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

剧情片大陆2016

主演:任素汐,大力,刘帅良,裴魁山,阿如那,韩彦博,卜冠今,王堃,高阳,苏千越,麦亚瑟,王峰

导演:周申,刘露

 剧照

驴得水 剧照 NO.1驴得水 剧照 NO.2驴得水 剧照 NO.3驴得水 剧照 NO.4驴得水 剧照 NO.5驴得水 剧照 NO.6驴得水 剧照 NO.13驴得水 剧照 NO.14驴得水 剧照 NO.15驴得水 剧照 NO.16驴得水 剧照 NO.17驴得水 剧照 NO.18驴得水 剧照 NO.19驴得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10:05

详细剧情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长篇影评

 1 ) 世无男人,竟让女人心死——谈《驴得水》中的性隐喻与一曼之死

你就硬不起来呗—大概是片中对男人软弱没气魄的嘲讽最形象的台词

刚刚看完电影,本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去看喜剧片的,没想到看的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心里忍不住的自忖自己到底是不是个男人。偶然看到“一曼有喜欢过魁山或者铜匠吗?”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回答,看了一些对于角色和电影的只看到表象而过分简单的解读,忍不住要写一下(请注意:内含剧透)。 首先要说的是,影片中充满了大量了性隐喻,用这种隐喻来表现角色的人格,表现对男人的嘲讽。大家知道,现实中有时候一个人说的话表现的行为只是一个表象,真相隐藏在背后;影片中也一样,很多的情节和台词可能都是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残酷的真实,这些残酷的真实最终导致了一曼之死——对现实的绝望,尤其是对男人的绝望! 1.一曼的放荡。刚才说了,所有都是表象,一曼的放荡只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一曼对于性的渴求,对男人的渴求,其实本质上是对爱情的渴求。其实,一曼是一个很真实的女人,一个渴望爱情甚至忠贞不渝的女人。很多人会表示不同意,但是请大家回忆,一曼在片中唱情歌的时候,她的微笑、表情、动作、眼神和声音,变得那么的女人,完全没有平时夸张而又放荡的样子。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歌词,完全是一个女人对于爱甚至是婚姻的向往,那种柔情,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显示出她的真情流露的剧情,而这才是她的真实,她的本相——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问题是她为什么会故意给大家一个放荡的表象。原因很残酷,因为她见过的所有男人都是“牲口”,她找不到一个值得爱的男人,一个有担当有骨气有正义能“硬”起来的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对于现实中男人“软”的嘲讽后面随着影片展开会慢慢显现出来。当爱情的忠贞和身体的贞操两者选择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贞而放弃所谓身体的贞洁。因为然而她对伴侣的要求应该像是紫霞仙子一样“我的意中人要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然而紫霞终究幸运的遇到了孙悟空,但一曼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有的男人都是懦弱而又暴虐、自私自利而又道貌岸然、奴性十足而又猖狂的男人,因此爱情在她眼中显然是无望的。所以她只能用身体的放荡掩饰内心渴求爱情而不得的空虚,顺便解决一下生理需求。 2.片中的男角色。因此,一曼不可能会喜欢影片中的任何一个“男人”。魁山是个一到关键时刻就“软”的男人,一曼在一天之中说了3次这个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性能力的评价,而是用性能力来隐喻他的人品——怂。不单是性无能,更重要的是人无能,片中有几次出现其一遇事就拉肚子,掉链子的情景。她从内心是非常瞧不起这个男人的,所以才反复嘲讽他性无能。 再说铜匠,也是一个软蛋——一个从心理和生理都被老婆压在身下的男人,一个奴性十足的人!当然,她是善良的,为了不伤害表面淳朴的铜匠,事后给了他一缕头发以示安慰(请注意,魁山表白时她也做过类似的举动,不过是用言语)。鲁迅先生说过:当奴才变成了主人,会比原来的主人更变本加厉;当主子变成的奴才,会比原来的奴才更奴性十足(不是鲁迅原话,原话我也记不清楚了)。这个原理从拿枪军人有枪时的蛮横和被铜匠老婆夺枪后的软弱可见一斑,后来铜匠的转变也可见他表面的淳朴也只是表面,他变本加厉的羞辱更为他的奴性本质添砖加瓦。而面对特派员的武力的时候变成一个走狗也就很自然的事情了。一曼以言语相激说他是牲口真可为谓是一语成谶。有意思的是,“牲口”这个表达恐怕是一曼的真实想法,不仅是对铜匠,而是对世界上所有不算男人的男人真实看法。铜匠这样的男人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爱的,何况一曼。 再说铁男。当电影中的男人一个一个沦陷,变身软蛋之后,就连我也短暂寄希望于这个角色,希望他能够像个男人一样硬起来,保留男人的火种和尊严。但我也险些忽略了他在变身奴才之前所变现出来的暴戾和猖狂——对铜匠的拳打脚踢,言语咒骂。其实前面留意一点他的暴虐表现当他变身奴才时也就不会太意外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虚。值得一说的是影片中有一个亮点是他被枪吓破胆变身软蛋之后蹲在墙角吃黄瓜,面对军人欲强奸一曼而缩在一边的表现,这个充满以形补形性暗示的隐喻的片段我给100分——天生软蛋,再怎么补也硬不起来!这个情景设计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校长啊校长,真的不想说了,整个电影下来看似最为正常的一个男人,唯一一个至始至终没有转变始终如一的男人,但其实是很卑鄙、很懦弱的角色,一个丧失了所有脾性、被阉割了的男人的角色。如果说魁山、铜匠、铁男那样巨大的转变还因为开始有所坚持的话,校长是自始至终的“办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价值观是彻底的无节操无下限的功利主义和自利主义者,为了目的不折手段,把女人当做工具,而且遇到困难就想让女人出面顶下来,刚开始是一曼,后来连女儿都可以牺牲。。。。。。世界上的男人都变成“牲口”恐怕就是这样的人的努力教育之下的产物,这个涉及到电影中另一个大的主题,在此就不多说了 魁山/铁男/铜匠,听上去多么有男子汉气概的名字,不想竟一个一个全是软蛋。如果导演或者编剧是故意给男角色起这样的名字以示讽刺的话,那我觉得“一曼”应该该做叫“一男”,因为她是在片中唯一有担当有气魄的角色。 3.校长女儿孙佳的出走。最后,影片中的这个小角色,看遍了一切假恶丑之后终于是出走了,或者导演和编剧对于影片中的世界还有美好的期待,所以保留了这样一个希望的火苗。但是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的话,我会让这个角色在婚礼时因枪走火而死。我看不出,这样的现实,未来还有什么希望,男人还有什么希望。一曼的过去大约就和校长女儿孙佳一样,渴望爱情,对世界充满美好期待,结果却看尽一个个男人的假恶丑,最后的结局是绝望!甚至片中3个女角色,孙佳、一曼、铜匠老婆可以看做一个女人在那个残酷现实下的3种可能的命运,女人刚开始对于男人和爱情是向往(孙佳),后来看透了,残酷的现实是,世上的男人,都是丑陋的牲口! 有一种可能她会选择孤独、放荡与自由,把男人当工具(变成一曼);也有可能会选择和一个男人结婚,然后把男人当奴才(变成铜匠老婆)。不论怎样,对于孙佳来说活着实在是一种残酷! 所以,一曼是不可能喜欢奎山和铜匠这两个软蛋,也没有一个男人值得去爱。一曼并不是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追求所谓的自由(包括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而放弃爱情的女人。但是现实男人的无能使她只能够通过自己的放荡和所谓的自由为幌子来麻痹自己、取悦自己。最后在承担了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后,还不得不接受男人的蔑视和羞辱,以至于彻底绝望,一死了之! 不得不叹:世无男人,让女人至此。 最后, 愿天下的所有女人永远不要面对如此凄凉如此残酷如此男人! 愿我的女人永远不要面对如此凄凉如此残酷如此绝望! 前提是,我先要有个女人! 微信公众号:游云纪(ID:yoyunji 请注意,公众号ID不是全拼,“游”字拼音少了一个u) 微博:http://weibo.com/xiaoyaoyouyun

 2 ) 这部电影,真的过誉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这部电影引发了大面积的积极好评。好评是真实的,但在朋友中评价两极分化,也是真实的。我在好几个群组,看到了诸如“年度最佳”,“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好中国电影”,“令我想起了《鬼子来了》”之类的评价。

《驴得水》前半段感觉可以。舞台剧的痕迹还在,理解。国民党的旗帜在飘,厉害。女主角演得眉飞色舞,会跳会唱,确实是精彩的曲艺小品。

但进入后半段,电影人物的性格,一个个插上道德谴责的大旗,丑陋不堪。一会是泼妇撒泼,无聊。一会是直斥牲口,突兀。一会把骂中国女性的话全摊上了,败类。一会是子弹打在我脸上,无耻……如此冲动、武断和停不下来的跷跷板转变,几个人就差拍起皮球跳上天了。

很多人欣赏这样的语言交锋,认为给劲,振聋发聩。但在我看来,这是号召观众砸石头的行径,真的无法带给我触动,更别说震撼了。一圈下来,所有人都被砸得头破血流,有人去了延安跟老大哥(审查的妙笔)。

片中人物头痛没法治的,是那个封建恶势力般存在的泼妇,因为她没有规矩。最紧张害怕的,是美国爸爸。最神秘的组织存在,是延安老大哥。

从头到尾,《驴得水》一个学生都没有出现,是空口数字。它的教育对象,并不是《黄土地》或《老井》地区缺水没未来的贫穷孩子,而是面向坐在电影院的观众,还有广大闷闷不乐需要自省和语言发泄的知识分子。

从头到尾,我也很少能察觉到电影导演角色的存在。他在哪里?一个架摄影机的,还是一个写好了台本的。对,他下了蒜皮雪,还是亮了电灯泡。

舞台剧的血缘,决定了它会架空历史——有一个地方我们都知道。《驴得水》的故事像是发生在民国,也像是在影射某党,更完全有可能是发生在当下时。

许多评论者直接代入了你党的一幅幅嘴脸,一个个看得自燃嗨。骂了好多人,也骂了自己的小确丧,大家都好脏。

但真的不要把自己当外宾了,搞得好像头一天知道这些事情,头一回在中国电影里看到这种打脸。

知识分子靠不住,美国人靠不住,老大哥更靠不住。这些道理,需要一部电影用教主吼的方式来告诉广大观众,道理才会因此而变得深刻起来?!

后半段的《驴得水》,确实有让我想起了一部姜文电影。但肯定不是大家都喜欢的《鬼子来了》,而是我很讨厌的《一步之遥》。原因恐怕不是特派员的光头,也不是红条纹的校服(戏服),而是无时无刻不断冒出的虚假、刻意和难以接受,就像那场冒出来一堆吃瓜群众,还要证婚词的西式婚姻。这场无来由的婚礼,又以无来由的泼妇砸场结束。

这些毛病,如果尚且可以归为个人感受,那舞台剧阴魂不散的影子,恐怕是令我不太自在的真正原因。

演员粗脖子爆青筋直跺脚,有人说是情感爆满力量爆棚,但那不过是需要台上高声语的话剧腔。

舞台剧的表现手法,与电影语言差异很大。演员表演和灯光美术,这是最显而易见,充斥整部电影的大平光,这个先不说了。但最致命的是镜头的运动和剪辑,《驴得水》围绕学校(雨神庙)的戏是一场又一场,就像说来就来的特派员,说跑就跑的腹泻遁,基本上不依赖镜头切换。你可以认为这是特色,但我得到的信息是电影始终在告诉观众,这不是一个有真实依据的故事,而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就像说倒就倒、说多长可以有多长的高原反应(我的地理常识告诉我,这东西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大量演员的近景和特写,似乎让观众真正省下钱来,看了一部口碑舞台剧。

感觉再这么说下去,《驴得水》会被我贬低得一塌糊涂。

它当然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有挑战的想法,隐喻的故事,原创的歌曲,不是假脸的女演员,还有辨识度很高的人物角色本身。

电影人物的命运,其实在开头的驴棚着火中,已经得到了揭示。几个人打闹一样的救火,有的还跑了进去。只有校长女儿认为,着了火就应该救。

但所有人物,全部陷在了自以为是的情感逻辑中。观众认为走心的张一曼,一样是在吃空饷,只不过有自我牺牲精神,有浪漫主义情怀,就得到了最大同情。一直认为应该救火的佳佳,也没有做出真正的决裂。这些人面对铜匠的神气,导演对铁匠角色的塑造,都带有一种古老的恶意,尤其是张一曼以打量驴货的眼神想去睡服他又以牲口的言语去反击他的残情。

如果这真的是走肾,那倒是好事一桩了。但所有这一切,全部用来包装一个骗中骗,你不要脸我糊你一脸的局,未免太过于嫌恶。如此一来,让子弹飞的结局,似乎是宣泄完的盛世礼炮。没人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所以,只是想说,这部电影,真的过誉了。

你也可以认为,这部电影的话题,早已经超过电影本身。观众只想看好东西,爽了,醒了,败火了,而不用去介意,它到底是不是应该被放在电影的体系里去评价。正如在中国大陆,一部电影的好坏,往往与电影评价没有关系。一部电影的票房高低,跟它的质量更加没有关系。

好评《驴得水》,更加说明中国电影烂。

好评《驴得水》,你们一定是太恨中国电影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3 ) 这样也能过审?~

观影之前就听说这是一部解读性很强的片子,
看完发现果不其然,仁者见仁。

先说缺点吧,
首先话剧腔过浓,所有人念台词用力过度,再加上个别场景自带回音效果(音响问题?)更是让开头十多分钟才入场的我一脸懵逼以为错进剧场。不过这片子原本就是话剧演过来的,这点“特色”倒也意料之中;
其次煽情刻意,不够自然,尤其是最后的合照镜头伴随着音乐一再出现强制煽情。其实这部片子的内涵已经泪点满满,这时候再煽,未免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最后就是一点不算瑕疵的瑕疵,那就是结局处理,“延安”啦,“受调查”啦,这个我们都懂的。

但是瑕不掩瑜,
即便如此,这片子能过审我还是蛮意外的,
如果说今年国产电影中《火锅英雄》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那么《驴得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刀尖上舞蹈。
与其说荒诞,倒不如说是血淋淋的现实主义。

随便抽几句台词:
特派员在饭桌上一一数落各人的前科:“知识分子有脾气,我可以接受,但你们都有污点!”
以及最后校长的叹息:“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然后导演告诉我们孙佳的角色定位就是点题:“过去的如果都让它就这么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再看片中发生冲突的各方角色:
分别是政治决策者——特派员;
军队强权——持枪的卫队长;
知识分子——校长及一干教师;
底层民众——小铜匠及其妻子。

最后是关于片中主要人物的变化:
追求梦想的魁山眼中充满了现世利益,却仍然要在道德的制高点出口成脏,用最野蛮下流的语言把一曼搞脏搞臭;
追求自由的一曼在经过别人的批判和侮辱后精神恍惚,最后自杀;
充满正义感的铁男畏惧强权“假装”屈服,磕头如捣蒜,幼稚地以为这样就可以翻身自主,却没能换来别人的哪怕一个正眼。

这都是谁呢?
同学,如果你是学文史的,一定知道周扬吧?
就算你不是学文史的,也得知道老舍吧?
万一你是学物理的还可能知道束星北吧?

当然影片的主角不只这三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个哭喊着的灵魂,千千万万声震彻夜空的枪响。

网易云音乐上,任素汐唱的电影主题曲《我要你》有这么一条评论:
“一声枪响 四套漂亮的新校服 这个女人最终选择沉睡在自己的梦里 永远 永远也不要再醒来了 梦里大家穿着新校服起舞 拍照 只有欢声笑语 没有冷酷丑陋的现实 编剧一次又一次的摧毁人心中的那点梦幻 什么理想主义 什么英雄主义 什么浪漫主义 什么知识分子的脾气 最终都败给了现实和强权”

你想到的是什么?
对我说的就是它。

其实把相同的故事换个年代,换个场景创作出来是编剧和作家的拿手好戏,各种例子不胜枚举
美国人到来之后人物冲突升级,教室里的那场戏简直完美再现了当代社会矛盾,编剧把各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把那个时代的碰撞、可悲和湮灭几乎都毫无遗漏地交代到了:
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指责和保护、校长为了个人集体目标的委曲求全、特派员为了掌控局面的利用与恐吓、以及象征权力的、让人心惊胆寒的枪声。

不过除此之外《驴得水》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提出了现世的问题。
在我看来,片中最值得玩味的人物是小铜匠,他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角色,从只求钱财死不拍照的愚昧到摆弄茶具玩弄权利时的精明;从被妻子喝来唤去打不还手的软弱到拼命抗争追求自由时的执着;从临别赠发时踏歌送行的淳朴到一曼被羞辱时咬牙切齿拍手叫好的凶恶……
我们身边没有这么多无私的校长,自由的一曼和正义感爆棚的铁男,
我们身边,我们自己,更多的是正在成长的小铜匠。
教育给了我们知识、人格,也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其他东西。

当然,你完全不懂我在说些什么也没关系,
其实我什么也都没说,
因为我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还清楚听到座位后面有人说“那女的为什么自杀?估计是不知道枪口在哪,不小心开枪把自己打死了”

 4 ) 我想睡谁就睡谁,你管得着么?

今天看了驴得水的首映,半夜想着里面那个女老师的遭遇,睡不着觉,非得起来写一写影评才能发泄一下愤怒才行。
女老师张一曼,人长得漂亮,有学识,在这么个偏远乡村里面支教做老师,深得男同胞的喜爱。而且她也放的开,来者不拒,想撩拨谁就撩拨谁,想睡在一块就一块。喜欢sex能力强的,主动勾搭木讷铜匠,不过也只是停留在一夜情上面,不发展关系,只做露水情缘。发现同事喜欢了自己,认真了感情,说她其实不是那么浪的,只是大家中伤而已。她反而愣住了,愧疚了说,对不住啊,我就是这么个人,好不容易找着了个没人管她的地,就是不想受人管,抱歉啊,以后不招你了。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她很可爱,很真情。是,我就是爱跟谁睡就跟谁睡,我要的很简单,也直白,你情我愿有何不可。放在现在,就是约炮而已,大家各取所需,无所牵绊,岂不是很好?
可惜她生在1940年代,可惜她这样的想法为世人所不容,遭受了唾骂和羞辱。同事表白不成,因爱生恨,后极尽唾骂侮辱,说她是个公共厕所,婊子都不如,当初怎么瞎了眼看上了她。跟她睡了的铜匠,因为她为了赶他走,骂他是牲口,也是竭力报复重创她的自尊,从人格上毁灭她,令人辱骂殴打并剪去头发。
何其悲哉!一曼只是想自由而已,她有选择跟这个人睡,或者不睡的自由,只要不是刻意的去伤害别人,那么她做什么都是可以的。那些想要爱她,却不得的男人,那些嫉妒怨恨她的女人,却用所谓的“不贞洁,不要脸”的社会枷锁,来宣泄他们自己自尊受挫的愤怒,何其卑鄙!
最后一曼精神失常了,电影结束时一声枪响,也不晓得她是否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可以用在何种程度上容忍“异类”来衡量,只要不是反人类反社会的屠杀,迫害和残暴,宽容开明的社会允许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比如一曼的多偶倾向,比如单身主义,比如同性恋团体,比如丁克家庭。或许你不认可别人的做法,但是自己不因此去排斥或者作恶,这是很重要的。
喜欢就靠近一些,不喜欢就离远一点。不要因为别人与你不同,就朝别人扔石头。要知道,人生而自由平等,尊严不可践踏,希望未来的一曼,可以想睡谁,就睡谁,谁也管不着,哼。

 5 ) 《驴得水》:喜剧的忧伤源于深度

《驴得水》是今年迄今为止最让人震惊的一部国产电影。与当下多数打着喜剧番号招摇撞骗的国产片相比,这部电影的水准已然超越了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影片的前半部分让人笑到前仰后合,后半部分令人坐立不安。一丝不挂的搞笑与一丝不苟的催泪,就这样大胆自信地横陈在同一部电影当中——造就了《驴得水》绝俗而又硬气的独特性,也让影片足以被骄傲地称为一部“作品”。

在一个被架空的封闭世界中,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知识分子”,因一个“借驴吃空饷”的无奈谎言掀动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喜剧,却又为了圆谎而跌落到万劫不复的悲剧深渊。在悲剧的深坑被逐渐挖大的过程中,有的人试图坚守原则奋力反抗,可信念在利益、强权和武力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束手就擒的速度,简直比杀驴吃肉还要快。然而,在这群处在崩溃边缘的小人物面前,我们似乎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那么些似曾相识的片段,因此,他们的一切选择便显得不再那么荒谬绝伦。更重要的是,远在“学校”之外那个更庞大、更隐秘、更丑陋的世界,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得益于逻辑缜密的强文本,《驴得水》成了那种每个角色都有前后史、每次性格变化都有细节支撑的上乘之作。看起来,全片主要叙事动线只是“教育部特派员”的两次探访,但围绕两次探访所触发的一连串事件,却牵动了“知识分子”们对欲望、权力、爱情等人生关键问题的拷问。在有限的电影容量中,我们竟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婚丧嫁娶,也因此窥望到了人性中难以避免的矛盾问题。什么是底线,如何守住底线;什么是知识,如何看待愚昧;什么是爱情,如何去解释百口莫辨的“睡服”;什么是原则,又如何为“跪舔”找到更体面的理由?

影片中的美国佬惊叹“不可思议!”而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气喘吁吁的孙教授、虚荣膨胀的裴魁山,还是认怂认命的周铁男、飞扬跋扈的特派员,都无时无刻不浮现着我们再不熟悉不过的行为模式。他们声嘶力竭却无从阻止世道对他们的碾压,被打碎了牙只能往肚里咽,迁就与苟活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最单纯却又最悲惨的人,莫过于羊脂球、茶花女般的张一曼,以及被当作“牲口”对待的铜匠。一个是女人,一个是穷吊丝。

《驴得水》脱胎于高认知度的同名舞台剧。按照我们的一般认识,舞台剧的思想表达空间要比商业电影更广阔。事实证明,影片的改编不仅实现了有限场景的无限延伸,同时也让每个角色的个性变化有了更充分的刻画机会。影片的摄影林良忠曾为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掌镜,从《驴得水》的银幕效果上看,这是一位对空间调度和群戏都有着丰富经验的摄影师。教室的明暗变化、外景中人物的虚实处理、特写与长镜头的运用,都让影片跳脱了场景限制,强化了影像质感。我们会为张一曼被剪掉长发的那段入侵式特写和交叠的回忆画面感到无比揪心,而在剧场里,你真的很难直接感受到人物的这种内心挣扎。
 
有种观点认为,原版话剧的导演周申和刘露继续出任电影导演,让该片很难摆脱话剧腔,甚至,演员们对话的声效都充满了剧场感。但如果你看过表演空间更加狭窄,却一点也不失精彩的《十二公民》就会发现,《驴得水》完全建立起了戏剧化的电影语言,那几场逐步升级的高潮戏,都因导演娴熟的场面调度和演员们绝对连贯的情绪而显得一气呵成。

影片在自然环境声的音效剪辑上未见奇巧,这确实让影片除了密集的对白和配乐之外,显得过于“安静”,形成了所谓的剧场感。但也正是这种与世隔绝的氛围,让你很容易对山村之外的那个世界产生更多的想像,小社会的万丈波澜,即是大世界的真实缩影。“特派员”就像一个庞大母体系统伸出的触手,用“三万”和“十万”那个让人哑口无言的潜规则,连接着小社会和大世界。茨威格说,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喜欢嘲弄人,还能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滑稽的成分。《驴得水》的高级正在于此,喜剧背面的那些只可意会莫可言传的道理,电影已经讲得不能再清楚,这也是《驴得水》值得留下来被讨论的原因。

 6 ) 我执的迷宫,教育的兽皮

实际上对这部电影,如果没有看过第二遍,是不宜评论的,因为情节和人物较复杂,主题也确实比较深刻,要剖析完全,显然需要和教育有关的理论基础。但因为想到了这个标题,尽管我是教育理论的门外汉,也只看了一遍电影,还是决定简单写几句。

教育究竟给人带来的是什么,其实人一旦受到教育,首先产生的是我执,这个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实际滋生的是恶。所有的自大自卑自傲自贱贪婪愚妄,俱与此有关。而教育之能,从无到有,最初在纸面上落下不成形的笔划,如果不再进一步,这些笔划就只是污迹,将这些笔划初步完成,污迹转换为文字,才可成就教育之功。这就是许多电影和文学表现过,也确实是事实的,读过一点书的人,往往比文盲更坏,这是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朴素客观的道理,而转向肆意蔓延的我执。

裴魁山是观众最先产生同情,但也最先会厌恶的角色,铜匠则是第二个,铁男是第三个,过程都是先同情,再厌恶。老裴滑向我执的恶,初生于性方面的自卑,试图扬长避短,以假托婚姻的爱情去占有女人,可以视为一种自救。铜匠既然化名驴得水,胯下的家伙能让一曼见猎心喜,估计也有驴之能,老裴听了一晚墙根,成为了他再也无法抹去的心魔,走入了必须摧毁一曼才能自救的歧途。

铜匠原本是一张白纸,被利用被侮辱却并无自觉,随读书初生的我执,正是他反复强调的“不想再过以前的生活”,铜匠想要的是跳离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所以他要留在学校,这也是他听到可以去美国不惜在葬礼上还魂的原因。他最初只是穿了老裴的中山装,却依然是那个铜匠,以老裴的黑化为导火索,铜匠穿上老裴买的兽皮(象征着我执之恶),成了他变为驴得水的标志。实际上,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的转变都比较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因此无需从人性上过度考量,所以我并不想分析他或裴魁山对一曼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铜匠的悍妻太过有神采,尽管扮丑,却不够蒙昧不够蛮横,这让观众对他原属的生活况味少了几分体会。

铁男最初是有几分透气的角色,但他实际头脑简单,缺乏原则,比如最初无条件顺校长的意上缴工资,钱多了以后发生纠纷时,却又说出老裴不垫钱他也不垫,可见并非性情中人。他的我执在于:沉醉于自己的偏激和仗义,缺乏自省的功课(以至于对困境毫无准备),迷信暴力,他信仰的并非公正而是力量,只是单纯认为自己身体强壮可以肆意妄为,最初体现为天真的向善,却在更强大的暴力面前惊慌失措,溃不成军,最终成为对一曼被强奸不施加援手,甚至成为冷漠帮闲,令观众产生厌恶感的角色。片尾,他惆怅于校门前,在写着“学做人”三个字的墙后,萧瑟转身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而他分到钱后给佳佳买了那么多彩色弹球,如此头脑简单的取悦,体现了这个人物的单纯,无力于自拔的本质。

除了他们三人,校长和一曼是观众较难察觉到的病者,尤其后者光彩照人,随便看了几个标题都是把她当做象征着自由解放的荡妇标签去追捧,其实不然。先从校长说起,这个角色并不软弱,实际上他的信念力十分强大,几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心心念念的,真是自己的乡村教育事业,在每个关头他都果敢异常,永不放弃。然而他的我执之愚妄,又是五人之最,他所奉行的教育,居然要用贪污来支持,要用钱来诱惑人读书,简单来说,校长理解的教育,是将利刀交给儿童,却以善良公益自居。乡村小学只是美好假象,其教育成果无非四种,开始就有贪污问题的老裴,迷信暴力头脑简单的铁男,最终吞枪自尽的一曼,以及通过女儿佳佳实现的、读了几本书就变坏的驴得水。

最后说一曼,无疑她十分美好,以至于人们会忽略她身上存在的问题,然而,她的自由和解放,确实是以忽略他人的任性为基础的,是一种假托于自由的自私,她的我执也在于此。她与老裴的相处中,并无对老裴的体谅,她俏皮可爱,却拒绝认真严肃的看待他人,而只是沉迷于勾引和暧昧,玩一些对视的游戏,虽然游戏人生是个人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并不会伤害他人,而是要建立在对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一曼和铜匠的相处,其实未免始乱终弃,在深情的每一环都到位了,割发送人虽然是兴之所至,但她从未考虑过这一行为对他人的意义,这局游戏只有她一个人有玩家自觉,对铜匠其实是不公平的。当铜匠夫妻前来闹事,铜匠舍身维护她的一刻,其实处于一念善恶的关键之处,然而她的处理方式却是自以为善良的落井下石。

一曼提示的实际是铜匠的阶级自觉,她以为对对方最好的安置就是,别做梦了,回到属于你的本分生活里去吧,这和她觉得驴子没窝也行的思路是一样的,其实并没有同情和体谅。而吃空饷,她也视若游戏,并没有公平之心,从未意识到己方四个人这样利用铜匠诈钱,对铜匠是不公道的。因此,到游戏变得不好玩了以后,她遭到了理所当然的反噬。当她的头发被剃掉,她迎来老裴的仓皇目光时,立刻冲到镜子前,崩溃,这说明她并无真正的底气,她和铁男一样,其实只是肆意妄为,摘掉伪装之后并无真实的信念来支撑自己,一个仗着自己的力量,一个仗着自己的性魅力。当男人看向她的目光改变,她不知所措不习惯,当她看到镜子里自己失去象征着雌性魅力的头发时,就此崩溃了,这时看似始终处变不惊的人物才显出幼稚仓皇的本色。

这些对一曼的评价,并不是否定,实际上她确实是这部电影中最为光彩照人的角色,我只是想说,加入了对她迫害的人群中有她自己,她是一个尽管美好,却徒具其形的假自由使者。

或许会被视为恶之源头的特派专员,在电影中倒相当抽象,并不具体可恶,贪污是制度之贪,虚有其表是威权之伪,而他提议以回骂来代替开除,其实倒是公平的游戏,因为并未想过会有老裴那种缠绵的私恨,伤人彻骨,也并未想过会有铁男那样玩文字游戏,明骂一曼,实则充满轻蔑和恶毒的侮辱铜匠,进一步激发对方的愤恨,自己却无法收拾局面,后果由一曼来承担。而亲手送一曼赴死的伪善者,则是校长。

最后我想提一下本片中十分罕有的正直和良知,除了一份颁给了最终投奔延安的佳佳,并不十分自然,不似电影刻意塑造的,而更像一个推动剧情彰显人物的道具角色,另一份虽然微薄,却更自然的塑造,居然颁给了一个完全不重要的专员秘书,这位秘书看着校长剪一曼的头发,居然目光闪烁,不忍心的转过了头,也是他阻止了副官对一曼的强奸。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必须承认,他不忍相视的一丝怜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超过了在场全部五位陷入我执深渊的乡村教师。

 短评

非常正点的黑色幽默和荒诞的乡村魔幻现实主义,整部电影的调子很撒,段子很荤,路子很野,故事上有莫泊桑的味道,讽刺加隐喻,上次让人感受到这些的观影体验还是当年的《杀生》。总体上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喜剧,新导演技法的生疏和信息处理的失衡可以被原谅。PS:主题曲真的是太有味道了。

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好,现在我们回到片头的部分驴棚走水,周铁男一马当先,但烟火如故张一曼想要帮忙,却引火烧身裴魁山往张一曼身上泼土,叫她出来,可没有伸手拉她校长大喊,听我指挥,最终驴棚燃起熊熊烈火孙佳想要阻止,被众人阻拦。你看,其实这个电影的一切,都缩在这个小片段里。

9分钟前
  • Mikoto
  • 力荐

说不像电影的,谁规定了电影应该怎样怎样吗。

13分钟前
  • 大包砸
  • 力荐

那一枪虽然打空了,但周铁男还是死了

15分钟前
  • 蝴蝶不梦庄周
  • 推荐

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因为话剧改编的缘故,故事的幕间分隔有些明显,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话剧感,也算自然。【任素汐的歌声真心棒!

16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力荐

如果懂得中国人的不讲原则聪慧利己,看透历史的反复吊诡悲喜交加。电影经过女性自由的转折,以后则全在解构悲悼历史。它厉害的是道出了曹雪芹所指女性审美在文化中的缺乏,“驴”得“水”,(男性的贪恶屈服对照女性的自由烂漫),“水”最后却又被压榨废弃,暴戮的未来便可预见。不喜剧,倒实悲。

2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

23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普通观众全嗨了,说这才是国产佳作;电影专业人员全崩溃了,说这是舞台剧不算是电影。讲真,我觉得当一个作品只剩下它的形式能被人吐槽的时候,已经足以证明其成功。不管它是啥,哪怕我是去电影院看话剧了,我还是觉得,甚好,没错过这个乌龙甚好。

25分钟前
  • 圣诞
  • 力荐

没去影院贡献一张实打实的票房,我真是遗憾又羞愧。

28分钟前
  • 肉腾腾
  • 力荐

1.库斯图里卡的癫狂、荒诞+法哈蒂的困境、冲突,而这...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2.追求自由的人,死了;3.愤怒的人,成了听话的牲口;4.宽容的人,成了小人;5.淳朴的人,成了恶棍;6.正面向上的人,总在行骗;7.就让我们忘掉过去吧,才能继续作为“人”活下去。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一句话说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有些话,因为太过真实,让人胆战心惊。

3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不能把开心麻花出的所有电影都粗暴地归到「喜剧」里……这种营销思路就会导致我今天观影时遇到的蜜汁尴尬……有一帮观众从开头驴棚着火就开始笑,然后一直笑到结尾枪声……我……真特么……跪了……

3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这个笑话还真把我看哭了,惊喜之作,比夏洛特烦恼的故事高明,但电影感较弱

39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即便评分再高也完全喜欢不来。我们还是太热衷主题与意义了,以至于忽视了传递主题的方式与合理性。影片为了所谓的人性深度,而刻意设计剧情和人物转折,忽视基本的人物行为轨迹,都非常让人不舒服。喜欢有深度的电影,但希望能以更巧妙的方式讲出来,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以及形式上,这不就是舞台搬演么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4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电影,任凭你们怎么说风凉话,都休想模仿出来,国产片的普通货色离它差距太大。

52分钟前
  • 淘金汉
  • 力荐

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为这个故事就值得5星

53分钟前
  • 阿珂
  • 力荐

一部好电影就是荧幕完成上半部分,现实完成下半部分。有人看到人性在贪婪面前退却,有人却只看到荡妇。专组好多男的在认真讨论,你愿不愿意娶张一曼这样的女人?中国男人最搞笑的地方就是,他们认知中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评价就是—娶她,而真相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他们是哪根葱。不信你们去评论区翻翻,笑趴了

58分钟前
  • Bella
  • 力荐

映后主创见面特别惊讶,被拍成这样还需要导演?!完全照搬舞台剧台词,连人物站位都是舞台式,没有任何电影语言,镜头蠢到还有淡入淡出和虚化背景这样的衔接,很明显的分幕,且大大弱化了表演。全片没有同期声,配音简直灾难。(据说上映版本是同期声)。是好的剧本和演员,但还是去看话剧吧。

59分钟前
  • 蜉蝣
  • 很差

看电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佳佳和铁男幼稚得讨厌,那你已经被这个社会像驴一样驯服

1小时前
  • 燕子坞主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