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机

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70

主演:凌波,关山,焦姣

导演:穆時杰

播放地址

 剧照

杀机 剧照 NO.1杀机 剧照 NO.2杀机 剧照 NO.3杀机 剧照 NO.4杀机 剧照 NO.5杀机 剧照 NO.6杀机 剧照 NO.13杀机 剧照 NO.14杀机 剧照 NO.15杀机 剧照 NO.16杀机 剧照 NO.17杀机 剧照 NO.18杀机 剧照 NO.19杀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0 05:52

详细剧情

小明星辛麗(凌波)本來就是為了錢與張立德(關山)結婚,後來無意中知道丈夫與女作家(焦姣)有一段情,更促使她謀奪家產的決心,為了設計殺夫,不惜邀請丈夫的舊情人來港名為代其編寫劇本,實作煙幕,又買通曾有犯罪把柄在她手中的醫生行兇,不料卻反遭張立德擊斃……

 长篇影评

 1 ) 黑暗记者崛起

许多年之后,凝视着抽屉角落里的那只曾属于一个警卫的旧手表,视频制作新闻公司的总裁Louis Bloom将会回想起自己被废料厂老板拒绝后路经车祸现场的那个晚上。

中国有句老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Nightcrawler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自强好学的街头蟊贼通过出售独家现场视频而进入新闻界的黑色发家史。

通过盗窃倒卖金属原料为生的Louis Bloom试图寻找一份长久的工作却因自己的身份屡遭拒绝。他无意间发现各种事故命案现场的第一手视频资料能够卖给电视台并获得高额回报,于是凭借偷来的自行车换取了一台手持DV和一只警用对讲机,从此作为第一手视频资料提供者走上了新闻媒体从业之路。

从拍摄新闻到制造新闻,从打击竞争对手到清理自家门户,从与电视台关键人士构建私人关系到成立及推广自己的公司,Lou的成功之路的铺设,不仅仅来自于其勤奋的学习和卖命的工作,更是源于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的卑劣行径。当然,像所有黑色的讽刺故事一样,影片在Lou的公司成立,队伍壮大之际适时而止,只留下一轮清冷的满月照耀着的城市夜空。

与其说是剧情片,Nightcrawler更像是一部虚拟人物的传记电影。电影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故事,桥段和设置都中规中矩。影片素质值得4星,但Jake Gyllenhal对主人公Lou Bloom的塑造再次奉献了一次价值5星的影帝级别演出。据说为了成功塑造Lou Bloom的形象,Jake通过日跑15英里和嚼口香糖的节食方法成功减掉30磅(减肥技能get= = p.s. 小李子距离影帝可能就欠一次减肥)。当这个清瘦,目光如炬的男人面带着微笑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其嘴角异样的扭曲和深渊般的眼神感受到隐匿其间的阴鸷与阵阵寒意。这张脸孔几乎能让人忘却掉断背山里那个温暖的牛仔和源代码里那个不知所措的特工。

虽然Lou是绝对的主角,本片似乎却没有试图去挖掘人物内心,或是刻画一个复杂而立体,纠结的人物肖像。相反,我们的视角几乎和Lou摄像机中的视角一样,冰冷而有距离感,我们无法看透人物内心。这个人物的特质则是由剧情一步步推进下展示出来的,这通常是一般商业片中对于反派的叙述方式,但本片中反派即是主人公。

影片在人物发展上几乎没有任何设置悬疑的噱头——从片头Lou袭击警卫抢夺手表开始,他的人格基本已经定义完成。这样一个戏剧人物其实很典型:聪明(更准确的讲是street smart),圆滑,残酷,野心,无所不用其极。之后其行为与情节走向几乎就是在不断地对此加以验证而已。所以他的投机钻营,伪装,获得青睐,利用关系,卖队友,其实都是由人物本身限定下的情理之中的必然而已。

而所有另剧情引人入胜的意料之外基本都出于主角和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于外部事件的处理方式。后者当然就是各种新闻素材了,除了小试牛刀的几个事故命案现场,叙事重点全部押在了作为Lou职业生命的转折点的豪宅多人命案上。惊险、悬疑要素的运用恰到好处,甚至加入了一场精彩的飙车戏。

相比之下,人物关系其实才更是亮点所在。在此不得不赞叹下本片配角相当出彩的演绎,尤其是Rene Russo出演的徐娘半老的新闻导播Nina与Riz Ahmed出演的标准市井气质的打工仔Rick,这两位与主角关系最密切的事业上的合伙人。二人的阐释真实而鲜明,相比主角更加贴近正常人,Nina的虚荣与妥协,Rick的勤奋与自私,使得整片的人性层次更加丰满,而对于主角阴鸷的个性衬托得愈加明显。

无论是这些同业的被利用者,抑或Lou道路上的绊脚石,如行业竞争者Joe和对主角起疑心的警探Frontieri,这些人都无一不被Lou玩弄于股掌。Lou作为新闻线索采集人的成功部分固然离不开其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勤奋学习,但影片显然更多着力于其无师自通的职场江湖厚黑学。

任我行老前辈教育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要想在江湖的险恶风浪中弄潮,就要把握人心。Lou显然深谙此道。对于位居高位的导播Nina,从男人角度给予的审美上的夸赞,从下级角度给予的服从权威的敬仰,以及关系动摇时对于其核心利益的一针见血,这些软硬兼施的伎俩便将这位老江湖牢牢掌控。Lou的成功攻略在于他清楚地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他只需把两个人的共同利益绑定给她看,如是而已。

而Lou对Rick的掌控相比之下却并没这么顺利,Lou犯下了和许多领导同样的失误:把下属想象得太过简单。残酷剥削Rick低薪劳动力的同时,Lou试图通过许其以公司副总裁的高位稳定军心——跟我好好干,将来我们上了市还怕缺钱吗?这几乎是所有创业老板对求涨工资的员工说过的话。可惜90%的创业公司都会跪,能混出名堂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员工又不是傻子——不行,现在就分红!Rick失策于从没真正看穿自己的老板,不但要钱,居然还敢班门弄斧向Lou勒索。于是,当Lou发现唯命是从的小弟已经变成定时炸弹时,便很聪明地做了让步并借他人之手除掉了他。

至于作为竞争者的Joe,也算是Lou入行的启蒙人。Joe被初出茅庐的黑马抢了生意,便利用自己早入行攒下的积蓄升级人手和设备。既然拉拢Lou不得,便用实力对Lou进行打压。Lou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情形下谈判是无效的,便干净利落地下黑手阴了对方。至于警探们,苦于既没有证据又不是福尔摩斯更不是主角,那么只好眼睁睁看着Lou摆出一副配合的态度却真话半点没有地满嘴跑火车,最后从容走人。没办法,就Lou这一副不可一世的德行估计也是网上自学了法律的。

影片的结尾很暧昧,背负罪孽的Lou心安理得地逍遥法外,壮大队伍。无论是无奈或愤慨,这种结局其实充满了赤裸的现实意味。类似的以传统概念的反派作为胜利者的电影其实也不算少,除去刻意设置反转的,曾经备受争论的《天生杀人狂》,近期的Gone Girl,都与此类似。

这固然会对观影人带来道德上的冲击与违和感,但其实电影本身很谨慎地选择了客观中立的叙述方式,不带任何道德批判的意味,而是把思考留给读者。本片的主角Lou是一个极端的典型,同样是躲在阴暗的屋子里浇灌窗前的绿色植物,却不似杀手Leon一样在冷酷下隐藏自己的温情一面。他在道德和人性上几乎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反派。本是优良品质的上进好学在他身上也只是沦为功利的阶梯。

对于这样一个道德上没有什么讨论间的角色,影片固然不是想以其为范本诱导无知少年进行效仿。即便有很多人情世故,玩弄心计甚至创业经验,但更多是针砭现实的黑色桥段。有志于职场打拼的同学可以一笑了之,相关经验请去翻随便一本成功学书籍,上面写得更清楚且不犯法。

这个人是坏人,然后呢?影片如果试图额外讲点什么的话,应该是让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坏人”成功的原因吧。在新闻媒体这个生态圈里,新闻如同能量沿着食物链层层递进,从记者传递给电视台,又由电视台制作成新闻节目广播给观众;但金钱食物链的流动则相反,电视台的收视率决定着观众人数,收视率越高则电视台从广告公司获利越多。显然相比之下,金钱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流向,于是电视台绞尽脑汁抬高收视率,并由此决定了新闻记者的报道方向。这也就为Lou这种人的存在提供了生态位。

对于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似乎美帝电视台和CCTV意见不一致。影片再次抓住新闻媒体和观众的品味狠狠打脸,导播Nina告诉Lou,大家要看血腥的,刺激的,反正人家也是夜间档。Nina还起了一堆烂俗的标题“Horror House”、“Horror Night”......很蠢很低级却很抓眼球,目的达成。比起美剧新闻编辑室里面理想主义的传媒精英们所选择的吃力不讨好的教化群众之路,直接迎合群众是一件容易得多的事情,更何况有利益输送作为鸡血。甲方乙方里面“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献的”在本片中直译过来就是“只要能让收视率提高,违个法什么的也做给你看”。

故事背景的洛杉矶作为美国大熔炉的代表当然也不忘被拉出来躺枪。即便本片没有像《撞车》那样明显地把问题摆在台面上,但不可否认种族和贫富的差距问题在洛城中暗流涌动,如同夜幕下无灯的黑暗角落。白人、富人区这样的新闻关键词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而少数族裔则基本上与底层和贫困相联系。因此白人在富人区被枪杀的新闻价值在各个元素上都远远大于拉丁裔打工族们的车祸死伤。Rick的选角Riz Ahmed为英籍巴基斯坦裔,赋予Rick的种族设定似乎也另有意味——低薪,吃苦耐劳,非法劳工。而在这样一个罪案频发的大都市,Rick和Joe这样底层人所遭遇的不幸自然也不会引起警方过多关注,Lou也得以凭借并不高明的手段逃脱制裁。

主角Lou的奋斗之路恰恰是沿着这个社会丑陋的裂痕,他洞悉规则利用规则,并利用同样在规则间游刃有余的那些人。没有资本的蛊惑,没有敢于蔑视规则的Nina这样的媒体人,也就没有Lou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这些都存在。

讽刺的是,无论这第一桶金是多么的肮脏,站在其上走出的胜利者总能轻易地洗掉这些污秽和鲜血,带着光鲜亮丽的微笑出现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他们会西装革履自信非凡地谈笑风生,回忆自己筚路蓝缕的创业维艰,也许会偶尔为早已踢出游戏之外曾经的队友们表示下惋惜,但那些沾血的腕表永远都只能放置在最隐秘的角落或垃圾桶底。就像美洲殖民者们的滔天罪行被欧洲宫廷殿堂的金碧辉煌所掩盖,血债累累的哥伦布至今却被奉为英雄受人景仰,人类文明在或大或小的尺度上一直都在被利益扭曲着。电影能做到也只是披露下真相的一角,而残酷且无奈的是我们一样对这植根于人类文明的现实无能为力。金钱不是原罪,人性才是。

 2 ) 来随我大笑

这部电影让我笑的方式,使我想到了American Psycho / 美国精神病人 (2000),关于我对那部电影的评价,请看我拍的短片:
A站:http://www.acfun.tv/v/ac2335131
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

《夜行者》的故事发生在经济萧条的当代都市洛杉矶。电影的主角Lou Bloom (Jake Gyllenhaal) 在寻找一条职业道路,他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职业,但他却对“有职业”这个目标非常痴心。巧合中他看到了一项不怎么知名的职业——在夜间抢先奔赴各种事故现场拍摄影像,卖给电视台——“如果有血,就上头条”。他起步尝试这份工就做得还不错,接着我们发现,他貌似“太过于擅长”这份职业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疯狂、痴迷、甚至精神有问题、却非常擅长“展现”自己的人,如何获得成功的故事。你一看到他就会觉得他是那种晚上不睡觉在网上学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潜在老板前推销自己”的人。他的口才特别的出众,他为了给自己的职业铺路而进行人际联络、为自己推销的方式非常工整,也很格式化、八股化——虽然像背书,但却在他熟练的掌握之下显得自然,用在对的场合会非常加分。只不过,我们慢慢的就认识到,他给别人“展现”的并不是真的自己,真实的他跟自己展现的“那个他”是游离开来的,他不理解那些“格式”的意义,没有能力真正的跟人交流,以至于经常把那“格式”用错场合——其效果,要么就是引人哈哈大笑的黑色幽默,要么就是逼人瑟瑟发抖的寂静恐怖,要么甚至两种效果同时兼有。从头到尾,这个角色的精神问题都让人有一丝不安,但剧本牛逼的一点就在于,虽然我知道Lou的做法很过分,但我发现自己竟一直在为他鼓劲儿,从来没有一刻在想“快让他跌倒吧”。而“快跌倒吧”是我在看《华尔街之狼》的时候的情绪。《华》的时长略长,角色到结尾已经不吸引人,两者相比之下,《夜》显得可人得多。这种感觉是剧本在节奏和语气较好配合下的产物。

我对Gyllenhaal姐弟的演艺事业一直很感兴趣,有的人觉得Maggie不漂亮,我却觉得她超级性感 (可能是因为我看懂并喜欢《秘书》)。Jake Gyllenhaal这几年选的片子都特别带劲儿,End of Watch / 警戒结束,Prisoners / 囚犯,Enemy / 敌人(强推),一部比一部让我喜欢。但他对于《夜行者》里Lou的诠释,才算是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无论是从外形、到肢体动作、再到谈吐、情态,Gyllenhaal完全的消失在了Lou这个角色当中。电影的一大优点就是很多段非常引人入胜的对话,而对话的一方都是Lou,从头到脚的让人起鸡皮疙瘩,有些地方让我噗噗的笑,很赞。

Rene Russo演电视台的新闻制片,给了Lou机会、也给了他突破底线的燃料(他有底线么?)。对于Rene Russo,我只想点出一个事儿,她今年60了。

另外很出彩的是演被Lou摆布、操控的跟班Rick的Riz Ahmed,这个小子非常的传神,维基百科了他一下:“also known as Riz MC, is a British actor and rapper from Wembley, London, of Pakistani heritage.” 本来对他的评价在“非常传神”那里就可以停了,看了这背景,英国背景,再回想他在电影里的谈吐,真服了。32岁,前途啊。

电影成本不高,电子摄影(经人指正,发现白天用的是35mm,夜里用的电子),但是做得很精致,影片不乏刺激场面,某些地方甚至有一丝大片感。镜头对于洛杉矶本身也捕捉的非常好,使得城市夜景也成为角色之一,让人想到Collateral / 借刀杀人。

至于电影的主题嘛,我看到"包子岛"引来的影评“想赢彩票的话,请你先赚够买彩票的钱”(希望是原作者或得到许可了),那篇下面已经有朋友在议论,到底电影对Lou的行为是什么态度的,观众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然后论着论着就跑到山区去了,嘿嘿呵,我把自己给写乐了。我并不觉得那篇文章——或电影本身——"宣扬"了什么成功之路。我只想插一句嘴,别因为反对就点“没用”,因为”没用“不是反对票的意思。如果能促进对电影的思考和讨论,甚至引发大家观影的兴趣,怎么会“没用”呢?你点“没用”的效果就一个,压到页面底下,没人读了,这是封嘴。大家都看得到然后聊聊,而且根本没必要达成一致,不挺好么?

我个人的意见,电影将当今社会中的某些“日常”拿出来,放到一个夸张的情境中,让我想到了以下:

1. 比较明显的,点出了美国社会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的病态。其一就是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了吸引收视率而不断降低职业操守,抛弃真正教育选民的职责,而纯粹为了吸引屁民注意力而去“吸引”。选民=屁民,但民众如何思考和意识是受到被资本操控的媒体所引导的。地方电视台对于收视率的热衷可以引发一个“摄像师”做出电影中那么荒唐的事情,而且很可信很现实,很实在的反映了美国的媒体现已病入膏肓。其二就是令人绝望的就业市场,那种调教人们对自己进行包装、伪装的市场,将networking (“人际沟通”) 的重要性夸大化的市场,削弱每个人本身的质量、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性的市场,逼人出卖自己的市场。虽然电影中的角色都不是正常人,但影片里几个“谈判”戏依旧让人感到不陌生,将现实描绘的非常典型。

2. 还是痴迷。继Gone Girl里的Amy,Whiplash里的Andrew,Birdman里的……所有演员?之后,Lou也昂首迈入了今年这个痴迷者的队列里。此片中,他的痴迷在于对完美取景构图的贪婪中,在于对被自己不断重新定义的professionalism (“职业操守”) 的“坚持”中,在对于对名声和权力的追逐中。因为剧本和演员的水平不错,我们在坚定质疑Lou的三观的同时,非常理解Lou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我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影评貌似是在肯定主人公,而有的人马上就指出这在思想上是不正确的!“理解Lou这个虚拟人物、为他辩护”,和“拥护Lou、提倡Lou的行为”是不同的,就像理解《权力的游戏》里的Cersei和“Cersei是我的偶像!” 是不同的一样。它让人享受的地方,正是人物的复杂,仅仅享受电影就足够了。这部电影评的是R级,不是给孩子看的。做人的大道理上,观众席里没有谁真的欠教育,若有,挽救、争论已经略迟。

说到享受电影,点到本文标题。电影风格虽然很黑暗,但请大家在被情节、对话吸引的同时,不要忽视本片的毛骨悚然与荒诞幽默完美的结合。比如,在Lou一开始入行,还没有什么头绪的时候,他随着警方的电讯开车到处瞎跑,连到底是什么案子都不管。他听到有一个事故,马上高速开车过去,到达现场后急刹车,停好后车头跟坐在地上的案件当事人就差不到一米。我当时的反应就是背脊发凉的暗叫"我凑!" 配合着发出来的笑声。他还拿着个小数码凑到被捕人的脸前拍特写。我觉得同《美国精神病人》一样,一旦你把它当特别黑暗的喜剧看,电影的含义不仅不会流失,你可能还会有更奇妙的体验。不妨试试。

 3 ) 想赢彩票的话,请你先赚够买彩票的钱。

这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一个就现代社会如何创造出英雄和恶魔合二为一的现代创业青年屌丝逆袭的故事。

早年的他以偷材料低价卖给建材公司起家,求职未果却自始至终面带笑容。偶尔一个机会让他接触到社会里的一个特殊行业-- 独立新闻视频拍摄。能赶在警察前拍摄到震惊社会的视频片段成为他可以和电视台讨价还价的筹码。他眼前一亮,认定了这行,认定了这个热情,就一定要继续干下去。

他聪明。从网上学大量的知识,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公司管理,市场开发,人才适用让他全利用在自己的“公司发展”。他对这”公司“的前景很看好,工作成了生命,生命专注于工作。任何不在他“business planning”的策略内要妨碍他的人,他都要去掉。

他的助理说,你怎么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感情? 他的回答是:不是不在乎,我只是不喜欢人类而已。

在他的相机内,那些一一死去的人只是新闻的一个主体,而对公司发展对个人成就如此苛刻的他是不允许一个错误一丝差池。所以在别人眼里可怕血腥的残忍场面,在他眼里却是如何要用各种角度,不同的镜头去诠释和引导观众感受这种恐惧。他的作品之所有能这么出色并不只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的缺陷,更多的是他对职业,工作得精益求精。

片子将黑色幽默恰当好处融入稍微严肃的故事构架。片子是以人物主体为中心发展开的叙事手法。主角和他人的对话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在最初我们还不清楚主角背景故事的时候,我们对他与他人之间的那种诚恳,淡定(真的特别淡定)谦卑姿态带有好感甚至是幽默感,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一步步了解到这个人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可怕,这时候的对话就减少了幽默,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原来陈恳只是为了拉近距离,原来淡定掩盖了心里更缜密的计算,原来谦卑是不屑不在乎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主角一直处于英雄和反派合二唯一的状态。我们随着他一步步从无到有,学习如何抓新闻,当他打败竞争对手,当他酬薪拿到越来越高,当他的视频播放成功率直线增长,这个时候观众和他是一条线上的。都希望他可以做的更好。但故事掩藏的伏笔,他为事业做出一些龌蹉的决定,他对他人生命的蔑视都让观众感觉到恐惧和并逐渐领悟危险的来源是他。但此片在这合二为一的状态处理的很好,是英雄但透露着捉摸不透的冰冷,是反派却拥有我们可以体会到得温情。他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予理睬,却同时带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资本主义创业成功梦。

导演在Q&A上提到他很怕观众仅仅将此片理解成一个反社会变态歪曲心理下的悲剧。导演认为造就主角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让这样的人有机会去获得一些漠人性,漠天理,并得到奖赏的机会。导演将主角和现实生活中得那些500强企业老大做对比,他言辞激烈的说:其实他们之间没太大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主角是强者,是侵略者。他身边帮他的电视台主管,他的助理,他的同行,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弱势,食物链供给者。若同他互补互助还有可生存空间,若与他为敌或没有价值就是必须除去的对象。

片子对新闻界,社会新闻报道同时给与了极为真实和确切的映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新闻是经过几轮加工误导观众的观念。现在的新闻界,恐惧是动力,愤怒是点击率,罪恶是关注点。我们看到的是被筛选过、排版过、有剪接、有侧重的误导报道。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片子的预算太少,导演虽说是小有名声的编剧,导片确实第一次。JAKE同意出演是因为主角人物的策划太过真实完美,是极具挑战性的角色。JAKE为了此片暴瘦不说,光是拍前准备就有三个月的彩排时间。片子其实对主角的过去交待极少,但JAKE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脑海里编造人物的背景交待,我个人认为此片的表演可以和JAKE在断背山里的表演一比高低,JAKE对自己片路的开拓,这几年接的这些非常有考验性的角色,我相信以后的他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做缺人性却能成功赚大钱的事,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比比皆是,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想尽办法与其靠近。也有人在对其蔑视时心里蠢蠢欲动。在你心中,成功,正直,谁重谁轻将决定你人生每一个决定。

原Po:http://www.mikasproject.com/blog1/2014/10/1/-nightcrawler-

 4 ) 现在流行表现人性恶,可是表现完之后呢

主人公是一个人心术不正的坏人。

这一点,从影片开始的偷防护网井盖,抢劫保安手表等有明显表现。

主人公是一个内心自卑,行为偏执的坏人。

毫不掩饰自己是个贼,还硬要应聘正规公司工作。没有老老实实学习真才实学,从网上学了点成功学就开始忽悠人。

主人公是个极为自私、狭隘、冷血、残忍的坏人。

对片中的任何活的生命都没有一丝人的感情,空洞的眼神中除了欲望还是欲望,也许他是拒绝与人沟通。他从不沟通,他只发命令,不听话就不喜欢,不喜欢就除掉对方,否则会影响他的“事业”。

这样一个社会渣滓用残忍的方法弄出来的东西居然收到市场的欢迎,看来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果然已经腐朽了。

住在高档住宅区的富有白人,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因为富有的白人政治经济影响力太大,很关心自己的死活;因为穷鬼自己也向往成为富有的白人,很愿意看富有的白人要死要活。

因为人性里面都有夜行者在蠢蠢欲动。

主人公只是太极端了点。剧本中规中矩到剧透,杰克的表演值得一星。

每次看完这种表现人性恶的片子,真的让我对人类更加失望了,以后还是少看类似片子吧,哎。

 5 ) 新闻界的汉尼拔

大概除了江户川柯南,另一个走到哪儿死到哪儿的人间利器,就是这位路易斯兄台了。

当然,和柯南不一样的是,他并不在乎真相,他只在乎现场——那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现场。

之前在看《行尸走肉》第四季时,为了摸清总督的脾性,看了一本叫做《为什么疯子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的书。事实上,这是一本关于解码精神病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研究分享。有趣的是,里面对精神病态者的很多描述,用在路易斯身上,倒也相当符合。

“精神病态者很有智慧,其主要特点是情感贫乏、没有羞耻感、以自我为中心、外表迷人、缺乏内疚感、没有焦虑感、不计后果、反复无常、不负责任、操纵欲强以及人际关系无常……精神病态人格与‘正常’人格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就是,精神病态者毫不在乎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怎么看待他们。”

而书中提到的“黑暗三性格”——
高度自信、自恋;
精神病态式的无畏、冷酷、冲动和渴求刺激;
马基雅维利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欺诈和利用
——则更加明显地点出了路易斯的性格(有趣的是,邦德君亦是黑暗三性格的典型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地是,这位仁兄,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态者。

在观影之前,本以为本片是一个与新闻伦理、价值操守、人性底线有关的故事,主人公或在其中纠结沉沦,最后洗白回到传统好莱坞结局范畴。然而看完了才知道,这根本是一个一黑到尾的故事——没有纠结、没有黑化什么都没有,从头到尾,路易斯就是一个“新闻界的汉尼拔”。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用自己“病态”的强大的精神力驱动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毫不手软。没有道德判断,没有应不应该。当女新闻编导第一次买下他的作品并说“你很有天赋”的时候,就注定了两件事:其一,他体内的“精神病态”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最佳释放渠道;其二,他将征服这个“赏识(看到他内在)”的女人。

而他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一切的所作所为,也一次次应征了书里提到的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摆脱’某种境遇,获得奖励,精神病态者就会努力争取,而完全不管会有什么风险或负面影响。他们不仅能够在受到威胁和遭遇困境时保持冷静,而且在不好预兆的阴影的笼罩之下,他们会变得像激光一样专注,会‘倾尽全力’”。

所以这部电影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讲人性在面对blablabla之类的东西之后堕落,而是直接端出了一个“精神病态者”,然后将他放到了大众传媒之中——是的没错,【所谓“正常人”的新闻取向,和精神病毫无区别】。这是这部电影最讽刺现实之处。

当路易斯挪动尸体“制造现场”以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当他路过伤者没有伸出援手而是拍下断气的画面,当他对同行的车动手脚然后说“他现在是我的素材了”,当他设计街头枪战,然后顺利除掉自己的员工……他的病态让他顺利地抓住了爆点,好巧不巧,这些正是电视台新闻编导“喜闻乐见”的劲爆新闻,正是观众最需要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片尾时,他将死的员工用难以置信地眼神盯着他,穿过显示屏,砸在正在调情的女编导和路易斯身上,讽刺的意味显而易见——爆点赶走尿点戳中你我的High点。观众的目光直勾勾地迎上屏幕上那一抹死亡之瞪,觉得震惊吗?不,当你目睹了一次完整的“造新”你就会发现,你从来都是“造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做媒体的人,形容一天没什么大新闻的时候,叫做“淡”,如果有刺激眼球刺激肾上腺素的新闻出现,叫做“”辣,或者”辛(腥)辣“。有时候,遇上新闻很“”淡,甚至“淡出个鸟”来,就要想办法加调料,让它变“”辣,越“辣”越生鲜越好。因为读者就爱看这个。标题不够劲爆不行,内容不够露骨不行。总而言之就是在价值和伦理的刀刃上,跳起《四小天鹅》或者《霸王别姬》。做好了就像文章、陈赫“周X见”,他们会变成谈资,会持续不断地被提起。做不好?没关系,反正读者不记得,过两天也就忘了。近期来说,“偷拍遗体事件”就是个”没做好“的典型例子。

面对喧嚣的大众与传媒,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传媒的setting agenda(“议程设置”?抱歉找不到合适的达意的中文词)扭曲了观众的底线,还是观众的口味造就了等待秃鹫扑向即将断气的婴儿的记者?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相信十万字都无法论清。

前段时间大热的韩剧《匹诺曹》里就有一个如同路易斯一样的人——女主角的妈妈,M台女新闻主播。她也是个为了“造”新闻蛮拼的人:跪在水里,买儿童鞋,戴口罩……她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大事实,满足了观者对于苦情、同情、共情的需求。然而她始终不是路易斯,韩剧始终不是电影。因此她最后反思了忏悔了知道了“记者是什么”,而我们的路易斯大人,直接开起了公司,向着没有最“辣”,只有“更辣”的“造新”之路迈进。

说到底,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又有多少不是“设计好的”呢?

路易斯说,他所会的一切都是从互联网找来的,看来的,学来的,他用来要挟别人的筹码,也是他从海量资讯里判断出来的(那本书里也提到“对骗子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极强的判断力,他能够准确地探测出别人的弱点。”)。这种判断力如同刀,可以用来做菜,也可以由来杀人。这个时代不缺乏资讯,缺乏的是对资讯的判断力。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受众往往人云亦云,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反而只能成为无聊的信息转发的一个节点。而往往是这种缺乏判断的转发,成了大众传媒喧嚣的助推剂。这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议题。

将男主角设定为“天生道德沦丧”的精神病态反派,却是一个最适合在当下这个时代游走的“夜行者”和“汉尼拔”,该毛骨悚然的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千千万万个助推着他而不自知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或者电脑前的键盘战士。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Copyright © 2015 www.AKIRASTAR.com(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6 ) 《夜行者》资本积累的血泪史

所谓夜行者,指的便是自由记者与摄影师们,他们自行采编拍摄各种社会新闻事件,以暴力犯罪影像为主,然后将其事件视频卖给电视台相关节目组。

如何表达我对电影《夜行者》的初印象呢?看在眼里,原本是有模有样的故事加画面,是具象的。但我决定用一个抽象的“感受”来描述,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电影自身主动提供了那样奇妙的东西。

若好奇,不妨打开电影,仔细聆听2分20秒的片头编曲,无所谓乐理知识,旋律就像会说话的精灵,能清晰地引领你的感受。这段配乐跟站在面试官前的应征者似的,撞击耳膜时,流露出抑扬顿挫的不安,继而被反复回旋的行云流水覆盖,时而改弦更张,注入飘渺之绪,再用拼杀搏命的危险气势接近尾声,戛然而止时,仿佛雨过天晴。

我想要剧透的是,电影没有利用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角色“卢”这个人物进行赤裸裸血淋淋地暴行与伤害,观影时可以完全卸下这方面的忧虑。但不能否认,取而代之,展现出的是有长久恫吓作用的恐怖人物形象。他会萦绕在你的脑际,变成一张张臭名昭著的脸。之所以法之外,有第三类法庭的惩罚,有道德的审判,这些针对的就是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恐怖人物。

再次撇开严肃的精神病理问题,既然隐藏起病态仍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掠夺着生存资源,那么也就以正常人待之吧。对于稳步爬向金字塔塔尖的野心家们,对其中成功者的“恶意”标注里一定有这么一句话:“所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他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对正义的世界而言,很不幸,《夜行者》里的卢就是这样的成功者,是还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功者。挡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挡他的财道,不能挡他的名利之道,不择手段地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这便是“道德”。我突然想到了美国文学家杜鲁门.卡波特,及令他飞黄腾达的《冷血》,又想到北岛的那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然而回到电影《夜行者》的人物刻画上,不难发现一开始“卢”便被刻画成了有人格缺陷的社会底层人,善恶不能一概而论,卢的角色要层层剖析。靠偷钢条、撬锁、打劫糊口过日子,他有一室陋居,有个破车,还有台电视,这说明他在底层还不是垫底的,他雇用的副手是个无家可归的盲流,他采访过一个家里没有电视的目击证人,与他们比较,卢有绝对的优越感。

能够产生戏剧冲突的是,卢还有另外一个面目,口才一流,学习能力极强,头脑清晰,有缜密的逻辑性,有高远的规划能力,还有反侦察的犯罪高智商,最重要的是他像丛林里疾行或匍匐的游蛇,编剧赐予了他高度敏锐的新闻嗅觉。他会因此而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他驾着私人采访车,穿行于灯红酒绿的洛杉矶夜城,人物所散发的不安定的气质,让黢黑的苍穹看起来神秘莫测。

80%的夜景,80%车内场景,80%在路上。灰白色的破旧丰田,到红色的野马,再到配备齐全的两辆超级采访车。一个人,到雇佣助手,再到四人组的工作室团队。电影在工整有序的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行进,并用类似“戏中戏”的表现方式调剂故事的枯燥氛围。这电影看起来一点都不疯狂,然而过于平缓内敛的叙事节奏,反衬出的则是男主人公卢所言所行里令人不安的躁动。

不得不提电影开始的前20分钟,有一种低调的喜感根本不能忽略。减重20磅的杰克看不出颓到喋血街头的样子,但在重重的黑眼圈里的确能感受到一个神经兮兮被失眠症困扰的男人,精神与肉体都很饥饿的癫狂状态。杰克也展现了不俗的表演功力。从一开始戴着墨镜,斜视偷窃锁定的目标,到后来梳着搞笑霸气的大背头、穿上不相称的白衬衫灰夹克、开着油腔滑调的玩笑,走在电视台里像个十足的电视台老板。。。。。。不如就用一个哇字来表达吧。

除了主人公卢,他的助手及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负责人妮娜,这两个配角在电影里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卢与助手的对手戏把剧情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次采访行动中,在采访车里演练的“讨价还价”戏码。这一段是值得琢磨的,不管前因是什么,最终助手被卢影响,也走进了正邪不分的模糊地带,由最初的人与怪物的差别,变成了怪物之间五十步笑百步的同流合污。但是一旦反目,也能分出胜负。早已从内到外蜕变成怪物的卢,他的恶毒是极致的,胜,志在必得。卢的助手则是半路出家的菜鸟,经验不足,还留有人性的弱点,注定是个垫背的。

如果把卢最后说给助手的那一段告诫的话拿来认真分析,他性格特征的形成,似乎是有社会无法脱掉干系的理由,再考虑进去卢比别人勤恳比别人卖力的做事态度,绝对论断便显得草率了。这恰好是导演升华主题,故意设计的Bug,需要观者通过思考找出漏洞并补上。

造一个神或一个魔,要他们成为绝对的英雄或绝对的败类,羽化人性差别的现实,“主旋律”的强悍姿态在令人血脉偾张的荷尔蒙里彻底糊成了“救世主”的无量神力,这种套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莱坞大片里备受推崇。所谓的流行,与其所属的时代是有关系的,低迷、颓废、彷徨大行其道时,缓解过分忧思的方法便是打上一针鸡血。

九十年代之后进入新经济时代,好莱坞的各种商业电影又开始心仪“怀疑主义”所表现出的高大上的内涵了,在希斯莱杰的小丑角色之前,早有了像V怪客这类的经典形象,他们把模糊的概念具体成了一个符号,就像被推倒的正反界限的墙,它可以倒在正的一面,也可以倒在反的一面。

但这类电影主要还是集中表现了救世救难的大主题,设定出病入膏肓的不能再糟糕的社会、体制、环境、人文背景等,然后用另类的方式来否定、重整、维护。编剧出身的丹.吉尔罗伊,他自编自导的新电影《夜行者》也有这样的野心,但他把怀疑的地基搭在了“存在主义”的土壤上,所以,接地气的小人物,加上自身便是话题中心的新闻行业这一背景,故事便有了复制现实生活的高清效果,剧情里的是非曲直仿佛都与普通人息息相关了。

想来,不仅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个世界是需要一分为N地看待的。红里透紫的寡姐斯嘉丽因裸照风波对某些“狗仔队”竖中指,并不代表那些拿着长焦镜头把她捧成女神的娱乐记者都不招她待见,做她护花使者的准夫婿罗曼.达瑞克普通记者一枚,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存在的多种解读性。

在戏剧世界,从不缺少对准“无冕之王”复杂身份的镜头,过去是以若有若无的陪衬方式存在。近些年则有明显的“喧宾夺主”之势,信息时代惊人的发展速度,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各种信息的传播再不是单项的输出行为了。因为民众吸收了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又会悉数发射回他们的各种感受,媒体独断、武断的自由时代终结,随之,必须接纳承受的是汹涌奔来的参与讨论、信息回馈,甚至会控制媒体的话语方向,起到摇杆作用。

《消失的爱人》里有关由媒体牵头造成的舆论导向,是点火煽风添柴,是从3级吹至8级10级的台风,围着栏杆对一场阴谋指手画脚,它的野心是把“配角”提升到不可低估的位置。而韩剧《匹诺曹》干脆驻扎新闻中心大楼,用新闻媒体做载体,不仅要探讨道德与法律,要煽情渲染,要冷酷无情,还要见证一场爱情,属于现实题材的Drama。《夜行者》则是属于电影缩短版的新闻纪录片,与新闻媒体有关的各种问题在电影里都有所提及。

很多年过去,提起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人们都会记得由他的摄影图片《饥饿的苏丹》造成连锁反应的著名新闻事件。“老鹰抓走小女孩”的话题被世界各地的舆论风暴卷成灾难之后,他的人生从职业生涯的最高点跌落进万劫不复的最低谷,又因逃离不了道德绑架的困惑,无法从精神枷锁里找到解脱的钥匙,3个月后,凯文.卡特选择结束生命。他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他的自杀结果,这一切把一件拷问行业操守与人性道德的小事件彻底激化成了不可收拾的大事件,场面如战争废墟,不堪回首。

凯文.卡特自然与《夜行者》中的新闻记者卢非同类,他们对生命与价值有本质的分歧。凯文正视内心炼狱的折磨时的所思所想是宝贵的资料,他曾对人讲,“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凯文守住了职业道德,但在世俗的鞭责面前他缴械投降了,我理解为凯文做人的“底线”崩塌了。

同样的境况到了“卢”这里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卢不受道德的约束,道德之下任他驰骋,他也没有“底线”的障碍物要跨越,相反,秀下限恰恰是能让他把握住机会找到自我,飞黄腾达的最好路径。若不做中庸的观察者,一定要做出一个态度,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夜行者》中人物与事件的认识。









 7 ) 变态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奥斯卡提名看了几部,《消失的爱人》《爆裂鼓手》,还有这部《夜行者》,然后我就发现了宇宙真理:它们讲的都是变态的故事。《消失的爱人》是个变态媳妇,《爆裂鼓手》是个变态老师,《夜行者》则是个变态“记者”。
恰好,前几天刚看了最新一期的《人物》,其中除了那篇惊艳的《惊惶庞麦郎》之外,就是那篇《江湖爆料人》的文章最吸引人。那篇文章的主人公和本片一样,都是一个以突发性都市新闻为销售内容的自由记者,那篇文章的重点集中在江湖爆料人的江湖上,他们的生活多么艰辛、竞争多么激烈。《夜行者》也提到这些东西,但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吉伦哈尔是个多么独特而变态的存在。
这个职业,做着记者的工作,却没有记者的待遇,也可以说是分工细化的结果。它是360行之外的新兴产业,替记者深入最残酷的现场,让观众满足最阴暗的欲望。在这个故事中,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多数死了或失败了,比如那个尊重职业道德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那些尽职的警察,以及想找个工作好好干的印度阿三;而那些坏人都成功了,比如男主、女主。所以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故事,是一个夜行而见不得光的成功故事。
把它和另外那两部电影相比较,会有一些很好玩的对比。变态媳妇、变态老师、变态记者,都是偏执狂,在这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世界,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成功地杀了人,成功地毁了又成就了一个乐手,成功地成了“企业家”。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成功的原罪的一个侧面,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变态演绎版本,他们的变态与成功都可以类推到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身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
在这个夜景占据主导的电影中,萧条的洛杉矶显得迷离而魅惑,在吉伦哈尔的脸上,同样弥漫着这种感觉。在电视台,吉伦哈尔对着背景墙说:“它在电视上看着如此真实。”但其实它只是一幅画。我们透过屏幕看到的内容,都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剪辑、取舍、处理的,是可以被观赏的艺术,而那些没有经过剪辑、取舍、处理的真实,则显得如此残酷血腥,如男主的出生入死,如女主的曲意逢迎。
这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变成企业大咖的神奇故事,他舍弃的道德,正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在每一个毛孔都充满血腥的原始积累阶段,越过道德逼近法律之间的独木桥是所有努力拼搏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人坠落,有人迷失,有人成功走过。
这部电影的情节推进不太符合类型片的标准设置,但起承转合都自有逻辑。这个剧本的牛逼之处在于男主的转变源于自身性格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促进,他一开始就不是个好人,但绝不是变态,是他自己和周围的人一起把他变成了变态。他可以自我辩解是社会将他变成了这个样子,他绝不认为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反而是一个历尽艰难走上成功的励志典型。
这个主人公,让我数次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老板们,他们都擅长画饼与激情,并坚信自己很牛逼并将继续牛逼下去,他们的偏执与任性是其个人魅力最大的光环,也是一叶障目的最大悲剧之源。
当然,没人希望自己也摊上一个这样的老板。

 8 ) Lous,amazing Amy让你回家搭伙了

本来想看电影减压,结果这两天看的都是什么鬼!Jake Gyllenhaal再也不是断背山里的小鲜肉,为角色减重了20磅的他就像风干了的牛肉,透露着永远饥饿永远不满足的变态属性,眼神也是空洞却犀利有内容地矛盾着。Lous可以和Gone girl里的鹅眉zing Amy组个黑白双煞,一个可以自导自演煽动群众制造舆论轰轰烈烈死一场又复活还带杀人都那么合情合理,另一个简直丧心病狂到你千万别跟他提什么人性,这个配置太低级他早就卸掉了。这俩故事告诉我们,高智商就是任性的通行证,当然人生如戏,如果你演技恰好也还不错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你的了。ps:这两部都把媒体工作者讽刺坏了,究竟是什么愁什么怨呐。建议和Gone girl一起看,完了胃病什么的就都回来了[再见]推荐给年底需要减压的你,呵呵[再见]

 短评

电影黑到飞起,杰克的公司简称是VPN,黑度+1...

5分钟前
  • SP
  • 力荐

棒!完全黑化到失真的角色和剧情,驶入空无一人的LA夜色,真是“罪恶之城”啊。把现在的电视新闻网、不健康的合约雇佣关系、甚至“实习生”制度,讽刺得体无完肤。虽然由于人物性格太单向导致剧情可以预见,但全片绝对紧张刺激又不失黑色幽默,Jake演得太好了!为了他我也一定要力荐!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JG这个大Bitch!!!

1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不跑社会新闻的心理变态不是一个好赛车手。吉伦哈尔这个角色是我看过最Inhuman的角色了,纯粹的毫无人性,很多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而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没有描述他的过去和来历,连丝毫的情感都谈不上,黑化到极致,就像是一潭死水。顺便片里的新闻导演也是个疯子,跟路易斯简直天生一对。

12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推荐

Gone girl Emmy + Nightcrawler Lu 当选2014年度bitch couple,没有之一

15分钟前
  • 澜瑟
  • 推荐

这就是变态版的美国梦呀,接客这两年接片水准越来越棒了,基本都没拍过烂片,演技也是爆表,特别是眼神戏,从"End of Watch"到"Prisoners"到"Enemy"再到现在的"Nightcrawler",每一部都有惊喜,每一部都在进步,这演技今年金像奖给个提名完全值当,只是我私心想看接客再拍点养眼的轻喜剧

19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当年还以为是恐怖题材呢,原来是犯罪惊悚片,工整的剧本没什么惊喜感,倒是它这一黑到底的路子放在偏向主旋律的颁奖季类型片有点小惊喜,嘲讽媒体和新闻人的道德沦丧。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两眼放光,偏执疯狂,让这个冷酷无情和口蜜腹剑的黑色角色有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是聚焦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制造过程,全片看下来却只有个性不具代表性。从职业生涯开始到最后成为夜行者,电影把男主处理成一个孤立的新闻从业者,而缺乏行业普遍性,个性发掘深入,但对整个行业却浅得如同没触及过,到头来批判的是人性而不是这个职业。所以我更愿将本片看作是犯罪片而非职业批判电影

25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呵呵,这不就是老板忽悠我那一套么?

29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TIFF2014最佳剧情片,一部必然在公映后被热议的sick&mad film,导演Q&A时说他剧本创作灵感来自于年轻人求职渴望(internship),面瘫的杰克超级适合这个黑化的,传销老师一般的,无师自通的,话痨热点新闻摄影师。年度最佳追车场面,年度最佳情节转折,年度第二变态角色(仅次gone girl)。

31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今年看過的最變態最讓人惡心的電影。。變態到足夠對gone girl里的狗男女說“你們一起上吧”

33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觉得这个故事的问题和《消失的爱人》有些类似:后者是为悬疑而悬疑,这个是为扭曲而扭曲,都缺少某些直击人心的东西。是的,表演很惊艳,故事也讲得不错,但电影结束5分钟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在心中回响了。

3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平民新闻”的魔征化,寒冷得如利刃割喉,这样的职业注定行走在道德暗夜中。虽然故事后劲稍嫌不足,但作为导演处女作还要求什么?杰克的表演平静而嗜血,彻底碾压他之前的所有角色,奥大妈给个提名好吗?!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比gone girl 还要黑暗。看到枪战和警车飚车那段差点吐出来了。psychopathy真的比想象的多。更可怕的是,大众不明事理就把自私冷漠狡诈当作成功必经之路了。无论如何,我意识到生存第一技能是: 迅速辨别出某人是否psychopath

43分钟前
  • 埃里卡
  • 推荐

影評人去死!

44分钟前
  • nomad
  • 还行

1. 剧情极圆润,起承转合简直滴水不漏;2. 中间节奏稍微有点拖,但考虑到后面一波一浪的高潮构建微瑕可忽略;3. 吉伦哈尔把那种偏执和神经质表现得十分精彩,可算其目前最佳表演;4. 助手人物干瘪苍白;5. 结尾黑得漂亮,干净稍欠利索。总体4.5星,大荐。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JAKE戏路越来越广 演啥像啥 不出2年就会问鼎奥斯卡影帝 ,没拿的话我吃翔3斤

49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格局不大,追求不高,格伦哈尔忽闪着大眼,知乎范儿的澎湃汹涌嘴炮还是挺吓人的。

52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对媒体行业表皮所覆盖着的黑暗、虚伪的揭露,淋漓尽致。今年出现了不少反思、讽刺媒体的影片。吉伦哈尔预定奥斯卡影帝提名。有三场戏容易让人皱起眉。Bloom在对手出意外后所体现的“专业”。Bloom对别墅的侵入。那场他对助手的报复。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作为媒体的直接对象——观众,全程缺席。

53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深陷的眼窝与可怕的大眼睛让角色多了几分神经质,必须承认,他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却连奥斯卡提名都拿不到,真是可惜了。整个片子思路很明确,媒体对暴力的追逐,以及隐藏的大众对暴力的渴望。大部分的夜戏更增加了这种阴暗的感觉。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