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军魂

战争片美国1953

主演:威廉·霍尔登,唐·泰勒,奥托·普雷明格

导演:比利·怀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战地军魂 剧照 NO.1战地军魂 剧照 NO.2战地军魂 剧照 NO.3战地军魂 剧照 NO.4战地军魂 剧照 NO.5战地军魂 剧照 NO.6战地军魂 剧照 NO.13战地军魂 剧照 NO.14战地军魂 剧照 NO.15战地军魂 剧照 NO.16战地军魂 剧照 NO.17战地军魂 剧照 NO.18战地军魂 剧照 NO.19战地军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13

详细剧情

二战时期,一批美国战俘被关押在德军的监狱里,故事就发生在17号监狱(Stalag 17)。有两名囚犯想要越狱,却被德军所杀,监狱里的囚犯们开始怀疑他们其中有人出卖了他们。大家都把嫌疑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狡猾的Sefton(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身上。Sefton虽然也是个囚犯,但他靠组织“赛马”、卖酒还有出租望远镜赚了不少钱。不久,一位美国中尉Dunbar(Don Taylor 饰)被抓进狱中。他在法兰克福火车站制造了爆炸案炸死了不少德军。然而此事随即被德军军官Oberst von Scherbach(奥托·普雷明格 Otto Preminger 饰)所获悉。Sefton被认为就是那个泄露了消息的内奸,挨了一顿揍。然而他依旧宣称自己是无辜的。Dunbar即将被纳粹军处死。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内奸?到底中尉Dunbar能否逃过一劫?本片主演威廉·霍尔登获1954年奥斯卡影帝,导演比利·怀尔德也获得最佳导演提名。

 长篇影评

 1 ) 我没有爱死比利怀尔德,我爱死这部电影

据我的观察,很多同胞超级喜爱《肖恩克的救赎》。私下以为有些不正常。

闲话少说,今天看了这部《17号牢房》。

因了背景,因了把人性放在战争中,
因了那些不时送给我们的会心微笑,
因了一群不知生死的囚徒,和他们的日常故事,
我爱死这部电影。

老酒鬼讲故事,的确好看。

 2 ) 爱死比利。。。

好莱坞的三、四十年代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仅凭着黑白两色描绘百态人生。也许,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遇到了人生的低潮,想感受人间真情的时候,看一场经典老电影成了最佳的选择。而比利怀尔德的作品无疑可以列入最佳选择之中。
比利怀尔德是正宗的犹太血统,他出生于1906 年6月22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的母亲,曾在美国住过七年,好莱坞传说她喜欢美国所以叫她的儿子“比利(Billy)”,因为它听起来很美国。他的父亲经营咖啡室和旅馆,但却时常转换工作,财务亦有问题。比利少年时期爱玩桌球和注意旅馆和咖啡厅的客人的动态,这个时候的他开始对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影片非常感兴趣,之后比利在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度过七年的法律课程,但他很快确定自己追求新闻方面的事业,他很快便成功取得记者的工作,在1926年,比利移居到德国柏林,他任职报纸记者并且参与电影编剧的工作。
到了1933年,希特勒发起战争,身为犹太人,比利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迫害逃到巴黎 ,他有一些不错的剧本得到好莱坞的合约,于是比利离开欧洲,他和亲人失去联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为止(随后知道他的家人匀死于集中营),战争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刚到好莱坞时,比利只懂得一点英语和少量的金钱,他甚至没有家,他当时甚至居住在旅馆的女洗手间,不管如何,他得到演员皮特(Peter Lorre)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工作,第一份工就是在派拉蒙电影公司写剧本。他能干的工作表现使他备受注目,在派拉蒙,比利与查尔斯布瑞凯特(Charles Brackett)合作写剧本。尔后也就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大人与小孩》[1] (The Major and the Minor )(1942) 是比利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从此比利先后导演了20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利早期的成功影片包括:1942年的《双重保险》[2](Double Indemnity) 、1945年的《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双重保险》是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内容是女主角斯坦贝克(Barbara Stanwyck)和保险代理员麦克默里(Fred MacMurray)谋杀她的丈夫以得到保险金的故事。之后《失去的周末》(见第四节)使38岁的比利在电影界成为大师级人物,雷米兰德(Ray Milland)被派任为这部片的主角――一个酗酒者, 这部影片使比利赢得他的第一次两项奥斯卡奖项,包括:最佳的导演和最佳的写作、电影剧本、最佳影片和最佳的男主角(雷米伦)。 在《失去的周末》之后, 他有两部影片匀受到在德国的经验影响,A Foreign Affair (1948),它表面是一部喜剧,背景是在柏林的浪漫三角关系,虽然因此荣获奥斯卡提名最影剧本,然而电影本身却被批评为庸俗与戏谑,直到1953年,比利拍了《战地军魂》(Stalag 17),由威廉荷顿 (William Holden)演出一位德国战俘,比利凭此片再次得到奥斯卡提名,这次是最佳导演。在1950年,比利和查尔斯合写了《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此片公认为一部非常成功的不朽杰作,电影由比利执导,这一部描述好莱坞影片行业的影片,主角有:过气默片女星诺马(Norma Desmond由老演员Gloria Swanson葛萝莉亚主演),她的爱人威廉荷顿演出一位年轻不得志的编剧,故事以倒叙的方式进行,由威廉荷顿看着自己在游泳池的尸体开始,比利在影片内讽刺好莱坞的黑暗面,把演员的一生都灌注其中。(见第四节)《日落大道》的巨大成功,使它被提名11项奥斯卡金奖,包括比利获取的奥斯卡最佳的写作、故事和电影剧本等等。比利创造的流行影片高峰期在50年代 ,《日落大道》成功以后,还有浪漫爱情剧《龙凤配》(Sabrina) (1954),由大牌明星奥黛丽赫本和鲍嘉联袂出演。同样风格的爱情喜剧还有《黄昏之恋》(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同样由奥黛丽赫本出演,和她演对手戏的这回换成了加里库珀(见第二节)。其它喜剧还有:《七年之痒》(Seven Years Itch)(1955),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裙子被吹起的经典场面就出自于此。还有1959年的《热情如火》 (Some Like It Hot),这部影片创造了经典的一对排挡:托尼(Tony Curtis)和杰克李莱蒙(Jack Lemmon)。
可这部影片在当年的奥斯卡却惨遭滑铁卢。原因是它遇到了奥斯卡大赢家《宾虚》[1](Ben-Hur)。四十年后,美国电影学会(AFI)选这部片为最滑稽的喜剧片头一位。 同样是喜剧可是又有些悲剧色彩的《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1960), 比利的再次起用爱将杰克莱蒙 (Jack Lemmon)配上性格女演员莎莉麦克琳 (Shirley MacLaine) 。杰克李蒙饰演卑微的办公室白领, 他把自己的公寓借给上司与其爱人莎莉麦克琳饰电梯小姐作为幽会场所,事后却对她心生爱意。公寓春光上映后非常受欢迎,虽然再次大胆写了骇人听闻的题材,但也证明了比利的本事,他凭此片赢取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与I.A.L Diamon合著) 三项大奖,另外还有最佳原著 。
由60年代至70 年代,比利拍了七部以上的影片,可是都不能超越他以往的成功,包括:一二三 (1961)、Irma La Douce (1963)(再次与莎莉麦克琳和杰克莱蒙合作) 、The Fortune Cookie (1966)、 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1970)、The Front Page (1974) 及他最后一部导演的电影,1981年的Buddy Buddy ,他坚决否认这一部片不是成功商业片的说法,虽然他己退休,但他仍然继续和他的长期合作者――I.A.L Diamond论述影片的新想法,只是没有一部电影超过 讨论外的发展进程。1996 年,比利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直言,最近几年唯一使他感到“刺激”的,是影片《阿甘正传》[1](Forrest Gump)。
比利一生编、导、演、制片作品共有60多部,他的影坛生涯从20年代横跨至80年代初,曾经21次被提名奥斯卡,拿下6座金像奖,他共获8次提名金奖导演,是非常显赫的成绩,直到了2000年3月23日,比利因肺炎病逝于比佛利山庄家中,享年95岁。
在比利的电影中很难找到个人印记,他拍摄各种类型的电影,如果要说这些电影中有什么相同的元素的话,玩世不恭的讽刺大概可以勉强作数。有人说他是“电影界的拉斯普京(Rasputin Grigority)”[2],对于《日落大道》,《战地军魂》这样的电影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但是说到《龙凤配》和《黄昏之恋》这种温馨题材,比利处理爱情戏的功夫一样令人感到像一条温暖的河流在内心唱着歌般地愉悦。因此我们很难对这个好莱坞的怪才下什么定语。而且他的电影在中国国内可以看到的也是比较少的,所以即使下了定语也恐怕有失偏颇。以下仅对在国内可以找到的他的几部喜剧电影做了以下的分类:温馨喜剧、现实讽刺喜剧、黑色喜剧。
二、 喜剧的表现形式
(一) 俗套中的意外:比利的温馨喜剧
比利的温馨喜剧总是最大程度地自然化。与比利多次合作的莱蒙说过:“比利的台词没有一个字会让我表演起来不舒服。”[3]比利自己也说过“最好的导演是不会让你感到他的存在的。”[1]因此他的喜剧往往没有奇景、惊险、意外等来建构情节,反而对于细小道具的处理和运用出神入化,酒杯、橄榄瓶、帽子、雨伞等无不影响着剧情的发展,而且彼此呼应使影片细致而严谨。《龙凤配》片中那首《玫瑰色人生》曲目的使用简直无可挑剔,总是在关键剧情中出现,强烈的感动着观众的内心。同样的舞会,同样的网球场,同样的歌曲,只是时间换了,人物成熟了就变幻出不同的爱情,而且很自然,这让我们更加钦佩导演的才华。常有观众看后拍膝盖说:“我就知道会这样。”这类寻常无奇的情爱电影,观众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他在设计情节,堆高戏剧性,却自愿上钩,一步一步越陷越深,以致最后融乐其中。他的每一个“谷”都会让观众绝望,然而在爱情喜剧之中又总会把大家带回“峰”。即使深谙个中规律的观众也不会例外。慢慢地我们发现怀尔德的意外与闪光总在过程中。
《黄昏之恋》其实应该是最不被人们接受的题材,正如影片中赫本的父亲所说的“不法之恋”(见第五节)。然而比利的处理方法以及选角使故事毫无罪恶之感。赫本的天真外貌在化装方面又被加了个蘑菇头。典型的傻闺女形象,然而她的一言一行,古灵精怪决没有因为傻里傻气的外貌打折。比利拍摄这这部电影中刚醒来得到库珀帮赫本找鞋子一段时,对于开始的拍摄并不满意。于是他等待库珀真正入睡又被吵醒的时候拍摄,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2]比利一向讲求真实,这段摄影棚故事可见一斑。
《热情似火》的剧本直到拍摄结束前四天才真正完成。拍摄《公寓春光》时,最后一幕的台词不是打印出来的,而是影印出来的,十五分钟后两位主角便进行拍摄。这样说起来比利应该是王家卫的前辈了。其实这两位的拍摄方式却也不尽相同。比利自己道出了个中道理:“看起来似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下去,其实不然,我们其实一直知道故事的结尾,只是不知道中间的过程。这个只有当时当地才可以决定。”[3]这也许就是比利的电影吸引人的地方,落于俗套的故事之中有着小小的闪光和意外。
《热情如火》开拍之时,比利的朋友都不看好这部影片使他颇有气馁之感 ,原因是比利起用了两种在喜剧里不太寻常的原素:暴力和反串,制片人大卫(David O. Selznick)直言:" 血和笑是不能混和的。" [4],然而,此片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故事讲述了20 年代 ,大提琴乐手托尼(Tony Curtis)和杰克李莱蒙 (Jack Lemmon)目击一场暴徒的屠杀,为了躲避黑道追杀,他们只好装扮成女人四处掩藏,后来偶然遇上一群旅行女子乐队并加入其中,他们结识了弦琴歌手玛丽莲梦露,于是托尼寇蒂斯分身假装成一位富裕的绅士名流向她展开追求,另一方面,一个愚蠢的百万富翁却在追求莱蒙(女装的他) ……。影片最后的台词实在是很大的亮点:
“但我们不能结婚”
“为什么不?”
“我不是金发” 观众看了这样的场面必然已经发笑
“没关系”
“我烟抽的很凶”
“我不在乎”
“我的过去不好”
“我和萨克斯风手混过”
“我原谅你”
“我无法生孩子”
“我们可以领养”
“你不了解,奥斯古”
“我是男人!”
“没有人是完美的”
                  
这段台词在《小姐好白》[1]中被拷贝成两个黑人男性之间的对话,同样是男扮女装,最后一句是:“你不是白人?!”
(二)貌似圆满的不圆满:比利的现实讽刺喜剧
现实喜剧这个名称实在不妥,因为即使是这些充满现实性讽刺的片子里,比利仍然安排了大团圆结局。这样的可谓不现实。不过,这些团圆之中又有着些微的不圆满。这些不圆满又把我们带回了现实。《战地军魂》最后以唐泰勒(Don Taylor)和威廉霍顿(William Holden)的胜利出逃作结,但是主角临行时也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只有其中一个人说了一句:“对不起,兄弟,我们都看错了你。”而霍顿似乎也并不在意,只是说了一句:“算了”。他协助在战前与自己有家族仇恨的泰勒逃出了集中营。本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比利用:“如果咱们在美国重逢,不要假扮我的老友。”又一次把观众带回现实,谁又能不记前嫌呢?这只是人的本性。看比利的电影总是希望缠着失望。
《公寓春光》结尾时,老板要求已经爱上莎莉麦克琳的莱蒙把公寓钥匙交给他并以工作作为要挟的时候,莱蒙居然把钥匙丢给老板。看到此处,观众完全地失望了。怀尔德给了大家最坏的结局吗?没有爱情 没有觉醒?这时任谁也一定要看看表,电影还有多久结束,还够不够再演出团员的结局?―――好了,,原来丢给舍尔爵克的只是主管洗手间的钥匙。最后那句经典极了:“我再也不需要这钥匙了,因为我已经从头到脚地洗干净了。.”( I don’t need it any more. because I have been washed throughout here)这句台词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其实从内心来讲,用主管洗手间的人才真正需要洗一洗。而这正解脱的办法只能是离开。莱蒙离开了,接下来的五分钟之后,当莎莉麦克琳从老板口中听说莱蒙的行动后发出会心的笑,也一样离开了老板。在公寓里,两个人对坐,莱蒙说:“我爱你,库伯利克小姐” 莎莉麦克琳扮演的芙兰并不理会他而开始出牌:“12 ”无奈的莱蒙只好重复说:“你听到我说什么吗?库伯利克小姐我绝对喜欢你.” 莎莉麦克琳回敬道:“闭嘴,发牌(shut up and deal)”作为了影片的结尾。这句之中的deal很有意味,因为deal既指发牌,也有交往的意思。颇有放马过来的意味。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不假,但两位主角都失去了工作。这种对于人性的保留,无疑用了物质享受作为了代价。比利在讲述爱情喜剧的同时道出了大都市的无奈。
说到无奈,《七年之痒》就是中年男人的最直观的具体写照。剧中的高薪高格调的男主角对于梦露扮演的女孩想入非非,一会儿把她想像成贵妇人一会儿又把她想象成街头流言的散布者。其实梦露所扮演的女郎与男主角根本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所以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像鸡同鸭讲。可是为什么男主角还乐在其中呢?比利向我们解释的不过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新鲜的都是好的。却不是持久的。
(三)猜猜这部片子谁来当主角:比利的黑色喜剧
《失去的周末》是好莱坞第一部对酗酒的直面描写。比利给这部侦探似的小说加入了令人哭笑不得成分。在戒酒院的神经质男护士,还有主角走了十几个街区时脸上的表情都让人想笑却心情紧张,甚至感到恐惧。在怀尔德的电影中,酗酒人的表现好像魔鬼一般。然而电影并没有给被酒精迷醉的人一个答案。只是结束在和影片开始一样的一个挂在窗外的酒瓶上。悬空的酒瓶就像未来一样不确定。一切好像回到了开始的时候。也许这个结尾的设计和比利童年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小的时候隔壁就是厕所,总有水声。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可把那声音想象成瀑布的声音。但是很多年以后,我真正到了瀑布的面前,我内心真正向往的却是小时候的那个厕所的声音。[1]”雷米兰德因为这部电影得到了最佳男主角的称号,也经常在酒馆里被人认出。其实雷的气质本身就有点神经质,他的表情往往会令观众打个寒战。比利的选角能力实在令人叫绝。很多演员都是在比利说出电影大概情节之后便答应了出演。他们信任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比利的导演才能。
然而选角对于怀尔德也不是一翻风顺。在《日落大道》中他就碰了很多钉子。当比利•怀尔德还在和查尔斯•布莱克商讨剧本的时候,他心中就已经暗自确定了女演员的人选——梅维斯特,但是55岁的梅•维斯特得到这一消息后,却表现得非常吃惊,甚至有些生气,她拒绝出演这个和她本人年纪相仿的过气的好莱坞女星。同样生气的还有博拉内阁里,她也因为相同的原因拒绝出演。玛丽匹克弗德却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角色,但是却要求将诺玛这个角色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最后,乔治•库克想到了葛洛丽亚•斯万森。在挑选男演员时,比利•怀尔德的最初人选是蒙特高玛丽克里福特,但是克里福特却通过他的经纪人表示说他不可能在剧中爱上一个长他年纪大一倍的女人。弗里德•马克墨雷是比利•怀尔德的第二个合适的人选,但是他也拒绝了这一邀请,因为他觉得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演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格内•凯利也由于合约问题没能出演这一角色。最终乔吉利斯这一角色落到了名气稍逊的派拉蒙签约演员威廉•荷顿身上。这和《日落大道》所表现的内容太过尖锐有关。这是一部太伤感的喜剧。因此最好的时机看《日落大道》电影是心情过分兴奋的夜里。它让你笑的时候,是想笑却心酸。它悲的时候,虽不是使人哭,却是想哭,哭不出来。凄厉,悲凉,萧杀。这是全世界女演员都不敢看的电影,又或者是所有现在正在成功的人士不敢看的电影。诺玛黛丝蒙德站在派拉蒙的门口说,没有她就不会有这个电影公司。两人的扮演者分别是艾里克•冯•斯托海姆和葛洛丽亚斯万森,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这两个角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扮演的就是自己。斯托海姆曾经做过导演,如果电影公司让他自由发挥的话,他肯定能拍出划时代的伟大电影。遗憾的是他的才能无从发挥,作品很少在电影院里上映,即使出现也只是一些片断,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是伟大的。《凯利女王》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也是葛洛丽亚斯万森,她是当时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明星,《日落大道》中年轻的剧本作者乔吉利斯在诺玛黛丝蒙德的别墅里观看的影片,就是《凯利女王》中的一个片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是由管家马科斯放映的,在现实中正是这部影片结束了斯结束了托海姆在好莱坞的导演生涯。对葛洛丽亚斯万森来说,《凯里女王》之后,她在好莱坞的日子似乎也到期了。当怀尔德找她拍摄《日落大道》时,她只是纽约一家电视台的普通工作人员,已经被人们遗忘很久了。葛洛丽亚斯万森的那张脸,是在是为了演出这部喜悲剧而生。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总觉滑稽。等到剧末,她用鼻孔高傲地看着摄像头说:“好啦,德米利先生,我们可以开始拍我的特写了”的时候,任谁也会黯然。
二 、旁白的魅力
以上电影有很多是以主角或次主角的陈述拉开序幕的。他们所陈述的一定是影片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这种方法会一下子抓住观众。《黄昏之恋》中是赫本的父亲――一位伦敦的私家侦探发表了一篇关于巴黎人恋爱关的牢骚之巴黎人谈:
这就是花都巴黎,如同其它的大城市,伦敦啦,纽约啦,东京啦一样,
(巴黎的图画,镜头渐渐拉远[1])
只是有两件事它很特殊:
一是巴黎人好美食 二是巴黎人擅长恋爱
(拉远的镜头出现张贴那张画的人,
镜头再远,出现街头的拥吻男女)
哦 也许并是擅长,但至少稀松平常
(开过来的洒水车弄湿了拥吻的人 但他们还是继续)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如此
(洒水车开过去,镜头转换到萨那河边)
左岸如此,
(一对情侣,镜头快速拉到对岸)
右岸如此,
(岸边亲吻的情侣)
河中间也是一样
(换到船上,还是拥吻的情侣)
白天或晚上
(喷泉旁白天的情侣,同样的姿势,天色忽然暗了)
屠夫也好 面包师也好
(分别出现不同职业人接吻的场面 )
友善的殡仪业主也好
(葬礼结束,殡仪业主掀开寡妇的黑纱,两人接吻)
在运动中
(骑摩托的人在车上亲吻,后面有一辆警车)
在静止中
(做爱的雕塑,旁边坐着看报纸的守门人)
狮子狗是这样
(两只狗互相亲吻)
游客亦然
(在旅游景点游客亲吻)
将军也是
(访问的将军互相亲吻)
连存在主义者也一样
(在吃饭的人,女孩子的脸完全被头发盖住了,
对面的男孩子拉开她的头发亲吻)
有青梅竹马
(一个孩子送给他的小女朋友一束花,亲吻)
也有老年的爱
(老人送给他的老女朋友一束花,亲吻)
夫妻之爱
(结婚照的场面)
还有不法之恋 这就是我要说的
(镜头拉到一座高塔上面,这就是刚才的叙述者----一位侦探)
这是最惹人喜爱的电影开头之一,每一组画面都是相互对应的,叙述者的台词也是对仗的。给人绝佳的节奏感。同时又充满幽默。由年长的老人娓娓道来更是增添了喜剧的气氛。
《龙凤配》则是女声旁白似的对莱柔比家庭背景做了一番介绍。《公寓春光》中导演在影片开始时故弄玄虚了好一阵,只是让你先闻其声,虽然给出了很多信息量,譬如纽约人口,“我”职位工资等等,但却似乎没有信息量,我们始终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故事。但毫无疑问地,观众臭到了喜剧的味道。“纽约市的人口达到了8,042,783.如果把所有的人头尾相连,按照每个人5英尺6英寸的话,这个长度可以从时代广场一直连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的郊外。”这是背景的交代,同时也是导演下的大饵,观众得到会心一笑的同时被拉进电影当中,因为这就是自己生活的城市。即使是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也因为相似的城市气息融入其中。
《战地军魂》开场白是囚犯曲奇(cookie)的个人陈述,点名这是在德国的战俘的亲身经历,这样的独白一下子给影片的真实感加了十分。
《七年之痒》又一次卖了关子,从土著讲起,似乎和婚姻完全没有关系,却渐渐道出了影片的全部真谛。尽管看完前一分钟关于印第安土著的一段话之后,观众对于电影情节一定已经了然于心了,但是由于笑料百出,观众还是忍不住上了怀尔德的勾:
先来看看电影开场的这段关于土著和曼哈顿的陈述吧。
曼哈顿
(地图上的曼哈顿)
曼哈顿之名,源自当地土著
(一群印第安土著)
曼哈顿印第安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终日在设陷阱、钓鱼、打猎
他们有个习俗,每年七月,热浪来袭的时候
(印第安男子们站在岸边送妻子离开)
岛上的气候,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他们会把妻儿,送去上游较为凉快的高地避暑
(年轻的印第安女子走过)
如果负担得起,他们会到海边去
当然,丈夫们会留在热得要命的岛上
(印第安丈夫们都跟在她后面追出了画面)
继续设陷阱、钓鱼、打猎
事实上,我们的故事跟印第安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故事发生于500年后
(曼哈顿机场)
我们之所以提及到他们,只是要证明,虽然过了这么久
世界一点都没变,曼哈顿的已婚男士,依然把妻儿送去避暑
而他们,依然留在热得要命的城市工作
设陷阱、钓鱼、打猎
现在我们去看看,一位典型的曼哈顿已婚男士
(主角一家出场)
他的家人将出发去避暑,这是先生
这是他的太太海伦,跟儿子力奇
......
(一位年轻女士走过,男士们全都跟在她后面,
我们的主角李察沙曼却清醒地摇了摇头)
前面关于土著的图像与后面现代男士们送太太和儿子上船的情景,除了穿着背景不同,几乎一模一样。人们肯定已经明白了比利的初衷,这是一部关于厌倦了婚姻生活的男士如何寻找刺激的影片。这种题材想来也绝对地敏感,然而比利选择了梦露作为主角完全抹掉了影片的罪恶感。谁会对梦露这样天真的女孩子发脾气呢?
《日落大道》影片是以一具躺在池塘中的尸体开始的,接着尸体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真是一部刺激的电影。与其异曲同工的还有《双重赔偿》,在这部电影中叙事者是将死的麦克(Fred Macmurry)。死人是好莱坞电影中完美的第一人称,因为他知道故事的结局。比利•怀尔德知道,这样的想法是最好的电影素材。这部电影其实还有一个版本:在洛杉矶的一座停尸房开始,同时伴随着灵柩与灵柩,尸体和尸体之间的亲密对话。这一幕在试映时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好的有些过头,以致观众不能全神贯注地观看后面的104分钟。所以经过删减的影片就将故事的叙述者——尸体,放到了池塘里。这样故事的源头就落到了漂浮在池塘里的尸体头上,由他来讲述自己的人生和他在好莱坞的生活。
台词照录如下:
没错,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日落大道。
(警车,警笛)
现在是早上5点。刚才是凶杀案报道,
(警车飞速而过,警车转弯)
由警探们和记者们共同完成。在一万号街区的一栋里...
(停在一座豪宅门口)
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您将在后续报道里了解到详情。
(警察跑进豪宅)
您可以通过收音机或是电视收听或收看到,
一个过气的明星牵涉其中--一个曾经的天皇巨星。
不过在你听到走样的甚至是被歪曲的故事之前,
在那些好莱坞专栏作家染指之前,
或许你想听到真正的故事,---事情的真相。
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对地方了。
瞧,一个年轻人的尸体被找到了...
(游泳池出现,里面有一个尸体)
漂在她的豪宅的游泳池里...
背上中了两枪,腹部一枪...
是谁并不重要,真的。
(拍照的记者,还有警员堆在游泳池前)
只不过是一个写了几部B级电影的作家而已。
可怜的家伙,他一直想要个游泳池。最后总算是得到啦..
只不过付出的代价高了点。
(从游泳池底部的角度拍摄尸体的脸)
让我们回到6个月前故事开始的那一天吧。
(强光,回溯,屏幕变模糊)
我住在富兰克林与爱娃街上的一间公寓里,
(镜头渐清晰,出现车水马龙的街道)
那时的情况很糟糕,我在片厂已经很长时间没活儿干了
(运用长镜头拉到一座公寓)
我只是坐在那里,每周机械性的编造两个原创的故事。
(再拉近其中一室)
只是我看起来没有了感觉,也许这些故事不够新颖,
也许是过于新颖,总之我知道的就是,他们买不出去...
(从窗帘的渐渐模糊的影子中,男主角出现在打印机前)
长达三分钟的话外音,把观众的心紧紧地抓住了,正像怀尔德自己所说的一样:“这里面有秘诀,却无法教的。使主题有戏剧性,确实需要某种天才,但天才也不够,必须经营剧情,像盖房子似的,有基地后,一点一点往上加。如果在开演二十分钟之内,观众已开始出去买爆米花啦,带孩子尿尿等,你就完了。必须做到亲密的恋人连手都忘记牵了,好比什么东西掐住观众脖子,他们非盯着屏幕不可。这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1]而比利似乎更偏爱用独白的方式把观众拉入电影情节之中,使观众感到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然就这点来说比利做得相当成功。
三 且问谁是后来人
比利创造了一个电影世界,他所指导的片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喜剧成分,但又总笑中带泪,在美国的现当代电影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余响。无论哪种类型的喜剧都有后人相随。
近年来获奖的两部电影《美国丽人》2 和《穆荷兰大道》[3]都会让我们联想到比利的《日落大道》。1999年的《美国丽人》就不用说明了,导演门德尔松已经坦言: 没有比例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就没有我的《美国丽人》.《美国丽人》同样安排了一个死人来讲自己的故事,整体叙事也是与《日落大道》大致相同,影片中那种调侃的喜剧效果也充满了比利的味道。《日落大道》是身在好莱坞的比利把好莱坞的黑色与糜烂写在了电影胶片上。《美国丽人》是身在美国的门德尔松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种种问题一一搬到台面上。而大卫林奇2001年的《穆荷兰大道》干脆拷贝勒比利的片名,锋芒也是直指好莱坞。如果比利哀叹的是默片与黑白电影的没落,那林奇就是在讽刺商业化与演员之间的冷漠。这两位导演都直面了电影界不能避开的隐痛。《美国丽人》面对的就更广,它诠释了美国社会的问题。看来要讽刺某种社会现实,把比利的《日落大道》作为范本保证没错。《日落大道》获得了奥斯卡大奖,开了一个好头,后来的模仿者或是借鉴者同样会获得众多的奖项。
而2004年上映的《小姐好白》与《热情如火》基本都是闹剧型的电影。《小姐好白》同样拷贝了《热情如火》的情剧,也是两个男人扮成女子,也和犯罪有关,甚至男扮女装的时候一个分身去追女孩子,另一个却被同性的大亨迷上也如出一辙。最后的台词同样令人哭笑不得。
1989年的温馨喜剧《当哈利碰上莎莉》[4]和《公寓春光》异曲同工。比利怀尔德有这样一个模式:必须不扭曲人性,让失望处隐含希望,结局是积极的心战胜了消极的人。却又离幸福差一厘米。《公寓春光》是小人物寻求爱情的故事,里面有太多权利社会压力。而《当莎莉碰上哈利》则是对抗普通人的思想。同样是爱情喜剧,对于人性的追求是这两部电影的主题。在一些细节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男女主角的相处机会都是由其中之一的朋友给的。
备受推崇的《风流医生俏护士》[1]其实早有1953年的《战地军魂》作为向导。在《战地军魂》中比利创造了一个集中营,在那里官不像官,囚不像囚。纳粹似乎不是很残暴,而囚犯也享受了远离战火洗礼的战场的“安逸生活”。从众人对那个神奇的鸡蛋的渴求,到它变成煎蛋时的无奈;从苏联女兵的到来,到囚犯们想尽一切的方法去偷看她们洗澡。都充满了比利式的幽默,不可想象的发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和那样的战俘营。无意间的抓住叛徒和不太周密的逃生计划并成功,则更彰显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营救,而是对于不同美国式人生的刻画。形形色色的美国人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人都具有美国式的精神——对自由得的渴望和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风流医生俏护士》是一个群像表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群《战地军魂》中的威廉霍顿。《风流医生俏护士》中的这群医生们同样过着离经叛道的生活:从把女军官做爱的声音放到广播中,到最精彩的用计惩罚日本军官,他们处处都是笑料。在正常人的眼中,这群人是疯子。然而他们所作的事情在那些特定的场合却又有自己的道理。每当他们得逞,观众也会跟着欢欣。观众观看时解放了自己身体深处的恶,跟这群军医一起犯上作乱,产生痛快之感。此外本片事结构也很奇特。影片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合而成。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地点,在特定时间里发生的一段段小故事——主人公与他们反对的价值观作斗争的事,每段小故事以一声锣响结束。鹰眼、约翰、公爵勉强可以算是《风流医生俏护士》中的三个主角。他们对于正常的价值观不屑一顾,深处军营医院,却处处作出反英雄的举动。本片的这两个主题与怀尔德的《战地军魂》如出一辙,只不过《战地军魂》的故事关系更有联系性,从而是一线式的发展脉络。而《风流医生俏护士》是散线式的叙事风格。
四 、余论
尽管比利曾经对好莱坞做出过极尖锐的在现当代的好莱坞,但现代的好莱坞对他仍然是尊敬得很。很多声名显赫的导演在自己的影片中向他致敬。他的电影总是描述平凡人的生活,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总有出乎意料的闪光。这和他本人的性格也是有关的。
比利以一个移民者的身份来到美国,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创作了众多的电影作品,或让观众在苦笑中玩味,或把苦笑藏在滑稽背后。然而他对于自己也总是谦虚的。他从不用“film”称自己的作品,而是用“picture”。他把自己置身于普通小人物之中。有人问比利怀尔德为什么想成为导演,他眨眨眼睛,半正经地说:“我成为导演是因为我的剧本,我想保护它们。”一分钟后,他似乎想到了些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道:“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编剧,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导演。既当编剧又当导演的好处是,临场修改方便多了,他可以不拖泥带水地拿主意。”他就是既当编剧又当导演。尽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从未认为自己的作品十全十美。现在这位电影大师已经逝世6年多了。在中国很多人从未关注过他。但是他的作品真真正正是会让人上瘾的。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这个小老头始终是一副思考的模样。















 3 ) 《战地军魂(Stalag 17)》:监狱无间道(IMDB250 TOP 20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6901844.html

Stalag 17 (1953)

又是一部Billy Wilder的电影。看着画面上他的名字,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喜剧风格的电影。

电影讲述二战时期一个战俘营房内的反间谍故事。在营房内士兵们计划越狱,两个人逃出了地道,可是却被守在外面的德军杀死。很多人都怀疑营房内有间谍告了密,但又不清楚是谁。营房内有一个圆滑的商人,他运营着了小的赌马场、简陋的酿酒厂,还有可以偷窥女囚洗澡的望远镜,使他在战俘营内赚得金钱满钵,也使他在战俘营内不太受欢迎。一天,新来了两个战俘,德国军列由其中一位军官炸毁的,他并讲述炸毁的经过。没过几天,德国人就带走了炸毁军列的军官。大家都怀疑是商人告了密,他就是德国人的间谍。商人被毒打,他不甘心,决定找出真正的间谍。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真正的间谍就是营房内的保安,而且他不是美国人,是德国人。为了阻止炸毁军列的军官被带走,士兵们组织了一起骚乱,将他藏了起来。晚上保安自愿护送军官逃狱,商人当场揭穿了他的真面目。最后,士兵们用间谍做掩护,商人护送军官逃了出来。

本片初看是一部反映战争的电影,其实一部彻头彻尾的娱乐喜剧片。编导只不过把剧情放到了战俘营内,人物换成了关在战俘营内的士兵而已。整个剧情设置,有着太多不合乎情理的设定:整个战俘营环境非常宽松,战俘可以与德军军官打成一片;战俘可以通过刷油漆的方式溜出战俘营;苏军女兵洗澡的时候也没有看守;战俘自由活动的时间太多;红十字会检查的太仔细;战俘贿赂德军士兵之后,竟然可以换到女战俘营去!总之,整个战俘营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围墙的小城市,没有严格的约束,在里面生活可以说一种享受。这种生活环境,为什么还要逃走呢?本片也可以换种方式来形容——用娱乐、调侃的方式描绘了战俘营内士兵的生活。

电影的风格是轻松的,就像我刚才说过的一样,有着喜剧的风格。片中那两队活宝是搞笑的主力,一会失明,一会失恋,一会来一堆银行的催债信,一会梦想着与女明星跳舞等等。最好笑的是他们溜到苏军战俘营的那段场景,简直是爆笑。他们两个滑稽人物,可以说是电影好笑的功臣,当然德军的的友情客串也使得电影的笑点更丰富。电影设置的其他小桥段也是出人意料的,比如那个赌马场。我怎么也想不到是用老鼠来比赛,编导们的想象力真丰富!Billy Wilder是一位有趣的导演,即使拍摄反映战争的电影,他也能设计出好笑、风趣的情节来丰富剧情。越来越喜欢他的电影了。

影片用去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搞笑和描绘不切合实际的战俘营,倒使得故事的主线显得简单了一些,而且也比较俗套。当然,现在来看这种“无间道”式的反间谍戏,必然不新鲜,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新颖的吧。电影前半部分一直在为悬念做伏笔,铺垫剧情,让观众们了解到军营有内鬼。可是,影片设置的这个“间谍是谁”的悬念揭露的过早,当电影进行到一大半的时候就将谜底揭开,告诉我们保安就是间谍,让后面的剧情看起来一点也不过瘾。这样的话,后面的剧情根本不需要多看,大致就可以猜到:无非是间谍没有好下场,军官终于逃出战俘营等等皆大欢喜的结局。看起来很没劲,应该把悬念留在最后一秒嘛。

本片是一部男人戏,没有一个有对白的女性角色,看起来干巴巴的。此外,这部电影还近似于群戏,出场演员众多,即使男主角的戏份也不是很多。本片男主角William Holden,相貌一般,表现也比较一般,不过他依靠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我很奇怪,那届的奥斯卡评委是不是糊涂了?还是那届的提名者水平都不怎么样,矬子里面拔大个?

额外说一句,本片的中文译名实在太烂。“战地军魂”,哪里有“魂”?没有是一个正面英雄人物死去,还“魂”,扯不扯啊!这个让人蛋疼的译名,不是港译就是台译,真服了他们了!

总之,一部用喜剧方式描述战俘营内反间谍故事的娱乐片,看完哈哈哈一笑,剧情实在一般。它为什么能进入IMDB250?主题并不深刻嘛。

序列:0509

TLF.IMDB.Top206.战地军魂.Stalag.17.1953.D9.MiniSD-TLF

2011-08-19

 4 ) 比利·怀德的冷嘲


比利·怀德一生只拍过两部战争片,一是《开罗谍报战》,一是《战地军魂》,而且两片都获得了3项奥斯卡提名,《战地军魂》夺得最佳男演员奖。比利·怀德似乎对展现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没有兴趣,仅有的两部战争片的故事都在比较狭小的空间展开,一个是在一座酒店,一个是在战俘营,情节的精细曲折、细节的曼妙无方弥补了场景的单调。尤其是《战地军魂》,在一个局促的空间,导演驰骋方寸、闪转腾挪,以微雕工艺大师的精湛技艺铸造了一部紧张悬疑、笑谑交加另类战争片。

欢乐颂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座德国战俘营,以一次失败的越狱开始,以一次成功的越狱结束,中间描述了一个囚房里美军士官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囚犯生活,还有一个斗智斗勇、悬念迭起的抓间谍故事贯穿其中。面对这种战争、监狱、谍战的混合题材,比利·怀德跳脱了任何类型片的束缚,凭借其杰出的编剧才能,将监狱片、间谍片、战争片、寓言片、喜剧片进行跨界混搭,不落窠臼,自出新意。怀德的夫子自道,很精准的描述了他洒脱自在的导演风格,他说:作为电影导演,我对类型没有意识,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我们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它是自发产生的,如同你的手写体一样;这是我看待它的方式、认同它的方式;如同我无法想象莫奈在画风景时对自己说:“现在,等一下,我是一个印象主义画家,所以我必须这么画。”,他没这么想,只是作画而已。

说起二战、德国、战俘营为元素的电影题材,多半是压抑沉重、愁云惨雾的,时常令人对人性的黑暗面发出慨叹,然而比利·怀德深谙电影的娱乐之道,对本该沉痛的故事作了喜剧化的处理,把深沉严肃深藏在戏谑笑闹之中。影片采用了全知视角的旁白,语调轻快调侃,奠定了喜剧的基调。旁白者是影片主角塞夫顿的跟班“饼干”,一个软弱的小人物,他不是什么战斗英雄,也不是巴顿那样的军事怪杰,从而避免了对战争、对军人的拔高放大浪漫化,避免了正道沧桑的宣扬与说教,导演对叙述者策略化的选择,摆明了他不会走常规战争片的套路。囚犯们处于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限境遇里,但影片整体氛围却乐观洋溢、诙谐逗乐,这就更加离经叛道了。逆运经脉的怀德一脸坏笑,把一座战俘营幻化成了情景喜剧工坊。囚犯们能和德国军官攀谈、说笑;囚犯们还能喝酒、赌博、跳舞;呆傻的德国卫兵把枪交给囚犯,和囚犯们打起了排球;圣诞节囚犯们都黏上小胡子模仿希特勒,整蛊看守;土豆汤用来洗衣服;在化粪池举办帆船比赛;宣布消息的美军士官嗓音独特,宛如太监宣旨;两个活宝哈里和野兽,苦中作乐,更是制造了奇趣百出的笑果;总之,滑稽风趣贯穿始终,毫无冷场,如果要为这部电影拟一句海报广告,可以是:有史以来,越狱片、战争片从未拍得如此欢乐。

请叫我生意人

当然这不是一部闹剧,加入喜剧元素有怀德商业上的考量,但绝不仅仅让观众笑过就忘,怀德一再声称“当人们走出影院,他们应该带走什么东西,而不是只是看了一部两个小时长的电影”,而怀德的好友杰克·莱蒙说:“比利被称作刻薄的舌头,因为他对人们的举止很敏感,对他注意到了而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很有理解力,并且能够用他个人尖刻的言辞指出来”,在他的犀利机智的幽默中,包含了看透世情的精明练达和笑傲不羁的玩世不恭,呈现出一套清醒的、遗世独立的价值观,他让观众笑,让观众乐于消费,并在笑声中放下心防接受他在其中夹带的私货,认同他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沉思。在本片中,怀德的思想投射在主角塞夫顿身上。

塞夫顿堪称囚犯里的奇葩,同伴们抽纸烟的时候,他能抽雪茄;同伴们喝洗衣水一样的土豆汤的时候,他能吃鸡蛋;同伴们喝宛如硝酸的劣质酒的时候,他能喝红酒;同伴们衣不蔽体的时候,他能穿得光鲜;同伴们对苏联女战俘可望不可即,他能只身入花丛。这都缘于他长袖善舞、精于商道,哪怕是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那样苛刻的环境中,他利用有限的资源,做起了生意,并且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把囚牢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市场,把牢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的商业敏感无处不在,哪怕是在两个同伴正在越狱的紧要关头,他还开设了一盘赌局,赌两个越狱的人能走多远,凭着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他赢了。他开设的营业项目,处处针对人性的弱点,总能让人们趋之若鹜,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金融帝国。他开了一家酒吧,利用土豆皮发酵制酒,虽然这种具备杀人品质的劣酒只能保证饮后不失明,然而还是饮者甚众;他办起了色情业,请人组装了一架望远镜,架在窗口,用来偷窥对面苏联女俘虏洗澡,生意异常火爆,观者如堵;他甚至组织开办了博彩业,赛马,当然还不至于用真的马那么豪阔,“马儿”们都是一些抓来的耗子,同样大发利市。为了让他的商业活动得到允许,他用香烟、丝袜等物品进行公关,疏通了在德军方面的人脉,他还和德军做起了生意,通过物物交换获得了红酒、相机等珍稀物品。在战俘营这样远离商业文明的地方,塞夫顿部分复兴了文明社会的图景。

塞夫顿有一套利己的处世哲学,很市侩,很犬儒,是个典型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在他眼里,没有坏人,也没有好人,只有商人,他说“每个人都在做交易”,“这不是救世军,这是狗吃狗”,在他那里,适者生存才是铁律,而道德只是庸人的震动棒,用来自high的,对他进行道德评判和道德绑架是毫无作用的,这一点倒是和王小波相近,王小波说过:无能的人最喜欢谈道德。在他眼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不值一毛钱,他奉行的是商人准则,而不是军人准则,他对美国意识形态中鼓吹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不屑一顾。整个故事发生在1944年12月阿登战役期间,此役美国付出了7万多人伤亡的代价,瓦解了德国的西线,成为历史的转折点,巴顿将军大出风头,那是美国人的荣耀时刻,但是塞夫顿并不追慕这种长风万里的浩荡气象。正如《光荣之路》提到的:爱国主义是恶棍的最后避难所,他对这一观点是信奉受行的。当同伴问及他是否打算逃出战俘营,他答道出去了也没什么好结果,“他们会把你送到太平洋战场,你又被击落,只不过这一次你被送进了日本人的战俘营”,“你们可以当英雄,像那些胸膛开花的家伙们一样”,对于报效国家、争当英雄,他是敬谢不敏的,他宣称“我要把我自己弄得尽可能的舒服”,活在当下,活得舒适。其实,怀德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与批判一直没有停歇过,早在1948年的《柏林艳史》就讽刺了美军的战斗英雄。

正如黑色幽默经典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美国空军军官,两国交战期间,却利用后勤物资和德国人做起了生意,大赚特赚,塞夫顿也抛开了国家、军人、荣耀等概念,只要能牟利,和谁做生意都没问题。在他的同伴们看来,他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为了得到好处,是什么厚黑手段都能使得出来的。囚房里两个越狱的同伴被杀,德国人发现了逃跑的暗道;用来收听战事进展的收音机,被德国看守识破机关收缴了;而用来传递警讯的晾衣绳也要被收掉;新来的邓巴中尉被抓走提审,显然囚犯里有人给德国人通风报信。这个可恶可恨的间谍嫌疑人,根据平时的听其言观其行,同伴们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塞夫顿。面对同伴的质疑和殴打,塞夫顿这个反英雄人物倒是显出了英雄气概,他毫不示弱,据理力争,一再指出狱友们的逻辑盲点,在被殴打后,打落牙齿和血吞,并不急于报复,而是虑事周详、谋定后动,抱定了“可我还是能忍,可我还是能等,总有一天让你知道我的狠”的心态,多方观察、打探,在终于得知了间谍真身后,商人本能又觉醒了,秉承盈利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原则,拟定了一条一石三鸟的妙计,连用了借刀杀人、声东击西、走为上策等计谋,成功的杀死了间谍、与邓巴中尉一起逃出了战俘营,并与邓巴这个富家子弟结下了生死之交。塞夫顿主动请缨,要协助邓巴中尉越狱,这一英雄壮举让人怀疑此人转性了,不过按照塞夫顿无利不起早的天性,他的这次冒险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则邓巴中尉的老妈是个富婆,塞夫顿打算向她要一万美元的酬劳,对于这样的救命之恩,富婆对他的要求无法拒绝;二则他可以重获自由,不必再在囚房里小打小闹的做生意,本钱在手,可以发挥经商天赋,成为商界的弄潮儿;三则,毕竟杀间谍然后越狱的毒计是他拟定的,德军追查起来,他已经逃之夭夭了。虽然完成了一次英雄的举动,但是对塞夫顿来讲,那只不过是一个商人自觉,体现了一个纯粹的商人在权衡利弊、以小搏大上的城府与谋略。还是囚房里两个活宝之一的“野兽”一语道破天机:“也许他只是想偷我们的切线钳”。

说到商业头脑,怀德和本片主演威廉·霍尔登都是好手,怀德收藏了很多现代画作,完全不看市场,只凭自己的好恶,到了九十年代,画作大幅升值,总价达到3500万美元,拍卖后赚取了天价利润,轰动一时;而威廉·霍尔登则为了经商而放弃了演艺事业。怀德是犹太人,霍尔登是美国人,但是在本片中,他的表现完全是一个精明的犹太人,而他在狱中的遭遇也颇类犹太人,因为掌握了财富而遭到敌视、排挤甚至迫害。在对人物身份的置换上,怀德展示了娱乐至上的戏谑精神和无远弗届的幽默感,塞夫顿由美国人披上了犹太人的外衣,塞夫顿的狱友由美国人而展现了德国人的嘴脸,而饰演战俘营典狱长德国上校冯·舍巴赫的演员其实是个犹太人。

影像社会学家的冷嘲

怀德对所处时代、社会变迁和人性的万花筒都有着高度的敏感,但他不会直陈其事的宣讲他的真知灼见,而是用影像语言对社会、人性的病态加以调侃、调戏。在本片中,怀德也没有忍住他的刻薄。

其一,对商业至上主义的抨击。五六十年代,由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加上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8亿美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1953年3月-1954年4月第一次经济危机。在战俘营实施垄断经营的塞夫顿是美国和美国人的缩影,他聚敛了大量财富,然而最后被“贫民”狱友瓜分殆尽,商业主义的贪婪得到惩戒。

其二,对铁幕政治的消解。1947年至1991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展开了全面的冷战。影片故事发生时冷战还没开始,但影片拍摄的年代两个阵营冷战正酣。片中苏联女战俘营和美国男战俘营相隔不远,美国战俘们先是偷窥,再是设计进入,而塞夫顿更是从容的进出,语言、文化、立场的隔阂都不是问题,怀德以男女关系暗喻了铁幕终将撤去,对话势所难免。

其三,对集体无意识的批判。由于人们接受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价值观的灌输,而独立思考又是一种稀缺品质,所以在观察事物、考虑问题的时候,呈现的多是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执无处不在。塞夫顿的遭遇,正是囚犯们只凭借经验直觉和先入为主的印象受制于思维惰性而导致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偏执,往往作恶而不自知,希特勒的反犹宣传凑效,美国对黑人的歧视、种族隔离绵延长久,都是打下偏见烙印的集体无意识带来的恶果,而怀德在片中通过剧情的大逆转,给了这种集体无意识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往事

该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1951年5月8日,《战地军魂》在百老汇上演,两位编剧都曾参加二战,且都在奥地利战俘营待过,题材鲜活,史料真实,该剧连演了472场,可见受欢迎程度。怀德将之改编为电影,并邀请了四个舞台剧演员参与电影版的演出。正所谓好事多磨,拍摄进程并不顺利。在选角问题上一波三折,怀德在打造剧本的时候,心目中出演主角塞夫顿的演员首选是查尔顿·赫斯顿,但是赫斯顿觉得这个角色过于愤世嫉俗并且缺乏英雄气概,果断拒绝了怀德的邀约;怀德又向柯克·道格拉斯伸出了橄榄枝,道格拉斯看过《战地军魂》舞台剧,丝毫没有受到冲击和震动,对饰演这个角色没有任何激情,也拒绝了,怀德的预期再次落空;处于第三梯队的威廉·霍尔登进入了导演的视野,怀德与霍尔登在1950年合作的《日落大道》成为了影史经典,算是老搭档了,霍尔登总算勉强答应了怀德的邀请,但霍尔登同样不喜欢这个角色,他并不了解导演的苦心孤诣,一直觉得塞夫顿太过自私了,于是一再请求怀德修改剧本,把主角写得更好一点,怀德断然回绝。怀德要求霍尔登去看一次《战地军魂》舞台剧,霍尔登只看了第一幕,实在提不起兴趣,就走出了剧院,怀德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霍尔登至少看一遍剧本。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怀德为了展示战俘营环境的恶劣,设置了道路、广场满是泥浆、水坑的场景,而且由于剧情的需要,整部影片都要在这种环境中完成,且有挖坑填土、匍匐泥地、跌倒泥坑等情节,为了让演员和工作人员不抱怨,乐于在这种脏乱差的场地中工作,怀德用心良苦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穿上自己最好的靴子,在满地泥泞里溜达了几圈,并要求全体人员进行现场观摩。怀德通过身体力行,展示了同甘共苦、平和亲民的姿态,消除了演员们和工作人员对环境、对导演的抵触情绪,其导演智慧的高超可见一斑。

影片上映后大受欢迎,票房成绩十分理想,这是比利·怀德最赚钱的影片之一,本来他可以得到一大笔分红,但是派拉蒙公司的会计告诉他,由于他上一部影片不卖座,所以要把上一部的亏损从他的分红中扣除,给怀德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此前,怀德还和派拉蒙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由于西德是好莱坞的重要市场之一,为讨好西德人民,一个派拉蒙的高管建议怀德把战俘营的德国看守换成波兰人,怀德愤怒的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因为怀德的祖国是波兰,而且他的母亲和继父都死于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高管的建议无疑是钱迷心窍的昏话,怀德要求高管道歉,但是高管置之不理。与高管的龃龉,分红的落空,使怀德无心恋栈,不久之后就离开了派拉蒙公司。

威廉·霍尔登因为出演本片在195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他的获奖致辞极其简短,只有两个词: "Thank you",是那时候最短的致辞。然而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1967年,一向很有名士风范的阿尔弗雷德·希区 柯克老师打破了霍尔登的记录,他在接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致辞仅仅只有一个词:Thanks;但是,这就完了吗,还没完呢,1971年,约翰·米尔斯因为在《瑞恩的女儿》一片中出演一个哑巴角色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他的答谢致辞别出心裁,不发一言,只微微一笑并点头致谢(剧中角色灵魂附体),一瞬间,霍尔登与希区柯克缔造的奥斯卡晚会传奇灰飞烟灭。

 

 5 ) 我像黄鼠狼一样逃离了那些让我不愉快的人

威廉•霍尔登在出演了《日落大道》中的那个小编剧之后,他与比利•怀尔德二人,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又陆续合作了好几部电影。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战地军魂》中他所扮演的二战德军战俘塞夫顿,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在影片的结尾说出的那句怀尔德式的幽默笑话——“如果我什么时候在街角碰到你们这些废物,我们就假装不认识吧!”

《战地军魂》是比利•怀尔德导演生涯中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此前所有的电影中最好笑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军战俘营中,一群美国战俘和纳粹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这群战俘的斗争总是莫名其妙地受挫,他们于是非常机智地判断出有人向纳粹军官告密,并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最不喜欢的一个人——威廉•霍尔登所扮演的塞夫顿。而实际上纳粹军官安插在他们中间真正的间谍则有意助长了这种怀疑。

威廉•霍尔登不是太喜欢塞夫顿这个角色,他觉得这个人太自私了,一点都不符合自己做人的风格。他不断地要求比利•怀尔德把这个人写的更好一点。当然,他遭到了拒绝。塞夫顿这个角色最初是留给查尔顿•赫斯顿的,他在美国以扮演银幕英雄为人所喜闻乐见。不过,比利•怀尔德很快把塞夫顿这个人写成一个反英雄主义式的人物,这显然有损于查尔顿•赫斯顿以往的良好形象。威廉•霍尔登在《日落大道》中已经证明自己绝对适合扮演银幕小滑头。塞夫顿也是一个小滑头。他从不参与战俘们的斗争,这让他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很有商业头脑,在战俘营中经营了一个小型赌“马”场和一间“酒吧”。不过“马”是用老鼠来代替,而“酒吧”出售的则是用一个以老土豆皮为原料的简易发酵装置酿造的“杜松子酒”。他还制造了一副望远镜,狱友们可以付费用它来偷窥俄国女战俘洗澡。很显然,塞夫顿是这群战俘中最富有的人。但他却从来不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当别人吃着监狱为他们专门定制的几乎可以用来洗衣服的“土豆汤”时,他却大摇大摆地煎起了鸡蛋。他对狱友说道:“你们可以当英雄,像那些胸膛上开花的家伙们一样。我要呆在这儿,我要把自己弄得尽可能的舒服。”
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不由自主的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在他身上。这群美国战俘很快就十分确信塞夫顿就是那个可恶的通敌者,并且在一天夜里集体把他痛扁了一番。这是影片的迷人之处,真正的间谍躲在暗处,而这个可怜的小人物却受到莫大的冤屈。直到这时,塞夫顿才下定决心找出那个让他成为通敌者的间谍。我们的主人翁第一次拥有坚定的意志来推动故事主线的发展,而观众早就急着想知道答案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比利•怀尔德不过是又讲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已。影片吸引我的地方则在于怀尔德为这部影片精心设计的层出不穷的笑料,以及透过这些笑料怀尔德成功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影片中的笑料就像一架格林机关枪,或许有些夸张。但它至少也是一把AK自动步枪。这些笑料有些是属于比利•怀尔德自己的,比如那个外号叫“禽兽”的家伙,他睡着的时候,他的小伙伴只有用贝蒂•嘉宝才能把他叫醒;而更多的笑料则是恩斯特•刘别谦式的。拿一部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刘别谦电影《你逃我也逃》来讲,影片中有一段故事讲到戏剧女明星玛利亚的一个仰慕者——年轻的空军军官——要求拜见她,出于虚荣心,玛利亚接受了他的请求,并且告诉他在自己的丈夫扮演的哈姆雷特说出“to be or not to be”时,到化妆间来见自己。于是,一个经典的刘别谦式笑话上演了。我们事先已经知道要发生什么,但当它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忍不住笑了。当玛利亚的丈夫说出“to be or not to be”、一本正经地准备开始自己精彩表演的时候,这位坐在第二排显眼位置的年轻军官果断地站起来穿过长长的剧院座位溜走了。玛利亚丈夫的反应更是让我们忍俊不禁——他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表演失去了吸引力了。这一场景之后又再次上演,当这位军官又从同样的位置离开时,这回玛利亚的丈夫愤怒地说出了自己哈姆雷特的独白。这一次,刘别谦让观众笑的更凶。

比利•怀尔德从来都不讳言自己从恩斯特•刘别谦那里学到了什么。在他的工作室里就贴着“刘别谦会怎么做?”的标语。谈起刘别谦,比利•怀尔德这样说道:“他总是在一个设定好的情境里面藏着暗讽,只要观众把它们加起来,你就能收获笑声。”在《战地军魂》中,有一个声音酷似唐老鸭的新闻播报员,负责把监狱长安排的活动或者训示传达给各个牢房。他有一句口头禅——“at ease(稍息)”。由于他的声音如此独特,观众可以马上注意到这句口头禅。他每播报完一条新闻都会说一句——“at ease”,而那个外号叫“禽兽”的狱友每次都极不耐烦的跟一句——“at ease”,而这个播报员每次都以一种“看来你小子想挨揍!”的神情看着这个对自己意见很大的人,稍作停顿,然后播报下一条新闻……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里,怀尔德就为观众迅速地设立了一个刘别谦式的情境,然后讲出一个笑话。还有著名导演奥托•普雷明格扮演的那个纳粹典狱长,他非常爱惜自己的靴子,当他呆在办公室里的时候会只穿着袜子走来走去。他通过牢房的间谍破获了一起炸毁德军军火供应车的案子,于是打电话向他的上级邀功。他坐在桌子上,抬起脚。他的传达员非常知趣地拿着长长的军靴来给他穿上。他打电话每说完一句话就会磕一下鞋跟。然后他挂上电话坐在桌子上,抬起脚。他的传达员又心领神会地为他脱去军靴……还有那个外号叫公爵的狱友,他一直觊觎塞夫顿的私人财产,并且死心塌地地怀疑塞夫顿就是通敌的间谍。塞夫顿喜欢抽雪茄,他每次都拿火柴杆在公爵的身上狠狠的划一下。这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情境,之后每当塞夫顿要抽雪茄的时候,我们知道,他马上又要用火柴杆在公爵的身上狠狠地划上一下了。

在比利•怀尔德的所有电影中,恐怕没有哪一部能够像《战地军魂》这样为我们塑造这么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哪怕是一个极不起眼儿的小角色,他的出场都是那么地饶有趣味、令人难忘。怀尔德精心设计的笑料居功至伟。但一个更加吸引我的问题是,把这么多的笑料、这么多可爱的人物穿插在一起,怀尔德又是怎么让整部影片的结构显得绝不松散的?他又是怎么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且总是能回到故事的主线上的?别忘了,影片真正的主角可是威廉•霍尔登扮演的塞夫顿。绝大多数电影剧作教材都会告诉我们,你在次要人物身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最后你就会脱离你的主要人物;几乎每个有经验的剧作者都会告诉你,一定要在影片的第一幕就介绍你的主要人物,并且让你的观众明白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实上,在《战地军魂》这部电影中,直到影片第二幕的开始,怀尔德才以旁白的方式大致为我们介绍了塞夫顿这个人。而绝大多数时候,塞夫顿都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因为他从来都不和自己的狱友们混在一起。但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已经告诉了我们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程度。通常情况下,观众是最懂得欣赏故事的人。只要你的影片中出现任何一个不符合情境的举动、任何一次滔滔不绝的废话、任何一次偏离于故事主线的叙事,观众马上就会用他们连绵不绝的哈欠和迷离的双眼来告诉你,你费了这么大的劲,不过拍出了一部极其无聊的大烂片。观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或许只有在中国才有例外)。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电影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没有问题本身那么复杂。有时候,你的生活之所以那么糟糕,可能仅仅是因为在你的窗台上,缺少一盆盛开的鲜花。在《战地军魂》这部电影中,所有问题的根源全在于影片开头的那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比利•怀尔德迅速地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就像《盗梦空间》里面的那个陀螺一样始终在观众的脑海里打转,使得怀尔德可以像藏起那个真正的纳粹间谍一样,把塞夫顿藏起来,同时也隐藏了故事的主线。然后,怀尔德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讲述他的笑话了。

怀尔德迅速设立了一个情境:对立与怀疑


影片开始于这伙战俘策划的一次越狱行动。塞夫顿试图提醒他们潜在的危险,但显然没有人对他的意见感兴趣。正当这伙战俘陶醉于自己实施了一次完美的越狱行动时,塞夫顿打赌说那两个人连牢房旁边的小树林都出不了。群情激愤的狱友于是掏光了所有的香烟来跟他打这个赌。很快枪声响了起来……塞夫顿大赚了一笔,但这让他的狱友们很没有面子,并且直接把自己推向了他们的对立面。正是这个场景开启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之后所有的线索都围绕着它来展开。它首先使得塞夫顿受到人们普遍的怀疑,他们的每一次受挫都加深了这种怀疑,直到第二幕的中段,他们狠狠地把塞夫顿揍了一顿。这让塞夫顿在第二幕结束时成功找出了那个让自己背黑锅的间谍。剩下来的,就是如何捅破他的诡计了……

影片结束于塞夫顿策划的一次完美的越狱行动。他已经掌握了一张王牌,并且迅速想出了一个可以大大提升越狱成功率的计策。他决定亲自实施这次越狱,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和这群战俘们说拜拜了。有人指出,在这部电影中,比利•怀尔德非常机智地对“群体意识”进行了批判。很难讲比利•怀尔德的本意是否在此。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地可爱,但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看上去就既可爱又面目可憎了,尤其是他们仅凭个人好恶以及自己神奇般的推理和联想就断定塞夫顿罪名的时候。他们用一顿暴打作为对塞夫顿的审判,并且理直气壮地把他的个人财产据为己有。而那个真正的间谍正是利用了这个弱点来为自己打掩护。许多时候,如果不是热心市民在抓小偷,当你看到一个人被很多人群起而攻之,那已经基本上可以判断,真理可能就掌握在这个倒霉蛋儿的手中。不过,影片中的一个小细节告诉我们,比利•怀尔德可能并不打算对这种所谓的“群体意识”进行批判,即使批判,也是极其温柔地批判。当塞夫顿揭穿了纳粹间谍后,他拿出了半截雪茄,然后用火柴杆迅速地在公爵长满胡须的脸颊上狠狠地划了一下。然后怀尔德给了公爵一个近景镜头,我们看到他捂着自己的脸颊,兴奋地望着塞夫顿,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看上去,他很高兴,而且对于塞夫顿不是真正的间谍这件事也感到非常满意。如果怀尔德真要批判什么的话,那么洋溢在这张脸上的恐怕得是另外一种表情了。

公爵对故事的结局很满意


怀尔德从来都不会理直气壮地在电影中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他只是想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但在这些故事背后,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他对人类社会尖刻的洞察。虽然他把自己隐藏的很好。但他总是让我们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默默地感受到——“人性,也就他妈的那么回事儿吧!”怀尔德不止一次说过,《战地军魂》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喜欢这些可爱的人,更喜欢塞夫顿这个角色。实际上,在所有怀尔德的电影中,塞夫顿是最接近于他本人的银幕形象。他机智果断、极富洞察力,并且懂得精明的算计。他不英俊,但却潇洒。他懂得掩饰自己英雄主义式的正义感,只求让自己过得舒服。他之所以不参与狱友的斗争,因为他明白这些人就是一群蠢货。直到影片的最后他把事情的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巧妙地把自己英雄主义式的行为伪装成一桩买卖,而且还不忘抖出一个怀尔德式的笑话。

就像比利•怀尔德自己对别人说的:“我像黄鼠狼一样逃离了那些让我不愉快的人。”

文/侠客光影

 6 ) 民意or民主,又一次令人反胃

一次不成功的越狱,两条年轻的生命,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一场义愤填膺的私刑。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战地军魂》,在12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是的,发生在德军战俘营的种种,却演变成了一场如假包换的喜剧,因为本片的导演和编剧叫做比利·怀德。

这个因为拍电影而躲过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不可能忘记自己的亲人都死在了集中营,所以他在电影里对德国人极尽讽刺。就算派拉蒙高层因为考虑西德市场而要求他把片中的德国军官换成波兰人,比利·怀德也无动于衷,这为他日后与派拉蒙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在比利·怀德的电影里,主人翁都是些小人物,这可能与他曾经的经历有关。对一个颠沛流离到住过厕所的人来说,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日常,才是最有人情味的。

在《战地军魂》里,由威廉·霍尔登饰演的男主角塞夫顿,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一个白瑞德式的精明商人。尽管只是些雪茄、鸡蛋,以及和女战俘亲密接触的机会,但在当了两年战俘的美国大兵眼中,塞夫顿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具有致命的诱惑。

自然,塞夫顿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谁让他在大家抽纸烟的时候抽雪茄?谁让他在大家喝清水土豆汤的时候吃煎鸡蛋?谁让他在大家只能靠望远镜偷窥女战俘洗澡的时候与女战俘亲密接触?

所以,当一切迹象都指向他是出卖同伴的间谍时,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众人在没有任何人证、物证的情况下动用了私刑。嗯,这就是正义人士的民主,这就是民主人士的民意——几十号人殴打一个,而这也是属于比利·怀德的黑色幽默,你美国不是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吗?那我就把你的民主让大家好好瞧一瞧。

当然,真相一定会水落石出,在美国大兵的军歌嘹亮中,真间谍露出了狐狸的尾巴,最后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并不是比利·怀德最想告诉大家的,因为黑色才是比利·怀德的标志。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没有哪个所谓的正义人士向被冤枉了的塞夫顿致歉,只有一个狱友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们错怪了你。”其他人呢?自然是忙着去惩治真凶了,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啊,好像之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些正义人士还做了什么呢?他们瓜分了塞夫顿的红酒、酿酒机、雪茄等一系列私藏。正如库布里克在《光荣之路》里告诉观众的——很多时候,所谓的爱国主义不过是恶棍的保护伞罢了。

和白瑞德一样的塞夫顿对此毫不在意,再加上也没有一个郝思嘉让他着迷,看穿一切的塞夫顿和之前很多次一样在狱友身上擦着了火柴,淡淡地回了句:“算了。”因为,此时,这位精明的商人,已经计划着如何巧奔妙逃了。

“假如以后在街上遇到,请装作不认识我。”这是塞夫顿向众人的告别,也是比利·怀德的点睛之笔,谁要和你们这些名门正派做盆友呀,招呼都懒得打一下。

 7 ) 局外人

刘别谦惯写衣饰都丽行止优雅的俊男美女,有默片中含而不露的情绪眼神打底,在有声片时代仍能做到起承转合皆在眉目顾盼间。给他当过编剧,亦将其视为毕生偶像的比利怀尔德在言语上走得更远,坦率明快的台词虽不复微妙气场和引人遐想的空间,但妙语佳句频出,也有另一种高明趣处。都是慧黠妙曼充满娱乐性,一者是聪明的戏,一者则是聪明人拍的戏。在刘别谦的片中,甫出场光鲜亮丽妙语连珠的上流人士,总会陷入一团乱麻难以脱身的境地,后者的主角看似歹囝笨伯衰尾道人,却往往具备扭转乾坤的能力。

刘别谦虽然翻拍王尔德的小说,实际上二人只在风趣迷人的气质上有共通处,他温柔敦厚不疾不徐的态度充分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好比混合着细腻奶油和肉桂香味的花式摩卡。比利怀尔德也爱写立场难判的主角,但他绝对是扬善弃恶正邪分明,写人性阴暗面犀利精当,又时时透出可爱聪明的坏劲儿,有如醇美微酸的曼特宁。Sefton可作为比利怀尔德风格的一个缩影,这个在战俘营中大发利市的家伙没有演过两部著名逃狱电影的Steve McQueen那样主流英雄的长相,也非逃狱三王中颠覆形象的后现代奥德修斯,他以黑羊一般的局外人身份游离于战俘群体之外,赚自己人的钱也和德军私下交易,认为逃狱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称不上圆滑世故但坚持独善其身。比利怀尔德不树立大逃亡式的孤胆英雄形象,不强调铁窗喋血里对自由的向往,也不描写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的文化对立,片尾Sefton护送私敌离开,在逃离战俘营的同时,只是由立场行为的孤立转为道德精神上的孤独。

作为又冷酷又喜感的绝佳“喜剧”片,本片笑点不胜枚举,从收费望远镜到老鼠赛跑都让人捧腹,那句“I believe it”更是喷了一次又一次。不过要评选最佳台词,很可能都轮不到如释重负的“If I ever run into any of you on a street corner,let's pretend we never met before”,而是:

“Don't bother.I never liked you and I never will.”
“Many people say that and then they get married.”

之前晚会上就有另两位的深情共舞,果然直男腐起来才是最有杀伤力的XDD

p.s.四年后,霍尔顿再出演桂河大桥时,就摇身一变成逃跑主义先锋队了


写贴士才是我的爱好。。。

影片一开始有交代时间是1944年圣诞节前一周

Betty Grable:Animal的梦中情人,40年代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星之一,一双性感玉腿博得无数美誉,44年她出演Pin Up Girl,海报以袒露的美腿作为一大卖点。

Guy Lombardo:全名是Guy Lombardo & His Royal Canadians,成立于1924年,常驻纽约的罗斯福酒店(不是好莱坞那个),大乐队时代的佼佼者,Louis Armstrong是他们的饭。

Gerd von Rundstedt:不需要介绍的龙德施泰特元帅,44年9月继莫德尔后被重新起用为德军西线总司令,12月16号阿登战役爆发,初时米军节节败退,直到22号巴顿的第3集团军发动反击,战况迅速扭转。

Malmedy:马尔梅迪,因44年12月17号派佩尔在此地下令屠杀米军150名战俘成名,总体来说西线德军对待战俘算是比较遵守日内瓦公约,和拉包尔山打根相比米军已经好似活在天堂,此事后世众说纷纭。

Bastogne:也就是巴斯托涅,阿登战役中由米军101空降师占据,德军久攻不下,使得巴斯托涅战役成为西线防御中的关键一役,被米国人引以为豪,曾在无数电影电视游戏中出现,著名如兄弟连、荣誉勋章、使命召唤……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这首爱国歌因为太有名,引用过的电影除了本片还有奇爱博士、飘、大独裁者乃至虫虫特工队……幽灵庄园的秘密最终结局也用到这首曲子。原曲Johnny I Hardly Knew Ye是爱尔兰的反战歌,最知名的翻唱版本出自Joan Baez。

 8 ) Stalag 17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士兵被关在德国战俘营;他们多番策划逃走,却屡屡被德军识破,令他们怀疑当中有内奸。众人继续策划逃离这个『牢不可破』的战俘营,同时竭力找出内奸。
老酒鬼比利·怀尔德编导的战俘营电影,故事就发生在二战后期德国战俘营中的17号美军营房。男主角威廉·霍顿是个反面英雄,在战俘营中经营黑市,经营范围包括黄赌毒。他自制烧酒,保证质量,就是不会毒瞎顾客;经营地下赛马,参赛选手是抓来的耗子,全都有花名的;还有望远镜,用来偷窥远处的苏联女战俘营。因为他没心没肺到开盘赌逃狱同伴不会成功,被怀疑是营中内鬼,备受凌辱。最后他设计揭穿奸细,冒险护送军中仇家越狱,临走前对全部室友说:“如果咱们在美国重逢,不要假扮我的老友。”

 短评

战俘生活写照,怀尔德将它化作喜剧,戏剧张力极强,太喜欢了。信任关系本来就是一种情感因素。影片结束在充满希望的口哨声中,未卜的将来渐渐明晰,曙光即将到来。另,威廉霍尔登在这部片子里魅力值爆表,以前看日落大道还没发现,终于明白怀尔德为什么这么喜欢他了!1055

5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B+/ 坦白说这次有点被怀德设置的转折蠢到,但毕竟画风上是喜剧人物智商偶尔下线依然能接受。尽管怀德向来都能将幽默与悲伤恰到好处地糅合,但个人还是觉得类型杂糅+喜剧化的战俘营呈现削弱了深度力度。好在群戏和霍尔登的表演依然是值得五星的。原来热情如火前怀德已经开始探索同性异装了。

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前半截非常好 比利怀尔德确实擅长于刻画这种亦正亦邪的人物 故事流畅台词到位 后半截就稍微流于简单啦 总体而言还算不得是比利怀尔德第一流的作品

12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悬疑加喜剧的集中营故事,很Billy Wilder,德军狱卒和美国大兵们随意开着玩笑的另一面就是和奸细互通有无,集中营里的苦中作乐,屡次逃脱不成的牺牲,残酷中不易的轻松,这就是战争。William Holden帅,片子里还有弄混Betty Grable和Clark Gable姓名的梗~

14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love the cynical/realisic tone and the suspenseful second hour, but does this film really need to be a comedy??

17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曾有位朋友不能理解比利·怀尔德何以会被尊为大师,其实,他之为大师,与希区柯克非常类似,不同的是,希胖专注于悬疑、惊悚、犯罪,而他游走与各种电影类型,但往往能拍出非常妥帖的作品。又是一部好看的比利·怀尔德式作品,这次是战俘营里的故事。男主威廉·霍尔登便是《甜蜜蜜》中姑妈念念不忘的那

2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很喜欢!(因为喜欢,所以词汇已经贫乏到只有好棒好喜欢这种了),口哨那一段的旋律实在太熟悉了(在《奇爱博士》里找到了),顺便了解下这个曲子的由来,也是著名的反战歌曲。

24分钟前
  • 阿卜
  • 力荐

--How do you expect to win the war with an army of clowns?--We surely hope you'll laugh yourselves to death.配乐

25分钟前
  • Donnie
  • 推荐

自以为高尚的人们最喜为不合群者私设道德法庭。“如果咱们在美国重逢,不要假扮我的老友。”最后的那段口哨极爱。有意思的是,怀尔德几位常用男主角都拒绝了这个“美国犬儒主义继承人”式的角色,就连威廉霍尔登也是不那么情愿地演出了这个角色,但霍尔登却凭这个角色获了奥斯卡

26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看日落大道的时候真没发觉威廉·霍尔登有那么帅啊,看来不但是偶像派更是演技派,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虽然是纳粹集中营题材,不过风格竟然是偏喜剧,看的一点不闷,作为一部群戏里边太多配角让人印象深刻,德军军官真是一大笑料提供者,还有“野兽”根本就是2B女孩里Oleg穿越过来的吧!形似神似!

29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每一句台词都精妙绝伦,如此举重若轻地书写纳粹战俘营中的美俘生态,在嬉闹中书写着正义与邪恶的博弈,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34分钟前
  • 朱熠
  • 力荐

各种监狱片、越狱片的鼻祖?小空间内群像式的表演,人物却无一单薄平板。矛盾冲突的设置到一一化解的过程中,穿插着比利怀德一贯的幽默机灵,令人时时莞尔,开怀不已。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King Rat里的鼠王也是Sefton式人物,在战俘营吃得开,表面自私明哲保身最后作为总会出剧中人意料(还都有煎鸡蛋镜头,不过日军战俘营就是比德军战俘营看起来更肮脏)。这个营区关的都陆航怎么不送到Stalag Luft去。至于告密的可耻奸细么,一定不能是美国人内奸,必须是德国人间谍才对!

3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又是一部教材式剧作,值得一提的是喜剧部分展现了一个临时的跨性别角色,比他的《热情如火》早了好几年,虽然他总是通过性别错位来制造笑料,但却是对人物带着一点同情和理解的,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41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与纳粹走狗打成一片,在百花丛中尽显潇洒,但这不该成为被孤立的理由。与雪茄美酒终日相伴,在战俘营中出尽风头,但这不能成为被怀疑的借口。理性与精明是我赖以生存的筹码,忍耐和算计是我逃出生天的手段,如果以后在街角遇见我,请假装不认识我,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你们当中的一员。狱中商人的浮沉记。根据百老汇舞台剧改编,集喜剧、谍战、监狱、战争多个类型于一身,虽是战俘营的小空间群像戏,但其丰富程度俨然一副狱中小社会。塞夫顿的形象区别于其他军旅题材的英雄主义主人公,他凭借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以及精明的商业头脑,在狱中分别开设酒吧、赌马、情色业,是军人也是资本家,遭遇士兵们的仇视也是理所当然。除此之外,滑稽军官、活宝兄弟、演奏者、潜伏者、落难英雄,分别为故事提供了不同的情绪价值,但剧作前后重心上的转化还是显得有些生涩。

4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B】①虽然和比利怀德其它作品比起来略微逊色一点,但还是很精彩②记住了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 again这个曲子③圣诞时的战俘营群舞戏……太基了……④又一部脸盲症患者的噩梦

4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7.5 看习惯了严肃的二战题材电影后对这类幽默感十足的作品并不感冒;悬疑不保持到最后的作品不算优秀的悬疑作品;这部作品算逃狱类的鼻祖吗?

52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这部电影最棒的就是对人物简洁又鲜明生动的塑造了。“如果将来有一天在街角遇见我,请假装不认识我。”这大概也是William Holden最帅的一个角色了吧。

57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在一个信任丧失人人自危的集体中,一个处事原则孤独的人最可能陷入道德孤独的境况之中,成为出卖集体的替罪羊。

1小时前
  • 大海
  • 还行

还有什么能比手持正义大旗的“好人”们更可怕的?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