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

剧情片美国1999

主演:艾米丽·沃森

导演:艾伦·帕克

 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3

详细剧情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长篇影评

 1 ) 难以想象的生活

#安琪拉的灰烬 #如果没有能力去养育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生出来呢?短暂的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就被上帝带走,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对那些可怜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安吉拉和丈夫要不断地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出现又消失呢。尊严很重要,可是在生存面前不低头,是不是一种假清高,伪装的高贵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的话,我无比赞同。人首先得活着,活着才有可能,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为什么不能低下头颅,弯下腰身去捡散落的煤块呢?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拿了钱就去喝酒,不顾妻子,不顾她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需要钱生活,酒吧里买醉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痛苦,外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有些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我很欣赏,羡慕父母,尤其是父亲浪漫主义的做派,在最穷困的时候,仍然可以和儿子说很多俏皮的话,分享故事。母亲更多的凸显了母爱的伟大,纵然也有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令人羞愧的行为,或许这因此显得母爱的圣洁伟大。现在来续这篇写了一半的观后感,无话可说了,因为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影片中,爱尔兰从未停止过下雨,我无法想象如何在这样的雨天生活,喜欢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糟糕的家庭,糟糕的生活,那不停的雨,只会让我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我难受,这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但是这雨也能掩饰某些人的伤心的眼泪。忘记了结局,从影片中穿插的旁白来推测,主人公长大后应该活的还不错,这部影片也来自他对往事的回忆,哦,对了,主人公攒够了钱,买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不知未来如何,反正他摆脱了这多雨的爱尔兰,这心酸的童年少年生活。

 2 ) 唯有自渡

这电影看得真心难过。像是整个人被浸在沥青里,浓稠且窒息。虽然用尽力气挣扎,企图可以探出头来呼吸,却看不到丝毫希望,只能继续挣扎,等着慢慢死去。

大背景是爱尔兰和英国的矛盾,和美国的差距,这是久而有之的,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小背景是原生家庭之痛,作为5岁的男孩,弗兰克的原生家庭真是糟透了。

父亲并不是恶人,他只是废物。早晨喝茶的时候他是个很好的父亲,可以讲各种故事,对孩子们好极了,充满乐观。白天他是个没用的人,找不到工作,只在街上闲逛。晚上他会把所有的钱拿去喝酒,然后大醉回家。因为无能,反而更加傲娇,不肯捡地上的煤块,不愿拉下脸请求帮助,只会接连不断的让母亲怀孕,一个一个的生下来,然后死掉。

母亲已经放弃了生活,面对种种不堪忍受的现实,她毫无抗争,只是如行尸走肉般的苟活。流离失所,毫无尊严,无所作为,似乎能活下去就够了。

弗兰克过的,就是这样近乎无父无母的生活。5岁的时候,他照顾着比他更小的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生活。10岁的时候,他懂得了恨那个没用的男人,当那个男人把外祖父为新生儿寄来的钱拿去喝酒的时候,当他抱着棺材又去喝酒的时候。所幸,亲戚们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肯帮助的,否则这一家人可能都活不下来。

15岁的少年,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他开始工作,祈祷,开始接触到世界的颜色。奇迹般的遇到女孩,有了性爱体验,又开始为放债老太写讨债信,似乎运气一下子好了起来。他的运气是落在放债老太身上的,老太猝死在家,弗兰克拿了她所有的钱,买了船票去美国,似乎就此解脱了。

自由女神并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自由。那只是一个象征,逃离现状的象征,以至于在弗兰克眼中会显得神圣而美好。宗教也不是救赎,那只是一个树洞,喊出心里压着的秘密,便一身轻松了。这样的结尾未免草率,把最终的救赎归于运气,这是不公平的。

其实我关注的是弗兰克和安吉拉生活态度的对比。最初的安吉拉并不老,她也早就认清了男人的真实面目,可她就那么放弃了任何挣扎。倘若她早些离开那个男人,并不见得会活得更差。而十年后,安吉拉的脸上再也不见笑容,看人的眼光恨恨的,吸烟,为了有个住处就并不在乎猪样的男人睡她。

弗兰克很让我动容的是,在经历了所有的这些之后,似乎性格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他仍然真诚,热情,而充满希望。这是他自我救赎的根本。然而他也只能救赎自己,他现在对母亲和兄弟们无能为力,只有把他们留在那里,继续那样不堪的生活。他最后的善良,是把放债老太的账本扔进了河里,然后抽身离去。

 3 ) 落进雨季里的灰烬

又被译作《天使的孩子》。 那是个耶稣和坏天气并存的小镇,剧照上这个伸着舌头孩子,他的父亲,那个会在早上讲奇幻故事的父亲,因口音和宗教被排斥、失业、酗酒,继而缺失了他的部分童年;母亲被亲戚比喻成多产的兔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讨教士的残羹、借高利贷和跟讨厌的房东睡觉,可仍然在对小男孩说“永远别让人当着你的面关门”。“圣西士”原谅了“长男”弗兰克的“罪恶”,老先生在课堂上说:stock your mind,或许贫穷,或许没有鞋子穿,但没人可以抢走你思想里的财产,it is a palace.it is your house of treasure。 夏南河或许带走了他的两个弟弟和初恋情人,却也同样带走了妈妈、姨妈和穷人们的高利贷账本,在月蚀后空无一人的湿烂街道的中央,在孤独暗淡的光影里,他笑了,他看到了5岁和10岁的自己肩并着肩,虽然他才不过是16岁刚满。 电影虽是在叙述潮湿、悲惨和屈辱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失诙谐、可爱和纯真。若没有结尾的美国梦,这电影就是满分。。。好吧,虽然我有被恶心到了,但它还是值得满分。

 4 ) Roger Ebert的影评翻译

★★☆(四星为满分) 弗兰克·麦考特的书《安琪拉的灰烬》就像爱尔兰的口述历史那样,在欢笑中回忆苦难。我称它为口述历史是因为,我从他的一位朋友那得知,他自传中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推敲而写成的。不管怎样,从他录制的有声读物里他那亲切的声音中,从令人沮丧的回忆里涌出的快节奏幽默中,我可以猜到。有人说有声读物不是“真正的”书,但就《安琪拉的灰烬》而言,作者温情且怀旧的声音改变了它的性质。麦考特可能有段悲惨的童年,但他不会以假乱真——或至少不会错过他记忆中详述的部分。 艾伦·帕克的电影版《安琪拉的灰烬》几乎没有了这种幽默感。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对一位试图发誓的女性的描述:“她懂词,却不懂音乐。”这部电影对书的内容是如此忠实,以至于它再现了在我想象中已形成的场景。利默里克的家中被淹没的底层、可怜的家庭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带着买食物的钱回家的父亲、骑着邮局的自行车在街上飞驰的快乐——所有这些都和我想象的一样。它缺少的是语气。 电影由安德鲁·本内特旁白,他无疑是名好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也无可指责,但他除了重复书上的词而不加麦考特的怀旧佐料,他还能做什么?麦考特的声音讲述了他所看到的,而本内特的声音则讲述了他所听到的。 结果这是一部工艺精湛、画面精美,但缺少感情的电影。世上肯定有成千上万个或多或少像麦考特一样的童年,有成千上万个有太多孩子的家庭,其中还有很多夭折了,而他们的父亲却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母亲则指望当地自命不凡的慈善机构能够善待自己。麦考特的自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这些经历虽然悲惨,但并没有被浪费,而是以某种方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能够把它们写成好书的人。电影缺少一定的抱怨,一种连痛苦也弥足珍贵的感觉,就像一个士兵用潜台词描述他打仗时最糟糕的一天:但我活下来了,而且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它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最有趣的事。 艾米丽·沃森和罗伯特·卡莱尔分别饰演弗兰克的父母安琪拉和马拉奇·麦考特。我无法想象有谁能比沃森更适合演安琪拉,尽管有其他演员(蒂姆·罗斯、加里·奥德曼)可以演得跟卡莱尔一样好,但对于这个被酒弄得眼神飘忽、谎话连篇、心怀愧疚的可怜人,他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甚至都不怪他让家人挨饿,而他却把钱花在吉尼斯黑啤酒上:显然,如果他能够控制住的话他也不会喝酒。但他对嗜酒无能为力。这使他不再是个男人,而仅仅是家庭噩运的焦点。 令人感动的是弗兰克和他弟弟对这些时刻的珍惜:父亲因羞愧或贫穷而不能喝酒并慷慨地给予他们关爱。我最喜欢的序列是,孩子们的鞋底破了,然后父亲帮他们把鞋底钉上轮胎橡胶。在学校,他们穿着他们的“米其林雪鞋”蹒跚而行,被其他小孩嘲笑,直到教他们班的基督教修士训斥了他们,并戏剧性地指着教室墙上的十字架说:“我们的主可没有炫耀他的鞋子!”正是“炫耀”这个词展现了麦考特的风格。垂死的耶稣甚至想“炫耀”鞋子,这使得整句话和整件事都反转了,它不再是教室羞辱的故事,而是在批评那些愚蠢到炫耀鞋子的同学。 这个片段的手法便是整本书的奥秘,尽管它在电影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多类似的转折、讽刺、口头报复都没有了。这部电影缺少黑色幽默,爱尔兰人喜欢用它将胜利与不幸结合起来。(比如有个故事是,男人聪明地给马喂得一天比一天少,直到他终于把马训练成不用吃东西的马时,马死了!) 饰演弗兰克不同年龄段的分别是,乔·布林(早期),夏兰·欧文斯(中期)和迈克尔·莱格(后期)。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决定要自己离开利默里克,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还有一些场景是他捡起掉落在路上的煤炭、他的文章《基督与天气》给修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得到第一份工作、坠入爱河、第一次喝醉回家。(他母亲喊道:“天哪!你变成了你父亲!”) 帕克和美术指导杰弗里·柯克兰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利默里克小巷的贫困,尽管帕克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弗兰克和他的弟弟溅着水花,从他们能找到的每个水坑里蹚过,在室内和室外,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他们最后肯定能学会让脚保持干燥吧?虽然我们从书中得知,被淹没的楼下是“爱尔兰”,而干燥的楼上则是“意大利”,但难道这个家庭的资源太过匮乏,以至于找不到木板来搭建一条从门口通往楼梯的桥吗? 《安琪拉的灰烬》的精彩之处在于艾米丽·沃森的表演,以及其他令人信服的选角。她的怨恨中夹杂着强加给女性的顺从,在这个国家,嫁给酒鬼等于被判无期徒刑,抛弃他的罪比看着他让孩子们挨饿的罪更重。有次,父亲离开前往英国找工作,并抱怨她“拒绝履行妻子的职责”。当然,他的丈夫职责包括生更多的孩子让他们饿死,还有像酒吧里大人物一样买酒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5 ) 后感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6 ) 神,下次掷骰子时,请忘了我

美好的爱尔兰🇮🇪你曾经让我沉浸于《凯尔特的薄暮》,来自爱尔兰风笛悠扬地倾诉也曾让我泪流满面。今天,当我从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里重新看你,我终于明白,那是怎样的屈辱和不甘。

摘自于豆瓣网友: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震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这段人生故事里给出了三道 无解之谜:

1.他们相爱,他为父、她为母。但是他们却彼此折磨,这层阴霾延绵至下一代。

是世道摧毁了父权,还是人性强迫着母性伟大?

故事里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分别位于爱尔兰的南方和北方,这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 -- 北方人都是粗鲁的异教徒(即口音、行为、舞蹈和信仰),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说要去美国布鲁克林闯出一番天地,最终却灰溜溜而归,落魄地投奔娘家。

原著中这样描述母亲:“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2.弗兰克明明属于爱尔兰,却向往眷恋着『 自由之国 』。他始终认为称之为 “美国” 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故乡。这是故乡的不幸?还是关于信仰归属感的扭曲?

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电影节选:

法兰克:“我的作文题目是-- 耶稣与天气。我不认为我们的主--耶稣,会喜欢利默里克的天气,因为总是在下雨。香浓河让整座城市一直都很潮湿。我爸爸说香浓河是凶手,因为它害死了我两个弟弟。看看耶稣的画像,他总是裹着床单信步游荡在古老的以色列,那里从不下雨,从不会听到有人咳嗽,也不会得肺痨这样的疾病,那里的人也不工作,只要懒散的消磨时间,吃着天赐食粮、摇着拳头,奔向受难十字架。每当耶稣饿了,他只需要走向无花果树或是橘树吃个够。如果他想喝酒,只需一挥大玻璃杯里面就有酒。他也可以去拜访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她的姐姐玛莎,她们肯定会为他做饭。所以耶稣决定降生在那片温暖的土地。做犹太人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生在利默里克他会染上肺痨,不出一个月就会死。那么也就不会有天主教,我们也就不会写关于他的作文。结束”

3. 人生儿不同,为什么彼此终有芥蒂?我们渴望融合却又拒绝彼此。人类的终极归宿究竟是 『 合 』还是 『 分 』,究竟会迎来最后的公平、还是永无尽头的不公?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由大不列颠岛 和 爱尔兰岛组合而成。大不列颠岛上有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上有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虽然爱尔兰在爱尔兰岛上,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为!早在差不多100年前,爱尔兰民族就爆发独立运动,当时英国联邦就和他们签了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自由邦”。也就是说,爱尔兰从那时起就独立出去了。只不过北部的6个郡仍然属于英国,也就是现在的北爱尔兰。

我们故事里的 利默里克 属于独立的爱尔兰。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的唯一一所爱尔兰大学就是位于利默里克 香浓河畔的利默里克大学。那里已经风景优美,让人很难相信它曾经吞噬了无数病死的孩子们。

在弗兰克的心中,信仰的争端、种族的歧视、阶级的划分、父亲的醺酒与无能都无法熄灭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才会爱音乐、爱文学、爱钱、爱女人、爱自由。他爱死去的兄弟姊妹、父亲、外婆,他爱他忍辱负重的母亲。他爱那个死于6岁的自己……

一切

源于爱

源于爱

源于爱

……

 7 ) 我们都是天使的孩子

《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

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

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短评

传记式的叙述方式,一个男孩的成长史!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婶婶给Frank买新衣服时,他流出的泪~从未被善待却一直有可爱的人在身边……人是立体复杂的,Frank善良,但也做了很多荒唐事,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才是真实~

4分钟前
  • muzilang
  • 推荐

这是部适合在寒风中一边抖着一边看的电影,总在降水的爱尔兰一股子冷峻清冽风骨,倒也确定了影片固有质感,干干净净却毫不怜悯,宗教分歧、事业颓丧、一窝子可爱儿女裹着寒冷残喘,这个家庭并不幸福,却靠着各自知觉地艰难维持。画外旁白加深了情怀,一步一脚印地走,后劲很足越看越是感动,又涩又甜。

6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9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alan这里真好看,结尾时当他在空旷的街上看到自己童年时期两个阶段那点儿我差点儿哭了。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 God forgives you,you must forgive yourself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喜欢原作者的睿智,电影在叙述节奏,喜剧和悲剧的场面调度平衡,以及小演员的表演上都很出色,有几次感动得差点没忍流泪。这片子也算是给ALAN PARKER加回了些分。

11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一刻不停的被生活攻打、询问、质疑、挑衅,但人性中闪光的那部分仍然愿意与他们辩论、抗争,不会有终极性的输赢。

14分钟前
  • Pinocchio
  • 力荐

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1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在渣滓中長大而未沉淪的孩子,卻是詭異的初體驗最令人印象深刻。

19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主人公踏上轮船向着朝阳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真得好倒胃口。转眼间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孩子就把自己的过去和仍然疲困的家庭抛在脑后了,不解。。。

20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学习行为,这个被学习到的行为并不一定外显,它可以潜伏在身体里很久,直到某一天动机出现,这个动作也会随之浮现并驾轻就熟。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我们都会变成我们父母的样子。

24分钟前
  • L.C.
  • 推荐

耳光扇得人心痛不已,冷漠无情的社会和毫无责任的男人让一个家庭的陷入绝境。好在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也不在乎多添几道伤疤,即便家庭被戳得千疮百孔,被亲情缝缝补补后依然能维持生活。或许这个世界上,快乐永远是暂时的,多数人都在忧愁和苦闷中交织一生。

29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8/10。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破碎返乡。导演设置了一系列绝妙的对位/展示肮脏:西装革履的爸爸坚持拒绝捡煤渣,逼得妈妈与教会门口乞丐争夺残食,肉体交易抵租金,双胞胎嬉戏于流入房子的积水、舔报纸油渍充饥(瞄了眼泳装模特),与肺痨姑娘恋爱/私吞积蓄是少年过早成熟的悲剧。

3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无他,感人至深。还有我喜爱的Emily Watson.

33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小男孩吐舌头版海报曾引起我的兴趣,还以为这是像《小淘气尼古拉》那样的有趣儿童电影?终于在机缘巧合&无剧透的情况下观影,没想到影片讲述的却是类似《活着》的故事,贫穷&丧子不禁让我联想起“多年前发生的真实往事”,而一家人的困苦生活还联想到《铁拳男人》,不过《安琪拉的灰烬》里的父亲却没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试想,当美国(英国)梦碎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图景?

41分钟前
  • 潇蔚
  • 力荐

以成年的我的口吻进行回忆,贫穷和死亡笼罩着日常,就像临行前见到的月全食,美国梦就是月色重新被拨开的比喻。电影在时代触感上做得很好,满是水坑的街道,衣衫褴褛的孩子,寄情于宗教的贫民,排队去看裸女是致敬费里尼的《月吟》吧,不过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我”的写作天赋,远去的父亲,这些都随着美利坚之行被忽略,应该再给沃森加些戏,她很适合在逆境下顽强生存的女性形象。

42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1.没有女权该是多么恐怖 2.没有宗教该是多么绝望 3.没有cult般的爱国该会幸福很多 4.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 不懂不懂 所有元素离我生活太远不能get到。

46分钟前
  • yaoyanan
  • 还行

3.5。唯有爱上帝和自己,才会爱上帝所造物。海报吐舌头,是为领圣体。一家在唱赞礼,唱到“尽管年老沧桑,但你不会失去母亲的爱,直到她入土安息”的时候,弗兰克泪目。夜景摄影真的好美。集体观赏月食+1。

47分钟前
  • Cloud-D-Zoro
  • 还行

当男孩终于踏上了美国梦的起点时我突然有了希望这部电影应该像电视剧一样继续下去的想法 冏 很动人的两个半小时

51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推荐

乡愁匍匐而出,此片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对艾米丽·沃森式表演的厌意。

5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