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1998

悬疑片英国1998

主演:杰里米·西奥伯德,亚历克斯·霍,露西·拉塞尔,约翰·诺兰,迪克·布拉德塞尔,吉莉安·艾尔-卡迪,詹妮弗·安格,尼古拉斯·卡洛蒂,达伦·奥曼迪,盖·格林威,塔索斯·史蒂文斯,特里斯坦·马丁,瑞贝卡·詹姆斯,保罗·曼森,大卫·博维尔,大卫·朱莱安,芭芭拉·斯特潘斯基,艾玛·托马斯,戴安娜·札克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追随1998 剧照 NO.1追随1998 剧照 NO.2追随1998 剧照 NO.3追随1998 剧照 NO.4追随1998 剧照 NO.5追随1998 剧照 NO.6追随1998 剧照 NO.13追随1998 剧照 NO.14追随1998 剧照 NO.15追随1998 剧照 NO.16追随1998 剧照 NO.17追随1998 剧照 NO.18追随1998 剧照 NO.19追随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18

详细剧情

比尔(杰里米?希尔伯德 Jeremy Theobald 饰)是个游手好闲的作家,借跟踪陌生人打发时间。这让他体验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很神秘,也很刺激。不过,有一次,比尔盯上了一个西服革履的家伙克布(艾利克斯?浩尔 Alex Haw 饰)。尾随到餐厅之后,他却被对方识破,只得摊牌。克布是个贩卖盗版光碟的商贩,此外还做拧门撬锁的勾当。克布带着比尔潜入了陌生人家中,但比尔发现克布根本不取财物,而是寻找主人蓄意掩盖的隐私。同时,克布还提醒比尔要注意仪表。后来,比尔认识了一个神秘的金发女人(露西?拉塞尔 Lucy Russell 饰)。在酒吧,比尔主动与她调情,但是对方冷若冰霜。原来她是黑社会大佬的女人,但是不可遏制的激情让比尔失去了理智,从而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篇影评

 1 ) 《追随》——谁在尾随谁?

  剧透,慎入。

  《追随》是最近看的一部很棒的电影。从一堆相对冗长拖沓的电影中脱颖而出,眼前一亮。当然要谢谢小轼同学。

  影片的一开始,安静的电影氛围下,一把男声独白在静静地叙述。向另一个叙述。对话画面和被叙述的故事画面相互交错交替出现。叙述故事的主角正是电影的主角比尔。比尔讲他喜欢尾随别人、窥视别人生活的癖好。这时就引入了另一个主角,比尔任意尾随的一个对象——柯布。这可以视为尾随的第一层含义的表现。比尔追踪柯布几天了,跟踪他去每一个地方,好奇想象着他的生活。直到柯布走到比尔面前说,你是谁,为什么跟踪我。第一层尾随关系随即被捅破以后,比尔发现原来柯布是一名入室盗贼,柯布看中了比尔身上强烈的窥私欲后邀请他一起作案,教会他盗窃的方式。故事到这里,仅仅只是开始。

  电影的进行过程中,会时不时出现除柯布、比尔故事进展以外的另一条故事线,另一张男人的脸。看似两条主线同时进行,没有任何交代的,另一条故事线出现的时候顿感突兀,摸不着头脑。两个场景交替进行,短发西装男在酒吧搭讪一金发女人,对她有好感,带她回家。男人的家第一次呈现在荧幕面前。这是一个细节。而接下来的场景中,比尔带着柯布去偷之前出现过的男人的家。女人说她家被盗。这两条同时进行的故事线,由于并不是按照平行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的,所以在交替的过程中,就会让人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这女人跟故事有什么关系?那个男人又是谁?……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两条看似不相干的平行的主线渐渐汇合在一起,第二层尾随关系随即揭示。

  柯布带着比尔偷了上面那个女人的家。由于第一次偷窃的失败,比尔做贼心虚担惊受怕,柯布就建议比尔改变形象。这时候才发现,原来上面出现的那个短发西装男就是改头换面后的比尔。完全改变的比尔。此时比尔已爱上了那个女人。女人暗示自己和黑帮老大有瓜葛并有照片在黑帮老大手里,比尔自告奋勇去帮女人偷回来,用柯布叫的偷窃技术。比尔用女人给的保险柜密码偷回了照片顺便偷了钱还打伤了人,却才发现照片根本就不是什么把柄。比尔受骗了。到这里电影才向我们揭露第二层意义上的尾随:女人其实是柯布的女人,柯布在比尔跟踪他之前就发现了他,跟踪他,并让自己的女人去诱惑他,让比尔成为第二个与柯布盗窃手法相同的人,为的是摆脱柯布之前涉及的一件案子的嫌疑。换句话说,柯布协同女人让比尔成为柯布的替罪羔羊。

  但是,电影远远没有结束。画面继续回到开头的对话场景。比尔知道了柯布和女人的阴谋之后向警方自首以求自保。对话正是比尔和警察之间的对话。柯布查无此人,比尔向警方提到的那个女人也被发现杀死在她的屋中。比尔成了警方眼中为了向女人套取黑帮老大保险柜密码而杀死女人的凶手。到这里,我们才得以窥视这场阴谋的终极目的。根本就没有柯布口中的案子,这只是骗女人的一个幌子。为什么要骗女人?因为要靠男人的帮助把比尔拉到杀死女人这一阴谋中来做替罪羔羊。为什么要杀女人?因为女人手里握有黑帮老大的证据并胁迫黑帮老大,老大派柯布杀之。这就是电影的第三层意义上的尾随关系。女人帮柯布嫁祸比尔,以为可以帮柯布脱罪。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柯布的一只棋子。目的是除掉她。

  到这里,你已经不得不佩服导演巧妙而精密的构思了。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下一个情节推进的伏笔铺垫。谁才是最终的操纵者?柯布?黑帮老大?或许都不是。电影里的每人看似都在做自己,都是按照自己的选择在过活,并没有谁强迫谁一定要做什么。为什么不同的人看似自由的选择加起来最终却出现这样的结果,阴谋的最终得逞?谁是谁的棋子,谁被谁利用?操纵这一切的是什么?是人的私心还是窥私欲?我想这是电影最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一个地方。

  于是我们知道,即使黑白,只有简单的场景变换,讲好一个故事永远是电影最重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2 ) 非线性非在哪儿

编制奇特情节,一直是年轻导演处女作的普遍追求,诺兰也不例外。非线性叙事听起来名头唬人,实际拆解后,自有其规律,也就是说,可以效仿之法。略过非线性处理时间和故事主题的文学性吻合(在该片中男主角第一次不合时间逻辑的镜头插入,是他换了一身形象,走向地下酒吧大门,弦乐响起------彷佛另一个角色登场),单就打破时间逻辑叙事来说,可以举这么个例子。

假设故事的事件序列由A、B、C、D组成,现在我们把原来在后面的C挪到前面来,故事就变成了A、C、B、D。

问题来了,这样抽走一块,观众看不懂怎么办?
所以实际操作时,是将C切分C1、C2,C1挪前,而C2不动。
故事变成了这样:A、C1、B、C2、D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观众看到C2时候,想起C1,脑补还原出整个情节序列,又可以制造出非线性的时空迷离效果。更加有意思的是,一些过于奇特甚至不真实的情节,可以通过这种自问自答式的设置,让观众认同。比如:在电影“心迷宫”里,开始路边有个人手拿石块,要行凶险之事-------这激起了悬念和观众好奇心(听起来和电视剧预告片的噱头差不多)-------他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砸下去了吗,他砸的是谁?在电影后半段,给出这个场景的再现,给出答案。

需要说明:1,这种情节剪辑的花招多用于悬疑气氛的片子。观众得有侦探心态。
                  2,C事件切成C1、C2的切点所在,必须是一个能够形成因果链条的完整场景,即能够让观众由C2联想起C1。比如:C1是一男一女相识,C2就是这两人热恋中,或打算分手。
                  3,C也可以切割成更多块,C1、C2、C3、C4,如果是故事核心情节点,就牵扯到另一个悬疑片爱用的招------“拆分情节点”------例如日本电影“告白”,娄烨的“浮城谜事”,使得最终真相的包裹可以被层层揭开,造成反转。当然,这是另一种情节套路了,和主线是当下现实、副线是主人公回忆,两线平行剪辑一样,一般都不放在所谓非线性话题下讨论。
                  4,选择的C的碎片,必须是在画面上,给观众视觉上留下深刻刺激印象的,这样有便于观众组织记忆。
                  5,音乐的配合,碎片镜头的长短。是必须考究的。
                  6,既然C的碎片可以前置,那么也可以试试后置。重点是,编剧要抱着冒险心态,敢玩。因为在日常生活语境中,人们还是习惯于按时间叙述和聆听前因后果。
                  7,针对市场来说,吃饱了的中国人民,也会有一小撮,以“我看懂了情节复杂的需要智商的高级电影”为自傲和尊严的(难道不是有一些二货伪知识分子发明过高智商电影这个词吗?)。所以别拿艺术片勾他们,得拿情节编织绕他们,然后让他们获得解谜的满足。
                随性而记,不严谨,望有助于对电影叙事游戏有兴趣的人。顺便说,在上世纪初开端的现代派文学实验中,这些花招不算什么新鲜事。有很多文学作品早在时间处理问题上,走到了极端--------举一个近些的例子,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

 3 ) 剧情讨论,结尾还是有很明显的漏洞

结尾确实出人意料,总体来说是部值得一看的悬疑片,不过看完之后始终觉得有几点还是相当牵强。
首先,即使在比尔偷钱时冲进去的那个守夜人之类的,即使是黑社会老大或者柯布安排的,并且故意让他打输给比尔。怎么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是否会被比尔一锤打死还是打伤呢?
第二,柯布又怎么知道比尔在那里跑了后是否会把凶器扔掉跑了还是会拿着凶器去自首?
如果扔掉凶器跑了,守夜人又只是受伤,这个嫁祸就无从说起了,如果拿着凶器去自首了,那最重要的证据没了,嫁祸也有难度。
第三,柯布又如何得知比尔会带着凶器去找女主角,并且在说要去自首时,却把锤子扔在那里给他行凶?
第四,那个警察认为比尔杀女主角的动机是为了得到保险箱密码,也就是杀女角在前,打伤守夜人在后,根据死亡时间,女角应该是在守夜人受伤,然后比尔回家,再到女主角家中,之后再去自首,然后柯布出现并杀害了她,之间的时间差也可以推翻这个结论。
最后,那个老大是因为被女主目睹了杀人后长期被敲诈才让柯布下杀手的,他既然可以在杀之前那个人时豪不在乎,为何杀女主要让柯布大费周章?
第五以柯布的才能,要拿到那笔钱或其他数目更大的数豪无难度,为何要为了这个去杀人,然后设这么大一个局来嫁祸?只是为了让我们有电影看吗?

 4 ) 为什么非得这么剪?

剧情事件被截成三段,姑且以甲乙丙命名:

事件甲:比尔喜欢尾行,并盯上柯布,柯布对比尔表示出兴趣,并带比尔入室行窃,进行爱的地下教育;

事件乙:比尔爱上行窃宅邸的女主人,尾行,并与之建立关系;

事件丙:女主人告诉比尔,她被一秃头男以艳照勒索,比尔允诺以新学会的手艺为其夺回艳照,并且从保险箱里带出一身的钱,同时用榔头敲伤保安。

除此之外,还有事件丁,即柯布因行窃误入谋杀现场,被疑为凶手,必须找一个作案手法相似的人定罪,故而与女主人串通,引比尔入瓮。

以上是电影故意打乱然穿插的主要叙事线,也就是比尔所知道的全部,由比尔与笔录警察的问答带出,这段问答可以称为事件戊。然而在比尔所知之外,还有最终的事件己:柯布为整个事件群的设局人,为秃头男雇佣,目的是谋杀女主人。它制造了最后一分钟的翻转。比尔仍然是个替罪羊,柯布成功地抹去自身在事件群中的存在。

那么可以设想的几种叙事方法:

叙事子、从一开始就抖出最后一分钟的翻转,让观众观看比尔不断入瓮;

叙事丑、从事件甲开始,按顺序讲,最后给出颠覆性的答案;

叙事寅、打乱整个叙事线,截开重行组装。

现在,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选择叙事寅?

交叉剪辑的三个事件,是这样相互衔接的:在事件甲的后半段,我们知道是为什么会有事件乙,在事件乙的后半段,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会有事件丙。对整个故事结构来说,叙事结构与之相龃龉,故事在整体上向自我翻转的方向进行,而叙事则却是在自身的内部循环(或就常识来说,比尔似乎不会对笔录警察做如此跳跃的自白),这就好像方形的盒子装上圆形的东西:在事件甲乙丙丁戊己的排列组合中,寅并非最佳叙事。至少,甲乙丙的交叉剪辑并不是必要的,只是徒增观影障碍(或者趣味)以及给电影署名,是要告诉你,它是作者是导演寅。这是有意思的观影方式,但以这部电影自身来说,至少它也不比《失忆》更严丝合缝。

另外,还可以想到一个显然过度阐释的解法,三个事件线可以解析成三个身分:

事件甲:作为尾行者和窃贼实习生的比尔(特征:长发,长夹克);

事件乙:作为小三的比尔(特征:短发,西装);

事件丙:作为窃贼毕业生和伤人者的比尔(特征:西装、衬衣,衣衫不整)。

由此出发,理解为叙事的交叉是比尔脑中的结构,即他对自己的三种身份认同的紧张关系……但这挺幼稚的。

 5 ) 追随

偷偷潜入别人的房间,窥探他们的生活和隐私,是不是很神秘和刺激呢?跟连环逆转的结局相比,恐怕还算不上什么。处女座就如此惊艳,难怪后来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布局精巧悬念迭起表演到位堪称经典。
从《追随》这部70分钟的长片处女作中,可以看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特点、强项与才华,其以后的作品不论多么大的制作,精髓的部分一直保有着,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剧情,非线性的叙事技巧,非常注重结构设计,释放光影这个载体的特有魅力,另,在这部小成本的精悍之作中,画面粗粝,透着股子酷劲儿,剪辑水准令人感叹!

 6 ) 评《尾随》

“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人生活。这种生活变得越来越孤单,并且乏味。一整天无事可做,就那么呆着。从那时起,我开始尾随别人”,影片开头,我们的主人公比尔,一个“具有落魄艺术家气质”的孤独年轻人对着一名警察这样自述。实际上,除了最后几分钟,该片的几乎所有情节都在这种自述框架内被讲述。观众最基本的观影快感即来自听他人讲诉私人生活史的过程。
        随着叙述的深入,一个年轻人孤单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他没有工作,一个人住在污秽的单身公寓里,读柏拉图,想成为一名作家却连承认这一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对梦露这样的金发美女有着性幻想(他床头张贴着梦露的海报),没有朋友,是“一条缺乏社交的可怜虫”。孤独超过了一定限度就容易发生心理变态行为,我们的主人公开始尾随陌生人,偷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陶醉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之中。事实上,在情节还没展开的最初几分钟里,我已把这个年轻人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人物;后来,当他的偷盗教练出现时,我又很容易地把它和布列松的《扒手》联系起来——这两部电影都包含一个孤独的年轻人在非功利的动机下犯罪的母题,而且他们都有一个指导他们犯罪的教练;如果说《尾随》中的年轻人缺乏《罪与罚》和《扒手》中主角们犯罪的哲学动机,他倒是很接近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在极端地孤独中心理发生失衡,作出超越常规的举动。
        由于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处女作在叙事方式上过于突出,开创了一种诺兰式的叙事风格,且被认为为后来把这种叙事风格发挥到极致的《记忆碎片》铺平了道路,影评家们往往对其主题一笔带过。实际上,在玩味叙事形式的同时,诺兰处处不忘将他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注入电影,这使得该片在人性内涵的把握上也远高于那些平庸之作。
        当警察问比尔为什么要尾随别人时,比尔说他是个作家,然后又改口说他想成为一名作家,尾随别人可以为他的写作发现素材。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比尔这么回答的同时,导演用粗粝的黑白画面告诉了观众另一个答案:这是一个极端孤独的年轻人,他被生活排斥在外。由于眼睛一直注视着内心深处,疏于和外界联络,他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着。然而人总是社会性的生物,于是“尾随”便成了他最低限度地参与生活的方式。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处于濒临精神变态的边缘,比尔尝试通过建立理性的规范来防止自己失控,比如完全随意,不得有预先的目标;尾随一名对象的时间不能过长;入夜后,不许在昏暗后尾随一名女士等等。规范起初很奏效,但当“它停止这种随机性时,事情就开始慢慢变坏了”。
        最初打断这种随机性的是柯布的出现。柯布是被比尔尾随的一个人,但他发现了比尔的尾随——后来观众才知道这都是柯布精心策划的骗局。两人一接触,当即发现尽管方式不同,他们也算是志同道合:“两人都对‘人’感兴趣”。原来柯布和比尔有着差不多同样变态的爱好:入室行窃,偷取比如CD、日记、内衣等私人物品,尽管有时候也偷钱,但不是主要目的。柯布解释说这样做的所有乐趣完全在于打断别人的生活,获取某种心理快感。接下来就是柯布传授比尔偷窃技巧的整个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对《扒手》的模仿。柯布让比尔加入到自己的偷窃行动,同时也在不停地将他的偷窃心得讲给比尔听。比如,他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有一个鞋盒而已,而少数人的盒子里装着他们不值钱但是却最最私人的东西,在柯布看来,里面的每个东西都讲述了一个关于它主人的最最秘密的故事。他总是最先寻找这个盒子,将其据为己有。有一次,比尔故意把柯布领到自己家里来偷窃,想不到柯布一眼就看出屋子的主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无业游民,幻想自己是一名作家”,且非常生气,什么东西都没拿就走了。当然,后来观众知道柯布其实为了实现他的阴谋事先跟踪过比尔,他一定知道那里就是比尔的家。诺兰甚至通过柯布之口对观众提出了很中产阶级式的忠告,“当他们回家,用保险赔偿金从货架上买回所有这些东西时,就会考虑很久以前第一次买这些东西时究竟是派什么用的。”
        同时,在柯布的有意安排下,比尔开始尾随一名迷人的金发女郎。他和柯布一起偷窃了金发女郎的家,拿走很多私人物品,并对金发女郎逐渐有了好感。终于他在一个地下酒吧结识了这个女人,她暗示这个酒吧的老板和她有一段旧情,并且还有着一些纠葛。当他发现自己真的爱上这个女人时,他向她忏悔了她的偷窃行为。而她则告诉他,酒吧的老板拥有一些她的私人照片,正以此勒索她,这些照片放在酒吧的保险箱里,而她知道密码。比尔当然想用他学到的偷窃本领派些实际的用途,当即自告奋勇要帮金发女郎拿回那些照片。正当比尔在酒吧行窃时,守夜人发现了他,情急之下,比尔用锤子砸向守夜人,守夜人倒在血泊之中……比尔不知道的是,他已成了柯布和金发女郎嫁祸于人的牺牲品,而金发女郎不知道的是,要嫁祸给比尔的不是柯布的那次“意外”,而是酒吧老板和柯布除掉她的这一谋杀行动。
        这是一个连环计,是一个类似于保罗纽曼演的《骗中骗》的故事。地下酒吧、盗窃、行凶、心理变态,诺兰在这个故事里加入了足够的黑色元素,使整个影像的风格介于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之间。与塔氏相比,诺兰的人物更具有文学深度,这也许与他大学主修英语文学有关,叙事方式也更为风格化;塔伦蒂诺也是在叙事方式上频频作出创新的导演,他的人物往往是定型化的各类黑道中人,他最独特的地方却在于将异常丰富的黑色元素贯穿在错乱的叙事过程中,以此表现出黑色与暴力的美学。
        诺兰曾说:“我决定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我的故事,将重点放在观众对每一个新的场景不可能有完全的理解上,就像它是第一次被人们看到一样。”
        文学理论的陌生化原则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都强调应该像仿佛第一次出现在你面前那样来观察和描写事物。诺兰显然也想在电影中作出尝试。他进行“陌生化”的主要方式体现在叙事方式上。传统的线性叙事或者简单的倒叙插叙在电影中已显得和在文学中一样常规化了。事实上,从黑泽明的《罗生们》开拓了一条多线程的张力模式之后,电影的叙事模式就一直停滞不前。1998年有两部电影打破了这一局面,一部是《罗拉快跑》,一部是《尾随》。在《尾随》里,《记忆碎片》的叙事风格已初现端倪。诺兰式叙事的基点建立在对电影中传统时间观念的颠覆上,在诺兰看来,时间就像是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就像他的代表作的中文译名暗指的那样),因此他把电影中原有的自然时间完全打碎,让事件以一个一个分裂的片段呈现出来,观众需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推导出一个整体。诺兰叙事方式加上了“客观依据”:《尾随》的故事主要是在比尔在投案自首时讲述的,比尔在回忆他经历的事,而在诺兰看来记忆就像一块块碎片一样时而浮现上来,时而又沉入暗处,而浮现和沉入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有时候它们的真实度也会遭到怀疑。电影最后一个中景镜头——这时已经摆脱了比尔的自述框架,摄影机相当于以完全客观的第三者视角记录镜头前的一切——达成嫁祸阴谋的柯布站在川流的人群中,前景中的行人挡住了摄影机,当他走开时,柯布已不在那里,他消失了。在诺兰看来,镜头前展现的事件就是这样,毫无理性地出现和消失,这是事物呈现自身的本质方式。
        但是,诺兰最有原创性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就艺术而言,它总是追求形式和内容完全的融合。而诺兰的叙事方式是如此地风格化,以至于电影的主题内涵几乎消解在它的形式中了。同样是风格化的叙事,塔伦蒂诺就比较懂得节制。这一点,诺兰和他的前辈希区柯克很接近。诺兰曾这样自我评价:“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同样是英国人,同样对电影形式语言的偏好超过了对内容或真实的兴趣,同样把思想观点漫不经心地散布(然而并非无关紧要)在电影的各种暗示和隐喻里,这或许是英国导演的宿命。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短评

希区柯克遗风。 突然觉得彩色侵袭以后,我们失去了一种多么美好的电影风格。

6分钟前
  • 国产盘丝大仙
  • 力荐

打乱时间线,前半小时有点昏昏欲睡,后面局中局的线索露出来精神一振。画面剪辑的格局和人物塑造过于单薄,背景故事太小,不够成熟,这样的整体来承载一个费劲心思的骗局略有不对称。理解为诺兰的试水作品

11分钟前
  • 还行

诺兰导演的廉价而构思精巧的处女作品。只是我实在觉得导演已经在太多的电影里自恋地依靠时间剪辑,难道用正常的方式就无法讲述好故事么?

16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男主浓浓的一美既视感

1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关掉声音你会以为这是新浪潮。

20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诺大神的处女作就这么牛逼了……

23分钟前
  • 鲍小斯
  • 力荐

叙事大师诺兰的处女作,“里面埋藏着政治寓言,还包括我作为一个英国人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一丁点想法”。“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每个人都有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大秘密。”“把一样东西从你身边拿走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过什么。”

24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这片居然不是双重人格!太脱俗了

2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有些追随只是因为寂寞 有些追随却是恐怖的 世界上是真的有坏人的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我曾经跟踪过一对陌生情侣,因为他们走的太快了,完全不符合正常情侣的步速,这让我好奇。当他们拐进路边的快捷酒店时,一切疑云烟消云散。

30分钟前
  • 白玛
  • 推荐

重温。这次首先注意到的是业余演员无可挑剔的表演,相比被调教速成的可能性,更愿意相信是诺兰的幸运。人设、叙事模式、迷影致敬与自我预告(Cobb和Batman Logo真是有趣)都是未来的雏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升级和翻新。唯独最后一个镜头的余韵,在往后的诺兰作品里再没有出现过。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69分钟的厉害之处就是,揭露和反转都能如此自圆其说、行云流水,震呆下巴。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

37分钟前
  • 吴嘎嘎
  • 推荐

我已经几乎可以荣封诺兰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了。这不仅因为同样是环状叙事他的片比昆丁少了许多矫情,更因为他太好的掌握了观众的智力和口味,光凭剪辑和讲故事就能在imdb250里占据那么多席。更因为他那么清楚文青的心理——就是喜欢默默躲在小角落里偷偷观察人,猜测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39分钟前
  • mygigi
  • 力荐

除了6000美元的成本,跟断断续续一年的拍摄期,剩下全是诺兰大神的才华了。

4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区区6000美元的成本,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人负责导演、编剧、摄影、剪辑,虽不及《美国丽人》、《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经典处女作,但也绝对可称之为传奇,短小精干,非线性叙事的佳作。★★★★★

46分钟前
  • Q。
  • 力荐

处女作总是惊人的。

50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工于心计的诺兰用这样的处女作奠定了以后一贯的精巧叙事、紧张节奏、烧脑游戏。如同一个电影魔术师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追随的人不知道反追随,生活一个巨大的迷局,比尔却越陷越深。相较给诺兰其他打了满分的作品,这部片子格局太小,野心的施展空间不大,但一颗冉冉的希望之星在黑白影调里诞生了。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诺兰的牛逼来源于内心散发出的恐惧。

53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牛B导演都是从年轻时候就牛B起来的。

57分钟前
  • 小城,旧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