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犯罪片美国2007

主演:艾利奥特·佩吉  哈蕾·麦克法兰  尼克·瑟西  罗密·罗斯蒙特  凯瑟琳·基纳  艾莉·葛瑞那  丝柯·泰勒-考普顿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詹姆斯·弗兰科  特里斯坦·贾里德  汉娜·莱  迈克尔·奥吉弗  卡莉·威斯特曼  Michelle Benes  帕特里夏·普莱斯  Calvin Keet  

导演:汤米·奥·哈沃

播放地址

 剧照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3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4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5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6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3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4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5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6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7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8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9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19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女孩西尔维亚(艾伦?佩姬 Ellen Page 饰)因游乐园工作的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简妮(哈蕾?麦克法兰 Hayley McFarland 饰)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家暂住。格特鲁德的大女儿宝拉(阿丽?葛雷勒 Ari Graynor 饰)未婚先孕,西尔维亚无意中听到这一消息,失口告知同学,没想消息泄露。宝拉迁怒西尔维亚,致使其被格特鲁德体罚。这之后,酗酒成性的格特鲁德将一切家庭问题均归于西尔维亚的到来,背着镇上人将她囚于地下室,并怂恿子女用酷刑折磨西尔维亚。不仅如此,镇上其他儿童也参与到这残酷的摧残中,共同实施了美国历史上针对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凯瑟琳?基纳因此片被提名2008年艾米奖与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长篇影评

 1 ) 这个导演真心不适合拍这种类型片,糟蹋了好题材!

看有不少人推荐说怎么怎么绝望,如何如何震撼才来看的,由于提前看了剧情介绍还特意抱着要做好强烈的心理准备才去看,然并卵,结果看完真心觉得很一般一般太一般了!

很搞不懂这个导演既然要表现人性之恶又何必把残虐片段表现得如此隐晦和文艺?你不能来电赤裸裸真实的残暴与虐待吗?真实的情况比这个残暴多了好么!最后结尾处竟然出现第一犯罪人对死去女孩say sorry,你这算是对第一犯罪人的刻意美化吗?导演你的三观到底是闹哪样?说实话此导演真心不适合拍这种题材,如此真实震撼的题材却被你的文艺范拍得不伦不类,完全没有震撼度!

 2 ) 一切都是罪恶

犯罪剧情片,改编自真实犯罪记录,描述了一起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宁静的田园风光下的真实的虐待儿童的事件,影片的拍摄素材大量来源于该案件的真实法庭纪录。憋闷、难受,观影过程很痛苦,决不看第二遍。

说实话人性最终还是畏惧的,影片更让我清楚性本恶的观点并不是那么虚假。并不是出自个人心灵追求,就认定性本善。从最天真的孩子出发,一切都是罪恶。

 3 ) 上帝很忙,他不爱你

        我本来真的不想写这篇影评,我甚至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和许多人一样,电影一看完,即刻删除,即便是看见它留在硬盘里,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但是我昨晚做梦梦见西尔维娅了,电影里的主角,这是我第一次在梦里见到电影里的人物,醒来以后我想,应该写,因为我害怕,如果没有适当的宣泄,所有的恐惧和愤怒会凝成无法解开的心结。
    有一种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你恶心,让你心里头难受,让你痛恨生而为人之罪恶的,《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种电影。电影的豆瓣评分很高,但我还是打了一星,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这样一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有什么意义,换句话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事件,以电影的形式去表现并不合适。最让我觉得恶心的是,导演居然在戏里安排了一场灵魂出窍假想逃脱的烂桥段,在本身就很沉重的氛围里,这种过分的煽情无疑只是导演想进一步折磨演员和观众的把戏罢了。

    事件发生在1965年,那是一个嬉皮士精神盛行的年代,西尔维娅的父母应该就是嬉皮士,他们正是因为要在嘉年华上巡回演出才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了完全不知底细的格特鲁德的。那个年代的集体符号就是没有责任感。大人们充分享受自由和动荡的生活,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沉迷于大麻毒|品和性带来的无限扩张的精神世界。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孩子们,自由的性带来的是无节制的生育,懒惰和清贫的生活却无法承担随之而来的抚养,于是那些生在嬉皮年代的孩子们,生来对着一大帮的兄弟姐妹,浸淫在酒精和药物之中,外加一双毫无责任感的父母,这样的生活将培养出怎样的性格可想而知。
    剧情就不赘述了,大致上是有七个孩子的寡妇格特鲁德将邻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娅虐待致死的故事。在这里,我用了“故事”这个词语,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故事,它真实发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它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虐童事件。当一个事实被拍成电影以后,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一个故事呢,还是事实本身?这就是电影最让我觉得不满的地方——电影模糊了事实和故事的界限,使事实看上去像一个故事。于是有了那场灵魂出窍的戏,当我们看见西尔维娅逃跑成功终于回到父母的怀抱,向他们展示自己这两个月来受到的所有伤害和侮辱的时候,屏幕前的观众一定和她一样留下了委屈和屈辱的眼泪,然而,事实却是,西尔维娅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她的逃跑失败了,她被锁回地下室,草草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所以我开始研究导演的动机,有这一场戏和没有这一场戏会对电影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第一种可能是导演想要对西尔维娅做出某种程度的补偿,但这种徒劳和微弱的希望只会让无法改变的结局显得更加残酷。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了,那就是导演觉得这个事实本身还不够惨,不够震撼,所以他增加了这样一场从希望跌落到绝望的戏,然后他成功的膈应到了所有的人。

    对于这个事件本身让我无法接受,或者说让所有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是,究竟是因为什么,格特鲁德对年仅16岁的西尔维娅怀有如此深的恨意,恨到要如此的虐待她到死。究竟是因为什么,使得西尔维娅周围的人集体沉默,甚至乐在其中的加入到了折磨她的队伍当中去。第二个疑问很好解释,可以归结于集体无意识的群体狂暴,这种现象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过,“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让我想不通的就是第一点,是因为西尔维娅在无意中透露了保拉怀孕的消息了吗?是因为从一开始西尔维娅的父母就对每周20美元的寄养费食言了吗?不,如果仅仅因为这些,不至于如此。我想,也只有“嫉妒”才能够解释了。格特鲁德嫉妒西尔维娅,她的漂亮活泼,她的积极健康;嫉妒西尔维娅的父母,他们可以随时丢下孩子去过自己无拘无束的日子,当你所嫉妒的对象落入你的手中,当你自己的生活已经糟乱到了某一个地步,当你看着你所嫉妒的人每天在你眼前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虐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我残酷的对待你,但是我没有过错,因为生活对我也很残酷。”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这是生活里最常见的推卸责任的方式,我刚刚丢了钱包,你不巧踩了我的脚,我对你拳脚相加,完了说:“对不起,可这也不能全怪我,因为我今天情绪特不好。”你在职场上受了委屈,回家后父母多问了两句你就大发雷霆,完了说:“对不起,可这不能怪我,我今天情绪特不好。”换成是你,你能接受吗?电影突出了格特鲁德混乱的生活,她贫穷,独居,抑郁,糖浆上瘾,有一个只贪图她钱财的年轻男友,还拉扯着7个孩子,但是这样的背景,在电影里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借口,电影替凶手行凶找到了一个借口,于是甚至有人开始同情起可怜的格特鲁德起来了!“哦,她是很过分,但这不能怪她,她也很惨啊”。电影的成立需要逻辑,就好像警|察总想为杀人找一个动机一样,而这样一个动机,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它为人性推卸了“恶”的责任。
    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摄制一集纪录片,而不是拍这样一部模糊事实的电影,去采访一下任然活着的事件的主角们,格特鲁德一家,还有当时助纣为虐的邻居们现在的生活,再一次质问他们那些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一定是一种折磨,但对于他们,一点都不过分。

    最后说回电影,影片开场是法庭的场景,对事件的审判正在进行,在轻快的乡村背景音乐里,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案发现场照片,是西尔维娅父母悲伤又略微麻木的脸,那种强烈的违和感,抱歉,从一开始我就被膈应到了。然后影片的最后,西尔维娅的灵魂坐在旋转木马里一圈一圈的转着,她说旋转木马一直在走,但却哪儿也去不了,这让她觉得安全。结尾处,是以死去的西尔维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格特鲁德一家人的判决结果以及出狱后的生活,她的口吻里没有愤怒,没有悲伤,也没有沉冤得雪的欣慰,它让人联想到“心如死灰”这四个字,这样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直面了世间最险恶的人心之后死去,也许在死的那一瞬间,她会明白,上帝很忙,他不爱她。她的灵魂,不该在天堂,而是永远的徘徊在人间,看看饥荒,看看战争,看看愚蠢的人类是如何无休止的自相残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对她最直接的安慰。


病毒:《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病情:抑郁,狂暴,自我厌恶
处方:《狗镇》、《水果硬糖》
病人自毁守则:《领家女孩》、《晨曦中的女孩》

 4 ) 植物人犯罪

看到一半时就看不下去了,但还是本着敬业精神坚持到最后,才确定这的确是部完整的烂片。
查了下导演的作品,都是些青春恶俗喜剧。难怪片子一出来就有美国派的味道。此类导演一旦关心起好的剧本,悲剧就产生了。作为阴暗电影的忠实观众,我实在很为剧本惋惜。

一个犯罪题材被拍成了木偶剧。所有的孩子都没有性格,包括受害者Sylvia。这帮人好像前世都被驯化过了,字典里只有听话两字,更惊人的是,从两岁的孩子到最大的少年,智力都齐刷刷地低下。折磨人时像在玩过家家,等人最后凉了又整齐地开始惊呼和爆发出无限的同情心。典型肥皂喜剧的玩法。十分佩服所有愿意拍摄这部影片的小演员,充满了自我毁灭的决心。

至于那个获了某某奖提名的孩子他妈,在片子里最擅长的就是假咳嗽和装虚弱。随便找点案件的原资料看看就不难发现,这位母亲是个神经衰弱,文化素质不高,易怒易妒、有暴力倾向的家伙。而片中的母亲长着一张知识分子+性冷淡的脸,虚弱得需要住疗养院,老担心没钱却从来不干活,看起来对谁都不关心除了爱开家庭会议。所以她为了女儿虐待Sylvia,看起来就很勉强了。再假设她是爱面子,对舆论精神紧张导致泄愤于孩子,也说不通。因为影片中她几乎没遇见几个人,每次发火也都莫名其妙。我好奇演员在读剧本时就没有理解障碍么?导演想呈现的是无意识犯罪,结果弄成了无意识的人在犯罪。

这起案件被称为“发生在印第安纳州的最可怕的犯罪事件” 。很可惜我没有选择去wiki,而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自己弄得头昏脑胀。此类垃圾本来我是不愿多说的,不过出于对案件的尊敬,真诚提议,对此案有兴趣并对人物抱不平的,直接看案件报道比较有效。



 5 ) 那年轻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人懦弱,胆怯。却能犯下暴行。

肆意做着违背道德之事,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退路。

Gertrude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钱,我的丈夫跑了女儿未婚先孕,我满屋都是吵闹的孩子,我和那仅仅企图我钱的情人生的孩子天天哭泣个没完,我对糖浆上瘾,我有时候觉得我病了。 我没有不对,从她进屋以来这个家庭只是带来不好的影响。我教训她,我做了我份内的事。

大女儿Paula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男朋友不爱我,我年纪轻轻却倒霉怀孕。对,我是撒了慌,让母亲对她偏见变得更深,让她因为我的谎话而饱受蹂躏,但是她先漏出我的秘密的,我只是要给她一些教训。

家中其他的孩子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是母亲的孩子,母亲让我们干什么,我们理当就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起去虐待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同样喜欢看别人虐待她。我们只是听了母亲的安排,我们都只是孩子阿。

Sylvia的妹妹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虽然那个女孩就是我姐姐。尽管她最早挨打是为了承受我的那一份。可是我受到了威胁,我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和屋子里其他的孩子睡在一起,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他人虐待我那奄奄一息的姐姐,一切都像是马戏团。谁叫我是妹妹,是她自愿最早承担我那一份的。况且我也说了抱歉了。

来到地下室加入虐待的其他人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殴打她,嘲弄她,折磨她。我们是应邀而来,我们不是胆小鬼。


住在隔壁的邻居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多管闲事。


Sylvia的父母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尽管她是我们的骨肉。我们从来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不是不关心小孩,我们只是不知情而已。


上帝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只是太忙了而已。





我唾弃影片中他们每一个人的嘴脸,他们可憎又可悲,无知而卑微。一个花般的美好少女,成了他们糟糕生活的牺牲品。

女孩苦苦哀求,无力呻吟,嘶声裂肺的尖叫,只会到头来变成他们生活的音符,有人听了痛心,有人听了愉悦,而有的人,根本听不到。

为何这样长期的暴行能够持续,是邪恶在维持么。整个大众约定俗成对施虐欲的依赖才使得他们从来未向外界多吭一声,而满足于整个荒唐野蛮的暴行中么。人们以虐待侮辱他人为乐,这种乐趣又是否使之害怕了起来。

到头来,这个女孩还是死了,她被皮带铲过,被烟头烫伤,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她脱水挨饿,被烙印被划伤,她被人们关起来观赏,她是他们病态马戏团的主角。到头来,她还是死了,而他们还全部活着。最后的审判只是为了给道德一番安慰。


当人性从邪恶拨开一片片剥落的时候,留在最深处的苞蕾,不是善,而是无有。善恶交缠而生,从未对立。剥去恶的那部分,善也随之脱落。

而死去的Sylvia,则是那朵还未遭恶浸染的超世之花。也许是因为她不存在有恶,她才未能救出自己。没有恶的孩子,能在这恶欲横流是世界之中残存么。

 6 ) 贫瘠和愚昧的土壤,是否才是人性险恶的摇篮。。

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感触就是:
其实我们往往说一个人有钱了生活富足了会变坏。其实这是一种富人的歧视,根源是一般人对富足的人的嫉妒和仇视。然后客观的说我们都知道,有钱就变坏,其实这不是绝对的。

我到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困乏的人们,就会越无知和残忍。这些人从来就一直在生活里挣扎着,内心充满了矛盾,甚至还有身体上的折磨,吃不饱,有病不能医,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人不作恶很隐忍很善良只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没有作恶的能力,一旦他们遇见了一个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或者一个合适的机会,他们的心理上曾经受到过的歧视和压力通通爆发出来,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贫瘠其实物质的匮乏才容易带来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和更尖锐的矛盾。

这使我想到了很多异曲同工的电影。比如美国的,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镇》,中国的《盲井》-- 黑矿里矿工自相残杀只为拿到保险的钱。《盲山》-- 贫穷的人娶不了媳妇就依靠人口贩卖来拐骗和虐待无辜的城市女孩。。

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或许都应该以后尽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也希望我们有能力去保持我们内心相对单纯和对世界依旧美好的信仰吧。。。

其实人性是有选择性的,或许这才是我们的父辈们尽一切努力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原因。因为好的生活环境虽然不一定绝对能使人们远离罪恶,但是相比起贫瘠和挣扎的生活环境,它更能激发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有更充实的精神追求。

愿那些还在挣扎的人们,上帝看得到你们,阳光永远会扑洒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

 7 ) 谁杀死了知更鸟



冲着女主角看的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却觉得内心一阵冰凉。
上铺问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啊?我回答不上来。就是这点让我觉得最受不了。

记得以前看《朗读者》(同样是冲着女主角看的),觉得最该被审判的不应该是女主角汉娜,而是当时那个病态的时代。她是一个那么坚定不移的、硬气却浪漫的人,她的错误都是归结于她的无知和时代。如果可以,她也可以成为一个温和的母亲,每天听赞美诗,让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念当天学过的东西。找一个爱人,做一个最普通的德国女郎。
她说她参加纳粹什么的只是说自己总得有一个工作吧。在反驳法官的陈词时,她仅仅是用很认真严肃的语气说,他们付钱让我看住他们,难道应该把他们放出来?
她用着真正迷惑的语气问法官:“在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法官默而无言。虽然当时在男主角旁边的那个学生说的慷慨激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男主角不能理解那个学生,他当然理解不了,因为他所认识的汉娜是那个一直叫他孩子,一直照顾他,一直和他温存,叫他好好读书,叫他读书给她听的,他爱的女人。
因为他懂得,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他才痛苦不堪。
因为她在问,“在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没有经历过那种罪恶时代的人,拿什么来审判?良心还是法律?而这两样东西放在当时那个时代,审判者本身又能保证自己不会违背吗?所以他的慷慨也不过是一次愚昧的无知而已。
作者把汉娜写得那么普通,那么坚定,那么无知,无知的让人心碎。她用一生来隐瞒自己不识字的真实,慌乱得坚定得让我们动容。虽然她的罪过,无可宽恕——所以结尾才以她自己自杀而告终。
所以我一直觉得《朗读者》是对时代的一次审判。

《an american crime》完全打碎了我曾经的判断。
他们无知吗?无知是罪恶的资本吗?
他们贫穷吗?贫穷是暴虐的资本吗?
他们不幸吗?不幸是施虐的资本吗?
如果说存在那种以别人的痛苦为乐的人,那么他们理当坠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但他们都是普通人,普通得就像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亲友。
主妇很痛苦,因为她生了七个孩子,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来养,赚的钱那么少,还有一个姘头总是来找她要钱;大女儿很痛苦,因为她被已婚男人勾引,未婚还先孕;孩子们很痛苦,母亲神经质,父亲还抛弃了他们;女主角的妹妹也很痛苦,看着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却因为害怕而从来说不出口。
他们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坏人,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就了事。
普通人却能容忍罪恶么?普通人却能听见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而装作没听见吗?普通人却可以把愤怒发泄到一个柔弱的孩子身上吗?普通人能够在女孩子身上下那么大的狠心用烟头烫用可乐瓶虐待吗?普通人能够看到别人的痛苦还笑得快乐开怀吗?普通人能够在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几近死亡却连电话都不敢给家里打一个么?
可片子说得很明白,这就是普通人。
我一直都很坚定得相信着人性光明的一面,因为我看到过希望美丽的色调;可我也知道人性的另一面,残忍,暴虐,似乎无辜又冷漠之极。即使我那么不想承认,但人人心里都有魔鬼,是无争的事实。它似乎那么容易就可以出来作恶,并且还能让人在作恶的同时笑眯眯的。
似乎有了借口,我们的恶念就不再是恶念,而只是一种服从,一种认同,我们的恶念就会融化,变成和自己无关的。人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对吗?逃避总是有千百种借口的。

叔本华说,相当多数的人不能独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而只是一味的顺从权威。
是的,我们总爱这样,有了过错可以找个人垫背,而似乎没有事情比这个再重要。错了的时候,似乎说一句“大家都错了”就行了。
于是当那些爱因斯坦被迫逃到美国的时代和老舍被迫沉于湖里的时代都再也无法审判。如果能把原因都归结到一两个或是几个人身上,那么你告诉我,你倒是告诉我,那些被误导的人们和孩子们有错吗?他们的残忍有没有一个理由?如果没有,他们又该不该被审判?

看吧,我们那么爱为不辨对错找借口和理由。


越长越大,越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总习惯拍着同学的肩膀说我理解我理解。对的,我们开始理解很多以前死活不愿意理解的事情。对的,以前我们鄙视的东西,现在也想拿起来用了。我们开始跟很多事情和解,即使我们对这份和解也恼怒不已,却依然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堕落的脚步;
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们只是一味地跟随着别人,如果鼓励学习就会努力学习,如果鼓励实践就会拼命实践,以获得良好的回报而高兴和自豪——“他们太容易被激怒和烦扰,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地分辨什么是他们的兴趣什么是他们的虚荣心。”
那个时候,我背负着他们放弃的东西,像坚守一个空掉的城堡。他们以前说过的誓言和宣告,早就散落在时光深处,被自己遗弃了。我站在那个空旷的教室里,听着隔壁如潮水般响起的掌声,在黑板上用最大的力气写——“原谅他们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可我决定,不原谅他们。”
原谅就是妥协,或者我以后也要为活着而妥协很多事情。但“人”是应该有底线的。越过之后,我不敢保证以后我还敢活着。

上次跟学长他们出去吃饭,学长说了句我很久不能忘怀的句子——“到了他那个地步,你们也会那样。”说的是一位我们都很不齿的教师,旁边我的好友默然无语。
我当时跟学长碰杯,他一直都教了我最多的东西。
我说,“我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不成为他那个样子。”

最后借用《约翰 克里斯多夫》里,傅雷的句子吧。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8 ) 沉默不是坚强 隐忍并非美德

      “自己是不幸的,所以需要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身体构造与常人有异的双角人露西在孤儿院依然被同伴欺凌排挤,偷偷饲养的一只流浪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直到有一个女孩走到她面前伸出友谊的橄榄枝。几天后,男孩们带着流浪狗出现在露西面前并当面将小狗虐杀,新朋友邪恶的笑着告诉露西,小狗的藏身地是她告诉那群男孩的,悲伤和愤怒让露西体内潜能激发化生为嗜血的杀人机器。不幸创造不幸,这是《妖精的旋律》的剧情,故事的最后难免是谅解和爱的救赎,动画片无法黑暗彻底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宽容和爱是高贵为人无法泯灭的美德,但无法抹杀的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永远躲藏在内心阴暗处蠢蠢欲动。

        16岁的少女西尔维亚与患小儿麻痹症的妹妹被寄养在一个有7个孩子的单亲家庭,少女早孕、丈夫落跑、没有工作、疾病缠身的单亲妈妈格特鲁德带着6个孩子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她恐惧于自己的大女儿宝拉未婚早孕步上和她同样的命运,迁怒到寄养家中的外人西尔维亚身上。她指责西尔维亚散播关于自己女儿的谎言、偷窃和私生活不检点,无数次将口头侮辱和体罚加诸在少女身上。用皮鞭抽打、烟头灼烫、将可乐瓶塞到下体、囚禁在地下室、不允许使用厕所、纵容自己和邻居的孩子捆绑殴打虐待并用烧红的别针在少女身上刻下“我是妓女,我很自豪”的句子,西尔维亚最终被虐待致死。这不是另一部暗黑系动画片,这是根据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发生的真实案件改编的伪纪录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任看过许多CULT电影,一见光明结局就鄙视电影不真实的我,也希望剧情能停顿在西尔维亚在宝拉的帮助下逃出地下室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那一刻,导演带我们看着西尔维亚的鬼魂站在地上她自己冰冷的尸体前,没有希望的电影结局之外是远比剧情更残酷的真实——1965年10月26日,少女西尔维亚被格特鲁德、格特鲁德的子女和邻居的孩子们共同虐待,死于脑出血、休克和营养不良,死于集体的冷漠和人类病态的狂欢。

        法庭宣判格特鲁德一级谋杀终生监禁(实际上牢狱二十年终获假释),宝拉及很多虐待过西尔维亚的孩子判处终生监禁到2年徒刑不等。历史让法律给了人们一个交代,但这仅仅证明规则存在,更甚者判决本身不过是道德伦理的一张残破的遮羞布,需要被审判的又岂止这些直接伤害了西尔维亚的人?共同虐待西尔维亚的孩子们的家长在知道事件后的充耳不闻、听到惨叫的邻居们的畏缩怕事、在地下室外嬉戏玩闹的孩子们的视若无睹,还有匆忙的不曾探望过自己女儿的父母、态度软弱的神父以及胆小怕事放任姐姐被一再伤害的金妮......是群体的癫狂诱发了隐藏的兽性,冷漠和怯懦巩固了庞大的共犯体系,造就这场长达数月囚禁虐待的谋杀事件。

      死者已逝,西尔维亚以生命为代价证明的不该只是人类失去责任约束后的残忍邪恶。相比对少女的集体凌虐更令我愤怒的是受虐者的沉默不反抗。也许她认为不抵抗就不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和伤害,也许她觉得不报警不求救不告诉父母是独立承担命运的坚强表现,甚至她把希望寄托给神,坚信忍耐伤害是对人生和信仰的试炼。然而个人的软弱不抵抗在集体的病态面前,无法唤起悲悯和同情,只能将暴行一再升级——连一开始也许带着迟疑和内疚的施虐者也在折磨的快感中催眠自己相信了这一切只是适当的“惩罚”。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西尔维亚的灵魂坐在旋转木马上说:上帝安排好了这一切,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该去寻找我的宿命。我在心里对她说:你是来提醒所有的人,沉默不是坚强,隐忍并非美德,人如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终将被凶猛世界的恶吞噬殆尽。

 短评

其实导演还可以把这个惊人的故事说得更好~Ellen Page和Catherine Keener的表演很加分~~

6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Lightman闺女完爆Ellen Page啊!

10分钟前
  • 七曜日
  • 推荐

环顾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实施”自己未完的梦想,多少父母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孩子头上,又将孩子的过错推到他人头上;从来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从的看客,不缺黑暗浓郁的悲凉;虽为真实案件改编,但心理变化处理得较表面,两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们也该死!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没人意识到这老女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么(弃妇、嗑药、小三)?她把自己当作道德的审判者并以暴制暴,而且最主要的是周围的人居然没有一个坚持理性的正义和宽容,包括邻居一味的事不关己,那些折磨她的小孩子们的无知,乃至其妹妹也屈服于老女人的淫威之下。整个小镇的悲剧,却是真实事件改编。8.1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很难评判这种由于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到底是电影拍得好,还是故事本身震撼。现实有的时候反而难以理解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看完我胸更疼了,简直疯了。我不明白那些去教堂的人们都在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就能残酷如此,毫无人类的天性。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父母和自私的妹妹(爸爸说如果没有孩子就好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逃跑,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是死人还是疯子?你过得不好,就不让别人好

27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看丹麦电影狩猎的时候 我还没有孩子 我觉得很震惊 可能是因为把自己假象成了剧中男主。看此片的时候我有了孩子 觉得自己怎样真的不再重要 没什么比孩子生病更揪心 也就更没法接受剧中情形 几次想停下来不看了。可,世上处处是罪恶 唯有认清。

31分钟前
  • 瑞鸡
  • 力荐

这也可以的??天哦。。最近看的最震惊的一部真实事件改编。多少个瞎了眼的人凑在一起才弄出这么一出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说不出的难受。欲哭无泪。

36分钟前
  • 力荐

这个世上怎么就有那么多操蛋父母

41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事件本身极为震撼,Catherine Keener演得实在精彩,但叙事角度表现力度都很温吞,关于人性之恶的展示篇幅微弱,也没提到对立法的影响。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少女基督

46分钟前
  • Super S hit
  • 推荐

究竟是怎样的震撼会使得形容词匮乏?真实的电影,让人绝望的结尾。更残酷的是,电影已经艺术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实更是骇人听闻。不只是那个家庭,而是整个周围环境的冷漠、残忍甚至以此为乐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47分钟前
  • Q。
  • 推荐

是什么让女人如此热爱互相伤害?

48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好电影。但不推荐朋友看。冷冰冰的犹如活活的扒了我一层皮。心中的怒潮澎湃。人性的丑恶如斯在这部电影里面连那么一点点的遮羞布懒得给予裹体。这也是一个记录片,因为它真实发生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更加冰冷和荒凉的是,事实远比这部电影触目惊心。这是人性最丑陋的限制级麽?

50分钟前
  • L.L
  • 推荐

人应: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永远提醒自己,不要步入万劫不复的悔恨中,时时警醒,在那一丘之貉中,在那同流合污里,我不仅与之决裂,也不是冷眼旁观的过客,我一定是捍卫自己良心的勇士。

53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先是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又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保护自己,好久没有这么咬牙切齿的痛恨一个电影中的人物了,看这个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5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戏中那句“I can't judge.”人性真是复杂得以至于无法判断好坏。总觉得EP戏份很少是我错觉么?片末的悲剧有点《可爱的骨头》,同为以死后视觉叙述往后事情。“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再牺牲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

59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憋闷 难受 反正我不会再看第二次了 观影过程很痛苦 真实案件的残酷远非故事可企及的 对无意识集体的惩罚

1小时前
  • 塞腮
  • 推荐

你们人类真可怕。

1小时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