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昆

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亚历山大·麦昆,伊莎贝拉·布罗,玛德莲娜·弗莱克维亚,裘蒂·洁德,凯特·莫斯,娜奥米·坎贝尔,葛蕾丝·琼斯,查理·罗斯

导演:伊恩·邦霍特,皮特·艾德盖

播放地址

 剧照

麦昆 剧照 NO.1麦昆 剧照 NO.2麦昆 剧照 NO.3麦昆 剧照 NO.4麦昆 剧照 NO.5麦昆 剧照 NO.6麦昆 剧照 NO.13麦昆 剧照 NO.14麦昆 剧照 NO.15麦昆 剧照 NO.16麦昆 剧照 NO.17麦昆 剧照 NO.18麦昆 剧照 NO.19麦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10:05

详细剧情

  黑暗,骷髅,浪漫,天马行空,这是人们想到英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时,脑海中瞬时浮现的词汇。这位曾享誉全球,同时也争议缠身的时尚坏小子,于 2010 年在母亲葬礼前夜自缢身亡,年仅 40 岁,留给世人无尽猜想和怀缅。在他身故 8 年后,备受瞩目的个人纪录片今春亮相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以特殊的录像带形式,划分开 Lee(麦昆原名,亲友对他的爱称)短暂一生的不同节点,让人窥见一代奇才丰富曲折的内心。从伦敦东区普通的工人家庭到巴黎、伦敦等地的顶级秀场,反叛惊艳的才华令他一时风头无量,成为重塑流行文化观念的时代旗手。而在光环和盛名之下,抑郁症的长期压迫与亲故相继离世,也让他在世界最热闹拥挤的中心,体味着过山车俯冲般高速坠落的孤独。

 长篇影评

 1 ) Lee

4.5 I just can't stop crying once I heard the tune of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from The Piano. I am never a huge fan of fashion, though I do heard of McQueen's name before. Yet what I have witnessed in the cinema just now is simply so beautiful and sad beyond my imagination. He doesn't just design clothes, he creates beauty, and anyone who has experienced that haunting sense of loneliness will be touched. It's not just the fashion world that has suffered a huge loss, all who appreciate art will understand that tragedy of precious talent and loved ones taken away from us way too soon.

 2 ) 黑色不暗

纪录片的主观性成就了本片完整而无趣的故事线,模糊了麦昆生活中感情经历与私人记忆。故事由麦昆的五个不同秀场的名字组成,奠定了整个片子以他的工作为主的故事情节。有些遗憾,观影初衷是希望有更多关于他情感生活的画面。

总体来说,怪才的形象刻画的很到位。他的经典惊艳而不浮夸,带给人真实的黑暗性却毫无悲观。正因为此,他是属于黑色的,因为他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并能够真挚而精准的表达出来。而这些亮黑色却反射的如此有质感,以至于那层与生俱来的、幽暗的伤感不自觉地脱落了,只剩下这耀眼的纯黑色,直逼人心。

影片结束时身边的老奶奶吸了吸鼻子,黯然泪下。麦昆自杀了, 或许正如高更一样,他们把这世上的琐事经历,完全的将灵魂输出,便迫不及待的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追寻新的精彩去了。

 3 ) 成为亚历山大·麦昆

之所以决定看完很快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是害怕这些想法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刚刚看了关于Alexander McQueen的纪录片《McQueen》。

作为一个离时尚很远,甚至本来不太认识麦昆的人,第一次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自己完全浸入到麦昆传奇的一生。今天很零散地给大家讲一些自己的感受。

VOL.1

谁是麦昆?

不少人应该都对McQueen这个品牌有所耳闻,比如它标志性的骷髅造型和白鞋。McQueen是来自英国的轻奢品牌,创立于1992年。对于品牌不过多介绍,我今天更想谈谈这品牌背后的设计师——Lee Alexander McQueen。以下简称为麦昆。

麦昆于1969年3月17日出生于英国东区的一个拮据家庭。父亲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家里有六个孩子。他从小就展现出对服装设计非凡的兴趣,在16岁到裁缝店当学徒,之后甚至为英国皇室制衣,再到为利野浩二和罗密欧纪礼工作。但他的人生并不局限于此,他的内心依旧充斥着强烈的反叛精神,比如在订单服装衬衣缝隙间写上脏话。

23岁,麦昆进入圣马丁皇家学院就读服装设计,其毕设“开膛者杰克尾随他的受害者”被当时著名的《VOGUE》时装记者Isabella Blow相中,将他的作品全部买下,挖掘出了这位尚未成名的时尚鬼才。之后,两人变成了生死挚交的朋友,家人,仇人。麦昆在经历了自己的早期作品《高原强暴》之后,一战成名,成为纪梵希的首席设计师,为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他也继续着自己的品牌。

之后,又就职于GUCCI GROUP,为他自己的品牌谋得足够的资金。在创造了若干场经典秀场之后,挚交Issie和母亲去世的双重打击让他的内心支离破碎。麦昆与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在家中上吊自杀,享年40岁。他是英国的时尚教父,其大胆、狂野、浪漫的风格是无法复制的。

VOL.2 美的内核

《麦昆》中包括了五个tape,足以见证麦昆大胆怪异的风格。主要分享三个印象最深刻的秀场。

#ONE HIGHLAND RAPE 高原强暴/autumn 1995 collection

超低腰的设计,黑色的眼白,破烂不堪的服装,怪异的动作,杂草丛生的秀场。这都与传统的优雅纯洁美学相悖,但我认为这却散发着麦昆独特的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麦昆厌女,丑化女性,对女性极度不尊重,但其实恰恰相反;麦昆通过秀场上的惊悚和怪异,揭示了苏格兰的历史。Rape一是强暴,二是破坏。在英国和苏格兰的战争中,英国士兵大量屠杀苏格兰人,在高原之上强暴苏格兰女人;这几乎导致了整个苏格兰民族的灭亡。麦昆除了站在自己作为苏格兰人的立场上,还借这场秀向观众展现了自己的经历:父亲对母亲的殴打,姐夫对姐姐的暴力…

这次,观众没有在秀场上看到浅陋传统的美,而是一群“受害者”;他们没有看到被包装的梦幻,而是看到了丑陋的真相。这是对整个时尚界的挑衅,更是对“美”本身的质疑。麦昆说自己记录丑陋,因为人们忽略丑陋,而美正来自这些地方。模特服装上的撕裂和铠甲并存,这便是女性为自己举起的坚实护盾。

VOSS/summer 2001 collection

VOSS系列的灵感来源于《飞越疯人院》,将秀场设置于一个单面镜空间中,这巧妙地转换了观众与模特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在观众看着模特的同时,他们也看见自己;模特看不见观众,只能看见自己的倒影。这种不对等的观察关系实际能反映人们对于自己内心的窥探。同时,秀场内部打着惨白的灯光,金属与玻璃材质是病房的象征。秀场不再是秀场,而是舞台。

演员头上绑着绷带,脸色惨白,与华丽的服装和完美的身材形成对立的是他们的神态:或惶恐不安地环顾周围,或与镜子中的自己对视,或疯癫地大笑。

服装中包含了许多特殊的材料,比如蛤壳和纱幔。其中,演员缓缓拽掉身上的蛤壳,尖锐的碎片象征着外表的桎梏和僵硬,而这是打破外表偏见的一个象征。

头饰上有许多飞禽的模型,代表着外在势力和人群对自我的注视和干扰。演员对此所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安的,惶恐的。

而最精彩的在于整场表演的最后,秀场中央破旧箱子瓦解,四周的玻璃逐一倒地碎裂,无数只异域的黑色蝴蝶与飞蛾瞬间像逃亡般漫天飞舞。而箱子中央,是一个丰满的,带着诡异面具,插着氧气管的裸女,荒诞而又令人不安。这个造型的灵感来自摄影师Joel Peter Witkin1983年的摄影作品《疗养院》。

真的很强的视觉表达,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病房里高挑华美的模特之下,是肥胖臃肿丑陋的灵魂和内心状态。镜子也是电影中惯用的审视自我的象征。麦昆在这组作品中引导人们审视自我,撕裂光鲜的皮囊,下面藏着丑陋的灵魂。他说,“这个系列的主题是让人们面对自己,我想让人们思考,真实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外表表现出来的那样美好。” 他揭开了时尚的外表皮,看到了华服之下时尚圈的千疮百孔。

PLATO’S ATLANTIS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summer 2010 collection

作为麦昆自缢之前的绝唱,《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这组作品也带给了人们足够多的惊艳。

这场秀的名字来源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60年前后著有的《蒂迈欧篇》中对话里谈及的一座神秘岛屿。Lee在采访里说:“在那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上的生物必须进化以便于在海底生存,否则就要灭亡……我们都来自于海洋,但是现在要借助于干细胞技术回到海里,以谋求生存。” 在麦昆的构想里,达尔文的进化论要开始倒行了。麦昆设想了一个人类的“末日世界”,在冰川融化之后,陆地生物灭绝,而人类以一种反达尔文进化论的方式,进入海洋,进化成一种新的生物。

台上两台庞大的机械臂转动着,顶端的摄像机实时在荧幕上直播着周围的一切;或是周围的观众,或是模特,抑或是对面的机械臂。现代科技和生物灭绝的冲突,更凸显出对机械臂和当下楚门式被“直播”的生活的讽刺。

麦昆设计的单品中包含了许多海洋生物生存的元素,比如服装中的皱褶代表鳃和鱼鳍,也使用了一些肌理和面料,来体现海洋生物表皮的颜色和形状,甚至一些犄角造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犰狳鞋,采用鱼鳞表皮和夸张的圆弧形状,模仿了海洋生物的足部特征。除此之外,服装中不同面料的解构和拼接,也暗示着人类经改造之后的不同造型。

这场“退化”,不如说是循环。从人类的进化,到想象中的退化,再到最后的化作尘埃,再次被自然回收。这是麦昆独有的浪漫主义对自然的依赖,也借大胆的造型表现了麦昆对海洋文明的畅想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不安,俨如一则末世神谕。

病态也好,暴力也罢,麦昆表现的是人性的B面,一个丑陋、逼仄、阴冷的世界。而当这样真实的一面被强烈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情绪,这当然也是一种美,一种暴力的、现实的美。美和丑没有具体的形态意识,只由个人定义和选择。麦昆所呈现的美不同于漂亮或者好看,它的形态可能没有黄金比例,也可能没有合理的节奏,但这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和精心设计的随意,是美的。

VOL.3 生命与永恒

回顾麦昆的一生,再次看到纪录片中反复出现的骷髅,内心感慨万千。对于麦昆来说,骷髅既是死亡,是桎梏,也是永恒。

它像死神,就如同他的艺术一般,露骨、阴暗、恐怖,以张牙舞爪的面目示众,永远带来焦虑、不安、愤怒;但骷髅内部的绽开的鲜花,是他蓬勃的生命力和喷薄而出的才华与天赋,使这不完全是痛苦,而是带有美感的宣泄。

它像牢笼,是这个世界对麦昆的禁锢与批判,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向世界蔓出他的热情,表达他的想法,但终究还是不被大多数所理解,最终和逐渐消亡的人际关系一起枯萎。

它是永恒,鲜花作为肉体的概念的时候会枯萎腐烂,正如麦昆自己在《塞拉班德》的秀场之后说,“我采用鲜花,就是因为它们会凋谢”。即使这位伟大的设计师的灵魂早已像他喜爱的鸟类从头骨中剥离,但他流动的意识和概念凝固成了一件件的成衣一场场秀,这些大胆和愤怒的载体将继续留存在时间长河中,直至永恒。

不予否认,麦昆的人生中包含了许多痛苦的成分和两面的矛盾体,但他却从未试图改变自己。没有人发掘了亚历山大·麦昆,麦昆发掘了他自己。最后,用麦昆的一句话结尾:

Sod the lot of you. I do what I like. 举世皆浊,我做我爱。

 4 ) 夜的狂想与寂寥

文 | 邹迪阳

在名宿云集的时尚圈内部,亚历山大•麦昆注定是个另类的存在。但凡对此产业略有涉猎的人,很难没被他那图案蹊跷、造型夸张的单品惊掉过下巴。这些将个人风格挥洒到极致的经典符号,犹如汇集了他毕生巧思的珍宝馆,在其逝世数年后,依然为我们勾勒出其饱满的创作激情与冒险家形象。

与之相比,对于他跌宕曲折的人生轨迹,公众却从来知之甚少,也没花多少功夫去细致探察。即便在网络高速运转的今天,定制属于自己的社交名片早已不再是一桩新鲜事:提及“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我们会首先想到她那气场强大的波波头和墨镜;谈到“老佛爷”,最吸睛自然是那银发长辫中深藏的王者风范;而Tom Ford儒雅的绅士外表和拍片时对细节的完美调度,又在色号丰富的眼影盘和口红之外,顺理成章巩固了人们对处女座行事的印象。和这些叱咤风云的行业掌舵人不同,麦昆在人们眼中的面目始终是模糊的。他像是修成了谜一般的遁世术,将自己从职业孕育的所有荣光、贬损、争议中抽离出来。哪怕长久倾慕追随的拥趸,透过混乱的八卦报道打量他,得到的也多是片面的回声,与索然无味的谈资。

今年4月的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由电影制片人伊恩•邦霍特和皮特•埃德盖执导的纪录片《麦昆》全球首映,在这位名声大噪的时尚圈“坏小子”自杀8年后,终于揭起了他神秘面纱的一角。对于先前熟知麦昆经历的人来说,片中可供发掘的空间或许有限,却足以为刚认识他,或预备重新认识他的人提供一次绝佳契机。伴随五卷掺有杂音的录像带,和Michael Nyman气势恢弘的弦乐声,观众流连穿梭于90年代至新世纪的各大秀场,视线被宛若幻梦的T台紧紧拴住,讶异于鬼才设计师想象力的丰沛,同时也随其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直坠地心的旅程,窥见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愁绪和孤独。

黑暗童话的书写者

正如那张令人过目不忘的海报,创造性地将麦昆创作中辨识度最高的两大元素:骷髅和自然生灵拼缀起来,释放出浓烈而华丽的怪诞气息。类似由3D构造的意象穿插于片中不同段落,它们既象征着时装界名号响亮的品牌,也是通往设计师精神世界的一条暗道。

纵观麦昆短暂的职业生涯,许多作品都易使人联想到前些年网络上疯传的黑童话系列。相较于色调明艳、剪裁修身的霓裳,他总不惮以尺度骇人的破坏力,将背离主流趋势的出位元素移植于个人设计。恰如黑童话中对理想乡的否定和排斥,麦昆也像是一个传统工业的叛逃者。伦敦、巴黎等地壮大成熟的时尚体系哺育了他,又给了他另起门户的坚定决心。于他而言,选择这一类古怪的创作素材,自有其超越时代定义的价值与合理性。

除去对私人生活的展示,影片着墨最多的仍是麦昆生前数场鬼斧神工的时装秀。顶级布料与异次元实验场的碰撞,全方位彰显了他极富胆识的才华和构想,哪怕时隔多年来看,依然充满令人瞠目的先锋性。譬如让他一夜成名的1995年秋冬系列“高地强暴”,衣衫褴褛的模特们出现在T台上,身着撕碎的裙装和超低档露臀裤,瞬时引发了人群轰动,其间对暴力淋漓尽致的刻画近乎一种视觉侵犯。次日多家媒体将其斥责为“对女性的侮辱”、“荒谬的厌女症”,认为这种低俗炒作的时装秀不可原谅。

著名案例还有2001年春夏系列“精神病院”,麦昆以《飞越疯人院》为灵感源泉,将秀场布置成一间关押精神病人的巨大玻璃屋,妆容苍白妖异的模特们在其中挣扎呼救。“病人”退场后,秀场正中的玻璃幕墙应声倒下,体态臃肿的情色作家Michelle Olley头戴呼吸面罩,裸身斜倚在长椅上,被成百上千只飞蛾包围。这幅梦魇似的场景如此阴冷,又像极了一张超现实的诡异油画。

随着时日推移,人们开始接受麦昆超凡的设计理念,承认他作品中无可取代的辩证和思考性。正如他曾在回击对于“高地强暴”的质疑时,称“这场秀的初衷是向公众展示女性没有给予男性,却从她们那里被夺走的东西,这就是强暴。”这位深谙存活之道的思想家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希望看到女性穿上自己的衣服后变得更为坚硬刚强,能够掌握自身命运,反抗历史与社会带给她们的压迫。对邪魅路线的钟情和再三尝试只是一种手段,绝非与病态、自恋、虐待狂这些负面评价对等的“暴君式”审美。

披着“毁三观”外表的哥特风童话,擅以打破万众期待的残酷方式,为大地流传的乌托邦符咒祛魅,无限趋近于险象环生的真实世界。观看麦昆的设计展,收获的正是这样一种体验。那些逼仄的街角暗巷,既是开膛手杰克等恶灵游荡的码头,也是淬炼意志的盔甲。而作为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的血腥行业,时尚与暴力本就是一对紧密相关的词组。正是在创作的煽动性、颓靡性、尖锐性之中找到的微妙平衡,让桎梏于形式美感的普罗大众得以跳出日常,去触摸时尚中浸润的神性色彩。

冲破庸常的艺术家

在麦昆众多鲜为人知的轶闻中,有趣的一则是他钟爱爱尔兰歌手Sinéad O'Connor,“那时候没人喜欢O'Connor。”他的朋友在片中说。这位才华横溢的独立摇滚唱作人,以反叛桀骜的性情著称于世,曾剃光头发以拒绝唱片公司的包装,或许在她的歌声和复杂生平中,麦昆找到了抚慰身心的共鸣。而回溯曾与他合作过,或拥戴其设计的大牌艺人:David Bowie,Björk,LadyGaga,也多是这颗星球上颇负盛名的“异类”,他们身上流淌的前卫基因,正是其葆有明星光环的同时,不断拓宽艺术边界、革新文化风潮的鲜活证明。

如果说常人眼中,时尚是一门崇尚名利的高门槛玄学,那么麦昆的作品序列堪称时尚界病恹媚态的照妖镜。27岁那年,他被聘用为纪梵希的设计师,带领团队出征时尚之都巴黎。首秀以神话伊阿宋和金羊毛为出发点,服装配色与纪梵希的logo相呼应,却被现场媒体谴责为“有伤风化”。经历了妥协无果的打击后,麦昆放弃取悦大众,回到伦敦着手经营起个人品牌,并接连推出“弱肉强食的世界”等多场反响热烈的主题秀,昭告自己与传统时尚观决然割裂的态度。在狂野原始的丛林中,他重新做回了自己,那个头脑疯狂的天才和艺术家。

在麦昆的设计生涯中,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诡秘,但更多是题材纷繁、富于变化的音调。这种对未知世界高度的执念和追求,无疑同他广泛的涉猎面有关。在每一场备受关注的大秀背后,往往激荡着格局宏阔、深远的人文情结,和多数以后现代主义自居的设计师相比,他不单满足于扁平化的猎奇想象,而是将目光从狭小的时尚圈探出,投向历史、生态、宗教、战争等多个角落,从现实的沃土中汲取足量养分,使得成衣中的阶级和特权属性被无形肢解,从而进化为感染力磅礴的交响曲。

1999年的McQueen春夏系列发布会,堪称麦昆赠予世间的惊艳一笔,纪录片还原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伴随着弦乐版《天鹅之死》,压轴出场的超模Shalom Harlow身着“13号”白色小礼服,站在秀场中央的旋转台上,由两台机器人在她的裙子上喷绘颜料。冰冷器械与天马行空的构思相嫁接,转瞬变得浪漫而别具诗意。目睹此景的麦昆在后台泪流不止,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秀上哭。”在面向公众的近40场演出中,他不断将令人称奇的概念搬上舞台:圣女贞德,三维投影,国际象棋棋盘……一面续写业内奇迹,一面孜孜不倦践行着自己关于时尚、关于当代艺术和理想生活的主张。

纪录片中,时任Gucci创意总监的Tom Ford看完麦昆的设计展,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是诗人,也是商人,因为他非常现实,所以他很清楚在T台上可以尽情表达,但商店的衣架上必须有漂亮的衣服以供出售。”时尚产业的真相莫过于此,即便麦昆骨子里仍是那个混迹于伦敦东区的街头小子,对销售链上堆砌的数据和趋势线不为所动,最终仍要被商业运作的浪潮吞没。在Gucci集团抛来橄榄枝后,他离开纪梵希,投身于新一轮游戏规则,声誉日隆的同时,曾一度成就他的暗影也逐渐成了侵蚀健康的心魔。

在巴黎亮相的2010年春夏大秀,被命名为“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指代那个存在于古老传说中、遥不可及的梦幻大陆。印花拼接,犄角发型,犰狳鞋,钟形花朵裙,共同缔造出创意空前的科技质感,表现了麦昆对海洋文明的畅想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不安,俨如一则末世神谕。走秀结束后,麦昆从舞台下方升上来,坐席间爆发出阵阵掌声,殊不知这场标志着千禧年第一个十年结束,与行业数字化转向的时装秀,竟成了他告别人间的绝唱。

燃放盛世烟火的孤儿

麦昆的家人和好友都称呼他为“Lee”,也即他的原名。这个降生于出租车司机之家的男孩,15岁便在母亲鼓励下到伦敦萨维尔街做学徒。1990年进入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后,他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后又被著名“帽子女王”Isabella Blow相中,在其提议下更名为“亚历山大”,自此踏入气派尊贵的时尚行业。

与赋有王室血统的亚历山大大帝不同,麦昆的发迹史像极了好莱坞俗套的励志情节。来自贫民街区、胸怀抱负的年轻人偶然闯入名利场,自此平步青云。可他到底是个孩子,哪怕在时尚圈的染缸里浮沉数载,身上仍有着底层人特有的风趣幽默与亲和力。曾在巴黎与其共事的纪梵希裁缝师凯瑟琳回忆说,有一天麦昆主动邀约她去地下室的工作人员餐厅吃饭,员工们看到他后都要疯了,“这些时装品牌都把设计师当成国王一样对待,但麦昆并不想当国王,他只想当个普通人。”

这种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并不因外部环境的膨胀而剧烈收缩。而另一方面,童年创伤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投下了大片阴影。麦昆从9岁起就被年长他十几岁的姐夫性侵,不得不通过画设计稿来逃避伤痛。纪录片没有回避这些消极的部分,包括他与工作室同伴的矛盾,和一生的伯乐兼密友Blow之间的业务纠葛,以及中年饱受可卡因、艾滋病困扰的阴沉岁月,在多位受访者零星的讲述中,这些散碎的拼图重又聚合,伴随诸多语焉不详的疑窦,在最后半个多小时内,为我们断续拼凑出一个孤僻沉沦,濒于自毁边缘的身影。观者不禁好奇,在他最幽暗的精神角落,究竟封藏了多少秘密?

正如同魔鬼签订契约的浮士德,有些人生来便注定要以黑夜为保护色,在与阴翳的搏斗中走向纵深。而麦昆不只拥有耀眼的才华,他就像一颗行星,需要永不停歇地转动,以养活手下几十来号人。在氛围轻松的工作室之外,他的笑容越来越少,开始终日闭户,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没人说得清,他是从何时开始厌倦这一切的,当各家媒体忙着在报刊头条制造狂欢时,无人关心他透过发布会向世人传达的讯息:“我的生活一直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停下吧,我要下车。”

身置风光热闹的中心,孤独感却成倍蔓延、放大,这仿佛是世上最吊诡的事。纪录片靠后,麦昆难得一次舒展笑意,是在地处东萨塞克斯郡的乡间。他在这段DV采访中表露了自己对大海、对狗狗、对家人的依恋。这个被业界捧上云端的宠儿,心底最珍视的仍是和至亲相处的日子,舒适,宁静,屏绝所有让人烦扰的杂音。于是在挚友和母亲相继离世后,Lee紧随她们的脚步,飞向了神往已久的纯净之地。

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异常复杂,这种复杂既源于主角波澜迭起的戏剧人生,也与视角的平顺过渡不无关联。对于如此传奇的人物,再多的素材拼贴抑或传记手法,也难精准转描其性格划出的弧光,反而让他的形象骤添几分神秘。就如结尾所说:“没人能比他创造出更多这样精彩绝伦的服装秀。”时尚圈坐拥无数虔敬信徒,总不乏后起之秀,但麦昆是独一无二的。

这让人想到另一部讲述巨星陨落的纪录片《艾米》,同样天赋过人,却无法遏抑来自深渊的呐喊,在镁光灯下蹒跚着走向毁灭。人们惯常把英才之死归咎于媒体曝光,和流行产业对个体的无情压榨。而所有魔障,或许都来自他们无法与自我、与俗世和解的内心,于是用尽全力燃烧,尔后归于沉寂,就像高空坠落的烟火,留给人间一声叹息。

8年后的今天,被麦昆口中“时装垃圾”投喂的人,仍在隔着层层滤色,和满大街的流水标牌对他授以敬意。或许最好的缅怀方式,并非将他供奉在神龛上,而是去理解他所定义的时尚内核,又或者仅是走出门,去观察自然和鸟类,拥抱身边的朋友,陪伴家人,记住生命火光迸发的每个瞬间。

 5 ) 末场表演

重温了McQueen的纪录片和秀场。从一切事物提取灵感的能力 与时间和潮流一决胜负的魄力 每一件作品透露出的真诚的自我表达、悲惨的命运,以及他内心独自承担的孤独 压抑 狂躁 愤怒 不安 美梦 幻想……这些隐藏在他那些精工细作的面料下面的东西 无一不深深刺痛我。如果他不是时装设计师 他会是一名优秀的导演 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如果他不是天才 他也许会是个幸福的 充满活力的 健康的人吧。

2019.11

让人心碎的《麦昆》。

他的天赋是比他人丰沛几十倍的情感,他真的知道他是谁 他要什么 他想做什么样的衣服 他想表达什么。他在这个令人悲伤的世界中尽情表达着愤怒又创造了美丽,人们在他一场接着一场的秀中唏嘘感慨 但没有人真的理解他 他的眼睛是孤独而不快乐的。

近乎偏执的专注和热爱 真的是让人肃然起敬,如果他当时真的在最后一场秀时自杀 也许才是他人生最完美的谢幕表演。

电影拍的非常好 纪录片形式 穿插了一些他生前的视频 好友及同僚的访谈 以及重要的几场秀的回顾,配乐和剪辑以及后期制作都满分。从纪梵希那场秀我就完全控制不住感情了,到最后他totally insane感觉整个影厅都是崩溃的声音。结束大家沉默地离场 每个人都是一张过度悲伤的脸,看见不少人拖着行李箱 也许和我一样特意来伦敦看。谢谢Curzon放映这部电影。

以后可能反而不想买这个牌子了 我想他的本意就是极度严肃的艺术,把什么骷髅戴在身上却不了解其中的含义真的太愚蠢。

洗了个澡情绪缓和了点 解释下我写的最后几句话:一、Lee本人并不希望有人在他死后继续他的品牌。二、Lee的设计非常严肃 具有强烈的故事性 而我们现在穿戴无论AM还是McQ都只是符号化了他用过的一些元素 比如骷髅首饰大家觉得很酷 但是他的作品和“酷“真的没什么关系 更多是直入人心的思考。三、Lee说这个世界让他很难受 但他短暂的一生没有一刻不在创造美给这个世界 实在太让人心碎了 当今的“时尚”或者“潮流”可能根本无法承担他的作品的分量。不judge别人至少我自己以后会对这个牌子充满复杂感情…

转自瑞秋的评论:“艺术家的不幸就是艺术的大幸”,最后的感谢列表演完屏幕一片猩红的时候我就在想,有些天才带着伤痛走过短暂的一生,在悲伤中创造出这些奇迹般美丽的事物,然而对于他们而言,哪怕是短暂的幸福也不曾拥有过。就像麦昆那位妆发设计的朋友说的一样,他本应拥有更多幸福,而他没有。

2018.8

 6 ) 如何用电影在时装界C位出道?

人间这座疯人院,他飞越不动了。

鹿角、蛇皮、骷髅头。

[麦昆]是一部讲述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纪录片,而它的开头却像极了恐怖片。

我想起五六年前第一次知道McQueen,是烂大街的骷髅头,明星效应下,淘宝月销过万的爆款鞋服。

穿上它的人都觉得自己很酷。

©[麦昆],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标志性设计——骷髅头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骷髅不酷,它是麦昆对死亡的一场思考。

8年前他在伦敦家中自缢时,并不希望有人接手他创办的品牌,如今的McQueen不过是他设计作品的符号化。

实际上,麦昆一直都在思考。他那妖异出位,至明至暗的天才设计,是孤独的自我对话。

©[麦昆]中早年的亚历山大·麦昆

别人做show,麦昆做戏。

早年的他,总喜欢从电影中汲取灵感,展现自己的对话成果。

出自其手的时装发布会总是充满戏剧性。

麦昆生于伦敦东区,柯南·道尔笔下烟雾缭绕,频发命案的地方。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开膛手杰克」,东区的孩子一定都对其有过恐怖幻想。麦昆也不例外。

1992年7月,他从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在伦敦肯辛顿奥林匹克展览中心,推出自己的首场独立服装发布会。

黑暗、惊悚,发布会现场弥漫着1888年东区白教堂街头死亡的气息。麦昆将这组设计命名为「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

其中一款著名的服装设计是,将人的头发压进血色的丝缎中,形成荆棘斑驳的纹理。血与发,就像当时丧命刀下的妓女。

©1992年麦昆毕业设计作品「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系列

他说:

灵感来自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头发,那时妓女会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换得卷发的工具,而人们会买来头发送给自己的爱人。 我把头发放在透明塑料胶里面作为我的签名商标。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用得是我自己的头发。

麦昆将杀手的变态恐怖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暗黑美学正逐渐显露。

在1993—1996年先后五场时装发布会中,他推出了此生的杰作之一「包屁者」系列,其中以「包屁裤」尤为著名。

©「包屁裤」1994年(春夏)「Nihilism」系列

有人觉得他是哗众取宠,侮辱女性,实则「包屁裤」是麦昆导演的又一部恐怖片。

他想通过改变女性身材比例,打造上半身特别长,下半身短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惊悚。

麦昆说自己更关注丑陋的事物,因为别人通常都忽略丑陋,而美丽也正源于这些地方。

于是他在1996年(春夏)推出「The Hunger」系列,灵感源于托尼·斯科特1983年吸血鬼电影[千年血后](The Hunger)。

©1983年影片[千年血后],大卫·鲍伊主演

此前麦昆的设计多源于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从这个系列开始,他开始在电影中获得灵感。

[千年血后]中恐怖的氛围,对死亡、孤独与欲望的思考,他用红色的血丝,伤口状撕裂的布料,大片裸露的夸张设计来表达。

©1996年(春夏)「The Hunger」系列

那些游走在T台上的「吸血鬼」,在他的授意下,竖中指、爆粗口、掀衣服,颠覆传统,操翻了整个时尚圈。

每件作品都在嘶吼,去他妈的世界。

影片[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为逃避监狱劳动,迈进了精神病院。

泥墙贴窗内的精神病人,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学会审视生活,有了「自我」。

酋长举起水泥墩,砸开窗户,奔向远方的原始森林。

©[飞越疯人院],麦克墨菲带病友们打篮球,以示反抗

1975年该片上映后,拿下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26年后,麦昆又用它达到了自己时装秀场装置设计的巅峰,打造出本世纪伟大又经典的「Voss」系列。

©「Voss」会场概念设计图

他是个极为不安分的人,除却被称为「英国时尚教父」,还有「坏孩子麦昆」之称。

刺激、喧闹、激情,他说在他的时装发布会上,能获得参加摇滚乐会时所能获得的一切。

©「Voss」发布会会场后台

2001年(春夏)「Voss」发布会现场没有T台。

两个大玻璃箱子坐落在会场中央,它们象征着[飞越疯人院]中的铁窗病房,由特殊材质制成,观众在箱子外能看清里面的一切。

身处玻璃箱中的模特看不见外面,面对玻璃,她们看到的是自己。

©「Voss」,关在玻璃窗中的模特,看不到外面,面对的是自己

每位出场的模特都面色苍白,头上包裹着绷带,身穿麦昆设计的华服,用专业的一面展示美感。

但一段时间过后,她们感觉不到观众的存在,开始流露出对服装的真实感受,展现被束缚的难耐。

最后在阴森的声音中,箱子中央的玻璃方盒打开,伴随玻璃落地而碎,大片飞蛾扑了出来。

破碎的方盒中央,是戴着灰色金属面具,插着管子的裸体胖女人。

©「Voss」最后的这个造型,来自摄影师Joel Peter Witkin1983年的摄影作品《疗养院》

这组由电影触发灵感的设计,带领麦昆走上了事业的一个巅峰。

无论是别人还是他自己,在后期的许多服装设计中,皆留有它的影子。

同时「Voss」也是麦昆最喜欢的时装发布会,他说:

这个系列的主题是让人们面对自己,我想让人们思考,真实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外表表现出来的那样美好。

时尚是人类自欺的幻影,而他总有麦克墨菲般,带我们飞出牢笼的冲动。

如果麦昆不做服装设计师,或许也能成为一个好导演。

2004年(春夏)「Deliverance」与2005年(春夏)「It’s Only a Game」系列就展现了他这一面的才华。

1969年电影[孤注一掷]中,大萧条时期的一对夫妻,参加了舞蹈马拉松比赛,以获取奖金和食物。

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各色人物所反映出的人性与心理,都能在这部影片中得以窥视。

©[孤注一掷]

麦昆将该片的故事改编成三段,将2004年(春夏)「Deliverance」系列发布会的T台变成了舞场。

在19世纪的巴黎舞厅中,受训两周的模特与专业舞蹈演员,在苏格兰舞蹈家迈克尔·克拉克的指导下表演了影片中的片段。

从开场身着精美刺绣的丝裙跳交谊舞,到印花的「运动服」绕场,再到最后格子与亮片长裙累倒在地。

整场发布会带给人的感受,丝毫不逊色于原版电影,同样引起观众的反思。

©2004年(春夏)「Deliverance」系列

一年后,2005年(春夏)「It’s Only a Game」系列发布会则更富戏剧性。

现场的T台被替换成一个棋盘,模特们身穿代表印度、中欧、非洲、土耳其等,不同国家文化元素的服装,像棋子一样在棋盘上走动。

©2005年(春夏)「It’s Only a Game」系列

麦昆对这场设计的解释是:

在这组设计中,国际象棋的理念意味着我们开到了女性六个不同方面和对立面。我让美国人对立日本人,红发人对立褐色的拉丁美人。

淡黄、淡紫、淡奶白,浅绿、浅青、浅玫瑰,「It’s Only a Game」的设计,呈现出爱德华时代的少女感。

是1975年的青春悬疑片[悬崖上的野餐]中,那群莫名失踪的女学生,让他产生了这样的灵感。

©[悬崖上的野餐]

而棋盘,则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波特、罗恩与赫敏,下国际象棋时突然萌生的想法。

相较于刚出道时的暗黑风,两部青春、奇幻的电影,激起麦昆活泼的一面,充满童趣与未来感。

此前的也是麦昆心力交瘁,设计作品略显平淡的两年,是电影又焕发出他的创造力。

但在这之后,麦昆转而归向自然,潜心研究起动物。或许是他已对人性充满失望,动物与自然使他平静。

©麦昆后期作品,右下角为他著名的「驴蹄鞋」

2010年,在准备「Angels and Demons」系列发布会时,麦昆说他想在现场自杀,被好友劝了下来。

不想,未等发布会开始,他便在伦敦家中上吊自杀了。孤独的躯体在空中晃荡,那再不是早年充满灵气的胖麦昆了。

「时尚是他最爱的人,其他都是过客。」

跳完一场舞蹈的马拉松,人间这座疯人院,他飞越不动了。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7 ) 麦昆影评

非常震撼。我选择纪录片例子是McQueen,他是一个天才时尚设计师,黑暗、骷髅、浪漫、天马行空是他的标志。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童年也有很大的阴影。他极具争议,得到了众人对他才华肯定,但也有很多人质疑他。

在他身故多年后,这部纪录片以特殊的录像带形式出现在电影节上。讲述了McQueen短暂一生的不同节点,让人窥见一代奇才丰富曲折的内心。从伦敦东区普通的工人家庭到巴黎、伦敦等地的顶级秀场,反叛惊艳的才华令他一时风头无量,成为重塑流行文化观念的时代旗手。而在光环和盛名之下,抑郁症的长期压迫与亲故相继离世,也让他在世界最热闹拥挤的中心,体味着过山车俯冲般高速坠落的孤独。

这部纪录片包含了McQueen的自述、他的工作过程、秀场以及亲朋好友对他的回忆。对于人物的采访基本都是用的中景,同样的构图。整部影片的衔接比较顺畅,叙事也比较清晰。总的来说,我看完这部影片 觉得非常震撼,尤其是McQueen的作品。

(剧情简介部分是摘自豆瓣简介)

 短评

一边是惊世骇俗狂放不羁的亚历山大·麦昆,一边是总穿着衬衫牛仔裤谢场还会害羞的李,像海报上的骷髅与鲜花一样,冲突割裂又美丽和谐地并存着。以生涯里程碑的走秀为章节串联短暂的一生,Voss那场秀天才炸裂才华漫溢,同时又悲伤痛苦绝望尽显,就像麦昆这个人的化身,不知是否他最满意的一场秀。在母亲葬礼前夜结束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特别明白他的孤独。浮生如秀,素材的组织中规中矩,是麦昆的秀和作品本身的能量使然。对于初步了解麦昆合格, 他本人一定比这部片子精彩万分。

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omg真正的艺术家,真实的还原,整个电影看似波澜不惊, 但非常精准的还原了McQueen从初出茅庐的羞涩,到混沌的探索设计方向,最后如朝阳绽放,以及走向黑暗凋谢的故事,期间的挣扎,反思,名与利的迷失,残忍的真实,刻画了一个艺术才华令人仰视,而真是人生却平凡如你我的McQueen

13分钟前
  • Wendy X.
  • 力荐

麦昆最具争议性和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多数以后现代风格自居的服装设计师相比,他将目光从狭小的时尚圈探出,投向了历史生态文化各个角落,因此作品流淌出一种奇诡而稀有的美感。可惜高处不胜寒,在虚荣浮躁的业界,人们只顾着猎奇和仰视天才,缺少解读创意的专注,更看不见他始终被忧郁孤独浸没的内心。

16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又一个生日差一天然后自杀了的用生命创作到自杀的人;2012年刚到纽约的时候正是MET在展出他,观展人数破纪录,连带MET的会员销售翻几番,但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原来他来自London East且非常执着于identify,混杂的地方真的是刺激idea(所以我也喜欢我住的London East),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好学的呆萌小混混哈哈;好的创作者不会把自己藏在术语和流派后面,他们只会confess (playfully),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情感,让创作的世界共通,也因为这样“裸露”自己而极易受到攻击;偏爱真诚(不是没礼貌的直白)一定是人之本能吧。PS. 他的秀都好棒啊!

18分钟前
  • 推荐

这种天才的故事,真是太容易让人感动了。像大多数天才一样,麦昆以超凡的天赋透支的着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一系列足以震撼所有人的杰作,并迅速离开我们。从纪录片的角度,以麦昆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结点与秀来串起他的一生,思路很清晰,也很好看。100多分钟看得人内心波澜起伏,看完甚至一冲动打开浏览器想买个打折围巾什么的做纪念。不过,最终还是关掉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买不起,真是买不起。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可能是头一回,在T台上,展区中,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时装秀的情绪冲击。不仅是材质与色彩的碰撞,传奇与幻想的叠加,还是欲望与伤痛的角力,反叛与自毁的交锋。大胆,乖张,感伤,忧郁,顽皮,狰狞,辉煌,窒息,如此特立独行,如此惊世骇俗。精致的头骨,鸟,蝶,生死都在喘着粗气,才华是谷底斑斓的尖刺,刺穿凡俗,也刺穿一世的安宁与欢愉。时光打回二十几岁,巴黎与未来给了这群年轻人一段多么美好而勃发的生机,真是再动人不过了。但奈何我们非要知道,阴晴圆缺,聚散离合。@欧盟影展,弥补湾湾最后一日的遗憾。四星半。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3.5;拍法十分中规中矩,且过多依赖他人口述,总体比较浅表,内容是大众常识堆砌;传主的光芒制胜,这种燃烧的天才之光,会激起内在潜能无限,却也耗尽能量,终如焚毁的蝴蝶翅翼,给世界留下最后一丝美,然后黯然离去。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C/ 前半段平庸得和好莱坞思路无任何不同,尤其是上流秀场里插入的现实关怀以及平民色彩描绘极其做作。后半段还是拍出了点日落大道式的死亡美学。机械臂与精神病院两场秀很惊艳。看到汤姆·福特恍然大悟《夜行动物》开头的出处。大概McQueen内心深处比Susan还有更多彻骨的孤独。

3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麦昆大概是唯一一个,对于他自杀这件事我可以完全理解的人。到那个节点了,只能这么做。抛掉fashion的概念,Voss那场秀被当做一个大型艺术作品也完全立的住。其实每一场都爆炸好看的。他把时装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去表达自我。热爱他的骷髅头,蝴蝶和鸟类,真正的天才,致敬。

38分钟前
  • 月歌
  • 力荐

1.人从一份致命性的打击中熬过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穿过你,好像留下了什么,但它逐渐被稀释,你就逐渐回到了生存中去了。Ise的死带来的是完美的“蓝色夫人”。母亲的死带来的是自杀。不可能每次能稀释掉致命性的遭遇,精神是有容量的。2.一种极致的热情催生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审美的倾向带来震撼的。只要它是极致的,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可辩驳。3.沃斯的最后真的太美了。“颓废”“黑暗”这种半吊子的标签不足以形容,就是美。

39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他和他的作品曾经给13岁的我带来的如被闪电击中般的震撼,那种影响力是不可替代、一生难忘的。我唯有感叹,何其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位绝世天才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光辉。我曾经在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十年前千方百计补过他所有的秀场录像,看过他的访谈传记不计其数。这部纪录片则有些太过浅显和表面了。

41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10.28 全场坐满。来看一个天才的悲剧。很难说,如果他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时尚“快车道”还会不会成为天才。那些亮眼造型无一不是由自身挖出的痛苦具象。然而他遇上太多恶人,他又有太多弱点。简单的纪录,浓厚的忧伤。好忧伤。

43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所以「过慧易折,情深不寿」不是诅咒而且定律。麦昆的艺术充斥着撕裂感,潦倒与高贵,光明与阴鸷,空灵与沉重,纯真与虚伪,炽烈与冷漠,一切对立在他的T台上都能成为统一。他的存在,让人深信,有的人果真是为某件事而生。他大概是折堕天使吧,因为贪恋包裹着莎乐美胴体的七层纱,不惜用灵魂同魔鬼交易。每织就一件华服锦衣,就有一片灵魂灰飞烟灭。这个时尚帝国最会玩闹的孩子,像是用整个生命写了一个绝美到悲壮的童话,不是破茧成蝶,不是凤凰涅槃,而且用毁灭成就永恒。

47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他的才华如同流星短暂却耀眼了照耀了整个时尚界。每当看着现在深陷西西里无法自拔的Dolce&Gabba,找不到风格的Dior以及不断退陈出陈的CHANEL,就让人好怀念永远特立独行的McQueen。他是难得的概念设计师,那些经典的符号必将如同那标志性的骷髅头一样睥睨于时尚史册。

50分钟前
  • 愚人一哥
  • 力荐

还是有些太浮光掠影了。他的人生绝对远远不止这些

5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骷髅与浪漫,天马行空的麦昆,拥有惊世之名却比烟花还寂寞。巨大的才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艺术家的不幸才带来了艺术的大幸。GUCCI那场秀感动得我灵魂出窍~~~~~~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主角是天才的平庸纪录片,大概就像平庸的我在旁观天才

1小时前
  • 玄辂Hyunlu
  • 推荐

#SIFF-6 麦昆的一生是如过山车般燃烧的一生,极尽绚烂,直面灵魂的黑暗与死亡的深渊,才得以成就麦昆不可替代的传奇性。

1小时前
  • 踢迩达
  • 推荐

上次在上海某艺术馆看到地上零零散散放置了几根管子,正如这里麦昆把保鲜膜贴紧模特的身体,或者半露屁股沟,半露阴毛,这就是我无法理解的前卫艺术。天马行空,玩世不恭,极端的阴郁气质,至始至终的孤独,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还有毒瘾,就这也无法掩盖他的独特才华,也能理解他最后的突然自杀。一度看成是艺术版罗纳尔多。8.1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没有人发掘了McQueen,因为他自己发掘了自己。或许是对这个世间有太多的情绪和牵挂,于是在透过时装完成了某种“使命”以后,他找到了一种更为宽慰的方式。纪录片中那些设计跨越屏幕变得活灵活现,从一件件没有温度的成衣最终成为了包含自由、激情和活力的精神传递。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遗产,也让这份纪录变得炽热而真诚。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