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

动作片美国1962

主演:理查德·伯顿  肖恩·康纳利  亨利·方达  约翰·韦恩  莱德·巴顿斯  

导演:肯·安纳金  安德鲁·马顿  伯恩哈德·维基  达里尔·F·扎努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7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8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9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23

详细剧情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长篇影评

 1 ) 霸王行动第一天的故事

虽然描述霸王行动的电影和电视剧很多,可是这一片还是相当经典的全景式描述该事件的巨著。说是巨著一点都不夸张,众多影星的加盟是全片增色很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007的扮演者肖恩康纳利在片中只出演了一个相当于跑龙套的小兵角色,可想主角的腕有多大了。
美中不足的是把我们的兄弟连101空降师的戏份弄得太少了。貌似空降的有战斗力的就82师了,101师的人都成了散兵游勇了。远不及兄弟连里写的精彩:)
哈哈哈,谁让我对兄弟连偏爱呢。实际的情况是由于气候及组织还有德军地面炮火的原因,大部分的空降部队都被弄的四分五裂。不过由于这种四分五裂倒使德国人误认为有大量的部队空降下来,组织的反击也苍白无力。要是真是集中起来空降,德国人认清盟军的实力就这么点早就把那些缺乏重武器的伞兵们赶尽杀绝了。

 2 ) 【影评】当我们谈论战争片,我们在讨论什么?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

――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首先让我们来盘一下《抗日奇侠》这部“经典”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号称投资接近五亿,由美国专业团队进行后期的制作,如果这是真话,那真的是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做慈善。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四位身怀绝技的侠客,通过高强的武功来抗日救国的事迹。看到这里,已经开始有点狗血了,基本可以确认这四位的定位极高,是达到了超级英雄水准的侠客。

手撕鬼子经典场面

其中的手撕鬼子的场景,让人不得不服,活生生的人就被撕成了两瓣,血腥至极,网上都戏称剧中角色撕的不止是鬼子,还有观众的智商,把观众的智商也撕成了两瓣。

这种糊弄观众的片子根本不能被称之为战争片,它既没有表现出客观的历史,也没有展示出真实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变化,仅仅只是站在了一个很低的高度去指责一方,抬高另一方,看起来就很滑稽。

战争片之所以难拍,也在于此。能够客观的去对待一段残酷的、血淋淋的历史,是拍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基本素养。

相比之下《最长的一天》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讲一个诺曼底登陆,从德军、盟军和法国抵抗力量的角度切换叙述,影片的大格局、大气势可圈可点,而对决策将领和登陆士兵等人物的着墨也是生动深刻。你看不到诋毁和刻意,它可以说是艺术化的历史故事。

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还原诺曼底登陆第一天紧张而又残酷的战事,不得不说我很敬佩这种尊重历史的制作态度,这部在离二战过去不到二十年内拍摄的记录式电影,就像是史诗般的存在。

可以说后面拍摄二战的电影的还原度都无法企及,其中的武器装备都让人直观的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艾森豪威尔,作为诺曼底登陆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

艾森豪威尔

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6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6月5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6月6日生日的妻子过生日。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历史走向,三个月之后隆美尔丢掉了性命。

隆美尔

电影的选角也不是随意找来的明星,《最长的一天》中扮演约翰·霍华德少校演员是真正的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当时他是英军第6空降师第5伞兵旅第7营的上尉,他的部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的增援行动。

选用真实经历过二战的人物参演电影,能够给导演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增强观者共鸣。

也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让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影巨头。

说实话现在的战争片一抓一大把,但是又有多少值得一次一次回味的呢?大都流于形式,哗众取宠。

真正随着时间越发光彩耀眼的,不是“手撕鬼子”这种全凭自己胡诌乱造的作品,而是真正创造了价值的作品。《最长的一天》难能可贵地在台词中展示出了对战争的讽刺,这是战争片最需要传达的情绪。

“真滑稽,不是吗?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我猜它一直都是这样,我是说战争”电影结尾处的台词说出了参战士兵的心声,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东西,对战争的评价。

战争题材的电影让我们侧面感受到残酷血腥的岁月,英雄辈出的时代,身心破碎的时光。一个个小人物构成的战争故事,有时听起来就像是遥不可及的历史。

诺曼底登陆

我们看战争片,也看其他的电影。我们在电影中找时光,找历史,甚至渴望看清自己前行的道路,有时候看一部好电影就像是找到了一位好导师,跟看好书同一道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最长的一天》之所以被肯定,甚至被封神,就是因为它的节奏让人觉得恰到好处,又能够反复回味。纪录片式的电影,如此风范,实属珍贵。

 3 ) 载入史册

不止是这场战争会被载入史册,这部电影同样会被载入史册。
在犬儒文化,和孤赏文化盛行的今时今地,这个国家根本拍不出这部50年前的作品,更别说写出一部《荷马史诗》。
载入史册的只剩我们的自私和愚蠢。

 4 ) 《最长的一天》:与众不同的战争电影

难以想象,1962年的一部黑白战争片拍得如此之棒。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拍摄的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从登陆前一天士兵的猜测,纳粹德国的兵棋推演,再到艾森豪威尔最终决定,登陆作战开始,最后以盟军成功登录完结。《最长的一天》不是纪录片,却有着纪录片的真实。同时作为一段世人皆知的史实,却又能拍出绝妙的戏剧冲突,让三小时的观影时刻绷紧神经。

《最长的一天》与其他战争电影有诸多不同。战争电影多有主角主线,注重烘托英雄角色,乃至歌颂一下主旋律——《最》这些都没有。它的叙事角度是不断地在盟军与纳粹德国之间切换的。影片没有一处描写德军的邪恶,也没有明显的歌颂盟军的正义,而是让观众以第三者的身份,观摩作战双方在战略及战术层面上的对弈。战争片拍得如此中立,让我这个后人肃然起敬。

看得出当时电影特效还很原始,部分场景如战斗机驾驶、舰船甲板等情节处会看到抠像留下的光边,人物光照与背景光线方向也有些偏差。不过这些偶尔的瑕疵丝毫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观影感受——事实上这部半世纪前的电影有着极为出色的特技特效。精致的室内外布景、出色的烟火效果、高度还原的车辆坦克、以及令人赞叹的镜头调度,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登陆战役还原在观影者眼前。

看完《最长的一天》,最大的感受便是真实。这种真实不是靠CG特效打造的。影片个别处穿插了一些当年的实拍影像。都是黑白片的缘故,除了浓密的噪点外,插在电影中倒也不那么突兀。细看会发现,那些记录影像中的场面与电影拍摄的画面并没有多少差别,觉得影片已经将战争场面还原得足够真实了。战斗场景当中不少音效都没有添加,士兵中弹时无声地倒下,还有攀登悬崖时跌落在地,完全没有任何声效表现。这些声响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本来就听不见,只见其人不闻其声的处理方法反而突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们从来只关心战局的胜负,不会过多关注参战的一颗颗棋子,攀崖士兵重重地摔在地上,身体抽动了两下,面朝下,不再有动静。

大家都知道结局了,电影的悬念该怎么制造呢?《最长的一天》做到了。《最》对大场面的描写甚少,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各个细节剧情与人物上。法国抵抗组织、德军前线指挥官、空降师、盟军指挥部,每个地方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组成了整部史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F空降连片段。F连全军覆没,因为他们错过了降落地点,降落在了镇中心,完完全全暴露在镇守此地的德军眼皮底下,于是在半空中惨遭虐杀。影片前半段,空降师指挥官说过不止一次:如果错过了降落地点,就等死吧,为F连之后不幸言中加了不少筹码。之后整个F连覆灭的情节描写更是一绝,它是透过一个幸存士兵的视角来描写的。这个士兵的降落伞挂在了修道院钟楼窗户上,让他动弹不得。镜头在他的特写与他战友被德军虐杀的画面之间切换:他眼睁睁看着战友送死,自己却什么也帮不上。他拿出一把刀,打算隔断绳索,刀却掉在了地上。声响惊动了地上一个德军士兵,德军士兵瞄准了他,他闭上眼睛正准备接受命运,那个德军士兵被一个刚降落的战友一梭子打倒。依然没有过多音效,有的只是士兵脸上的表情和闪着银光的眼睛,5分钟的片段看得人步步惊心,尔后感慨万千。

大场面虽少,但绝对可与当代好莱坞战争片媲美。影片高潮部分,一支法国突击队攻取德军控制区的段落最为典型。开头一段俯拍长镜头就让人佩服连连:一群法国士兵从街角发动突袭,一路奔向当地德军总部。镜头从半空俯拍跟进,拍摄角度之困难、演员之众多、调度之复杂堪比《历劫佳人》开头。之后是本片唯一的装甲作战场面:法国突击队遭遇德军重兵反击,紧急调派来一辆谢尔曼坦克。与特效片之流不同,《最》没有频繁的剪辑,没有炮弹的慢镜头,没有血肉横飞。《最》是慢节奏战争片,镜头分别给德军反坦克炮的炮管和谢尔曼的炮管特写,两根炮管缓缓转动,炮口制退器在透视之下显得巨大无比。谢尔曼率先开火,两炮将小楼轰倒。慢节奏镜头中感受到的张力比CG特效更持久。

相比同类型电影,前辈《最》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当代电影大多有着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快速流畅的剧情展开,以及绝对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却往往忽视了影片的内涵塑造。我的好电影标准:好电影不麻醉观影者,不取悦观影者,但一定要能引发观影者思考。正如《最》的结尾,战争是什么?He’s dead. I’m crippled. You’re lost. I suppose it’s always like that. I mean war.

 5 ) 又拿电影当纪录片看…(未经考证,可能存在错误)

神剧啊!纪实风格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一天,塑造出的来自美英法德的群像超过五十人。

一、6.7提前几周的准备

1)巴顿在加莱战场发动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和《巴顿将军》联动起来了!巴顿在电视上看到布莱德利领着步枪登上诺曼底,发起脾气!)

2)为便于及时出发和战场指挥,所有登陆士兵提前几天开始整日呆在船上,在上面解决所有吃喝拉撒睡

二、6.6傍晚到夜间的行动 1)法国自由战士破坏通信、铁路,第一批负责定位的伞兵到达。 2)伞兵Robot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 3)滑翔机到位(落地的方式就是靠…生生撞停),出来的士兵负责抢占并坚守住瑟堡到海滩的桥。 4)82师(AA师)和101师的伞兵降落,解决关键据点。 三、6.7(D日)登陆的五个海滩 1)UTAN:伤亡最少,副师长是拄拐的罗斯福儿子;登陆地偏离预计地点5英里,在无补给和援军下罗斯福决定绕道前进,继续进攻。 2)OMAHA:最艰难的海滩,叼雪茄的少将师长又痞又猛! 3)GOLD•JUNO:牵着Weston的加拿大大爷“我祖母说过,装备坏了揍一顿就好了”,还有鸽子飞向了德军的悲催美国记者。 4)SWORD:英格兰难听的风笛;冲向英军怀抱的快乐法兰西人。(没有什么百年战争!没有) 四、导致德军失败的一些因素 1)诺曼底位于海峡较宽的位置,时间夜间风暴多发,天气最恶劣的时间,德军不太相信盟军会在此时发动攻击

2)元首睡觉,西线统帅部司令官隆美尔度假离开前线,无法调来最重要的支援力量——装甲师

3)由于加莱战场的飞机遭遇轰炸下场惨烈,海岸边上的飞行中队被调走,分散停靠,使得盟军登陆时中队长能调用的飞机只有两部,丧失制空权

 6 ) 仪式感和元帅夫人害死德国

Is your move a good move?

登陆日,选在隆美尔夫人生日——6月6号。元帅肯定要回家,被盟军料中,登陆的胜算大大提高,并最终拿下二战。

今天都提倡仪式感。正是仪式感,害死了德国人!

Too formal, too stubborn.

亏好当年大禹治水时,没有回家。

1

看了半天的纪录片,他们没有揭露一个事实,当时扎努克正在赌博,如果这部片子不叫卖的话,20世纪福克斯就破产了。

但他提到了一个事实,里面那个法国小美女就是当时扎努克包养的情人,故意把她放里面要造星呢。导演阿纳金说,和制片人女友合作,是这个行业中最危险的时间,他成功的度过了5次难关!哈哈

2

夺桥任务的演员托德,奇迹的就是参加这次运动的幸存者。

直升机拍摄赌场那一段,是最成功的。

Sainte-Mère-Église大教堂的伞兵,是最成功的龙套。

一开始的军事任务是夺取两座桥:Pegasus Bridge,Horsa Bridge。

3

历史考证的小问题:

影片中使用的伞兵用的降落伞——鲁珀特,比历史中真实使用的(Operation Titanic)精致逼真多了。当时只是帆布或装满沙子的麻袋。

 7 ) 最长的一天,有钱人就是有钱人

这个片子保持的黑白片花钱纪录直到辛德勒的名单才被打破,何况这是1961年的美元……考虑到通胀的话还是很吓人的。第一牛逼之处在于大部分是实景拍摄,到四大叔拍《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据说都不能用实景了,何况《兄弟连》。第二牛逼之处在于,航拍镜头和全景真是多啊,虽然美国人40年之后长相也没啥变化,好莱坞发展了40年大约就是多了点特写和手提摄影机,其他该拍的40年前都被拍过了。

看《最长的一天》体验很有趣,暂且不论所谓“讲述历史的年代”如何比“历史讲述的年代“更加重要,也不论一部几乎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参演的影片是如何在贯彻着美国世界霸主的主流意识形态,说一点,当观众如我这样把《兄弟连》或者《拯救大兵瑞恩》都背下来的时候,影片之间的相互涉及就成了有趣的事情。看到片子里101空降师的兄弟们真是亲切呀,看到那个D Day被打下来的村庄的时候更亲切了。当然这是一部没有人物的电影,大牌如约翰·韦恩当然能一眼认出来,但是他那做派,简直不是一个上校,而是巴顿本人……当然还有亨利方达大人,小烟卷抽的,哈哈哈。

当然,说回来影片的文本,真是乱的可以。试图做一个全景式的展现,结果详略不清主次不分,影片可以分三个部分,英国-美国-德国,或许加上法国抵抗组织是四个部分,平行和交织导致了一个近3个小时的大巨片,然而说句老实话,战略方面以及领袖人物刻画方面显然不如我国的革命历史大巨片,写战争本身则显然与《兄弟连》这等片子望尘莫及。自然对于1962年我们不能要求太多,而且,当时的电影观众,大约还都记得二战是怎么一回事。有钱人就是有钱人,肖恩康纳利都只能演一个美国小兵,你说什么事情还不可能发生呢。哈哈哈。

 短评

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 通过紧张的小场面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是典范

3分钟前
  • hiphop
  • 推荐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完全反战的立场~

6分钟前
  • RIC
  • 还行

三星半。全明星阵容的二战史诗片,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场面比较逼真,尤其是对德军的表现,也比较真实——不像天朝的某些战争片,以正义的名义做失实之描述。多线叙事、人物众多,除了明星脸,感觉叙事略显混乱,节奏感也欠佳。

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12分钟前
  • 飘渺游侠
  • 力荐

恢宏壮烈,经典史诗。三小时的电影,尽显英美法对这段历史的无比骄傲。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诞生了不朽的史诗。有时候有些嫉妒英美,原本中国的抗战也可以拍成真正的史诗,国人也可以带着骄傲回顾历史,英烈们可以无数次被毫不犹豫地歌颂,如果,1945后不再有战争。2018107

15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1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感觉很得意

22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23分钟前
  • 沈涵
  • 推荐

1962年的电影,至今看来大场面依然不过时,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明。只能说,电影技术在进步,人性在退步。

28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建国大业》深受此片影响。大场景、大题材、近百位明星客串。一千万的投资黑白片中少见。大量实景拍摄、大量航拍,估计斯皮尔伯格都眼红。盟军美军、盟军英军、德军的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法国的普通民众等N条线并进。“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这就是战争吧”

29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7/10。集中展现了盟军行动的关键细节和宏大景观,以至故事头绪繁杂而乏味,长镜头结合奇佳的烟火效果再现攻占桥梁/海滩攀岩/镇巷冲破堡垒,处处征服观众;空降教堂无法动弹的军官看着队伍被屠杀,摸不清响声口令和上膛声的冤死鬼,特别是残了的飞行员面对敌人尸体悲观交谈,点题性批判了战争的愚蠢。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种真实片子的拍摄手法很中规中矩,意味着差不到哪里去

36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小时候没看完过,这种全景式的安排,是否算好难说,而且片子很老了。但亦不会有其他的故事表现形式超过这种体验。

41分钟前
  • 嘛哭当拿路哆
  • 力荐

巨细交织,平行叙事。伟大的战役,伟大的电影。躲在空调房里看三个小时也过瘾,当然,若能重返影院大幕就更爽了。

45分钟前
  • k-pax
  • 力荐

叹为观止的战(yan)争(yuan)史(zhen)诗(rong),庆祝反法西斯就应该看这些经典好伐!

48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打开就知道是老片,但是没有想到老到这种程度...很完整,甚至很恢宏,并略带轻松的展现一场残酷的战争!

50分钟前
  • 力荐

相较十五年后的遥远桥,选择诺曼底会让自己叙事受限。首先这是一场胜利,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重述重大胜利历史,难免正向情绪过满(即使影片插入几场盟军败衰戏以平衡),对手的整体迟钝懈怠也无法有效反衬我方战力士气。其次,全景叙述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叙事断流:观众刚开始移情,很快转向他处迟迟不归。几乎所有群星&大战电影都是如此,本片明星数量更多才更显突出……但一些与大场面无关的小桥段的构思甚佳:空降挂钟,两声回响,敌我对面不相见,“他死了,我瘸了,你找不到北”。三星半。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三个小时似乎还不够长。如果能给六星,我也会毫不犹豫

53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为去登陆海滩做预习。没想无论从上级到士兵的清楚人设,到多角色和线索的复杂推进,再到大场面调度,一点都不必半世纪后的战争大片差。法军突袭乌伊斯特雷昂那段更用了今天时髦的全景俯瞰长镜头,当时可没后期合成技术。这四个导演丢到当下,加上同时代的大卫.里恩这些,电影产业起步更加牛逼?

5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7.9分,三个小时,整体评价:难熬。我就是认为反战的战争片比不反战的战争片强。你说它反战吧,结尾那欢快的配乐是咋回事?这么高兴?这种感觉跟我看《拆弹部队》结尾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配乐是一样的。配乐有时真的能奠定一部电影的基调。三个小时,基本都在拍打仗了。虽然结尾也点了句:″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和刻画了几个倒霉的伞兵,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探讨仍然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最早拍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它的后辈。

58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