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

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陈韦欣,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导演:刘智海

播放地址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3云霄之上 剧照 NO.14云霄之上 剧照 NO.15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9-17 20:37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长篇影评

 1 ) 公司强制去看,还是自费,这片好大的官威啊。

真服了,什么电影这么大官威啊。全员都去看,还是在休息时间,晚上六点多,白天上一天班,下班还得去看你这🐶电影?费用自理出?还是指定影院。真的厉害厉害。花着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你这电影洗涤啥了?我是要好好领略一下这电影到底多优秀。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2 ) 这部充满诗意的战争片堪称清流

说实话,在没看片之前,看到片名《云霄之上》,你可能跟我一样,内心是拒绝的,什么鬼?就完全没想到,这会是一部战争片。而看完电影,相信我,你会从懵逼,变成震惊:原来,战争片,还能这么拍!

看完电影,第一印象,你会觉得,这的确是一部美术功底了得的创作者才能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居然可以用中国传统写意的方式,来拍一部战争片,这种反差性,美学体系与故事情节上的巨大反差,让影片变得极其富有意味。

那么,《云霄之上》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简言之,就是一部独具中国传统美学风格,且充满诗意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影像风格上,都对主旋律题材,做出了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战士们,接到上级命令,需要在48小时炸毁敌军弹药库,以挽救另外300多名战友的生命的故事。

1.一场中国特有的水墨质感带来的罕见的沉浸式观影

我们通常看到的大部分战争片,大多渲染的是两军对垒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但在这部电影里,你几乎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整部影片,在摄影上采取黑白色调为主,呈现出中国特有的水墨质感,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性,厚重感,并通过长镜头,带领观众,跟随主角穿行在幽深隐秘的南方山水中,雾气缭绕的山林、暗藏危机的滔滔江水、深不可测的芦苇荡、幽暗冷峻的溶洞……,去沉浸式的体验,当年那场发生在48小时里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一开场,悬崖,峭壁,山洞,蜿蜒穿行的蛇,悬挂在树枝上的战士,环境的残酷,凶险,任务的艰巨,紧迫性,用简单几个镜头,就交代的一清二楚。

牵牛的村民,鞭打战士的敌军,交火的双方,啼叫的鸡鸣,营造出奇异的战争场面。这种场面,无论是放在国内,还是国外,同种类型上看,都极为罕见。你可能极少会在一部战争片中,看到充满诗意的被雾气环绕的层层叠叠的崇山,神秘且疏离风格的芦苇荡这样的场景,更别提,还能在片中听到蝉鸣与蛙声,可以看出,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的确有在极力营造出独具东方诗意的神秘美学风格。而这种美学风格,罕见的跟战争片一旦进行恰到好处且充满实验意味的“嫁接”后,两种看似完全不搭嘎的体系,所带来的强烈的反差,反而呈现出某种更为深邃、后劲更足的残酷诗性。

尤其是通信兵洪启辰掉入水中一场戏,在炮火的轰鸣声,启辰沉入水中,水面传来水乡少年小哨子一声声的呼喊声。生命个体在战争状况下独特的体验,得以以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方式,在层次上更为丰富的展现出来。影片处处皆是这种,看似极为克制、不着痕迹的影像风格,既简约又留白的勾勒出战争环境下,个体生命与残酷环境之间的强烈冲突。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说,这是一部“向内心深处走”的战争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到了塔尔科夫斯基的那部《潜行者》。

不着笔墨,却于细微处,处处见真章。

影片的几场战争场面,无论是杉树林战,水底战,还是芦苇荡战,画面极其灵动。你看不到敌军的画面,只是几位主人公在这些独特的画面中,穿行,滚动,躲避,对抗……避开了赤裸裸的战争画面的暴露,却依然可以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这就是创作者匠心与功力的体现。

诚如导演刘智海所言:“《云霄之上》可能是战争电影史上最低成本的电影之一,我希望能把大众习惯的类型片拍出不一样的感觉,以新的角度表达一个恒久不变的精神。”

2.战争只是人生困境之一,能引领我们冲破云霄的唯有“信念”

影片以1935年浙江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选取了以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为首,老鲁、丁松柏、沈队长、周茹芳、小哨子等各色人物为辅,由点到面,力求探讨出个体的求生意志与忠诚使命之间的矛盾,是一部重点体现人与战争关系的诗性电影。

我们看到,影片最后,几乎全员牺牲。尤其是小哨子的去世以及老鲁的去世,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我们看到,小哨子牺牲后,悲痛的启辰用手刨出一个土坑,将小哨子埋葬。双手刨土的特写画面,不仅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主角的巨大悲痛,更让银幕之外的我们,情不自禁的要去追问:是什么让这些鲜活的生命,甘愿做出牺牲,去完成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片中启辰的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一样,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正如制片人张凡凡提到:“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那都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我们的电影就是去还原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所以,这其实更是一部借由战争讲“信念”的电影。

在最后一战中,启辰在山洞动员队员,战友们纷纷报出各自的番号,我们看到伴随着一声声坚定的报号声,画面出现了从洞口飞向天空的群鸟,再配上悲壮的音乐,将战士们赴死的决心,以及为了胜利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意志力,在这个画面中,达到了高潮。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念的胜利。就像导演刘智海表示,“云霄之下是芸芸众生,云霄之上是心中的渴望与光亮。当大家怀着一颗躁动的心决定打破人生的困境,那一刻产生的力量能带你冲破云霄,直奔光明。”

影片最后一场血雨从天而降,染红了启辰的全身,整个画面也一点点被血雨侵占,相信这一刻,在这个看似生猛且残酷到极致的画面中,每一个观看者,皆能感受到被信念充满的升腾感。

“生命的意志在于时代的信仰”,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笑话,无论放在哪个年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信念。

 3 ) 有些电影值的珍惜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4 ) 审美与战争

如果当时因为题材为“战争”就拒绝这次的影展,那将会成为我莫大的遗憾。这部电影与此前铺天盖地的战争片有本质上、手法上等等方方面面的不同,毫不夸张地说这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当中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开始抱着单纯欣赏画面之美的期望去看这部电影,最后却被电影充满艺术感的表达手法所折服——其中主角在幻梦中分裂成二人游走、对峙的一段,哲理意味之浓发人深省,值得细细品味,也感谢导演解答了我对这一段创作意蕴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导演在这部电影当中意图传达的精神思想令人动容,从导演的对谈之中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美好理想信念,并努力维护坚持的清醒之人,有着世界性、人类性的广博情怀,最后国军士兵的一句“我们都是自己人”让我联想到迈克尔的“We are the world”,人类的每一份子都是兄弟姐妹,为何要手足相残?为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被迫舍下生活和生命去参与这种政治游戏,甚至还有大把的人成为被煽动战争情绪的失去基本人性的一枚棋子,为之叫好?导演刻意选择了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队伍,刻画人物形象是也没有依循传统的英雄史诗套路,或许正是意图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每个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背景以及幽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却也是让人记不清面孔的群体之中的一员。在问及“云霄之上”的含义时导演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芸芸众生的一员,只有冲破云霄才能看到太阳。祝愿我们都能努力冲破云霄,破除战争的阴翳。

 5 ) Beyond the Skies

An award-winning arthouse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Beyond the Skies, the directorial debu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Liú Zhìhǎi 刘智海, is a black-and-white arthouse war film that is evocative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It premiered a year ago at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n nabbed three Tiantan awards in Beijing before moving onto other festivals in Kyoto and Okinawa. But at home, few have heard about and even fewer have watched this film.

Set in 1935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film follows the young Communist soldier Hong Qichen on a mission to destroy the Kuomintang (KMT) ammunition depot within 48 hours; at stake are the lives of 350 of his fellow soldiers. On the way, Hong enlists the help of other Red Army recruits. Their high-risk trek across the treacherous, dreadful mountains exacts a heavy toll, and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when it seems that no one else has received the order that Hong di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alpable tension filling the heavy air, Beyond the Skies explo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survival instinct and their sense of duty to their nation.

Probably one of the lowest-budget war films in history, Beyond the Skies is decided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ar films. “It’s actually a commissioned work,” says the director Liu, “but the government wanted a biographical war film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However, I’m relatively averse to such orthodox, ‘main melody’ (主旋律 zhǔ xuánlǜ) war films with grand narratives.” His feeling is understand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current domestic film industry has been oversaturated with blockbuster war epics such as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and Snipers.

“Because our budget was low, we wanted to tell a small-scale story with a simpler plo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tried to innovate with the film language,” Liu says. “We hope the audience will see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involved in the film.”

And explore he did. 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phantasmagoric and dreamlike. Filmed almost completely in black-and-white with low-key lighting, the frames recall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 This quality is only heightened by the expected long shots overlooking the mountains and rock forests, anchor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Mì Xīnjūn’s 宓鑫君 camera also moves along with the soldiers on their grueling odyssey in handheld long takes, as if a brush traversing rice paper. Although the overall lighting could have been a bit brighter, the scenes underwater and inside caves are beautifully lit. “I wanted to make a Chinese-style freehand brushwork film with poetic qualities (中国化诗意写意电影 zhōnɡɡuó huà shīyì xiěyì diànyǐng),” says Liu.

If the story drags in places, it’s because there’s hardly any story there to begin with. The concise 90-minute running time and painting-like compositions, albeit smoothly pieced together, come at the expense of plot and character — but perhaps by design. Not only does the script endow the characters with no inner life whatsoever, but audiences can hardly even distinguish them. The black-and-white, high-contrast cinematography reduces the muck-daubed soldiers into hazy silhouettes, so much so that when the Beijing jury chose Beyond the Skies for the Best Leading Actor award, they opted to present the honor to the entire male cast.

Nevertheless, the script doesn’t confine the characters to sheer collectivism, nor is it all about patriotic bombast and heroic duty. “The narrative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dea behind it,” Liu suggests. Just as in Chén Kǎigē’s 1986 film The Big Parade, Liu also questions unthinking chauvinism. One of the soldiers is caught in the act of desertion; another explains that he joined the army only to earn dowry money; and at different points, all of them ponder whether their sacrifice is worth it, making the characters more relatable than in usual Chinese war films. “The shedding of human blood in war sheds light on humanity,” reads the film’s poster. When an unarmed and injured KMT soldier begs for his life to be spared, he cries, “I’m one of you.” Such an antiwar ethos and humanistic lament pervade the film.

Brilliantly understated, expressive, yet highly ambiguous, the ending proves reminiscent of the 1984 classic Yellow Earth, a film that revolutionized Chinese cinema and launched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directors to fame.

In trading an elaborate plot for technical brio, Beyond the Skies can feel like it’s made for film aesthetes to wallow in. But there’s an undeniable imprint of poetic sensibility and artistic imagination. Liu is aware of the onlin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his film, the good and the bad. Rather than being discouraged by his critics, however, he wants more discussion — and more criticism.

“There is no pattern or standard way of making films,” he says. “We as filmmakers should take risks.”


Beyond the Skies is available on Bilibili.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China Project.

 6 ) 及格处女作,不及格佳作,尬吹荒诞的奖项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一部浙江电影获得了三项大奖,还有熟悉的名字,看预告片的时候反倒有些困惑,为什么能获这三个奖。还搜了一些评论,各种都有,非常两极,本着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就去支持票房了。虽然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导演的学生和朋友,但是我觉得实话实说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作为小成本电影,完成度蛮高的,还可以,但是剧作缺陷太大,表演不及格,作为拿了中国最主流电影节最大的三个奖项的话,我感觉不是制度的胜利,就是我们国家电影行业真的见底了。这不是讽刺,而是真心觉得可悲。 1.光影我觉得挺喜欢的,蛮风格化,但是真的太广告了,特别是开场的长镜头,除了尸体,完全不像战场,火堆生怕不知道他们怎么点出来的,前后错落着放,可能导演觉得好看吧。我感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觉得真的太暗了,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网上有说在浙传放映的时候,导演说是浙传设备原因,我的感觉不是设备原因,因为我也看的很累。这种影感确实是一种尝试,但也不新,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都有过类似的形式,更加水墨画质感的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影》,都不至于让我感受这般压抑…… 2.剧本糟糕,设定简单不是坏事,但是人物十分脸谱化,如果看那什么从小人物出发,人性化思考的评价,这纯属尬吹,应该是基本不看战争电影,任何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都有这个影片展现的所谓人性化。所谓的小人物,并不是设定放在那就行了,而是需要落地,通过人设细节,台词,行动线等等展现出来。编剧写的台词不是人话,没有人物,所有想要升华的内容都直给,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来的刻画的好。影片用的是浙江方言,我小时候也在浙江山区长大,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其实很多方言习惯是互通的。 还有戏的设计极其尴尬,完全不会调度,在祠堂,突然有人来,全部在摆造型,毫无军人该有的反应,小孩更是不知道在干什么。设定是一群饿疯了的人,等到有人送吃的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抢着吃,所谓的饿了多少天真的是一句台词而已。 所谓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就是发呆,看信,看照片,除了擦枪就是抽烟…… 不知道有没有动作指导,如果有,真的得扣钱。不过这么小的成本,有可能也是导演自己设计的了。 3.我最看不懂的是,为什么这部戏能产生六个影帝,曾经马思纯周冬雨影后双黄蛋让人诟病。没想到一个主流电影节,开出了六个影帝,说真的,除了男一号入戏,其他的真的都不及横店的一些特约老师演的好。 用方言本意是好的,但是这重配的台词真的毫无情感,完全不入戏。设定中一群东躲西藏的伤兵残兵,饿了几天只剩半条命了,躲在敌人附近的祠堂,说话中气十足。 断臂治疗的戏,除了看到伤员自己的哼唧,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痛苦和战栗。 我很想知道这六个影帝诞生的时候底下那些前辈们是怎么想的,而这个也是我看了预告片的时候最大的疑问。 我是在电影院看完片尾的字幕才走的。也是看完了字幕我才知道,这个片子必然会获奖,如果是新人奖,实至名归,但是拿了最重要的这三个大奖,我感到更多的是迷茫。本来我也可以发个电影票以表支持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更加感觉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付诸一切去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人家游戏里的一个陪练,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还要坚持下去。

 7 ) 原来战争片,也可以拍出文艺片的惊艳

刚刚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浙产战争新片《云霄之上》,在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举拿下三项大奖之后,迅速获得了国内影迷的高度关注。

其实早在去年6月,这部影片入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盛典”片单时,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朴素的呈现手法和新颖的角度立意,在一众影片中崭露头角,让影迷引颈以待。

这部电影通过取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活动的真实历史,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

剧情讲述年轻的红军挺进师战士洪启辰,接到了来自师部的紧急任务,要求他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前线三百余名战友的性命。

但在敌人的层层围剿下,很快洪启辰的身边就堆满了战友的尸体,只剩他孤身一人还在艰难行动。决心完成任务的他一路躲藏,陆续找到了八个同样被冲散的红军战士,集结起来一起完成任务。

在生死的考验和信仰的碰撞下,九个各自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最终汇聚成一股光明的力量,向着敌人的弹药库冲过去……

这个结构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成功用极其简洁且诗意又写意的手法,如水墨在宣纸上洇开一般,向历史上未曾留名的挺进师红军战士们表达了深情而隽永的敬意。

游击战在红军主题的电影中并不鲜见,但影片却通过铺垫一场不同于普通战争电影的游击战,拓宽了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所固守的边界,并赋予了其更为广泛的意义。

类似前两年的奥斯卡热门电影《1917》所采用的叙事脉络,《云霄之上》同样是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出发,展现他独自肩负重要任务一路克险摧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的全过程。

不同于前者的是,《云霄之上》使用了相当本土化的展现手法——影片所有对白都是方言,展现了历史上红军来自五湖四海的真实情况,同时凝聚了乡土和民族气息。

此外,影片的画面也用水墨丹青画的形式呈现,诗意而又空灵的笔触,描绘出战争画卷背面的残酷。

往深了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影片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并非只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真正想把这种手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和主题之中。

作为一部以游击战为舞台的战争片,《云霄之上》并未着墨非常激烈的战斗场面,连最终战中红军战士的阵亡都仿佛悄然无息,好似花瓣无声无响地归于泥土中。

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云霄之上》不会是一部刻意描绘战争之艰苦卓绝的电影。相反,它对“战争是残酷的”这一主题的表达是极其形而上学的,既露骨又含蓄,就像氤氲在画纸上的浓淡兼具的墨汁,其绘出的图案若隐若现,却又直击人心。

本片在画面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贯穿全片的低纯度色彩和自然光的运用。

尽管全片画面都浸泡在黑白色和低饱和度当中,但是依然能看出,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自然光源,几处空镜头和关键场景均可以发现这一点,非常难得也尽显摄影的非凡功力。

而镜头中出现的青蛇和飞蛾,也都是片场的真实动物,这些大自然造物的出现,也为阴郁的影片增添了一抹生机灵动的亮色。

再者,低纯度色彩,让画面拥有了或浅或深的质感,进而让人物的状态随着画面风格的变化而更显得空灵,最终现实而残酷的战争故事,被描绘得就像一曲用画笔谱写出来的山水抒情诗——当然,这样的处理也是有目的的。

为了进一步凸显人物心理,影片以虚焦等手法,展现了相当体量的虚实结合场景,把红军战士内心的彷徨,以及信仰的追寻展现得入木三分:

在一个主人公洪启辰为躲避敌人追捕而掉进河里的画面中,他拨开水中漂浮着的战友尸体,无助地穿行在其中,一个人缓缓下沉,最终被岸上呼唤他名字的少年唤醒,从而升向水面,重获新生。

这是一段象征意味极其浓重的场景,对于剧情主线几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但也恰恰是这段看似无作用的场景,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定下了基调——《云霄之上》关注的从来都不是战争,而是人,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的。

这种主题上的主张,也同样出现在影片其他方方面面。

比如,在一场与敌人的遭遇战中,红军战士们一度停手,对着对面正在开枪的敌人说,“我们是自己人”。是的,同为中国人,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要拔枪相向,自相残杀?在这个问题面前,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影片中最能表现对人的关怀的,还是红军战士之间的碰撞和战友情。

尽管是一路遇到的素不相识的战友,但他们依然为了那三百多个战友的生命,以及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而聚在一起。他们嚼碎草药相互疗伤,他们围在火堆旁共商大计。

这也是全程都是低纯度色彩的本片,只有在火堆出现的时候,画面才有了一点点饱和度升温的原因——那是关怀的温度,那是人的温度。

正因如此,所以影片结局弹药库被炸,赤红的血雨缓缓落在闭着眼睛的洪启辰脸上,随后逐渐落满他全身的这一场景,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刻,影片的象征意义和对人的关怀双双达到了顶峰。

也是在这一刻,我们才明白片名“云霄之上”的意义:云霄的下方,只有勉强苟活着的芸芸众生;而决定人成为人的那些东西,永远处在云霄之上。

这一层意义,随着影片故事的落幕,与主题一同得到升华。

观影之后,心中激荡。《云霄之上》无疑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优秀文艺战争题材作品——它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通过简练且朴素的手法尽数展现,从视听上突破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桎梏,展现了在艺术上的追求。

又创新地使用了相当大胆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为日后同类题材作品提供可贵的经验,更为影片本身带去深沉主题之外的可看性,以及更宽广解读空间。

在大银幕的视听效果下,相信《云霄之上》将会刷新观众对战争片的既往认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战争片观影体验。

 短评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1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14分钟前
  • mangojune
  • 推荐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1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23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26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27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32分钟前
  • 马德仁
  • 力荐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36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39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44分钟前
  • 还行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46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51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55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60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1小时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非典型主旋律

1小时前
  • 电车
  • 还行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1小时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1小时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1小时前
  • WA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