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1979

战争片中国大陆1979

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王佳宁,曹小敏,葛存壮,王彪,傅祖成,陶白莉,周森冠,徐光明,徐元奇,李世江,李小婉,张跃萍,赵万德,邱丽莉,袁苑,隋永清

导演:张铮,黄健中

播放地址

 剧照

小花1979 剧照 NO.1小花1979 剧照 NO.2小花1979 剧照 NO.3小花1979 剧照 NO.4小花1979 剧照 NO.5小花1979 剧照 NO.6小花1979 剧照 NO.13小花1979 剧照 NO.14小花1979 剧照 NO.15小花1979 剧照 NO.16小花1979 剧照 NO.17小花1979 剧照 NO.18小花1979 剧照 NO.19小花197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35

详细剧情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陈冲 饰)的哥哥赵永平(唐国强 饰)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 饰)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白莉 饰),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本片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在1980年的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上获最佳故事片奖。陈冲凭借本片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通以及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小花

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

 2 ) 小花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的哥哥赵永平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3 ) 重温“小花” 拍案惊奇

重看“小花”的初衷原本有三:一是看三大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当年的青春靓丽形象;二是搞清三个主角之间真实的兄妹关系;三是在电影场景中欣赏那两首好听的歌曲。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居然如此之好,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击节赞叹。

可以说一个好电影的元素它都具备。首先是故事情节好:作为战争片,它并未对战争本身着墨很多,而是描述了战争背景下兄妹三人的离奇身世,是一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美好故事。最让我称奇的是电影拍得出奇的美,一反我心目中老电影尤其是战争片拍得很硬的印象:一片烂漫的山花,慢慢传来人物的话语,随着山花不断虚化、人声愈加清晰,人物渐次走入了镜头――这种人声景交融时空交错的场景在片中不断出现,非常有浪漫主义的意境。音乐好听是有口皆碑的,但凡对老歌有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两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当然还有好演员:陈冲、刘晓庆那时是那么清纯漂亮,二人后期的发展作为真是糟蹋了当初的形象。有这么两个好妹妹,唐国强估计是全国人民嫉妒的对象。总之,一句话,故事好、情景好、音乐好、人长得好。

让我们记住该片的导演张铮、副导演黄健中。张铮后来销声匿迹,黄健中仍然活跃在影坛,虽然关于此人的负面新闻曾经沸沸扬扬,但让一个导演得以留名的是他所拍过的经典影片。作曲王酩,他完成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电影插曲。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点――那个年代的战争片不懂审美。甚至,我现在看来,历经这么多年的现代美学教育之后,我们当代导演也拍不出这么耐看的类似题材片,“理发师”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西方诸如“珍珠港”之类的战争爱情片也根本不值一提。“小花”完全有实力获得我心目中的最佳战争片、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也是最佳导演和男女演员的有力竞争者。

 4 ) 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迷茫中走出


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迷茫中走出
                                       --------我看“第四代”電影《小花》和《人•鬼•情》

     對於這兩部電影的選擇是具有著一定的典型性的,《小花》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黃健中的代表作,其在對電影語言的探索以及在講述故事的方式上,都有著與先前電影的不同之處,可是一說是一個特色。第四代女導演張暖忻的《人•鬼•情》是其在提出《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之後的一個實踐,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同時在筆者看來,其兩者有著相似性,既是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而使得自我從迷茫中走出。

     在此,筆者試著在這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小花》作入手點,在電影中我們可以可以看出,“小花”是一個雙重身份的人,因為在電影開始時的“小花”,其實是“董紅果”,而之後出場的“翠菇”才是原來的“小花”。只是因為“戰爭”,才使得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調換了各自原有的“身份”,出現了他們的迷茫。然而,每一部作品的產生背後,其實是創作者自己思想的傳遞,是他們自己思想的表現。於是我們可以看出,此部電影的背後,其實隱含著的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思想表達。我們透過電影表現,來深入思考時,會發現:在電影中隱含著創作的對自我身份的追溯和確認,是想從這種迷茫中走出,於是設置了雙重身份的“小花”,而這種“小花”身份的雙重性,則是創作者自我身份的錯位,這種身份的錯位則來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並且這對應著的是電影中的“戰爭”,其兩者都含有著“毀滅性”,并因為這種“毀滅性”使得創作者們產生了身份的錯位。於是,從中我們看出了創作者的思想,懂得了他們的想法。
  
當然,這種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並不僅僅表現在這部電影中,張暖忻的電影《人•鬼•情》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對秋雲在電影表演,我們看出了“秋雲”身份的錯位和迷失,這在電影中的表現有三,其一是開場時的化妝室中鏡子中分裂的自己和鍾馗;其二,大街上廁所時,眾人的“指責”,是男生還是女生;其三,是在如省劇團時團友對其成為“假小子”。而這種錯位使得“秋雲”一直在努力地做著自我的確認,和在男女性別間作出垂死的掙扎,是現實社會中的自己(女性),還是虛擬世界里的“鍾馗”(男性)。而這種掙扎則組成了本部電影故事,從中傳達著創作者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思想無疑是對自己的身份的確認。是從“文革”災難中走出來的已經失去了自己原有身份的之後的確認。

於是,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身份錯位和迷茫,最終得以解決和確認。於是在《小花》中表現出“小花”們的“誓死衛國”和“不屈”,在《人•鬼•情》中表現出來的是秋雲最終的“醒悟”,將自己的一切都“嫁”給了“鍾馗”。而在現實中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創作者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而做出了原本的迷茫和無助,於是他們走向了成功之路。

                                                   
                                                         2010年12月4日
                                                        

 5 ) 小花里的情和音乐

当时的也算很有名气的片子,当然,里面兄妹之情的总让人有种错觉,是“情人”的感觉,不过在众多电影当中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通过兄妹、母女、父女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人民战争的广阔背景下,讴歌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情谊。把当时的历史战争场面当作背景,主要表现赵永生三兄妹在战争中的命运,依照人物情感的起伏和性格的发展展开故事,该忽略的大段忽略,该描绘的细致描绘,在原小说传奇性的故事中,影片编导又增加了许多兄妹之间、两个妹妹之间、母女之间相见而不相认的戏剧矛盾,突出了影片的人情色彩。

这是当时战争题材的崭新角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电影语言上围绕着人物感情线,大胆地省略与主线无关的情节事件,主要描述兄妹三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来感染观众,如果按照年限来表述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全片打破了时空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情绪变化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影片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内心活动,多次采用闪回的快速节奏穿插,这种瞬息多变的情感飞跃比起大段的完整的回忆和想象,更加符合人们的感知经验,来传达情感。


比如说周医生对17年前雨夜托孤的记忆,也是打乱原来的素材,用黑白与彩色镜头相互穿插,起到了一种相互对比、相互烘托、相互推动的作用,现实的周医生和当年发生的情景频繁地交流,不仅故事感人、结构新颖和画面优美,而且它的音乐大大发挥了抒情特长,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揭示起到了丰富作用。紧紧抓住小花寻找哥哥的纯挚深厚的感情这一链条,用细腻而抒情的旋律,揭示了革命战争环境中特定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主题音乐深沉苍凉,凝聚着焦虑又倾诉着忧伤。主题音乐无论在影片中重复出现,或是在不同场合的变奏发展,始终都围绕着一个“情”字,着重抒发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李谷一那亲切、深沉、充满感情的演唱,把一个平板乏味的叙述,变成了炽热的充满感染力的渲染。

音乐的另一鲜明特色是“新”,它把电子音乐和管弦乐、民乐融洽地糅成一体,在描写战争场面时避免用过去那种大轰大嗡的嘈杂音响,而是从写意出发,通过小提琴的独奏协奏或者中国小堂鼓、大堂鼓奏出的六连音的背景音型完成的。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回忆幻觉梦境想象等特定场景,音乐上采用电子琴的特殊音响,这种特殊的音乐形象不仅从色彩的变化上有力地烘渲染了环境,而且对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音乐上的这些探索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是比较常见的,作曲家紧紧围绕着“情”字所进行的许多大胆的创新对影片的成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 ) 关于影片《小花》的音乐分析


    在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电影《小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它通过对赵小花为寻找失散多年的哥哥的所见所感,以及永生、小花、翠姑三兄妹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的团聚,表现兄妹三人的情感以及他们的回忆相互交织、穿插,从而来推进剧情的发展。从该影片可以看出,导演注重从情感和意境人手,追求更深刻的真实。
说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演员,一个是音乐。这是影片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等将剧中人物演绎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而我主要是针对小花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分析。
  电影《小花》的音乐运用是很成功的。李谷一饱含深情的声音舒缓、优美,而且歌曲配合影片,更感觉像是主人公在倾诉自己内心的语言,十分亲切、真实、感人。
     首先是对主题歌的分析。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这是电影《小花》的主题歌。从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表现出影片的主要情节,切合影片的主题。它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影片开始后不久,部队在行军,小花走在行军的队伍中,寻找哥哥。可是她没找到。而此时有主题歌的伴随,表现了小花心里的失望与悲伤。接着第二次主题歌的出现是影片的结尾,何翠姑为了救赵小花而身负重伤在抢救。赵永生去看她,两人相认。这时,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再次响起。用此音乐来结束整个故事,音乐十分深沉,加上那发自内心情感的吟唱,再一次表现兄妹之间浓厚的感情。主题歌在片头和片尾两次出现,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同时也为影片营造了整体的情调和氛围。
     其次,主题歌的旋律作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13次,起到贯穿发展整部影片的作用,配合剧中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发展,同时也为剧中戏剧性冲突的发展和高潮的出现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当小花看到硬币,得知哥哥的消息后,急忙跑着去见哥哥。这时响起了主题音乐。音乐在这里衬托出了小花见哥哥的急切心情。
     第二次:赵永生在山崖下负伤醒来,并救了一同掉下山崖的国民党兵。这里表现了赵永生的善良。
     第三次:游击队长何翠姑救起了负伤的赵永生。这里主题音乐的产生,体现何翠姑的关怀。同时也是一种暗示,人物情感的一种暗示。
     第四次:在去卫生队的路上,周医生回忆起自己的女儿。当时音乐响起,有一种难忘怀恋的感情融入其中。
     第五次:在卫生队里,周医生认小花做自己的干女儿,此时主题音乐的响起,并一直延续到晚上周医生再次回忆起自己的女儿。音乐在这里起到了烘托周医生想念女儿,思念女儿的作用。
     第六次:当赵永生复原后,在门口遇见何翠姑,把她认成幼时被卖掉的亲妹妹。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侧面反映出了赵永生迫切见到妹妹的心情。
    第七次:在丁叔恒的家里,赵永生闯进房间,然后和小花意外相见。此时主题音乐的作用是表达了两人的高兴与欣喜,这是剧中的高潮,主题音乐对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八次:小花和翠姑两人在田野里聊天,小花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母亲。此时主题音乐响起,并一直延续到小花向哥哥说起翠姑。在这里音乐不仅起到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了一种铺垫暗示的作用,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九次:赵永生和何翠姑在准备分开的时候,向她说起年幼时被卖掉的妹妹。主题音乐在这里出现,体现了赵永生对亲妹妹的思念以及渴望找到妹妹的心情,同时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十次:何翠姑的父亲向她说起她的身世。当他们来到何翠姑出生的茅草屋时,音乐开始响起,此时音乐表现了何翠姑凄苦的身世。
    第十一次:在八路军攻打丁叔恒的战斗时,主体音乐再次响起。这时的主题音乐跟以往有所不同,比较激烈、急促。主题音乐所起到是一种渲染剧情的作用,体现出战斗的激烈。
     第十二次:战斗结束后,小花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这时主题音乐响起,小花的激动与兴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十三次:何翠姑受伤,做了手术后醒来,这时主题音乐一直持续,翠姑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喊着哥哥。画面中不时闪现了何翠姑对哥哥的记忆。此时的音乐传达了翠姑对哥哥的思念感情,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接着,是场景音乐的分析。何翠姑抬着负伤昏迷的赵永生,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保持平衡,她咬牙一步一步跪着上山,她的膝盖磨破了,鲜血染红了山道的石阶。这时,插曲《绒花》响起。这可以说是场景音乐,音乐给人感觉是坚持不懈﹑顽强。不仅揭示了何翠姑崇高善良的精神,同时场景音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创造意境。《绒花》也唱出了此时主人公的品质。
    这部影片除了在声音运动方面很优秀,声画节奏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也是很成功的。
     比如,小花在发现银元之后,音乐节奏变快,表现小花的兴奋心情。这是声音节奏的变化。小花拼命跑着找哥哥一下子切到小花和哥哥遇到抓壮丁逃跑的情景,而把那硬币弄丢的事。画面很自然的过渡。然后在叙述完那硬币的事后,又很自然的切回现在,小花准备见哥哥的时候。结果这次不是她的哥哥。把回忆的情景插在小花跑着见哥哥的中间,一个作用是交代事情失散的原因以及硬币来源,同时也让画面过渡自然。这是声画节奏同时体现的地方。
     有一段画面节奏也是很记忆犹新的。当赵永生闯进房间,然后和小花意外相见。此时是整个剧情的高潮。当兄妹俩拥抱在一起旋转时,镜头切换到仰望天空旋转,两个人小时候一起躺在地上的情景,从而形成一强烈的对比与照应。
     至于声音节奏方面,在故事最后快结束时,八路军攻打丁叔恒的战斗中,主题音乐再次响起。这时的主题音乐不像前面那样抒情与悠扬,节奏加快,反而变得激烈、急促。当中的主题音乐加强对剧情的衬托,音乐节奏侧面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
    总而言之,影片中的小花将悲痛化作了革命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民族力量。影片《小花》强调了追求镜头的真实感,在音乐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与学习的。

 7 ) 40年前的偶像剧?

1979年的电影,够怀旧,这部从小就听父母提起的电影,只知道那个跪着上楼梯的感人桥段,终于一观全局。
谈这部电影,绕不开演员阵容,18岁的小花真的找18岁的陈冲,还有24岁的刘晓庆。按现在的话来表述,嫩到可以掐出水来,天然的年轻气息扑面而来。后期被刘大妈虐了无数次的角色违和感,终于第一次感受了一把刘晓庆的决无违和感的年轻角色表演。每一个笑容都是这么真真切切的稚嫩,可惜跪爬楼梯少了份坚毅感。年轻的陈冲都认不出来,明显还没长开,表演稀疏平常。唐国强,记得这电影的某宣传海报赫然写着“奶油小生唐国强”,戏里阳光气质一览无余,健康积极向上。这3主演一摆出来,看着都舒心,这部是不是当年的偶像大片啊,摆在现在也是可以拼掉一票小鲜肉和女神。葛老爷子,表演名单里显示他一人饰演2角,愣是没找到另一个角色,不过戏里面展现了一下他的肌肉,妥妥的。另外还要提一个人,李谷一,这100分钟的电影里面有10分钟是她独唱主题曲2遍。
故事背景是国共内战期间,某村某地区被国民党某军官(葛老爷子)一家霸占,早年共产党转移时,连长及军医夫妇的女儿被迫遗留在这,被联络员留在了一家刚卖掉小女儿的赵姓乡亲家里。由于刚卖掉的小女儿叫赵小花,所以把接收的女孩子直接叫赵小花。期间,国民党在此为非作歹,军官其中的一个恶行就是杀了小花的父母。国民党还在此拉壮丁入伍,小花的哥哥赵永生(唐国强)在小花(陈冲)的掩护下逃跑,顺利加入共产党军队。18年后,该共产党转移部队又回到这个地方,而赵永生所在的部队作为先头部队打了一仗,赵永生英勇负伤。这里还有一段对待国民党伤员的片段,红色思想严重的一个片段,无法评价。何翠姑(刘晓庆)即原来被卖的小花,是游击队员,抢救了部队伤员赵永生,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走山路运送伤员,为了保持担架的平衡,在担架前面的翠姑选择跪着爬楼梯上山,膝盖血肉模糊,终于顺利转移了伤员。说实在,这段演出,加上配乐,情感渲染极佳,确实挺感人的,所以成为那个年代观影者的印象深刻桥段,是有它的道理的。小花来部队寻找自己的哥哥永生,结识了队医,为后面的母女相认做伏笔。共产党军队第一次赶走了恶霸军官,恶霸的副官被迫投降,小花要为爹娘报仇,永生要号召党的以德服人,不肯,产生一点剧情小波动。然而恶霸军官又打回来迫害村民,共产党军队不得不再次会战以完全铲灭此恶霸势力。又见识了一次搭人梯,真心惨烈。早期抗战电影这些卖惨的片段真不少,说句老话,为解放事业而做出个人牺牲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终会战翠姑为了保护小花而中弹,所幸没死(尼玛中4弹掉水里还能不死),最终与永生相认,全剧终。
故事红色思想非常严重,符合当年的时代要求,剔除掉这一点,故事大概框架挺不错的,2个小花身份的揭示是很棒的一点,有点换子疑云的意思,但这电影没完全拍出来这个效果,浪费了好卖点。在那个商业电影全不发达的年代,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还是那个疑问,这是当年的偶像剧吧••••••

 短评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7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

14分钟前
  • 木二开
  • 推荐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19分钟前
  • 还行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24分钟前
  • 三宁
  • 还行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29分钟前
  • 刘小青
  • 推荐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

3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41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46分钟前
  • 啸如
  • 还行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48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

52分钟前
  • 树上的男爵
  • 力荐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55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57分钟前
  • Skybehindme
  • 推荐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5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