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如意

剧情片大陆2020

主演:王吉祥,大鹏,刘陆,王庆丽

导演:大鹏

 剧照

吉祥如意 剧照 NO.1吉祥如意 剧照 NO.2吉祥如意 剧照 NO.3吉祥如意 剧照 NO.4吉祥如意 剧照 NO.5吉祥如意 剧照 NO.6吉祥如意 剧照 NO.13吉祥如意 剧照 NO.14吉祥如意 剧照 NO.15吉祥如意 剧照 NO.16吉祥如意 剧照 NO.17吉祥如意 剧照 NO.18吉祥如意 剧照 NO.19吉祥如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5:05

详细剧情

大鹏首次执导现实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一位喜剧片导演突发奇想,回到东北农村老家,希望将一家人如何过年拍成一部文艺电影,结果遭遇一系列意外。因拍电影而聚齐的家庭成员们,完成了最后的聚会。

 长篇影评

 1 ) 没有被看到的B面,可能是另一个真相

聚餐的时候,朋友说:“看了《吉祥如意》,大鹏的姐姐可能会去告他。” 为什么告他?出于强烈的好奇,我们去看了这部电影。 讲真,如果是抱着对《煎饼侠》和《缝纫机乐队》那样的喜悦期待来看,可能会以为进错了厅; 但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 电影分两部分:《吉祥》——短片;《如意》——短片幕后的故事。 讲的是大鹏自己的家事,真实故事,以纪录片形式拍摄。 为什么朋友会觉得大鹏姐姐会去告他呢🤔 0⃣️ 因为《吉祥》里的故事讲的是: 大鹏三舅脑子烧糊涂了,在女儿15岁的时候和孩子妈离婚了之后,孤身一人跟着姥姥在二舅家生活。 舅舅糊涂了,只记得家里兄弟几个,一直念叨着:文武香贵(兄弟们的名字),一二四五(排行,除了他自己)。 他不记得女儿,说起女儿的时候就说“庆屁”。 三舅在家人口中,是一个好人,好兄弟。 为了家族,尽心尽力。脑子没坏的时候,当兄弟没人比他更尽心。 三舅只是一个保卫科科长,却把哥哥家的两个孩子户口都弄到了城市; 弟弟被分配到特别远的地方,他想尽办法把弟弟弄回了城里; 大哥去找他的时候,家里的油米面都让大哥整袋整袋的往家里拉,说哥哥家孩子多。 姥姥去世之后,二舅不愿意再照顾三舅了。 二舅妈每天给三舅做包子,任劳任怨做了20年,但确实影响生活,气不顺。和二舅结婚20年,闹了18年离婚。 其他的兄弟,不想把三舅送去精神病院,但也没人接手; 而舅舅唯一的女儿王庆丽,21年就判给了妈妈共同生活,10年都没回来看过他,更不用说接走生病的三舅。 大鹏把这段真实事件,拍进短片《吉祥》里,到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 1⃣️ 《如意》是《吉祥》的幕后,看到真实拍摄时的情形,比《吉祥》更让人觉得无奈和冷。 《吉祥》里,所有的人都是本人出镜,除了饰演三舅女儿王庆丽的演员刘陆。 原本大鹏不知道王庆丽会回来,所以找了演员。 而回来的王庆丽,还是像个局外人。 她十年没有回来,当刘陆都忍不住问她,为什么10年没回来? 她答不出来。 问为什么不接爸爸回去? 她给出的理由是曾经也和她妈商量过,觉得妈妈照顾会更精细一些。 这分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看上去是个十足的借口:妈妈都已经和她爸离婚21年了,怎么可能会照顾他?她作为女儿,为什么没有自己照顾爸爸? 更让人齿冷的是: 在舅舅们真实的讨论应该如何安排三舅的时候, 演女儿的刘陆在里面真实地崩溃了,从屋里钻出来,哭了; 而真正的女儿王庆丽,却坐在另一间屋里,事不关己地玩手机。 这一些,足够让她遭到指责。 这,就是朋友觉得姐姐王庆利会去告大鹏的原因。 2⃣️ 看我看电影的时候,和朋友一样带入了整个故事的逻辑,觉得女儿太过冷血,让人齿冷。 而朋友@心理师肖雪萍 却说:这个故事有一些本真没有被还原,有一些角度被忽略了。 2⃣️ 首先:在前妻心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带给她的是什么生活? 三舅的前妻是一个医生,穿白大褂的;而三舅是一个保卫科的科长。 他们本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可是她的丈夫却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奉献给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那个年代,以他的保卫科科长的能量,想要把兄弟家两个孩子的户口弄到城里,把被分配到边陲的弟弟弄到城里来上班,这需要花费非常多的钱、时间、精力,那么意味着,他花在自己小家庭里的时间和精力会特别少。 如果家里总共就3万块,他给了原生家庭2万8,家里就剩2000,而这2000完全不够生活,妻子该怎么办?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忽略? 而这不是一次两次,这个男人,做了一二三次,只要原生家庭有需要,他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3⃣️ 其次:在三舅女儿眼里,这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他生病了之后打女儿,女儿在家连拖鞋都不敢穿,只能穿着鞋子以方便随时可以跑。 父亲,是一个让她感到恐惧的人。 (对此我表示了质疑,我说他兄弟曾经说过,他特别宠女儿。 心理师朋友问我:那既然他兄弟和他都没有和一起生活过,怎么能知道她特别宠爱女儿呢? 同样的一件事情,自己的感受和外人的感受很有可能是两样的。) 4⃣️ 另外,他女儿10年没有回过家。 这很反常。 天下可能会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孩子天然都是会爱父母的。 如果她10年不回家,说明这个父亲没有让她觉得自己被爱。 尤其是一个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金钱都花给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人。 他可能是一个好儿子、好弟弟;但他不一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是从孝顺这个角度来解读,他的确做到了; 可是从他的小家庭角度来解读呢?他亏欠太多。 5⃣️ 最后:这个男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他生病之后,智慧退化,只念叨8个字,文武香贵,一二四五。 他只记得兄弟们的名字和兄弟们的排行,却从不提自己。 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忘了自己的人。 他活着,就是为了反哺原生家庭,是一个付出、牺牲到连自己都会忘记的人; 他拿什么去爱自己的小家庭? 6⃣️ 谈及至此,感觉已经不止是在谈电影。 我反问自己:生活中,有多少时刻,仅仅是听了一件事,看到了这个故事真实的一面,就被带入进去,而完全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问题? 一件事,原本就有多个角度。 A面是真实的,不代表B面是虚假的。 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试图去看看这个人物反常的地方,或许就能看到另一个解答。

 2 ) 《吉祥》是浸没式的虚构,《如意》是画框中的真实

作者: 三盏茶

大年三十的夜晚,东北吉林的农村中,一家人正围坐在炕头准备吃年夜饭。

和窗外热闹的炮竹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屋内凝重的氛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母亲缺席的情况下吃团圆饭。

几天前,他们把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从医院接回家来,等待最终时刻的来临。这是当地的习俗,他们也要遵守。

一两天之后,母亲就在家中过世了。

不知是谁起的头,他们开始讨论起王吉祥的安置问题。

王吉祥在家里排老三,因为生病而痴呆,需要人照顾。这些年来,照顾他的重任一直由他的二哥二嫂承担。

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有人愤而离席,有人高声分辩,争论到激烈处,一直在一旁默默听着的王吉祥的女儿王丽丽跪趴在炕上,带着明显的哭腔说道:

“二大爷你别说了我给你磕头了,我对不起你……”

这是导演大鹏2018年的短片《吉祥》中的一幕。

《吉祥》曾于当年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获奖时的介绍词称《吉祥》中“真实与戏剧的结合,近乎天衣无缝”。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的时候,大鹏笑称《吉祥》的时长太短,观众如果觉得不值票钱的话,可以要求多放几遍。

《吉祥》在影展与电影资料馆放映后,大鹏并没有停下脚步。

2021年1月,他带着《吉祥如意》回来了。

《吉祥如意》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吉祥》的拓展,更是站在长片的角度审视了《吉祥》,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全片分为两个章节,《吉祥》和《如意》,本文也将分为两个章节讨论这部作品。

吉祥

要想读懂《吉祥如意》,得先读懂《吉祥》。

《吉祥》的故事是这样的:

王丽丽,一个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女孩,决定回家过年。回家之后,她发现整个家族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祖母去世后被打破,王丽丽也因此被拉到台前,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照顾因为生病而无法自理的父亲。

随着丧礼的结束和除夕夜的逼近,整个家族的分歧与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除夕夜的一场风暴……

大鹏在《吉祥》中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方式,在叙事过程中时不时插入人物访谈来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解读或是补充说明,譬如在年夜饭的争吵过后,插入了一段对小姑的访谈,说“这个家之后不会人这么全了”。

《吉祥》虽然在贴近伪纪录片的风格,但它并没有像真正的伪纪录片那样大量运用手持镜头,在光影上追求粗粝的感觉。相反,《吉祥》大部分的镜头都比较稳,是比较常规的感觉。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整个故事的视点是在王丽丽的身上,故事也是围绕着她展开,但在插入的访谈当中,她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出现的反而都是她的亲人们。

因此,我们看到的整个故事弥漫着一种克制的情绪,观众也和王丽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就好像一个同王丽丽一起回来的朋友一样,一边看着她处于家庭风暴的中心,一边又被她的各种亲戚拉到一边窃窃私语

大多数观众对《吉祥》所呈现的现象并不陌生: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中青年人,习惯于大城市中的独来独往与简单的人际关系,回到边界感缺失而宗族观念强大的农村老家,不得不接受所谓的“逆向文化震荡”,在“逃离北上广”后又恨不得“逃回北上广”。

在《吉祥》当中,女主角王丽丽的“逆向文化震荡”体现在面对家族事务和人际关系时的无所适从。而且相较于普通人所面对的家长里短的小事,王丽丽面对的是“生病父亲安置问题”这样更加迸裂的现实。

短片的结尾,王吉祥一个人走在路上,画面中只有他、天地和白皑皑的雪,他自顾自地走着,处于家庭矛盾风暴眼的他似乎与前几天纷争没有关系。

正如中国大多数的亲情话题一样,《吉祥》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法。王丽丽带不走她的父亲,二大爷王吉武也不可能将亲弟弟赶出门外。

尽管芥蒂和裂痕仍然存在,但在这个时候,现实和剧作法一致的地方是,人们似乎总能在失序过后重新找回微妙的平衡,并借此继续生活下去。

如意

如果《吉祥如意》只是对《吉祥》的简单拓展的话,对本片的解读似乎停在上述位置就可以了。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吉祥如意》的《如意》章节,是对《吉祥》的一次解构,它和《吉祥》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了《吉祥如意》的完整表意。

简单概况《如意》所讲的内容,其实一句话就足够了:《如意》是《吉祥》的幕后拍摄故事。

《吉祥如意》片场照

衔接《吉祥》的结尾,《如意》开始于《吉祥》在电影资料馆放映结束的那一刻。

当一个观众站起来问大鹏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时候,大鹏陷入了沉思。

也就是说,《如意》除了是拍摄过程的记录之外,更承载着导演本人对拍摄《吉祥》这个创作行为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充斥在《如意》的每一个段落里。

《如意》和《吉祥》呈现出了一种微妙的对称感。

不知道大鹏在拍《吉祥》的时候是否就考虑到了《如意》的部分,但《吉祥》运镜的平稳和《如意》抓拍的晃动确实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

《吉祥》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采访,让人物直面镜头进行抒情表意,让观众对人物的想法有更直观的感受,而平稳的运镜又增加短片的“虚构感”。

《如意》所展现的片段在手持镜头的加持下真实感倍增,但导演在这里并没有加入任何人物采访,刻意拉开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

换句话说,观众在《吉祥》中感受到的是浸没式的虚构,而在《如意》里看到的是画框中的真实。

《吉祥》在拍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剧本,因此女演员刘陆在演出的过程中所接受到对方的反应都是真实的。因此在视点上,导演大鹏和刘陆之间形成了一个对称关系。

大鹏在《吉祥》中一直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整个故事,而在《如意》中,他则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刘陆在《吉祥》中是故事中的一部分,但到了《如意》,她却成为了大鹏与他家族故事的旁观者。

在《如意》的其中一个段落里,当大鹏和王丽丽的原型王庆丽对谈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刘陆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十年都不回来(过年)。”

这个问题让两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主演刘陆与大鹏在片场

《吉祥》中所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家庭成员的赡养问题,还是中青年人的“逆向文化震荡”问题,无疑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大多数年龄相仿的观众都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体验。

《如意》并没有将这个话题拔高的企图,正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话题的收缩,从普世问题回到大鹏与原型王庆丽的个人体验上。

两者的互文,共同构成了《吉祥如意》的主题。

有网友在电影节看过《吉祥如意》后写下这样的评论:“大鹏大概是捡到电影之神的烟屁股猛吸了两口”。导演本人也表示,后面会继续创作,但《吉祥如意》会是独一无二的。

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王家几口人因为王吉祥的赡养问题吵了起来。摄影机后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关了机,喊着“谁去调解一下,别到时候真打起来了”。

女演员刘陆匆匆离开现场,来到摆放设备的侧屋休息。她低着头喝着杯子里的热茶,面无表情,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她所扮演角色的原型王庆丽靠在炕边,若无其事地刷着手机,仿佛隔壁的纷扰与自己无关。

这一刻,真实与虚构的界线既分明又模糊,而其中的是非曲直,就全部留给观众来评判吧。

 3 ) 超过350字的部分

我觉得自己对《吉祥如意》的观感肯定是会随着大家对拍摄过程讨论的深化而变化的。可能有点剧透,看法也很个人散漫。

单纯说形式,《吉祥》用专业演员替代一位家庭成员,从而让所有家人都推入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中。仔细想想这一做法,尤其在姥姥去世的时间点上(特别是这一时间点后),是挺诡异的。在这之前我看过阿巴斯的《特写》让当事人重演、赫尔佐格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让“家人租赁”从业者和非专业演员表演伪纪录的家人租赁剧情,都是虚实边界上诡异的试探,但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如此操作还是更奇特。专业演员刘陆其实是半个观众加半个演绎者,以外来者固有的道德观念与被固定的视角来观察,再以自己的敏感与专业演员的范式来回应。借此来叩击(或者冷漠一点,揭开)一个所有局内人都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这应该就是“局内人”大鹏的动机。

《如意》的画面从电影资料馆映后大鹏的迟疑开始,似乎更具有真实性;但和《吉祥》合二为一,又承载着大鹏对《吉祥》引发讨论的回应/解释,都不会那么纯粹。单论解释的部分,《如意》着重提示这个项目的偶然性,即姥姥去世的突然。不过对于《吉祥》项目何以继续,《如意》项目有无阻力,从大鹏的角度、以及家人的角度似乎没有展开(或许也是这些说服和商讨不便拍摄)。解释以外,大鹏很有意识地展现了真假丽丽的并置,包括直接并置的和在前后两部分间设置的对比,这正是《吉祥》项目在大鹏眼中的趣味性。这种并置的顶峰就是那段被很多人提及的段落,刘陆扮演的“丽丽”退回偏屋难以出戏,而真丽丽则在一旁一直刷着手机。真丽丽的表现并不如刘陆的扮演符合预期,姥姥去世那段大鹏和丽丽站在外面的那场戏也是如此;从固定的机位来看,这显然是大鹏等待拍摄的一刻。

虽然不希望用学术研究的伦理标准要求,如果得到当事人同时或许也谈不上有意识的背德与剥削,但我觉得《如意》的素材确实值得被更多讨论,它们的拍摄方式、时间。


补:大鹏邀请刘路入组的那次谈话似乎就有表演性(不过按照时间来讲这场实景应该早于拍摄开始)。除此以外也有某些蹊跷(比如大鹏的花圈上写着“董大鹏”),有点好奇如何解释。

补二:最感到真实的一处,是大鹏先随着亲戚匍匐前行追赶亡故的姥姥,几步之后又站起来监督拍摄那里。

 4 ) 东北人眼里,《吉祥如意》最真实的部分

东北的葬礼现场,所有的动作、哭声都是要经过安排的。这个本应该是私人情感表达最多的场合,却会因为仪式和流程使至亲收起悲伤,向外维持一个家族的体面。

老人即将过世的时候不能哭,咽气了之后要立马大声哭;接老人出屋的时候要不断呼唤,摔了泥盆之后要立马大声痛哭。

可人的情绪没有这么容易被操控。我的妈妈就是一位哭不出来的人。姥姥去世那几天,她一连几天都没有合过眼,作为家中长女操持一切。当主持葬礼的人要求所有人痛哭的时候,我的妈妈已经很累了,被长辈责骂哭得不够大声。

但没有人会在此刻爆发。葬礼上让我窝火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妈妈作为长女,不能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而是要从亲戚家借一位叔叔和舅舅一起走在最前面。再比如,葬礼的程序多且繁琐,哪里需要磕头,哪里需要跪爬,一切都是主持葬礼的人说了算。你甚至分不清那些环节是传统,还是只是主持葬礼的人是想要多要钱。

但没有人会在此刻爆发。如果要提出质疑,便是对逝者的大不敬,葬礼上的顺从是乡村人眼里最大的体面。此时,人们心中想的并不是逝者,因为需要操持的事太多,顾忌更多的是旁人的目光。

一切私人情感只会在回到宾馆后独自倾泻出来,一切矛盾只会在自家人面前爆发出来。对外,他们依然是孝顺的一家人。

 5 ) 为什么看《吉祥如意》会引发不适?

大鹏的《吉祥如意》成片方式有些特别,先是有了短片《吉祥》,后续增加了《如意》(即拍摄《吉祥》的幕后)扩展为长片在国内院线大规模上映。《吉祥》采用近些年流行的伪纪录片形式拍摄,且是私人化的家庭影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众电影。作为一部40多分钟的短片,《吉祥》在金马影展和电影资料馆放映过,大鹏顺势把幕后故事经过处理成《如意》作为影片的后半部分,一下子一部两段式的电影就诞生了。但影片上下部分内容的相通性、一定的互文关系,倒是不会显得影片割裂。大鹏很巧妙的用观众的提问连接起了影片的上下部分,过渡顺畅。总体而言,伪纪录的方式、专业演员进入真实环境表演、上下部的“电影”和“幕后”的互文关系都是很好的电影形式,值的肯定,甚至算得上是某种程度的实验或者创新之举。

不管是无心插柳、灵光乍现,还是刻意为之、早有准备,《吉祥》的幕后影像其实素材足够多,剪辑成一部电影绰绰有余,将《吉祥》加长的想法很快就成为了现实,所以说幕后素材还挺重要,发碟可以成为附加花絮,也可以把短片扩展变成长片(没有批评的意思)。然而,在口碑一路走高,且家庭片是我钟爱的电影类型之一,怀着期待之心去观看这部电影反而有些失望。无法与电影中的手足纠葛共情,相反,大鹏导演的创作方式让我感到不适。下文将解释这种不适感产生的原因。

下半部分《如意》中,大鹏解释拍《吉祥》的动机是想拍姥姥过年的日常,却遭遇姥姥去世,所以转而拍摄三舅王吉祥。但是如果只是想拍姥姥的日常,为什么要成立一个庞大的剧组?而显然这是一部周密筹备的安排,还事先请了专业演员加入。如果是私影像,大鹏完全可以自己拿着DV/相机/手机拍摄,非要那么兴师动众吗?庞大的剧组,反而增加了所有人的表演性。片中大鹏妈妈的一句话:“要不是你要拍这部电影,这个大家族也不会聚的这么齐。”揭示了一切。说明大鹏提前知会了亲人都回家团圆过年,顺便拍一部家族电影,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十年未归乡的王庆丽。

大鹏想拍姥姥日常,也许不是真的,但他的野心却的确是真的。一个大家族,《吉祥》中所有人都是自己,却只有一个人例外,即十年未归的王庆丽。显然,王庆丽归家是电影爆点,一个完美的戏剧冲突,大鹏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早早联系了专业演员刘陆来扮演自己的表妹(姐)王庆丽,且第一个镜头即是王庆丽坐车回家的漫漫雪路,所以说王庆丽才是戏眼。大鹏用专业演员去饰演王庆丽,而真实的王庆丽其实回家了,其中目的昭然若揭,他想拍的不是姥姥日常,而是戏剧冲突。而这就必须要利用到自己的家人,利用自己最亲的人的情感。

下半部分《如意》(即拍摄《吉祥》的幕后)的真实性其实也是要打折扣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伪纪录”。一个是镜头下的人的表演性,另外是作为导演对作品呈现的主导性。这种主导性就是常说的“断章取义”,电影的魔力就是通过剪辑可以呈现出创作人想要的效果,这部电影完全由大鹏掌控,电影会按照他的思路,剪辑素材达到完整。当王庆丽看到监视器里自己的扮演者刘陆,感叹和自己长得好像;当刘陆质问王庆丽为什么十年不回家;当屋里五兄弟姊妹发生冲突时,王庆丽在监视器外玩手机,而刘陆却在给王庆武磕头。大鹏把这些镜头都一一剪到了电影里,这就是作为导演的掌控性。而这点我尤其感到不适,他居然对自己的表妹下狠手,让根本不知道她离家出走的真正心路历程的观众,先入为主的确认了她的冷血。所以我觉得这不公平,该骂的不是王庆丽,而是她的表哥(弟)大鹏。若王庆丽遭到网络暴力,那大鹏真的就是真的罪过了。

电影中大鹏的出场时间少,但基本都是亲人逝去后的悲伤表情,或者是家人争吵的无奈表情,但他却是唯一置身事外的人,这一点更加让人难以理解。哭泣并不能说明你在乎,置身事外却是真的冷酷。当然家人争吵掀桌那场戏,他喊了“别拍了”,但这个场景、这句话最终还是被他剪到了电影里,真的是好一双剪辑之手。家人彻底成为了他电影的道具,可想而知,他是真的太想把这部戏弄好了。其实不太知道,大鹏家人在电影院看到自己会是什么感想。是高兴呢?还是痛苦呢?如果他们对电影的呈现不知情的话,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被自己亲近的人利用,被家族里混得最好的人利用,成为一部贺岁商业大片里的主角,让全国、全世界的人看到他们的脸孔。大鹏为了自己的创作,一定程度上算是出卖了自己的亲人,赚了钱也赚了名声。而生活在农村的亲人与城市里生活的大鹏,农民与知识分子,这些对比,总觉得是城市在剥削农村,知识分子在剥削农民,不适感更上一层楼。文艺小片摇身变成商业大片,贩卖家人情感赚取利益,恐怕大鹏这次没那么容易解释清楚了。

《吉祥》得到了赞誉,大鹏萌生了对《吉祥》创作缘由的解答,但是他显然没有回答好那位观众的提问,反而为了追求电影的完美和戏剧冲突,背离了自己的初衷,野心和自恋暴露无遗。当然,作为艺术家,野心和自恋是褒义词。于我而言,如果大鹏将电影停留在《吉祥》就好了,至少是一部很实验的短片,不会越描越黑。

若观看电影的观众没有以上困扰的话,那我会觉得是美好的,可以尽情体会影片中手足间情感碰撞与联系。如果真是这样纯粹,那大鹏这部作品就真的挺好的。

 6 ) 《吉祥如意》:道尽了中国家庭的爱与怕

文 | 伊姐、杉姐

01

前几天,有读者特地点名,可不可以讲一下大鹏的新片《吉祥如意》。

巧了,这也是我岁末最想看的电影,我抓紧最后的排期,直奔影院。

看完我只有一个感觉——

大鹏这次太勇敢了,他把自己作为自然人,不是导演,不是演员,就是一个家庭中最普通个体的自己,撕裂了给所有人看。

农村故事、素人演员、晃动镜头,大鹏所有的作品中故事最土的作品,暴露的大概是他自己闯荡娱乐圈这十年,也不敢面对的伤痛。

也是我们所有人,马上要去面对的,爱与怕。

(《吉祥如意》虽然只有80分钟,却出其不意地在豆瓣拿下8·4的高分成绩,成为2021年国内院线第一口碑佳片。)

02

影片的第一部分是《吉祥》。

对,就是大鹏在金马奖获奖的短片《吉祥》。

电影的开始,像片名一样,热热闹闹。

兄弟姊妹五个人在东北的老家齐聚,想陪重病的老母亲过个团圆年。

大家忙着打扫、贴窗花......甚至还为母亲去请教“高人”如何挡灾,好让老人的病能好起来。

结果,还没等到过年,老母亲就忽然离世了。

春节,是中国家庭最注重的传统节日,但当它与葬礼相遇,个中滋味,复杂到难以言说。

这次回老家的后辈中,丽丽(由演员刘陆扮演)是最特殊的,因为她已经十年没回过老家了。

是的,这个丽丽是扮演的,但除了这个演员外,整部电影,完全是真人真事。

影片中的姥姥,就是大鹏的姥姥,三哥就是大鹏的三舅,大鹏的父母也出现在影片中。

大鹏特意选了一个和丽丽非常相像的女演员,除了戏剧功能之外,也是为了让十年没有见过孙女、没有见过女儿的姥姥和三舅开心一下。

丽丽是三哥王吉祥的女儿,王吉祥没得病之前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托人找关系,把最小的弟弟从边远地区调回来,家里的好东西从不吝啬,精米白面一袋一袋送给兄弟姊妹,把二哥孩子的户口办进城里......

唯一的女儿丽丽,也被他溺爱到不行。

但十年前,王吉祥因为脑膜炎成了痴呆症患者,妻子执意离婚,带着丽丽离开。

王吉祥几乎净身出户,十年里他一直在老家与母亲相依为命。

找不到母亲的时候,他会发疯,到处去找母亲。

母亲忽然离世,没有人顾得上王吉祥的悲伤,因为一个老年痴呆患者,应该由谁来照顾,才是大家的“心病”。

按道理来说,女儿“丽丽”接走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十年没与父亲见过面了,“丽丽”的记忆全停留在小时候父亲发病,追着她打的噩梦中。

两个人见了面之后,根本看不出亲情,“丽丽”觉得父亲陌生,而父亲根本就不知道眼前的“丽丽”是谁。

大鹏设计了一场戏,“丽丽”在老家的集市上为父亲买帽子,农村的东西本来就不贵,她还是挑了一个便宜的。

她对父亲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你应该给他买”的人之常情。

更何况,“丽丽”也是在外打工的孩子,她除了要养活自己之外,还有自己年幼的孩子要照顾。

所有的鸡零狗碎摆在她面前,她不想把父亲接走,也没能力把父亲接走。

除夕夜,大家摆上了酒,摆上了菜,一家人盘腿而坐,在窗前过年。

窗外是鞭炮、礼花的喜庆,但刚刚办完丧礼的一家人开始了一场“鸿门宴”。

没有人能轻松,因为母亲去世之后,三哥就成了这个家最大的问题。

简单的寒暄祝福之后,大家开始讨论三哥的去留问题。

兄弟姊妹们说来说去,就觉得三哥留在柞树村是最妥当的,毕竟待了这么多年。

但一直照顾他的二哥忽然就激动了。

一个“午睡时经常踹门,天天吵着找妈”的人,他说他受够了,这次一定要把老三送走,就想图个清净。

有人说:“一个人养四个人不行,四个人养一个人怎么就不行了啊,非要让别人看笑话吗?”

但事实证明,真的不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母亲的丧葬费,到老家的房子是谁的,最后甚至说到外姓人不能插嘴......

气氛凝重到让人窒息,一直以来一团和气的一家人甚至开始飙脏话......

这个时候,“丽丽”忽然跪下:“二大爷求你别说了,我给你磕头了,我对不起你!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没完。

于是,就有了电影的下半部《如意》。

03

《如意》中,真丽丽,居然回来了。

她和大鹏坐在镜头后面,笑呵呵地说:“她(刘陆)还真有点像我诶。”

在《如意》中,王吉祥认得女儿,两个人在一起也并没有太多的疏离,甚至还非常亲密。

但这种亲密,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印象特别深的两场戏。

在剧组会议上,刘陆一言不发,中途突然表情严肃地离开,另一边的真丽丽则低头刷手机。

年夜饭那场戏中,大家你呛我我呛你,吵成一片时,假“丽丽”,演员刘陆忽然磕了一个头,逃到隔壁房间一边低头抽烟,一边哭。

而此时的真丽丽,并没有太多表情,只是低头刷手机,她自觉跟这个场景保持距离。

到最后,刘陆终于绷不住了,问丽丽: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十年不回家。

丽丽面无表情,没有回答。

第二场戏,是《吉祥》中,那场冲突四溅的年夜饭戏份。

在《如意》中,我们看到这场争论的后半段,二嫂因为愤怒离席走人,兄弟姊妹差点打起来,导演大鹏叫“停拍”去劝架,场面乱成一锅粥......

如果说《吉祥》已经道尽了人间冷漠,那么《如意》就是把冷漠又结了一层冰,雪上加霜。

整部电影里,最惦记家人的只有三哥。

(三哥最惦记的人是母亲,一会儿见不到就要去找,母亲的葬礼上,他像是清醒过来,一直流眼泪。他嘴里常常说两句话“文武香贵”“一二四五”。这两句,都在念叨兄弟姊妹,前面是名字,后面是排行。空缺数字是他自己,排行老三。他最喜欢唱的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筷子洗洗碗。”)

因为他的智商只有几岁,像个小朋友。

是啊,最惦记家人的人往往都是小朋友。

不是因为小朋友天真、善良,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压力、不用买学区房、不用照顾孩子、不用养育老人、不用反复对比今天买白菜还是买油麦菜......

一次最传统喜庆的节日、一场最应该庄重、有情义的葬礼却解构了这个家庭,何其讽刺。

04

《吉祥如意》首映的时候,大鹏出现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展映厅里,影评人奇爱博士站在他旁边,观众提问——

作为一部商业片导演,为什么要拍一部这样的影片。

大鹏沉默了,或者说,怔住了,他无言以对。

它太文艺了。

《吉祥》是大鹏试图拍摄的作品,而《如意》却把大鹏本身也变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解读和解构。

《吉祥如意》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很突然。

拍《缝纫机乐队》时,影片中的大吉他雕塑需要半年时间来完成,他利用这个时间带着剧组回老家。

想看看姥姥,顺便拍拍姥姥家的过年日常。

在和影片中的唯一一个演员刘陆(饰丽丽)交流时,他说:“我想看看姥姥过年的时候,怎么起床,怎么忙活年夜饭,怎么为子女的到来而喜悦......”

想为家人,为姥姥留下一段温馨的回忆。

他理解的《吉祥》是拍一种“天意”,因为他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吉祥》在台北金马影展上获奖时,大鹏在台上说:这个奖,献给我姥姥,我很想你。

但没想到,丽丽真的回来了;没想到,还没过年,姥姥就忽然去世了。

一整队的剧组跟着大鹏在这个东北的小农村忽然失去方向。

但后来,他反应过来,这正是“天意”,所以,他干脆就接着往下拍,拍三舅的故事,三舅是比姥姥更有故事的人物,于是,就有了《如意》。

本来拍团圆,最后拍到死亡。

本来拍设计,最后拍到了真相。

大鹏说,拍完《吉祥如意》,他理解了一件事:“天意”要告诉他,我永远比你大。

电影里有个细节我特别难忘。

大女儿在母亲的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再也没有妈”的哭声直扎人心。

但在除夕夜,她也能笑脸盈盈地为大家送祝福,并坚定地说,柞树村永远是我们快乐的大本营,一定要常回来聚聚。

但送完祝福之后,她在采访中说了真话——“树倒猢狲散,我们肯定不可能再聚起来了。”

我们在家庭里,到底要扮演多少角色,而多少亲情,是我们真的有力量去直视和珍惜的。

姥姥的忽然离世,让大鹏从幕后跑到台前,变成了丧葬队伍的一员。那个时间的大鹏真的特别沧桑,像是老了十岁。

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在外打拼,满脑子都是理想和金钱,没想过家里的事情,但一回到这里,你脑子里就只有这里的事情了,走都走不出来。

为什么“过年回家”,是每个中国人心底的爱与怕?

家庭对中国人来说太复杂了,里面有最深的依赖,也有最深的恐惧。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性忘记。

但家人,偏偏又是人生到最后,也无法忘记的东西。

这是永远无解的话题,就像那句感悟,天意永远比你更大。

写完这部电影,就要开始写贺岁档了,这是鼠年最后一部写的电影。

写它,是为了安抚每个已经在路上的人,告诉你们,你的复杂感受和种种纠结,我都懂。

最后,祝福大家牛年大吉,吉祥如意,过个好年。

大家好,我是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教师小姐姐一枚,公号《杉姐影院》创始人。作品散见《幕味儿》《豆瓣电影》《第十放映室》《电影烂番茄》《武志红》《遇见张小娴》《外滩The bund》《灼见》《大象点映》《独立鱼》《伊姐看电影》《世界华人周刊》等公号。

杉姐不要赞赏,不要糖,就喜欢看你转发+点赞

 7 ) 《吉祥如意》的技巧为什么差了些?

社会议题的电影,或者说试图使用纪录形式的电影,不是只凭兴趣拍摄。

在同一上映档期,有一部电影叫《小伟》,作者有丰沛的情感,这情感有数十年的回忆和生活细节,足够丰富,以支撑导演灵活运用他学习到的电影技巧,视角和风格每一次转变都浑然天成。

采用纪录形式,又与纯纪录片不同,展现一个东北家庭风貌的《吉祥如意》,是和《小伟》完全不同的作品。它必须要有社会议题设置,如果没有,就没有可“纪录”的空间,它的形式便不成立了。因此要想完成它,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案头和田野一个都不能少。除非你要创造影史,兴趣和天赋对于社会议题类电影来说,是不如烂笔头灵光的。

内容上和《小伟》一样,《吉祥如意》是一件发生在创作者身上的私事,但是别忘了,“主角已有十年没有回去”,自己和家人各自发生了变化,双方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认知上的差别,恐怕才是影片最重要的根基。故而对导演来说,这个议题看似熟悉实则不然,虽是私事,也没有那么“私人”,他和家人犹如“如意”中呈现的一般,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罢了,熟悉而陌生,就存在遮掩、谎言滋生的空间,对影片就是伤害。

这种容易滋生谎言的空间,需要靠扎实的功课进行填充。不妨让我列一列《吉祥如意》几处无法深入的点,其中存在见仁见智的部分:

关键人物王吉祥的丰富性欠缺。导演交待了王吉祥的职位、身份,交待了王吉祥帮二哥的子女落定城市户口等信息,目的是突显兄弟之间的情感羁绊。但是,在这里几乎可以确认,就连导演自己似乎也对了解他的舅舅本人的过往兴趣欠缺,关于他的过去,曾经的生活环境、为人处世和生活方式,都没有更丰富的信息。这导致,站在观众的角度,王吉祥并不容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二哥二嫂也被简单带过。

关键人物丽丽的层次欠缺。影片交待了丽丽和这个家、和父亲过往的细节已经足够,但是丽丽鲜少提及自己如今的生活。在“如意”中,刘陆问丽丽“为何十年不回来”,导演精明地借此让观众自动带入自己的生活,实则这块内容在影片是被绕开了,或许受到丽丽影响。丽丽角色的调研没有做好。

议题缺少更公共的连结。《吉祥如意》停留在一种私人影像状态,只是它足够让一代人熟悉,尤其东北人。比如,东北人为何都离开了家乡,或者多少东北人离开了家乡,缺少环境交待;再比如,王吉祥去不了精神病院,恐怕不是简单的他本人状态的原因,似乎可以指涉东北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的环境,倘若导演再多做一点功课,这里存在把观众的思考引向公共议题上的可能(缺少对东北的了解,我不确定)。

整个电影看下来非常流畅,似乎结构很完整。因为欠缺更丰厚的调研积累,它的纪录听从天意,漂浮在表层,除了能被几场点睛戏触动一下之外,它的影像于我而言是失败的。

现实情况支持了我的观点。豆瓣上的影评小作文写得云里雾里的,像玄学一样,他们不断把它的影像进行拔高,上升到实验的层面,把贾樟柯等前辈十几年前做完的探索抛在脑后。而对于它讲述的议题,人们讨论不起来,也无可讨论,或许逃避的观众只是被它假装深刻地撞了一下腰。它甚至没有任何艺术力量,足够召唤我们抬起头面对。

它的悲伤就像在《红楼梦》里读到“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章节,贾府还没有散,但你已经觉察了什么隐忧。这种悲伤在这片土地上,从南到北,像生老病死一样每天都在上演。它并不缺少讲述者,它缺少的是更好的讲述。

这个国家在60年代斩掉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直至今日这俩学科重建也不过20年的被夹光景,高等教育里更是不存在这一章,因此,也没有人真正接受过调研训练,不知道过去中国也有定县调查这么厉害的模型。当观众不具备调研和思辨思维时,尚且可以在豆瓣影评小作文里搞玄学,但创作者必须不能偷懒,要想方设法补上这一堂功课。

兴趣驱动导演把社会议题拍出来,只能让观众触动一下,伤感一下。真正做好了调研的议题则充满力量,刺痛社会的“七寸”。它不仅仅关系内容的厚度,更关系到创作者使用什么技巧来挑拣、选择、排列素材。

案头和田野没做好,台词就不会抓得更好,在拍什么不拍什么上容易选择相对差的,镜头和场景就容易缺失,剪辑就显得粗糙,整体技巧就没那么突出。所有电影想要做到技巧足够恰当,都是因为要表达的东西足够厚,一般、普通、平庸的技巧无法满足。

 8 ) 给得太慷慨的天意

0、“你会觉得天意……给了你太多了吗”,我问大鹏。问得委婉,但大鹏瞬间听懂。他说,“听到这个问题,心脏又瞬间觉得肿胀”。 这几年里,大鹏有很多很多这种,“心脏瞬间肿胀”的时刻。 有其他导演对他说,“人一辈子拍出这样一部电影也就值了”。 也有人对他感慨,“姥姥真的太爱你了”——他不过是要拍姥姥过年啊,但姥姥给了他这么——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实际上这就是一部电影,有比死亡更加沉重、更加文学的镜头吗? 后来的大鹏,拍过一些戏,导过一些戏,他对自己的产出质量整体满意,也有信心,他说,如果没有碰到这突发一幕,他也有信心拍出高质量的作品。 但没有如果。 大鹏便只好更加无数次问自己,如果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这部电影。那么?

1、大鹏最初是想拍的电影叫做《姥姥》。野心不大也不小。一方面是想拍一个东北农村老太太如何过春节,但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前媒体人”的职业习惯,或者个人性格,他又不想拍成单纯的纪录片,想玩一点形式——所以他找了一个不出名女演员来扮演自己,另外还嵌套了一层,还有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拍这部“伪记录片”是怎么拍的。

找一个女演员来扮演自己,除了会带来预想中的反转效果,我想也是大鹏作为“前媒体人”或者通常是“交货人”的一种职业考量,因为有职业演员,所以可以设计一部分戏,可以设计一部分提问,可以强制进入某些场景,来确保得到“可用”的素材。

2、“拍天意”。所有媒体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里,都原封不动的用了大鹏的这句话。天意的不可揣摩和天意的不可抗拒,那是撞击所有人的部分。大鹏在拍摄出发前这么交代剧组的,“我们去拍一场天意”,谁会来,会发生什么,都不可知,总之,摄影机不要停下,就这么拍下去。

在大鹏原来的构想里,天意可能是谁来拜年,一家三代女性如何聚集在这么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她们之间会说什么发生一些什么,或许也会有冲突。农村里一家子过年,谁说得清呢。而这部电影打动制作人的也是这点,她也想拍一个有点温暖的家庭题材的片子。

但事实上,天意是——在大鹏赶回老家前,姥姥摔了一跤,就此陷入昏迷,躺在了病床上,几天后,离开这个世界。

3、姥姥在昏迷中。于是这部伪纪录片的主角临时换成了三舅,女演员也从演大鹏变成了演三舅的女儿——三舅多年前因为脑损伤而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三舅症状基本上和阿尔茨海默症没有区别。他几乎忘了身边所有人,也忘了世界运行的规则,他只有一些记忆的碎片,记忆的浮冰,他生活在那些碎片里,那些浮冰上。

三舅有一个女儿,丽丽。父母离异,她跟了母亲。十年来她没有回老家看过父亲。确定了女演员来演她之后,她倒是突然地回来了,这也出乎大鹏的意料。

4、“我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十年没有回来过”,这句话是女演员问真丽丽的。

在问这句话的时候,大鹏正在和真丽丽扯东扯西,抒发一些回乡之情。说真切也真切,说空泛也空泛的回乡之情。你可以判断大鹏和她的关系也并不怎么亲密——于是所有人绕开那个最重要的问题走。

家人之间不问的。女演员问了。镜头停在那里。不知道真丽丽是给了回复,还是没有。

5、三舅的生活自成一个体系。他又懵懂又无知,他既忘了过去,又活在过去的投影里。他和世界隔着既近又远的距离。谁都拿他没办法。又谁都可以抛弃他——又或者是他抛弃了世界。我不知道。

所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的家属大概都有那样心灵被磨折的时刻——我有过。他忘了我,忘了世界,他离我这么近又这么远。他是自得其乐的孤儿。他在世界这个大乐园的垃圾站坐下来,玩一架破飞机,且笑嘻嘻。

6、你见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 你匆匆忙忙赶回家乡参加过一场葬礼。 你参加过的那场葬礼一点都不“文明”,你披麻戴孝,你喊灵,你哭泣,你身边有好多好多陌生人——你好像被切割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死者在一起,一部分和当下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摇摇晃晃,在远处,看着这一切。 你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了,你每次回老家都会被熟悉感与陌生感向两个方向拉扯。 你已经无法再融入这个“当下”了,但你也不知道哪里能容得下你。 孤独到宁静——你忽然理解一场吵吵闹闹的葬礼的意义,原来不是死者需要这些,是生者需要。 原来是你需要一场做足仪式的告别。

7、在《吉祥如意》里,三舅的病是真的,姥姥的死是真的。很多假的,设计过的——比如女演员在冰上躺下来的镜头,最后都放弃没有用。 还有是真的,是一场吵架。姥姥走后,全家人坐在炕上,喝酒吃菜,谈到三舅——姥姥走后,三舅该怎么“处理”?各有各的立场与看法,带着陈年旧事,谁曾为家庭奉献多,谁又做过什么牺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帐,把帐翻出来,吵起来。 女演员完全无法待下去了——她怦怦怦磕了三个头,哭着跑了。 而真丽丽在一边刷手机。 这场戏并不是“妙手偶得”,而是作为家庭一员,这种关于三舅的争吵时常发生,大鹏司空见惯。如今姥姥刚走,大鹏心知肚明,这顿饭怎么都会到这个话题上——虽然是拍“天意”,但也早就知道这里会有一场重头戏。 而女演员磕头是因为之前她与真丽丽,大鹏三人在一起的时候,讨论过如果发生饭局上这种争吵怎么办。真丽丽说过,“那我能怎么办,我只能给他们磕几个头呗”。 真丽丽刷手机的“冷漠”在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里,成为一个争执点——而大鹏自己,也是在前不久才理解这个镜头的。片子剪出来以后,他约同在北京的真丽丽来看电影。丽丽看得很认真,很投入,但这场争吵的戏一开始,她便与电影里那个自己一摸一样的,开始刷手机。 那个瞬间,大鹏才明白,原来她在逃避。 片子里保留她刷手机的部分——我想,这也是大鹏留给自己的一个问号。一个他未能理解的动作,保留了下来,也留给了观众。 实际上你如何理解这个镜头,某方面是你自己的倒影。

8、《吉祥》完成很久以后,《如意》的部分都还没有动手。大鹏走哪儿都带着这部分素材——素材很多,但迟迟剪不下去。 大鹏不知道如何完成《如意》。 有很多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两个影厅同时播放《吉祥》,一个厅的观众被告知这部电影来自于某著名文艺片导演,另外一个厅的观众被告知这是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初作品。作为一个实验,对照着两组观众对于片子各有什么评价。事实上,实验做了,关于这个实验的过程也拍了。 “生活在北京的丽丽”也是一个方案。观众看到了丽丽“冷漠地刷手机”,因此而对她做出了各种评价。可是你们知道真实的丽丽的人生吗?“生活在北京的丽丽”或许能让观众警醒,我如何有资格通过一个镜头来判断一个人? 但所有的方案都推翻了。 《如意》老老实实回到了最初的拍摄现场,老家,一个要拍天意的导演,迎接天意给他的一场死亡,一场告别。

 短评

之前在金马看过短片版的《吉祥》就很喜欢,如今看了完整版的《吉祥如意》,也看出大鹏对他创作可能的更多尝试,资料馆那部分还是很有意思的。归类的话,这应该叫融入剧情片段的记录片吧。重看还是觉得一家人在饭桌上吵架那场戏厉害,太真实,太熟悉,所以还是生活本身最戏剧性啊。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东北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语气。不知道这对于东北人而言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大鹏说想拍天意,这确实是天意,只不过天意突然拐了个弯变成了这个样子。08年大鹏还是个小伙子,随便拿DV拍着玩,十几年后一切都变了,时间最沉默也最苍茫。人间本身超越一切虚构,更何况是中国的人间。《四个春天》也好,《吉祥如意》也好,打动人就因为拍摄人间变数和处于变数中不知所措的人,以及不知所措之后还得在一声叹息里收拾收拾继续生活的劲头儿。唯一的外来者演员问十年没回家的女儿,为什么十年没回来。那段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生活的选择是不可总结成一二三四的,都是偶然和碎片连缀成线然后就度过了十年,外部永远无法明白处于一种生活内部的人为何做出那种抉择,所以外部的人易于下道德判断,而内部的人通常只是沉默和苦笑。大鹏好在不做判断,只轻声叹息。

1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镜头怼着酒店走廊的墙壁拍,大鹏在房间里嚎啕大哭,这是表演吗,他是难过还是忏悔?大鹏的这个动作就像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缩影:他把自己藏起来了,又把家人的反应全盘托出来成全他电影的戏剧性。我不认为这种刻意模糊虚实界限的电影值得表彰,电影拍摄过程剥削、消费家人的行为,反而应该引起观众的警惕和思考。

15分钟前
  • yuan
  • 较差

《吉祥》很好。可是当导演大鹏出镜,这个东北普通家庭的赡养问题就彻底变成了十亿票房导演家庭的赡养问题,前半部分的情感完全被消解,甚至困难已经不再成立。《如意》那些凌乱的镜头编排掩盖了《吉祥》的核心冲突和结构上的结尾,表姐无法回答的问题直接抛给了观众,但观众只能给予更多的情感投射。我更愿意称之为素材不足时的机智而绝不是新叙事形式的突破。

17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我分不清楚,刘陆的崩溃、痛哭是我们基于表演理解的“真”,在真实的家人眼里是否是“假”?; 王庆丽的“漠然”和“虚伪”是否才透露透露了家庭的本质,不得不拧在一起相互拖累的自我与家庭的现实距离。

20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筷子洗洗碗。

22分钟前
  • 册烂污 呲牛逼
  • 力荐

刘陆是假丽丽,但有的时候她比真的丽丽还真。尤其是二大爷有点太咄咄逼人了,以至于她当场给他下跪磕头。看到这一幕,你能说她是假的丽丽吗?这个时候,她就是真丽丽,而且比真丽丽还真。因为此时真丽丽反而不怎么关心这件事,而是在玩手机。刘陆磕完头后走出了片场,来到了隔壁的房间。此时刘陆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丽丽,而刘陆当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于是真丽丽和假丽丽就这样同框了。假丽丽此时是五味杂陈,而真丽丽反而成了局外人,好像这件事跟她没关系一样。两个丽丽同框的镜头解读空间太大了。首先是演员入戏太深了,甚至变得比原型人物还更真实。其次是演员和原型人物面对四姊妹为父亲吵架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不禁让你想问,到底什么才是真实?更妙的是,这场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完全没有事先的编排,没有任何设计。

2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拍的就是我家的那些破事,一样一样的。年夜饭那场戏,二嫂说了句“拍你妈的”愤然离桌,这就是我的观后感,这些破事有啥好拍的。

26分钟前
  • starsfall
  • 较差

刘陆问王庆丽你怎么能十年不回来的场面在我心里必定载入世界电影史。它完成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大为期待的事——人与平行时空的自己对话,来看看其他的自己会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只不过我没料到这一幕果然成真时会如此残忍。人物在这部电影里释放的情感,借助戏剧化的呈现,达到了难以超越的“比真更真”,回想自己拍纪录片的历程,实在是叹为观止。

27分钟前
  • 风浪里
  • 力荐

听到生理盐水和呼吸氧包,失去记忆的儿子哭了。看到燃烧纸牛和匍匐孝布,宛若孩童的父亲笑了。年夜饭系上家庭死结,电视机少了温度显影。导航说,请在适当位置掉头,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已拥有另外世界的子女,陷在文武香贵里的吉祥,随齑粉步入轮回的姥姥,原来生活无法掉头,才在门后贴上吉祥如意。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最后的VCR里,王吉祥口齿清楚地说出了“文武香贵”、奶奶精神矍铄地穿着红毛衣,在镜子里看到端着dv机的大鹏,戳中了。奶奶拉来门,说“这个好”,指着门后的“吉祥如意”。

37分钟前
  • ENTERPRISE
  • 力荐

批评过大鹏之前的烂俗喜剧,这与我在一些瞬间被《吉祥如意》打动,并没有任何冲突。观众或许应该知道,资料馆那场放映被告知要录影拍摄,否则镜头不会那么准确,跟到导演和主演脸上。返乡的《吉祥》,加上了纪录侧记性质的《如意》,令许多观众可以易换位置,去思考电影与现实,一个身体里住着两个不同人的形影关系。不过,我认为光有《吉祥》《如意》还不够,还要加一部《映后》。当然,拍出了“一个春天(节)”的大鹏,是可以去追求口碑与票房,毕竟,全家人一起演戏,表现都还不错。抛出中国式家庭问题之后,原型不想接,主演不想接,导演也不想接,观众得接。但观众是否一定要接呢?至少走出电影院之际,我并不带着电影回去。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想不到大鹏拍出《吉祥》,更想不到《吉祥》之后,大鹏拿出《吉祥如意》。将短片发展成长片是青年导演的惯用方式,大鹏的不同在于《吉祥如意》直接套用《吉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将成片与拍摄并列,相当于设局和解谜,至于哪里真实、哪里虚假?你自己去辨别吧。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半吉祥,确认他还活着;一半如意,接受他已死去。智商退回四五岁儿童的老人,要如何捕捉他的内心感受?将他完全放逐。前半段以摄影机在场—不在场—在场的闭环,将对三舅生命的解释权如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而其本人似乎已不再参与自己的人生,无论是那些漂亮的言辞,或不堪的攻讦。假意温馨的合影是对无疾而终的争吵最好的回应。空镜扫过冷寂的村庄,不是三舅望见了雪,而是这场雪证明了他依然活着。后半段迅速抽离,开启旁观,如站在玻璃罩子之外重新解构这个故事。他在罩子里的活着,恰好映照了罩子外的我们对他死去的默认,从我们的繁华世界将他顺理成章地彻底抹去。大鹏用一双冷眼观察,当他装不下去的时候,便是这部电影甚至这个世界最真实也最残酷的瞬间。

4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以我肥头大耳、惨不忍睹的亮相,完成了“吉祥”与“如意”的魔幻转场,这事儿本身就很魔幻。

4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如果说大鹏仅仅在叙事结构、拍摄手法上打破国产片的格局,什么第四面墙、层层嵌套、戏中戏中戏之类的,都这不算什么。最主要的,他通过想拍一部关于姥姥的影像,无心插柳完成了一部中国家庭浮世绘全貌,这才是电影如虎添翼的地方。“树倒猢狲散,老人没了,一家人就很难再聚齐了”家人的牵绊、负担和义务,沦为现代人的亲情之殇。“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十年不回来啊”在城市打拼和回到乡里判若两人的我们,又何尝不被刺痛?老人越老越孩子,那句“三哥哭了、三哥哭了”把我的全部防线彻底击溃。大鹏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柔弱与残忍,刨根刨底地,为我们呈现了他最私人的影像(镜头下都是他最亲的家人)。坐在电影资料馆看这部,当画面逐渐拉伸到资料馆的画面,梦一般从电影穿到现实,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叹为观止!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文武香贵,一二四五,就是没他自己。

57分钟前
  • Mr.NO
  • 力荐

假丽丽崩溃地离开现场时真丽丽只是冷漠地刷着手机,大鹏利用蒙太奇创造了一个孝顺的女儿,真假之间遥映着人间百态。前两周奶奶离世,丧宴和各家分钱的场景和王家也没什么两样。太佩服这种剖开生活的勇气了,一团和气下是暗流涌动的算计,看着那些暗戳戳的对话好像自己都窒息起来。

59分钟前
  • Maud
  • 力荐

《吉祥》是很像剧情片的纪录片,《如意》是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它们是完整的一体。甚至连北影节的放映都参与其中。第二部分跨越时间,很好地解构了前半部分,解答了观众对《吉祥》中真实与虚假的模棱两可,这就是结构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是用类型、结构带来新的叙事突破,但它还是从人物、情感出发,步步深入,最终抵达人类情感深层,带来共情,感受普世亲情的价值所在。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隐形眼镜都给我哭掉了 当生活与电影互文 偶然的温馨成为片名 庸常的遗憾被深解为宿命 电影让每一个人重新审视生活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