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之战

喜剧片美国,英国2017

主演:艾玛·斯通,史蒂夫·卡瑞尔,安德丽娅·赖斯伯勒,娜塔丽·莫瑞丝,萨拉·西尔弗曼,比尔·普尔曼,艾伦·卡明,伊丽莎白·苏,艾瑞克·克里斯蒂安·奥森,弗莱德·阿米森,玛莎·麦萨克,米奇·萨姆纳,杰西卡·麦克娜美

导演:乔纳森·戴顿,维莱莉·法瑞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性别之战 剧照 NO.1性别之战 剧照 NO.2性别之战 剧照 NO.3性别之战 剧照 NO.4性别之战 剧照 NO.5性别之战 剧照 NO.6性别之战 剧照 NO.13性别之战 剧照 NO.14性别之战 剧照 NO.15性别之战 剧照 NO.16性别之战 剧照 NO.17性别之战 剧照 NO.18性别之战 剧照 NO.19性别之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00:06

详细剧情

Steve Carell与Emma Stone将合作影片《BATTLE OF THE SEXES》,影片会由《阳光小美女》的导演 乔纳森·戴顿与维莱莉·法瑞斯执导。关于1973年女子网球选手比利·简·金与Bobby Riggs的跨性别网球大战,这场比赛以金的获胜结束,比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包括让女性获得更大的自尊。

 长篇影评

 1 ) 網球性別大戰的時空背景與性別、性覺醒

註:這篇是寫於電影上映之前


《Battle of the Sexes 胜负反手拍》已在美国上映,台湾要到11下旬或12月初推出。两位女主角Emma Stone(饰演Billie Jean King)和Andrea Riseboroughe(饰演Marilyn Barnett)联手登上8月份同志杂志OUT的封面,不难想见片中的女同含量超越原本的网球性别大战。

以《Little Miss Sunshine 小太阳的愿望》、《Ruby Sparks客制化女神》知名的夫妻档导演,Dayton谈到拍片动机:“We love tennis, don’t get me wrong,But it was the love story that drove us to make this.”(我们热爱网球,但别误会了,是剧中的爱情故事驱动我们)

是的,而且是非常浪漫的爱情。导演指出金恩夫人和美发师Marilyn第一次相识,透过她的头发被轻抚触摸,耳边的声音⋯⋯营造出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情境,简称ASMR,中译为“自发性知觉高潮”,也有人用“颅内高潮”来形容。其实是对于视听触闻的知觉被聚焦,在脑中或是头皮、颈部、耳内产生愉悦的感觉。所以并不限于“高潮”,很多应用在舒压安眠。

其实我们也见识过类似的反应,那就是《Carol》行车经过隧道一景,特芮丝小鹿乱撞,只看得到大特写和飘在半空的声音。

{网球性别大战的时空背景}

除开这段浪漫故事,我们回顾这场比赛的时空背景,虽然社会逐渐进步了,仍然有些历史倒转的现象,这个故事依旧符合现在式。

Bobby Riggs是活跃于40年代的男网好手,1967年荣登网球名人堂,照理应该安享晚年。可能是不干平淡,还想再捞一笔,1973年大放厥词,夸口以他退休状态仍然可以击败当时女网高手。第一场确实如他所愿。他在五月对战当时澳洲新秀Margaret Court,不到一小时即以6比2,6比1获胜。此役被称为“母亲节大屠杀”。

金恩夫人从60年代发迹,到了1970年成为女网顶尖人物。这一年她和8位女网选手为了争取性别平等同工同酬,抗议男网奖金高于女网八倍,独自成立Virginia Slims Circuit巡回赛。美国网球协会并不承认这个巡回赛。到了1973年6月便催生美国女子网球协会相庭抗礼。

金恩夫人接受Bobby Riggs提议,想来也是借力使力,突显性别争议。

两人为这场比赛做足宣传。Riggs继续扮演男性沙猪,激起女性公愤。金恩夫人保持笑容和他合拍公关照。


1973年9月21日比赛现场聚集观众三万人,电视转播估计有九千万人收看。Riggs坐着轿子被美女拉进球场,金恩夫人也被半裸男子像女王般抬进场中央。


金恩夫人以6比4,6比3,6比3彻底击败Riggs。不过很多人怀疑Riggs故意打输,因为他是出了名的赌鬼,很可能阵前营造气势,私底下却押自己输球。

女子网球经此一役,确立不容轻忽的地位。金恩夫人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然而她和Marilyn关系交恶,差点毁掉前半生的努力。

{外遇关系对簿公堂}

金恩夫人在1965年嫁给大学同学Larry King,因为她一直挂夫姓,台湾媒体习惯称她为金恩夫人,而不是比莉珍。

比莉珍在1968年才发现自己有同性倾向。1971年遇见Marilyn Barnett深陷情网。就在同年,她堕胎拿掉小孩,其实是她的婚姻恶化的讯号。她认为两人关系变质不适合有下一代。她更生气丈夫次年擅自对外公开堕胎私事。

为了和Marilyn在一起,比莉珍以私人助理的名义雇用她,带着她参加巡回赛,每月支付600美元薪水,让她住在马里布海滩的价值17万5千美元的高级住宅。金恩先生当然清楚两人关系,在利益考量下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记者还找到1973年网球大战的照片,女友和先生一起当场边应援团,看着比莉珍自己擦汗。



过份牵涉到金钱的感情通常没有好下场。1979年两人闹分手,原本是私下角力。没想到Marilyn在1981年依据Palimony案例告上法庭。

Palimony是指未婚同居伴侣分手后,其中一方依约定提供类似赡养费用。美国最有名的案件是1976年影星Lee Marvin(李马文)被女友控告。这个案子在没有书面合约的情况下成立了。不过不适用于Marilyn,因为同性关系尚未被认可。就算是未婚伴侣,异性恋的合法地位一样高于同性恋。

有报纸说Marilyn意图自杀,从屋顶滚落伤到后背。上法庭时脖子套着护具,坐在轮椅上出场。

这篇1981年5月2日的新闻报导金恩夫人记者会的情况:


Tennis star Billie Jean King admitted Friday that she had a homosexual affair with a woman several years ago, but she call it " a mistake" and asked her fans to show her compassion and understanding.
网球名星金恩夫人周五坦承几年前有同性恋情,这是“一场错误”,希望粉丝能体谅。

Mrs. King, 37, was joined by her husband, Larry and her attorney, Dennis Wasser, at a news conference she called to respond to allegations in a "palimony" lawsuit filed earlier this week Marilyn Barnett, 32, a former hairdresser who claimed she and Mrs. King were lovers.
37岁的金恩夫人由丈夫和律师陪同召开记者会回应先前由32岁的玛丽安提告“赡养费”官司。她曾为发型师,自称是金恩夫人的恋人。

The suit said the tennis star had promised to give Miss Barnett the Malibu beach house she now lives in and to "provide for all of her financial support and needs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指控书提到这位网球名星承诺赠与伯纳小姐现居住的马里布海边别墅,而且“提供她日后所有经济支援和需求”。

Mrs. King told reporters at an airport hotel: " I felt very strongly about this. I've always been above board with the press and I will talk now as I have always talked, from my heart. People's privacy is very important, but unfortunately someone didn't respect that.
金恩夫人告诉记者:“我的情绪很激动。我一向对媒体公开坦白,现在一如往常发自内心。隐私很重要,但有人就是不尊重。”

"I did have an affair with Marilyn, but it was over quite some time ago. I'm very disturbed and shocked that Marilyn would do this in such a selfish way."
“我与玛丽安确实有过恋情,但是已结束多时。我很难过也很讶异,玛丽安这样自私的举动。”

Mrs. King refused to disclose details of her lesbian relationship with Miss Barnett, who claimed in her lawsuit that "sexual intamacies commenced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 after their first date."
金恩夫人拒绝揭露她与伯纳小姐的交往细节,对方宣称“两人约会六个月开始发生亲密关系”

Mrs. King, who has won record 20 Wimbledon championships in singles and doubles, along with scores of other major titles, at first had denied Miss Barnett's allegations.
金恩夫人曾获温布敦20次单打双打冠军。一开始她否认伯纳小姐的指控。


But Friday, against the advice of her attorney, she called the press conference. She entered the room holding her husband's hand. Later, when the press conference was over, the couple kissed. 但是周五,不顾律师反对召开记者会。她和丈夫牵手进入会场。两人离去时还互相亲吻。


比莉珍想尽办法在这场官司“合理化”自己的同性恋情。我在拙著【拉子时代】书里记载1984年1月11日台灣“民生报”提过这件事:
“⋯⋯女运动员的交友范围就更形缩小。在这种情形下,女选手互相暸解、互相慰借,而成同性恋,是很自然的发展。已半退休的女网老将金恩夫人,去年闹出女同性恋赡养费官司,就是被伴她一起『旅行』的秘书恋人猛告一状。金恩夫人在记者会上,坦然承认曾有这段同性恋情时,头倚在丈夫赖瑞・金恩肩上说,她犯了『错』。她很幸运,得到丈夫的支持与谅解。

赖瑞・金恩对这件事的解释是,他逐渐投入金恩夫人的网球事业后,常以经理人的身份(赖瑞为律师)与金恩夫人起争执,这是他不能忍受的。还有,巡回比赛的日子对他是既无聊又疲累,于是,他也就让金恩夫人『放单』,而造成了她那一段历时五年的同性恋情。”

金恩夫妇的关系并未修补言合,撑到1987年,两人还是离婚了。

对照史实,《Battle of the Sexes 胜负反手拍》可能不免美化Marilyn Barnett的形象,甚至是美化了比莉珍本人。但是对自己性倾向的觉醒,这应该是个很好的时代故事。

我特别深感同志也是凡人,有人间的七情六欲,也需要法律的公平正义。

 2 ) 不温不火的女性平权

性别之战 评分:4.0

讲述了美国的女性平权运动,在网球届的一场著名男女性别大战。70年代的美国伟大的女网球手,女子网球排名第一的比利·简·金,为了争取女网球手与男网球手同等的奖金而离开美网联合工会,自己创办了美国女子网球公开赛。这一行为让那些沙文主义的男性不满,尤其是爱赌博的前网球冠军,获得2次温网冠军,55岁的鲍比为了奖金和赌博,而像比利下战书,准备来一场性别大战,但是比利知道他只是哗众取宠,并没有答应。他只好去找女网第二名玛格丽特,也是刚赢了状态不佳的比利,暂时跃居第一位。他轻而易举地打败了玛格丽特,还大放厥词,贬低、鄙视女性,气焰更加嚣张,惹得比利不得不应战,以推进得来不易的男女平权的更进一步。经过精心准备的比利赢得了这场比赛,像世界证明了女性不是花瓶,而是真正的半边天,理应得到尊重。

电影像流水账一样,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甚至每个转折点都很平淡无奇:1.因为和女人出轨了,没有全心全意地准备比赛所以会输?2.因为轻敌,不考虑自己的年龄,鲍比对决战一点都不准备,这个人物确实很自负、自以为是、自我、痴迷赌博,但曾经获得辉煌成绩的人,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完全不在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是太自负还是根本就是因为婚姻的不如意而自我放弃了呢?3.也没有点明女性平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而电影放在2017年的现在,女性平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的共识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快人心了;4.更没有体现出网球是一项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肌肉力量决定了球速,跑动回球的速度是决胜的两大要素,这对于女性来说都是天生的劣势,所以赢得这种比赛是极其艰难的,而电影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只是浅尝辄止地带过了。所以,在最终比利胜利的时候,观众的兴奋感也没有被挑起来。这是最容易挑动观众high点的一个角度,导演和编剧却完全摒弃不用,太可惜了!

 3 ) 转载一篇 网球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战——电影《性别大战》背后的故事

转载自公众号 一个网球记者写的影评

原作者Tennis Channel专栏作者Steve Flink

翻译 tennispie 网球派

翻译原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jGTW27qhMCs5Z9HuNVrXbw

这场比赛幕后的种种写的挺详细的。

三万多名球迷亲临现场,五千多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网球史上最吸睛的比赛是哪一场?不是巅峰对决的大满贯决赛,也不是群星云集的表演赛,而是发生在1973年的休斯顿,一场由鲍比·里格斯和比利·简·金联袂上演的世纪大战。

今年,电影《性别大战》的上映再次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回四十年前,然而时过境迁,残存在球迷记忆中的片段,也许只剩下两个名字和一个赛果,对于比赛的历史意义,大多数人则无从知晓。事实上,正是那场比赛,彻底的改变了网球运动的发展轨迹,也打响了女子网球进阶成为世界首席女子运动的第一枪。今天,不如通过网球记者史蒂夫·弗林克的这篇跨界影评,去回味这场比赛背后的故事,一道追溯那个年代的网球世界。

作为一名网球记者,我已经在这一行工作了近45年,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研究这项运动的历史。但今天,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我很高兴能和影迷、球迷们分享观影的感受,这部电影就是新近上映的《性别之战》。

顾名思义,电影围绕著名的“性别大战”展开。1973年9月20日,那场比赛在休斯敦的阿斯托洛体育场进行,对阵双方是比利·简·金与鲍比·里格斯,有至少30472名观众到场观看了比赛,还有5000多万名观众通过美国ABC电视台收看了直播。彼时,29岁的比利·简·金已经迈入职业生涯后期,退役许久的鲍比·里格斯也55岁高龄了,在转入职业网坛前,他曾于1939年以业余球员的身份,夺得温网单双混三冠。

而这部电影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同时反映了比利·简·金以及里格斯的个人生活:包括前者的同志身份以及后者短暂的婚姻与赌博成瘾的恶习,这些都为影片的故事情节增添了张力,也使其受众范围变得更广。不仅如此,影片还深度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体育文化,以及那时的网球世界。

在我看来,《性别之战》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一流。首先,演员的实力非常出众,新晋奥斯卡影后艾玛·斯通扮演了比利·简·金,她的演技无可挑剔,细腻重现了这位冠军的内心及神韵,就连说话的方式都再现得恰到好处。

对于比利·简·金的习惯和癖好,艾玛·斯通也拿捏得很准确。她的表演证明了其出色的演技、对角色的深入钻研和将角色塑造到极致的态度。同样地,在外形、行事风格、声音和性格上,卡瑞尔也完美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时而有趣、时而易怒、又时而出奇敏感的鲍比·里格斯。

他们合力让观众意识到里格斯和比利·简·金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有实力,但也脆弱,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但也会自我怀疑。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人为观众上演了一场从未有过的网球对决,许多观看这场比赛的人,之前甚至都没看过任何一场网球比赛。

同时,影片还逼真地刻画了1970-1973年间的网球世界,在这场性别大战之前,女运动员们已经发起了多年的“性别大战”。

几十年来,这项运动都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用来约束球员的规则也越发成熟,而在其发展进程中,格拉蒂斯·赫德曼是位不可替代的人物。1953年,她创立了《世界网球杂志》,每个月她都会发表观点犀利的文章。凭借正直而严肃的性格以及对网球运动的贡献,她在网球圈内广受欢迎。

1970年,赫德曼召集了包括她的女儿朱莉和比利·简·金在内的八位女球员,与她们签下了价值一美元的象征性职业合同。随后,赫德曼说服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乔·卡尔曼,赞助了一项只有女球员参赛的比赛,即“Virginia Slims”锦标赛。一年后,在比利·简·金的运作下,这项赛事逐渐壮大起来。

说到比利·简·金,就不得不提同时代的另一个伟大名字——杰克·克拉默。克拉默的业余网球生涯堪称完美,1946和1947年他拿到了美网冠军,同时还在1947年拿下了温网冠军。在转战职业网坛后,他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里格斯、潘乔·冈萨雷斯甚至是潘乔·塞古拉等同时代球员,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他向来被很多人视作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网球运动员之一。

日后,克拉默又致力于推动职业巡回赛的发展,他年复一年地与顶尖业余选手签下合同,希望见证公开赛年代的诞生。他是网球运动中扮演角色最多的领袖,在我看来是“最能代表20世纪网坛的人“。

此外,他还推动了网球器材的蓬勃发展。威尔胜体育用品公司就曾将他的名字刻在最畅销的球拍上多年,“克拉默”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不仅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他都是美国电视台以及BBC最出色的网球评论员。

同时在那些年间,克拉默也有很大的话语权。1970年诞生的“大奖赛”就出自他的提议,而到了1972年ATP成立时,他又被选为第一任执行总裁。

1973年,就在这场性别大战开始前的几个月,为了声援因错过参加戴维斯杯而遭到南斯拉夫联盟停赛处罚的尼基·皮利奇,克拉默坚定而无畏地选择与阿瑟·阿什、罗德·拉沃尔等人,一起抵制那年的温网比赛。克拉默知道自己注定会遭受英国媒体的尖刻批评,但他甘愿承担这些,因为球员们是在代表皮利奇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因为在他们看来,国际网联对比利奇实施的禁赛是不公平的。

我之所以回忆克拉默的这些经历,是因为很多观影者不知道,他是一位如此有影响力的人物,而电影本身所触及到的情节也有限,所以我认为观众需要对他多些了解,“Mr.Tennis”的名号并不是平白得来的。

1970年,由克拉默运营的西南太平洋锦标赛备受瞩目,但在奖金方面,男单冠军能拿到12500美元,而女单冠军只有1500美元。在总奖金为50000美元的情况下,女球员只能拿到7500美元。金夫人和赫德曼建议他重新考虑奖金的分配,可克拉默拒绝了。因此,赫德曼决定和其他顶尖女球员一起抵制西南太平洋锦标赛,这其中包括南希·里奇和卡萨尔斯。于是她们决定参加在休斯敦举办的、只有9个人参加的“Virginia Slims”比赛。

1973的世界和如今大不一样,那时的普遍观点是,人们更乐意看男子比赛,不仅是克拉默,就连权贵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女球员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办法进行抗争,最终她们也的确如愿了。

当时的美国草地网球协会拒绝认可赫德曼和比利·简·金举办的“Virginia Slims”赛事。赫德曼在《世界网球杂志》上披露,当时的美国草地网协主席马丁给在休斯敦参赛的女球员发了封电报,宣布对她们处以禁赛,而且她们不再有世界排名,也没有资格参加怀特曼杯或是联合会杯的比赛。

而电影中最具冲击力的镜头,就是克拉默与比利·简·金的直接冲突,那时离这场性别大战开始已经越来越近了。克拉默作为三位解说员之一被ABC台邀请,他当然支持里格斯,毕竟两人是多年的朋友。解说之一的霍华德·科塞尔保持中立,而另一位解说卡萨尔斯,则是金夫人长期的双打搭档兼好友。

然而金夫人坚决表示,如果克拉默参与其中,那么她就退出。在电影中两人进行了一番气氛紧张的对话,克拉默最终决定不参与解说,好让比赛顺利进行,最后斯科特取代了他的位置。

电影将克拉默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罪人”和笑柄,可在我看来,克拉默理应获得更多的尊重,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克拉默为网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诚然,他看不上比利·简·金和赫德曼等女球员,但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整个网球运动,包括被他看低的女子网球能否蓬勃地发展下去,我很怀疑。

“性别大战”中的很多精彩回合,都被展现在了电影中。2005年排名曾来到生涯最高第18位,并且击败过费德勒、纳达尔以及阿加西等名将的美国人斯帕代亚,在影片中担任了卡瑞尔的替身,还参与了不少镜头外的工作,他做得非常出色。

之前我提到,演员的演技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但同时,观众也想知道这场性别大战的由来。1973年,55岁的里格斯宣称男女球员之间的网球水平犹如云泥之别,即便是年过半百的自己,依旧能够战胜顶尖的女子选手。

起初里格斯向比利·简·金发起了挑战,但被后者拒绝了,于是他又将目光锁定在玛格丽特·考特身上。澳洲人在当年参加的24站比赛中斩获了23座冠军,并且垄断着世界第一。然而这样的巅峰状态,遇上了里格斯却输了个2-6/1-6的悬殊比分。在这场“母亲节大屠杀”后,里格斯也登上了《时代》周刊和《体育画报》的封面。

这是一场很多人不曾知晓的比赛,而考特的惨败也为四个月后第二场性别大战铺好了舞台。为了捍卫女子网球的尊严,比利·简·金别无选择。在那场创造全球收视纪录的伟大比赛中,金夫人不负众望击败里格斯,为女性正名。

但对于考特来说,这个结果多少让她尴尬。 “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错误,虽然它当时看起来很珍贵。”考特谈到自己和里格斯的比赛时说道,“我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比赛就这样结束了。”而一直被她压制着的竞争对手金夫人,则没有犯这种错误,她不仅赢下了性别大战,也在当时网坛美澳之争的主旋律中,成功为美国网球正名。

也正是这场比赛的影响,美网在1973年当年迈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步。而在女运动员们的争取下,直到2001年,澳网成为了第二个实现男女同酬的大满贯。2006年,法网加入到这一行列。而保守的温网最终在2007年宣布男女奖金平等,宣告了四大满贯的男女同酬终于实现。这一切,也为女子网球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女子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性别大战过去几年后,有人爆出鲍比·里格斯是故意“放水”。长久以来他嗜赌成性,在这之前甚至已经欠下十多万美元的赌债,因此在比赛前,他下了极大赌注买自己输球。随着里格斯的逝世,球迷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真相,但从另一场性别大战中,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出些端倪。

1993年,纳夫拉蒂诺娃和康纳斯重现了二十年前的经典,然而比赛事本身更受瞩目的,是康纳斯在多年之后的爆料。美国人在自传《The Outsider》中承认,赛前他押了自己100万美元,能直落两盘取胜且丢掉的局数不超过八局。尽管康纳斯一上来便以1-3落后,但最终还是以7-5/6-2取胜,惊险赢得豪赌。

更劲爆的还在后头,康纳斯不仅拿自己开刀,更是爆料了里格斯也在这场比赛前下了赌注。也正是康纳斯的爆料,让人们更加怀疑,里格斯在二十年那场性别大战中动过手脚。

回到电影本身,尽管有不足之处,但这部影片在不少地方都体现了它的成功。比利·简·金的胜利以及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这项他们之前未曾关注的项目,这是制片商、演员、导演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取得的成果。这部影片体现了比利·简·金对于男女平权的追求,倡导女权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变得不再重要,这只是一种对于平等以及尊重的诉求。

原文链接:

http://tennischannel.com/reporters//steve-flink-battle-of-the-sexes-should-be-celebrated

 4 ) 还行,不要乱

虽然是夫妻导演,但是军队里只有一个头。即便是夫妻,也难免有分裂的感觉。如果男的全部负责直男部分,女的全部负责女权部分。拍的时候,不许通气。再往一起剪辑。会更有意思。

男的那条线是非常完整的,很漂亮,他只是反抗他妻子的女权或者说霸权。赢了一辆劳斯莱斯还要被赶出家门也是醉了。在戒赌中心那里的一番豪言壮语也是一种反抗的表现。而女主的线就稍微乱了一点。比如说到底是女权,还是女同。两者都是,那抗争的核心在哪里?是无所顾忌的至死不渝去搞爱情,还是赌上前程去搞女权?

最后发现爱情对她来说什么都不是,男伴侣和女伴侣都影响她打球,打球最重要。高于一切乱七八糟的。你们影响我打球的心态就都给我滚。这也是彻头彻尾的女权。只是这样的话,与那个女同爱情和服装师最后的预言梗就会乱套。服装师说世界有一天会正视我们这种人,有点往同性恋群体的性质上去偏。不是世界会正视我们女人。而女主的爱情在比赛前就被她踢开了。她的这一战不是为了同性爱情的这个事。整个电影都在塑造这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双性恋,什么走路像男人。既是我不接受来自你们男权社会给我的定义,我就是我。所以最后如果服装师没有把意思往同性人群上引,是都可以合理的。比如是女经纪人跟她最后话术一番,或者谁谁,反正是女人跟她话术一番,就能符合《性别之战》的主题了。

 5 ) 相当有趣地对女性地位改变的回顾

很显然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但也不乏是一场相当有趣地对人类进化史的回顾。片中到处都是贬低女性的言论,甚至都是公开在电视上,那看得真是让人生气,甚至觉得不可思议。40年前,可以直接在电视上说女人只配呆在卧室和厨房,现在要是这样说,那简直不堪设想。

如果不说这是真人真事,片中很多公开侮辱女性的言论真的令人乍舌,相信任何文明国家的人都会觉得很吃惊,这样的事发生在40年前的美国,也许依然发生在很多地方。还记得去年某位知名电视主持人和某位总统竞选者在车里说出所谓locker room talk侮辱女性的话被公之于众,后果是某位主持人马上被开除,踢出娱乐圈,再也无人问津。据说都要去进行心理治疗。而另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这样看来,好像40年,改变的也不多。

本片正是给人这种感觉:女性争取平等地位已经获得了很大成绩,比如很多职业里,男女获得的工资标准是一样的。但又有很多职业里,男女至今没有实现平等。而且扎根于某些人思想里对女性的鄙视依然没变,只是从在电视上变成了locker room talk。

这也是为何石头妹艾玛·斯通这次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典型也是非常好的例子,她其实不仅只是赢了这场比赛,而是从这场比赛开始前,她就已经为女性作出了表率:向不公平和不受尊重的待遇说不。 这场比赛,虽然看起来很激烈,但意义并不大。首先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人比赛本来就是违背公平原则,但在备受讽刺后,女选手能做的只能是接受挑战,用比分回敬对方,说白了还是被逼到了这个地步的一种还击。因此当女主赢了比赛,她却没有真的很开心,而是失声痛哭。为何,她要拼命去打败一个歧视女性的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因为要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听她的观念,正眼看她。我想,很多女性在学业、事业上打拼都是为了这点。

艾玛全片素颜表演绝对值得提名,但并不能算是超越了她之前的表演经历。反而是史蒂夫·卡瑞尔把这个大嘴巴、歧视女性又爱赌博的Bobby Riggs演得可恨又可笑,十分滑稽。这个角色的很多行为真的让我想起某位领导人,他越是说让人大跌眼镜、颠覆三观的话,反而越受欢迎。很多行为让人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骂。我个人觉得卡瑞尔也很值得提名。

本片是在希拉里输掉选举之前拍摄的。如果希拉里赢了,看到这部电影的感觉会更不同。然而不是每次比赛都公平,特别是无法用一定体育规则和得分去衡量的美国大选。当初希拉里是怎么输掉这场“比赛”都没人能说清,或甚至是否最终的结果真的是公正的都很难说。但那场大选其实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很多这样的女性选手,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还在路上,为了赢得尊重而努力,就算这个不够好,还会有下一个。

 6 ) 标准冲奥作品

先讲优点,女权激进程度的把握非常好,“I never said women are better. They just need to be respected and paid equally to man.”就是全片的主旨了。石头姐的演技稳定发挥没的说,Steve把贱兮兮也演到了刚好,让人有点生气也有点理解。

然后就是一些鸡肋:
1. 开篇没多久就在理发店讲Billie和Marilyn的暧昧火花,我说这也太突然了吧???上一秒还是大家风风火火地凹造型准备开发布会向世界宣战下一秒就直接开始俩人的大脸特写和不可描述的氛围???一点铺垫都没有的???我是一个很开放的人,对于同性恋完全理解且认为非常正常,但这个电影在情节处理上实在是太突兀了。

2. 这电影究竟是在讲Battle of the sexes这个事儿,还是在讲Billie Jean King这个人?如果是说事儿,在最后的决赛环节画面表现就太弱了,竟然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你当你是拍电视转播呢?太潦草了。在体育竞技的视听语言上这电影甚至比不上炮总的体育爱情片Wimbledom,或者阿三的女性平权电影摔跤爸爸。 如果你是想讲Billie这个人,那也应该讲清楚她为什么在那么多同时代的女同胞中脱颖而出勇敢地开始平权运动,她平权的心理缘由有何而来,后半生又如何为此奔走,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这电影无论是讲事儿还是讲人都略有不足。

3.配乐。电影原声在尽力恢复六七十年代的风格看得出导演的用心,但不得不说有时候音乐和画面脱节了。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和去年《卡罗尔》相似的配乐,但有强行用配乐烘托情节的嫌疑。好的电影配乐不应喧宾夺主,而应该是妙得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又能突然注意到它并为它拍案叫绝,就像Hans Zimmer 为星际穿越的配乐。

 7 ) It's a question

女性是否需要在每个方面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待遇?这个问题或许是个好命题用来辩论。我是绝对的反方,《性别之战》不是女性的胜利,更多的原因是对战双方是正值黄金时期的顶级女子运动员和55岁退役多年大腹便便的老头,要求对方是黄金时期的顶级男子运动员显然忽视了生理差别,但至少是服役期的能代表男子网球一般水平的运动员才不算胜之不武吧?我不反对这个电影的价值观,但对战方太弱,这种胜利属于自嗨!

要求女子冠军奖金与男子相同,这就相当于,我国的足球太烂,我们要求选出一批跟我国水平差不多的队伍单独比赛,最后决出的冠军要求与世界杯冠军奖金相同。我国足球当然不会这么做,但为什么女性网球这么做就被大力宣扬呢?女子网球奖金较少只能是其观赏性较弱,其他的诸如女子网球因为吸引较少的观众和赞助商这样的理由这是没有道理的。

性别平等是我所得到的与我的性别无关,我失去的亦与之无关。不是所有的其他所有!

 短评

石头姐演Billie Jean还是石头姐,但卡瑞尔演Bobby就好像真的是Bobby了。

6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60/100 无论从复杂程度还是对后来深远的影响,金领衔建立WTA及推动同酬更有潜力拍成佳作。性别大战自然名噪一时,但由于卷入赌球疑云等原因实际上偏噱头一点。本片选择后者切入,目的就是为了直抓平权主题,但实际上一直不敢触碰核心问题,反倒是安排了过多的私生活情节。Emma只能说凑乎

11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金马54#阳光小美女双导真是越来越平庸套路,石头姐好像也进入影后魔咒,还不如真实人物有气质,做作弄得跟不白的迈克尔杰克逊似的,同性戏也很心不在焉,没有重点,有些消费女性平权,卡瑞尔反观还不错,比赛场面替身明显也是乏力。

14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不好不坏的那种人物传记片 废话的比重占的还是太多了 反倒最后的性别之战倒是一笔带过 两位主演表现都不错 在Trump Era这部电影还是能得到很多关注吧

19分钟前
  • MR.Charles
  • 还行

完美地定义了什么叫无聊与平庸。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中规中矩吧,毕竟年代比较久了。Sarah Silverman和Alan Cumming的角色感觉是想塑造成搞笑的,但没有挖掘好。最出彩的是Steve Carell,就很欠打。

24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不只是女权,更多是平权。Billie Jean King追求的不是打败男性,而是证明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性不只属于卧室和厨房等今天看来最基本的东西。时代在改变,BJK就是改变时代的人之一。平权呈现>女同爱情>运动题材。石头我爱你,有多爱加菲就有多爱你~~~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大篇幅在写性取向之战,虽然和sexism都可归在“平权”这把大伞下,但并无本质关联啊。是性别大战本身除了终极一战没啥好写么?一堆Carol式柔焦特写的谈情片段觉得有点为了拓宽受众而强行加戏。重点是,比赛本身是Rigg的赌局+秀,无论谁输谁赢,都不能说明任何性别胜利,太象征了

28分钟前
  • Helicopter
  • 还行

传记,讲女性平权运动,但是又有很大篇幅描述同性,所以能不能挑个重点讲。还有后面结局,上一分钟还卧病躺床压力大退赛,下一分钟出现就精神饱满轻松比赛,反而对bobby玩乐大量篇幅。就不该用两条线啊,说了billie的平权和同性,又说了bobby的婚姻家庭,到最后都只说了一点。

32分钟前
  • 无姓之人
  • 较差

梁咏琪

36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以为是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看完才发现LGBT平权大概才是编剧想说的。可惜电影并没有把这两件很重要的事通过这场比赛传达出来。如果是同工同酬,完全可以比较BJK和考特的技术特长分析;如果是LGBT主题,那… 大概这个比赛做个背景板就好了吧。史蒂夫卡瑞尔神还原啊

4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这真的是一部让我极其失望的片子。1. 难道这对同性恋不是在打着“朋友”的旗帜欺骗所有人?2. 不管是同性出轨异性出轨还是双性出轨,难道不都是出轨?最后三人和谐同框?3. 性别歧视是歧视,年龄歧视不是歧视?29岁的天天训练的人战胜一个55岁的放松警惕的人有什么好光荣?

45分钟前
  • 想想cathy
  • 很差

Battle of the Sexes isn't just about Billy Jean King, it's not diminishing Bobby Riggs or men in general. You cheer for King's victory, but you also fall for Riggs. Empowering isn't about women have to win and men have to lose. It's about balance. It's R.E.S.P.E.C.T.

46分钟前
  • Yijun
  • 力荐

多好的故事,拍的这么平庸且表面化。前面的铺垫无聊透顶,连后面的比赛都没有激情。就这么浮皮潦草的拍完了。

4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丈夫人真好

4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2.5 我就拿它跟“Borg/McEnroe”比。

50分钟前
  • vivi
  • 较差

除了史蒂夫·卡瑞尔依然稳定外,一切都很平庸。

5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历史和时代是由这样自尊自强的女性所改写。看到末尾激动得跟着鼓起掌来,平权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了?这就开始觉得政治正确走火入魔了?事实上这样的平权片不是太多了,是远远不够。Someday, we wil be free to be who we are, and love who we love. 有一天,我们会自由做我们自己,自由爱我们所爱。

5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从女权到同性平权,想说的有点多,反而干扰了剧情,让中间有点乱,不过最后的决战处理得挺好,从之前的嬉闹变得严肃,7分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是尊重,而不是要求更好。” 自带偶像滤镜看男神演戏,努力要挑刺,又挑不出来刺了--但能紧凑些就更好。【指路HBO2013年的纪录片:在Bobby生前最后的日子,Billie一直和他保持频繁的联系,并在他死前的前一夜说道“I Love You”。】这一场大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成全了曾遭遇困境的他们。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