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

战争片美国1975

主演:伍迪·艾伦,黛安·基顿,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与死 剧照 NO.1爱与死 剧照 NO.2爱与死 剧照 NO.3爱与死 剧照 NO.4爱与死 剧照 NO.5爱与死 剧照 NO.6爱与死 剧照 NO.13爱与死 剧照 NO.14爱与死 剧照 NO.15爱与死 剧照 NO.16爱与死 剧照 NO.17爱与死 剧照 NO.18爱与死 剧照 NO.19爱与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30

详细剧情

鲍里斯成长于一个人丁兴旺的俄罗斯大家庭里,在诸多的兄弟之中,要数他的身板和胆识最为渺小在鲍里斯的眼中,表姐索嘉一直都是缪斯般的存在。可是,索嘉宁愿嫁一个渔夫,也不愿选择鲍里斯。令鲍里斯深受打击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战争开始了,为了效忠国家,鲍里斯被迫拿起长枪走上了战场。一次偶然中,鲍里斯成为了战斗英雄,荣归故里的他几经波折,居然赢得了此时已成为寡妇的索嘉的芳心,两人组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好景不长,战火再次袭来,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鲍里斯必须重回战场。无法忍受离别之苦的索嘉决定一劳永逸——刺杀拿破仑。于是,一对傻头傻脑的夫妻带上他们的猎枪,就这样出发了

 长篇影评

 1 ) 一些痛痒

如果明天还活着。死是崩毁,死是消失,总有一天我会远去,请给我这一天,就当我俩没有明天,你问我明天会持续多久,比永远多一天。“我知道在哲学的世界中,我会非常快乐。”同时这部影片也是一次文学性的戏仿。也可以定义为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谋杀故事。

“俄罗斯文学、瑞典电影、法国电影、卡夫卡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一切让我们振奋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伍迪艾伦。

萨特这样概括存在主义:存在——爱与性。可是性和爱不同,爱需要很深,性只要几寸。加缪和萨特一样用小说表达思想。萨特称之为恶心,帮助人们把握生活感受,获得自由。加缪生逢殖民地和战争。面对死亡,加缪无动于衷,称之为荒诞。伍迪艾伦的每部影片都高扬着严肃的生命哲学。这部吸引我的是他无与伦比的戏虐,那样严肃的荒诞,永远的悲剧意识和无厘头,爱,战争和死如此相联系,及其中死神的处理。

纽约,巴黎,迷离曲折流动着沉醉的生命之歌,重新将哲学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萨特)。伍迪艾伦的影片总是用幽默喜剧诠释,真实世界必须用理智才能看到。这是他早期最疯狂的喜剧,反复三回,实在有趣。

如果明天还活着。

... ...

事实是,我(鲍里斯)今天已经死去了。我怎么也弄不明白,我是如何陷入这一困境的。简直荒谬至极。我现在有强烈的渴望,渴望再活一回。他回想起了所有的美好,这些美好如同通风口给他透着气。A boy.such happy memories at our summer house.尼古拉依大伯和他奇妙的笑声、爷爷奶奶结婚已经有50年了但对彼此的感觉仍然像他们第一次见面那么深。他爱他的傻瓜父亲。那个终日想要在手掌大的土地上造房子。妈妈薄饼卷的味道。老格雷戈和他儿子小格雷戈,小格雷戈的年龄比老格雷戈还要大。谁能弄明白呢?世界本来就是毫无逻辑的。当然,还有他的两个哥哥。

存在是个动词,人存在着。

第一次死亡体验,家里的农工在暴风雨被雷劈死。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怪异又鲜活的梦。他知道,做过那个梦之后,他将不会成长为一个普通的人。

行为都有缘由,宇宙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缘由。It follows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therefore He exists.在现实生活中他思考,思考自己和宇宙的关系,思考基督,那一天,他遇上了死神。“我们死后会怎么样?...我们会有来生吗?”我看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了这句话,信仰也何尝不算是一种精神分裂。

他(鲍里斯)长大成人,他遇见了他这辈子见过最美的女人(索尼娅)。他们交换立场和价值。索尼娅对鲍里斯说:“我们必须相信上帝。”

索:如果不存在上帝,那么,这样一来,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你不去杀人呢?

what prevents you from murdering somebody?

Boris:“杀人是不道德的。”

Murder’s immoral.

索:道不道德是很主观的。

Immorality is subjective.

Boris:是的,可主观性有其客观的一面。

Yes,but subjectivity is objective.

索:从理性的感知体系看没有客观性。

Not in a rational scheme of perception.

B:感知本身是非理性的,它意味着迫在眉睫的事。

Perception is irrational.It implies imminence.

索:但是对任何系统的判断,或现象之间先验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理性的、或形而上学的、或至少是认识论上的,对一个抽象的经验主义的概念——诸如存在、或将要存在、或将要在事物内部发生、或与事物本身相联系——的矛盾之中。

But judgement of any system of phenomena exists in any rational,metaphysical or epistemological contradiction to an abstracted empirical concept such as being,or to be,or to occur in the thing itself,or of the thing itself.

但是伍迪艾伦不相信上帝。鲍里斯在片中说:“拜托了,请出现一个奇迹。”即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是靠种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力量介入我们的生活。

鲍里斯爱索尼娅。

索尼娅却爱他的哥哥伊万。

我们该下楼了。拿破仑侵占了奥地利。明天就要出征(1812年俄法战争 19世纪的俄国状况将作家推入了一个他们被迫去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境地 俄国小说骨子里是彻底的形而上学和哲学),伊万(鲍里斯的哥哥,索尼娅的心上人)在分离的最后一天宣布娶安娜为妻。

索尼娅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它当着伊万的面宣布嫁给鲱鱼商人。索尼娅很美,她嫁给了鲱鱼商人后有许多人向她示爱,他们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

索尼娅一开始是拒绝:这是不道德的。“道德观包含了本体的属性相互联系的对偶性之中。”

她人尽可夫。鲱鱼商人天真的为了维护她的名誉意外自杀。当爱情和死亡摆在一起,背叛出现➡️索尼娅的丈夫死去后,“哦,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去吃饭吧。”

鲍里斯非常有趣,他是一个懦弱的男人,正如他所说,杀人是不道德的。尽管如此,他被迫出征,和队伍格格不入。他在出征前想去圣彼得堡见一个人(索尼娅)。他遇到了亚历山德罗夫纳伯爵夫人,激发了他的性欲。他向索尼娅还是示爱失败:我们的人数远不敌法国人,我们能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明天可能将要死去。

然而在战争中,他躲进大炮里,幸存下来投降并成了法国人的英雄。

他成了英雄,在晚会上又遇到了那位伯爵夫人。那一晚之后,伯爵夫人的未婚夫知道了这件事(枪法精湛的杀手),要和他决斗。他又去找了索尼娅,因为明天很有可能被杀死。

“万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现在就想说我爱你。如果我明天活着回来,你愿意嫁给我吗。”

索尼娅:“答应他的一切要求,让他度过幸福的一夜。呃... ...他枪法很准,对吗。”

死和性的区别是,你可以一个人去死而且还没人笑话你。爱是答案。可是当你在等答案的时候,性会提出几个很好的问题。

鲍里斯无论如何都不开枪,侥幸活下来。

他们结婚了。他们晚上一起演奏,随着时间的流逝,鲍里斯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

伍迪艾伦总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化解生活困境。鲍里斯和索尼娅在一起的日子快乐,幸福,喧闹。正在他幸福的巅峰,他突然的,无缘无故的,被一种自杀的冲动所牢牢控制。

“也许,是你的灵魂生了毛病。”

一个幸福的人,鲍里斯有美丽的妻子,安定的生活,他是生活的主人,可他突然面对可能会死的可能性,就好像叔本华一直传达的思想,无意义,解决办法就是:零等于零。

鲍里斯:“快瞧!死神在那里。”

当鲍里斯尝试用麻绳吊死他自己时,他的求生欲出现了,求生欲来源于爱(索尼娅)。正是那一刻他决定活下去,并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他太多愁善感了。

当索尼娅爱上鲍里斯,决定安定生子之时。战争又起,索尼娅既相信上帝存在,又决定去杀人。索尼娅决定刺杀拿破仑。“为人类的目的服务,暴力就是正当的。”

鲍里斯:“你难道不知道谋杀是一种道德上的专横,它超越了任何意义上的内在的普适的自由意志。”道德成了他行动的负担。他无法考虑自我的自我,正如他劝戒索尼娅之意,由自己而生的罪过使人精神崩溃。正如《罪与罚》中情节所述,拉斯克利尼科夫杀人是由于不安全感和虚弱所致非力量过剩使然,他杀人是因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鲍里斯面对索尼娅谋杀拿破仑的提议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拿破仑是个伟大的人,而我又算什么,哦,拿破仑,拿破仑一周大概有一万多法郎吧,还不包括小费、加班费。

三天后,他们做了拿破仑的哥哥替身,作为贵族动身去莫斯科。我提心吊胆的注视着他的行动。

索尼娅勾引了拿破仑替身。当鲍里斯做决定的时候... ...

(一)苏格拉底是男人

(二)所有男人都会死

(三)所有男人都是苏格拉底

那么... ...所有男人都是同性恋

哦... ...我不是同性恋

在鲍里斯做决定时,替身意外被杀,鲍里斯意外地进入了法国的牢房,等待被处死。

作为贵族替身的鲍里斯在监狱里遇到贵族的旧亲,他和鲍里斯的傻父亲一样,告诉他,这巴掌大的土地上建了房子,你看,你没有浪费你的生命。

此时死神来了,对他说,拿破仑会在最后行刑的一刻赦免你。谁坚持真理,谁就会住在上帝的房子里。他欣喜若狂,他等待死神的实现他的诺言,等待拿破仑的赦免。这一幕便好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年在行刑前一刻得到赦免,最后一秒实在是惊心动魄,不同于自杀,这是实实在在对死亡的恐惧,但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被枪毙了。

但是,鲍里斯还是死去了。

鲍里斯死去了。索尼娅问鲍里斯死去的感觉,糟透了。

生活还是得继续。

夜幕... ...?

但是现在是中午。

麦子麦子。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

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

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

要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

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

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

或因爱而遭罪,

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爱情徒劳,可爱的是,鲍里斯死去后和死神跳起了舞,他对我们说。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他自己何尝也力不从心。

“我只知道人类可以被分为两大块: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重要的是,我认为不要让痛苦失望。关键是。死亡不是终结。死亡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削减你的开支。

至于说到爱...

呵... ...没什么好说的了。”

 2 ) Love and Death 1975

黛安基顿A与伍迪艾伦B在这部里的对话和台词。


A:“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这样一来,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你不去杀人呢?”
B:“杀人是不道德的。”
A:“道不道德是很主观的。”
B:“是啊,可主观性有其客观的一面。”
A:“从理性的感知体系看没有客观性。”
B:“感知本身是非理性的,它意味着迫在眉睫的事。”
A:“但是对任何系统的判断,或现象之间先验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理性的、或形而上学的、或至少是认知论上的,对一个抽象的经验主义的概念——诸如存在、或将要存在、或将要在事物内部发生、或与事物本身想联系——的矛盾之中。”
B:“是啊,这我说过许多遍了。”
A:“我们必须相信上帝。”

A: “爱就是一切,B。我希望能遇见某个男人,一起登上激情的高峰。某个能体现爱的三大要素的男人——智力上、精神上、肉体上。”
B: "嗯,我们当中这样的人可不多啊,不过,你的愿望可以实现的。"
A: "那么多女人轻易地就出卖了自己。
B: "我知道,可怜的人。"
A: "她们为金钱而结婚。"
B: "金钱!是啊,金钱。"
A: "但是,我跟你说,我会觉得,那仿佛是在浪费我的生命,如果我没有深深地爱上一个男人,一个具有令我尊敬的头脑,和在精神上与我相当的男人,他还与我有着同样的、对肉欲的激情所产生的难以抑制的贪恋,那简直让我发疯了。"
B: "你是个不可思议地复杂的女人。"
A: "我想你可以这么说:我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娼妓。" (I guess you can say me ‘half saint, half whole’.)



B: "看看他,如果我不杀了他,他就会把整个欧洲拖入战争。可是谋杀?苏格拉底会怎么说?所有的希腊人都是同性恋。天呐,他们的聚会一定疯狂极了。我打赌他们一定挤在克里特岛的一间房子里度过夏天.(一)苏格拉底是男人。(二)所有男人都会死。(三)所有男人都是苏格拉底。那就是说所有男人都是同性恋。我不是同性恋。当然有一次,几个哥萨克士兵朝我吹口哨。我碰巧拥有那样的体形,可以激发起两性的性趣。但是,你知道,有些男人是异性恋的,有些男人是双性恋的,而有些男人则根本对性毫无兴趣。你知道,他们就成了律师。"


A: "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要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而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 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B: "问题是,我有没有从生命中学到什么东西?我只知道人类可以被分为两大块: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重要的事,我认为是不要痛苦失望。你知道,要是果真存在着上帝,我不认为他是个坏蛋。我想你最多可以说他基本上是个力不从心的家伙。不管怎么说,你知道,生命中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我是说你要是和一个保险推销员过过一个夜晚,你就很明白我的意思了。这里的关键是,我认为,不要把死亡看成是终结,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用来削减你的开支。至于说到爱…呵……你知道,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要计较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重要的是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数量降到了每八个月一次以下的话,那么我肯定要仔细检查一下了。好了,我的故事差不多讲完了,朋友们。"

"The question is: have I learned anything about life? Only that... only that human beings are divided into mind and body. The mind embraces all the nobler aspirations, like poetry and philosophy, but the body has all the fun. The important thing, I think, is not to be bitter. You know, if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a God, I don't think that He's evil. I think that the worst you can say about Him is that, basically, He's an underachiever. After all, you know, there are worse things in life than death. I mean, if you've ever spent an evening with an insurance salesman, you know exactly what I mean. The key here, I think, is to... to not think of death as an end, but think of it more as a very effective way of cutting down on your expenses. Regarding love, heh, you know, what can you say? It's not the quantity of your sexual relations that count. It's the q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quantity drops below once every eight months, I would definitely look into it. Well, that's about it for me folks. Goodbye."

 3 ) 《爱与死》伍迪艾伦的思辨喜剧电影。

电影海报

《爱与死》

伍迪艾伦一直想拍画面很美的喜剧电影。到了1975年的《爱与死》,我们可以说伍迪艾伦完全完成了这一任务。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还只是视觉效果很美的喜剧电影,而《爱与死》的整个电影画面感看上去都非常漂亮。《傻瓜大闹科学城》是类似低俗喜剧的电影,而《爱与死》则是充满了哲学思辨和文学话题的喜剧电影。伍迪将自己所有的思想才华都在这部《爱与死》中徜徉肆恣的释放。他在自导自演的前四部电影《傻瓜入狱记》、《香蕉》、《性爱宝典》、《傻瓜大闹科学城》中每次都尝试一点新的电影元素,每次都在电影票房上获得了回报。从1965年初次触电的《风流绅士》到逐渐思辨风格的《爱与死》,伍迪积累的10年从影经验也给了他信心,他小心翼翼地前进,终于来到了这部堪称思辨喜剧并大获成功的《爱与死》。

电影结尾致敬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俄罗斯文学、瑞典电影、法国电影、卡夫卡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一切让我们振奋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伍迪艾伦。在《傻瓜大闹科学城》中,男主角伍迪和女主角基顿只是简单讨论了上帝存在问题,只是提出了一个DOG和GOD的单词梗;而在《爱与死》中,伍迪与基顿整场电影都在讨论上帝存在与否、人类存在价值、爱与痛苦等哲学问题。电影在喜剧剧情行进的同时,多次进行哲学、文学讨论。《爱与死》展现了伍迪惊人的胆量:将通俗喜剧与文学、哲学结合起来!电影大量引用了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等大家的名言。本片像伍迪艾伦之前电影的一贯风格一样,充斥着对各大导演的模仿:从查理·卓别林到罗伯特·奥特曼,从《卡拉马佐夫兄弟》到《战舰波将金号》,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到马克思兄弟,从英格玛·伯格曼到鲍勃·霍普。伍迪艾伦将自己喜欢的哲学、文学话题和他所爱的电影大师们的电影元素糅合到了一起,大胆地利用台词表达自己对它们的看法,这就是《爱与死》这部思辨喜剧的核心技术。

伍迪艾伦再次打破第四面墙

电影首映的那天,伍迪小心地观察着影评人的口碑。《纽约时报》文森特·坎比称赞:“伍迪的《爱与死》是自巴斯特·基顿、卓别林和杰瑞·刘易斯之后又一部经典的一人身兼主演、编剧和导演的个人风格电影。”佩内罗晋··吉列特在《纽约客》上赞美道:“这是艾伦最有味道的电影。”朱迪思·克里斯特在杂志《纽约》上发表文章表示艾伦这一次“终于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把他们卡通化处理”,并称赞艾伦的表演接近完美。《爱与死》的票房最终达到了2000万美元,且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伍迪艾伦在传媒和票房两个战场都收获了胜利,风头一时无二。

被屡次使用的年份梗

伍迪艾伦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电影审美需求,试图向观众展现更为层次化的电影。他的才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对待市场实干主义的谨慎态度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劳作精神成就了这位殿堂级的喜剧大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1975年的《爱与死》,伍迪仅仅用了6年时间、5部电影就完成了自己从简单的笑料喜剧电影到思辨喜剧电影的层次化转型之路,而且每一部电影都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如果这不是天才的话,怎样才算呢?

伍迪艾伦与黛安基顿

 4 ) FIFF15丨DAY2《爱与死》:What a life...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爱与死》,下面请看前线荒诞男女们恶搞人生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恶搞俄罗斯文学和伯格曼。

飞檐:

笑过且让人回味,是他的精彩之处。

我们敏熙:

爱,信仰,死亡,基本就是伯格曼作品的基本三要素了吧。

莫扎特仑苏:

充满戏谑的知识分子喜剧,伍迪艾伦是少有的掉书袋却不让人反感的人。

法罗岛帝国皇后:

伍迪老头是拿着尖针的阴阳怪气大师,85分钟内密集的轻戳观众的笑点。

米米:

以“爱”之名所做过的那些伤害,是因为心灵和肉体永远是分开的吗?看伯格曼的死神之舞没哭,看伍迪艾伦的死神之舞哭了。

RIVER:

难忘那些举重若轻的哲思与对爱和死精彩到极致的解构,更难忘伍迪·艾伦最后与死神的共舞,那是经历了多少岁月蹉跎后的淡然一笑,在银幕上绽放出令人讶异的光彩。黛安·基顿太美了。

大钊:

如果能保持前半小时的高密笑点或有一个明显母题会给4星。伍迪艾伦和历史的互动若即若离,相当有趣,整个舞台化的调侃毫不出戏。爱情总在出轨,在追逐,死亡是最日常不过的事,让我们跟随死神跳舞。

Pincent:

伯格曼等人的大型粉丝喜剧,连《假面》都重现了,莎翁古装舞台剧的形式来演绎名导们喜欢关注的话题,和形式(比如基顿、卓别林)。从头到尾都是恶搞的梗,原来这些老头子几十年前就玩过了。黛安·基顿陪着一起放开了玩也是真爱了。

SONGMJ23:

影片看似充斥着对经典戏谑式的致敬,实则准确提取了它们的艺术核心。喜剧除了作为类型,更是伍迪·艾伦将他要解构的素材中所包含的那些原本严肃、晦涩的主题和哲思化繁为简、化深为浅的媒介。在那些经典中,爱与死交织在一起时往往有种不可名状的压抑和幽邃之感,伍迪·艾伦则把其中的张力以一种清晰而荒诞的方式尽情释放了出来。

子夜无人:

依然是天才性的剧作,而且不仅仅体现在台词上持续输出的金句灵光,思维力度更是锋芒毕露,被文青们朝圣供奉的文学大拿、电影灯塔,落在他手里都是任意揉捏的玩意儿,而且他就是有这份底气可以化解你的愤愤不平,逼近“成人憨豆”式的肆意解构创造恶搞的终极境界。 最喜欢的还是男女主角的关系,男主得到梦中女神的垂爱就是通过决斗前一夜的哀兵政策,可等他平安归来为此付出婚姻代价的时候女主又陷入变了味的傻眼失神,然后当他真的要死的时候预想中的狂欢已不再出现。她仍然可以怀念这个男人,就像她曾经可以在这个男人死之前“爱”他一次、也可以在他巨大的爱面前盼望他“死”一样,过早来到的爱必然会死,迟迟不死的爱终会盛开。演员集体呈现一种没有灵魂的棒读状态,放在这部电影中却合适,黛安·基顿的确是真正意义上唯一能理解他情绪的灵魂伴侣。

DAY2的主竞赛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woody最有趣的片

他那样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致哪部片子里不拿他开涮就没有更多乐趣。从《爱与死》到《赛末点》,他从一个喋喋不休的索尔贝娄变成一个沉默的老人,戏拟沦为模仿, 不奇怪,这就是伍迪艾伦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式。

 6 ) 爱与死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7 ) 死亡变得虚无,爱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以爱与死的角度引入,把宗教与道德,战争与和平、浪漫与现实、虚无与存在放在一起大杂烩,不会精神错乱吗?索尼亚是个复杂的女人,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娼妓,信仰上帝,信仰那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德,为了人类和平刺杀拿破仑,信奉爱情三要素:智力身体精神,然而转头说喜欢上了名字都不会写的伊万。鲍里斯爱索嘉,却得不到她的爱,崇高的上帝信仰最终让索嘉选择去爱鲍里斯,但让她真正爱上鲍里斯的不是上帝,而是鲍里斯。鲍里斯和索嘉看着三观不同,无论是道德信仰政治自由都不一样,可是他们更像灵魂伴侣,如果幸福停留在这一刻的话也算美满了吧?鲍里斯幸福得想到了自杀,索嘉从刺杀的念头里获得了自由感,刺杀和自杀一样不容易,不是技术形式上的困难,而是人类永恒的困境,这时候上帝在哪呢,死亡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而我们从小受到的死亡教育是深刻的,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舍生取义地殉道,未知生焉知死,哀吾生之须臾,这些意义都虚无缥缈了。这对疯狂的夫妻其实很般配,古今中外伟大的爱情,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要么一起到老要么一起去死,可连死亡都变得虚无的话,至于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短评

冷战年代的“俄国故事”,变焦镜头,后现代的荒诞,却有向苏联蒙太奇学派致敬的剪辑(战场上的羊群),伍迪艾伦首次在欧洲获奖。可以看做是他早期疯狂喜剧的最后一部(之后便是《安妮霍尔》了)。其间他与戴安娜基顿的斗嘴戏的台词已然登峰造极了。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同时戏谑俄国文豪和伯格曼

7分钟前
  • 𝐓
  • 力荐

哇真的是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他都很棒

9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开头居然不是温莎字体,Woody Allen的历史穿越古装片。Diane Keaton的表演真是棒级了,乐坏我了,Woody挑逗女人时的小贱样猥琐至极。俩人真是绝配,无数冷不丁的高笑点中夹杂着令人捧腹的狂笑点。比起Mia Farrow,Keaton简直魅力增色太多,更灵动、聪明、有趣。到处穿插着睿智的哲学思考与文字游戏。

13分钟前
  • 米格鲁猎兔泡茶
  • 力荐

8/10。上帝许若死缓只延期一小时。男主欣赏歌剧和伯爵夫人调情、决斗前求婚的独白用特写表现,全景对比军营里走错正步、弄歪刀枪、钻进炮筒等洋相,突显人物滑稽样貌。搞笑的是战场上有啦啦队和卖零食,夫妻生活穷得糕点吃雪做的。戏仿[战舰波将金号]中眼镜男、石狮子蒙太奇和[假面]女人的脸交替出现。

1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伍迪艾伦早期喜剧的收尾作,虽然说是有个过渡作用,但其实真的还是超级超级超级搞笑啊!每一句台词都是吐槽,和戴安基顿吵架吵得真是让人瞠目,哈哈哈。伯格曼、爱森斯坦、历史以及各种俄国文学被玩于股掌之间。。。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战舰假面封印等致敬流早有豆论。只在无厘头的渊源上小作猜测:决斗时对空鸣枪导致双臂染红,疑似凌凌漆袁咏仪的遭遇――转射枪加吊灯;行刺途中插入一段对口,点秋香之杀人灭口居家旅行必备……另外一小段原声比较耳熟,英片马嘴的主题音乐。查了下,普罗科菲耶夫基杰中尉组曲之三基杰的婚礼。三星半。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看过老头42部,原来还有这部!又一个蠢蛋+倒霉蛋的欢乐神经病,他摇摇晃晃决斗哆哆嗦嗦谋杀,他和最佳拍档掉书袋打嘴仗、和死神共舞,他戏谑老陀戏仿老伯(不愧脑残粉),他把爱或不爱的痛苦与欢乐解构得如此迂回折磨,他把生或死去调侃得如此轻松幽默,这就是骄傲的伍迪老头。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A-】怎么说呢,你永远无法拒绝这个小老头。一边是精打细算的高级文人资本主义性爱笑话,一边又是混杂着文学、影像、歌剧的戏谑与致敬,外加“爱与死”的极尽哲思。用最黑色淫荡的欢笑去高度概括人间世最为深刻的道理,这应该就是我爱伍迪艾伦的全部理由了。最后与死神共舞的那一段彻底把电影拉到了一个全新的审视高度,喜爱程度再加一星。

2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直到最后一刻,鲍里斯还认为自己会得到赦免,英勇地走上刑场。索嘉在和女友谈论爱情的时候,见到鲍里斯跟着死神走过原野,两个人沿着湖边的树林越舞越远。

3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也太好笑了 简直是个行走的吐槽机 从东到西自南向北把欧洲大陆玩了个遍//当说话者的表情一本正经地足够让人信服时不管他们说什么听的人都会相信的//其实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关于爱与死的讨论 毕竟上帝是个混蛋 死亡也不会糟过和保险推销员待上整晚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如果做爱次数降到每八个月一次以下的话 就应该检查下是哪里出问题了(。

35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电影在欢乐和深刻之间来回转换

39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伍迪艾伦将他擅长的风格化模仿几乎运用到信手拈来的地步。在《爱与死》中,它几乎将包括老塔与爱森斯坦在内的一系列苏联形式主义进行了致敬。它虽然包含宏大场面以及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却是以此为表象提出一个宏大哲学命题:在生活中诸多不能忍受之轻面前,死亡已不值一提

4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90#。伍迪艾伦的‘’填字游戏‘’,‘’我”的《死屋手记》:在“我”迎接《罪与罚》的结局时,父亲来看我,他说博比克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那儿听说,那个邻居家的男孩杀了两个女人,“我”认为他一定是被《群魔》缠身了。父亲说他本来就是个《流氓》(A Raw Youth)‘’我”认为他是个《白痴》,他表现的像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而且我听说他是个《赌徒》。当‘’我‘’死去,跟随《第七封印》中的死神离开,妻子的《假面》在屋中凝望着我。

45分钟前
  • Kriky
  • 力荐

看到一个评论说伍迪艾伦多次强调《安妮·霍尔》才是自己电影生涯的真正起点,宽容点看其实这部和此前四部相比,已经开始脱胎换骨,首先极富哲学思辩的台词使影片开始脱离单纯的好玩而变得深刻起来,其次在深刻和有趣之间来回穿梭,如履平地,体现出了极好的掌控力。

4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喜欢这种脑洞大开和无厘头

51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好景不长,战火再次袭来,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鲍里斯必须重回战场。无法忍受离别之苦的索嘉决定一劳永逸——刺杀拿破仑。于是,一对傻头傻脑的夫妻带上他们的猎枪,就这样出发了

5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7.8/10。①拿破仑侵略俄国期间贵族家庭的男主和他表姐复杂的恋情故事。②笑点不断,喜欢直视摄影机说出内心独白、持枪决斗、敲脑袋的默剧、暗杀拿破仑现场这几段。③笑点塞得太满导致情绪过载(同质于《鸭羹》但严重得多),扣2分。④把黑色幽默拍成了玩闹/无厘头喜剧,气质有一定的错位,扣0.2。

5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女主角说: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为了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遭罪。这概括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60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力荐

7.7 无敌老头的沙俄情结,在荒谬戏谑的神经喜剧框架中通过台词点触到爱情与死亡的哲学,从而在一片混沌之中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塞满了知识分子的消遣和自嘲。

1小时前
  • KID 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