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大都会1927

科幻片其它1927

主演:阿弗莱德·阿贝尔  古斯塔夫·佛力施  布里吉特·赫尔姆  鲁道夫·克莱恩-鲁格  

导演:弗里茨·朗

 剧照

大都会1927 剧照 NO.1大都会1927 剧照 NO.2大都会1927 剧照 NO.3大都会1927 剧照 NO.4大都会1927 剧照 NO.5大都会1927 剧照 NO.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3大都会1927 剧照 NO.14大都会1927 剧照 NO.15大都会1927 剧照 NO.1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7大都会1927 剧照 NO.18大都会1927 剧照 NO.19大都会192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17

详细剧情

  Freder(Gustav Fröhlich 饰)是大都会主宰 Joh Fredersen(Alfred Abel 饰)的儿子。经一位圣洁姑娘(Brigitte Helm 饰)启示,Freder 来到地下目睹了在此劳作的劳工们悲惨的境遇。Freder 向父亲进言,想改变劳工们的处境。但 Joh 不为所动,却对从劳工们身上发现的地图感到忧虑。为弄清地图所示,Joh 不得不向老对头 Rotwang(Rudolf Klein-Rogge 饰)求教。地图所示究竟为何地?劳工们为何要去那里?

 长篇影评

 1 ) Fritz Lang:《大都会》

《大都市》无疑是默片时代最经典的黑色科幻寓言,未来城市不断地向上向下扩张自己的躯体,仿佛热带稠密的雨林,不同的植被层上聚居着不同的族群。——在机器的轰鸣中,影片拉开了序幕,身穿黑色工作服的人们僵尸一般走向了冰冷的大机器厂房,乘着电梯到地下工作;而在城市的高楼之上,衣着光鲜的人们则在尽情娱乐——森然对立的阶级,剥削和吸食得那么明目张胆。可是,如果以为影片旨在鞭挞这种不公,那就错了。看这句台词,“The mediator between Hand and Head must be the Heart!”竟然在片子的中间和结尾反复出现,完全就是中心思想了。
“头”当然是城市的统治者,把握着城市政治和经济的命脉,以他为代表的上层充分享受着闲暇和文明的成果;而“手”则是地下居民,他们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不停干活。谁是“心”呢?统治者Joh Fredersen的儿子Freder。
Freder偶然遇见了来自地下的女子Maria,她召唤着他去关注一个被忽略的世界,地下的阴暗与愤懑。——又是Maria, 这个名字带着圣母的光辉呢,她还是一个先知,在地下对工人们发表动人的演说以抚慰他们受挫的灵魂,她散布着“心”即将降临的讯息。她演说的内容是电影的一个中心意象,改编自语言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想建造耸入云霄的高塔,以传扬自己的伟名。但想建塔的人自己不劳动,而是雇佣了别的人来劳动,但用手建造高塔的人却不理解塔的意义。头和手严重分裂了,只有心才能重建头和手的紧密联系,压制头的傲慢以恢复手的尊严。Freder和Maria再次相遇了,他们彼此一见钟情——上层与下层的调和又要以如此老套的方式进行么?
父亲窥视到了儿子的行踪,他要求科学家Rotwang把Maria变成机器人。——科学家的实验室类似于中世纪的炼金室,带着鬼魅的化学气息,还有有无数秘密通道,连接着大都市的上与下。Rotwang到地下抓住了纯洁的Maria,并且成功地把她的面容复制到了机器人的身上。新诞生的Maria是红色的,科学家又在她的密码里偷偷添加了死本能。于是她以巴比伦大淫妇的形象登场了,引诱着上层的纨绔子弟为她疯癫决斗;又跑到下层去教唆工人们摧毁机器,破坏城市,交通瘫痪,洪水泛滥——她是无节制的欲望和摧毁。在城市行将崩溃之际,白色的Maria从Rotwang的炼金术室里逃了出来,她终于又和Freder遇见了。他们似乎成了救世主:一起救出了在被围困在地下的孩子们。
红色的Maria被绑在火柱上烧死了,临死前,她兴奋异常,只到化作一堆钢片。耐人寻味的是,科学家看到自己的红色Maria已死,就奔向了白色的Maria。Freder自然要保护心上人,一番搏斗之后,科学家从教堂上摔死了。为什么死的是科学家和机器人呢?他们真是冤枉,被利用之后又成了替死鬼。劫后余生的工人们接受了调停,这个时候“心”降临了。Freder把父亲的手和工头的手拉在了一起。并且还加了一句,“多点儿忠诚,少点儿阶级意识。”
可见,影片的政治态度还是保守的,主张调和而非对抗,淡化阶级强化制度。社会被比喻成人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孤立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功能和生命。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器官,器官本无高下之分,要建构一种平衡的动力学,“心”是不可缺少的桥梁。当然,影片也表现了剥削,工人们死气沉沉的形象与地狱一般的劳作都在意指着剥削的无所不在——但剥削在这儿并不能归结于某个阶级,剥削是个情绪化的字眼,人们总习惯于转嫁自己的苦难,却忘了自己的位置。在《大都会》里剥削被转化成机器,或者说异化了。但这个异化并不是个人的异化,而是作为社会整体的异化:产业工人成为“手”并不可怕,统治者成为“头”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这个“手”没有了跟“心”或“头”交流的机会。这套理论到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呀,还强调各部分的“联络”。——但这种状况恰恰是马克思一直警惕和抵制的异化,人彻底成了手段,沦为社会机体的器官,脂肪或头皮屑了。当然,人又怎么可能是目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躯体的哪个部分岂非最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不要妄图谮越,离开了躯体,只是一无所是罢。因此,《大都会》尽管令人心寒,眼光却犀利地洞察了人类的位置,无论是福是祸,总得继续干下去。
结尾的时候,工人们照旧僵尸一般去上班,一片升平。庞然大物之中,要紧的是把每个人都摆在合适的位置,个人的全面异化不可逆转,却成就了高效的制度性运营,只为了巴别塔扬名的速度。然而,速度也预示着毁灭,红白Maria本来就是一个人,临界点总会触到,而造物终将会反抗造物主。

 2 ) 科幻外衣下的人文反思

突然发现,youtube上有很多过了版权期的高清电影。《大都会》就是最近偶遇的佳片。这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默片是德国早期电影的代表,同样她也是世界范围内,无声电影时代末期最为辉煌的一部影片。作为一个缺乏幻想的严谨德国人,Fritz Lang竟然能拍出想象如此之瑰丽,数量如此之丰富的电影,简直就是是德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尤其是这部"Metropolis",已如基因一般,深植在诸多当代科幻电影之中。

电影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描述得不过就是在工业文明下的阶级冲突而已。影片使用一个几近荒诞的(当然,当时这种科学怪人的猎奇电影也不在少数)故事:一个野心家想凭借自己创造的机器人,迷惑上流社会、离间工人,达到他毁灭世界的目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影片通过影像世界所带来的震撼却是非凡的,同时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也同样的丰富多彩。

影片中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是由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四位电影道具建筑师共同设计和搭建的。这个积木版的城市,在电影中亦是如此得栩栩如生。 电影中建筑物的样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有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另外,影片里竟然还运用到了同时代电影所鲜见的东方元素,譬如夜总会Yoshiwara ,其实就是当时日本在世界闻名的红灯区——吉原。Hel在表演的时候,背景中也运用到了东方式的灯笼。

显然,"Metropolis"出品的那个年代,德国的主流电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expressionistischer Film),例如侨社Robert Wiene那部不朽的"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所以,Frizte在电影中也有意无意的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比如在影片开始时,Frederer目睹机器发生事故的那场戏,画面用了一种极端的明暗对比(Frederer与在他面前行走的黑色工人)与超现实的想象(机器变成了一个奴役并且吞噬人的神像),创造出了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Frizte Lang就是用这种夸张的电影语言,将他对这个社会的嘲讽和愤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电影画面让人目不暇接的话,那么影片所体现的人文主题也同样值得探讨。巴别塔、七宗罪、阶级冲突、俄狄浦斯情节,似乎电影的主题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烩饭,应有尽有。其实,对于默片而言,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导演和演员通过画面与表演,将这些主题一一呈现,而且表现得温润且毫不造作,这也是《大都会》能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似乎对电影的这些诸多主题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本人就读过一篇从女权角度去解构这部《大都会》的影评。好电影就是这样,从任何维度都能映射出情节构思的精致,从每个角度都能探索出电影人文的涵义。

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工人去破坏Herzmaschine的片段:暴动的工人,听了Hel激情洋溢的鼓动之后,群情激愤,大家拥入了机房,全然不顾总工程师(工头)的警告,毅然决然的破坏了Herzmaschine,由于机器失灵,导致了洪水泛滥,地下城几乎毁于一旦,明白过来的民众,于是用火刑处决了那个蛊惑他们的witch(女巫)Hel。

我总觉得这个情节是如此的熟悉。在听信了Hel的鼓噪之后,似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迷狂,一种集体无意识。似乎,这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那么理直气壮,都可以那么的不负责任。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在可以停止的前提下,每个人还是从众的破坏了一切。当无法挽回的损失真的成了一个结果之后,当时的风起云涌刹那间归于平寂。随之而来的,是另一场追寻源头,处决“肇事者”的运动。人们将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脑的推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头上,似乎自己曾经所犯的恶和罪,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通过这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运行,所有的人都像无事人一样,心无旁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就这此时,我联想到了纳粹时期的德国人;联想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人……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本恶抑或说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吗?

感谢Frinz Lang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科幻奇作、这样一部对工业文明进行人文反思的杰作。

Hugo
1.13.10
Clausthal



 3 ) 观影纪略之三只谈风月

痴人妄语。坐在影城第四排,必须伸长脖子才看得到字幕.....

朗导演估计在当年会被当成外星人。

鉴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试机于1939年,大都会里囧囧有神的手写体可以谅解。甫一提到通天塔的时候,开始对乔·费拉德森的办公室无比好奇,后来相继出现奋笔疾书的四人组和对着屏幕记录的乔萨帕特让我小穿越了一下,这不还是工业革命时期大资本家终极Boss办公室的姿态么....然后告诉自己,此片上映于1927年...1927年。

小费拉德森走台阶追上乔萨帕特后,掏出的小本子让我又小激动,以为惊喜要来(1927,1927,淡定淡定)。不过手写便签本也很坏逊就是了....

大都会在空中穿梭交叉的马路,很有预见当代某国高架桥林立的情景。

罗德旺把玛利亚五花大绑在透明容器里转换的场景,各种沸腾,各种电闪雷鸣,各种化学物质变来变去,现在的科幻电影里不要太眼熟,也没得创新,郎大师那是1927年,2007年还再玩同样的把戏,大师会告你侵权的。

机器人玛利亚在Nach跳舞时,被埃及艳后的感觉,有木有!

虽然是黑白片,但总觉得里面演圆脸上都涂的白粉.....呼唤彩色版真相(1927,1927...)估计大家都是煞白面孔,烈焰红唇。

用手闸操作不现代,按钮才是王道。

七宗罪的演员很辛苦,要装成大理石,但贪欲(不确定?死神右手边的)同学看见你的手动了!两次!

据说麦同学的圆锥胸造型借鉴于此,没注意到,难道是机器女神那段....

可能因为默片的关系,演圆们的肢体语言丰富,工人们摧毁核心机器后舞蹈,烧死机器玛利亚时狂欢,以及观看罗德旺和小费拉德森打斗至获知孩子们得救那几段.....感觉很像《春之祭》....
还有表示忠心、爱心、伤心各种心的时候,一定要双手高举,捂住心脏,作黯然销魂状,很琼瑶剧哎....

自我普及一下摩洛神,一般称摩洛,与烧献儿童有关。旧约中有此名,对拜摩洛持反对禁止态度。在现代英语中“Moloch”引申为需要极大牺牲的人物或事业。

比较中意像德库拉伯爵的瘦子(真的有尖耳朵!),爱因斯坦发型的罗德旺(烟熏妆啊神!)和费拉德森(父亲)。搜集资料如下:

Fritz Rasp 饰瘦子 (1891.5.13-1976.11.30)
瘦子出现的情节大多都在修复版里。出名的角色除了瘦子外,还有三便士里的J.J(再次中意),以及堕落少女日记里的M(就是引诱Louise,致她生下私生子的药剂师徒弟)。

Rudolf Klein-Rogge 饰罗德旺 (1885.11.24-1955.5.29)
邪恶派演圆。前妻就是大都会的编剧特娅(此女先是嫁给鲁道夫,后来认识了朗导演,就和鲁道夫离婚再嫁给朗)。

Alfred Abel 饰乔·弗拉德森 (1879.3.19-1937.12.12)
此君被称为德国的Lewi Stone。演员、导演兼制片人。

另,其实虽然是默片,但很多镜头演圆说话时都有正面特写,可以读出唇语,希望有识之士能完成此项工作,没声音配上字幕也好。

一句话观感,在超越时代的现代感全金属外壳下,大都会还是在讲述一个有关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4 ) 想到什么写什么

1927年的科幻反乌托邦

在工业革命中牟取暴利富人的子女因契机接触到社会底层,底层工人是工业革命企业中的“零件”为金字塔顶层输送利益,坏了可以换一批

不做员工做老板,花钱雇人完成琐碎工作,老板可以腾出精力思考更重要的事

不是摧毁电力,水利系统,而是摧毁压榨剥削人民的组织和系统

有一个镜头失误,资本家绝不会跪在地上抱头,其会绝对理性的思考,怎么决策能达到自己目的,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跪地认命是穷人的行为方式

导演为了让资本家输,搞了这么一个失真的细节

影片收尾的一句话:“头脑与巧手的协调者是心脏”这句话估计是影片年久又几遭破坏导致部分遗失,翻译有问题

译为: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相处方式为:善于思考的脑力劳动者对不思考的体力劳动者进行洗脑带节奏,让体力劳动者自觉遵守脑力劳动者制定的游戏规则

 5 ) 少数给三星的人有话讲

刚看完,觉得是给以缓和劳资关系来背书的作品,“手”即机器时代下负重荷的工人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讲2000年的新世纪巴别塔故事:脑和手的调节者是“心”,而工人阶级一定要等待调节者的到来才能解决冲突,即等待大资本家概率为tan90º下发的善心。可能是这概论太渺茫了,连科幻作品都连接不上逻辑了,所以只能安排贫穷女与富贵男的跨阶级恋爱了。

不过豆瓣一水的五星吓坏了我,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顺着1927年上映时间查资料: 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隐患,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直接带来了二战。换句话说,在导演的年代思考如何缓解阶级冲突已经是有识之士不得已的举动了: 一旦爆发,就是洪流。 导演的构想只是他的一种解决办法:手与脑因为同情、理解而合作劳动,最终升华为因为爱而握手言和。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能否可行: 1929-1933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世界,随后二战几乎将半个世界夷为废墟。罗斯福新政通过开放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题,随后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提高了工人待遇缓解了关系,但国家财政也背上了沉重负担,遑论随之而来的社会懈怠。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8年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如同八十年前一样席卷全球。

协调者拉着你们握手言和啦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之前的观影者为什么现在看这部默片还是觉得它“前卫”了——因为这个问题九十年后仍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没有被认可。我认同你们的“前卫”,这个词试图形容新锐的潮流或思想,但词本身却已过时。

给三星: 因为我是BDO,片中有几幕极为舒适。布景不错,但是中心思想摊手ㄟ( ▔, ▔ )ㄏ

 6 ) 一场对于工业社会的反思

1927年,一部电影成为了《黑客帝国》、《银翼杀手》和《2001:太空漫游》等这些经典科幻巨作的开山之作——《大都会》。

说起德国电影,我们的思路可能会集中在那些沉重的反思一战二战的历史/战争系列上,但这部默片与战争的关系不大,主题没有那么沉重,是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的典型代表。其导演弗里茨·朗也是表现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作为造价最为昂贵的无声电影,其视觉效果在当时无出其右,表现手法和主题放到90年后的今天似乎也不显过时。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说道:“科幻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选择未来,关注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想去的方向。”1927年的德国,正处于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期”,经济略有复苏,工业生产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形式将更多地工人送到了机器旁边,科技对人的异化,新型劳资关系都成为了社会性问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导演在这个时期拍下了这部反思工业社会的反乌托邦史诗。


这部影片的角色设置很有趣,也颇有些宗教色彩。

“Mittler zwischen Hirn und Händen muss das Herz sein.”资本家之子弗雷德就是这样一个“调合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导演表达的人文反思最重要的承载者。一个本在花园中享受天堂般荣华富贵生活的公子,到地狱般恶劣的地下城感受并主动承担着普通工人的疾苦,是影片中人文关怀的集中代表。解救玛利亚和孩子们,手撕罗特旺,将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调合,似乎有救世主的味道。

而玛利亚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在宗教中,圣母玛利亚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这和电影中的玛利亚和弗雷德相爱并联手拯救人们基本吻合。电影中玛利亚出现的时候被孩子们簇拥在身边,最后将他们救下,也多了一些“圣母”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她是地下城工人们的精神寄托,即代表人民群众的信仰和信念:主张和平,反对暴力,等待救世主的降临。

邪恶的玛利亚由机器人Hel变化而来。Hel在北欧神话中是洛基的女儿,是死亡女神,皮肤一半是正常颜色,另一半是蓝黑色,这象征着她的身体一半是死的,一半是活的。而邪恶玛利亚的身份在圣徒的书上可见一斑,截图中这段话来自《启示录》第十七章,描述的是巴比伦淫妇。在电影中,她代表了七宗罪,她用行淫诱惑着那些权贵们,让他们对她趋之若鹜,且所至之处必生混乱与矛盾。另一方面她代替了善良玛利亚成为了人民新的信仰,她鼓励人们暴动和革命,以暴力解决问题。邪魅的笑容配上变奏版《马赛曲》,带领人们走向短暂短视的“自由”。被识破后又如《启示录》中所写得那样,“使她赤身”“吃掉她的肉”“用火把她完全烧掉”,被正义的人们处决。

《启示录》节选

再来说说罗特旺这个弗兰肯斯坦式的人物,一心想摧毁资本家的大都会,并让底层人民也跟着受苦,是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他有如撒旦一般,摧毁人们的信仰。他代表着狂热的科技崇拜、大机器崇拜者,那些妄图通过机器满足自身利益,无视人性的人。当然他的结局也像撒旦一样,因背叛了上帝而被“赶出”天国。

其实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角色设置是资本家。一般反应民众疾苦,饱受压迫的作品都会将肉食者作为抨击的对象。但在这部电影里资本家形象变得异常矛盾。他一方面压迫着人民、随意开除手下、摧毁人们的信仰、想要以暴制暴,一方面又没有过多限制儿子的行动、与科学家似合作似敌对、最后与工头握手言和。外加演员慈眉善目,角色多愁善感,看上去并不像狠角,感觉导演并无心将资本家彻底黑化,只是将其设于矛盾的境地:既要让工人工作,使其不被所谓的自由言论所左右,维持大都会正常稳定运行,又要和工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工头的形象就简单多了,作为平民阶级的优秀领导,风平浪静的时候认真工作,有问题及时汇报,遇到动荡的时候不被言论蛊惑,以冷静清晰的头脑分析问题,率领人民剔除邪恶。

所以说,导演并没有将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全部归结为资本家的剥削,也没有将人们的暴动革命给予胜利的果实。在导演眼中,“自由引导人民”并不是万能的,相反,暴动的结果可能就是家破人亡。在国家机器中,人民暴动这种看似大快人心的极端做法隐患无穷,真正能保证社会稳定的就是和谐与各司其职。引导自由的反倒是邪恶玛利亚,而救世主却在做着调节者的工作。相信,这种主题也是《大都会》长期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


除了内容和主题方面让人叹为观止外,作为表现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在视觉冲击上也带给我们不少享受。

夸张的人物动作(工人无力的步伐,弗雷德伤心的时候一直捂着胸口,最后儿子和科学家打斗时弗莱德森跪地仰视双手抱头)、多次出现的万花筒式镜头(机器在运行下的压抑感,大都会红灯区的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男人们被完全诱惑住的心理)、荒诞地将人物内心世界可视化(机器变成怪兽,弗雷德内心的恐惧,邪恶玛利亚代表着七宗罪)、某些特写(如警报钟锤的特写表示时间的紧迫)等等,就像卡夫卡笔下将人变成甲虫一样的荒诞又极其直接的表现方法。再加上当时爱森斯坦发明了蒙太奇理论,电影中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蒙太奇片段,比如说邪恶玛利亚初次登场跳舞和弗雷德的恐惧幻觉间近4分钟的片段。

工人机械性地运动

工作的机器

灯红酒绿

表现主义下的恐惧

同上

邪恶玛利亚代表七宗罪

另外,未来都市的赛博朋克风在这里就可以初现一二,通体金属质感的机器人Hel也有很强的未来主义风格,在《银翼杀手》和《星球大战》中,也能看到些许这样的影子。本片的所有海报中也都是用Hel和高楼大厦作为海报元素,极具前卫科幻风格。还有很多构图很美很讲究。比如在这里放出来的几张光影效果和透视效果都非常棒。

类似赛博朋克

画面1

画面2

构图1

构图2

机器人Hel


在惊艳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有些过于稳妥。就我个人而言,家破人亡,弗雷德和玛利亚无力回天逃出巴别塔,而被蛊惑的群众依旧狂热地消灭机器,与资本家同归于尽……类似于这样的悲剧性结尾似乎更来得震撼。当然,1927年电影结构还是趋于传统的戏剧式,而且和平的结尾也可以反映出导演对于工业社会的乐观希冀和“手和脑的调节者一定是心”主旨的重现,与前面多次呼应,并在最后达到高潮。 ps:影片中出现的德语字幕也都不难,是为数不多“初学者友好”的德语电影!

 7 ) 《大都会》 | 90年后依旧超前的科幻开山鼻祖

这个时代,我们惊叹于《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里超现实的都市建构,

《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中宏大的宇宙奇观,

臣服于它们取之不尽的想象力。

但要说想象力,真正打开科幻世界大门的无疑是这部90多年前默片时期最伟大的作品——

《大都会》

Metropolis

说其是最伟大的作品一点不为过,1927年诞生至今,它在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你能在所有优秀的科幻电影中找到《大都会》的残影,它们不断地借鉴,致敬。即便是现在再看它,思想依然超前,永不过时。

这些都得益于这位有着预知未来能力的神人——

弗里茨·朗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片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气氛低沉,丧得不行。 这时德国表现主义兴起,弗里茨·朗便是代表人物之一。表现主义是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揭示人性的阴暗与复杂,总之悲观到谷底。 《三生计》(左),《尼伯龙根2: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右) 1921年他用《三生计》证明了自己,之后又接拍了的德国民间史诗巨作《尼伯龙根之歌》,并且拍得十分成功,一时玩嗨的他没收住,立马拍摄了《大都会》。

但拍摄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充满艰辛。

《大都会》可能是影史上最耗成本的电影之一了,德国UFA电影制片厂为其几近破产。

超过37,000名演员,耗费500万帝国马克(相当于2亿美元)和200万英尺胶卷,计划拍摄310天,实则耗费18个月。

这放在现代难以想象,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过于糟糕,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找来了500多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演员,在片中也描述并展现了这一社会问题。

不仅成本难以把控,成片后由于政治敏感,遭到抵制。

首映版本210分钟因评价不高被严重删减,每个国家的版本都不同,颠沛流离后《大都会》的母片散落各地。

直到2001年被修复后回归柏林电影节,时长150分钟,一经修复立马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因此,对我们来说,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的修复版本实数幸运,大家且行且珍惜。

说到珍惜,希特勒可是《大都会》的头号粉丝。

这无疑是因为《大都会》所表达的主题与当时德国的处境不谋而合。

片中从开始的题词到结局,向观众传达的“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戳痛着当时的社会。

希特勒和大资本家们犹太人之间的对立,与片中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一模一样。

故事发生于未来的2026年,分为三幕,序曲,幕间剧,终章。

因为是无声电影,所以是先言环境,先说话,后给字幕解释故事情节。

当演员在用肢体陈述时你会猜测他们的对话,这在现在是很奇妙的体验,古老却清晰的叙事方式。

而之前所说的表现主义,也就是象征隐喻,对故事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导演将所有事物与宗教联系起来,比如最明显的人物玛利亚,是圣母与先知;

资本家强·弗雷德森是耶和华,儿子弗雷德是耶稣基督;

工头是使徒;发明家罗特旺是魔鬼撒旦;机器玛利亚是敌基督;

巴别塔是宗教寓言中天国的建立。

而对于大都会与地下城市的对比,也隐喻了天堂与地狱。

天堂里的人们寻欢作乐,夜夜笙歌,地狱中的人们面如死灰,毫无生机。

说起人物,用现在的角度看确实有些夸张,但你无法评判表演是否真实,因为当时的表演环境与现在不同。

表现主义基本放弃了自然演技,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无需台词,一颦一眼便知情绪。

当然最值得说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概念与设计

在没有特效的年代,那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和错综复杂的交通枢纽,地下工厂的工业机械,都是通过手工绘制,人工搭建而成,并通过定格摄像拍摄。

导演赋予这些建筑威慑力,并影响了之后科幻电影的走向。

他甚至已经想出“机器人”这一概念,还有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博弈,这太恐怖了。

我指的不是机器人,而是说导演的脑洞,这可是历史上第一部出现机器人的电影

你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它赋予了未来太多的可能性。

纵观如今的科幻电影,我们有了先进的科技,也有了便捷的工具,却再也没有像《大都会》这样划时代的作品。

趋于雷同的生命体,无法创造更为惊人的想象力,这是否是人类的悲哀?

当我们开始反思,是什么束缚了我们自己,所谓标准正在变成未来,而打破常规变成病态。

但越是如此,反抗才会越多,有创造力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当商业电影充斥着市场,仍旧有一帮正在创新的独立电影人。

我们相信并期待着,数世纪后的人们回头望时,也会惊叹于我们的想象力。

AME第二期工作坊学员招募链接:

AME暑期工作坊第二期先导预告,招募持续中~

 短评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10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1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1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16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19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21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5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Cyberman前传。

33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4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5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5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58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