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贝壳

战争片日本2008

主演:中居正广,仲间由纪惠,柴本幸,西村雅彦

导演:福泽克雄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2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3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4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5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6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3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4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5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6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7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8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19我想成为贝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37

详细剧情

  清水丰松(中居正广 饰)本和妻子房江(仲间由纪惠 饰)、儿子建一(加藤翼 饰)一同过着平淡但快乐生活。战争开始了,丰松被征入伍,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为丰松的心灵蒙上了深深的阴影,对于上级下达的残酷命令,身为一介小小士兵的丰松只能无条件的执行。  丰松幸运的成为了战争中的幸存者,他回到了家庭,准备迎接妻子腹中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就在这时,一纸诉状竟让丰松成为了战犯,等待着他的是严酷的惩罚。不甘于命运的丰松决定为了减刑而发起请愿,与此同时,带着儿子和新诞生的女儿的房江也为了丈夫的人生而开始了四处奔走的生活。丰松的请愿能够获得认同吗?他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长篇影评

 1 ) 美丽的谎言——观《我想成为贝壳》有感

       一、关于这部电影本身

    在这样一部敏感的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导演以不同寻常的视角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形象——清水丰松。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一个早已被图解的日本士兵的群体像。无论其成功与否,导演福泽克雄都给了我们关于这场战争的另一种声音。其实在大陆的主流话语之外,这种声音并不稀少,而珍贵的是它试图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客观描述一场战争,导演没有刻意的丑化任何人,连美国大兵的狱警对死刑犯都充满了人性关怀。但至于有没有刻意美化甚至回避、遮掩什么,这个就要问作者桥本忍先生自己了。

    清水丰松的生活轨迹改变于那个原本其乐融融的夜晚,表面上看是一纸征兵书将清水从被抛弃的世界的一隅拉入到这个大时代的舞台当中,事实上在这个大时代中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躲过命运的车轮。在这里作者还想借此传达“战前的日本是天堂,战争摧毁了无数日本家庭的美好生活,日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的思想,而这对于拉拢西方观众是非常有力且不可忽视的。之所以每年西方媒体都在各种纪念日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肆报道而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却鲜见报端,就是因为西方人认为二战中轴心国将西方世界从天堂推向了地狱,而中国不过是从十七层地狱下到了十八层而已。面对清水的遭遇,西方人更能从中找到强烈共鸣,从而从开始便将自身代入角色中去体悟导演精心设计的情节,不得不说这是一处看似漫不经心却饱含深意的用心之笔。
    接下来漫长的两个小时的大多数时间里,导演将清水和家人分开到两种不同的环境中——间接反映战争的家庭环境与直接描写战争的军营、法庭和监狱。而“人性的美好”和“残酷的现实”这两个重要元素又相互交织在两处场景的各个片段,将电影连缀成一个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而“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部电影中导演全程贯彻了这一思想,即将“人性的美好”碾碎在“残酷的现实”里,示例繁多,这里便不一一列举。
除了占去整部作品大部分时间的“美好人性”与“残酷现实”的纠葛,这部电影还有很多侧面值得我们讨论。
    如电影中曾反复出现了一个意象——潮见角。这是清水和房江在绝望时决定开始打拼事业、立下豪言壮语的地方,是清水被压械战争犯的吉普车带走时发誓一定要回来的地方,是清水临终前叙说自己想来世成为一只贝时所遥想的地方……导演反复刻画这一意象,其实是想说明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想要凭借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而不得”的故事。这种命运的未知和不可控性一方面成功雕琢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从受众群体来讲,它强烈冲突着西方人的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打破了西方人的底线规则,并以此为突破口使战争控诉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使清水丰松这个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战争的原告席、道德的制高点。
    还有阿丰在当兵复员之后,理发店内关于日本战败的一段对话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以价值观来说,日本人与中国人和欧美人非常的不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都要求“君子慎独”,无论是教条繁多、界定清晰的精英价值体系(即君子),还是简单的以“良心观”为行事准绳的民间价值体系,都有着明确的是非善恶观,这也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族长制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原罪说使人们普遍敬畏神灵,这使得相信上帝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自己的西方人在“君子慎独”方面多数情况下做得比中国人还要好,《圣经》的权威性以及“十戒”这样的信条使得西方人的价值体系中也包含着明确的善恶观念。
    日本人行为准则的核心则是相对性,即从来不是从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日本人没有彼岸世界,不相信因果报应这样的概念,无论一个人生前如何死后都会成佛,因此是非、对错、善恶对于日本人来说从来便不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他们把这样的问题通常交给上级去想,交给天皇去考虑。只要上级说了什么是对的,那就是标准。只要强者说了什么是善的,那么什么就是善的。日本人不习惯去考虑这些抽象的问题,他们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量与力量之间的对比判断对错,然后心安理得的依附权威。这从电影中表现的对天皇意志的绝对服从便可见一斑。而在中国,皇帝是权力的顶峰,但从来不是公信力的绝对代表,中国自古诤臣贤相无数,从来没有出现过对君主的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狂热崇拜。
    理发店内的那段对话便是作者借彼二人之口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反思,但可悲的是,无论是作品内还是作品外,很多人没有这种反思。或者没有思考到这一层面,或者想到却又对此话题刻意回避。作者在这里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也含蓄地揭露了日本国民性中隐藏的悲哀。

    二、观影之后的思考

    看过《我想成为贝壳》后,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思考:清水丰松有罪么?

    其实导演无疑是想塑造一个无罪、无辜却又被战争无情摧毁的悲剧形象。导演借清水丰松的内心挣扎和对家庭亲情的向往反复冲淡着主人公参与侵略战争的事实原罪,以“一切都是被迫”来消解战争犯的犯罪动机,以审判、量刑荒唐无度来解构战争审判的合法性;以逆境中的勤奋拼搏来树立主人公的高大人格,以效忠天皇报效国家凸显主人公的道德正确,以悲惨结局和不公遭遇博取观众的怜悯同情……最终,导演成功将一个日本高级军官写成了临死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将一个普通的日本二等兵从被告席拉上了原告席,对你,对我,对所有二战受害国的人们高声控诉“还我安逸的生活,还我温馨的家庭!你们烧光了我们的家园,你们炮制了无数的不公,高举你们沾满罪恶的双手,我——无罪!”

    也许此时的你我凭借多年的思想熏陶和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尚且明白这不过是个如金丝鸟笼般精巧别致的谎言,但看过这部电影的美国人、欧洲人、俄国人以及一切对那场战争不甚明晰的人们,他们不会考虑清水丰松这个真实人物是个多么小概率的事件,对他们而言,清水丰松便是日本兵的代表,矢野中将即是日本军官的化身。
曾记得《南方人物周刊》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不想说电影中赞美的人性有多么虚伪,也不想争论电影中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历史的不真实,只能说,《我想成为贝壳》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公关。也许在我们还沉浸在“我想成为一只贝”的伤感情怀中时,桥本忍先生正在窗下细细吟咏着杜工部的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 身为贝壳,我很抱歉


我想成为贝壳
被别人推荐过,也一直想看看
nakai桑的演技真的很不错
不如说因为是他,我才有动力看完这部片子
最近看了不少二战的片子
基本上是针对德国纳粹的
看完觉得片子很好,纳粹真是没人性,战争下的平民真可怜
但到底跟我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看着这部讲述日本民众在战争下的无奈和悲哀的电影时
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不时觉得感情矛盾
并不是不同情主人公
但为什么想要成为贝壳呢
难道你本身不就是只贝壳了么
随着时代和国家民族的浪涛被动前进
最后被无情拍碎在礁石上
也正是无数这样的贝壳
为了很小心的保护住自己那一丝的血肉
紧紧的闭着壳,任凭大海将自己卷入其他地方
等醒悟过来死亡不可避免时
也已无能为力了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很多时候都是那一扇扇的贝壳
这并不是说我们都是受害者
而是说我们都对自己犯了罪
那听之任之,用死亡才能撬开壳的罪


 3 ) 不是说宽恕


电影描述了一个战争中的小人物。当然,因为他是一个瘸子,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中居正广,他的老婆是仲间由纪惠,实在是很难不让人同情。换言之,这个电影太容易让人觉得在回避甚至美化侵略行径,或许是吧,特别在几十年前有着血海深仇的国度里。

南京大屠杀的人,偷袭珍珠港的人,唯一被迫和原子弹亲密接触的人,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是同一批人,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不完全相同。即使历史不被人随意打扮,恐怕也没人真的能把是是非非摘得清楚,这A、B、C级战犯,除了部分死有余辜的板上钉钉的以外,相当一部分的恐怕就是作为仇恨的牺牲品了吧,他们或许不是无辜的,但真的就该死了吗?

如果100个被处决的战犯里,有50个清水的存在,我们应该让这100个人去死吗?如果有10个清水的存在呢?如果仅仅只有一个清水的存在呢?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还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放过那些该死的人,怎么面对死去的亲人?杀掉清水,我无法面对房江的眼睛。

我不是说什么宽恕,那是强者的权利,那是被害人的台词。作为没有亲历那场浩劫的人,我没有权利也不知道该如何宽恕。只是,死人的多寡,发动战争的先后,他们是仇恨的理由,但于正义的裁断,于生命予夺?也许,我们应该有些迟疑,哪怕是片刻的迟疑,在裁决别人的命运时,即使因正义之名。

 4 ) 《私は貝になりたい》——彼岸的历史

    《私は貝になりたい》是我几次打开都没有看完的电影。不喜欢过于沉重的战争题材,也不忍心看本命中居在剧中被弄的那么狼狈凄惨。今天终于在从头哭到尾的状态下看完了这部电影。中居的演技相当有深度,他从没见过的一面在影片中被挖掘出来,把战争中小人物的卑琐、坚持,以及家族妻子间牵绊的爱拿捏表现的恰到好处。
    故事讲述了一个被强征兵上战场的跛子剃头匠清水,卷入战争后身不由己杀死美国飞行员战俘。他只是一个最下层士兵去执行无法违抗的上级命令,胆小懦弱的他甚至还未曾真正上过前线,面对奄奄一息的美国战俘,他鼓起勇气也只是划伤了美国佬的胳膊。而不久战争结束后却因此被远东军事法庭以杀害俘虏罪处以绞刑。影片的主题点到为止的批判了日本军部不顾国民死活冒然发动战争,却把大量篇幅用在描述战时国民如何艰苦,战后东京一片废墟上,而对交战国的另一方,被侵略国人民所受的苦难屈辱避而不谈。
    想起了去广岛原爆纪念馆的时候,看到广岛市把当时原子弹投下中心位置的一座建筑的残垣断壁完好的保存下来,配上大的标志牌供人展览。修建在一旁的纪念馆,连篇累牍地控诉美国当年如何在日本横行施暴,俨然一副战争受害者的姿态。我看着不禁心头涌上一股悲哀,既被眼前的几可再现当年惨状的视觉效果所震撼,作为普通日本民众实不该为军部的残暴行径埋单;同时又以国人的立场尖刻的感到:如果你们对这一切留下的记忆,只是自己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而毫不反思作为发动战争的一方,你们给他国民众带去了多少苦难的话,我甚至会毫不理性的想当然这是上帝给你们的报应。
   纪念馆出口处厚厚一本感想留言簿,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的留言感受,我坐下拿起笔,忽而陷入了一种失语的状态。留言簿上一句一句,有日本的小学生写的祈祷不要战争,也有美国人写的I am so sorry。我看了许久,默默地在本子上题了一首杜甫的《阁夜》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出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接着写道“作为同样的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来到广岛的原爆纪念馆,看到这历史的一幕幕,更加发自内心的为战争为人类带来的灾难痛心,牢记历史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的家乡在中国华北,村子在战争中被日军烧杀抢掠,也沦为一片焦土。为了历史不再重演,希望人们记住的不只是原爆的阴影,是整个战争对全人类的影响。”接着署上国籍和姓名。那时的我还没本事把这段话用日语表达出来,但是我相信,我的声音一定能被妥善的传达给他们听。
    一个人失魂落魄的从纪念馆走出来,天已经黑了,白天看起来破败可怖的原爆废墟,在灯光照射下泛着柔和诡异的微光,我沿着太田川走下去,看到岸边有很多人在河里放祈愿灯。河里长长的一排,摇曳着像星光一样忽明忽暗,仿佛在诉说着些什么。当时的我没有同他们一道祈祷的心情,而此时忽然听到桥洞下传来的歌声,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一个少年抱着琴自顾自地练习般地唱着。我索性坐下听,边听边看着河对岸的原爆ドーム。历史 就活生生的在彼岸存在着,而身旁新时代的日本年轻人,仿佛不论历史的或是或非都以一种毫不在意的心态my pace地生活着。不去关心70多年前的恩恩怨怨,也不关心天天新闻里两个国家有来有往的唇枪舌战,只是好好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也许在想着练好这只曲子弹给心仪的女孩子听,也可能是在为下周的学园祭刻苦准备。他们遇见口音别扭长相相似的东亚人,同样会笑容可掬地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坦诚来说,我在那里一年,从来没在日本人那里受什么委屈,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校外的朋友都对我相当照顾。在国人心底牢牢扎根的民族仇恨,在日本人身上却丝毫看不到任何表现,想到这我又好像觉得,自己作为大国国民未免也缺了些度量,不禁好笑起来。正好少年一曲结束,我站起来,对着他大声说道“ありがとう!”少年好像有些羞涩一样,低头对我轻施一礼。转过身对着我继续演奏。
    这时的我已经忘却在纪念馆里的痛心和不快,历史和今日交叉放映的一天,在最终被少年的歌声所治愈。两年后再去回想那少年唱的什么,早已不记得,只是脑海里一遍一遍的回荡着清水君在电影里唱的夜来小调……

 5 ) 渺小 因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直認定清水最終會被減刑,大難不死,跟家人團聚。 我們都比較傾向大團圓結局。

帶著這樣的希望看到結尾,陪著清水一起毫不設防地聽美军军官讀出“凌晨施行絞刑”的宣判,驚呆了,清水的那雙瞪大了的異常驚恐絕望的雙眼不像是人的眼睛。这镜头深深刺扎在我心上。

主導這場戰爭發生的僅僅是那幾個人,那幾個有權利而且可以濫用他們權利的人。可牺牲掉的却是無數的只想做普普通通的人、過平平凡凡的小日子、追求平平淡淡的幸福的老百姓。 一個清水的故事,背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整個時代的苦難與悲哀。 我們悲憫被侵略者屠殺的百姓,可是那些渺小如清水、懷著一顆赤心卻無法為自己人生做選擇的人呢?

“我愛我的國家,我忠於我的天皇,我服從部隊的一切命令。而我的國家、我的天皇、我的部隊卻斷送了我這輩子的幸福,要了我的命。”光榮嗎?還是應該痛哀生不逢時?

同樣是生命,都需要被尊重。

就算是個中國人,我多少還是理解了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 暫且不去追究歷史不去追討是非對錯,只是單純的對生命的哀悼。

 6 ) 在我眼中的反战电影

房江,建一,直子:
再见。
我再过两个小时就要走了。
我要离开你们,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真想能再见你们一面。
再和你们一起,过日子。
如果可能的话,哪怕缺条胳膊少条腿,我也想和你们在一起生活。
不过,这已经不可能了。
假如,假如还能转世投胎的话。
假如,假如我还能再生到这个世上的话。
不,我就算还有来生,也不想再做人了。
我不喜欢做人。
做头牛,或者是做匹马还更好。
不,当牛做马,到头来还要受到人的欺负。
索性,最好还是谁也不认识。
在好深好深,好深好深的大海里。
对了。
做一只贝吧。
对深海里的一只贝来说,再也不会有打仗,再也不会被抓丁到军队里去。
活在深深的大海底下,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军队。
房江,建一,还有直子,也都不用我替你们操心了。
如果,一定要转世再生的话。
我想,做一只,贝。

 


这是《我想成为贝壳》在结束之前,清水丰松所写的遗书。从中居那沙哑的口中,用充满着绝望的语气,一字一句,缓缓的述说出来的这封遗书,正是以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这部作品最浅显,最有力的意图——反战。

这是一部力道十足的反战题材的影片,在我看来,并不像有些网友评论的那样过分的美化了战犯。是的,因为首先,清水也根本称不上是什么无恶不作的战犯。这并不是一种亲日的行径,因为我也对那场战争深恶痛绝。但不可否认的,清水也是在那场战争中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并最终背负着大恶的罪名被牺牲的人之一。而本片也恰恰是以最最直白的残酷,揭露了战争的丑陋。

从始至终,清水都不是一个主战派的人物。从电影的一开始,当他还没有接到那张终将代表着死亡的红单子之前,他,以及他身边的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那场战争的厌恶。因为战争,他们与家人分离,有些人流离失所,有些人终日不得饱腹,有些人,或者说是所有人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看到那不吉利的红色单子。然而,在大环境的感染之下,即使厌恶,即使痛恨,但当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做出一些让人感到雀跃的事情。就如同在接到那张入伍的征召令的时候,清水那悲伤的脸,和在临行前,大家聚在一起践行时的欢乐一般,处处充满着矛盾,隐忍,和对那即来的命运的无助。

电影是从那表面祥和,却隐含危机的村庄开始的。

当清水终于离开那里的时候,也正是他的人生走到尽头的开始。

入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并不只是来自敌人的死亡的威胁,更是来自于人性的毁灭。在那为期不长的当兵的日子里,训练时受到的侮辱,谩骂和殴打,远甚于敌人的威胁数倍。或者,从清水的角度来说,这个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日子里才被征召入伍的人,还来不急体味什么叫做厮杀。他终日所面对的“敌人”,只是那些来自长官的不可抗拒的非人虐待。就像在接受审讯时他所说的那样,在日本,不是美国,不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二等兵,根本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只是一群被长官肆意打骂的畜生,他们是只能服从命令的傀儡,反抗的唯一意义就是被毁灭。不是被敌人所毁灭,而是被那所谓可以代表天皇的上级所毁灭。因为,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而违抗天皇,等待着他们的就只有死亡。

对于清水来说,对于很多被处以绞刑的B级C级战犯来说,他们只是代替了他们的天皇,承受了罪孽,因为天皇是终将不可被违背的存在。

我说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电影进行中的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罪恶源自于引发战争的那些人们。倘若没有他们的贪婪,没有他们的恣意妄为,没有他们那将妄想转化为行动的权利,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和平的多。

当清水被关押在死刑犯监狱的时候,他的善,他的忍,他的爱,在与牢友,昔日长官,和看守美军之间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在临刑之前,那位看守颤抖的唇,闪烁的泪,都无不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战争,终将抹杀一切。

影片的基调始终是灰暗的,伴着久石让那悲伤的音乐,当看着房江奔波在暴雪中,只为了帮丈夫凑足那毫无用处的二百个请愿名额的时候,我想,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动容吧。

在那艰苦的搜集签名的行动中,影片再一次的,直接并且深刻的反映出了战后的人们,对那场战争的痛恨。那种种虽然是针对房江的,但实际上是针对每一个人所发出的责问,都说明了战争之于人类,都只可能得到一种结果。

《贝壳》是一部让人感到沉重的电影。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却绝对能坚定人们的反战决心。因为清水,足以让人们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恶果,更足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假如,假如还有来生。
清水,请再做一次人类。
再一次成为人类,只为享受那属于所有生灵的和平和宁静。
或者,即使是在很深很深的大海深处。
也请偶尔抬起你的贝壳,仔细聆听现世的安定,仔细审视你带给世人的震撼和哀叹。

 7 ) 一个日本闰土的大笑话

       一个问题,如果我说的都是实话,那么是否我就无罪。
       显然,说实话不能等于无罪。 而这部电影的试图渲染的逻辑就是,反映真实,就是无罪。甚至于想控诉说:GHQ,你们判错啦!你们不懂日本军。你们摧毁了可怜的日本人的一个家庭。

       如果后面没有如此铺陈的渲染主人公的悲情,我倒是愿意将此片当作一个欧•亨利式的故事来看:一个想战争尽快结束的人成了战犯之类。
      看来不是,它想讲的是GHQ的"暴政"和不能令人接受的审判结果。
突出主人公闰土式的悲情,胆小,窝囊,就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看到前面命令链上的人的刑法减轻开始为自己窃喜。
       但是以为国家投降就可以万事大吉,我作为士兵的身份马上消失立即回家当老百姓就好。这种心理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第一个命题:
        杀俘对否? 不对。
        第一个推导:
        我是被迫杀的。不杀他我就会死。人求生是本能。我除了牺牲自己之外只有杀他,所以我应该杀。所以此情况下杀俘情有可缘。
        那么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杀俘是否对?这个时候就可以理所当然无罪杀虏吗?就可以正当化吗?显然是不行的。

       影片试图突出日本性:“你们不知道啊”,“日本军队里面的二等兵就跟畜生一样啊” (不要奢谈什么拒绝命令,向军事法庭申告啊)“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没有好坏之分”

       甚至于影片还淡化了一下,说只划伤了肩膀,他未造成致命伤, 但是这个情节有在法庭上说吗? 没有啊! 这是主人公肚子里的委屈嘛?那么让观众采信,而不提交法庭,这是不是有点蓄意?而其他证人都未对此发言。并且说,可能挂在那里就死了的! 哦! 原来战俘是自己死掉的!但是这些情节都不在法庭上陈述。故意造成庭审和观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影片想说的就是,你看,我们多么老实巴交的孩子,因为你们根据美国豪华的价值观和良心不服从的信念,要他承担这么大的良心责任,最后还搞了个死刑,太过分了!而且其实不是他弄死的!那更是冤案了。

       然后在下半部分里,矢野又出来关怀下属,说罪应在其一人。(法庭上为什么不如此陈述呢)又把二等兵是猪狗的话捞回去了。

       但是日本电影,总不好意思直接说,清算GHQ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最后轻描淡写一下,说我反的是战争。

       这是一个笑话,日本人自慰用的真话。
                 
    * 我对庭审有一点怀疑,就是居然没有被告的辩护律师。当然既然影片设定如此就没什么好吐槽了。

 8 ) 在那个坏的时代,任何人都很难逃过战争带来的苦果

影评里我听到有两派声音:一派是认为电影就是宣导反战,不要因为中日的历史仇恨上纲上线。而另一派就是认为这就是一个日本人替自己战犯洗白的电影。其实双方都有些道理。作为观众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至于你支持哪一派或另有你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先了解一些有关“我想要成为贝壳”的真实历史背景。

我想要成为贝壳在日本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剧本,曾经翻拍过多个版本的电影。是作家桥本忍根据日本战犯加藤哲太郎的真实“遗嘱”改编的剧本,虽然遗嘱是真实的,但电影剧本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基本可说除了有杀战俘这件事以外,剧本里的冤案本质上是虚构的。

和电影里卑下的瘸腿二等兵清水丰松完全不同,真实主角加藤哲太郎在战时的官阶是中尉。1944年他成为东京新泻战俘营第五师的主任,由于1945年时战俘营发生了一个案例,有一个两次试图逃脱的美军战俘被刺刀处决(是否是加藤的直接责任已不可考)。日本战败后,加藤被指控为涉嫌虐待和杀害战俘而成为 BC级战犯 。1948年12月23日被在横滨的第八军事法庭判处绞刑。我想成为贝壳的遗嘱就是加藤被判刑后写的。1949年 5月11 日, 加藤的妹妹藤子直接向美国驻日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提起上诉,藤子被允许与麦克阿瑟会面并交出请愿书。 5月16日,麦克阿瑟同意了不同寻常的重审。 结果由于有了一位友好证人的有利证词,加藤于6月24日被改判终身监禁,并后改为30年徒刑。加藤最后于1958年遇到大赦释放出狱,1976年7月29日死于食道癌。

电影是宣导反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涉嫌为日本二战战犯洗白呢?我觉得现在的剧本是很难逃脱这个质疑的。否则为何要隐瞒加藤的真实身份而改成电影里的清水呢? 再看看电影里两位被美国军事法庭处决的战犯:一个是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矢野司令官,临死前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同时义正言辞的指责美国人滥杀无辜;一个是无辜被卷入战争而虐杀战俘一事纯属冤案。反观审案的美军法庭表现出的就是胡搅蛮缠,荒谬无理草菅人命。在电影里反倒成为美国人蛮横无理,而日本战犯上至司令下至二等兵要不然是有担当情有可原要不就是被害者的局面。

电影里还有一幕清水为矢野理发时,矢野提到这里关押的死刑犯都是士兵或低级军官。他们的罪过不过是服从上级的命令罢了。这就是间接的告诉观众除了东条英机少数挑起战争的高层外(而这些A级战犯已为他们的罪付出了代价)其它人都是没有责任的。这也是日本现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觉得他们不应该再为二战发起侵略战争负担历史责任的原因。但这个逻辑是合理的吗?要反驳这个由于不是首恶就无罪的逻辑,这就得提出另一个概念:平庸的罪恶(Evil of banality):这是1963年德裔美籍哲学家、犹太人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平庸的罪恶”。即做出恶举的人并不需要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哪怕是平日里连一只蚊子都不忍心驱赶的普通人,只要他身在群体中,成为运转机器的一员,就很容易因为选择“服从”,而做出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事。“他们只是在威势面前失去了自己下判断的能力”。这种没能在大恶的权威下提出反对声音的众人也是有责任的!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人在希特勒的领导下以及日本人在东条英机等人的领导下做的恶不能简单的因为是服从上级命令而被豁免!

离开这个问题,电影本身还是很优秀的。清水代表的是小人物的无奈,奋斗与挣扎。一路从学徒,背井离乡从零开始。好不容易有个家有个业就遇到战争被拉夫。战时受尽了长官的凌虐,好容易熬过了战争,却又不幸被卷入了虐杀战俘的冤案。更被胡搅蛮缠的美军军事法庭判了绞刑。在绝望之后,由于原来的司令官临死前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再加上同窗的犯友给了他可以透过亲友联署给美国总统可望获得减刑的希望。然而当房江历尽千辛万苦集齐200个署名之后,最终的宣判来临,仍然是绞刑。

这就是佛家说的共业:在那个坏的时代,任何人都很难逃过战争带来的苦果。

 短评

中居正广把清水这个角色演得很活,后期在死囚牢里的细节表现很令人称道,误以为减刑时的欢愉,结果被宣判执行死刑时的震撼与悲痛,包括最后晚餐时的不甘与无奈,都诠释得很到位。一直以为中居正广只是个耍嘴皮子的主持人,想不到smap的老大还是有点实力的。另外仲间由纪惠的表现可圈可点

8分钟前
  • ziqian
  • 推荐

这部片豆瓣只有700人评价?好像不是很热门嘛。值得一看的片子,比较沉重。想写的东西比较多,暂时没有头绪。第一次看中居的片,没想到此人演技相当之好。

13分钟前
  • StarKnight
  • 力荐

很久之前看过的片子了。原来是中居正广。

1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要不是为了中居居和阿部桑。。。

17分钟前
  • Quorra
  • 较差

不知道应怎样为这部电影打分。中居演得很棒。就剧情来说,好难接受 = =

21分钟前
  • 弦兒Winnie
  • 推荐

中居桑你真让人心痛啊

23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悲剧。再次证明中居还是更适合正剧。

24分钟前
  • sweetbear
  • 推荐

まあ、そんなもんじゃ。中居は悪くない、けど日本人はときときもの知らずね。そんなもん罰じゃ。

25分钟前
  • 推荐

战争对于人的碾压和毁灭,从肉体到灵魂。是来生再也不要当人,也不要当动物,而是当一枚贝壳,静静沉入海底。中居桑还是很有演技的,尤其临刑前暴瘦的样子,绝望无力空洞血红的大眼睛竟然有点像杰克.吉伦哈尔了。

26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美国人也确实不是东西,审判过程随心所欲,上诉规定又是乱七八糟。日本人是有罪,可也不能这样玩别人吧。

2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草剪刚的样子突然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33分钟前
  • HINSun
  • 还行

居的旁白瞬间泪下,居本命和音饭最受不了他这样的声音。每部戏都虐死,先是和贺再是直江,居的戏都不敢看第二遍。两星给居,一星给配乐、画面以及小草。不是为了SMAP,不会看这个电影,毕竟还是有国民立场。

34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还行

中居是个老戏骨。。。草出来的时候我忍不住笑场了。。。最后被套住头抚摸照片实在是太戳了好么。。。

39分钟前
  • LILY
  • 推荐

这四颗星是给中居的,这片...不知道说些啥...

42分钟前
  • Reneeeee!
  • 推荐

越是感人,我越觉得悲哀。

44分钟前
  • 流言
  • 很差

我只想说,参军前那帮人可不管是什么战争,一副光荣和兴高采烈的样子哈.

48分钟前
  • 肉丝虾
  • 还行

不是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但是第四星打给男一号。

49分钟前
  • Belgium
  • 推荐

绝非翻案,而是感人至深的反战电影,战争这种东西是人类最大的灾难,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太残酷了。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立场,让人恐惧战争的画面实在是太多了。中居正广演的是真心好...看结尾看哭了,日本的海很美,枫叶也很漂亮,但愿可以投胎到一个没有战争的来生吧,每个因战争挣扎的灵魂。

54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那些看不懂电影的人可以去看动画片!!!说《我想成为贝壳》是拿一个特例要为日本战争罪行翻案,其实他反应的是战争给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弱者一位懦弱的平民带来的苦难,片中处处在反应战争的残酷,这是很深刻的反战。最后的台词,都快成了“我们不要战争”的大白话了,就有那么多白痴瞎骂!

59分钟前
  • 默默喧闹
  • 力荐

给电影三颗星,给中居整颗心

1小时前
  • 蘇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