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战争与和平

犯罪片意大利1956

主演: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梅尔·弗尔,维托里奥·加斯曼

导演:金·维多

 剧照

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2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3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4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5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6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3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4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5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6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7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8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9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5 05:07

详细剧情

1805年,俄法战争一触即发。贵族小姐娜塔莎(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饰)年轻貌美,仍过着歌舞升平的贵族生活。娜塔莎的朋友皮埃尔(亨利·方达HenryFonda饰)也是贵族,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与贵族库拉金的女儿海伦(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Ekberg饰)结婚。然而婚后生活并不融洽,两人分居。皮埃尔的挚友安德烈公爵(梅尔·弗尔MelFerrer饰)邂逅美丽的娜塔莎,一见钟情,两人订婚。不久,安德烈又回军队,海伦的弟弟阿纳托里(维托里奥·加斯曼VittorioGassman饰)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奔。俄法战争爆发了,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身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满目疮痍的莫斯科。娜塔莎与皮埃尔的新生活从此开始。\r\n这部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战争与和平》,由气质高雅的女神奥黛丽·赫本和文质彬彬的俊男亨利·方达主演。本片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好莱坞导演金·维多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着力演绎这段发生在硝烟战火下的爱情故事。本片荣获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最佳摄影提名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长篇影评

 1 ) 语录

1-------------------------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的。

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

在莎莉娅的这个沙龙里,聚集着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精华。

为什么你们男人总是离不开战争?

要是人人都为信念而战,仗就打不起来了。

在还没做完你该做的事之前,千万别结婚。
等老得没用了再结婚,免得让无聊琐碎的事消耗掉你心里美好高尚的东西。

我有四个儿子在军队里,可我并不忧伤,这一切都是天意。
躺在床上你也可能会死,上战场倒不一定会丧生。

靴子一脱一身轻啊。

在一场大战之前,睡个好觉最要紧。

为了那片刻的荣耀,为了能够胜过所有人,为了得到人们对我的爱,我愿意舍弃一切。

除了眼前这个一望无际的天空,一切都是假的、空的。

这样做你想证明什么?证明你是一个傻瓜吗?这一点大家早就知道了。

如果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丈夫,老婆不偷人才怪呢。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不是人能判断的。人们在判断对错的时候最常出错。

我认为生活中真正的不幸只有两桩:一是受自己良心的责备,二是生病。

春天、爱情、幸福全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谎话。对着老一套的欺骗,人们怎么就不厌烦呢?

我爱大家,我从来没伤害过任何人,可怎么让我死了呢?

要生活,要去爱别人,要相信我们不仅今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过去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永远这样。


2-------------------------

现在我心里的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有她,那儿有幸福、希望、光明;另一半没她,那儿只有苦闷和黑暗。

人呐,就活这一辈子,一死就什么都完了,何必去作孽呢?

在一切都顺利、别人都高兴的时候,我常厌倦一切,希望大家都死掉。

灵魂是不朽的。

你诱拐一个小姑娘、一个处女,你不知道这跟殴打一个老人或孩子是同样的卑鄙无耻吗?

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完美的人,假如我是自由的,我会马上跪下来向您求婚。


3-------------------------

比您更厚道、更宽容、更大度的人根本不会有。

出谋划策的人很多,办实事的人却没有。

我会逼得法国人也吃马肉。

现在不分当兵的还是老百姓,都豁出去了,都上阵了。

他觉得死亡没什么了不起,却又十分可怕。

决定胜败的不是阵地、武器,也不是参战人数,而是士气。

绝不收容一个俘虏,要么杀人,要么被杀。

活着真是痛苦啊,好在没有多少日子了。

战斗越是激烈,就越要冷静。

直到他(拿破仑)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

俄国人在博罗季诺取得的胜利是精神的胜利。
这一场战役使法国人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力和俄国人在精神上的优势。
博罗季诺战役的直接后果,是拿破仑后来从莫斯科的仓惶退却。这是50万侵略军的覆没,也是拿破仑法国的崩溃。


4-------------------------

我们胜利之后,向来是宽容的。

法国人好相处,尤其是皇帝。

忍耐一阵子,受用一辈子。

有审判就有不公道。

虫子想吃掉卷心菜,可最终丧命的还是虫子。

死亡就是一种觉醒。

生命就是一切。

我习惯战前不睡觉。

这皇冠是上帝赐予我的,谁要是胆敢来触犯它,绝不会有好下场。

这个民族做得很正确,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没有理会别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会怎么做,他们只是拿起身边最容易找到的大棒,不管三七二十一,狠狠地打了起来,一直打到因受到侮辱而产生的复仇心理变成对敌人的轻蔑和怜悯为止。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伟大而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共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吧!

 2 ) 记忆中的两版《战争与和平》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老爷爷的那四大本砖头似的《战争与和平》,立马被拍晕了,其后遗症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下决心去读完这部旷世巨著,但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我倒是认认真真看过两部。
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拍摄的由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
另一部是由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分四集,共六个多小时。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美国版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到几近没心没肺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存在先天障碍的。
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画面,那场面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与《指环王》媲美。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很符合原著,特别是里面的娜塔莎,温润美丽,活泼善良,我认为比美国版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更有说服力,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是主演之一。难怪该片能获得1969年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配音亦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片中为安德烈公爵的配音,杨成纯老师淡淡的声音高贵、理性、自然、干净,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俄罗斯贵族的心路历程。

 3 ) 战争与和平——电影艺术的顶峰

前苏联经八年时间的筹备,用了五年时间拍摄,动用了十万军队,耗资五亿多美元拍出的这部电影实在太精彩了。托尔斯泰同情深爱他的人民,讴歌他们为把侵略者逐出国门不惜牺牲英勇奋战的爱国精神;他赞美严峻正直坚持自己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安德烈公爵,肯定表面木呐内心真诚善良孜孜不倦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彼挨尔,理解美丽善良追求理想生活和爱情在经过战争洗礼而成熟的娜塔莎。他鄙视无德无才的沙皇和以华西里公爵为代表的荒淫的上层贵族;鞭挞骄奢淫逸的爱伦公爵小姐。他热情歌颂内心始终燃烧着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的爱的统帅库图索夫和勇敢忠厚的下级军官杰尼索夫。对拿破伦,也不是完全否定,而肯定他的人格魅力,也给亮点与刚愎自用的老保尔康斯基公爵。我想,托尔斯泰是含着眼泪写年幼天真的小彼佳第一次出征就惨死在沙场,以此,他表明,他反对一切战争。这些,影片都忠于原著,充分表现了出来。影片忠于原著,以浩大逼真的场面再现了奥斯特利茨和鲍罗金诺战役,这既是众多人物的舞台,也使影片非常有看头。 就象托尔斯泰的原著是文学的顶峰一样,这部电影,也完全当得起电影艺术的顶峰。

 4 ) 史诗级影片,精彩却是欠奉

毫无疑问,1966年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这部气势恢宏、制作精良,时长达七小时,前后耗时五年耗资无数,几乎是倾举国之力制作成的电影,是一部史诗级的影片。

然而,看完后我只觉得遗憾,因为精彩欠奉。也许,世界名著的改编,注定都难逃厄运。

影片最大的优点是不计代价、几乎忠实地还原了原著。但这也正是它最大的缺点——很遗憾,创作者被世界经典困住了手脚,没有把影视语言独有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好的改编应该是形神兼备的,而本片只做到了前者——有形,却无神。它只是实现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影视化,最终遗憾地流于平庸。

观看本片正值俄乌战争爆发之际,遗憾之余不禁感慨: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学会教训呢?

惟愿世界和平!

 5 ) 危险与美好,如同战争与和平

少年轻浮,爱读法国小说,罗曼·罗兰、莫泊桑、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等作家的作品,浪漫唯美多情趣。俄国小说因人物名字冗长致使阅读心生一丝厌烦,但托尔斯泰翁的巨著还是不得不读,为的是那丁点文学的虚荣,不落人伍。老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文字浩瀚如海,思想庄重似山。爬山或渡海,我皆视为畏途。不得不面对时,就如同老鼠搏大象,虽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不得要领,懵懵懂懂,留下的印象鸡零狗碎,之后又未曾重读;好在,有1968年苏联版的同名电影给补上一课,收回满满漏网的记忆。

2018的烟雾弹带走所有爆炸性新闻,留下黑天鹅与灰犀牛的阴影。2019开年,新造电影食堂以《战争与平和》开篇,很是提神醒脑。是的,无论任何时候,人们只关心美食、健康、娱乐、科技进步、及对时政发发议论,打听明星八卦及各种小道消息,就像莫斯科的贵族沙龙,盛大的宴会和舞会洋溢情意绵绵与欢声笑语,只要敌军的炮弹还没殃及她的处所。而电影展开的美好生活却险象丛生,个人命运,包括死亡,都身不由己,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据说为了匹配托翁的这部巨著,忠实于原著精神,这部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共耗资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巨制。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情况下,将数十万人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草原、河流、森林……等自然风光,一一还原,展现得既波澜壮阔又从容不迫,令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而不像现在的3D大片,在眼睛之上再搭上眼镜,整个绑架你的视觉,除了画面效果,毫无余味。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前者的眼睛(镜头)可以直通心灵;而后者除了映射景观,神马内涵也没有。而前者就像娜塔莎的眼睛,纯净而神秘,当你跟她定睛对视时,能听到百灵鸟的歌声,看到月光荡漾的湖水,以及闪烁的希冀和渴望。

这部史诗的伟大,在于托翁既具备诗人的天才,又是道德-思想的立法者,更是个活生生的人。即使是残酷的战争场面,或人物命运的陡变,他诉于旁白的话语,仍能令人折服于他对历史及人生命运深刻而深情的注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翁充分展示了他善于将多个人物的命运线索交织并展开的写作才能。安德烈公爵被赋予油画般鲜明的形象,代表典型的俄罗斯贵族的德性。厌离庸常无聊的生活,试图通过参战去获得荣耀实现个人价值,但差点就死于沙场。他在中弹仰卧的瞬间看到死神与虚空,并突然获得从未有过的清醒;加上妻子在难产中的死去,巨大的痛苦与歉疚,几乎杀死了他那颗孤傲的心。电影第一部末尾留出一段安德烈缓行于乡野林子的内心独白。当白桦林、赤杨都绿了,春天、爱情、幸福只属于年轻人的迷梦,他的心却已像极了那棵老得枯干的橡树。但是娜塔莎正当青春,渴望爱情,她的热情像百灵鸟的歌声唤醒春天,将安德烈那棵老橡树般死去的心,重新被青春单纯的爱点燃。而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皮埃尔却将内心隐藏,扮演起他们的红娘角色。皮埃尔的形象像一幅水墨画,模糊,却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行事方式。他常挂悲悯的面相让人以为他“自学成佛”了,其实不然。他曾经有过许多荒唐的行径,甚至将干预他们一伙胡闹的警察和一头熊,背靠背捆缚在一起扔进河里。而当劈腿的亡命徒多洛霍夫挑衅他的底线,“决斗”的字眼便毫不犹豫地从他嘴里蹦出,哆哆嗦嗦的手枪差一点就结束了这条俄罗斯著名恶狗的生命,所谓“憨面释心杀人胆”,正其写照也。然而,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天性善良的“自卫还击”,但如此“被动”的性格,却总是获得命运最好的安排……同时也让他备受内心的煎熬。影片第二部的结尾,在历经风霜的安德烈的理性、尊严面前,情窦初开的娜塔莎无法承载爱情熊熊烈火的烤问,差点失足于浪荡子阿纳托利的勾引。安德烈好不容易燃起的爱情再次绝望……

至此,又一场情感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我不得不暂停一下,让激动不安的心灵,稍稍平息……

缓过神来,在新造电影食堂再续盛宴——《战争与和平》。

讲真的,让你看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电影,即使中场休息,也难保疲沓困倦。但眼前这部影片,它的“高能”足以令人意兴勃发且持久。视觉的宏大叙事,我们司空见惯的都是酒精兑水的假大空,但它却像七、八十度的高梁陈酿,只会使你在细斟慢品之后精神奋发。这种特殊的“好酒”只有当极品的原材料遇到极品的酿酒师才会出现。

影片第三、四部均有长镜头的战争场面,硝烟人马,嘶杀震天。同样是视觉震撼,它的急骤与舒缓,混乱与秩序,揪心与空茫所具有的节奏旋律,如同鱼遇惊涛,鸟会风云(看着惊艳,但笔力不逮,万难形容,亲自观看胜余千言万语)——总归源于内心的“神视”。不久前看《流浪地球》,视觉也算被震到,但心脏承受不了压迫,只好常常闭目装作在看。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怕被怀疑为票房造假而来。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兼主演安德烈角色,才华横溢与仪表堂堂让人原谅他出演这一角色显得有点儿老相),善于运用比照镜头,对比强烈的画面有时同屏并置,有时接连出现。如王室宫殿里还在歌舞升平,西欧军队已跨过俄罗斯边界。一场反人类理性与本性的战争已在俄国国土爆发——莫斯科,焚城在即。刚刚经历情感灾难的安德烈公爵,死的心都有了。这场卫国战争正好成为他情感意志的唯一出口。他谢绝了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善意安排,选择去执行前线带兵的危险任务。他带领后备军一直在原地待命,这漫长的待命空档恰好成为他思考战争、死亡、生命、生活的“独白时间”。电影巧妙地将小说中托翁思想侧漏而略嫌絮叨的话语作了最好的画面安放。在博罗季纳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安德烈在一枪未放的“后方”再次被炮弹炸成重伤。相对于乱轰轰的激烈战场,“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安德烈却可说是“静态”的:原地待命之后就直接躺到了担架上,然后便是病房,与同样负伤却被截肢的“情敌”不期而遇。随着镜头缓慢推移的内心活动,恰好形成波澜壮阔的战争表象下的静水流深,使观者亦能由表及里,与之产生共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德烈巧遇娜塔莎并由她陪伴着走向终点,完全了他们之间不带遗恨无需宽恕的爱。“是的,死亡是一种觉醒”,当安德烈在白房间里安息的时候,他离去的灵魂却奋力推开房门,留给我们一个走进黑暗也是“明天”的背影。

俄罗斯卫国战争成就了库图佐夫的英名。俄国人将被侵略的屈辱化为复仇的力量,他们将斯摩棱斯克圣母像抬至战地,使卫国战争成为一场“圣战”。信仰使俄军首先从精神上获得胜利,“自神”的征服者拿破仑碰到了最强硬的对手。与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同,库图佐夫弃守莫斯科的目的是拖垮拿破仑的军队,让法国人吃马肉。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生死存亡,一命系于库图佐夫的腰带。在那场他将宣布这个沉重决定的会议场景中,镜头里出现了一张扒在窗口偷看的小女孩微笑的脸,预示着“先为不可胜”的最后胜利。当隐于暗处的库图佐夫听到法军撤出莫斯科的消息时,他双手掩面,为上帝保佑俄罗斯而老泪纵横。我们也不禁为这位可爱的独眼老头高兴,为他“示弱”中的“坚忍”,大智若愚背后的不屈信念,以及不战而胜的超级“赌运”。终于结束了,战争!这人类最可诅咒的悲催戏剧……

影片后半部,皮埃尔作为一号男主正式登场。他让仆人为他准备一套农民衣衫和一把手枪,选择留在死城莫斯科,目的竟然是为了暗杀拿破仑——这位他曾经无限崇拜的“伟人”。与内心复杂矛盾的安德烈不同,皮埃尔经由内心升华做出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永别了!”他目送娜塔莎远去时说出的这句话,是准备牺牲前的真心诀别。但由于本性“慈悲”,皮埃尔最终还是放弃了暗杀计划,相反,却因抢救火海中的小孩,阻挡法军对逃难妇女的凌辱,而被当成“纵火犯”推至刑场。眼看同行的许多囚徒都被枪决了,“死神”却再一次与皮埃尔擦身而过。关键时刻,总是逢凶获赦;托翁之意,显然是想通过皮埃尔的幸运,让人勿忘“天赐”与“福音”。

“虫子想吃掉卷心菜,可丧命的总是虫子”。被虏士兵卡拉塔耶夫的朴素思想给皮埃尔补上一课:忍耐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影片结尾,在大笑不已中走出死亡阴影的皮埃尔心无挂碍地走到他心爱的娜塔莎身边,感受到“复活”生命的无限美好。

最后,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一次倾听巨人托尔斯泰的心声: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的。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当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就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2019/3/7

 6 ) 痛苦但未必崇高

长周末用2天的时间在HBO Max看完了这部长篇电影,有非常多的想法想记录和分享,所以觉得还是写出来比较好。

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看过很多,大部分我都很喜欢,而《战争与和平》是我最喜欢的。在看这一部苏联的《战争与和平》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由托尔斯泰改编的电影,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但我觉得都很不如人意,根本没有触及到原作的核心思想。这部1965年的《战争与和平》可谓是超出我想象的好,甚至扩展了我对于原作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出众的几点是:1.电影是一种和小说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此片做到了将原著中主角的一些哲学和生命的思考不尴尬和突兀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预期它能够达到的。2.前苏联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使得这部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可谓是前无古人,目前没有来者的宏大和壮观。很大程度上呈现了我对于书中战争的想象。3.超越原著和文字之外,这部电影对于19世纪初俄罗斯风貌人文刻画,非常地动人。比如说娜塔莎一家去乡下打猎,在小木屋里面吃饭,唱歌,跳舞的描绘,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还有在战场上有专门拍到哥萨克的勇士们,对于我这样非俄罗斯的人的观众,可以说是对于原文本从视觉上多元的扩充。

当然虽然是7个小时的电影,还是有点难涵盖原著中上千页五六百个人物的命运,这个电影还是有一些缺点。我觉得最大三个缺点是:1.总的来说前两部精彩过后面两部。在后面两部里面,皮埃尔有点沦为工具人,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角色。2.因为篇幅原因,角色的一些行为和心理还是没有办法展开的。比如说安德烈公爵为什么会反感怀孕的妻子Lisa,电影里面对他的心态的刻画有点草率。3.原著里面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去推理和解释托尔斯泰所持的“历史不是由几个重要人物创造的,而是由无数人共同推进”的价值观。可以这个电影缺少对这一点的刻画,可能只有在最后一两分钟里面有蜻蜓点水一下。

接下来我想展开聊一聊我对原著和这部电影更细节的思考。

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喜欢《战争与和平》多过《安娜·卡列尼娜》很大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战争与和平》作为一个小说对于角色的完成度更高。《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两个男主角,弗龙斯基比较缺少个人的思考,而列文又太多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让托尔斯泰无法自由把列文创造成一个小说角色。同样,列文的老婆吉娣对应的是托尔斯泰的老婆,这也一定程度上较少了托尔斯泰对她的创造性。而《战争与和平》里面的安德烈和皮埃尔,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两个非常饱满的理想化小说角色。娜塔莎也可以说是集中了托尔斯泰对于一个那个时代“完美”俄罗斯女性的想象。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几分钟,皮埃尔见到娜塔莎,屏幕里面闪回娜塔莎从12岁到20岁的那些镜头,我就忍不住哭了。娜塔莎有她作为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性,但看到她从童年,到情窦初开,到遇到第一个挚爱安德烈,再到国破家亡,再到最后,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俄罗斯女性的人生,包括《日瓦戈医生》里面的娜拉。虽然她们来不同的阶级,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安德烈和皮埃尔作为两个“完美”且几乎是对立的文艺角色,到昨天我才意识到,仿佛我和托尔斯泰还有其他人都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摆动。如果选择成为安德烈,就很难安于和丽莎或者娜塔莎平凡的家庭生活;如果选择成为皮埃尔,可能时常会质疑自己,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在最后我们会在这两个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成为安德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无法达到期待的崇高,而失去对生命的期待。

Again,就像我最开始说的,我觉得皮埃尔在第三部和第四部里面沦为工具人。无论是他去战场,还是留在莫斯科想要行刺拿破仑,都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刻意为之的。我实在能以理解他怎么能在最血腥的战役之前,跑到前线去乱窜,还能够找到安德烈跟他聊天,最后还毫发无伤地回到莫斯科。而他在莫斯科沦陷之后留在莫斯科,也似乎像一个没头苍蝇,到处乱蹿,并没有任何组织帮助或接近拿破仑的计划。电影没有给皮埃尔的心理状态和决定提供足够的context,包括他加入共济会或者他对某些哲学思考的狂热。我觉得电影导演是想用皮埃尔来展开刻画战场和莫斯科沦陷之后的炼狱。但是我不是很认同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这样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皮埃尔这个角色的完整性,而且让我觉得这几场戏都很尴尬。

我认为对于安德烈和皮埃尔这个两个角色,或者说这一个硬币的两面,贯穿全文/电影,最重要的主题是: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都很艰难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人醉心名利,有的人纵情酒色,有的人疲于“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有的人献身于宗教,等等。

我第一次看《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十八岁,看到安德烈负伤后和娜塔莎重聚,逐渐康复时却有了新的觉醒而失去了对活下去的意愿,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可以放弃儿子妹妹娜塔莎和朋友们。时隔多年,我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他面对挚爱,可以失去活下去的意愿。对于安德烈来说,在那个时候,他可能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荣耀都是浮云。而他一直都不是一个享受于世俗家庭生活的人。但我还不太明白他新的觉醒是什么。

而皮埃尔呢?他会一直思考活着的意义。但无论他能不能够进步,能不能够想出来,他是可以享受安德烈不能享受的躺平和家庭生活的。皮埃尔经常随波逐流,不push himself,不怪自己,没有strong ego,也不怨恨别人。对于皮埃尔来说,他可以忍受活着这件事情本身,而安德烈不行。

爱情

之前我看托尔斯泰的作品,都觉得他写的爱情很干瘪,甚至我都无法感受到为什么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人之间有那么无法被阻止的吸引力。但我觉得这一部《战争与和平》电影将里面各种爱情诠释的非常好。特别是娜塔莎这一条故事线:从她12岁和表哥情窦初开接吻,到在盛大舞会与安德烈跳舞,也被其他各种男子爱慕,再到她被阿纳托里诱惑......

特别是娜塔莎跟安德烈在舞会上倾心的那出戏,我觉得很让人心动。但很明显,他们这样的倾心是非常冲动和盲目的。可能冲动和盲目才是爱情的本质。当安德烈终于到娜塔莎家向她求婚的时候,他马上又感到他怜悯她的童真和脆弱。与安德烈和皮埃尔的连结不同,娜塔莎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是无法理解安德烈的。当然其实我觉得皮埃尔和安德烈也是互相无法理解的,朋友只是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都是自说自话。

我十八岁的时候觉得娜塔莎不能等安德烈一年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安排。如果用一年的等待换得真爱,这个选择实在是太容易了。而当我二十八岁在一个需要等待的relationship当中的时候,我发现其中的困难不是线性的时间可以衡量的。更不要说十几岁的贵族少女娜塔莎,除了想念她的爱情,这一年中也没有其他可以分心的。

当安德烈再次在战争中受伤,他们重逢的时候,娜塔莎经历了很多不再是之前那个孩子。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爱彼此更多了。但这种爱已经超越爱情了。

再看托尔斯泰其他的爱情:皮埃尔和娜塔莎,安娜和弗龙斯基,列文和吉娣(托尔斯泰和他老婆)。很多时候他们关系的发展都是始料未及的。

如果再扩展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实在有太多种不同的开始和结局。身在其中的人,很难看得清自己在哪里,想要什么;而旁边的人,更不知道其中复杂和秘辛了。

人间炼狱

这部电影对于战场和1912年被拿破仑占领的莫斯科的刻画非常出色,其混乱程度和可怕程度犹如人间炼狱。没有视觉的辅助,有时候文字难以让人想象到那种恐怖。我认为《失明症漫记》是我看过的书里面,将末日描写地最难以忍受地真实和荒诞的。

在第三部开战前一天,有神职人员搬着圣象到军营提供服务,所有人都在祈祷和吟唱,场面很壮观也震撼。我作为一个观众,感受到了他们信仰给这个国家的人带来的力量。可是当战役开始,当莫斯科被占领的时候,主角、配角和我都在问:如果神是慈悲的,为什么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没有答案,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答案。

同样的人间炼狱在200年后也一天天上演:2020年的5汗和纽约,2021年的印度,还有2022年阿富汗和哈萨克斯坦。我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人,一天天的,无法承受这些画面。那么,这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

 短评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1.未看过原著,想借由电影来了解这个故事。哪知前两部分看完,对某些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一头雾水,于是便去查看故事简介,回顾下剧情,再继续观看后两部分;2.看到那些人山人海的画面,叹为观止的同时,感觉也看到了昂贵制作经费的去向。在缺乏特效的年代,动用如此之多的人员演绎那些场景,实在是难得的厉害。不过庞杂的战争场面,缺乏线索人物的引导,让「对相关历史所知甚少、不太了解来龙去脉」的我只是观战而没有代入感。3.时光网: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12105

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国家制片厂时代最壮观的作品,无论场面还是群演都非常豪气,有种不管不顾不差钱的豪横。在大场面之余,摄影和调度竟然也有非常多小的心思,包括很多视点的变化。邦达尔丘克自己演,还是怪怪的。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七个小时啊……安德烈的大树和天空。

12分钟前
  • xun
  • 力荐

俄语系老学姐补课ing。今日俄罗斯影展看一天。如同健身一定要办卡,史诗一定要去电影院:不花钱你就胡乱暂停快进和聊天,对得起皮导吗?!自带护目镜本片我打五星。感情线方面,皮埃尔vs安德烈,我坚定站胖子。不过胖子开挂得有点过分了:继承遗产,迎娶白富美(不是),现场学决斗规则速成立马打败男小三陶洛霍夫;嫌自己不再是自由人呢老婆就很配合地便当了;战场不死,被俘免刀,最终熬死老友迎娶女主……虽然一通吐槽,但我是喜欢皮胖的。女方最喜欢的是玛丽亚,但谁能告诉我她的感情线去哪里了?好了,细节放一边。跟傻白甜恋爱脑娜塔莎相比,玛丽亚知性又优雅。当然,娜塔莎也好,安德烈也好,别人说他们演技浮夸独白尴尬我是不承认的,因为那很俄,老学姐表示就是这个味儿正。好了,最后赞一下炮兵、炮灰、土豆达人,他们演技全场最佳。

16分钟前
  • 林井林
  • 力荐

还是前苏联版的最经典,7个多小时,既有恢弘壮阔的大场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那些华丽的布景和长镜头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1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1. 每一帧构图和色彩固然已臻化境,其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更为可敬。1a) 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电影能够只用一个或一组或充满细节(旋转的、冒着火星的手榴弹)或干净空灵(战场上空的白云)的画面,就说清原著中持续数页的哲思。1b) 在环境描述方面,上一秒还是大气磅礴的千军万马航拍场面,下一秒便切换到平视角度的铁蹄烈火下的折戟与残躯,再下一秒又展现微风吹拂下萧萧碧草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的叠加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2. 配乐精彩。2a) 莫斯科交响乐团的演绎,戏剧性无与伦比。尤其是在对白穷尽时,忽而惊心动魄,忽而柔情百转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2b) 电影中有数次彻底沉默:没有台词、画面凝固、配乐消失。这种偶一为之的留白选择往往出现在最富戏剧性的场景下一刻,仿佛在消化巨响后回声。3. 卡司不能更精准,除了不够漂亮的海伦。

22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力荐

有点害怕读书所以把电影看了。娜塔莎的侧脸皎洁得让人叹息。舞蹈,配乐,聚会,歌剧,雪夜,非常美,看的我这重等俄罗斯情结者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刻画不能说到位,安德烈的转变和娜塔莎的私奔姑且可以称为细腻,但罗斯托夫基本隐形,皮埃内心戏则太少太少,终究得把托本人的基督思想撇开来拍片子吧,

27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战争与和平》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故对本片的评价难免更受其外的因素影响. 尽管它探索了几乎不可尽数的诸多技法――(声音)叠化、分屏、动作匹配剪辑、极快速的跳切,漂亮的轨道镜头,几处近乎费里尼式的调度――影片依然有佳句而不成佳章;关键原因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少见的笨拙形式:某种"连环画电影"――通篇依赖原文旁白推进叙事,配以宏伟丰富的画面或是角色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第三部结尾的照片集朗诵尤其如此),这展示-解说的模式在大远景大规模的人群调动下像极了一套社会主义特色的文艺汇演,而消解了影像本身的力量,唯有第四部莫斯科大火一场凭借推向无度的混乱跳出了这一窠臼. 不过应当承认的是,在如此巨著的文本厚度之下,本该作为"前文本"的电影确实难负,而注定只得沦为民族主义者自恋的文化宣传品.

29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1966年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贵的电影,它的制作成本是5.6亿美元,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恢弘的战争场面与动人的情感纠葛都在这部近七个小时的电影中细腻地展示出来。不论是电影的长度还是剧本的深度,这部《战争与和平》的确是影史珍珠。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在对文学性的把控上,他的运镜,转场,调度,配乐都值得反复研习。

3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大体上可以看做是 「诗电影」的扩大化,重点还是聚集在几个主人公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心灵挣扎的过程中,情感戏诠释如同琼瑶剧,而战争场面虽然有国家无制作成本限制,但是在调度和呈现上却混乱过多,唯有在第三部展现战争全景的平移镜头非常牛。

34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画面好到丧心病狂(战场上方那个盘旋的硝烟太牛叉),节奏非常赞,有一种独特的属于俄熊的压抑感,原作的思考也很好地用抽象镜头表达出来,苏联好片真是狂砸钱不计回报拍极品好电影的典范,娜塔莎比赫本还美(不懂了,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为吗美型指数逼格差这么多,人家拍得出战争与和平我们只有地道战

36分钟前
  • yamamaya
  • 力荐

战争与和平最佳版本!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举国体制拍摄,甚至搭建了一个假的莫斯科!BBC无论什么都能拍成爱情片也是醉了,这部才是真正大气符合俄罗斯文化的最佳改编!《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

39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毕勃列日涅夫一朝之资源(耗资数亿美元,参与人数逾50万)拍这四部曲电影,真是冷战最酣时才有的“不世出”作品。更可贵是这部片的高艺术追求(尤开创性的舞会摄影与战地调度)及低意识形态干扰,堪称名著改编及大片高作两范畴的典范。

4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古典主义之美感仅次于大卫里恩....

4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俄羅斯的名作還是要俄羅斯拍才正牌。確實像史詩。建築舞會城堡音樂服飾言談都是典型的俄味。戰爭中的愛情親情友情。比美版晚十年倆男主角從外形上顯然不如前者但一個是自導自演女主角就是照著赫本的模樣。老配音翻譯這麽部長篇400分鐘厲害。

48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1969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水乳交融,堪称完美的名著改编电影。演员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乐布景舞蹈服饰都是神还原。影片运用大量独白和画外音表达哲思,摄影和剪辑虚实结合,表现力非凡(色调变换,镜头模糊,画面分割,抽象与表意空镜头)。那云那树那人。(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娜塔莎打猎后在吉它音乐中跳舞的那一段,美丽不可方物。

5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9.3 本以为只要将原著四平八稳的还原便是经典,没想到竟还是技术控,摄影运镜无一不佳,大量意识流镜头尽彰俄国诗意,无时不沉醉于磅礴的流动之中。1.场面盛大、摄影华丽,诗意空镜与意识流还原托翁心理描写,确实可谓迷人画卷,只是人物刻画与剧情推进显得浮光掠影。2.由感情纠葛主导,舞会场面不比战争小,抒情华美的画面仿佛在流动,堪称视觉盛宴。皮埃尔对娜塔莉隐秘的爱最让人感动。3.镜头一移,便是满目硝烟漫天、万马狂奔、炮火齐鸣、死尸遍野,战争场面豪华恢弘至极,怀疑至今首见。心如死灰安德烈遭遇炮弹之时迷恋可贵生命,见情敌截肢将仇恨释怀,一切都像云一样散去了。4.莫斯科焚城又可媲美舞会与战场,更多意识流镜头涌现。拿破仑的煽动演讲正对法军狼狈撤退长镜头,战争的虚伪无用直奔眼前。最终获胜的、应当要颂扬的,还是生命啊。

5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我对名著文学之类毫无兴趣,画面和女主超五星。还有,就是俄罗斯,这才是俄罗斯,我拜托美国人法国人之类不要再糟蹋毛子的名著了成不成

57分钟前
  • ====
  • 力荐

在影院坚持415min还是值得的,生与死,灵与肉,微茫与恢弘,忠贞与背叛,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电影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话说电影原来也可以这样拍。饱含人文哲思,诗意的镜头传递着悲壮苍凉的情绪,特别是片中异常逼真的全景式战争场面(不惜血本实景拍摄,即使现在看都无比震撼),作为高潮段落的博罗季诺一战惨烈异常——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兰西侵略者,库图佐夫将军为代表的沙俄卫国战士们,正邪之间殊死搏斗,被铁蹄蹂躏践踏火光冲天的莫斯科旧城,其间穿插了几位主人公的成长蜕变爱恨纠缠,看得出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肯定战争的暴虐残酷,却找不到挽救苍生的更好替代物,只能借助于宗教和人心向善。第一次在影院欣赏片长超过7小时的电影(现场还有意想不到的放映事故与观众版“战争与和平”),值得纪念一下。#资料馆留影#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