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父与子

台湾剧台湾2011

主演:宗华  沈世朋  楚宣  方馨  傅子纯  苏晏霈  陈宇风  叶家妤  

导演:王为

 剧照

父与子 剧照 NO.1父与子 剧照 NO.2父与子 剧照 NO.3父与子 剧照 NO.4父与子 剧照 NO.5父与子 剧照 NO.6父与子 剧照 NO.13父与子 剧照 NO.14父与子 剧照 NO.15父与子 剧照 NO.16父与子 剧照 NO.17父与子 剧照 NO.18父与子 剧照 NO.19父与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0 05:06

详细剧情

  台湾家庭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往往比较含蓄,但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影响著孩子,父与子是描述纺织大亨与5位孩子的家庭亲情大戏,希望把父子间的亲情关系,真实呈现给台湾观众。
  开镜记者会上,民视总经理陈刚信将剧中代表治家家训的「通情达变」演员阵容派出超强卡司,有幽默逗趣的朱慧珍,还有刚拍完军中大戏的李兴文、方馨、柯叔元、陈宇风、唐丰饰演企业大亨的五名子女。
  台湾家庭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总是一切尽在不言中,透过戏剧,将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父子亲情。

 长篇影评

 1 ) 异色的“恋父”乌托邦———《父子迷情》4星推荐

    记不得是多久前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很讶异那种缓慢而唯美的情调,很讶异那对如天使般的两个年轻男子竟然是对父子。
    从一开始,父亲去探望自己的军校的儿子,调皮而激动的心情像是在等待自己久未逢面的情人。而儿子出现之后,两个人相对而视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亲切。那不是父子该有的表情,那是一对挚友方有的心心相印。
    想要从电影缓缓流出的情绪中看出什么情节是徒劳的,总结下来,我印象中只有这么几个简单而悠长的片段:父亲在屋顶锻炼,儿子喜欢和他在屋顶踢足球,儿子的朋友从远方来二人在小城内四处闲逛,儿子和女友分手伤心欲绝。
    似乎导演不急于想告诉我们,只是想让我们静静地享受着这如水晶般透明的情感。一切猜忌和暧昧都是有心者的自我意淫。那对父子就是父子,如同《吉莫尔女孩》里的母女,即使再亲密,也终究是单纯的母女感情。只是这份爱太平等太美好,让人无法相信而已。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男人都有恋母情节,但是我曾经就很怀疑:难道男人就没有恋父情节?此话说起来好像极为好笑,很多儿子对父亲的记忆好像只有反抗和叛逆,何来恋父?但是如果你们仔细想想的话,哪个儿子不曾暗暗为父亲的一句无心的夸奖而欢喜?哪个奔赴沙场杀敌的男子汉不曾在心底希望得到父亲对自己男人身份的认可?金庸小说里曾经出现过一种爱,是郭芙对杨过的“仇恨之爱”,这种看似对立,其实质却是内心无法阻止的一种强烈感情的极端流露。这种爱恨不分的情况,在父子之间似乎更容易得到印证。
    俗话说关心则乱。越爱一个人,就会越想得到一个人的注意,而失败的结果就越容易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恨”的爱。当你狠一个亲人时,那多半因为你曾经或仍然太爱他。所以才久久不能原谅。
    相对凡俗的父子对抗之爱,《父子迷情》似乎是父子爱的乌托邦,你可以看见父子间的敌视和拌嘴,也可以看见儿子对父亲的不屑和反抗,但是除此之外,夕阳余辉下两个像朋友、恋人般依偎的父子却是世间少有、人间难寻的。也许,这也是这部电影饱受争议,并奇特的被列入“异色”氛围的原因吧。
影片的画面像极了一幅中世纪浓彩的油画,人物完美的体型如同移动雕塑般在咖啡色的夕阳中尽情展现。而小电车、缓慢移动的镜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无人的世外小镇,悠远而忧伤。
    电影在冬天结束,那个天台瞭望着一片灰色并满是雪花飘舞的海,那情景曾经出现在我的梦里。那是一种梦境的真实展现。
    但是父子之间其特而如母子般的感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境呢?以此文献给8月8父亲节。迟到的祝福!

 2 ) 奇怪的暧昧?

   这部电影看起来真是怪级了
   不知是否真有这样的父子,基本在国人的惯性思维里,说父子无非要和父权冲突深重的人性压抑联系起来。就连蔡明亮那厮说到父子乱伦都是父权丧失后,也要将父亲对儿子的情欲急冲冲的表现出来,那种隐忍的压抑之痛在沉闷中爆发或瓦解。
   而这部电影却完全没有压抑的色彩,明亮的微微发黄的光彩笼罩圣彼得堡,电影只是一遍一遍说这对父子怎样极度的爱着对方。却时不时要伤害对方,以便检验另一个对自己的爱,却在这个当中伤害和利用到其他人。儿子在有父亲观看训练中的屡屡失手,父亲为了自己没有出现在儿子的梦中而暗暗生气,儿子讨厌父亲提到自己小时侯的事,原因就是他是父亲一手拉扯大的,事实的提醒他与他爱的人是父子关系。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就是比其他父子更亲密的一种感情吧,包含了父子之情,也包含了兄弟和朋友的感情,而且非常浓烈。至于有没有乱伦电影没说,我猜要是捅破说了也就失去电影现在这种统一而温暖的基调了吧。

   儿子女友妒忌男友和父亲过于亲密那段拍的非常美,两张美丽的脸在隔着那扇不停说着情话,儿子痛苦矛盾的表情都抓的到位,父亲的演员非常英俊,级有成熟男人的feel。

 3 ) 折磨人的爱

  Sokurov的《父与子》参加了2003年噶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呼声不高,反应平平。但是寥寥数语的简介吸引了我。“他们是父子,有些时候他们像兄弟,有些时候他们像情人……”父子恋?回想Sokurov那部几乎将我窒息的只有60几个镜头的《母与子》,被人捏住喉咙的感觉再次来袭。
  然而,不得不说,一年多来,盼望的就是这个被称为最有塔科夫斯基相的Sokurov的暗含禁忌题材的作品。我相信,绝不会出现《滑板公园》中那赤裸直白地丑陋冲动,而必然是一如既往的诗歌的流淌。
  影片一开始,是黑屏,画外音是令人不安的喘息声与肌肉击搏声,接着暖色画面的出现,浮雕般的身体流动着,像在海洋上颠簸。那种律动那种渴求,都难免不让人遐想,可声音却是两个男性的。一张无助后释放的嘴,是夸张处理的镜头。终于画面安定下来,中年男子怀里搂着一个少年,对话依旧暧昧不明:“你又救了我……我快被他们吞噬了……”“下次,你就大叫,否则痛苦会吞噬了你……”少年贪恋着男人的爱抚,断续地说“我……爱你……”而男人微笑着,抚摩着少年的头,随即,出现了超越时空的镜头——男人望着镜头外问“现在你在哪里”,少年出现在林间小径上,梦呓着“这里只有我自己……”
  的确,男人与少年就是那对父子,居住在小城某处的阁楼上。逼仄的空间内只能容纳两个人的灵魂相偎依。这段梦幻般的画面后,是两个妇女吃吃地笑,仿佛偷窥到父子俩隐秘的心境。女性,是这个世界中缺失的。
  父亲到儿子的军校探望,儿子Aleksey这才第一次正式亮相,是个穿迷彩的俊秀小兵哥,有羞涩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他亲热地与父亲拥抱。此时女友Marina也来探望他,两个少年隔着窗棂对望。镜头给了超特写,少男少女的美丽面庞被窗棂分割成局部。Marina认为自己进入不到Aleksey父子中,而Aleksey反问“我为什么不能两个都爱?”女孩子逃掉了。在父亲面前,Aleksey用拼命训练掩饰失落。
  重新回到蜗居,Aleksey似乎躲着父亲,他在自己屋中看父亲的肺叶的透视照片。他伸出纤细的手指抚摩那些肋骨,企图抚慰伤痛(如果有什么伤痛的话)。果然,父亲说,有到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薪水也会高一些。而Aleksey把父亲逼到墙边,一再表示“你不在我会很孤独”。
  父亲战友的儿子Fedor从外地来访。与Aleksey的强势不同,Fedor似乎过于温和。他想解开自己父亲失踪之谜。Aleksey没有让父亲把话说完,引Fedor来到阁楼外悬空的木板上。Aleksey说自己最瞧不起胆小的人。父亲发现了儿子耍弄客人的伎俩,有些恼怒,呵斥两人回屋,又忍不住教训儿子,Aleksey出言顶撞,最后二人竟至厮打起来。隔壁Aleksey的玩伴Sasha来帮架,四人更是扭做一团,以父子俩的衬衫撕破告终。
  Aleksey打发走Fedor,又从父亲处求得原谅。在儿子明镜的眼眸中,父亲无意隐瞒,告之战友以身殉职的真相并叮嘱儿子保密。
  Aleksey寻到Fedor,二人搭老式电车游逛小小山城。Fedor的怯懦背后隐匿着敏锐的直觉。他和Aleksey探讨有关浪子的寓言故事,惊异于后者幼狼般的伤感,觉察出Aleksey父子间诡异的气氛,于是离开。
  两个少年都在怀想各自的父亲。
  夕阳西下,Aleksey踯躅街头。他在回家的路上去探望Marina,希望Marina能温暖他的心,但Marina拒绝了。Aleksey倾吐昨夜的梦魇,并说圣人曾言:“一个爱父亲的儿子,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望着Aleksey渐去的背影,Marina喃喃自语:“你们毕竟不是兄弟,钉死的爱表示你不能平等地对待你身边的人。”
  仍旧回到阁楼,在天台上Aleksey向父亲抱怨Marina,并以破釜沉舟的架势说自己要到另外的城市去忘掉一切再回来。这次,轮到父亲流露出孤寂的表情,“你走了我会孤独。”而Aleksey玩笑般骑在父亲头上反驳“你不会孤独,你会……再结婚。”此时父亲笑了,笑容奇特,仿佛戴枷已久的犯人重获新生,又如溺死之人抓住救命稻草。父亲说儿子的面容极像他的母亲,所以儿子的允诺对他来说很重要。Aleksey眼中闪过一丝心碎的哀伤。他叫来Sasha,搂着Sasha面向父亲,意味深长又决绝地坦白“我很爱他。”
  儿子的眼里只有父亲。
  入夜,Aleksey说胸口痛,那是他每晚梦魇的根结。父亲只好放弃外出散步而护送儿子回屋。然后,一段平行蒙太奇,父子两人,以相同的姿势相同的心情,在各自的床上蜷缩入梦。也许是在梦中,仿佛初始的轮回,父亲走上白雪覆盖的屋顶天台。Aleksey问“那里有我么?”父亲摇头,“只有我一个人……”
  只能说,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好,如此用情至深、隐忍不发。于我,是随时随地都可投入进去。油画般的用光,凝重的影像,严谨的构图,诗意的对白,明晰的人物,使《父与子》充盈着一股浓郁的哀伤、深情和近乎毁灭的牺牲气质。
  无疑地,父子俩都是对方的唯一,而且在儿子身上更有体现。Aleksey援引圣人描述的父亲之爱,急切地从父亲身上找寻“让自己受折磨”的痕迹;Aleksey承认自己当兵是步父亲后尘——他想要拥有和父亲更多相同的经历,因为面貌已然不同;Aleksey给父亲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造访者的探究,Aleksey推脱说父亲肺部有伤不能回想旧事以免伤怀;Aleksey咄咄逼人,父亲闪烁其词;Aleksey婉拒了隔壁Sasha要搬来住的念头,即便是多年死党,也不想让他介入到只有他们父子的二人世界。
  收音机总在播着无聊的消息。父亲打开,儿子关上。这是唯一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在狭小的空间内显得无比突兀和无辜。不,他们完美,不需要任何外界之物打破平衡,除非,天平的一方有意减轻自己的砝码,让自己从这难以割舍的静谧和谐中退出。这一退,就不仅是抑制不住泪水般简单的伤痛了。
  两个人的家庭,有无限的延展性;缺少了负责稳定的第三者,便将幻化出无数未来的可能全部抹杀。Marina,自觉的退出;Fedor,被Aleksey赶走;Sasha,想进入却只能隔岸观火。Aleksey深夜的梦魇,是惊呼“妈妈在哪里”的无助,还是恐惧自己“对父亲的独占欲到了只有将其杀掉才能安心的地步”?
  两个人的家庭,注定要被打破重组,或许会派生出更多种貌似稳定的家庭形式。父亲、母亲、儿子、媳妇,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然而,看似坚强的父亲,真的能放心爱子远离自己?在儿子每夜自溺般的噩梦中,谁能用有力的臂膀给他无忧的睡眠?不动声色的Aleksey,真的能够做到太上忘情?为了父亲的幸福,自己远遁天边去接受继母的位置?Aleksey并不贪心,他只是希望既能够被父亲爱,又能够爱Marina。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一个是救生之水,一个是燃情之火。
  他们是普通的一对父子,但又绝不简单。没有任何父子能像他们一样有亲密无间的距离,没有任何父子能如他们一样忘我地爱着对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告诉他们“不要担忧,因为你们代表了最极至的父子之情,你们有着神话般的道德与尺度”。
  Sokurov擅长探究亲情的终极。《母与子》中,世外桃源的小木屋,儿子与身染沉疴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呼吸是儿子生存的唯一的精神支柱。大自然的声响仿佛为这样的天伦注上赞美的注脚。而挥之不去的惆怅,依然是影片的主调。
  还有《俄罗斯方舟》,Sokurov大胆到只用一个镜头就叙说了俄罗斯的300年的文艺历史。现实和历史不停转换,梦幻与理性相傍游走。一个镜头一气呵成,的确令人神往。但,那离我太远。
  只有《父与子》,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节进入它,成为父子浓情的旁观者,然后不可避免地被它感染,像一粒尘埃,嵌入其中;或是成为儿子的一道目光,凝挂在父亲嘴角。
  
 ——07.2004
  
  
  
  
  美丽的MARINA,她说,“我看到你的父亲了,我走不到你们中间”
   
  我觉得这片子的音轨做的就像是——在耳边低语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某种想法。
  还有,影片中,Aleksey一直叫父亲为“父亲”,而不是亲昵的“爸爸”。“父亲”在俄文的应用中,向来是很严肃的,都是成年后的子女对父亲的称呼,一般情况下不常用,那会显得很“生分”。而Aleksey和ADA的关系,实在是不像是该用“父亲”来称呼的。
  是不是,Sokurov又有所暗指呢?
  走火入魔ING.
  ~~~《父子迷情》的成功,各国际媒体均将焦点与荣耀锁定在国际大导演Alexander Sokurov的身上。其实看过《父子迷情》的人,也都会为电影中两位饰演“父子”的俄罗斯男演员Andrej Shetinin和Alexei Nejmyshev的表现赞赏不已。~~
  摘了段有关演员的文字。
  总觉得网上诸多介绍越发的哗众取宠。
  片头那段戏,研究了一下,我认为根本不是什么“MAKING LOVE”,就是儿子做了噩梦,父亲去解救他——对付毒瘾发作的人不还得用暴力手段吗?
  

 4 ) 情感的极致


文/鬼脚七

   索科洛夫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的导演,《精神之歌》长达300多分钟的沉吟悱恻,《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的流畅自然,都不是普通导演们敢于随便尝试的。再加之师从塔可夫斯基,他的影片里流淌的诗意和颇具寓言色彩的意向随处可见,在这个角度上,称他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者毫不为过。2003年,索科洛夫拍出《父子迷情》,评论界一片叫好,昏黄的画面,呓语般的对话,缓慢的情节和略带惆怅的感情,追求极致和酝酿诗意仍然是索科洛夫影片的中心,而他用《父子迷情》讲述的,正是被抽象化和提纯到极致的父子情感,这种纯粹,与多年前的《母与子》如出一辙。
  
   看索科洛夫的影片从来都是一种挑战,他始终会给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也始终会勾起你不曾期待的情绪,正是这样,索科洛夫显得艰涩而不便于理解,有时候,在混沌的叙事状态和漫长的镜语中,你甚至会觉得他似乎忘记了观众的存在而独自在和永恒对话。这样的索科洛夫,无形中给了评论者尽可能多的角度。而回到《父子情迷》,从中读解出性暗示的评论却被索科洛夫本人一口否认,这也难怪,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弗氏心理学理论的影片,亚历克斯与父亲构成了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甚至是相互竞争,但是并无同性爱情的因素作祟。回头看看开场,黑幕后粗重的喘息声,亚历克斯从梦魇中惊醒,父亲紧紧拥抱着他,肉体紧绷,手脚交织,一瞬间让人想起被蛇紧缚的拉奥孔,那是关于生的绝望和挣扎。正如亚历克斯与父亲一样,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证明自己的意义,不断更深爱对方,也更坚定自己,这种关系已经不简单地是情欲可及的了。开场的结尾处,背景深处隐隐传来女人吃吃地笑声,好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女性在一开始就成了影片中的背景,父子俩的关系中缺少女性,但是却不乏温柔婉转,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性别差异的这里被消解掉了。他们不再是父子,在这一刻,更像是两个相爱的人,仅此而已,而索科洛夫紧紧逼近的特写镜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看向观众略带挑衅的镜头,这一切无不在说明,这两个人就将如此紧密,无法分离。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出这种亲密中的不完整性,两个人只能组成关系,不能组成家庭,缺少第三方的平衡让这对关系始终无法稳定,这种不断的摇摆和偏移成了全片不断来回拉扯的中心。父亲和儿子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而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又是那么难以轻易平复。儿子的女友、父亲战友的儿子、和邻居的男孩,都成了想要介入这对关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退出者。索科洛夫把这段关系极端化到容不得任何分享和展示,同时,也把父子之间本来难于描述的感情更加私人化和神圣化。在这样的细微的角度里,我们也许很难解释亚历克斯为什么不和女友和好,他和父亲战友的儿子之间那种似乎同病相怜的感情又是什么,我们只能在父子间的私语、动作、玩闹中去体会他们是怎么样绝望但是又彼此难以分离地相互依赖的。在《父子情迷》的每一个镜头中,索科洛夫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怨而不怒的忧伤感,谁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不会是俗世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当亚历克斯在屋顶上对邻居男孩坦白:“这是我父亲……我非常爱他”,这意味深长的告白背后,父子之间那道终究无法回避的差异最终显露出来。片尾父亲在梦中回到下满雪的屋顶,阿历克斯在画外问到“那里有我吗?”父亲回答“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和片头亚历克斯叙述的梦境想对应,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父亲的梦中也最后没有儿子。他们心中都熟谙这种别离,也只有坦然接受。
  
   描述父子感情的电影并不算少见,但是相比《那人那山那狗》的理解、《千里走单骑》的包容、《当幸福来敲门》的希望,《父子迷情》显得“另类”了太多。偏黄的昏暗色调显然来自塔可夫斯基所热衷的对于朦胧情感的表现,始终如黄昏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时间,对于影片所展示的圣洁的父子关系来说,确实也不需要时间。索科洛夫并不排斥把这段父子情赋以宗教色彩的倾向,亚历克斯借圣人之言说出,“一个爱父亲的儿子,将会受尽折磨”,而影片中教堂般的打光、脸部特写以及略带压迫感的室内空间,都把这段关系最深处的神圣一面表露无疑。而说到为了父亲受尽折磨的儿子,最大的对应无非正是为了上帝而受难的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大概是最适合用来描摹这种父子情感的了,影片正是在这个点上完成了情感的升华,索科洛夫不是一个小格局的导演,《母与子》讲述自然和生命,《俄罗斯方舟》关乎苏俄两百年历史,最近的《浮士德》谈论灵魂的价值,《父子迷情》并不简单记叙一对父子的深情厚谊,正如导演消除性别只想让他们还原成两个“人”一样,影片在把父子关系神圣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之普世化了。影片中封闭的环境,镜头营造的回忆式的朦胧感,都在试图保持父子关系的私密性,正是在这种私密性中,导演和观众才有可能提纯出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内容。而身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大多数人成长于对父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传统中,要带入索科洛夫营造的身份关系中或许并不容易。好在电影从来不强求理解,索科洛夫在把这段父子情感剥除杂质,推向极端之后,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段难以割舍,却也难以轻易品味的父子情感。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4月上,有删改

 5 ) 时间流转也是琐碎

在所有看过的电影里,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作品总能够挑起我心中最强烈又持久的观感。将这种观感推向极致的,是那部长达340分钟的纪录片《Spiritual Voice》。直到几年之后,那陈旧的黯黄色调和寂静飞沙的荒凉气氛不时浮现,演化成一种勾引。

看他的片子,必须心里有鬼--你要有准备,但不能带期望。因为他的片子永远只能给你比期望抽象的东西。在大多数时候牺牲了话语这一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他让你走进环境,重塑长镜头和互动剪辑中的时空关联,体会他规避世间悲剧寻求人性永恒的渴望。

《父与子》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尽管略显艰涩,但在剔除了琐碎的现实后,影片在简单的情节和沉湎的色彩下被修饰成一件人间艺术品,细腻而不失大气。

开场,儿子又一次煎熬于惯常的噩梦中,父亲紧紧地抱着他,不断给他安慰。随着儿子的挣扎,身体互相摩擦纠缠着,梦醒之间两人用近乎气声的交流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俨然一对恋人。他们是父子,有时则像兄弟,更有时俨然恋人。在军校读医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母亲的美貌。母亲的早逝从来不曾干扰父子平静而贫穷的生活,却是父亲心中深埋的痛。久而久之,貌似母亲的儿子成了父亲的双重寄托,而儿子也深深地依赖着父亲。对于父亲来讲,在这样一个充盈着爱的封闭的世界里,生活是平坦的。除了彼此,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自己。贫穷,爱情,友谊,真相,沟通……所有这些碰到他们的世界边缘都会被蒸发殆尽。

在副情节里,一个深爱儿子的美丽女子因为无法得到和他对父亲那般的爱,而谎称自己另有新欢并痛苦地提出分手;一个父亲已故战友的儿子至今不知真相,每年前来拜访,打听关于自己父亲的一点一滴;一个同样年纪的邻居是和儿子打打闹闹一起长大的孤儿,在见证了父子的感情誓言后,终于提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心愿。三段情节穿插在父子生活的主线中,让浅尝辄止的现实卑微地升华了这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父子迷情。仅此,剧本已经发挥了导演掌控中的全部价值。

自始至终,凌驾于剧本,演员之上的依然是索科洛夫独巨匠心的视觉表达。

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但外景却拍于依山临海的里斯本。室内的镜头在封闭昏暗的空间是静止的记录,户外的场景却每每被拉扯得偏离比例而显得扭曲异常。磨砂玻璃般柔和华美的画面搭配昏黄的色调更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些都是在《母与子》中我所熟知的。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影片里男性角色的服装都是当代的款式,而儿子女友的衣着则非常复古。时空上的恍惚和细节上的抽象都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童话般不真实的色彩。

父子的生活丝毫不受任何束缚。省略了一日三餐和睡眠等等生活琐事,取而代之的是间歇的对话,亲昵和冲突。无论是白天或者黑夜,窗外昏黄的光线总是将人物的影子拉得明晰而斜长。其实,这个环境里根本没有黑夜,也同样没有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区别。在虚幻的世界,时间的更替都变得琐碎--也许这是导演的暗示。

虽然已经看过很多遍,但还是会混淆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时太像了。本来父亲的声音流畅而柔韧,儿子的声音倒更加粗旷,但当两人激动起来时,语速固然快了,就连平时的嗓音区别也被中和掉了。其实这也不重要,情节很简单,很多话语对于这对暧昧的父子来说是完全可以互换的。于是父亲那浅浅的笑容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想象这样一个让你爱得迷失的儿子突然意识到彼此将要分开的未来,面对他的抵触又不知所措的混乱,谁又能有多少实质的反馈呢?角色的不断变换终会有停滞的时候,而微笑就是父亲在臆想的疼爱与现实的尊严中无奈的妥协。

结尾,里斯本飘起西伯利亚的雪。父亲的冬天已经到来,孩子的梦境仍在继续。

将事物推向某种极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这对父子的感情也许已经超越了“爱”这个字在人类词汇中的定义范畴,所以我们只能将其依次分割开定义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其它什么,却无法做整体的理解和概括。就像索科洛夫所说:“这是一种在美德和情感的尺度上近乎神话般的爱。”

我不知道其他爱(不止喜欢)这部片子的人是怎么想的,但在imdb的网站上,18岁以下的男孩竟是给这部片子评分最高的。我想,他们一定将自己投入到了儿子的角色中,享受着这种理想化的感情,获得心灵上的补足。那其他不置可否甚至感到抵触的人是单纯因为它的艰涩还是一种对内心现实的保护呢?宁愿答案是前者,否则就太令人遗憾了。

我也渴望拥有那样一个可以当游乐场的房顶,依邻是无垠的海边,闲暇时分和我爱的人一起玩耍嬉戏;我更渴望拥有一个那样爱我的父亲,让我甘愿抛开一切凡俗,却已然拥有整个世界。是的,我心里有鬼,不止一个,而且根深蒂固。很幸运索科洛夫知道怎么和它交谈,怎么将它们安抚。

(原载于《看电影》某年某期上,做了些必要的修改)

 6 ) 《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父与子的故事

     小时候看过《背影》,印象很深!因为我与我的父亲之间的感情缺失导致我对讲述子女和父母的片子颇为感兴趣,看了个香港的片子《父子》感触颇多,便开始漫无目的的找以前的老片子,还真给我找到了几部非常不错的。
人到底可以多大限度地接受孤独?还是一定要找寻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是肌肤之爱更值得信赖还是血缘至亲更深刻呢?
俄罗斯文学和电影一向有关“父与子”问题的偏好。斯拉夫民族意识浓厚的这个国度总让人感觉是个雄性社会;狩猎;伏特加;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彪悍;豪爽;热情似火;仗义为人……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前苏联男女人口比例的极大不平衡,但是血液中的民族特性难以泯灭。
最近看的电影《卡克杰别里》是一部影象风格冷俊的俄罗斯公路片。一个丧妻又失业的男人带着11岁的儿子离开了莫斯科前往黑海边的小村子卡克别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善良的铁路工人,神经质地端着猎枪驱赶他们的农村老头,也有无偿给男人提供救助的女医生……随后男人和女医生发生了爱情并要结束流浪,儿子却依旧想去那个充满了神秘的卡克别里,因为在父亲的描述中,那里有机场和飞机,他想象着自己可以如信天翁一样在天空翱翔。于是儿子独自上路,经过一段孤独之旅终于来到了梦想之地,一个人在山冈上一次次迎风放飞纸张,夜里就睡在无人的海边,早晨,当他独自坐在码头,一只海鸥啄他手中的面包时,他突然掐住海鸥的脖子,狠狠地,把所有的孤独感发泄到它身上。飞走了的海鸥发出凄惨的叫声,继而隐没在巨大的波涛中。不久,父亲寻他而来,与他并排坐在被海浪击打的海岸边。他能放弃的只有自己,为了儿子。
香港人把片名翻译为《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因为卡克别里是鞑靼语,意思为极至深蓝之地,后来鞑靼人遭遇驱赶,这个地方也就在地图上消失了。疆土广阔的前苏联在地图上的命运也是如此,一块版图分为了15个自有边界的国家,世界地图上于是多了一些边疆和字符,现实中多了一些政治和人物。斗转星移,谁又料得到世事如此变迁?大国顷刻间的崩溃,民众去何处寻求安全?最基本的依靠,支持,甚至“根”的感觉也顷刻间灰飞湮灭了!
俄罗斯电影大师索库洛夫在2003年拍了个片子叫《父与子》。女人在生下小孩不久就死了,父亲单独带大儿子,住在圣彼德堡的一所旧公寓里。一个39岁的父亲和一个20岁的儿子,很少的对白,看者长得越来越象妻子的儿子,父亲与他更加难舍难分。那个消失的名字以另一种形式复活着。影片中缓慢的节奏,拉动的长镜头,柔和的光线,弥漫着屠格涅夫散文诗般的语汇。
获威尼斯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归来》讲的也是父子,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来,他要带兄弟俩去露营,大儿子安德列很快接纳了父亲,而小儿子伊万处处和父亲对着干。父亲代表着权威,统治,****,力量,他教给儿子求生的实际本领,使用着粗暴的方式。他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但是最后由于意外,他从灯塔上坠落死了。坠落的那一刻令人震撼,12的感情确实在那一刻都被忽略和遗忘,这一刻之后将是永远的缺失!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个消失在我们生命版图的名字时,当我们深刻地体会着内心对孤独的巨大恐惧时,除了接受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我们还可以幻想他正站在“未来”的门口。我们与他对话,正如和未来对话。
敬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人们,文中的影片真的不错!

 7 ) 与母体的脱离是如此痛苦

令人惊艳(与诟病)的是,以暧昧的形式讨论孩子终将脱离母体与父母所分离的问题。孩子终将离开,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暧昧或不暧昧并不能分的如此仔细,如果想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性,必然需要将之置于一个特意营造的,暧昧的环境之中。选择父子,选择如此美丽的演员都是为了放大这种暧昧,让其有迹可循。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思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暧昧性,但这并不意味它并不存在。情感去掉名词,究其本源,其组成成分究竟有何不同,亲密,爱,占有欲,嫉妒,或许每种成分比例不同的组合就是各种感情的代名词。这样来说,不同感情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真的重要么,如此界限。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如何从母体分离,到终将脱离。现实中,纠结于此的,终其一生没有分离而搁置并不感知的人不在少数,而并不感知就意味着不完全的脱离,意味着永远无法是独立的。而感知之后,脱离就会变成一种痛苦,但不脱离,也是一种折磨。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一个儿子的爱是如此折磨”。这里的“父亲”并不只是父亲,而是父母所代表的母体,而“儿子”则指代年轻的一代。人们是如何传承,一代一代的活下去。没有爱,或者说没有深刻的(情感的)纽带是无法延续的,如果只做为纽带存在的话,人不必是独立的,但如果想要作为独立的人,去寻找唯一的那个自己的话,就需然要看到并斩断这种纽带。这并不意味着再不相见或者毫无感情,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种分离的选择并做出选择的时候,才存在纽带断裂这一项。没有意识到察觉到也就没有这一问题了。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只做一个纽带么,答案当然是可以。与其说父亲儿子的爱是折磨,不如说看到这纽带,看到分离的趋势,是一种折磨式的诅咒。

当在阳台上,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并像父亲说自己爱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宣告,你和我的生活都将有新的旅途,新的重要关系的介入,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这种独立的宣言,放在如此的,烟雾朦胧的暧昧环境下,显得如此唯美而忧伤。电影像是用放大镜和烟雾,去呈现和剥离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徘徊的,持续的,富有张力的关系。

我们与父母,连着相同的血液,像是镜子般对照,又像是轮回。人爱自己么,如果这一条件是绝对成立的话,那自恋,爱孩子,就是殊途同归,爱着自己的我们,如何放弃自己呢。“父亲的爱,如此折磨,使深爱他的儿子如此折磨。”其实看到很多影评里所说的乱伦,特别想为这部片子解释几句。片子所呈现的父子关系真的过分亲密么,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如此的或更甚的并不在少数。父母对子女的,狂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子女对父母的过度甚至病态的依赖,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特别在中国的家庭,活在子女身上的父母,长在父母身上的子女算少么。只是我们很少去细想,也不敢去深究罢了,这或许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撕掉这种本能的掩饰,拿温情的,暧昧的,扭曲的,或其他放大镜去探究寻找呈现的作者们,无论结局是什么,画,电影,书籍,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影片中,女友离开儿子的原因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暧昧或乱伦,女友说“女人总是早熟的”已经说明了一切,女友分手的原因,在于儿子没有脱离母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孩子。而子女相对的总是关系稍显残忍的那一方,就像先开始父亲说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想要离开,儿子可以坚决地说不允许,而当儿子想明白,对父亲在屋顶表明了想要独立之后,觉得伤心的儿子,挽留想要独自去散步的父亲,也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悲伤,而这时,父亲选择了回到屋子里,挂起衣服,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宽容与爱。就像影片的父亲,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终将离开,而把握选择权的从来都不是父亲,即使有,父亲也会为了儿子,没有做好准备的儿子,而放弃这种权力。片尾的父亲的梦境里,儿子问父亲你在哪里,父亲回答“I’m not far away’,而儿子再问,我在那里么,父亲回答,“不,我独自一人”。二刷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突然非常的难过。我们现在是儿子,而有一天,我们终将也是父亲。

虽然片头的部分较受争议,也是影片被赋予暧昧和乱伦色彩的一大原因,但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个人觉得,却是为了显示或强调这种父母子女间的这种母体关系所致,是对于母体关系血肉的直接展示,而儿子从梦境中醒来所说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也是对整个影片,子女终将脱离母体的预示。如果说演员的肌肉,面庞和眼睛过于惊艳而导致的暧昧与乱伦色彩,和朦胧唯美的画面,我只能说,更多的是导演的个人审美偏好和美学所致。

 短评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还行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8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好好的《父与子》非要翻译成《父子迷情》搞成同性影片也是醉了 混淆视听能力一流 | 在观影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父亲 整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看似缺席的 但是儿子若即若离的女朋友 和只在记忆中出现的逝去的母亲 却都是对父子关系以及主体叙事(父亲的角色\父权\男性气质\成长)的缝合

11分钟前
  • takyo
  • 力荐

暧昧的至高境界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像兄弟像情人一般相处的父与子,是俄罗斯对于苏联老大哥的留恋

1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56th金棕榈提名;相对于母子关系的“脐带”“哺育”等更具实体性的联结,父子关系则更虚无缥缈,就像梦境,就像幻想,更缺乏像母子血脉关系般的具象性,之于父子双方,这种爱的开始,来源,挣脱,束缚,撕扯,更像欲望一般在社会关系里挣扎,电影里始终强烈的张力,就像是那些渴求,抗拒,挣扎;自始至终强烈的情感与欲望的张力,让人深陷;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

19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挺美的 这样的父子 在一起都是风景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因为多是在室内空间及屋顶,光线控制要比《母与子》多很多变数。色彩如此之美,构图静如油画。可能这里某些地方的音乐表现力要逊于《母与子》的自然声响。扭曲的画面,但我们真的能说这对父子关系扭曲吗? 父爱, 是愿施予折磨子爱,是愿受折磨

2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B-】金色滤镜+斑驳的光影,画面超级漂亮,内容却有些空泛,父子始终以“亲密距离”拍摄,暧昧至极,总觉得下一秒他们就要疯狂地做爱了

2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纠结的感情,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冲破世俗的阻力在一起,在梦里他们却彼此拥有。看到了结局才恍然明白影片开始的那场情欲戏的内涵,好美!★★★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No, don't wanna be the only one you know, I wanna be the place you call home. --Hamburg Song, Keane

34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极少数讲述父子的作品能像[父与子]这样兼具感官性和深度。在梦一样无时的框架下,这对父子被塑造成神话,因此儿子雨中的生发和父亲雪里的solitude才那样震撼。影片似乎凝结在二者永恒分离的前一秒里,一边展现二者的依恋,一边又宣判他们的不对等。这之间不停歇的流转便是父与子牵扯一生的羁绊。

3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父与子彼此深厚的眷恋,父亲与战友之间维系了一生深沉的爱,画面流动着无尽的情思,俄罗斯男性情谊电影的经典之作

36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长评已写在别处,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这是纯粹的爱,又不仅仅是爱。难怪有影评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也难怪电影审查委员会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的眼睛。太美太美,也太悲哀太忧愁。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不平等。

42分钟前
  • 莫歌
  • 力荐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45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华美。阳光里浮着灰尘,照耀这漂浮着那些不知道如何面对的爱和过去。

50分钟前
  • 榕十三
  • 力荐

索科洛夫如塔氏复活,混淆梦与现实,恋父恋子情结。总令人觉得是个政治片,纯粹与否,打个问号。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9,昏黄犹如油画般的画面,呓语式的对白,弗洛伊德式结构下是一种另类父子情感的解构,与其说是性,到更像是依恋。索科洛夫彻底地给恋父情结套上了哲学意味。解体以后,真正还能接上老塔衣钵的看来还得是索科洛夫

58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看不懂,就像我读不懂大多数现代诗一样。

59分钟前
  • dormant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