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张艾嘉,范冰冰,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刘洁,鲍振江,沈文,李迪,袁泽,陈宇,史敏芳,王国裕,丁娟,黄公望,段博文,李斯丹妮,谢添,李惠娟,向雪,黄鹰,吴小蓉,朱平康,衡文萱,王婷,胡攀科,关越,印一唯,刘文广,曾剑

导演:李玉

 剧照

观音山 剧照 NO.1观音山 剧照 NO.2观音山 剧照 NO.3观音山 剧照 NO.4观音山 剧照 NO.5观音山 剧照 NO.6观音山 剧照 NO.13观音山 剧照 NO.14观音山 剧照 NO.15观音山 剧照 NO.16观音山 剧照 NO.17观音山 剧照 NO.18观音山 剧照 NO.19观音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0:05

详细剧情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范冰冰。韩寒和范晓萱两个重量级人物携手助阵为影人创作主题词曲。

 长篇影评

 1 ) 露骨容易露心难

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羊城晚报】

 2 ) 《观音山》的观音山(按照影片分析考试格式写的)

本片讲述5·12震后一个炎热的夏天,四川某城市里三个年轻人南风(范冰冰饰)、丁波(陈柏霖饰)、肥皂(肥龙饰)在燥热与无奈中寻找人生的方向;中年女人常月琴(张艾嘉饰)抱着巨大的丧子之痛孤独地生活着。三个年轻人因为租房来到了常月琴身边,在磕磕碰碰的相处过程中四个人建立起超越年龄的深厚感情。三个年轻人在一次偶然的出游中邂逅了一座隐藏在深山中亟待翻修的破败的观音庙,于是他们带着常月琴一起来到这座观音庙帮助住持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南风和丁波终于袒露心扉,而常月琴在不断的追问之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清晨,山中雾气缭绕,一只白色的飞鸟孤独地飞向了看不见的远方。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观音山》之观
躁动不安的镜头之下是一场躁动不安的旅程。《观音山》犹如一个青春期冲动的少年,开头没有一句废话,直奔主题。南风在镜前梳理妆容,等待上台演出。画面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绿色背景白色字幕的主创人员名单,一部分为正在化妆的南风。从素颜到浓妆,南风只用了一段播放主创人员名单的时间。稍显漂浮的眼神被盖在浓烈的妆容之下,艳粉色的假发配上嵌满亮片的上衣稍显艳俗,但丝毫不能抹杀南风的青春之美——躁动的青春之美。影片中很有意思的是,不上妆的南风反而要比浓妆的南风看上去更美丽。素颜的南风勇敢坚强,浓妆的南风只是舞台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歌手。

整部影片洋溢着浓浓的纪实风格,多次使用到“南风的视角”和“常月琴的视角”,而两位男主演却经常是“被看”的。女导演李玉完全是在用女性的视角在审视世界,既有着女人的敏感脆弱,同时又充满母性的关怀。《观音山》像是处于青春期正当年的高中生,渴望得到关怀,又拒绝着群体的温暖;狂躁的内心与羞涩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这对矛盾体注定了它身上略带分裂意味的痛苦。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情绪。《观音山》中摇移的镜头让银幕前的我们恰似在照镜子,三个年轻人的漂浮状态,常月琴自我分裂的痛苦,都太像此刻或曾经的我们。影片中最大的道具——火车,串联起故事的发展。三个年轻人搬进常月琴的家,是因为铁路沿线改造;三个年轻人发泄对常月琴的不满,是在飞速行驶的火车上尖叫;三个年轻人离开观音山,窝在火车上为常月琴的死亡默默哀悼。但这是一辆老旧的火车,车上载着的是货物,老旧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速度与力量,火车载着三个年轻人从一个山洞穿越到另一个山洞,从黑暗到过曝,中间没有停留和迟疑,刷啦一下黑,刷啦一下白得刺眼,这正是年轻人的世界,除了黑就是亮,没有过渡地带,刺激又决绝,无迟疑,无缓和,无计划,无目的,无将来。年轻人的速度与激情寄托在一辆老旧的火车上,新与旧的交叠,正是影片中震后重建的新城与废旧的老城的写照——新城依托着先前老城的建设基础,人们从老城搬进了新城,但心依旧留在老城带不出来,留在永固的时间里。影片中与火车对应的是在地震中损毁的白色轿车,它是物化了的常月琴破碎的心灵。这辆破车是她儿子生命的终点,也是她“灵魂生命”的终点。她一个人坐在车里,聆听死亡对她的呼唤,微光从破碎的玻璃缝隙中射进来,周围是易碎的空气,一碰,就会碎成满地的玻璃渣子。三个年轻人的到来让常月琴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兴奋点,在发现三个年轻人偷偷把车开出去之后与他们发生了强烈的肢体冲突,随后又主动与年轻人和解,并修好了这辆破车。此时,我们甚至以为,常月琴的人生会就此发生逆转。但是,即便物质上得到修复,散落一地的心灵碎片也再也拼不好。可以说,与年轻人的和解,正是常月琴决定走向死亡的第一步。在离开之前,她还想最后体验一次生命的快感,纵使都是一些浮皮潦草、没有意义的虚无的快感。

影片虽然没有明确的颜色处理,但可以从情绪上划分出两种颜色:蓝色和绿色。蓝色是三个年轻人卑微抗争后的悲伤,是常月琴面对死亡和分离时凝重的决定,是“世界那么大,我们算什么”的哀叹,是震后心灵破碎的无声呐喊;绿色是深山中的平静与神秘,是修复之后内心的安详,是影片结尾时所有情绪汇成的那个绿色的点——火车载着三个年轻人驶离观音山,钻进黑暗的隧道,三个年轻人依偎在一起,看到身后光明的世界渐渐浓缩成一个绿色的点。至此,影片结束。

象征着力量与速度的火车,载着三个年轻的生命返回现实生活,载着他们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他们的心灵,有没有像观音庙一样被修复?影片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常月琴的死让他们懂得: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三个年轻人窝在火车上默默流泪,他们失去的不光是一个爱唠叨的女房东,更是一段矛盾复杂的青春。

《观音山》之音
强烈的节奏与迷幻的旋律,影片开头就用南风的歌交待了全片的基调。强烈,迷幻。现实生活是强烈的刺激的,内心世界是迷幻的空虚的,三个年轻人如是,常月琴亦如是。现实与内心的强烈反差使得《观音山》中每一个人物都狂躁不安,分裂的痛苦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纵使常月琴保持着“良好的作息时间”,但这种规则性的生活也不过是为了抵挡一些孤独带来的消沉感和空虚感。孤独,孤独,孤独。影片反反复复在强调“孤独”,三个年轻人是孤独的,常月琴是孤独的,就连丁波的父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孤独的——无人理解,无人认同,父性责任得不到释放——这是更加悲剧性的孤独。片中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孤独感,经常能听到不符合语法但是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各种倒装语句。孤独被生活化,显得更加惨烈。

因为南风的职业需要,片中出现许多流行歌曲元素,但都无一例外衬托着南风当时当刻的情绪。片头的空虚迷幻,中途的困顿悲伤。常月琴是京剧演员,南风是酒吧歌手,这一老一少恰成鲜明的对比,传统与现代,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似性和包容性。在三个年轻人终于忍受不了常月琴一大早起来吊嗓子之后,一个恶作剧让常月琴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肥皂替换了DVD中每天早上用来吊嗓子的光碟,当常月琴打开DVD准备练嗓时,却发现电视机上显示出的是一个香艳的场面,音响中传来了女人的呻吟声——莫非这里也是一种隐喻,孤独生活的常月琴,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依旧留存,只是因为悲伤,这些情感和欲望被深深藏进了潜意识,在三个年轻人的调动下,她终于敞开了心扉,接受了那个其实有渴望有追求的潜意识层面的自己。电视机中播放的,正是潜意识中的常月琴。表层意识中,她是追求京剧艺术的艺术家,但在潜意识中,她仍是一个有欲望有追求的普通女人。此次恶作剧,形成一种无意的“挑逗”,她再也不能用“正经”的京剧来掩饰内心的冲动。

影片中“艺术”只是对痛苦生活的掩饰,常月琴的京剧艺术,南风的酒吧艺术,都或多或少为她们带来其他人的不理解,也为她们带来些许麻烦。京剧在常月琴心中是一段隐秘的过往,多少辉煌都随着一场地震毁灭,她每天早晨吊嗓子,不过是在提醒自己:你还活着。震后损毁的轿车里留着一张损毁了的CD,放出来的是《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正当歌曲将要抒发强烈情绪时,戛然而止,轿车音响里是杂音。我们连同常月琴突然惊醒:这对自由向往的梦,早已被灾难摧毁。三个年轻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偷偷将这辆破车开出去,加满油,南风跟着CD里的歌曲一起哼唱,他们是快乐的,他们的自由和向往是被祝福的,而常月琴,只有在深夜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回忆着曾经对自由的向往。这两破车见证常月琴灵魂的破碎,载着年轻人发现了破败的观音山,这辆车曾经装载了满满的浪漫是向死亡,而如今则是三个年轻人天马行空的生涯,但谁的心又能了无牵挂。

“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充当喜剧角色的肥皂贡献出这样一句无奈的台词。杰克逊死了,一种时代的精神灭亡了,一个时代的偶像消失了,我们的生活是否还值得继续?这是肥皂的困惑,虽然我们知道答案应该是“值得继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可能没有所谓天马行空的生涯,因为你我都不能了无牵挂。

《观音山》之山
山的形象往往用来描摹父亲,所谓“父爱如山”。但在《观音山》中,却看到一个缺乏父性关怀和父性立场的世界。南风,丁波,肥皂,无一例外缺失家庭的温暖,而首当其冲的南风和丁波,都是因为对父亲的不满离开了家庭。在这里,最沉默的肥皂其实有着更大的悲剧性——当常月琴问他家庭情况时,他一脸无所谓的憨厚的笑容,我们既看不出他对家庭的态度,更难以察觉家庭对他的态度,这是冷漠的暴力,我们自己都常常有这样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认同,只在叙述中描摹一些可能不是事实的“事实”;你问我,我就说我有,你不问我,我就不会去说我有没有。

《观音山》的女性视角其实是一种边缘化的视角。女性作为社会的边缘性角色,本身就或多或少带着被疏离被忽视的意味,男性的主体话语权在《观音山》中体现在丁波父亲这一角色上,当然,丁波父亲的话语权是被忽视的——影片中,这些男性角色倒成了边缘人物,女性的勇敢坚强,灾难过后对痛苦的默默忍耐,都让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望而却步。丁波不能理解父亲的续弦,南风的父亲依靠酒精度日,常月琴家庭里两个重要男性角色都呈灰色状,肥皂的沉默隐忍和滑稽似乎让他成为了一个喜剧角色……可以说,《观音山》是两个女人撑起的世界。“山”的形象在影片中是一片苍茫,云雾缭绕,山里有个破败的观音庙等待修缮——恰似当前父性立场的存在状态。父亲是山,你看得见看不见他都默默存在着,并且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就算我们因为某些原因企图与之分离,最后也要与之相认相见。常月琴最后选择了在山中自杀,将自己交给包容寂静的大山——这是否也说明,挣扎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挣扎,其实是对自身价值与归属的挣扎。这个归属,是她们一直不愿认同的——女性最终的归宿仍然是一个包容她让她感到宁静的男性。这是现代女性分裂状态的来源。她们宁可孤守边缘的阵地,也不肯投降于男性,不肯承认自己的渺小与孤单,不肯认同自己是“一半”的身份,就算是“猎取”(用“猎取”是在强调胜利的姿态)到某个男性,也不愿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一个真正的家庭。

就在常月琴为自己人生困惑时,丁波与南风终于敞开心扉,在深山中向彼此交付了自己的身体。这里与常月琴的“分离”状既形成对比,又形成互补。一边是常月琴与丈夫、儿子的分离,一边是丁波与南风的交融;一边是“觉得自己好够了”,一边是“好得还不够”;一边是决定要跟随死亡,一边是决定要寻找新的生活。新与旧,既是对立,又是一个如太极般相溶的整体,生生不息,质量守恒。或许一个新的家庭又要诞生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保证习惯了勇敢与抗争的南风会不会再次推开丁波走向女性命定的边缘化,我们也不能保证丁波会不会重复自己父亲的道路变成一个沉默的男人,我们更不能保证,南风与丁波的结合,是悲剧的重复,还是真的是一段新路途的开始。

扮演南风的范冰冰一路走来都是被“妖魔化”的对象,整部影片的营销过程都无法避免“范冰冰”这三个字带来的商业化因素。范冰冰是美艳与诱惑的象征,可以说她是边缘的边缘。因为人性的弱点,我们总是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美有好有善,范冰冰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羡慕嫉妒恨,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桂冠非但没有给她带来荣誉,反而得到更多的口水。“范冰冰”这一复杂的品牌形象,虽然有过度营销使人厌倦的成分,但也看到,这样一个女性在社会上的边缘化地位。她就像南风,美艳妖娆,同时又充满力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诱惑男人接近又始终接近不了,于是铺天盖地的非议倒成了人们一种欲进不得的宣泄。我们也看到,如今父性的无力与懦弱。正是因为这种无力与懦弱,使得边缘上行走的女性对主导话语权的男性产生怀疑,进而选择独自上路。

父性力量是光明的来源,是社会中必须的引领,我们也希望它的精神就像观音山中的观音庙那样,得以在灾后重建,哪怕是借助女性之手。

“山”更是社会主体力量的象征,在《观音山》中,更代表震后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心灵家园”。与《唐山大地震》恢宏的气势不同,《观音山》所表现的震后更加生活化具体化残酷化。作为艺术电影,《观音山》更需要传达的是人文关怀,即便有范冰冰陈柏霖张艾嘉作为商业价值保证,影片中对于心灵家园的呼唤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三个年轻人在消遣的旅途中与观音山和观音庙邂逅,他们在观音庙中看到了震后恐怖的破碎与分裂,残缺的肢体与破碎的心灵完全借助与庙内遭到破坏的景象展现,由小见大,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纵使外部(城市建设)可以得到恢复,内心的缺失(被毁的观音庙)还是需要长时间的修补。每一次天灾,就是一次人类心灵连接的断裂,与至亲至爱的断裂,与自我的断裂,与社会关系的断裂,与信念的断裂,与生命的断裂……新的一代能凭借天然的勇气,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老的一代却在无力的挣扎中,慢慢损毁着生命的能量。就像常月琴所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好够了”,是的,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无力继续独自等待下去。观音庙的重建,似乎让常月琴读懂了“离开”的含义,她已经不需要多余的掩饰,听从自己内心的旨意,不再挣扎不再困惑,死是解脱,是重生,一只白色的飞鸟飞进白色的云雾中,不知去向,这是常月琴的灵魂,更是灾后许多人灵魂的走向——飞向未知的明天,期盼重生。灾后女性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家庭的破碎——或者说,是家庭中父性力量的破碎,她们的生命天平不能维持平衡。归于群山,归于父性力量,这是常月琴给自己的回答,可能也是女导演李玉想要给女性观众的回答。男性与女性在纷争中得到和解,得到平衡,互相包容,互相依偎,互相融合,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山依旧是山,且永远都会是山,我们承认不承认,它就那么默默伫立在那里,岿然不动。女性就像那只白色的鸟,渴求天空,又不能放弃山的怀抱。

影片结尾三个年轻人挂着泪离开了观音山。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到这里。观音山,观音庙,太像一个梦,常月琴是这场梦中的主角,轰隆的火车带走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带走一段生命的迷梦。速度与力量才是时代的主题,响亮的汽笛掩盖住一切哭声,眼泪是不重要的,是边缘化的,伫立在云雾中的群山目送三个年轻人的远去,就像父亲一样站在家门口,默默无语,眼睛里是沉默的期许,是隐忍的等待。沉默,是父亲的武器更是弱点,沉默,也是时代更迭的真实标志,热闹是别人的,我们什么都没有。

雄性的轰鸣的火车带走了雌性的眼泪和悲伤,世界最终浓缩成从山洞中望出去的一个小小的绿色的点。不禁想起那三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山还在那里,灵魂依傍着山,成了永恒。

 3 ) 孤独是永远的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菩萨倒了,碎了。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尤其是死。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她是否找到了信仰?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4 ) 我们天上人间见

在看《观音山》之前,我回想了一下,忽然发现李玉此前拍的三部剧情片我竟然都看过,但每部看完都比较失望,尤其是《苹果》,当时看完我还说过那部电影就像一个“打擦边球的怪胎”。
今天去看了《观音山》,也许是因为我对李玉这位导演的期待值比较低,所以看完这部《观音山》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点。
我想李玉可能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艺术片导演,但她对于自己的导演水平也挺有自知之明的,估计她也知道自己的电影很难像国内的某些艺术片导演那样拿个金棕榈、金狮或金熊之类的大奖,然后通过赚老外的钱来帮投资人先收回成本再大赚一笔,所以她只能在拍艺术片的同时瞄准国内电影市场。但你也知道,大多数国产艺术片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收回成本几乎比登天还难。所以李玉将自己最近的两部电影都搞成了话题之作,而她的立场则是伪文化精英式的擦边球立场。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要怪只能怪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太畸形了,而李玉的这种尝试,某种意义上也给国产艺术片导演指出了一条新路,即拍一种中国特色的国产商业艺术片,然后想办法用相对比较省钱但又很管用的方式大力营销。
《观音山》在公映之前,营销工作做得还挺成功的,尤其是本片的主题曲由范晓萱作曲,韩寒作词,他们的这一招儿狠狠地扼住了无数豆瓣文艺青年的七寸,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还挺大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看完电影,我还跟张胖儿开玩笑说:高考落榜何处去,韩寒遥指观音山……

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片中的人说方言呢?听着陈柏霖和范冰冰扮演的外省青年操着一口多少有些港台腔和北京腔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乱编的故事。
看《观音山》的前半段,感觉导演讲述的那个残酷青春的故事实在有些小儿科,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而张艾嘉在本片中的“绝望表演”也因为过于用力而有煽情之嫌。如果你看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艺术片,你会发现那些艺术片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是隐忍而节制的,他们更倾向于让观影者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真正残酷且绝望的那些东西,这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而李玉在本片中过于用力且不知节制的叙事,也让本片丧失了成为经典艺术片的可能。

如果说《观音山》这部电影和国内同类电影相比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要说本片最后通过宗教完成了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升华。对于本片的这种升华,我在看完电影后跟张胖儿开玩笑说:“蒋雯丽拍了一部《我们天上见》,我觉得李玉的这部电影也可以命名为《我们天上人间见》,这个‘天上人间’不是北京朝阳区的那个‘天上人间’,而是天上的极乐世界,估计这部电影里张艾嘉演的那个人最后就去了我说的这个天上人间了,在那儿她就能跟她死去的儿子以及她老公团聚了……”
都说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导致自己的心灵居无定所,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现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孔子又给搬出来了,看来当初的新文化运动是白搞了。爱因斯坦曾说佛教是最契合现代科学的一种宗教,真是这样吗?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商业艺术片,将残酷青春和佛教嫁接在一切,倒也算搞出了一点新意。

另外在《观音山》的结尾,导演让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并暗示观影者:被过去那个时代洗脑的父辈现在过得也很苦啊,他们也是受害者。
一个人一旦原谅了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希望这一代告别了青春的人在当了父亲之后,能更合格一点,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这样他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应该就能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了吧。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你看李玉虽然到目前为止,电影拍得还是不怎么样,但你想一想,她现在才37岁,在她不到2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然后一部接一部地拍到现在。她这么拍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她没准儿真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师也说不定。估计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其中大多数人会苦苦思索所谓的实现梦想的秘诀,他们可能会一直思索到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还有一些人,则像李玉那样,他们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梦想给供起来,他们对待梦想的方式是霸王硬上弓,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开始乱搞,没准儿搞着搞着就把梦想给搞定了。

 5 ) 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观《观音山》

小时候放鞭炮,我总是躲在大人后面,胆战心惊地看他们点燃,等到烟花放完,我还在胆战心惊:因为有一次鞭炮差一响没放完,我对妈妈说,妈妈,还差一响呢。妈妈上去看了,最后一响终于响了,妈妈的眉毛也炸没了。虽然后来妈妈的眉毛又长出来了,但这是我童年时自己默默内疚的一个阴影。

而最让我害怕的是,把鞭炮的火信点燃,将其闷在易拉罐里,然后,等啊,等着,一声闷响。易拉罐有时候会飞天,有时候会一无所终,有时候会裂开。鞭炮响了,而且在心里一直回响着,甚至郁结成心痛。满口满鼻子都是烟火味儿,缭绕不去。

观音山,就是这种闷响。就是这种坚韧的烟火味儿。并不锐利,但是,猝不及防,声息无边无际。凡是有感触的人,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常记起。因为它如此地贴近生活,生存,生命本身。

看毕观音山,我对它的票房并不乐观,比起让子弹飞的飞扬跋扈,非诚勿扰的华丽表演,观音山平淡得像办公室的袋装茶,无非是生活,无非是生活铸就的命运。但我相信,喜欢观音山的人会很喜欢。人分两种,有痛感的,和无痛感的。痛感,无非是一种存在感的存在形式。

观音山,写出了人生的痛感。也写出来人之存在。

说道存在感,许多人把这部片视为青春片,在我看来并不是,这部有着纪录片一样朴实剧情的影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青春”,“迷惘”以及“在路上”。春节回家后返校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文章:小城姑娘。写我自己以及和我一起长大的但一直没有离开家乡的姐妹们。这部片里,南风就是小城姑娘的极致标本,是可以和贾樟柯的小武对照的人物。范冰冰的光鲜亮丽并未损伤南风这个形象,这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础。李玉在人物的塑造上,从《红颜》,到《苹果》,再到《观音山》,都将小城姑娘作为一种典型艺术形象精雕细刻,凶狠地把她们扔进粗糙的命运里,冷静地看她们头破血流,而又拼死挣扎。南风,实际上已经是比较温和的一个形象。受不了南风把酒瓶往头上砸,强吻街头太妹,为爱情卧轨,当着酒鬼爹的面狂饮三大瓶老白干之狠劲的,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在小城呆过,没有被那种毫无希望的人生窒息过。你以为每年从全国各地,忍受着铁道部的恶狠狠盘剥的人们,奔赴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真的只是图一个温饱,错了,年轻人,他们图的是一个活法。这个活法,不是那么浅薄的消费场所,时髦衣物,繁华街景能囊括的,而是一种“可能”,就像几个年轻人接触到常姐这样的京剧团演员作为房东,也是一种充满新鲜空气的可能一样,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和他们必须和街头混混短兵相接不一样,和为了生存与当地警匪恶霸博弈不一样,和为了赚钱必须忍受猥琐的揩油不一样。哪怕常姐每天6点起来吊嗓子,孤僻难懂,无法通融,他们仨依然不愿离去,因为常姐代表着他们向往的生活本身——安定,不用和生活短兵相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不为外界打扰。


这是南风们没有的,所以他们挑衅着常姐的世界,他们偷窥,他们保护着常姐。他们不自知地以激烈的方式进入常姐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住客。还记得,南风们第一次进入常姐的楼房时,南风欣喜地说:咱们这算是住进京剧院了哈。进入常姐的房间,南风竟然连厕所和厨房都分不清楚。开出常姐的破车,三个年轻人欣喜地兜风时的快意淋漓。

在没见到常姐之前,南风的生活中狗血不断,以至于她都没有办法好好哭泣,好好去吹吹风,好好和自己爱的人拼死爱一场。南风,是一个生命力很强大的女孩子,那些极端的行为,放在小城的背景里,是非常自然的。在小城里,年轻人擂肥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不甘受辱,你怎么办?打群架互K?缺人!即使人齐了,没人家专业;报警?有用吗?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为了朋友,你便有了足够强悍的勇气——我没有人,但是我有命;我打不过你,但我敢流血;我是女人,我不能等你们欺负我,那我只能欺负你的女人。为了帮肥皂夺回被擂肥的几百元钱,在一帮混混面前,南风把啤酒瓶砸向自己的头,疯狂地强吻其中的女混混,站在南风的处境中,你必须承认,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她做到了极致,还能有更加酣畅的行为吗?不能。

同样的,看到愿意和自己患难与共的男人与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卧在铁轨上,一字一顿地问丁波:为什么,你和别人可以,和我就不可以。我喜欢这种表达。也很喜欢她看到丁波搂着别的女人时淡定的忧伤,丁波一定是爱她的。她很确信。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还可以对别人那样。丁波的父亲揭开了这个谜底:当年丁波的母亲病重时,丁波的父亲不是不管,而是偷偷地给人下跪求情借钱去了。“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救不了,有什么用。”丁波的爸爸如是说。丁波是一样的逻辑,他是送啤酒外卖的,因为人长得帅,被女顾客屡屡揩油,在工作场所——酒吧里,他和女郎热吻。本来这和大城市里,白领们衣冠楚楚地应酬卖笑并无本质区别。为了帮南风还上无意伤到客人下部而遭索赔的两万元钱,丁波卖了赖以为生的摩托车,而卖啤酒的同时,逢场作戏兜售虚假情感,又怎能和南风说得清清楚楚。南风也不一定不懂得,她反抗的正是这种爱情中的“政治正确”;我一定要让你过得好,才能爱你。悲剧因此诞生。两个人的事,坚持“政治正确”的那个人总是无比正义,无比强势,无比不容辩驳。女性的情感,哪怕再伟大,在男性那里,从来都必须在现实里烫一烫。这一烫,情感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情怀与情绪。而后者都是易逝的。“一个男人,只有拥有了很多时,才能爱自己爱的女人”只是拥有很多是多少,到了那时又是什么时候?无奈的是感情,它是一个脆弱的TIMING的过程,过了,就回不去了。因为那时那景,没有什么,比一个实际的拥抱,一个真实的吻,更来得实际,比物质更加坚硬。

南风,还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还会打老婆。南风回了家,对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泄愤;你不是要喝吗、我今天喝给你看。还是一样的逻辑,南风,在社会中,在男友,在父亲面前,她都是劣势,因为她善良。只是她不服输。除了伤自己,她拿什么反抗围绕着她的所有让人窒息的不自由?她是没有家的人。尽管她父母双全。那天,她无声无息地跑到常姐床上,躺在房东常姐的怀里时,两个孤独的女人相依为命的感觉,引起的情感共振,让人静默感动。

主要人物之间的和解,发生在观音山上的那次出游。南风和丁波终于释然地在一起,水漫过他们的脸庞,也许,许多人看到的是情欲。但是,我想,山中温泉的水,代表的应该是温暖。就像确信爱人睡在自己身旁的那种温暖。最好的情爱,是和温暖有关。欲望,只不过开关罢了。

常姐在这次出游中,消失在南风三个年轻人的视野里,这个儿子在地震中死去的中年母亲,一直脆弱得如一抷上好的青花瓷,从一开始,她就和南风们格格不入。为了训诫这帮吵闹的小青年,她会假装给肥皂看手相,然后恐吓他,她会把丁波的牛仔裤剪了做了报纸收纳袋。和解的第一步,是南风们揭开了她的破车的秘密。正如南风们把常姐当作窒息平淡生活中的一扇新窗口,常姐又何尝不是呢?常姐因无法排遣中年丧子丧夫的悲痛以及没有希望的孤独生活,而割腕时,血浸没了洗手间的水池。邻座的师姐说:这是最痛的一种自杀方式吧,对吧?我在黑暗中笑了,用力地向她点点头。其实,活着的人中谁又能知道答案呢?但是,我想,割腕是最平静的一种死法,常姐甚至把割腕的那只手,放到洗手池里,她不愿打扰到那三个小朋友,血流吧,让水冲走就好。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她赌赢了,孩子们救了她。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逼迫自己打开心门,接纳闯进来的年轻人,她和他们一起兜风,一起去迪厅跳舞,一起去爬山。

人不会永远孤独的,最终,她是跳崖,还是皈依,都不重要,她总能找到某种让她的精神安歇的方式。无生无死,一种和极致的孤独和解的姿态。

许多人对常姐儿子的死所带出的512地震片段,兴奋不已。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观音山所在的都江堰,也是失子母亲最为集中的地方。甚至,本片的观音山,也包含有某种特殊的意涵,观音,民间常用来做送子祈祷的世俗化的神仙。其实,这种联想大可不必。对于丁波来说,妈妈的死,爸爸的再婚;对于南风来说,父亲的宿醉,母亲遭遇的家庭暴力,被勒索的2万元;对于肥皂来说,缺爱的家庭,被人盯梢擂肥的恐惧,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地震,它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它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伤联系在一起。那些失子母亲的哭泣,那些难以愈合的恐惧与孤独。李玉的电影里没有大事,有的是将生活中的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小城人物。这种家常的、贴近地面的视角,反而拥有了无所不至、扫荡一切的直面生活的勇气。

观音,不代表宏大的情怀,也不代表抽象的信仰。它代表的是母亲这个终极的概念,是故乡这个无法放下的重担。丁波母亲的死,南风母亲的痛,肥皂母亲的缺失,都是他们和失去孩子的常姐相依为命的潜在脉络。母亲,是一种象征。是我们抵御粗糙人生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所有和母亲有关的痛当中,最令人伤痛的痛,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痛。常姐无论是自杀还是皈依都是一种放下。这部影片的历史对接,是理解常姐的关键所在。常姐不只一个。

整部片子,快乐很少。所以,我理解李玉在常姐割腕自杀后安排的温暖的片段。但我个人其实不喜欢这种强颜欢笑。这会令人尴尬。该流泪就流泪吧。假如有南风们的哭,和常姐安慰他们的笑,或可更符合他们之间的对位关系。毕竟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只要母亲活着,哪怕她流了再多的血,依然会是这样。这是情感逻辑。

篇末的瀑布,仿佛是一剂安慰剂,大有大浇块垒之感。

只是站在观音山上,俯瞰故乡的年轻人,是否真的释怀了生活?

观音,只有在中国,才是女相,是普渡众生的神仙母亲。在中国,观音等同于慈悲二字。尽管,这部片中的小城生活处处令人窒息,但也处处充满慈悲。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有慈悲的一面。就连欺负肥皂的女混混擂肥后扬长而去之时,还不忘鼓励肥皂说:只要你减肥成功,我就做你女朋友。

观音,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假如,母亲就是故乡本身;假如,我心安处是故乡,那么,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

也许常姐的无生无死,就是我等到的那声闷响。这样也好,以无所谓的决绝,与孤独和解,从此无所谓心痛。

注: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风景区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北4公里处(二王庙旁),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古刹名山。

 
图为电影中出现的铁路上的廊式山洞,本人拍于2009年从北京赴川路上。而那次出行的目的是去都江堰板房区为失子母亲做心理支援服务。

原文发表于本人博客,含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0e190100ran5.html

 6 ) 穿过幽暗的岁月

      首先说真的,不是因为范冰冰,我不会看这部电影。这是我为电影加上第五个星的理由。
      其实这不是个影评,只是个剧透。绝对不是评论。

     电影的开始,南风正在利落的为自己“打扮”,不过与其说是打扮,倒不如说是装扮更为合适。一切妥当之后,她拿着扩音器纵情放歌。随意,张狂。二位男主出场。

    很快,或许因为南风的失误,或许是那男人有心找茬。

   “你...那儿没事儿吧?”我很不厚道的笑出声来。男人叫嚣之时陈柏霖挺身而出,很快就被大家拉开。
    
    原谅我真的看完了电影也记不起来陈柏霖在电影里叫什么。OTZ

   第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好的镜头出现了,肥皂的电动车没电,在后面一直艰难的骑着,陈柏霖则载着南风骑着摩托吹着晚风。很生活,又很艺术的一幕。
   
  这是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青春的故事。

  南风是个性格很强烈的人,耍狠真是比不过她。带着肥皂去帮他出头,啤酒瓶一下就给砸头上,血流了下来,抓住那个女生就狠狠的吻下去。好不容易将她俩拉开,南风满脸的血,“你还挺享受啊。”当时欺负肥皂的人都“受到惊吓”。
  另一次就是在病床前,“你不是爱喝吗?我喝!”两瓶白酒灌了又砸了。吓的老人家哭着让她停下来。我相信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解都有用。
  因为这股子狠劲儿,我脑中那一刻居然出现了李米...

  南风在电影里两次哭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得知被伤的人求偿两万。她没办法继续在店里呆。第二次是看见陈柏霖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开始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肥皂不让她看。她出了酒吧,晚上却在常老师的床上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

  我想或许,我再也看不到范冰冰在大荧幕上那如此销魂的酒红色长发了。

  常老师是电影里的另一条主线。房东,总是找南风他们的岔,让人觉得这个中年老女人性格古怪,简直没办法好好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和常老师几个回合的互相整蛊。其实也让我看到她其实也是个可爱的人。比如拿了陈柏霖的牛仔裤做成了置物架,比如看手相一直唱衰肥皂今后的人生。这一段笑点颇多,很轻松。
   对了,陈柏霖拿报纸递给在洗手间的南风让她揉揉再用的那一刻我真的笑了。

  南风他们发现了常老师的秘密,开着那辆事故车出去。

  “穿过那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中间唱片跳针了,南风关掉了它。他们都无法知道,就是在这跳针的一瞬,常老师失去的她的儿子。

  张艾嘉这个角色有很多场哭戏。第一次的爆发就是南风他们开着车回来的时候。她连说了好多个滚字,生气的把南风推倒在地。
  晚上一个人总是坐在事故车里哭泣,抽着烟听着蓝莲花,默默的思念着故去的儿子,她的生活,是没有颜色的。
  这三个孩子,就是这样硬闯进了她的生活。而她自己用力的抗拒,却也是徒然。

  带着蛋糕的独腿女人出现的时候,验证了之前我们一切的猜测。三个孩子识趣的避嫌了。可是接下来就是陈柏霖背着常老师,南风握着她受伤的手臂,三个人慌慌张张的把她送进了医院。

  第二次,血占据了镜头。在陈柏霖打赤膊的身上,南风的手上。

  三个傻孩子穿着肥皂买的“一直掉毛”的羽毛衣cos天使,安慰刚醒的常老师,这一刻,她的世界不同了。
  “你们得赔我床单..."

  "赔!我赔您床被子!”
  “上帝说了,只要你没事。”孩子们这样安慰着她。

  终于看到了这个中年女人,发自内心的笑。

  这之后,电影则有一长段三人乘着火车,穿越各种隧道的镜头。私以为,这一大段是李玉导演专门为范冰冰准备的。这一段所呈现的,就是范冰冰的各种姿态的美。属于青春,属于范冰冰的美。

  观音山,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

  其实我并不懂为什么陈柏霖就这样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了。他是爱南风的,却这样伤了南风的心。

  只有半夜的一条短信,我走了,不回来了。

  南风回到老家,和爸爸耍狠,和同学聚会。最终却也无法填补内心的遗憾。
  ”城市这么大,我们算什么。“KTV里,南风的同学如此感叹着。
  陈柏霖整天闷闷不乐,肥皂也生他的气,两个人气氛古怪也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这两个人真像小孩子啊。
  直到陈柏霖在换灯泡,低头的一瞬,看见了南风的笑脸。他默默的帮南风把行李放进房里。一切,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他对南风说“我总觉得,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拥有他爱的女人。可是我不知道,很多东西到底是什么。”他说南风不是男人,不懂得他的心情,可是南风反驳说他也不是女人,无法体会女人的心情。两人在铁轨上聊着这个话题,直到火车要碾来的前一刻才跳出铁轨。两个人的都笑了。这或许就是青春吧。“不怕死”的青春。

  512地震终究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在电影插入当时的影像时,我还是无法平静。孩子们为常老师修好了那辆事故车,带着她去灾区。想必她看到废墟的一瞬间,内心一定也是有着很大震撼的。其实,失去家人的人又岂止她一个呢。

  正打算把私房钱捐庙的常老师发现钱变成了假的,一怒之下把钱都烧了,很傲娇,南风她们喊着里面有真钱的时候,这又烧钱戏码顿时喜剧了不少。老人家像妈妈一样捶打着孩子,“要钱不会跟我说啊?!要钱不会跟我说啊?!“然后几个人又把真钱挑出来,收拾残局。

  四个人留在了观音山,帮助修葺了观音庙。常老师也就此永远的留在了观音山,记得她说过,“多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长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了快乐,虽然“早晚”自己都是要离开的。但是最后她选择留在观音山的心情,和之前割腕时候的,完完全全不同了吧。
  “他的那个世界,一定是很快乐的。”所以,最后常老师也在心中保留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的快乐,去到了那个世界,寻她的儿。

  最后三人乘着火车,继续穿越着长长的隧道,在观音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青春是自由的,青春是狂乱的,青春也是无奈的...

  但终究,这一切都是美好的...
 

  


 

 7 ) 《观音山》中细节的不完美

《观音山》这部电影情感和意境方面的内容我不再分析,我只想指出片中一些没有做足的细节问题。 首先是还钱那个镜头,很多人没有发现 南风等3人拿真币换冥币时 真币是放在冥币之上 而且真、冥币之间的新旧差异非常明显。按逻辑推论常爱琴打开黄布首先发现的应该是真币 即使她发现了冥币 也一定知道冥币中搀杂了真币。但在后面烧钱的镜头 她完全不知道其中有真币 而且她的原意是要烧 却为什么要把没烧的放在水里全部浸湿? 此外 我认为饰演南风的父亲和母亲的演员是导演在人物选取上的败笔 与南风长的完全不像不说 南风的父亲-----一个常年酗酒而且得了癌症的人精神状态竟然挺好! 这就很说不过去了。 本人今晚刚看的电影 再加上用手机打字太麻烦 所以总结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希望细心的观众可以再找出影片中的一些不足 拿来于大家分享 小弟在此谢过! 3月10日 0点56分

 8 ) 《观音山》:火柴天堂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自始至终,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南方都市报】

 短评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6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中国诗意现实主义力作……

7分钟前
  • 滕雅望
  • 推荐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13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15分钟前
  • Sisse
  • 很差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1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1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20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23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25分钟前
  • Q。
  • 还行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2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29分钟前
  • 不知不知巷
  • 还行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32分钟前
  • 无夜
  • 力荐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40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43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46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48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