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雾

战争片德国2016

主演:艾沃·皮茨克,塞巴斯蒂安·科赫,托马斯·舒伯特,弗丽茨·哈勃兰特,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大卫·本奈特,尤丽·赫曼,尼克拉斯·波斯特,卡尔·马克维斯,帕特里克·海恩,朱尔斯·泽格,弗兰齐斯卡·辛格,阿恩·威彻特

导演:凯伊·威索

播放地址

 剧照

八月的雾 剧照 NO.1八月的雾 剧照 NO.2八月的雾 剧照 NO.3八月的雾 剧照 NO.4八月的雾 剧照 NO.5八月的雾 剧照 NO.6八月的雾 剧照 NO.13八月的雾 剧照 NO.14八月的雾 剧照 NO.15八月的雾 剧照 NO.16八月的雾 剧照 NO.17八月的雾 剧照 NO.18八月的雾 剧照 NO.19八月的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9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长篇影评

 1 ) Nebel im August

配乐师是Martin Todsharow,他最出名的作品应该是沙漠之花 <Desert Flower>了。这部片的配乐找不到下载的,只能在配乐师的官网www.todsharow.com#projects上听和看影片节选,哪位大神能找到配乐的话麻烦相告啊

前半段情节没什么惊爆点又是德语看得有点不耐烦,后半段是很控制的爆发啊...

看到小朋友们之间的情谊,Hoya对哑女Teressa的爱护,我就在想他们虽然残疾但是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跟健全的人一样都是有情感的,怎么就忍心灭他们的口...

不少感人之处:

修女Sophia很坚定的辩驳:您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 Sophia为救Amelie牺牲,主人公Ernst也很勇敢,故意弄倒树莓汁,抱着Amelie躲窗户底下,带着大家反抗不吃东西(这一幕太神奇,分食物分整条鱼,拍了之后鱼还能贴天花板)

我泪点比较高,在小女孩Nandl被飞机炮轰的墙体砸伤腿,她认真地对Ernst说:“我想你走,那就是我的愿望!” 的时候忍不住掉眼泪...

修女Sophia的葬礼上那人性已被泯灭的护士Edith跟院长说:“我们会想念她的” 太恶心了...

提及的一些issue:

教皇对纳粹安乐死行动无能为力

欧洲人对别的人种 如Gypsy 的蔑视

*树莓汁里加的是 Barbiturate 巴比妥酸,安乐死成分

* Ersatzkost: 院长发明的毫无营养的蔬菜汤,三餐都喂给病人使其体重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后饿死

另,日本也曾有优化自身人口的行动,强制有精神疾病的人结扎,精神病院也有病人非正常死亡

 2 ) 利益的趋势还是道德的沦陷

杀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自己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最高端,随意支配自认为是残次低等的人的生命。这是无耻的,桑心病狂!
二战中德国为了纯净种族,提高种族的质量,开始安乐死那些生病的,有残疾的,住在收容所的人,大部分是儿童!
男主看到事情的真相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被杀死后,找来了杀身之祸。一杯树莓汁了断了无数花朵的生命。
回顾历史,警醒当下,展望未来。
2017.5.24

 3 ) 阳光下的罪恶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在阳光灿烂中缓缓铺开。这么多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让人觉得这大概不会是个悲剧。可是看着看着就觉得连阳光都开始代表残忍。因为每一次太阳的升起都代表着至少三个孩子的死亡。片尾的乌鸦让人觉得在那个年代生而为人不如死后化鸟,至少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

导演选择的小演员表情倔强,眼神中有动物般的戒备,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角色。叙述缓慢而深沉,就像是一本回忆录一样。可是,这些又是谁的回忆?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院长笑容可掬的进入病房,孩子们见到他如同见到邻居叔叔,其中一个戴着腿部矫正器的孩子不停的要求他做旋转木马,他笑眯眯的抱着孩子旋转,画面还很美好,转瞬间他就在生死簿上划去了这孩子的名字。是他讨厌这孩子吗?并不是。这只是“工作”。他内心深处也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帝国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所以在发明出“冇饭”而被帝国的将军赏识时,会兴奋的手足无措,连走路都带着风。这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矛盾的人物。

 4 ) 当我死后,我会变成一只乌鸦

《八月的雾》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也是之前最期待的电影之一,个人觉得这部影片运用非常慢的远焦镜头配合各种精致的人物特写,用非常流畅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影片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观看中确是高度紧张,它看似简单的故事,却直接震撼到了人类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底线,影片结束后,全场不由自主的响起一片掌声,并且人们迟迟没有离场,我想大家都是无法马上从影片中释怀吧,影片的也让我们去思考过去,正视历史。同时小演员的演技太出色,之前在《杰克》中就有关注,这部影片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期待以后的更多精彩作品。

 5 ) 如果他们对你说 你的命一文不值

《八月的雾》让我很想写些什么。

不是第一次看关于纳粹对’劣等人’的安乐死行为的电影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叶尼塞族的孩子ernest在纳粹掌权时被送进一个神经病院里发生的故事。

在战时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神经病院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们。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临时没地方安置的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这里接受治疗。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劣等人’,是拖累他们雅利安人种族优势的害群之马。

Ernest从一开始入院就被说成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喜欢偷窃,喜欢起哄,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能干又内向的孩子。在打杂工作之余,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有口吃的小男孩,瘸了脚但被父母带走的富家孩子,精神病房里需要喂食的女孩,忠于内心和上帝的修女阿姨。。

他的梦想是当市长,一天天等待着父亲来救他出去,可是因为父亲被送进了集中营,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而失去了这个美国梦的希望。

同时,安乐死愈演愈烈,一开始还会送孩子上大巴去指定地点安乐死,现在把安乐死转移在了自己的医院内部。屠杀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也在净化着自己族群的内部缺陷。还变着法子想让安乐死更加不引人注意,不引起公愤和恐慌。当院长向纳粹精英们提出一个新方法杀人时,他们鼓掌了,热烈地鼓掌,为了一个能够更有效杀人的新方法。他们对人性的冷漠让我毛骨悚然。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ernest带着所有人把鱼往天花板上敲的那幕。这一幕和结局是全片仅有的突破阴郁的片段。仿佛这种绝望中还有着一丝突出重围的希望一样。可是对Ernest来说并没有。

纳粹认为自己可以充当上帝,随意夺取无辜人的生命。这个医院里的所有灵魂,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20w人的生命死在安乐死计划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命不值得活下去,你如何反抗?

 6 ) 《八月的雾》有感

/个人感想很xxj不喜就跳过/

《八月的雾》有感 之前说写《香水》的观后感,也没有写(鸽王),今天看完了《八月的雾》真的很难受,再看了简介的那一刻,我就对这个电影很抵触,希特勒年代,发生在病房的事情。如果说之前《希特勒的男孩》是讲述当时的教育体系,来反映当时年代的黑暗,那么《八月的雾》就是讲述了方面除了教育的另一面,病残。 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小男孩Ernst因为在教育所太淘气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人来到了医院,父亲答应来接他,并带他去美国,却因为是流动商贩居无定所被驳回请求,走前承诺两三周后回来接小Ernst却再也没回来过。就这样,突然间来了个护士,她会给小朋友们喝甜甜的果汁,可离奇的是,这些小朋友第二天都会死掉,用突发急性肺炎的方式,那时他才知道这不是医院,这是一个利用药物使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亦或者是孩子毫无选择的安乐死。理由是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未来,我们不需要这些对未来没有贡献的累赘,或是弱者。男孩和同伴试图去阻止,最后却被认为是绊脚石,强行使用了安乐死。 文章的支线让我觉得感人,女孩(原谅我没记住名字)是个有着癫痫的病人,两个人第一次相遇就吵了起来,后来在一次捉迷藏中了解,并成为朋友,一起外出活动中,女孩突发病症,男孩救了她,女孩别别扭扭的在回程中印在男孩脸颊上一个飞快又青涩的吻。夜晚,男孩带女孩来到医院顶部,对她说,我们叶尼赛人会实现愿望,但只能实现一个愿望,你一定要好好考虑告诉我,我帮你实现。在后来,女孩和男孩准备逃离这个可怕的杀人场所,却遭到了导弹的突袭,女孩的腿不再健康,她让男孩自己离开,男孩却说我不会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你。女孩说,这是我的愿望,我唯一的愿望,你答应过会实现的。男孩摘下象征着叶尼赛人标志和信仰的项链交给她,说我走了。男孩最后也没有活下来,成为了那20万茫茫人海中的一员,那为了战争,为了“更好的”希特勒统治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第一,叶尼赛人。希特勒当时的思想,除了日耳曼名族的人其他人都算是“杂种”,理论上都应该清除,而德国需要的是一个高贵的纯种人民。所以才会有当男孩和他父亲说出他是叶尼赛人时,院长的那种轻蔑,并告诉他,作为叶尼赛人,这里就是他最安全的选择。第二,人民对这个政策的麻木和听从。为了给人民交代,政府说明不再用安乐死,背地里却依旧实行着这些可怕的手段,他们会被剥开身体,取出大脑,成为实验品,而最小的才3.4岁左右大。而做了这些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思想错误,认定他们这种人就不值得活着,而自己只是给他们解脱。第三,强者生存,希特勒当时很大的一个主要思想体系就是,病残,同性恋等都视为弱者,视为心里亦或者是生理上的不正常。而他们不需要这些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而国家只需要强者中的强者而已。 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不只是孩子抛开内脏的模样或者是那些员工的冷漠,而是电影结尾的那句“故事改编为真实故事”。

我永远庆幸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

 7 ) 人性最深的恶与善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八月的雾,看完心里非常压抑。影片几乎是完全白描的手法,没有特别的渲染正义或者邪恶,只是把这段二战真实的过往拍出来,让观众自己反思。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悄无声息,围观的人也默不作声,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难得高潮就是一个敲钟的哑巴大叔在发现自己一直很照顾的聋哑小女孩死去后的放声大哭,以及男主小男孩在敬爱的护士去世后,痛苦大骂院长是杀人犯。

而影片最后一段几乎寂静无声的画面切换,只有些若有似无的乌鸦扑楞翅膀的声音,那种张力,几乎把影片的压抑黑暗情绪推到最饱满,心脏似乎也快停止跳动了。所有打着伟大,庞大目标旗帜而做的行为里一定隐藏着人性最深的恶!

 短评

德国二战题材影片,全球第一

3分钟前
  • 郑允昶
  • 力荐

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每年都有这么几部以孩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类型片,有的叫嚣呐喊,有的像本片样涓涓细流。都在面对历史,总有人让你别忘记他们。挺好。

1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拍的很棒,从画面到剧情都属上乘。灭绝人性的长官们、善良的中年护士、被洗脑的年轻护士、犹豫的男医生、态度暧昧的教士、麻木的解剖师、天真无邪身患残疾的儿童及我们最善良的小男主角,角色特点显明。埃勒斯被迫害了,但小女孩和大家说他去了美国,这是希翼也是深深的绝望。而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

1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如果你向叶尼赛人许一个愿望,他不能拒绝。

19分钟前
  • 无鬼斋
  • 推荐

人性的泯灭

2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人性,人心,人先

24分钟前
  • 荆棘鸟
  • 推荐

向来不啻以最坏的恶意面对人性,团体,政党,国家。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估计真的已死。

2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拍的很克制,包括几场高潮戏份都没有太刻意煽情,反而是几个小孩角色间的情谊更让人感触。只给三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类似题材确实太多,如果单纯的以为从孩童视角入手便可先声夺人获得满堂喝彩,那么导演就想的太简单了。客观上来讲,本片在诸多方面都仍存在些许不足,在同题材中仅算中等,远非优秀。

3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沉重压抑

34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怎样一种共鸣才能震撼人心

3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压抑

42分钟前
  • 推荐

冷门好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生死。

46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当人类将自己所不需要的孩子和敌人的孩子都以“关爱”的名义消灭时,我们还何以配生存于世上?

48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理性克制把感情给克制没了。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非常典型的德国电影,两个多小时看似沉闷却暗藏波涛,踏实的剧本稳重的节奏揭开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所谓优胜劣汰的残忍和披着宗教的杀戮。影院上座率一半,大多数都是一个人来看,没有一个迟到的,没有一个随便说话制造噪音的,没有一个提前离场的,最后结束掌声整齐的响了起来。都是尊重电影和自己的人

57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太沉重了!真的无法想象人性到底有多阴暗

58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可怕的犯罪

59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善良来抵抗肮脏的世界,用最德国的方式来批判德国曾犯下错误。

6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选择克制的表达方式并不等同于平淡的叙述。最终,Lossa变成了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心爱女孩的窗前停驻,萦绕的低语,虽有不舍和未达成的愿望,但它告知了灵魂已到达自由之国的喜悦。八月的雾,浓烈而冷寂 弥漫开来,将他的生命扼于其中,期待风吹散雾的那天,有你垂头哭泣的痕迹。

1小时前
  • 鹿不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