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1982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2

主演:郑振瑶  王培  许忠全  王憧  冯汉元  李占文  袁牧女  

导演:徐谷明  郑洞天  

播放地址

 剧照

邻居1982 剧照 NO.1邻居1982 剧照 NO.2邻居1982 剧照 NO.3邻居1982 剧照 NO.4邻居1982 剧照 NO.5邻居1982 剧照 NO.6邻居1982 剧照 NO.13邻居1982 剧照 NO.14邻居1982 剧照 NO.15邻居1982 剧照 NO.16邻居1982 剧照 NO.17邻居1982 剧照 NO.18邻居1982 剧照 NO.19邻居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7

详细剧情

十年动乱后,建工学院的一幢筒子楼里居住着学院党委书记袁亦方(王培 饰) 顾问刘力行(冯汉元 饰) 水暖工喜凤年(许忠全 饰) 校医明锦华(郑振瑶 饰) 助教冯卫东(李占文 饰) 讲师章炳华(王橦 饰)共六户人家。尽管他们没有公共厨房,只能在楼道里生火做饭,大家患难与共,和睦相处。不久袁亦方分到了新房,还为刘力行也争取了一套。其他住户想把袁亦方腾出的房间做公共厨房用,却得知吴科长(鲍占元 饰)把房子分给了省委董部长的侄子,老刘得知此事后决定不搬新居,而用新房为换回那间房子给大家作公共厨房。之后刘力行在延安时认识的美国朋友艾格妮丝(陈比娣 饰)来访,袁亦方让老刘在他的新住宅里接待,并冒充老刘自己的家,结果闹出很多笑话。性格率直的老刘干脆带她到自己的家里,在公共厨房招待她。升任市建委的袁亦方得知此事后,觉得给中国人丢了脸,以此为借口为领导干部建高级住宅。之...

 长篇影评

 1 ) 时代背景下反映了现实生活

这部片子的角度和叙述方式确实很熟悉,像《茶馆》、《林家铺子》乃至于《乌鸦与麻雀》都是从一个小的环境里反映时代,但不同于前者,在故事和桥段设计上没有那么达到前者的高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反映的社会时代背景,在每个人身上均有体现,剧中人物,尤其是都在学校的职工宿舍,与剧中的时代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也是比较尖锐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篇纠错的文章,既是对不良现象的否定和批判,也是对荧幕外的公众的劝诫和号召。

从摄影摄像角度来说,电影重视写实,整体画面更像是电视剧,构图取景方面没有过多重视,反观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叙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场景构图的尝试。

影片节奏相对较慢,没有大的起伏,需要静下心来耐住性子看。

不过冯汉元先生的演技是很真实自然的

 2 ) 我们的公平从那个年代一直要求到现在

       本来一部那么早的片子,色调又那么糟糕,像一道既无味又无色的菜一样没有食欲。可是第一眼从电影频道就不想再按遥控器了。
    因为是无意看到的,所以我是从影片的中间开始看的(前面的在网上补上了)。很明显,那个年代的片子始终都是一种带着教育口吻来的,无非是想突出老头刘力行的星星叉叉品质。确实,片中的老头要是在现实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老人,善人,雷锋式的人。
    但是这些一般电影都有。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个年代,文革刚结束,就有了腐败,就有了不公平,就有了腐败加不公平形成的“惯例”。那时候就有了严重的住房供需矛盾,特权与反特权。
    真正值得骄傲的是... 我突然想到一段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也照着来一个“英雄体”,三年以来,在追求公平和公平革命中牺牲的平民百姓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追求公平和公平革命中牺牲的平民百姓们永垂不朽!由此上述到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大小特权,争取公平公正和正义自由,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平民百姓们永垂不朽! 所以我想说真正值得骄傲的是明玉朗,水暖工喜师傅以及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英勇作战顽强作战的平民百姓们。
    他们是新中国追求公平正义的祖师爷。影片中祖师爷们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毕竟电影不是在哪里都能上映。
    不知道将来围绕这些的是新电影的上映还是又一场革命,
    

 3 ) 《邻居(Neighbours)》:老干部的烦恼【第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8950601.html

邻居 (1981)

继续看金鸡奖获奖影片。本片获得1982年第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宿舍楼内邻居们因为分房所发生的故事。一个建筑学校的楼道内住着好几户人家,因为没有公共厨房,大家做饭时很拥挤。学校有了几间新房后,现任党委书记指示,让自己和老党委书记先搬进去。搬家时,邻居家女儿出了意外并引发了一些争执,让老党委书记改变了主意,只有党委书记搬了进去。于是,楼道内几户人家为了将空出来的房间当作公共厨房,给房产科长儿子的下水道干了零活。房产科科长不知道此事,将房子给了其他人。就这样,邻居们与房产科长在楼道内大吵起来。看到此状,老党委书记就用自己未搬进去的房子换了这间空房子,给邻居们当作了公共厨房。邻居大夫认为老党委书记这样的做法不能解决问题,隐晦的建议他不如到建筑学校直接领导房子建设。于是,老党委书记向市委书记要求抓房子建设,但没有获得批准。不过,老党委书记还是在住院治病期间让房产科科长 跑完了三栋住宅楼的材料。之前,老党委书记的一个美国老朋友来看望他,使得她见到了老党委书记真正的生活,随后就发表了一篇反映中国住房问题的文章。住宅楼资料审批好后又发生了意外,已经设计好的住宅楼变成了酒店关系户的豪华大宅。听到此事,老党委书记非常气氛的找市委书记理论。一番争吵后,两人决定取缔这些关系户的房子。同时,医院还诊断出老党委书记患上了癌症。几天后,市里会议决定盖住宅楼,撤销要盖的关系户豪华大宅,还解决了因为举报此事而被分配到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也是老党委书记女儿男朋友——的工作问题。一年后,房子盖好了,在乔迁之日,大家收到了老党委书记的信,大家很感动,但老党委书记生死未卜。

本片虽然是一部获得金鸡奖的最佳影片,但是电影实在很烂,烂得让我不想多说什么。它的缺点数不胜数。比如,影片情节混乱。电影设置了多条线索、多个人物,但是却没有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也没有与电影的主要矛盾——房子,发生关系。尤其是老党委书记女儿男朋友的情节设置,根本与主线情节无关。那段美国友人的来访,也是多余的支线。还有,老党委书记罹患癌症更是多此一举。还比如,电影有着多处不合理的设置。最典型的是关系户豪华大宅的取消,太假了!一个市委书记通过一个会议就简简单单的解决了中国人长达百年的“人情”问题?太不符合现实!这也使得这部反映现实的电影变得很梦幻,难道本片是在学好莱坞电影,不管情节如何先来一个HappyEnd结局?以上是电影中两个最主要的缺点。至于,电影的拍摄方面,更是缺点多多,如剪辑不流畅、结构不协调,节奏忽快缓慢,等等。这些使得电影看起来非常的别扭,可以说美国二十年代的默片都要本片好看十几倍!总之,本片各个方面根本就没有“最佳”,天知道它怎么获得最佳影片的!

这部电影表现的主题也是杂乱的。片中展现的有房子问题、就业问题、政治问题、官僚制度问题等,此外还有两段爱情故事。这些内容中,虽然房子问题是核心,可是电影却没有着力描绘它,而是将影片大部分时间平均分配在上述问题上。这就使得电影虽然呈现了诸多问题,但却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深入描绘,让电影显得特别肤浅,也相当混乱。即使电影表现的诸多内容有着一个共同点——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本片是一部反映社会现状的电影,只是它表现的太浅显、杂乱与肤浅。

哎,难道中国八十年代初的电影就这个水平?可是前一年的《巴山夜雨》和《天云山传奇》却不是如此,而且还非常的好看。真的搞不懂,或许那个时代的金鸡奖就有了背后的黑色内幕?

本片演员的表演同样是问题多多。片中全部演员,无论是男女主角,还是各个配角,他们的演技都很假。尤其是男主角冯汉元,面部表情太生硬!他应该是老演员了,怎么能这样?电影中只有郑振瑶扮演的医生表现还算真实,不做作。当年北京电影学院就这个水平吗?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让我无法多说的烂片,剧情烂、人物烂、拍摄也烂!在开始看金鸡奖获奖影片后,才看到1982年就让我看到一部烂片,哎,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烂片!

序列:0750

[邻居].Neighbour.1981.DVDRip.640x480.x264.ac3.jyt

2012-03-15

 4 ) 拘于时代,藏之深情

给《邻居》四星的确有部分因素是因人而赞,有给导演的感情分!
1981年的中国文化思潮还没有走出“伤痕”的影子,而《邻居》已经走向了“反思”,其视听手段相较同时代影片的进步和直指现实的批判力度都是惊人的。而这部影片在今天看来的“雷人”之处与当下许多国产电影让人愤怒的愚蠢完全不同,更多是让我感到深深悲凉。我无法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那个时代的导演,只能感叹“第四代”被他们所处的时代禁锢的悲哀。当我们的成长被盗版碟教养的时候,他们的青年时代却是已经被阻断创作十余年,这一代凭空被消磨了青春的导演那时依然在思想表达和艺术手段上艰难探索,没有过迷惘和退缩。
郑老师可能没有超越时代——我想必须承认有很多导演是具备这种卓然不群的能力的,所以他们是影史大师甚至是思想史上的巨匠。而作为后来者,恐怕不能求全责备,我看《邻居》,看到了勇气与真诚,看到了探索与细致——这些已经足够打动我。
永远会想电影打动观众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导演我最喜欢?比如我深爱的伊文斯,其实是一样的,他的许多镜头放到如今显得可笑,我却从来不敢嘲笑他对待电影的狂热与真诚。
比如今天,我听到许多人在散场时感叹影片的批判精神和洞见力。
向第四代的郑洞天导演致敬。
也为自己到今天才第一次看完全片而愧疚。

 5 ) 为了忘却的记念(二)

这是一部现在以至将来看都不过时的"教育电影",当然这是它针对某个组织来说的.
我丝毫不怀疑至今仍会有那样的一心为民的XXX员
正如剧中那个(虚构)美国女记者说的那样:"从你的身上我看到这个国家大有希望"!
只是现在很少有人会这么说了......
<<邻居>>是八十年代电影人为某D精制的"良心"!
向所有参与该影片的电影人致敬!
喜欢梳着两条短辫的知青形象的_袁牧女

 6 ) 善美的感召力

由外在世界的对抗转变为内心的厮杀。由对外在世界理性、机械社会的匮乏的难能接受转变为对自我内心非理性的消灭。人生是一场苦难,所以应该苦行。在苦行中希冀由每日的重复苦难中在死前达到宁静,接受的平静。

因此,艺术作品在一昧的塑造着美好社会的图腾时,在现实生活的鄙陋中处处挣扎的个人反而会因目见这美丽而更痛苦。艺术作品因某种实在的真善美的考量,拒绝现实生活的恶,不去表现这类生活本身。或者说,当艺术将群体作为描摹的对象时,既然刻画它是一类牧歌理想生活中的人物典型,那么现存世界的恶就几乎被它挤压到角落中去了。而更诡异的是,它是让群体作为觉醒的典型出现的。影片当然有这种考量,未接受老刘感染的个人同样是鄙陋的,在受到这种感染和召唤的时候,人身上那种神圣的美的直觉,关于善良道德体面之类秩序的存在复苏,人不再自私自利,不再以小我过活,而人人变得大我起来。而未受到这感染的外民,依然鄙陋。邻居里的一开始的他者正是这些外民的象征和隐喻。

观众对艺术品的接受终究要在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对影片进行裁断。既然影片将人性群体在形式上,一种直觉的感知上人人善良美好,这是因为它实在没有去表现一个丑恶的实在。既然恶可以被替代,恶可以被改造,那么人就是善良当然。既然人物不再具有一贯性,最终被接受的就只能在最后的结果中进行裁断。既然它表现最后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那么观众在自我的生活里对鄙陋现实生活的感知将对这一表现进行质疑,并进而妨碍接受。影片也就能能使人交融物我,在刹那间感受无穷。

如果叙事逻辑和蒙太奇的隐喻的确能够在理智的推导中体认到现实社会依然是残酷的表述,并进而以这种表述去指认影片的批判性和锋芒。但终究恶的在场的匮乏,恶的缺席与及恶的间离,影片的这种批判也就只能在这种直觉中失落。隐晦的表现对某一类东西的讽刺,终究会要在不断地转换丢失掉自己那与丑陋社会厮杀抗争强烈激情与及强悍的生命流动。那种妙不可言的由审美意识带来的“纯美”的把握,终究要在这种妥协中被戕杀,变得不伦不类。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艺术当然是表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直白展露某些东西。艺术有艺术的语言。艺术是表现的它首先是美的。直白的东西就是表面上它告诉的那些东西之外一无所有。艺术的美是一种生命潜流,在一种平静和宁静的状态下隐藏着丰富强烈的生命激情。是一种与异常物态进行辛苦谈判后取得的平隐状态。正是个体隐喻和象征着什么,在这种概念的厮杀和对抗中取得一种表面上惊人的平静带来的直觉和理智的悖反,颇具有张力。但他隐喻和象征着的是它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以它在场但终将缺席的所指去被同等接受为缺席的所指。

而它的任劳任怨的感召终究因缺席了他的对立面而变得片面。——谁都终将知道那不是生活。在一厢情愿中自己感动自己,那就是心甘情愿的真诚的自欺。

 7 ) 筒子楼里的居民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十年动荡后的第三个年头”(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到1976年,大概就是1979年的事情),我国刚刚恢复正常的生产建设,住房紧缺的困难现实,以及解决住房紧缺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情况。

电影发生在一栋改成职工住宅的原大学生宿舍楼里(居住条件接近所谓“筒子楼”状况),主要的住房问题就是人均面积过小。每户只有一个居室,全栋没有厨房。这样造成的困难就是,大多数职工都已成家,有的还有长辈,三代同堂,相互间没有隐私,还会互相干扰。

比如,在职的建筑师有时和同事讨论改图(那个年代还是木板上手绘)、市里的干部要思考群众工作怎么处理(类似“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种,烦恼的要吸烟,有条件还要来回走),这个时候就只好请其他家人到房间外等候,或者家里即使有病号也要顾大家舍小家忍耐一下烟味儿。

在困难条件下,我国宿舍楼道设计标准本来相对较低,仅仅用来通过的空间,还要拜访厨桌炉灶,影响原本通过功能,做饭也不方便,并且还带有安全隐患。影片中,建筑师章师傅和同事讨论方案,他的小女儿晶晶就因为在满是炉灶的走道里没人看护,被灶上的开水烫伤。公共厨房虽然一方面方便了邻里之间交流感情(谁家包饺子、下火锅,几家都共着吃,你家葱没了,我家这边拿几根,啥事没有),可是面积太小,走来走去,砸个锅碰了碗总不能避免,卫生状况也难以维持。

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的几个解决方案。应急的方法是搬出去一户,将那间房辟为公共厨房。可是,正如影片中矛盾的一幕,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没房户还在排队,这一户前脚走了,可能马上就安排另一户入住,这入住的一户还是到处托人走后门才得到的指标。原来的住户忍受没有厨房的痛苦,想走后门给楼里谋福利,却因为关系不够或者走错了门路,赔了夫人又折兵,闹出了矛盾。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快些盖新房,安排群众入住。影片中交代当时进退两难的状况就是,国家没有那么多钱一下子满足大量群众的需求,只能先拿出钱支付可以盈利的生产性项目(影片中是一栋接待贵宾的高级旅馆)。这些可以揩油徇私的大型公共项目的审批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贪污腐败的出现,再次激发群众矛盾。

盖了新房,在职干部就像先满足自己家里的需求,有公共项目,上级领导就想借附属工程的名义为自己牟利。

这个时候,千篇一律的国产老片中,那个牺牲自我,只为他人的伟岸老干部形象就出来调和矛盾了。结局依然是圆满的,贪污腐败的附属工程被制止,正当的公共项目得到群众理解建起来了,新居民楼容纳了筒子楼里的老邻居后大家依依不舍聚餐告别,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担当最后含泪煽情的工作,自我牺牲的老干部形象得到升华。。

套路是一方面,电影一样不少,缺乏耐心喜欢贴大字报昔日轰轰烈烈的小红卫兵、经历文革不再说话的知识分子、遇到困难就习惯走后门的热血公社老队长、永远善良慈祥的白发奶奶以及出来圆场的“邓小平式”老干部。

现实状用简洁的方式基本呈现(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顾及到,比如,只考虑了平面矛盾,那么高一栋住宅楼层与层之间居民的矛盾,上下楼的不便;如厕和洗澡问题;户之间的安全隐私问题;不同季节时段的问题等等),影片在1981年上映,及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居住现实,但还不够丰满。

 8 ) 后文革时期的史诗。

分房子。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景观。每个人都乔迁新居,看上去很美,但是每个单位每一次分房子都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和运动。 文革结束了,但是人没有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也没有变,等级、不公、隔阂、疏离、对立都没有变。 当然站在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的高度,把屎盆子都扣给文革也不是那么回事。 短短的100分钟,多个家庭二十多个人物的面貌,都鲜明突出。影片娓娓而谈,节奏舒展,却笔触深沉紧凑,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和篇幅。 影片同时获得当年的金鸡奖和文化部奖,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和深刻反思的氛围。

 短评

温馨,这样一帮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彼此照应,今天的我们,为何就失去了这份“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呢

5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纸上观影

9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还行

什么年代都有房子问题,分配,不是买

10分钟前
  • 豆包
  • 还行

剧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价值不止于电影

13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1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发现好多人都把重点放在结尾那句“但愿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不会再为房子操心”,不过现在看这句话,确实蛮讽刺的,31年过去了,孩子们果然还在为房子操心。虽然难以脱离时代框架以及对应的限制,不过那时候的电影起码是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困扰。并不像现在的空中楼阁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小时候我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厨房是公用的,水龙头还要上锁,否则有人偷水。卫生间也是公用的,用的是马桶,洗澡更是个大麻烦。很多人怀念美好的八十年代,我觉得没多少可怀念的,那些人怀念的是自己无忧的童年,却不知当年大人们的艰苦

23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资料馆#画质感人肺腑!特殊时期的房子问题,有摩擦有纠纷然而还是非常正能量,今时今日仍不过时,好看!“原来你不是深山里的陶渊明,而是住茅屋的杜子美啊!”

24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温情现实主义。但愿下一代不用像我们这样为了房子纠结。真讽刺。

2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三十年前是分不到房,三十年后是买不起房,甚至没资格买,结尾的“但愿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不会再为房子操心”真是莫大的讽刺。第四代导演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留下了不少佳作。

29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电影学院作品,一个时代的展现,故事片的最好诠释。

31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还行

影片最后万家灯火。房子问题越来越像人间惨剧。

32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力荐

现在看这个故事感觉好像天方夜谭。

3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精彩的写实

41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第四代电影的代表作,虽然结尾过于美好了,但电影本身还是很温情的。老刘的角色塑造的极其成功。此片所关注的房子问题放到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镜头、场景很一般。

44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技术差,故事讲不好,镜头内部的探索接近荒芜,毫无生气。文革后几年的这些中国电影“经典”基本上都是废物,能积极看下去的人都敬你们是条汉子。

48分钟前
  • RayonVert
  • 还行

很复杂很温馨。

50分钟前
  • yakamoz
  • 力荐

直面人生 还不错

51分钟前
  • 没穿裤子
  • 还行

十年动乱后的第一个春天,造反派和老干部和睦共处于陋室,都以为好日子要开始了。重病的老干部上反应下调解,只为给一层楼的知识分子争一间公共厨房,个人再善美也弥补不了制度漏洞,人治从未结束,领导一句话就左右其他人的命运。“但愿你们的下一代,不会为房子问题发愁”,确实不再发愁,是发疯。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人虽好,但不太对。集体分房子这件事怎么能单单指望几个人的善意呢,个人善意能解决的事情太有限了。但是十分反应时代问题

57分钟前
  • 桥本夏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