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贾斯汀·塞洛克斯  乔什·卢卡斯  比尔·萨奇  科洛·塞维尼  瑞茜·威瑟斯彭  萨曼莎·玛西丝  杰瑞德·莱托  威廉·达福  卡拉·西摩  

导演:玛丽·哈伦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04:34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

 长篇影评

 1 ) 除了一幕戏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2 ) 歌单

Suicide / John Cale【Bateman进入并开始描述他的日常护理】

True Faith / New Order【Bateman和他的朋友进入一家俱乐部,称侍者为a fucking ugly bitch】

The Ritual / John Cale【早间护理时的独白】

Walking On Sunshine / Katrina and The Waves【Bateman走进公司时耳机里的歌】

Simply Irresistible / Robert Palmer【出租车里Evelyn喋喋不休,Bateman听耳机】

Paid In Full / Eric B. and Rakim【Evelyn和Bateman到达饭店】

Music for 18 Synths / Sheldon Steiger【饭店里Bateman的旁白】

Secreil Nicht / Mediaeval Baebes【Bateman从ATM上取了现金,跟踪一个女人,说hello】

I Touch Roses / Book of Love【Bateman和Courtney在出租车里】

Everlasting Love / Crispin Merrell【Bateman和Courtney在饭店用餐】

The Alley / John Cale【杀流浪汉和他的狗】

Ya Llegaron A La Luna / Santiago Jimenez, Jr.【Bateman和Paul Allen用餐】

Hip To Be Square / Huey Lewis & The News【杀Paul Allen之前】

Lady in Red / Chris De Burgh【在办公室听的歌】

If You Don't Know Me By Now / Simply Red【Kristy第一次上门服务洗澡时】

In Too Deep / Genesis【边放这歌边谈Phil Collins,一边命令两个女孩这个那个】

Sussudio / Phil Collins【三人行时照镜子】

Pump Up The Volume / M/A/R/R/S【俱乐部的卫生间吸毒】

What's On Your Mind? (Pure Energy) / Information Society【吸完后继续在俱乐部玩】

Red Lights /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与Kristy和Elizabeth一同在公寓】

Something in The Air / David Bowie【结束曲的第一首】

Who Feelin' It / Tom Tom Club【结束曲的第二首】

Watching Me Fall / Underdog【结束曲的第三首】

Trouble / Daniel Ash【结束曲的第四首】

Cuatro Milpas / Francisco Gonzalez

Try To Dismember / Mj Mynarski

 3 ) 帕特里克的子宫疾病

       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讲到歇斯底里病。当时感觉很有趣,说歇斯底里病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古希腊吧)被认为是子宫在身体里面到处乱窜(佩服这想象力)造成的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喉咙那里像堵了一团东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描述蛮形象的。挪用到这个片子里来也正好。

       这个片里的帕特里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失语的人,虽然他没有子宫可以乱窜(笑)。这个帕特里克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导演想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他们那个国度,帕特里克所处的或者更多的社会阶层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了。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怎么不能说话了?片子从头到尾他不都在说话么?但是仔细想想,帕特里克说的那些话。有人认真听过么?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关于话语的电影。当然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关于社会压力,关于性等等。其实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什么样的女人做爱不都是关于话语权的斗争么?

       在影片里,帕特里克关于自己的一切描述都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场就是帕和自己的未婚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帕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疯狂杀人的渴望无法自抑。我就是无法满足,我们得谈谈。”而这个女的在做什么?东张西望,回过头来问一句“我们谈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旁人问帕的问题和帕本身其实根本无关。所有人都被商品所异化了,所有的人都在自觉地维护他们的那个充满了商品的,歌舞升平的社会。

       帕特里克怕什么?怕的是被人无视,怕和别人一模一样或者是显得比别人差。但是在那个维度的美国,很不幸的是,人人都差不多,就像那一大堆名片一样。良心话,我看着都差不多。都是一堆单向度的人。

       就是在这一群的差不多先生中间。帕特里克怕被别人比下去。怕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糟糕。

       帕特里克本身在他的社会群系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替他说话的是环绕他身周的商品。名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名片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每天美容健身塑造出他的外表却没有变法显示出他的本质。保健的技师会夸说:“哇,你皮肤好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把皮肤看成了一种商品。你可以有这样的皮肤。我也想要。这就是商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商品替他发了言,所以他才可以混迹在所谓的雅皮士圈子里。

       但实际上呢?商品说了太多。自我反而无话可说了。从衣食住行乃至于肉体都被商品化的人物能有多少自我?名片不能代表帕特里克。那只是一堆身份头衔。住哪里,吃什么也不能代表帕特里克,肌肉多皮肤白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级播种机么?

       那么问题出来了。帕特里克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不会明白我自己是什么的。

       正因为帕特里克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想要从喉咙里那个不存在的子宫后面挤出两句话来。所以在电影里他才会不断地向其他人诉说他的罪行。当然,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直露的自我宣告最终会被其他人视作玩笑。还是很好的那种。我想这也是导演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说不出话。在权力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男子气概没有得到满足怎么办?于是帕特里克把咸猪手伸向了漂亮妹子们。但是结果如何呢?帕特里克找来一个站街女。还自己给她取了个名字。他妄想这个用金钱买来的肉体(其实他想要的是心)是属于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站街女,他希望她是他理想中的那个女人,是他欲望中的那个女人,那个object a 。

       这当然是一种妄想。object a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的。你以为找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现实上也就一个应召女郎。你也许觉得对方很特别,但天知道对方会不会觉得你还不如一根电动按摩棒。从床戏场景里就看出来了,在和她做爱时这个女人的表情是冷漠夹杂着一种鄙视。

       于是我们可怜的小帕在两性的战场上也光荣败北。当然,这其实不能怪他。这是他找错了对象。或者说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理想中的那种女性是不存在的(本人男)。

       所以。在性的话语权的争夺上,好吧,不能算彻底的失败。但他也的的确确的是被无视了。

       至于他在杀人。在做爱的时候还要录像。或者还要不停地说话。究其本质是一种被他者凝视的渴望。希望自己被关注。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变态杀人狂的书。里面就说到。其实有一部分杀人狂就有这种心理需求。既然常规的话语得不到关注。他们就用血肉和死亡来发声。当然,我并没有为杀人狂开脱的意思。他们更不是自由民主的斗士。他们只是一群该死的病人而已。

       关于失语症。影片里也有提到。帕和他的朋友在一起high之前。旁边有个莫明的声音再说:“失语症?那是病毒引起的?”这是导演很直白的提示。至于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后影片里二次取钱杀人之后了。帕走在路上捂着喉咙。暗示着帕那个不存在的子宫的作祟。
男子气质受到的挫折。社会话语权力中的失语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疯狂地变态。

       与此同时,扩大开来看。社会同时也受到着这个子宫的折磨。帕杀了保尔之后。拖着睡袋里的尸体走出公寓。一路的血印子。保安居然没看见。朋友看到他。也是问一句:“哇,睡袋不错,哪里买的?”喜欢着帕的那个好基友本来可以和帕快乐的在一起。因为说真的。这个基佬是一个很合格的娘娘腔吹嘘者(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吐不快)。但是到了那一句话让他失去了他的帕特里克。就是那一句:“我记得那天晚上的你,你戴了一条红色条纹格的华伦天奴领带。”

       帕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失语症就是无视。因为这种对不正常的东西就像看不到一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帕再去保尔公寓故地重游时候那个房东老太的暧昧态度。是的。不用争了。这些杀人案都是真的。只不过整个社会把这些东西选择性遗忘掉了(就像河蟹,我在作死不用理我)。帕特里克翻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整个万恶的米帝至少算半个帮凶。

       好了,作死到此基本结束。没查错别字,也没好好再次梳理可能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初次发文。中间有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依托的理论依据也很狭隘。各位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唯愿要喷的筒子怜惜一点新人,轻喷。

 4 ) BIG BIG BIG BIG BIG MACHINE

在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纽约城里的27岁华尔街中游小鱼就已经开始住上花园别墅,用上顶级橱柜,并遭受不同程度抑郁症折磨了。这让中国人觉得就连装病态都会赶不上资本主义的步伐。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过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边缘概念了,和今天想说的事儿根本不沾边。 去了一个hou大公司有一件事儿是我一直想跟别人说的,跟很多不同的人说了很多次,因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儿的反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反应,另一个新话题从头开始。 部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人消失掉,你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辞职,或许是决定歇了,或许是另谋高就。但对他们的去向你最好不要问,如果问了,就成了异端,打破了一些默认的规则。可那些人就凭空消失了,跟他一起合作的其他人工作也自行调整,没有任何波澜。如果那些人没有另谋高就,而是死在了这个空气肮脏城市中某个门牌号清晰的公寓里面身首异处,这就是American Psycho的故事了。 当探长第一次在办公室里面询问PA的时候,PA很投入的描述了一个人凭空消失掉的感觉“the city opens up and swallow it”。无疑这是他在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没有那张完美的脸,这句话足以算是一种求助。这个城市吞掉了一个人,但只有你一个小小的探长四处打听,没有证据,更没有人相信那个人真的已经死了。 而整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本就找不到控辩双方。歇斯底里,毫无缘由的状态下,一切事情居然都按照摸不到的规律稳步前进。PA被逼疯的缘由之一,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奋进下奏响的欢乐颂。 夸张的地方是他肆无忌惮的杀人场面,没有紧密部署,没有谨小慎微,脑子一热就怕别人找不到证据把自己推向电椅。但仍旧没有人找他大麻烦,一把小枪也能将警车轰上天。如果有人来指责他,如果有人佯装目击证人,这都能让他的心理找到一丝慰藉,证明这个城市里面还有人,可就像那个没能逃走的女孩敲遍整栋大楼没人应门一样,真的没有人能救她,更没有人能拦下凶手,因为根本就没有人。 荒诞的结局很应景,房地产商显然比杀人凶手更黑心。中介老女人跟PA说,我根本就没在纽约时报上等过消息,你最好赶紧离开,别给自己找麻烦,永远都不要回来。 而这个时候,不能得到惩罚最终将PA彻底打败了。

对于我同事的离职我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就是离职的人职位比我高,我们之间没有业务相交,因此没有人有义务跟我汇报,并且,他不是公司的高层,没有必要因为离职而给整个公司发邮件,里面写满了自己对于公司的眷恋和美好憧憬,因此,种种原因决定我将与此消息无缘。这是符合逻辑的,无数符合逻辑的理由支撑着bus men或是subway men一天天的继续下去。“哦,我就快有孩子了,那将是一个好莱坞的美好结局故事,《玛丽和我》将支撑我继续生活下去,谁会去看American Psycho 呢。” 但我永远坚信这是比卡内基更适合人类学习的东西,我说的是American Psycho ,当然,我也将他们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逻辑一边时时运用在真实生活之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立马改变,轻易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对待,因为那将是你向“不情愿”妥协的开始。有没有想过成年人比儿童的同质化要迅猛?因为这个城市所给你过度的生存能力已经将你推到了生活之外,简单的说,过别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醒醒吧。 最后一点是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说实话,其实我说不好,只不过是没有过于着急的弄明白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份比较高的公积金让我相信今后或许会有用,这是实话。至于发展,至于什么前途,这都是太飘的话,就像是在一个皮包公司里面被许诺等公司上市之后你可以拿到期权年年分红,不用工作就能理所应当的花别人的钱度日,这样的话,听了之后不恶心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认真那真是白活了。 而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心的被选择。可能有很多人相信自我奋斗实现价值,但我不信,无数独立个体放在一个共同环境下完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说出来鬼都不信。我做我可以做的,实现我可以实现的,让莫名其妙的是非对错都留给那些愿意将自己扔进量子物理的人们,也许他们会在一腔鸡血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还有一个再实在不过的原因,明天的薪水对我来说真的tmd很重要。但我愿意被最后扔出去,看看那时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些已经有了鸡血的人们 我祝他们健康。

 5 ) 病态的不是他,是这个社会!

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困惑——patrick干的当然都是真的!
公寓那幕被很多人当作他YY杀人的证据,其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
尸体是房东太太第一个发现并清理掉的——因为被发现死过人的公寓就租不出去了。作品就讽刺的就是冷漠而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我不管你有没有犯罪,反正不要挡着我的财路。
至于房东太太怎么办到的,它跟patrick枪法如神,或者很多人叫错很多人的名字一样,是影片夸张的手法之一,你真把它当作悬疑推理片来看我也没办法,那样影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它不是。老美如果拍悬疑片,他们很喜欢把观众恐怖片方向引。

而且如果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影片讽刺的力度会大大地降低。顶多就是社会压力把一个人逼疯罢了,你想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幻觉里即使把地球炸了,也只是害死自己一个人而已,怪就怪你丫抗压性不够。
正因为他干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影片酷毙了。 有psycho的,是america。
电影的用意是就表达:这个社会,都有病。人人唯利是图,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怖的不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是社会的置若罔闻,这个现实的体认才让人毛骨悚然,让patrick沉沦绝望。
  
每个人,脸孔都是模糊的,甚至自己——宝贝,因为没人在乎。绿魔警长关于日程的自问自答,律师认不清泡阿伦等等。patrick杀了那么多人,警察一时找不到他也不追查算了,反正是例行公事——这很夸张,可是社会就是这么夸张荒唐,想他当初杀完泡阿伦拖那么大个尸体从大厅招摇到街上,唯一引来的注意也不过是"哇靠,哪来这么酷的睡袋?" "= = J.P.G"...而大家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 要定到多洗鸭餐厅的位子,然后在下届名片大赛上大出风头。
  
  
当时因为意犹未尽,看完后还想去搜原著和影评,却发现很多很多人讨论的重点都是patrick究竟有没有杀人,搞得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看懂了没有。为验证想法,还去国外的一些网站(甚至还有yahoo ask = =)搜过,包括作者和导演都说过,patrick并不是在幻想(貌似有位编剧不认同。。。)
  

我不会写流畅优美的影评也从来不敢,太多珠玉在前。只是为了christian bale再上豆瓣找资料,发现这怎么还是争论重点。
百度争论这个不奇怪。豆瓣上也有这么多人把它当悬疑心理剧看也忒浪费了这电影吧。别拍砖,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俗辣小影迷而已,匿了。
  
  
ps 这电影后来看了很多遍,有时为了音乐,有时就为了看他的袖扣,还有西装,还有雷朋眼镜,还有他洗澡和日光浴。。。。

 6 ) 关于真实性的几点看法

1.“paul的房间”

网友Bill已经做出了解释,或许是他的家人发现了家中的尸体和残骸,误以为paul负罪潜逃,而做出的掩盖罪行的行为。所以当那个女人看到Bateman的时候反应才会如此谨慎敏感,试想当一个打算出租房屋的房东看到一个西装笔挺的房客(即便他看上去有点慌张),会匆忙地将他赶走吗。当Bateman说,我在找paul allen的家。正常的回答应该是,你找错了,然后微笑地请他出门。而不是用下套的方式(TIME广告)来套取他来这里的真实意图。如果你要解释说那是房东出于防范心理,怕贼惦记似乎也说得通,但你要知道这间房子如今只是一个待出租的毛坯,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吗?显然是心里有鬼。

2.律师的对话

Bateman在被追捕的那晚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坦诚了自己的罪行,但最后一句话是暧昧不清的“you know,keep your eyes”,有没有可能律师把这句话误以为Bateman是请求他帮他掩盖罪行呢。

作为一个在华尔街身经百战的律师,他也许早在各种金融要案以及重大丑闻中练就了一身随时随地灵活变通的好本领,为了雇主的利益违背良心使点小聪明也是极有可能的。

那天在酒吧里,或许他一眼就看出Bateman已经精神崩溃,甚至可能在无法自制的情况下当场说出真相。以求保护他的雇主,当场劝说可能效果欠佳,为了尽量不引人主意,律师将计就计使了一招迷魂计,故意将Bateman认错,以玩笑置之,并且委婉的告诉他,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杀人。说在london遇到了paul,也是告诉他,我已经帮你做好了不在场证据。

当然还有一种更疯狂的解释,律师或许真的将Bateman认错。让我们留心一下影片中到底出现了多少次“认错”的桥段。paul将Bateman认错,被Bateman枪杀的保安也将Bateman认错,在警官调查的口供中,在london有人被认错为paul一次,Bateman莫名其妙多了一个不在场证据,可以被当做又一次认错。即便是在影片一开始,Bateman和他的朋友们就当场将robinson和paul allen搅混。所以律师将Bateman认错,甚至把他在london碰见的那个和paul很像的人误认为是paul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华尔街,每个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3.如果之前的杀人片段都是真实的,那么影片最后传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更好的成立。

且看Bateman最后的独白——

“再没有什么障碍需要逾越了,所有桀骜不驯,精神错乱,作奸犯科者的不安,我的罪行造成的伤害,以及我对这些的漠视都被成功逾越了”

我的英语不够好,所以对照的是中文字幕的翻译,读解上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但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这里的“逾越”应该指的是“跨越”,“掩盖”。所有的罪行和不安都被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掩盖了(甚至不需要Bateman出面),这种力量恰好来自于每个人潜在的阴暗心理,他们不知不觉的在相互作用,隐藏残酷事实。这一点让Bateman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在他的背后,远远有一股比直接暴力更加强大,危险的负面力量。(结尾提到了最善于说谎与掩盖的电视传媒)


“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不希望谁能幸免。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到纾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也不能再深刻地认识自我……这份自白也显得毫无意义”

前半句可以看做是Bateman的自我忏悔,或许他一直以来都承受着暴力和理性间的撕扯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对秘书下手的那一段)。他希望通过坦诚罪行得到解脱,来认清自己恶魔的面孔,但当他鼓起勇气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于一切根本无能为力,犯下的罪行随时可能会变成虚构,邪恶如此轻易地被空气中的诸位帮凶所深埋。这无疑是一个冷酷的反讽,他永远无法再进一步的面对自己了,“This is not Exit”,Bateman的身后没有出口,他无法回头,无法洗清罪恶,无法面对良心,也无法得到救赎,唯一的出口已经被这个充斥着暴力与谎言的残酷现实牢牢堵住,变成了罪恶的温床。American Psycho,病的是整个现代社会。

如果你觉得以上解释把我们的主人公想象的过于善良和温和,不要紧,再且从反面进行理解。Bateman的谈话中曾出现过一个美国的连环杀人狂,言谈中流露出对那人的欣赏与崇拜。假设Bateman希望效法前辈,借自己犯下的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来享誉世界,满足虚荣,也是可以成立的。但同样杯具的是,他还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赫赫战功突然间就被洗得一干二净,想找都找不回来,此刻他就算满世界大喊我是杀手抓我吧,估计大家也只能当傻瓜看,当笑话听了。这无疑也是另一种黑色幽默。

4.我坚决不认为导演会愚蠢的用102分钟的分钟编造一个可笑的谎言。如果是这样,那之前一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独白也没有了力量。就像科幻故事里最差的万金油结尾就是,喔,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补充:片中有一些逻辑上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提款机上的古怪提示,Bateman不断吃药,笔记本上的涂鸦,都足以让人产生所有情节皆是虚构与妄想的感觉。如果这些地方能做的再明确一点,避免无谓的歧义,个人感觉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一切真的只是Bateman的假想,或者导演故意想造成这种半真半假的效果的话,这部影片我只能给一颗星到两颗星。

 7 ) 孤独造就了疯狂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短评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10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1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1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19分钟前
  • m89
  • 较差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2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27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3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3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38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3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43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46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49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54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5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59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1小时前
  • paradiso
  • 力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1小时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