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郭柯

播放地址

 剧照

二十二 剧照 NO.1二十二 剧照 NO.2二十二 剧照 NO.3二十二 剧照 NO.4二十二 剧照 NO.5二十二 剧照 NO.6二十二 剧照 NO.13二十二 剧照 NO.14二十二 剧照 NO.15二十二 剧照 NO.16二十二 剧照 NO.17二十二 剧照 NO.18二十二 剧照 NO.19二十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5:05

详细剧情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在影片2014年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长篇影评

 1 )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不被日本政府承认的话题!

受题材限制,“慰安妇”记录电影《二十二》在2014年完成制作后,后期发行宣传都因经费问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导演受到2016年韩国黑马电影《鬼乡》(与《二十二》为同类题材)运作模式的启发,在网上两次发起众筹,最终筹得经费于7月7、8、9日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获得提前点映的机会。 电影的名字是以幸存者的人数来命名的,2012年导演曾拍过一部《三十二》,2014年完成《二十二》的拍摄,截至今年电影上映,影片中的幸存人数仅为10人。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配乐,仅仅通过二十几位老人及其身边人讲述她们那段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和生活现状就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内容。以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这段历史和人群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实该不该把这样的题材搬上大荧幕,该不该揭开历史的疮疤,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我认为『了解才能被正视』,对历史正确的解读和宣扬是应该被接受的。武汉场我们也有幸跟影片中一位湖北孝感的老人的家人一起观看。 影片正式上映时间为2017年8月14日。受商业电影的夹击,电影最终能获得怎样排片也是未知,希望看过影片或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积极在微博、豆瓣、知乎、朋友圈等平台转发宣传。谢谢🙏🏻

 2 ) 请深情凝视这「二十二」道沧桑

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没人聊天、没人看手机、没人吃东西的电影了。

我想很多年后,我还会记得这一场电影,记得那个无声的下午,记得那种浸泡在冷气里的安静,安静到可以听到喘息声、叹气声,可以听到隔壁的《战狼2》,还在连连的炮火声中向新的票房记录冲刺。

这部电影,是《二十二》。

它是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

为什么叫二十二?

这个数字,不是年龄,而是人命。

在抗日战争期间,至少有20万的中国妇女被日军俘虏,沦为性奴。

到2012年,幸存慰安妇的数量已骤减至32位,同年,导演郭柯拍摄了一部纪录短片《三十二》,首次将镜头对准这个敏感的群体。

到2014年,幸存者继续减少,仅存22位,于是有了郭柯的这部纪录长片《二十二》,这也是首部在国内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电影。

而到上映后的今天,你知道幸存者还剩下多少吗?

8位。

是的,只有8位了。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数字不会停下,仍将继续减少。直到某一天,它会停在一个永恒的数字上,不再变化。

那个数字,是:0。

趁着数字还没有归零的时候,记录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生命的温度」和「记忆的分量」,就是《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

话不多说,我们先静静端详这些面孔:

在她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苦痛?惆怅?抑或天道不仁慈?

很惭愧,我很想一一记下她们的名字,但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时,竟还是忘了。

失忆,是罪过。

我只记得那个叫毛银梅的韩裔老人,十几岁时与亲人离散,后被日本人带到中国,谎称是去工厂做工,实际骗到战区,做了慰安妇。

镜头前,她说起那些几十年没有说过的日本话:“欢迎光临!请进!请坐!”这些都是日本人教给她迎客的敬语,这么多年过去,还是记得那样清楚。

战后,她逃到了湖北孝感,再没有回过故乡。可是,她最爱唱的还是故乡的小调《阿里郎》,用她那苍老的声音:“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呦,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你真无情啊,把我扔下。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她还说,这是一首情歌,讲的是爱人要离开了,妻子不愿他走。

我还记得那位叫林爱兰的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脸上还是写满了倔强。

当年,她被日本军官抓去,逼婚,她佯装同意,却伺机报复,后被送进了慰安所。

做了慰安妇的她,仍没有放下这份倔强。直到受尽折磨,失去生育能力,还被日本人挑断了腿筋,成了残废。那一年,她还不到18岁。

被解救后,她一生未嫁,回到老家,独自住在养老院。因为行动不便,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坐在门口张望,从上午坐到中午,吃午饭,再从午后坐到晚上,吃晚饭,回屋去睡到天亮。

见到电视上播出日本兵的画面,她还是会操着临高话破口大骂;她最珍惜的东西,是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为了保护它,老人在床头挂了一把刀,说是“如果小偷进来,我就拿刀砍他。”

倔强的性格,还是没变。

我还记得那个叫李爱连的老人,笑起来特别慈祥,就像是邻居奶奶一样。

17岁那年,她被来村里扫荡的日军抓去,关进了慰安所,受尽屈辱。

如今,她在老家,和儿子儿媳同住。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小孙子一起看电视,看《西游记》,一遍遍地看,还是看不烦;她还收留了很多流浪猫,就放它们在院子里,每天,她还会按时喂食,按儿媳的说法:“她把最好吃的,都给猫了,猫不吃的,才自己吃。

老人也不争辩,指着一只黑黄斑纹的猫,说道:“你看它那肚子,鼓鼓的,准是怀了猫仔儿。”

就是这样,所有伤痛、所有苦难都隐没在日常生活里,不见踪影。

这也是我看这部纪录片时,最深刻的感受。

它本可以把伤口撕开来,供猎奇者赏玩;本可以故意挑起仇恨,为民族主义寻一个爆发的支点;它更可以把那满身血污的往事一一历数,赚尽泪水。

可是,通通没有。

我们在镜头中看到的,更多是沉默、是背影,是时间静静的流逝。

正如海报上的四个字:深情凝视。

或许,这是我们面对一份过于汹涌的悲情时,仅有的一种注视方式。

不施舍,不冒犯,只是温柔地陪伴。

这是作为另一种幸存者的我们,理应保有的一点慈悲。

时间无情地走啊走,走过门前的那棵大树,留下细细碎碎的剪影;走过青烟缭绕的山村,种下青草与荒草;走过看不见的风,走过听得见的雨;走过所有沉默的人,看她们坐在黑暗里,静静耗干残存的年华。

我很庆幸,这部电影在所有该沉默的时候,都坚定地选择了沉默。

比如,在毛银梅老人讲到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回忆到了深处,她突然摆手说,“不讲了,不想讲了,我身体受不了。”

于是,镜头就随着她一起沉默。

比如,在林爱兰老人,讲到自己是怎样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日军绑住手脚,扔进湍急的河流,突然痛哭失声。

没有人再追问,而是和她一起流泪。

还有,当李爱连老人抱怨起其他记者,“每次问那些问题,都当着我的儿媳孙女,我怎么说得出口。”

或是说起,“17岁以后我再没说过这些了”。

那一刻,你就会明白,原来,你所期望的「讲述」,对她们已是「残忍」。

看到很多影评人,都在说这部纪录片素材太少,对人物挖掘不够,或是主题不够深刻…

站在绝对理性的角度,这些问题我都承认。

可是,这一次,我却没办法苟同于理性。因为我觉得这世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理性更可贵,那便是懂得在什么时候,暂时放掉理性。

理性,或许可以触及真相,可以追逐真理。但是,理性,也可能咄咄逼人,成为二次伤害的制造者。

过度的理性,就不再是真诚,而是冷漠。

本片的剪辑顾问是廖庆松,他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曾经剪过《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刺客聂隐娘》等影片。

在看过粗剪的影片后,廖庆松不太满意,奉劝导演,“你要改一改,加入一些史料进去,否则很难打动人。”

但郭柯仍然坚持,“廖桑,我就是一个30多岁的新导演,我就想要这样一部影片。你就当年轻人犯错,你帮我‘错’得浪漫一点吧。”

最终,廖庆松妥协了,他选择放下自己的理性,尊重一个年轻导演的选择。

这才有了这样一部特别的纪录片。

而作为一个观众,我也只想静静欣赏这部电影。欣赏那一幅幅沉默的画面,欣赏那一个个欲言又止的时刻。

只见镜头不断地横摇,扫过光影斑驳的墙,最后停在她们的脸上。那些脸孔,已被岁月雕刻得如此趋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甚至是,时间本来的样子。

难道,你从这些沉默里得到的真相,还不够多吗?

难道,你从这些皱纹堆累的脸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活下去」的永恒真理吗?

在影片的最后,这些老人留下了她们的话。

其中最为动人的一句,是韦绍兰老人说的: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黑底白字,亮堂堂地印在屏幕上。

我盯了许久、许久……直到闭上眼,还能看见它们。

 3 ) “不说了,说了我难受”

关于历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侵略了哪块土地死了多少人经常被人提起,而这些抗战时期丢失尊严的少女却不经常被人记住或者说一带而过。

皱着眉头看完这个纪录片,心情五味杂陈,当时的她们都还是花季少女,却被肮脏的东西弄脏了她们的身体,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杀害,老奶奶说“不说了,说了我难受”。七十多年过去了好多人从来都没向别人提起过,饱受屈辱的活着,一些人因此不能生育,还有儿女因身份的原因不能结婚。

见证过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不证明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沉重的历史让更多新一代的人知道,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4 )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电影叙述得如此平淡,却刻画得如此沉重。二十二位老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人为她们受到的伤害赎罪,甚至没有人认罪,但是她们仍旧坦然得面对着残酷的过去,她还记得韩国老家民谣的调子,她还抚摸自己得到的勋章,她看猫仔不吃的自己再吃,她见儿孙都长大了便觉得幸福,她独自一人离去还把苦难深藏,她说我男人不嫌弃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她说过去了…就过去了,她说,谢谢你们… 女孩说,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所以我喜欢阿婆,她们都很可爱。志愿者说,和诉讼无关的事情我们就不问了,尽量让她们高兴。退休教师说,我那时幼稚得认为可以让日本政府道歉赔偿,但是三十年了,没有任何回应,反而还打扰了她们的生活,我感到很后悔 … 我说,对于我无法做到的事情以及人性最初的良善与美好,我永远怀有无比的敬意。

 5 ) 如果有一段历史是重要的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今年夏天的几个中国电影,都是特别不好被评价的那一类。

如果电影是以余味制胜,那么,感动与泪水,应该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种。譬如起音乐,硬煽情的方法。

我是在影展上看的《二十二》,到这次电影院放映,就不想去看了。因为大银幕与《二十二》之间,无法构成任何一种必要的购票消费冲动和情感驱使,去吸引我,再次走进电影院。

三个月后,三年五年后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再看一遍《二十二》,或者说,认为它有比肩电影史高分纪录片的成就(在豆瓣网评分高达 9 分,克洛德·朗兹曼的《浩劫》,1415人看过,评分 8.9)。

我想说,《二十二》所代表的纪录片类型,能在中国电影院大规模上映,借助口碑效应传播,被更多主流观众所认知,接受并热评,这是一个天大好事。至少,纪录片不再是《爸爸去哪儿》之类的综艺胡来和明星生活花絮。至少,所谓低成本、无明星电影的票房奇迹,不再只有《百鸟朝凤》和《冈仁波齐》。

但这不代表,拥护《二十二》,为一部电影流下眼泪的观众,就有理由去决定别人应该看什么,或者更应该看什么。

尤其是做为电影本身,作为纪录片拍摄的《二十二》,设备到位,画面精致足以在影院上映,其导演手法则是平庸、混乱而失败的。蜻蜓点水的口述采访,罗列开来的记录素材可能是老人确实难以言说,反过来也说明创作者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发挥无多也无从发挥。我还专门翻了之前做影展评审的打分手记,给本片打分实在不高。

我知道,在这样沉重的题材面前,技法是最次要的,抢救是最重要的。

但,为何一直没有抢救。

深究这个问题,很容易导向老人们作为战争受害者,一直没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赔款道歉。

但,为什么会无门无路。

伤害是战争造成的,全面抗战有八年,人生却可能要八十年还不止。我不想说,老人们的悲剧,始于日本的残暴无情,最后却更多是来自周遭社会的歧视、打压与白眼,但《二十二》没有把情绪引向仇恨,甚至让老人发出中日不要再打仗的苦衷。作为观众,我是全盘接受到了老人的善良好意。

可就像有网友调侃的:中日友好天天讲,中日仇恨代代传。

《二十二》能多大缓和,并唤醒更多人去思考历史,权当后话不提。

同韩国“慰安妇”题材的耻与恨不同,半岛国家对日本的深恶痛绝情绪,是深入骨髓。正如《二十二》里面,还有一位来自朝鲜的老太太。《二十二》传达了一种无力感,面对苦难,除了眼泪,似乎难以多言。

电影是平实地在写人,她们卑微、努力生活着。又如纪录片背后自有一段惨痛的战争历史,但相隔七十年,又有多少受害者的历史是我们尚未知晓的。《二十二》所组合的,是受害老人们的过去与现在。中间人生,给观众制造了巨大的历史迷雾疑团。

作为一部电影的《二十二》是简单的,作为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二十二》,却应该引发更多思考。这是一段希望被更多人知道的可见光历史,也跟顶着“暴露国家和社会阴暗面”的独立纪录片貌似不同。

如果怀有忧患意识,担心类似的人与素材一同消失,那么,看完电影,流了眼泪,一个观众是否应该重新看待这个社会,还有哪些活生生的人与素材是容易被消灭与遗忘的,而不只是停留在感动与同情心。

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猜想战争的残酷一二,相去太远的空白,电影及时在场带入。

 6 ) 我们不该替先辈忘记一切

《二十二》,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在写题目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如此沉重。二十二,二十二岁?二十二年?不,是二十二个人。“慰安妇”是很多人都觉得特别敏感,不愿意面对的一个词,对,影片《二十二》就是讲述的仅剩的22名“慰安妇”。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长篇纪录片,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从1932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至少有20万女性被日本侵略者强征为“慰安妇”,至2014年,仅仅在中国内地剩了22名幸存者,这就是片名《二十二》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幸存者越来越少。这些我们都知道,可是对于她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缺失的太多。我们经常会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她们呢?谁又真正了解过。   虽然沉重,但是导演郭柯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苦难,他用温和的镜头,淡淡的色调,为观众平静展示了这22位老人的生活。即使大雨也不是那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昏暗感,相反带给人一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宁静。片子没有去贩卖苦难,就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可是这些却远比刻意的戏剧性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启示更加真实。导演用严格的标准只拍当下,不用历史的画面,也不用刻意的剧情化,因为她们本身的存在就超越了影像。导演也没有过多的融入自己的想法,只是用镜头凝视着她们,不必千言万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告诉你很多,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很多女性在战争期间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她们也是“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人们凭着自己的主观爱恨去标签化她们,在一部分普通人眼中,她们是耻辱的。可是,正是她们,为那些普通人,背负着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过往。92岁的老人韦绍兰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当年在逃回来之后,伴着咒骂声,过得生不如死。她的儿子也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下,60多岁独自一人的他,是因为村子里的人总说嫁谁不好,嫁个日本人,他也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人们没有忘记仇恨,可是却选错了对象。在2017年8月14日,电影上映前又一位老人去世,她们由刚刚拍摄时的22位,到如今只剩8位,她们这一生可能等不到日本人的道歉,可是,她们可以最终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同和关爱,等到国人的尊重。放下的是她们,放不下的是我们。导演通过影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的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可爱的老人。   很多人在讨论,到底应不应该拍这样的一个纪录片,有人觉得不应该,不该再去揭开老人的伤疤,打扰她们的平静,可是历史就是现实,我们不说不代表它没有发生,不代表它不存在。她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还留在那里,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没有资金去修复吗?不,不是的。它留在那里,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无论国家如何强盛,都要不忘初心,奋勇向前,不停止脚步。   正如人们所说,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过去的苦难都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终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短评

不论收获的情感类别是感动,悲伤,愤怒或兼而有之,将镜头对着这些从人间地狱中走出、压根不愿再回首残酷往事的性犯罪受害者的身体与面容拍摄,价值与意义是零。那些温情伪诗意日常的下雨镜头真是看了让人想吐。

10分钟前
  • LOOK
  • 很差

但愿至少有一位可以见证到官方的道歉…

13分钟前
  • 回K-pax了!
  • 力荐

一生的苦难都过来了,到最后也只有一座卑微的坟头。2017观影最佳。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那些说导演不行故事没讲好给低分的人是有多懂?这电影不是让你看技术,也不是在给你讲故事,这是赤裸裸的历史。这历史只陈述就足够震撼和深刻,还给你来个铺垫高潮跌宕起伏是怎么着?历史的伤痛和这部电影记录的那群人的伤痛你够什么资格给评分,这时候就别摆什么高姿态了,装给谁看。

15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对她们的正确称呼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17分钟前
  • DONT_BOTHER
  • 推荐

可能成为这些老人最后的影像了。不谈技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值得五星。

18分钟前
  • 草乙
  • 力荐

没资金,采访人数少,资料缺乏,能拍已经是勇气。这种题材,还想组织得多丰富多显眼?打分低的是多专业呀!!!一堆评分低的说些白痴都知道问题。还有一个说没准备好!准备好,老人都走了吧!无论如何,伤疤都在哪里,不是谁去揭不揭的问题。不然老人跟他们说谢谢,不跟你们这帮脑子进过期豆瓣的人说

21分钟前
  • 清鬼吟
  • 力荐

被将近结束时的一段话打中,大意就是,早知帮她们跟日本政府打官司不会有结果,就不去打扰她们了。其实,不管是去打扰她们,还是不去打扰她们,我都能理解。只是记得尊重她们,尊重她们的疼痛。她们不是被八卦的对象,也不是国家间唇枪舌战的武器。

25分钟前
  • 陆壹肆
  • 推荐

我不认为影片的哪一帧是浪费的。愤怒是一个点动的情绪,没有人能持续愤怒70年,最终一切的情绪都要归于生活,归于平淡的一分一秒。被迫成为“慰安妇”,愤怒过后沉淀下来的是什么。我很欣赏郭柯的镜头语言,因为那才是生活。太多的事都太难,而她们很美。《阿里郎》很美,知足很美,友好很美。谢谢。

30分钟前
  • 绿子
  • 力荐

《二十二》比《三十二》更为平淡 但又觉得原本就应该是这样这两部片子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她说:“之前记者来了好几次,都没跟他们说这个”她说:“谢谢你们”这两句就是对郭柯导演团队的认可将她们带进公众视线让人们了解并正视这个群体谢谢你们

34分钟前
  • 俟河之清
  • 力荐

我个人很欣赏导演的镜头语言,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没有试图把国家的灾难强加给个人进行“升华”,也没有过多感情的宣泄,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现,描述的近乎是二十二个普通老人的晚景。这也就够了。

37分钟前
  • 大脸猫
  • 力荐

哭成傻逼 你们来看阿婆 阿婆就很高兴了 突然好希望 人生是有轮回的 突然好希望他们下辈子能像我一样 是被爸爸当公主宠大的 然后旅游路过日本 也能露出愉快的笑容 好心疼那个70岁因为日本身份不能结婚 还被弟弟所讨厌的爷爷 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无能为力发泄在别人身上 哎

40分钟前
  • SUNTORYYYYYYYY
  • 推荐

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44分钟前
  • ashen one
  • 力荐

她们越笑我越难过 她们不是慰安妇 是被称之为慰安妇的受害者

47分钟前
  • 力荐

题材很好,但是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成形的故事,以大量空镜头表现情绪,对内容进行碎片化的罗列,而挖掘不深,镜头语言上的调度目的太过于显著。虽然知道拍摄很难,但是纪录片毕竟不是写调查报告,必须作为一个成熟影像展现给观众。

48分钟前
  • 撒马尔罕守门员
  • 还行

我们从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可很少有人佩服平凡人承受苦难的那种了不起。

5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同意“抢救式记录”的说法,初衷值得肯定,但这种题材光以情动人还远远不够。动不动就以各种漂亮(却做作)的空镜串场,开始还是因受触动而落泪,中段起基本都是因为哈欠了。“去苦难”适得其反,内容单薄隔靴搔痒,素材组接无力,没空镜就成了个短片访谈录。“唯美”的制作思路其实更接近剧情片,然而呈现出的效果却更像一场以慰安妇老人为主题的摄影展。同样是拍采访,得学学人家王兵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5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存在价值远大于自身内容价值的片子

1小时前
  • 懒猫戏花枝
  • 推荐

关于应不应该拍这个问题,没有记录,最后真的会变成从未发生过。记住并不是为了带着恨,只是有一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

1小时前
  • 尸口
  • 推荐

今天只剩下8位了。如果说吴京的电影代表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体效应的民族主义膨胀感,这部大概是个人和群体的耻辱记忆。如果说吴京宣传他是卖掉房产才拍成电影,这部是靠32099名观众的众筹。这部电影不需要任何煽情,不沉重不悲痛,展现的是老人们最后的生活。她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小众的人。

1小时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