手持长镜头与构图中被无限放大。小房间的争吵,无良医生带来的恐惧以及看似热闹的宴会无不散发着压抑。最令人绝望的还是漆黑的长夜抱着死胎简直毛骨悚然。尽管如此最后还是只剩一句再也不要提。

Supremacyacron:

这是一段动荡年代下的革命友谊。通过一件小事件能够揭开整个时代下的黑暗面纱,格局和野心确实可见一斑。但个人觉得本片相对更可贵的一点就是能在如此背景下能够触类旁通对自身的境地进行反思,女性的意识在压抑的状态下正在逐渐苏醒。

Outisss:

一部让我从头不适到结尾的电影,大概是我对这类电影的接受程度太低亦或者是对于生育的恐惧让我不想直视这部电影。尽管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很强,张力十足,但是从镜头里面流露出来的压抑还是把我压的喘不过气,又压抑又气愤,就是这整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

盆满钵满赵+:

太令人窒息了。生活失意却在自己能压榨别人的情况下拼了老命压榨别人的中年大叔太令人窒息了。聒噪,看似热情却充斥着阶级优越、父权控制的家庭餐桌太令人窒息了。温柔纯良换来的却是朋友爱人的懦弱与逃避太令人窒息了。真实的裹在毛巾里那染血的一坨太令人窒息了。

RIVER:

根植于高压环境的压抑与恐怖,由堕胎事件描摹社会图景,篇幅短小而力透纸背,两个主人公经历着一场冰山融化似的漫长而痛苦的自我阉割,她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体,抛却了所有的尊严和权利,卑微地乞求着活在当下,带着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悲伤在黑夜中迷惘地冲撞,头破血流。而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最后的平淡,别提起,似乎就会被忘记,然而忘记,才是对这次乃至于无数次恐怖经历最偷懒而又最刻骨铭心的注解。

子夜无人:

女性之间不光明的共谋其实只是为了委曲求全的自救,一个人牺牲身体换取另一个人的身体被入侵,在这片土地上她们都没有主宰自己身体的权利。固定机位下的冰冷、压抑、窒息感被大大强化,每一场戏都看得人毛骨悚然。连怀孕的时间都算不清却要开始计划它的死期,她以为自己是施救者,结果到头来她被伤得最重;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幸运的那个例外,结果黑夜里陪伴她唯一的温度来自怀中的死胎。她们被抛弃,她们再吞食秘密,而后只剩下她们自己。

欧.尹:

克制的视听运用与冷静的长镜头贯穿影片的每一个场景,观众仿佛就在现场注视着一切的发生,却也什么都做不了。Gabita是当事年轻女性形象的代表,怯懦无助甚至有些愚蠢自私,而失位的男性角色只能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女主角对Gabita的爱令人赞叹,但这种献身却也并不对等。影片于堕胎戏后没有迎来情节上的新的高潮,直到最后的餐桌戏,对称构图下两位女孩沉默而坐,背景是为庆祝婚宴欢腾的人们——是那表面繁华内里冷漠的社会人众,是许多人遭受苦难的帮凶。

Bob_Chow:

过度真实,人物的刻画紧紧嵌入叙事之中,毫无多余之处。室内固定机位,行走时的手持,视角冷峻且不加修饰,纯粹的同时略显单调,但承认有力且深入,不过的确给予观众不亚于悬疑片的压迫,惊恐和不适。大环境和社会背景仿佛无需多言,但和角色所处空间产生若有若无的疏离感。生命和身体形成了短暂的二元对立,但是简单通透的剧本结构并未完全拉开,而是用力一刺,拔刀起身,留观众心痛在这直白的女性权益母题,而不足以沉思更高维的关系。对话把本该由影像呈现的内容铺开,弥补了纯粹的视角,像是有意无意中向着在房间内隐身的观众揭开语境。

Bwheat19920313:

确实不错,但就是感觉缺了点打动我的东西。影片很显然地分成了“堕胎前”“堕胎时”“堕胎后”三个阶段,其中个人觉得只有“堕胎时”才是真正的大师部分,“堕胎前”的叙述让人一头雾水,开头就给人以不太好的印象,“堕胎后”中女主人公到男朋友家吃饭以及与他的争辩很明显能看出一定的意图,但真的显得非常刻意,不过后面回到宾馆后的一系列处理又相当出色。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部相当能够反应那个年代冰冷现实的优质作品,但是在某些阶段的操作上火候把握得不太好:想反应一种无奈的痛楚固然值得赞扬,但一旦方式有所偏差,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

#FIFF13#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四月三周两天》:长镜下的添舐

(芷宁写于2008年1月22日)
    看完这部风格简约,内容深刻,充斥着镜头寓意、戏剧张力和人性拷问的罗马尼亚影片后,竟然至夜半都无法入睡。
    这部在拍摄前半年还没找到任何投资的影片,为罗马尼亚在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捧回了金棕榈大奖,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无疑是个既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又具备技术功力、既敢于深度反省又满脑门思想的优质青年,在《四月三周两天》中,他部分借用了纪实影片的拍摄手法,大量采用了固定机位和肩扛式镜头跟拍等,另外出色的长镜头是该片的一大亮点,既呈现出人间百态,又彰显沉静质朴的基调。同时,中景画面里人物的情绪收放、角度空间的调度切换、充满新意的剪辑手法、无配乐效果仅源于室内动作的声效以及所选演员克制而不凡的精湛表演……所有这些都将该国20年前意识形态正要发生剧变年代里,两个年轻女孩遭遇困顿的生活片段逐一再现,而令她们陷入恐慌焦躁的正是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颁布的“禁止堕胎法”。
    四月三周两天,是片中女大学生嘉碧塔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而她身心所受的痛苦比之协助她的欧蒂莉亚(安娜玛丽亚·玛琳卡饰演)似乎还略微轻松一些。不幸中招的嘉碧塔无疑是惊慌怯懦且茫然无助的,甚至有点天真简单,需要室友助她走出绝境,她自身无法承受这可怖的经历,虽然她不得不承受。于是,她哀叹、懊恼、自责更辩白,由于她的错误估算和牵强谎言,致使借来堕胎费用的欧蒂莉亚需要付出更多——非法堕胎医生毕贝,以月份太大危险更大以及嘉碧塔的“不信任”为由,要求她们支付超乎预期的代价,既然钱不够,那么身体来偿,欧蒂莉亚别无选择……
    影片充分展示了蒙吉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驾御全片的功力,虽然该片所涉及的场景不算多,但之间衔接得当,欧蒂莉亚的身影出现在片中各处:找男友借钱、寻旅馆开房、去接江湖游医、回旅馆交涉、到男友家赴宴、去处理死胎……人们跟随着她的身影逐渐明了了导演的叙事意图和人性追问,蒙吉也一路平稳流畅地引领着观众走进那个独特的年代,而他勾勒人物的方式,在很多地方,近似于白描。
    在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必须掩盖堕胎的事实,这使欧蒂莉亚的行为本身就营造出了一种空前密集的紧急感,也使全片充斥着无形的压力。而片中抛婴段落的细节处理,令人窒息且难忘。首先,欧蒂莉亚打开旅馆卫生间的门向里看,表情惊恐,然后镜头切换成对地上胎尸的俯视,这个残酷的镜头考验了几秒钟观众的心理防线。然后,欧蒂莉亚包起雏形人尸,倒空背包,将胎尸装入,而那个倒空背包的动作引来包中各小零碎的哗啦跌落,令焦虑的情绪骤然加倍。接着,欧蒂莉亚奔至室外,黑暗笼罩着静谧阴霾的街区,突发的犬吠令一直处在紧张状态的神经更加紧绷,沿途路过的人,不论警察还是闲人,任何一个好事者的搀合都有可能将“毁尸灭迹”的计划打乱。最后,欧蒂莉亚呼哧带喘地爬上高楼,将那原本不该来到这个世间的小生命按照之前游医的指示处理,此刻的欧蒂莉亚蹲着身体,弯曲着的背脊如同老妪般颓然无力。
    可以说,蒙吉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都付镜头中,片中有一个长达7分17秒的长镜头,出现在欧蒂莉亚男友母亲生日宴的餐桌上,在座各位除却欧蒂莉亚都是高知,他们自视甚高,是体制的受益者,以一种貌似礼貌实则倨傲的态度对待出身普通的欧蒂莉亚。导演似乎想籍此来审视彼时罗马尼亚知识分子阶层的庸常陈腐、虚荣伪善和内心冷漠。而刚刚经历过悲惨“肉偿”遭遇的欧蒂莉亚尴尬失措地坐在这些人中间,惊魂不定、目光游移、面色苍白……当她奔出男友家时,因惦记旅馆中嘉碧塔的情况而一路狂奔,在阴冷冰凉的街头,她开始呕吐了,所经历的一切都令她作呕。
    片中,有一段欧蒂莉亚和男友的对话,欧蒂莉亚认为男友并不关心她的生理期,从来没考虑到她的安全。“假如是我怀孕了,怎么办?”“可你并没有怀孕!”男友不理解欧蒂莉亚为何非要一再假设没有发生的事,他在女友不断的质问中六神无主。而他推诿暧昧的态度,令欧蒂莉亚的心荡到谷底——假设她怀孕了,男友会怎么办?他那注重所谓“名誉和教养”的父母能接受她吗?在这样的境况下,男友会真的负责吗?此时她清晰地意识到,假若她怀孕了,那她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独自蒙受痛苦的嘉碧塔。在这里,导演蒙吉提及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男人的欲望和责任,而他悲悯女性的角度和思路,令人们看到了一个导演超越自身性别局限性的客观。
    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旅馆大厅,一场婚礼还在举行,婚礼的主角似是一对欢喜冤家,居然在自己的婚礼上大打出手,当欧蒂莉亚处理完胎尸返回时,他们已然停战,音乐响起,婚宴继续。在另一边的餐桌上,“腹内空空”的嘉碧塔准备好好吃一顿,而欧蒂莉亚却无胃口,她刚刚经历了或许是她此生中最糟糕、最阴暗的一天,当这天临近结束时,她的内心有失落有阵痛有余悸更有忿懑,这些远比肉体的付出要来的痛彻。
    片中两个女孩都有一个局部裸露的镜头,而这种裸露是必要且沉痛的,不似其他打着艺术旗号的做作影片,也丝毫没令观众感到厌恶或产生其他观影不良感,反而为这种毫无预示突然而至的身体曝露感慨,不论是欧蒂莉亚的身体交换,还是嘉碧塔的堕胎手术,这种迫使女性不得不放弃尴尬、羞怯、甚至是自尊的境地,被再现的真实而残酷,直接而无奈,也充满了震撼反省的强大力量。
    据悉,2006年罗马尼亚本国出产了10部影片,占全国电影总票房的4%,而这4%却让年轻自信的罗马尼亚导演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正在以超越前辈的理念,站在世界的广度和人文的高度,冷静且保有距离的观察当下的罗马尼亚,也理智地咀嚼反思着过去的创伤,就如猫科动物,愈合伤口自我疗伤的办法之一便是仔细添舐。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585027_d.html

 7 ) 自由和石头太沉重——《4月3周2日》

自从《4月3周2日》(2007)在康城夺得金棕榈奖,没有人敢小觑罗马尼亚电影了,又由于近年该国电影在康城屡获殊荣,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之名立刻不径而走。

《4月3周2日》无疑是杰作,运用长镜头配合手提跟拍,让演员有连贯性的演出外,也较全面地带出生活面貌,影片风格冷峻纪实,令人不禁想起戴丹兄弟(Dardenne Brothers)的电影作品,而题材上则近于迈克李(Mike Leigh)的《地下观音》(Vera Drake,2004)。

电影的设定时间是1987年的某一天,共产党统治时期。主要演员只有三个:急切需要堕胎的女大学生Gabita,她为人优柔寡断,做事鲁莽;她的室友是Otilia,为人小心谨慎,做事认真;此外还有堕胎医生。另外,电影情节清楚地分为三段:一是准备堕胎,由于手术费不足,Otilia要跟医生进行性交易;二是Otilia到男友家参加他母亲的生日会,Otilia跟男友不欢而散;最后是弃婴。

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没有在电影中展示他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是活生生地将她们一天之内的经历呈现出来,写实地反映铁幕政权下两个女大学生的苦恼,而压力来源自不同层次——威权政治、缺乏金钱、良心道德、男女感情、父辈训斥等等。这就是现实的处境。

性是现代伦理道德问题中最富争议性的一环,不论是堕胎、同性恋还是影像私隐等等议题,都关乎性。对此有人采取快捷的一刀切策略,立竿见影地说对骂错,但到底对人,对每一个案,对当事者又有没有充份理解呢?又会不会关怀原则及立场比关怀人更多呢?

我十分欣赏《4月3周2日》的结尾,二人终于经过漫长而多舛的一天,Gabita堕胎了,坐在餐室里;刚刚扔弃了婴胚的Otilia来找她,坐下,喝一杯水。Gabita拿起菜单再点食物——就是如此。人活着,总是要吃喝,但吃喝甚么,人有自由。可是人的自由,并不表示人必然做善和正当的决定。奥古斯丁(Augustine)在《论自由意志》(On free choice of the will)中指出有罪的人受到无知和无能两种惩罚,人因无知而缺少去选择行正当的自由意志,「无知使我们的行动错谬,无能则使我们的生活变成折磨和痛苦。」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人们自然会问,我做错了甚么要受此痛苦?奥古斯丁又说,「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所不情愿的无知,而是因你不寻求你所不知道的。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没有包扎自己的伤口,而是因你拒绝那要为你疗伤的唯一者。」

《4月3周2日》以威权的左翼政权时代为背景,当时人们缺乏自由,堕胎理所当然被视为不合法。即管细想一下,现在人们又是否太热衷于站立在道德高点和威权中心,自命为立法官、审判者,而忘了大家本质上的无知和无能,忘了疗伤的唯一者不是我们。

我为死去的婴孩而哀伤,但也放下了手上的石头。

 短评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社会主义长镜头

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10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13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17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20分钟前
  • 还行

Gabita就是条毒虫。

22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27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36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4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4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46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4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闷,晕

52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5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