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乐园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布丽娅·维纳特,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里维拉,梅拉·穆德,瓦莱丽亚·科托,乔希·奥利沃,艾登·马利克,爱德华·帕根,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桑迪·凯恩,吉姆·R·科曼,安德鲁·罗马诺,卡罗丽娜·格拉波瓦,特里·艾伦·琼斯,卡伦·卡拉古利安,邹时擎,祖普·卡塔纳,梅肯·布莱尔,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导演:肖恩·贝克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20:05

详细剧情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

 长篇影评

 1 ) 这就是生活啊朋友,比游轮还美妙

2015年,一部名为《橘色》(Tangerine)的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备受关注,这不仅因为影片所涉及的黑人变性妓女这一题材赚足了足够高的话题度和噱头,更引人注目的是独立电影人肖恩·贝克Sean Baker摒弃了专业的拍摄设备,全程使用iPhone5s手机拍摄,这跟最近陈可辛导演刷爆朋友圈的短片《三分钟》一样,自带话题属性。不过要给跃跃欲试用手机拍电影的独立电影人稍微浇一点冷水,陈导的七分钟短片,除了手机和三脚架能买得起,其余的镜头和附件一套下来倾家荡产都不够,还不包括演职员的工钱。如果说《橘色》的横空出世,是给游走在主流商业电影边缘的独立电影群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今天要说的、同样由肖恩·贝克亲子操刀编导的、聚焦边缘底层人物的《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 2017),则彻底让独立电影扬眉吐气了一回。

不可否认,我是被电影的海报吸引才前往观看的,但是近两个小时丝毫没有尿点,可以说是良心制作了,这跟那些标题党的文章点进去后发现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软文相比简直是一股清流。整部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奥兰多一个迪士尼度假区,适逢夏天旅游旺季,每天都游人如织。不过这跟电影里的主角,6岁的小女孩Monnee和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妈妈Halley没什么关系。这对母女住在景区旁一个廉价的社区汽车旅馆里,这里的生活跟贫民窟没什么两样,Monnee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和同伴一起度过了开心的暑假。

小萝莉和小正太的电影看得很多,他们的灵动和天真本身就容易拉近亲近感,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萝莉形象似乎跟我们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除了萌到让人移不开眼睛,还有乖戾粗暴的一面。有其母必有其女,Monnee的母亲布满每一寸肌肤的纹身就跟挂了彩一样,脏话粗话从不离口,跟姐妹反目,为了生计招嫖,为了房租跟管理员大吵大闹,十足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道德感的赖皮形象。反观Monnee,和同伴往住户的挡风玻璃上吐口水、拉电闸、竖中指、说脏话,骗钱、烧房子样样精通,但是这样的顽童形象一点让人恨不起来。在这个满屏紫色的梦幻乐园里,她们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活泼,像大人般成熟的举止言行成功地屏蔽掉了现实中的残酷。跟母亲一起骗游客的钱,在酒店门前非法卖香水,在售票窗口处索要硬币买冰淇淋,和同伴你一口我一口,尤其在古树上蘸着果酱吃面包的场景,瞬间让人心都融化了。

在特吕弗的《四百击》里,青少年在一个家庭关爱缺失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四处游荡寻觅这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但是Monnee除了尽情挥洒着童年的无限欢乐,母亲的关爱从来没有缺失,只是她摊上了一个付不起生活责任的长不大的大人。这对母女生活窘迫到每天要坑蒙拐骗偷来艰难度日的地步,但是小孩的快乐丝毫没有因此减少,在母亲带她去自助餐厅时,只是几个草莓面包果汁就让她大饱口福,她以大人的口吻和语气对对面的妈妈说:

这就是生活啊朋友,简直比游轮还要美妙,上帝应该来尝尝这顿大餐。

Monnee跟同伴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棵树吗?因为它虽然倒了,但还是顽强茁壮地生长着。

诚然,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就跟影片令人沉醉的迷幻色彩一样,每天接踵而至的麻烦和不堪都被包裹进小孩的童真童趣里。连威廉·达福这样的演员都在这部电影里找不到存在感,他每天打理着旅馆杂七杂八的事,还有为形色各异的住户操不完的心。电影通篇都是这种生活的碎片,最大限度真实还原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但是困苦之外,孩子们的世界和天空遮盖了残酷的现实。她们恣意在雨中奔跑、舔尝雨水的味道、她们跟大人一起搭车看烟花、她们像大人一样思考也像孩子一样玩耍,在得知母亲快要被警察带走时纵情哭泣,虽然结尾和《四百击》异曲同工的奔跑跟前面的风格有些不搭,但是当Monnee拉着同伴一起出逃,仿佛我们也感受到某种东西被抽离。

影片有着纪录片的质感和零散的叙事,但是看起来很舒心,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浪漫,没有任何的歌颂或者贬低,只是一种直白的呈现,就能拉近与那些平日里大众很遥远的群体生活景象。在摄影风格上,绚丽的色彩和明亮的光线,让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不再因为生活的贫苦而显得哀伤。无忧无虑也好,迷茫无依也罢,只要那些小孩开始追着彩虹跑,背后的那些思考早已被浮现在眼前的一切抛诸脑后。

 2 ) 严肃影评#38: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 – 10/10

《佛罗里达乐园》

要描述《佛罗里达乐园》是怎么样的一部电影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

它不断提醒着我二十一世纪开端的杰作《乔治•华盛顿》,因为它们似乎都是关于小孩子的作品;它们似乎都不是关于所谓的剧情而仅仅是关于感觉,关于童真,关于回忆,关于遗憾的作品;它们似乎都给观众展示着一个不甚愉快,却难忘而充满意义的暑假。

它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上一年的最佳作品之一,《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同由A24制作的这两部作品虽然乍看起来除了发生的地点均是潮湿的佛罗里达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有着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去关注平时无法了解的群体,去体会与自身有着千差万别的人们的生活的力量。

或许把对这两部电影的赞誉合起来就是描述《佛罗里达乐园》的最好方法吧?它在120分钟不到的时长里让观众们目不转睛,让观众们欢声笑语,让观众们静心去观察这些平时无法遇见的人们。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这一众生活在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里的人物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再把眼前的陌生人简单地分类、简单地设想他们的人生。

镜头下绚丽的画面

薰衣草般浪漫的紫色墙壁,佛罗里达标志性的蓝白天空,童真的孩子们肆意的叫声,这是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为我们带来的的第一幕。这过分浪漫、过分晴朗、过分童真的画面可能会使观众们以为这是电视上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广告,又或许会让你以为这是广袤无垠的奥兰多公路上那些硕大的广告牌所记载的画面。但仅仅作为《佛罗里达乐园》的开场,肖恩•贝克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镜头以及充满活力的童趣声音却恰如其分地为电影注入了能让人兴奋的能量以及氛围。如此美丽得不真实的画面同时也使电影的结尾显得更加的哀伤而意味深长。当电影落下帷幕时,我们对开场这段色泽鲜润的场景的理解再也不会是那么的光鲜亮丽了,而这却不能改变电影为我们呈现的那破碎而残酷的事实——代表着社会未来的这些天真孩子们却依然会称这里为家。这大概是社会的问题吧?但这都是电影完结之后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2015年,四十三岁的肖恩•贝克在默默无闻地创作了四部长篇作品后终于以《橘色》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闯出名堂(虽然一直有留意这位电影人的观众会说前面的四部作品一样的精彩)。仅仅依靠三部iPhone 5s便成功地把一个荒谬却伤感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仅仅90分钟不到的片长便让我们开始关注社会上与自己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群、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不同于自己的陌生人,这些都是贝克以及《橘色》的魔力所在。也正因如此,贝克大概是致力于以温柔而客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平时无法留意到的故事的美国电影人中的佼佼者了吧?

当贝克这次以更充足的预算开始制作《佛罗里达乐园》时,我们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对他抱有更高的希望。他终于可以使用效果更好的镜头来拍摄他想要呈现的画面,它终于可以召集影响力更高的演员以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因此比《橘色》更好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再次为我们带来佳作

《佛罗里达乐园》的好,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大概都是无可厚非的吧?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要真的说出它好的地方,却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事关注的是奥兰多区域中一座名叫“魔幻城堡”的汽车旅馆。在这座廉价的旅馆里住着的有外表强硬内心温柔的管理员鲍比(老帅哥硬汉威廉•达福饰),有同是纹身遍布着每一寸肌肤、被迫成为单亲妈妈的海丽和阿什利,有总是在游泳池边全裸上阵的格洛里亚。而这些听起来稀奇古怪的角色,也正是《佛罗里达乐园》所想要描述的一群平时不被关注的人群——这帮被称为“看不见的流浪者”,每周都只能靠仅有的收入支撑着住宿、只能在类似“魔幻城堡”这种廉价旅馆居住的社会底层人群。

但如果《佛罗里达乐园》关注的仅仅是这些无法得到安定生活的人物,大概我们也不能说它相对于《橘色》有太大的进步吧?毕竟肖恩•贝克的这两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都将只是对于一群平时我们无法关注的弱小人群的讨论罢了。不是说《橘色》般过程荒诞却在结尾让人神伤的故事不够好,但《橘色》之后的我们对肖恩•贝克的期待肯定是有增无减的。我们需要他用《橘色》的冒险所换来的那更大的制作经费去冒更大的险,去给我们创造出一部更独一无二的电影作品。

是的,他冒了更大的险,因为他在《佛罗里达乐园》中创造出来的这些角色,并不仅仅停留在上面所说的那些乏味单调的描述之上。从某种意义来讲,《佛罗里达乐园》所打动我们的方式,跟上一年的另一部极佳的作品《月光男孩》是类似的:摒弃普遍性的这两部作品执着地往人物的特异性、具体性上聚焦。

鲍比难道只是那些出现在无数电影中的模板式铁汉柔情吗?当然不是了。他的硬朗,并不是表现在他孔武有力的肌肉上,而是表现在独自一人卷起袖子去维护修理整个“魔幻城堡”上,表现在他那地道的佛罗里达口音上,以及表现在他发现恋童癖猥亵男时径直走上去保护孩子们上。他的柔情,同样也不是表现在套路性地在危急关头以情感战胜困境上,而恰恰是表现在生死关头中他那无计可施、无助的眼神上。威廉•达福在他最后一幕镜头渐渐往回拉时那精准微妙而让人伤感的面部表情,可以说是他的表演、甚至是整个电影中最令人伤感的地方了。

而海丽和阿什利这对单亲妈妈姐妹花,同样不是走着老套的发奋图强走出困境路线。恰恰相反,遍体的纹身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两位单亲妈妈不可避免地将会麻烦不断。甚至对于海丽,相信不少观众对她的看法会跟我非常相似——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母亲了吧?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没有所谓的“挽救品质”的角色了吧?但恰恰是她的极度负面性使她对女儿的爱显得是那么的单纯而真实、她和女儿的关系是那么的可爱而让人动容。

儿童演员们的表演分外抢眼

但肖恩•贝克在本片中所冒最大的险,以及本片的最大亮点,毫无疑问的是一众小演员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无论是早熟的慕尼(由新人布鲁克林•普林斯饰演,注定将在日后成为好莱坞的巨星),还是时而调皮时而不知所措的斯库蒂,抑或是平时一脸发懵最后却为了帮助朋友不顾一切的詹茜,都是那么的让人喜爱。即便他们做了不少在成年人看来必须受到惩罚的恶作剧,我们却无法对他们生气。归根到底,他们都仅仅是孩子罢了,更何况他们是身处在极端困境中的孩子呢。“医生说我得赶紧吃个雪糕来治我的哮喘呢!”面对这么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我们都只好放下怀疑的目光给他们买雪糕了吧?

生活的不易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成年人,从不易的生活中寻找着乐趣则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儿童。而这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对比,当然就是贝克为电影所注入最完美的平衡调剂了。无论是过分成熟的儿童,抑或是过分幼稚的成年人,都仅仅是社会的产品罢了。在电影的最后,成年人似乎选择要像真正的成年人般负起责任,但却似乎为时已晚了;而天真无邪的儿童终于在从未经历过的残酷现实面前涕泪交零,向挚友发出求救的信号。当可爱的慕尼终于不再那么机智、那么什么都懂的时候,当她不再希望用小伎俩躲过现实所要对她发出的惩罚时,当她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惩罚、而只知道用小孩子的思路去跟挚友说再见时,能为之不留下眼泪的观众大概是所剩无几了吧?正是这种人物在电影首尾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在电影落下帷幕时更容易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制造出这样畸形却让人同情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无知的儿童们称这座“魔幻城堡”为家,这是值得好好深思的问题吧。

破碎落魄的魔幻城堡

现实使得慕尼和詹茜只能在远处观看奥兰多迪士尼的盛大烟火,而现实也注定所有的童年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极少有电影可以像《佛罗里达乐园》般把这种充满穿刺性的体验表现在银幕上。无论是以魔幻般漂亮的画面来吸引我们的眼球,抑或故意去除配乐以制造出不安的感觉(以及映衬出直升机停机坪的噪音),《佛罗里达乐园》所带给我们的总是绚丽和悲伤的融合体。而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贝克所冒的所有险都是值得的吧?治愈走进电影院的我们,同样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体验,因为难道这不就是我们关注电影的原因吗?通过创作人给我们带来的作品,我们走进其他人的生活,我们体验着他们的痛,以至于我们不敢在以后轻易地对任何一个人下结论,因为他们可能过着我们所无法理解的生活。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这,就是《佛罗里达乐园》的力量。

 3 ) 我们只是trying to get by。

看完佛罗里达乐园,到现在为止还不到一个小时,但是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在看预告片时以为和《阳光小美女》一样套路的片子,虽然《阳光小美女》在我眼中也是一部好片,但是我认为本片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选角,剧情,摄影,导演,没有一样让我个人不惊叹于它的美好和精妙。

故事设定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的主人公Moonee,是一个把本来应该惨兮兮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乐观派小孩。她和妈妈Halley生活在一个住满了穷人却被粉刷得像一个童话世界的汽车旅馆,她每天的生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做一些调皮捣蛋孩子都会做的小恶作剧;赖兮兮地问买冰淇淋的大人要些零钱然后分享一只冰淇淋;围观酒店里爱秀裸体大妈的身材(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个大妈可能是变性人?不过也许我判断错了)然后开玩笑打趣; 从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游乐园气息的大房子前面走过......

整个旅馆就是他们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真正的天堂。没错,他们住在佛罗里达州最著名的迪士尼世界(区别于迪士尼乐园,世界可是全球只有这一个哦)的旁边,而迪士尼世界也在本片的结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部片子之所以叫The Florida Project,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本身是迪士尼要开发但是最后放弃的地盘,对比距离不远的迪士尼世界里来观光的生活在体面的家庭里面的幸福小孩,我们的小主人公们无疑是活得很辛苦的,这也是导演巧妙的对比手法:用绚烂的色彩,来包裹一个实际上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Moonee之所以能有这样乐观派的性格,大概是得益于她同样心大的妈妈。从任何一个负责的成年人的角度来看,Halley怎么都像一个问题少女,而考虑到她的年龄,Moonee大概也是她青少年时期叛逆的产物。Halley虽然表面看起来吊儿郎当,但其实比很多所谓体面的家长还要更爱孩子。她会为了能让母女继续住在酒店里偷偷出卖自己的身体,会去批发一些假货到高级酒店门口兜售,也许有人会对这些行为嗤之以鼻,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本片最美好的地方,因为事实上很多穷人都是一种trying to get by的状态,而任何人都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样的生活态度有评判,因为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活得多么辛苦和艰难。有人也许会问,那Halley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比如和她之前那个朋友妈妈一样去当餐厅服务员。这么问的人我想一方面是没有仔细看电影,另一方面可能也不了解在美国社会假设你有犯罪前科的话,是很难找到正经工作的,所以Halley真的是极尽所能在给女儿提供她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因此我觉得,Halley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负责且爱自己女儿的家长,不论这种爱是用什么方式换来。我们可爱的主人公之所以有那么美好的性格,我认为真的是得益于这位母亲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很喜欢Halley。

而另一位重要的主角,就是我们酒店的经理Bobby。Bobby大概就是好人这个词最好的定义,虽然他的住户们不一定总是尊重他,虽然酒店里面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但是Bobby就是罩着他们的那个大叔:是那个看到有图谋不轨的人和孩子们套近乎时候正义感爆棚把变态赶走的大叔,是想帮助Halley回到正轨的大叔,也是爱每一个孩子的大叔。虽然他作为一个外人不能过多的干涉别人的家事(比如片子最后),但是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人了,非常可爱。

电影的前半部就是Moonee和她的朋友们各种卖萌的大集合,电影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我却觉得有些无聊,因为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只是想让孩子们卖卖萌,后来我发现我大错特错。我发现有不少人诟病这种所谓的“无聊”甚至没有剧情的剧情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电影让我喜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果没有之前这些“无聊”“卖萌”等等的美好,结局的震撼力我认为会大打折扣。

剧情从Halley卖淫的事情不小心败露开始急转直下。这时候观众们开始意识到,虽然孩子们甚至Halley都活在一个充满真心和丰富多彩的他们自己构建出的美丽世界,现实世界却总是残酷的。当我看到儿童保护中心的人冠冕堂皇的样子,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没错,从客观的角度说Halley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是她对Moonee的爱是真真实实的。最后镜头对准她的嘴,以及她声嘶力竭喊出的'FUCK YOU',也许就是导演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的一种回答吧。

在电影的结尾,Jancey在Moonee的大哭声中勇敢地拉着她一起跑向迪士尼世界,我觉得是导演在说:希望孩子们可以永远活在天真烂漫中,不要被这个残酷的世界而影响。我知道很多影评家对最后的结局颇有微词,因为的确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是我个人恰恰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变成我年度最爱片(之前是那部惊世骇俗的《生吃》)的重要原因。假设片子最后改成儿童保护中心的人把哭的稀里哗啦的小宝宝带走,然后妈妈也被抓之类的,我反而会觉得这片子立刻就变成两星了......

片中还有一些细节让我很喜欢,比如没有任何煽情的配乐但是总是刻意强调的直升机吵杂的声音;比如Moonee每次洗澡的时候其实都是妈妈在接客,而Halley都会把音乐放很大声,因为担心她会听到外面“不好的交易”;比如Bobby每次很无奈不知道怎样帮助这些人的时候都是选择抽烟;再比如酒店的老板对救济车来临的不满。其实就是这些小细节,让我越发心疼Moonee和Halley这对母女......并且在走出电影院时决定这部片是我的年度最佳。

电影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已经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流涕了,虽然我周围的外国人似乎不为所动,但是影片结束的时候听到他们讨论觉得大概也是击中了他们心中某些柔软的地方,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表达吧。

希望国内的观众可以早日有资源。

 4 ) 佛罗里达乐园:现实中的黑童话

很难想象,当我在看这部片子时切身地体会到了氧气一丝一丝抽离的窒息感。导演从一开始就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个矛盾体。 纯真的儿童与下流的黑话; 护犊的母亲与堕落的少女; 梦幻的乐园与破败的老屋。 全片用了明亮的画面与色彩,花了极大的篇幅描写孩子玩耍的场景,却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情景喜剧。电影中有一幕是度蜜月的夫妇定错了房子住进公寓。管理员与丈夫打扫时,发现了床铺背后满墙的臭虫。这么一个片段将全片的核心和盘托出。住在公寓里的贫民都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臭虫”。 看这部片子感受到的甚至不是愤懑,而是一种极强的无力感。是对社会缺失的无力。全片没有人是纯粹的坏人,不务正业的母亲无私地给予了孩子爱和陪伴,顽劣无知的孩子用纯粹的心结为朋友,不苟言笑的管理员时刻为孩子们的安危负责。所以你没办法去怪谁,可是生活就是这么面目全非,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残酷。 很巧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穆妮和斯库提与单身母亲一起生活,詹妮的母亲十四岁生下她从此由外婆抚养。他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了一位父亲的角色,女人和儿童,本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将故事的悲剧性质进一步放大。 全片唯一的主要成年男性角色就是公寓的管理员鲍比,他也承担了父亲的形象,操心疲惫但是不失温情,他敏锐地发现靠近孩子的可疑人物并将其赶走,他劝阻住户不要在有孩子的公共场合赤裸上身,他也是唯一斥责孩子们要他们遵守规矩的人。但他也只是一个管理员,没办法成为改变生活的救世主。 身为社会的底层,明明被现实压迫着,却好像没有被社会抛弃,定时来派送免费面包的福利车,将孩子从没有抚养能力的母亲身边带走的警察。但是在面对真正问题的源头——经济,社区没办法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给孩子提供教育环境。所以在这个社会缺失的前提下,其余一切社会福利保障都显得杯水车薪,虚伪至极。 社会对穷人缺乏责任感,穷人才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造成教育缺失。很多人对片中的母亲嗤之以鼻,说她不上进不对孩子负责,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样的斥责质疑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你要她怎么给,她或许也只是一个不被善待的孩子,失业,单身,孩子,她已经给了女儿她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陪伴和快乐,一个还没建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怎么教育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无力感的原因。现实就是现实,你看得见它的残破不堪,但你无从改变,已经形成的社会阶级难以逾越,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上流阶级施舍的善意不会让生活变得好一点,最大的作用或许是给自己做好人的快感,让自己得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上流生活。像极了冰淇淋店前施舍给孩子五分美元的路人,没有人在乎这五分钱,也没有人会想为什么这些孩子吃不上冰淇淋。 这可能就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笼罩在乐园的浮华光影下,没有人会戳破那个七彩泡泡,哪怕泡泡中的人民即将窒息而亡。

 5 ) 糖衣泡泡包裹着苦涩,再斑斓也敌不住现实和破败

《佛罗里达乐园》用轻松的外壳包裹着沉重的故事,熊家长的悲喜剧。九龙城寨般的破旧汽车旅馆,与迪士尼乐园只有一墙之隔,鲜明对比,也是无声讽刺美国梦。孩子们不懂惨,只觉好玩。包租公鲍比如同旧城堡里的骑士,努力想维护旧有秩序,也是全片为数不多,成熟理智而温暖的成年人。从不良少女到问题单亲妈妈,当哈莉卖肉也维持不了这个家时,暂时的幸福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斑斓的色彩只是让人更难过。

1.贫富差距与对比,不同人有不同命。

最强烈的感触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对比,包括贫富差距、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人群、小孩和成年人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比如,富丽梦幻的迪士尼乐园与廉价简陋的汽车旅馆;一顿充满烤培根、树莓、草莓、橙汁的自助早餐和救济面包抹自制果酱的免费午餐;看似认真生活的人,拒绝跟不知如何在生活里自救的人交往;小孩天真烂漫,最苦恼的是天气太热,来不及吃的冰激凌会迅速融化;大人窘迫麻木,需要担忧房租、食物和不能再被抓进警察局的现实。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有着温暖的色调,柔和的滤镜和充满幸福意象的烟火和彩虹。小女孩穆妮跟好朋友斯库提、简希哈哈大笑,她们埋头于寻找廉价的乐趣,在破房子里点火、跟游客要钱买冰淇淋,但实际上,那份不谙世事又略显狡猾粗俗的天真,给了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最沉重的一击。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家庭、环境带给一个孩子多么严重的影响。就像那些花1700美元买四个通票手环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不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嬉皮笑脸的问自己妈妈要零钱买冰淇淋,为什么她们不穿更好看的裙子和凉鞋,为什么她们长大后会文身、抽大麻、不务正业一样。她们的世界是平整开阔的马路,而穆妮脚下是一条充满泥泞的小道。

2.当上进不可得,只能选择更加堕落。

导演也把目光集中到了穆妮和她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平和冷静的叙述,也能流淌出巨大的能量。一切都越温情越悲惨,越动人越痛苦,这就是底层人民的某种本色。电影中,哈莉的野蛮、颓废、自暴自弃让人觉得头痛,总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自食其力,穆妮是不是就能有另一种人生?答案是否定的。她们照样逃离不了这样的生活,顶多像哈希礼那样按时交得起房租而已。她也试图自救过,找过工作,但因为坚持原则被人解雇。哈莉的坏脾气和不服管束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兜售廉价香水成了一个途径,可最后又被来自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堵死,最终,她选择了更加堕落。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剪切的生活片段,但细腻勾勒出一个群体的样貌。从一直充斥于画面内的粉紫色“魔法城堡”,到后面才真正揭开面纱的五彩的迪士尼乐园,像是痛苦长存、欢乐短暂的某种隐晦表述,如同我们每个人正经历的人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流露出不必用语言诉说,全凭镜头表达的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怜悯,只是从小孩的视角切入这个贫困、被排斥的群体,看她们如何在佛罗里达湛蓝的晴空下生活。

3.小孩的友谊是真诚,大人的友谊是互利。

电影中给出了两条关于友谊的线,一条是小孩之间的分享、真诚和相互珍重,另一条是大人之间的互利、易碎到彼此陌路。这好像也在表达,天真帮孩子们抵挡住了一些外界的诱惑和有色眼镜,他们只凭对方是不是喜欢雨后的彩虹,相不相信彩虹后面有金子而相聚,并不会因为对方在某件事上跟自己有不同看法,就决绝离开。

这种鲜明的对比,变成了一根锋利针头,再次刺破了许多人虚幻如泡沫的金色美国梦。导演用写实兼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让我们从佛罗里达的汽车旅馆看到不同人的生存状态。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主题,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也非常惹眼。鲍勃是电影中,一个正常、温暖的好人。可能在他眼里,不管是永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脾气的哈莉还是聪明狡黠的穆妮,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看起来有些严厉和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用一种普通人会有的善良保护着生活在汽车旅馆里的人。这大概是导演多赋予的一丝善意和温情吧。

但看过电影,我们都会知道,再多的天真都抵挡不住现实的阴霾和破败。穆妮终究会长大,天真殆尽,谁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下一个哈莉,还是人生发生逆转成为一个能够消费得起迪士尼乐园的美国中产。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6 ) 五彩玻璃罐里的造梦乐园

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

佛罗里达,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初中时听的hip-hop歌手弗罗里达(Flo Rida),他原名查马·拉塞尔·迪拉德(Tramar Lacel Dillard),艺名以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为称。

为什么提这个呢?

因为确实佛罗里达(美国),就夹裹在嘻哈、造梦的软心糖里。嘻哈文化在反映美国的电影里无处不在,贯穿在《美国甜心》的车载里、扭动在《佛罗里达乐园》小孩的步伐里。而嘻哈发展到后来,却以真诚冠名虚假。

贫民窟的黑人们出名了,开始奢华了。(或者在歌词里自我意淫)以Flo Rida、Rick Ross等nigga(俚语黑人)为首的歌词大抵都是“Little mama,Collar on my Polo, kisses on my necklace,All my diamonds watching, now my watches getting jealous.”

这些口水歌其实根植于美国这个巨大造梦地。

当今大部分的嘻哈流行透露着浓浓的奢侈生活的意淫。吸毒、跑车、金链、酷表征的生活是值得炫耀的。嘻哈不再是2pac年代的真实反映匪帮斗志生活的输出口,口水歌的嘻哈流行开来,纸醉金迷地造梦。

美国无处不在都在造梦,当下的口水嘻哈、好莱坞梦工厂,文化泡沫比比皆是。

在这个窗口下,《佛罗里达乐园》的孩子们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呢?

小女孩在房间里年轻的妈妈海莉给她们放的hip-hop、trap,在草地里玩耍小女孩莫莉模仿欧美女明星的扭臀,年轻的母亲海莉引以为豪,让她们置身于这种文化中。

过度的酷匪文化给孩子们(包括年轻的母亲海莉)编织了一层梦幻网,即便物质经济匮乏也能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天地。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母亲海莉的不成熟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海莉的形象既非日式的单身妈妈(完全弃之不理,如《无人知晓》、《人生密密缝》),也非典型的美国鸡汤(《当幸福来敲门》努力上升的成功案例)。

海莉既要照顾孩子们,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生活中该有的部分,因其年轻气盛。这种感觉正像当下只留下匪帮匪气的嘻哈文化,而缺失上升精神。母亲仅仅只是以不屑态度勉强维生,并不是真的有目的规划的认真生活。而这种不成熟给孩子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良影响。缺失基本素养教育,当孩子扰乱秩序时母亲也以一副不屑的态度回应外人,所有的跋扈刁钻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而不知者无畏,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仍是快乐的(暂时性)。

这种快乐被精心编制在梦幻的小镇里。

被粉刷成紫色、黄色、红色、绿色的墙,汽车旅馆、橘子汽水等看上去很“梦幻泡泡”的场景,无疑是影片的亮点之一。而最独特的在于导演肖恩贝克处理的梦幻写实感。

《佛罗里达乐园》虽然场景看上去梦幻,建筑粉刷、服装也搭配场景色彩有所甄选,但它其他方面却又将之自然化。

(导演肖恩贝克)(PS:还有点帅呢!)

这就不同于以画面色彩为主的故事片处理方式,例如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色彩美术的搭配最为显著,而韦斯·安德森就是要构建一个个完整的起伏的故事,叙事线清晰,配之梦幻彩色的画面形式,一个完整的故事片呈现眼前。

而肖恩贝克的这部影片里,导演弱化了它的故事线,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小碎片。

重点在于用细腻的生活让观众感知到佛罗里达奥兰多某小镇的生活状态,从非常细腻的环境声、人物自然的状态、冗长的生活节奏中去呈现真实环境。

在一段摇臂跟随扫过的长镜头里,孩子们奔跑在梦幻紫色的建筑长廊里,从远处传来的孩子欢笑声、奔跑的脚步声、从天空中划过的飞机轰轰声、公园里其他的环境嘈杂音,全被整合进影片里。

真实的声音再现、手持摇晃的镜头与体现日常性的剪辑统统是生活流电影/现实主义的特点。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见着了达内兄弟与娄烨的手持摇晃典范,而与这种摄影手法相随的画面是灰色暗调的。生活的冗长与残酷、压抑被灰调现实感展现出来。在生活流电影里,画面色调又是比较符合日常状况的。

而在《佛罗里达乐园》里,它的场景是梦幻的、五彩的,却又以写实的手法去完成影片的拍摄。这种处理方式,正好巧妙地点缀了跳跃在五彩玻璃罐子里的童真梦,呈现了梦幻性与现实性的反差统一。

电影剧本设定与拍摄地是在佛罗里达奥兰多的基西米县(Kissimmee),这个地方以迪士尼乐园、水上主题公园闻名。在现实中它本就是被人为打造成梦幻的场地。这也就对应了影片中的巴西旅客来到这个汽车旅馆的事件设置。外来者的闯入好似打破了社区人们的自造的梦幻感,抱怨不停的巴西女人数落这里的设施落后,以介入的身份给梦幻的网开了一个口。

(现实中奥兰多的主题公园 来源网图)

建筑的粉刷也被还原为有可能的真实场景,在一个造梦的国度里,旅游业的建筑粉刷又算得了什么呢?

奥兰多的迪尼斯乐园、哈利波特公园主题正是现实中的处处景观,在这个基础上,导演为此取景,稍加设计,就可以打造出这种“梦幻感”,因为这种“梦幻感”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渗透。

梦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现实的不断介入打破着粉紫色的儿童乐园。在影片呈现的汽车旅馆社区里,成年人自欺欺人,以裸体的方式度假假装富足人的生活;儿童在成人的放纵下烧了房子,而母亲却对火灾表示惊喜,管理员也找借口说这只是无用的房子,“let it burn”;即便是面对快要潦倒的经营、恋童癖老头潜入小镇,对梦幻的地方造成了威胁,管理员也不断地勉强维持经营。

儿童在种种成年人编织的梦幻里继续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成年人(母亲)的无规矩行为愈演愈烈,警察调查、被迫隔离,孩子才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幸福。

结尾逃出家庭,找到好朋友,无法抑制地哭了出来,一起奔向她们真正向往的迪士尼乐园。并不是煽情式的矫饰,在冗长的日常后终于迎来一个人为处理的感情高潮(配乐、奔跑设计),但同时又指向另一梦幻与现实交织加剧的地方——迪士尼。

结尾奔向迪士尼

奔向她们以为的真正理想乐园是怎样的呢?从小镇到城市一路由剪辑完成转换,不仅是差距的对比,更意味深长的是,跳出五彩玻璃罐里的小镇,真正的迪士尼乐园何不是更大的残酷乌托邦呢?

 7 ) 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 1 -

谈到迪斯尼,你想到什么?

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美人鱼。鲜花城堡王子怪兽。天下所有的父母,把最美好的祝福变成现实都贮存在这个童话世界。

在弗罗里达2000尺的游乐园阳光海岸背面,有着同样大片的阴影,在这潮湿泥泞的土地上,野蛮生长着无数塑料仿制品。这里,有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廉价嘈杂的旅馆,大人们好吃懒做,看热闹不嫌事大,粗鲁好斗,孩子们有样学样,连篇的不只是脏话,更有谎话。

美国电视剧《无耻之徒》

如果说《无耻之徒》里是“小确丧”,《弗罗里达乐园》里就是一丧到底,影片没有出现对于“挽救人格”必须谈到的词——希望。

迪斯尼,是造梦的童话世界。童话,是传递希望的。而在这个紫色的城堡里,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弗罗里达乐园》中的紫色Motel

但是绝望就代表着黑暗和阴郁?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当绝望变成生活,就绝不会只充满苦难和伤痛。因为生活,本身喜忧参半。

肖恩贝克把镜头架齐在孩子的肩头,平等、甚至仰视着看待弗罗里达乐园内外的世界,一个有血有肉的阴影社会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银幕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好好学生陈孝正

不是每个每个清贫的家庭都一定有个节制刻苦,一心向上爬的陈孝正。当我们把俯视的镜头调转,当我们放弃”矫正人生“的教化策略,当我们改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只乌鸦都在发奋图强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思维定势,视角就会被打开,更真实的世界,虽然带着残忍,但是也更美好。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带走Moonee时的Halley

导演没有夹带私货挂上任何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他一定不是客观的,因为真实地触碰了边缘人群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更亲更爱更讨厌这群鲜活的人们,他把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摆上银幕,并且让你也不置可否地与其进行了两小时的亲密接触,这时候,你很难去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是错。你只会为他们大哭,大笑,最后苦笑不得。

彩虹就是彩虹,她不悲不喜,是孩子们的笑声为她染了喜悦的颜色。

- 2 -

影片多用片段式串联一个简单的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在廉价motel靠快餐店打工的朋友分享剩饭剩菜生活,她们靠倒卖廉价香水度日。在脱衣舞母亲Halley与好朋友闹翻后,Halley不得不开始卖淫,导致儿童福利管理局派人来将女儿Moonee带走。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母女

这一对母女,在反套路的叙事中,一路奔驰。母亲没有为了女儿的生计奔波焦虑,委曲求全伪装自己找一个“老实人”做接盘侠,建立完整家庭;女儿也没有出淤泥而不染,一心倔强着想出人头地。

唯一的男性角色,是好心的Bobby,他一次性充当了Halley和Moonee的“父亲”角色,虽然强势,但是懂得尊重,愿意交流与聆听。这是一次非常舒适的女性故事书写。

旅馆管家Bobby负责打理这个大家听的一切,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Have a nice day.

影片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碎到不能再碎的镜头,使演员的状态达到高度真实的美感,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以至于我想寻找导演到底想讲什么?什么都讲到,又仿佛什么都没有说,用细节的拼凑,使观众信服这个塑料的赝品游乐园世界,既是童话,又是生活。

绕道游乐园背面,偷看烟花庆祝生日。她们认为别人的烟花就是自己的。

坐在“学会分享”的标语下,等待的却是施舍。在孩子眼里,学会分享,与接受施舍是同义词。

“我妈妈说我得了哮喘,必须要吃冰淇凌才能缓解。”拥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骗人小把戏。

母亲带着女儿贩卖廉价香水,甚至乞讨。在Moonee眼中这不是一次投机倒卖,而是一场冒险。买卖如果困难,就去乞讨,这也需要技术。

废话从来无用,她们只能在这条路上自己走下去。Halley一声不吭地背起Moonee继续走。

导演还善用逆光,让童话气质更加凸显。身在阴影,却始终面向阳光,就像Moonee最爱的那棵树,”它倒了,但是它还是长大了。”

落日的余晖里,Halley牵着Moonee 的手。

- 3 -

如果说,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纪实的镜头语言和童话般的构图配色,那么演员就是成就影片纪实风格与童话风格的重要支柱。天然去雕饰的演技让人忽略镜头的存在,天真纯粹的眼神又带来梦幻的自由色彩。

必须要提到的,是Brooklynn 饰演的Moonee。她贡献了天才般的演技,全篇2/3重头戏搭在这个小演员身上,而她却贡献了200%的戏剧张力和真实力量。

香港国际电影节《面对面:辛贝克》映后交流

在见面会上,导演肖恩贝克力赞Brooklynn不停口,“Brooklynn拍摄最后崩溃的戏份前,她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说,’我准备好哭了,我想了一下如果这次是我最后一次见我最好的朋友,我会多么伤心’,这个演员,我们应该称她为演员(笑),直接跳过调动个人情感,比如想想去世的宠物,想想受到教训的经历......而是直接跳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了,她真的震惊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就是这个哭得惊为天人的一条过镜头。

还有这个想吃掉叉子的可爱特写。

在浴室里遇到母亲的嫖客,惊恐却不敢表露的眼神。

Halley的扮演者Bria Vinaite,导演在见面会上坦言:“我是在instgram上遇见她的,我认为她的纹身和形象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时她以为我是跟踪狂,她不相信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她一个人与所有小演员产生的火花就成就了影片的一半。”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终于补齐房租

没长大的女孩儿,有责任心不知道怎么负责的善良母亲,重情重义却意气用事的闺蜜,脏话连篇粗俗无理的脱衣舞小姐,Halley这个角色如果真如导演最初设想得那样选择一个迷人的魅力女星操刀,恐怕真不知还会不会有这样少不更事的洒脱与随性。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人员即将把Moonee带走

最后,奥斯卡最佳配角提名,威廉卡姆。他是真正意义上弗罗里达这群老孩子的大家长。这个失乐园中,满是麻烦不断、得过且过、不听管教的大孩子小孩子们,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积累竞争的资本,甚至,竞争的动机。社会工作者显然没有太大用处,只能靠Bobby时时刻刻修补的紫色城堡来维护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这项工作是这样细致入微,又无能为力。

Bobby因为孩子们的恶作剧捣乱自己工作暴跳如雷,但也会参与他们的捉迷藏。

会容忍孩子们在室内吃雪糕,但也会因为弄脏地板将他们扫地出门。

会强制限制Halley的访客,只因为怕她深陷泥潭.会因为房费赶走母女俩,也会赶来隔壁旅馆毫不犹豫地掏腰包补齐旅馆差价。他会在无力帮助Halley留住Moonee的时候,在门口点上一只烟。一个男人最无力的时刻。

还有许多小演员,以及扮演小演员的社区家长,生活化的表演和台词淡化了戏剧冲突,却深化了背后的喜怒哀乐,放大了共鸣的力量。你会联想到生活中曾经见过的这样的一张倦容,一双泪眼,以及一个笑容。所有演员的训练,演技掌握的分寸都见导演游刃有余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功底。

- 4 -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有点特别的导演。见面会导演本人身穿黑色套装,很活络健谈地讲述着拍摄细节,他说的最多一次是“自然“。没有太多预设,没有刻意表达的意图,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教化,这导致整部电影纪实叙事手法与写实派演技。而这浑然天成的特点,多半归功于一个字——穷。

肖恩·贝克

肖恩贝克,现实主义风格鬼才,他关注的多半是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物和议题。

从描述在美华裔社会的《外卖》,到描述变性人好莱坞造梦的《橘色》,直至这部关注低保无业游民的生活的《弗罗里达乐园》。他一直奋战在少数人社会一线,却没有多少抗争与批判的意思,他跟随,然后记录,搬运着每个群体最美的侧面。

iPhone5s拍摄的《橘色》

一个穷导演往往有着远大的志向,而把这志向变成现实的却很少,有的人等待资金与投资人垂青,有的人主动妥协创作,曲线救国积攒第一桶金。肖恩贝克有所不同,他总是主动出击,尤其是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他仍旧不停地拍摄。

他甚至用Iphone 5s拍摄了一部长达88分钟的电影作品,甚至令他声名大噪,大奖纷至沓来。这部作品除了创意与技术完美结合,更是在剧本方面折射出导演与众不同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变性人的嬉笑怒骂,在drama的喜剧风格下剖析着不被关注的生活,放映给不愿意撕开社会疮痍的多数观看。

《弗罗里达乐园》最后一幕由Iphone6s拍摄

他从来不怕冒险。甚至在《弗罗里达乐园》中,他同样选择了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戏用iPhone 6S拍摄。因为若要用拍摄器材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iPhone则可以钻个空子。这次冒险也带给我们新的美学尝试,电影,也许就应该是不同媒介的大融合,降低门槛和技术要求,以还原最真实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肖恩贝克这次的《弗罗里达乐园》打了一场漂亮仗,不仅开创了颇具潜质的美学实验风格,在叙事和观影体验上更加有观众缘。接下来身价倍涨的导演,将会同样接受无数小成本成名导演面临的考验,资本的介入会不会动摇导演对准边缘人物、社会的镜头的底座,以及技术与内容如何更佳完美的融合,实验美学风格是否继续?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刊载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作者公众号 WW无证驾驶

2018.8.17

转载\商务合作、约稿请联系微信: wangjiay_4774 qq:602252469

 短评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8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13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2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28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3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45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48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52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55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57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60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1小时前
  • 西楼尘
  • 力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1小时前
  • davekozg
  • 力荐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