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杀戮战场1984

战争片英国1984

主演:萨姆·沃特森,吴汉润,约翰·马尔科维奇,朱利安·山德斯,格雷格·T·尼尔森

导演:罗兰·约菲

 剧照

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7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8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9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21

详细剧情

  1972年,美军在越南溃败撤离柬埔寨之后,纽约时报驻柬埔寨的战地记者辛尼(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饰)仍留在当地继续采访。柬埔寨人潘迪(吴汉润 Haing S. Ngor饰)是辛尼的当地翻译兼助手。辛尼在潘迪的帮助下,多次化险为夷逃过鬼门关。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辛尼得以全身而退,然而潘迪却因为没有护照而被捕,开始了生不如死的地狱生活。在柬共的劳动改造中,潘迪目睹了红色高棉政权的残暴血腥,受到了非人的待遇。1978年,越共入侵柬埔寨,潘迪趁机逃亡到泰国边境,与一直在寻找他的老朋友辛尼重逢。
  本片荣获1985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三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它通过真实的战场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坦的方向

罗兰·约菲导演的电影《杀戮战场》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电影。该电影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多角度的故事和真实的战场面,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残忍和对和平坦的方向。 首先,电影在当时的战场面时非常真实、动态,通过逼真的特效和摄影技巧,再次出现了二战中的血腥战争。电影中场景的真实归原、血腥场面的炊情转现、音响效果的营销,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制作实力和工匠精神。 其次,电影对角色的刻画非常细致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主角弗里德里希·冯·波根多夫是一个反战的军人官,他不想参加这场战场,但他却不得不履职尽责,他对战争的态度和内心的牵绊引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思考。而反面色的刻画也很到位,展现了人性的丑恶面。这种复杂的角度刻画让电影更具有思考性,引起人们对战争和人类的思考。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配乐非常出彩,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庄重而悲壮的气氛。特别是电影结尾的音乐,为电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让观众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可怕。 总之,电影《杀戮战场》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战争电影,它通过真实的战场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坦的方向。电影的制作实力和思考深度都非常出色,是一部值得深度评价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2 ) 这是一部好电影

1984年上映由罗兰·约菲执导的电影《杀戮战场》无疑是今年观影体验最大的惊喜。

影片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两位新闻工作者并肩作战、失散然后又重聚的故事。其中许多充满血腥和震慑力的镜头也在试图向观众控诉关于红色高棉的滔天罪行。值得注意的是,剧本是以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整部影片,主要围绕着“兄弟情谊”、“新闻职业操守”和“生的顽强”主题铺展开来。

关于“兄弟情谊”,柬埔寨人潘迪作为战地记者辛尼的当地翻译和助手,他多次在辛尼等记者生死危机关头,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智慧,化险为夷。后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后,各国记者顺利归国,而潘迪却因为没有护照只能留下。潘迪亲身经历了红色高棉残酷政权下的劳动改造,也亲眼目睹了极权下的暴力统治。与此同时,辛尼在国内(美国),虽屡获大奖,但一直想尽办法去寻找潘迪。最后,潘迪又凭借其智慧和坚毅品格,虎口中脱险,两人终于重逢。

如果说故事本身就具有惊心动魄的魅力,那么叙事结构的安排和演员的表演则又是本片得以增分的点。大使馆中,几位同甘患难的记者都在为伪造潘迪的护照所需的人像照焦头烂额和苦恼,最后照片成功洗出来后,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喜悦和激动。但是,等到照片褪色、护照被退回后,所有人都充满沮丧,气氛一下子就低落了。而辛尼,也满是懊悔、担忧、自责。在这紧张和轻松、喜悦和低沉中,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亲密无比、生死之交的友谊。

同样,在影片后半部分,辛尼的故事和潘迪的故事交叉呈现着,这种对比,展示了二人天壤之别的生活状态,但因为辛尼的牵挂,又使这样的两个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了叙事的紧张。最重要的,它一直在给与观众期待,即为观众目睹双方重逢铺垫好情绪。结果,他们重逢、拥抱时,那种期待被满足,情绪达到最饱满状态。

关于演员的表演,吴汉润(潘迪)的演技自然是没得说,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萨姆·沃特森(辛尼)的表演,潘迪的角色需要的是更多是沉静,因此这也注定了其情绪方面的压制。而辛尼,他回到国内可以在很轻松、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释放情绪,因此他的表演也更具有感染力,譬如他在家中向他的妻子忏悔、自责时,我们轻易可以从他的表情中读出其中的复杂情绪,同时也被感动到。情绪由演员转移到观众。

关于“新闻职业操守”,影片也通过许多的镜头进行了表现。影片开始时,潘迪看到警察和救护车路过,他瞬间就凭着新闻敏感性,发觉事件不对劲,然后跟踪调查。同样,辛尼和他的同事卡菲·森托拉鲁正准备餐馆进餐,突然炮火就发生在他们旁边,卡菲迅速反应,拿起相机对第一现场进行拍摄,而在此之前,他生病在床,还在向服务员拿一些阿司匹林。

新闻记者发现真相、报道真相,又因为其特殊的地位,即独立性以及对权力的监督,一直备受人们尊敬。辛尼面对军官时,不卑不亢,不畏惧,甚至发出诘问,令人肃然起敬。去往案发第一现场,这是他的新闻职业所要求的,为此,他将一切乃至生死抛在脑后。同样,潘迪虽作为辛尼的助手,但他的敬业精神更是值得敬佩,辛尼要去第一现场,他最后联系了一艘船,至于其中联系的艰辛影片中没有详细展开来。导演在这里的意图应该是更想要突出其做事麻利,完美助手的特征。影片中还特意为潘迪设置了一场冲突,即家庭与职业,当然,最后潘迪选择了职业。

关于“生的顽强”,这完全是在潘迪身上表现了出来。潘迪在极权统治下,小心翼翼苟活着,遵守着沉默的生存之道。他保持理智和沉静,并一直在寻找逃生的机会。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一点儿麻烦也没惹下,相反,他差点就没命了。在去偷饮牛血时,他被抓了,然后被拖去砍头。不过,幸好是一位之前相识的少年拯救了他。再后来,他便开启了逃生之旅。

这个故事,堪比《肖申克的救赎》,而且更使人惊心动魄。在逃生时,他路过一片湖泊,湖中是死去的枯木。他踩着泥泞的地面,突然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泥坑。那泥坑中满是死人的骸骨以及破旧的衣衫,他不禁打了个寒碜。与此同时,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展开了,湖中满是人的骸骨,这是对红色高棉极权统治的有力控诉。

当然,仅仅有主题上的表现,没有好的叙事能力,影片的观感也会打折的。这部影片荣获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可谓是名副其实。摄影方面,镜头内元素多,且大都是运动的,但我们并不会感到混乱,这足以证明其高超之处了。而配合剪辑以及配乐,影片的叙事节奏也恰到好处,丝毫不会使人产生枯燥、沉闷乃至瞌睡感。

最后,它还记录了一段历史,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作为后来人、且有直接关系的我们,更应该要去了解、去反思。对不对?

 3 ) 一部让人震惊又回味的佳作

看完才知道是1984年的作品,吴汉第一次演电影就把潘恩的谦虚、忠诚、勇敢、机智和善良刻画的这么好,相信他是有表演天份的。早听说金边有S-21监狱专事虐杀异己和反对派,也听说柬埔寨在红色高棉时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为其暴虐政策所杀害,这也是可以永载史册的人类灾难之一了。小的时候看人民日报上面有歌颂红色高棉英勇抗击越南的文章,真以为D所宣传赞扬的都跟毛主席一样红,等信息开放了、眼界开阔了才知道D所支持的不少都是流氓和暴徒政权(比如现在的北朝鲜)。与这样的国家结盟为伍虽是国家利益所需,但也必为文明社会所不耻。总之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片子,能理解为所谓的信仰和政治去迫害、屠杀自己的亲人、邻居、朋友和同胞是多么的荒谬,就如电影里集中营给孩子洗脑要他们忘掉父母,只爱“安卡”一样,这是反人性、反人类的罪行,真心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4 ) 赤禍

76年的柬埔寨,赤柬佔領了金邊以後,大開殺戒的故事。

我以前看過這部電影。唯一有印象的鏡頭是Pran一個人走過堆滿了人骨頭的田埂。現在再看,似乎很有可能,將來還是這個鏡頭印象最深。

有些時候很懷疑自己的腦子,是有多麼的不靠譜,很多電影看過就忘,忘記的速度遠遠超過看的速度。有些片子,算是經典,也不差,可是看第二遍好像也是一樣的。

其實也好,我一直這麼安慰鼓勵自己呢。記性不好,能忘記有些人和事,是幸運的。

但柬埔寨的人們卻不要忘記這歷史,有些傷痛,一次就足夠,有必要好好的記住。

 5 ) 又一人间悲剧

晚上无聊一直看完,有点记录片的感觉

影片由两个战地记者的友谊,讲了柬埔寨那个年代发生的种种
特别是看到最后逃亡的时候踩着一堆白骨(应该说是不计其数)
好多被处决的人。。。

看完后就很想了解,到底柬埔寨发生了什么,红色高棉到底是什么?


今天网上查了查,简单了解了下(也不知是真是假,具体自己找答案)

红色高棉其实就是个武装组织,号称“共产主义”,受到强大的邻居,也就是我们的帮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成功夺取政权,要消灭城市,全民共产,然后将城市人口全部赶到农村去,首都也变成死城(基本走光了),被红色高棉的人赶着干农活,不满意,马上旁边的小孩就拿枪把你毙了。最后6,7百万人口的国家,短短几年,就死了100多万。。。没事还去惹越南,好了,大家又干一架,自己人又干一架,外面的人也看不过去了,所以差不多就翘了。

所以共产基本都共灭了,西方害怕红色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最后把自己都灭了


有网友说这片子是禁片,不允许公开发行,我们现在看到得益于盗版,还得说有时候好坏还得两面来看。
现在我们的政府一方面指责小日本篡改历史(当然是中国人都很愤慨),但有些事自己做过了就不要怕承认,比如支持红色高棉。。。
有点掩耳盗铃的说。。。

真正的大国,哪怕是做错事,有缺点,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敢于正事,时刻反省,我想我们的国家毫无疑问会向前迈一大步的


另没想到的是这片子的柬埔寨记者是华裔吴汉主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应该是中国奥斯卡第一人啦

中国没有过任何报道,你不知道,当然我也不知道


 6 ) The Killing Fields

昨晚看The Killing Fields(杀戮之地)看到将近12点半,早上差点睡过了头。“研究”了一整天的红色高棉,累的我半死不活的。妈的我要是上大学时有这样的求知精神,这会儿都能沐猴而冠带研究生了。
可能是心理准备太充足了,The Killing Fields里并没有特别多的我想象中的血腥场面,但揪心的恐怖气息贯穿影片始终,那条堆满了腐烂人骨的河流算得上电影史中最令人惊骇的镜头之一。扮演普朗的吴汉是柬籍华裔,本人是个医生,这部电影是他的银幕处女作,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其实就戏份多少来讲,普朗这个角色超过了美国记者西德尼,说他是主角也毫不为过。普朗的原型08年因患胰腺癌去世,享年65岁;而吴汉本人的经历则悲惨的多,英年早逝,死于谋杀。影片中最大牌的是当时还没全秃的约翰马尔科维奇,另一名金发的英国记者则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男主朱利安山德斯。诡异的是,我现在看什么都能看出点基情来,就连这种电影,也老觉得普朗和西德尼两人深情的不像话。我这毛病真得好好治治了~

 7 ) 高棉的教科书以后要如何书写我们啊?

   上中学时广播电视里还时常听到红色高棉,听到乔森潘,听到波尔布特的名字。当时还觉得红色高棉是个很好听的名字。
   79年我们伟大的国家惩罚了越南,因为仗打的不怎么样,虽然惨重的伤亡证明了从60年代后,人民解放军就不会打仗了的事实,虽然所谓的围越救柬战略没有成功,虽然在苏联的军事压力下,还击战草草收场,虽然现在看来这场战争打的莫名其灵妙,惟一能解释的通是就是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向西方纳了投名状。就象朝鲜战争是中国向苏联纳的投名状一样——不然斯大林何以相信中国真的是拜伏于地,,高举双手,口称英雄?
   但是高山下的花环、老山、者阴山、法卡山,猫耳洞这些名字都让我如此憎恶越南,憎恶越南扶植起来的洪森——它是越南人的傀儡。是柬奸。是的,那时我真的那么以为。
   后来有了互联网,我是触网较早的一批人。在90年后期我牵着可怜的56K小猫无意中看到了港台和海外华文中红色高棉的真相。
   我的世界观当时就坍塌了。眼前真的一黑。
   我自认是个务实的人,奉行在国际间利字当先。对于红色高棉还是红色魔鬼屠杀高棉人,我是漠然的。虽然震惊并不愤怒。毕竟,那是异族的厮杀。与我等何干。
   可是这个世界许多事情永远超越你的底线。红色高棉居然还屠杀了20万华人,是我真的出离愤怒了!
   20万!!我们的同胞啊,同宗同种,流着同样的血液!对一个屠杀了自己20万族人的令人发指的暴行不但没有制止,没有推翻,甚至无耻的进行吹捧、歌颂,这是何其肮脏黑暗的一幕,对于这一段世人皆知的历史今天百般回避粉饰又何其可耻。
  
  .想一想都让人觉得后背寒冷无比。
  
   红色高棉在柬埔寨已经成了历史,曾经不可一世的乔森潘在国际法庭上百般抵赖,丑态毕露,而柬埔寨人民承受了这无比深重的苦难后,对于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邻居当年的资助始终沉默....
   不沉默,还能怎样?
   当年,红色高棉的建交国中,除了中国,还有美国...
  

 8 ) 《杀戮之地》:乾坤特重我头轻?


●童蒙

1975年,越南统一,“美国在柬埔寨扶植的”朗诺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红色高棉已经逼近金边,《杀戮之地》在这个时刻开始了……

关不住的鸟儿

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纽约时报驻柬埔寨记者辛尼,一个是他的翻译兼助手潘迪。但奥斯卡颁给潘迪扮演者吴汉(东南亚华裔,佛教徒)的居然是一尊“最佳男配角”奖,让我们这些不懂规则的“老外”莫名其妙。吴汉此前虽无表演经历,但他亲身经历并逃离了那场浩劫,因此几乎可以说他就是在演他自己。

潘迪坚定而锐利的眼神让人过目难忘,象是印度支那特有的某种植物,鲜明夺目。虽然潘迪在“劳动改造”和丛林逃亡中几次遇险,命若琴弦;虽然剧情紧张惊悚地让人透不过气,但是我始终相信潘迪一定能逃出生天、得以自由——“有些鸟终究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红色高棉即将入城,辛尼告诉他“会有大屠杀”,潘迪说“我爱我的家人,但是我又是一名记者,我很痛苦.……”内心的冲突直白地展露在含泪的脸上……撤离的最后一日,他将妇雏送上美国最后一批直升机,明知自己将“置之死地”却毅然留了下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理性人”的选择,毕竟最为一名前线记者,他必定深知红色高棉对待他这种“旧人”的雷霆手段,而且,他本可以选择离开,象那些已经先期离开的记者们一样,但出于职业操守和对朋友的信任,他作出了这个让他历经磨难摧折的选择。在四面楚歌的孤城里,选择留下需要多大的勇气?在“劳改营”里他有时也犹疑恐惧,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冷静地潜伏在水塘里,游过水田、穿过丛林……在严密狞厉的看守下,逃出红色高棉的魔爪需要多大的勇气?

然而仅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红色高棉是一群精通权术的“革命者”,想要“与虎谋皮”,还需具备沉默的智慧。“安卡”(组织,高棉语)派来的党代表用英语试探劳改的人们,用“安卡需要你们,安卡宽恕过去的一切”来号召他们中的“医生、教授和学生”等交心,有几个人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投向了“安卡”的怀抱,而死神转身就对这批“隐藏很深的阶级敌人”划下了镰刀——“向安卡坦白人全都消失了”。潘迪却谨守沉默之道,忍受住了党代表“引蛇出洞”的悠扬笛声,假装自己不懂法语和英语,安坐如最朴实的农民。与那群“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们不一样,潘迪这只有着丰厚生存经验的“毒蛇”洞察了“革命者”的意图,他继续潜伏着,伺机待发。

在与红色高棉的角力中,潘迪身上的人性光芒并没有被磨灭:他在大雨中保护了一只壁虎以免它被踩死,他为那些被连根拔起的植物揪心。他珍爱生命,作为一名佛教徒,更作为一个明白生命意义的人。在潘迪逃出红色高棉的一个团体而被另一个团体俘获时,他负责照看头目的小孩。透过头目的主观视角,电影要言不烦地刻画了他对一个红色高棉后代的细心关爱,他轻轻地哼着儿歌——慢慢地把小孩放到床上——细心的掖好帐子——再蹑手蹑脚地去收拾桌子。后面甚至有一处,小孩睡着了,他还探进帐子里吻了他,而自己也喜悦的象个小孩。遭受了红色高棉非人的虐待和折磨,他的心中却并没有“恨”(至少也是“不及妻孥”),反倒诠释出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红色梦魇

红色高棉的暴行,各国的学者已经披露了很多,现在柬埔寨旅游有两大热点,一个是吴哥窟,另一个就以S21集中营为代表的红色高棉遗址。关于红色高棉的大屠杀,曾经聚讼不已。争议的焦点是美国和红色高棉究竟谁是刽子手,就象国内学界争论张献忠和清军到底谁“屠蜀”。但是与发生在十七世纪的后者不同,这场浩劫有幸存者、有照片录像等资料、有万人坑等物证,这些重要的证据已经将红色高棉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即使是柬埔寨人自己也不认为1973年死於美国轰炸的人口能和红色高棉四年统治时期的死亡人数相提并论。”影片拍摄时,红色高棉虽已退入丛林,但这场梦魇要在十多年后乃至更久方能消散。

影片中,红色高棉进入金边城时,前政府军和市民打出了白旗,弥望的是“一片降幡出石头”,整个街道似乎笼罩在一片胜利和祥和的氛围下。潘迪忘乎所以地跳入人群大呼:“和平了!和平了!”然而胜利从来只属于胜利者,并不属于虚幻的所谓“人民”。没多久,潘迪和三个外国记者就在医院里发现了血的真相。但是已经迟了,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以战备为借口把所有民众驱逐出城,并实行“农业乌托邦”计划。那一片片白旗是一块块裹尸布,将苦难的柬埔寨人民送往死地。

潘迪躲入了法国使馆,可是因为一场雨,他的假护照报销了,只得黯然离去。他在劳改营里受尽折磨:高强度的劳动和任意的辱骂殴打他都忍住了,但是眼目所见的邪恶令他不寒而栗:少女们有着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她们夺人性命就象她们拔去植物那样轻松;在教室里,本来黑板上有一幅“全家福”的粉笔画,却有一个小女孩走上前去给“父母”狠狠地打叉,而且不忘用用手指切断“孩子”和“父母”牵在一起的手……;充耳的强制精神灌输让他不胜其烦:“敌人就在我们内部,没有人值得相信”、“没有思想,除了党的思想;没有爱,除了爱‘安卡’”……

在逃亡路上,潘迪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在河谷里,成百上千的死人残骸堆积在一起:狰狞的头骨、无力的枯手、褴褛的衣衫,那些被“安卡”屠杀的人被冲积到一起来了。这末日一般的场面使他惊恐地摔倒又爬起,人骨被他踩的吱嘎作响。在经过这段“死荫的幽谷”后,他晕倒在路边……

红色高棉将卢梭以来的暴力革命理论发挥到极致,他们妄图在地上建立天国,结果再次重复历史——带来了人间地狱。不过红色高棉青出于蓝,“安卡胜过了列宁,超过了毛泽东”,终于将20世纪的“乌托邦”实验推向了最高峰,在这场献祭中,2万越南裔全部死亡,43万华裔死了21.5万,1万老挝裔死了4000,2万泰裔死了8000,全国至少死了100多万,而当时整个柬埔寨只有700多万人。

伏尔泰早就预言:“教士与帝国一致的制度,是最可怕的制度。”可怕的制度又来自哪里?在吴念真编剧的《异域2》里,毒枭罗司令曾经振聋发聩地讲:“什么是毒?那些怀着一种思想的人,让千千万万的人为了这种思想去厮杀、流血,那才是毒!”

后来发生的事情

在国际社会以“互不干涉内政”为借口坐视红色高棉践踏人权,种族灭绝之时,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仅仅两周,红色高棉就兵败如山倒。1979年以后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绝大多数“事不关己”的成员国却同仇敌忾地谴责越南侵柬,要求越南无条件撤军,中国甚至不惜直接出兵越南为红色高棉解围。

越南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目的并不单纯。但是自己的侨胞被对方屠戮一空,以“志愿军”为名义出兵也算不上师出无名。而且,在人间地狱里苟活了三年多的柬埔寨简直视越南人为救星,越南军队受到的欢迎连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去越南搬救兵的洪森也从来没有被视为“柬奸”,相反一直平步青云做到了首相。

此后,柬埔寨内部“关系千万重”而国际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延宕了近十年,在红色高棉的领导人或过世或垂垂老矣之时,审判红色高棉的“特别法庭”才于2007年11月20日姗姗来迟。西谚有云:“迟到的正义,即非正义”,这曲废墟上的镇魂歌,果真能退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梦魇么?

柬埔寨的国家主权和柬埔寨人民的人权,是理所当然地“乾坤特重我头轻”么?红色高棉有大规模屠杀本国民众和实施种族灭绝而不容另一国干涉的权利么?影片的最后以约翰•列侬的《想象》做结,但是——答案在风中飘。




                                                 2007-11-25,写在红色高棉特别法庭首次公开听证之际

 短评

我原本以为两位男主是编导用以反映历史惨剧的虚构人物,没想到是真人

5分钟前
  • Chambord
  • 力荐

观影前,先去知乎搜了把赤柬。以前去过金边的杀人场,已经对赤柬的罪行有所了解,意外的是知乎里点赞最多的是一篇质疑赤柬罪行的回复。由于在柬看过不少故事,不能接受给赤柬的洗白,但死亡人数偏差大的确可疑。难得的是本片并未一味谴责赤柬,阐述了美国的错误轰炸才是根源。影片的历史意义大于其质量

7分钟前
  • Reynard
  • 推荐

近景空空的时候对白不断,电音和美声多过东方元素,这种间离让杀戮的恐惧渗透得更深更广,男主与周围人频繁的肢体接触尤其让人动容。这才是真正的大片,有血有肉有魂。 top

9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对于冷战后出生的人来说,和平似乎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曾经为和平牺牲、呐喊、欢呼的人,都将和恐怖的罪行一起,被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I love Cambodia.【アゲ】

11分钟前
  • 扬酱和祀夜
  • 推荐

最后响起Imagine。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It isn't hard to do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16分钟前
  • lenina
  • 推荐

那时候的美国真厉害,一边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打仗,还一边拍了一部宣传柬美友谊万岁的宣传片。

21分钟前
  • jianxiong
  • 很差

反映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事件,但影片并没有片面渲染屠杀本身,也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刻画人物情感、还有对西方政府的谴责(注:本片由英美出品),在我看来,合格的大屠杀电影就是这样的,视野广阔,不避讳加害者以外人士的负面,而不是用虚伪的英雄主义,去掩盖战争更丑陋的一面。

2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波尔布特这孙子,屠杀所有戴眼镜儿的,丫自己就带眼镜儿!

26分钟前
  • 老刘儿
  • 力荐

John Malkovich原来是有头发的;吴汉完全是主角无争议;imagine和band on the run各一首,导演很会找平衡啊~~~~~

29分钟前
  • RIC
  • 推荐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人的死亡尽管不等于所有人的死亡,而至少是那些和他相关联的人的死亡。昨天你还看见他,今天没了,你心中的一部分也就死了。所以,战争大于一切恐怖,让死亡成为数字。看完此片,想起我还未出生的那些昨天,原来,死亡深埋在数字的后面,需要大量的挖掘、求证,才能完整呈现一个暴虐时代的全貌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被消失、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并且,有时还选择性失忆。莫名地想起《阿房宫赋》,悄悄改了一个字:国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0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万里绵延的人骨

31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推荐

从Imagine响起开始手发抖,被这个奇迹般的幸存者故事仁慈化的金色地狱依然让人感觉噩梦近在眼前。Pran在听到Vous avez une cigarette时转瞬即逝的一丝犹豫完美演绎出冷汗的感觉。所有可怖之处,都是它伟大的地方。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如此题材的影片中植入广告异常显眼,战场中时隐时现的可乐广告牌,柬埔寨小兵拿着微型奔驰车牌问“美国人都开什么车啊”,令人无语。

37分钟前
  • Nowaysis
  • 推荐

参演的吴汉就是柬埔寨幸存者。他因出演此片,12年后被波尔布特的刺客暗杀了。这说明千万别得罪领导啊,他下台了照样有办法搞死你。

4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只有替米国人干活的柬埔寨人才配逃出生天

45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被imagine煽到了!原来红色高棉军里竟是12、3岁的孩子,怪不得06年纪录片里面他们还是那么年轻,我觉得几乎整整一代的柬埔寨人都被战争毁了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警醒

51分钟前
  • Jason Bourne
  • 推荐

意识形态之下的小国家无疑只是牺牲品。回头想想,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冷战之下的杀戮稀松平常。红色高棉的丑恶和反人性不应该因为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得到原谅。

56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关于红色高棉,约翰·马尔科维奇真年轻啊。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973-1979,在柬埔寨,美国战地记者视角。几个历史时间点:70年美国扶植的朗诺政府上台,75年4月红色高棉占领金边统治全国、逆城市化,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影片也是选取这几个重要节点推动剧情,以更为个人化角度,展示几方势力角逐更替的影响。厚重的历史感,还原的社会场景惨状宛如纪录片一般使人如身临其境,残酷、危机和难以想象的杀戮,通过一部影片铭记一段历史。

1小时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