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华沙2014

剧情片其它201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斯坦尼,娅希米娜·波拉克,托马斯·舒查特,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迈耶尔,Grzegorz Daukszewicz,彼得·比登,扬·科瓦莱夫斯基,马克思·雷迈特

导演:扬·科马萨

播放地址

 剧照

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2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3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4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5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6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3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4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5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6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7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8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19浴血华沙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31

详细剧情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长篇影评

 1 ) 真正惨烈的战争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浴血华沙》

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某些战争惨况和场景实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个人认为,波 兰是个比较矛盾和悲催的国家,好像任何一次世界性的战争都把它携裹在内,从未余下,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在欧洲不管任何国家的战争都是首先把它踩在脚下,轮番蹂躏,对它这种国家来说,在苏德夹缝里的日子太难过了。本片主要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 一群年轻人渴望为了国家自由、民族独立而血洒疆场,在满腔热情的憧憬下,义无反顾投入战争,把民族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俄国人身上,以为战争是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凭着一腔热血发动起义,最后蜕变成冷酷的战士。德军像碾死蚂蚁一样肆无忌惮的屠杀波 兰人和起义军,城市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残破的、惨烈的,普通市民像在地狱里煎熬,唯一能够带给我安慰的是清纯的索菲亚在片中展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实在太美好了。

生活在德军阴影下的波 兰人民想尽一切办法反抗德军的统治,地下义军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民众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在国家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地下青年党在德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起义行动发生后,当史蒂芬绝望的看着德军毫无人性随意杀死无辜的民众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终于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身不是游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打仗,只有拿起枪对着德军战斗。而索菲亚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姑娘,在史蒂芬因目睹失去亲人而思想崩溃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带着史蒂芬逃生。

起义军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打退了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围剿, 影片至此的一场爆炸后从天而降的血雨和肉块残肢的场景,当血肉混合着弹片像倾盆大雨洒向他们的头上时,残忍可怖的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影片中所有人的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已经开始说胡话了,这是我所观过影片所能诠释的惨烈的新高度。

从下水道里逃到城市另一半的史蒂芬和索菲亚,看到这里战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人们悠闲的在街上散步,这种感觉太荒诞了,但仇恨是掩盖不住的,在作为临时医院的修道院里,无法抑制的仇恨使人们屠杀德军俘虏。

史蒂芬为了复仇舍弃了美丽的索菲亚投入战争,与起义军里另一位漂亮女孩共同战斗,索菲亚发现后默默的替史蒂芬抱扎好伤口,噙着眼泪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从拯救史蒂芬到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索菲亚身上具有的人性光辉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

起义军建立最后的防线, 德军发动最后的围剿战,又是一场残酷的厮杀,场景真实得我都不忍诉说,结尾处堆积如上的尸体能够说明一切,只能说青春的热血在挥洒,昂扬的斗志在呐喊,年轻的身体在死去,无望的战斗在继续,选择毁灭后的生存,这才是影片隐藏的主题。这是波兰民族残酷的浪漫主义。

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展现的人性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从而使影片达到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慢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慢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摸莫名其妙不见了,只剩下被惨烈衬托着的弥散的美。当慢镜头停止的一瞬,现实扑面而来,浪漫灰飞湮灭。

 2 ) 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华沙起义历史背景点滴。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3 ) 看本电影有感。

本评论对具体情节稍有涉及,不过应该未达到剧透程度。总的来时故事剧情比较紊乱,男女主角情感戏让人完全看不懂,实乃一大败笔。起义军作战情节不多,比较完整的只有两次:男主角在墓地负伤的战斗和最后起义团伙被全歼的两次。不过电影中德国武器的道具倒是比较逼真,先后出现过一辆豹式坦克(应该是保留至今的原品),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影片中出现时间和豹式坦克一样,不过跟在豹式坦克之后,没有开火,只是一闪而过出现也许很多观众都没看到),一辆德军歌利亚遥控坦克(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这个武器),一辆不明型号的装甲车(影片中被起义军缴获示众)。影片中的交火中弹镜头都比较逼真血腥(略重口需谨慎),被打中的起义军士兵身上的弹洞、喷泉般的鲜血、断胳膊断手、被炸碎的人体组织器官在影片中都有展现。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沙城起义前的安宁祥和(完全看不出战时的样子)与起义后的断壁残垣之间的鲜明强烈对比,这应该是导演想极力表现的战争的残酷无情血腥,以及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无辜与灾难。电影里比较玩味的地方有几处:起义军善待了一名在刚刚起义时被俘的德国党卫军俘虏,这个严重背离了史实,在华沙起义中交战双方完全是不留俘虏的残忍,我想导演安排这个剧情的目的主要是突出波兰起义军的仁慈和善良并与德国军队的格杀勿论作出对比,然而电影中却又多次发生起义军战士处决德军俘虏(甚至是伤员和明确投降的)的情节,因此之前为何善待那位党卫军俘虏的剧情安排我不是太理解,难道仅仅是给电影末尾做一个小小的回应?如果是这样的话实在是一大败笔鸡肋;电影中还频繁出现的一个槽点就是德军的冲锋枪经常没子弹,然后就让起义军战士趁机冲上去肉搏,估计是为了增加刺激的白刃战剧情的考虑,然而因为实在是没子弹的剧情太多,让我看的很无语,动不动就出现德国士兵开了两枪就没子弹然后把枪一丢扑上来的情节,唉!片中镇压起义的德国士兵酷爱的面具头套也相当的无厘头,在所有华沙起义的史料照片录像中都没见过有面具头套的出现,电影导演添加这个道具的目的估计也是为了凸显德国军人的恐怖和残忍吧,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语加无语,弄得和现代站在/科幻战争军事片一样。总的而言,作为一个极为少见的波兰军事电影,也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波兰电影,整体还差强人意,如果对波兰起义有兴趣的话可以一看,如果是奔着刺激的战斗剧情去看的话,不推荐。

 4 ) 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以及波兰与苏俄的恩怨情仇

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5 ) 17年后,他们又拍出了一部让我感动的战争片——《Miasto 44》附粮草

浴血华沙 Miasto 44 (2014)
导演: 扬·科马萨
编剧: 扬·科马萨
主演: 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 / Zofia Wichlacz / Anna Próchniak / Antoni Królikowski / Maurycy Popiel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2014-09-19(波兰)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华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
IMDb链接: tt3765326

首先来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距离我上一次被战争片感动已经有17年了,这17年里出了很多战争片,感动了很多人,但都感动不了我,这说明我拥有跟钢铁坦克一样坚硬冰冷的心肠——当然不是,说明我对战争片标准高、要求严,枪林弹雨打打杀杀爱国忠君这些东西是满足不了我的,必须要专业,要有深刻的人性反思,那么17年前能但当如此重任的是哪部战争片呢?翻阅电影资料就会发现,是《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1998年的电影,它在视听上对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是此后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比拟的,今天在电脑上观看此片,子弹穿过冷雨掠过钢盔的那种凛冽感,仍然让人大呼过瘾。同时,影片的节奏堪称一流,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战争戏穿插得严丝合缝,既没有过度渲染人性之光辉,也没有过多展现血肉淋漓,一切都是刚刚好,但又没留下技术的痕迹,浑然天成。影片展现的人性自然不用多说,更难得的是,它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这才是一部战争电影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当然,这在欧美可能是常识,但在某国一直是新鲜玩意儿。
第二层意思,就是这个“他们”。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欧美的电影人,而不是我们亚洲人,更不是我国的导演,我国的影片不是迷药就是宣传工具,其中战争片更不能越审查体制的雷池一步,所以是注定拍不出像样的东西的。

好,说完标题,我来说说这个片子到底有什么好。
影片通过主角的经历展示了对战争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开始,参军是因为军队里有漂亮姑娘。
当然,正规军里是没有的,有也是长官的,但由少部分军人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志愿军小分队,那里面就有了。本片的男主角一开始虽然也有家国情怀,但主要原因是奔着漂亮姑娘去的。
然后,打仗是受到复仇欲望的驱使。
在战场上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边谈恋爱一边打仗,但是当看到至亲——母亲和弟弟被德军执行枪决以后,男主角愤怒了,扛起了钢枪,对着德军扫射。这里他舍弃了美丽的女主角,因为她心里只有二人世界,转而艹起了小分队里另一位早就对他有意思的漂亮女孩,这位女孩是战场上的活跃分子,符合男主角此时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在一起了。
最后,是个人意识的回归。
当整个国家都投降了,小分队也成了覆巢之卵。经过血雨的洗礼,男主角终于放下了复仇的执念,重拾个人意识,但是当他爬上当初赢得女主角芳心的小渚,那里只留下了美人的幻影。
所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在一起,而是被战争无情的分开了。但从最后一个镜头看,男主角应该是跟这个国家一样,坚强的活了下去。

同时,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是非常考究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回到交火区找重病的男主角,德军投下了一颗炸弹。炸弹爆炸后,强劲的风浪裹挟着弹片、砂石和一切破碎的物体席卷而来,然后安静一小会,在漫天的灰尘中升起一股烟火,逐渐上升弥漫头顶的整片天空,紧接着就下起了由血滴、残肢、皮肉等组合而成的大雨,猛烈地砸在女主角白皙的肌肤和她所躲藏的车皮上。这一幕如果在电影院里看肯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惨烈感。

最后,影片尽量做到了去主人公化,也就是尽可能客观真实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只是展示,不做说明,由观众自行去体会和思考。这一点可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之上了。
但本片还是有些瑕疵,无法和《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主要体现在男女主角穿越地下污水管道到安全区,和男主角跟女儿好ML两段,前者有丧尸片的痕迹,后者把二位拍得像摇滚青年,和整片风格有些出入。而且在据点上阻击德军进攻那一段使用了第一视角,油然而生游戏的感觉,稀释了那一段的惨烈感。

最后的最后,要说一下我为什么被这部片子感动。战争片感动我的,从来不是什么爱国思想,也不是挣扎着到底要不要杀敌军,而是更加个人的东西,这个片子里,感动我的是美丽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简单的姑娘,因为男主角涉水来小渚上带她回去她就芳心暗许了,并且在男主角因失去至亲而陷入休克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而当250的男主角和女二号好上之后,她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从拯救男主角到帮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女主角身上发出伟大夺目的人性光辉,这里面没有道德感的支撑,没有大道理的陪衬,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发自最基本的人性的善良,她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女性角色。



——————
欢迎关注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需最新版微信)即可添加。辛辣点评,个性推荐,让我们不要漏掉好的,同时抨击差的。


 6 ) 有关华沙起义,有关苏军不义,大家都不要吵,,,来看看wiki的描述。

wiki给出了比较客观的两种观点。但是主要来说,世界主要史学界都是比较认同是苏军故意不援助(无论是军事上不愿付出过大代价,还是政治上希望德军消灭波兰反苏力量)。。。

主要来说,毛子(沙俄,苏联,俄罗斯)200年来,只干两种事情,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6%B2%99%E8%B5%B7%E4%B9%89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波兰语:Armia Krajowa)反抗德国占领军等轴心国家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流亡政府波兰地下国彰显波兰主权来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6]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7]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8]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布尔—科马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9]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7 ) 大概扫了下评论,忍不住喷几句,狗吼个P啊,你们有看懂这片子么?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脑子有病吧?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_⊙)
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

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短评

团灭、男主女主其实都死了、片尾是他们的灵魂最后返回到相遇的地方、女主被德军士兵jian杀了、男主被德军士兵逼迫吞枪自杀

3分钟前
  • 我要吃黄瓜
  • 推荐

3.5 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无法细究。

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好多唯美的场景与血腥到逼真的场景交替出现,让人前一秒沉浸在浪漫中,后一秒就痛苦的不行。虽然说有些剧情假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但是,无论是谁看完后都是会对炸弹过后漫天血肉冲天而下的场面记忆犹新,我无法想象这是真实的,那一刻我竟被吓的哭了下来。

11分钟前
  • 兔子
  • 推荐

从战争之处嘻嘻哈哈的文艺小青年,到战争中力图逞英雄的冒进分子,再到血肉模糊依旧持枪冲锋的拼命三郎,最后奋不顾身逃命求生的败军逃兵。影片展现了一个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傻小子到真正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直面惨淡人生的男子汉的转换过程。战争场面极为逼真,血腥,让人不忍直视。应该让那些天天再网上叫嚣战争的喷子们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14分钟前
  • babudo
  • 推荐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18分钟前
  • 影愈者
  • 还行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23分钟前
  • 翻书仁
  • 推荐

夹在俄国和德国两大欧洲毒瘤中间的国度,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一种徒劳……

2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29分钟前
  • 西西佛
  • 还行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抓住44年起义中的青少年元素(因为成人大都被苏德刻意肃清了),拍给新世纪的青少年看,悲极惨极,可谓用心良苦。

36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女主角漂亮

41分钟前
  • 八点整
  • 推荐

用了很多技巧来展现战争场面的复杂与残酷,升格、POV、声画对位等等,但同时叙事上又非常类型化,甚至能感觉到诸如恐怖片、青春片、爱情、cult元素的运用,这又是比较反现实的处理方式。通篇看来不乏亮点,调度也有巧思,但整体仍然觉得有些失衡。这个导演习惯用一些浪漫的方式来包裹比较沉重的议题,但如果骨子里仍脱离不了严肃叙事的框架,这么做其实还是比较冒险的。

4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bjiff

4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7.5 波兰悲歌 战争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洗礼 哪怕它过于残酷

4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导演在镜头运用和配乐选择上都很有腔调,四处横飞的子弹和从天而降的尸块将战争残酷壮烈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面瘫的男主和拖沓的剧情毁掉了这部电影,战争中可以深挖的人性导演并没有很好的展现,最后的求死不能也是点到为止。总的来说比较让人失望。

50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血腥残酷的一课

54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拍给年轻人看的历史片,天降血水和尸块的那幕太震撼了

5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有几段迷之配乐搞不懂

57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波兰版蓝光 英文字幕 极其难看 男主演技奇差仿佛混入波兰起义军的间谍 女主过于圣母 各种大场面完全是浪费经费 节奏也糟糕 对话又偏少 还搭配一些自以为是的幽默 时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本片在大银幕看跟大电视上看同样尴尬 北影节买票看本片等于上当受骗

6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说实话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短评说的那些“败笔”

1小时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