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2011

犯罪片印度尼西亚,法国,美国2011

主演:伊科·乌艾斯,乔·塔斯利姆,唐尼·阿兰西亚,雅彦·鲁伊安,皮埃尔 格伦特,雷·萨亥塔彼,维利·崔·尤里斯曼

导演:加雷斯·埃文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突袭2011 剧照 NO.1突袭2011 剧照 NO.2突袭2011 剧照 NO.3突袭2011 剧照 NO.4突袭2011 剧照 NO.5突袭2011 剧照 NO.6突袭2011 剧照 NO.13突袭2011 剧照 NO.14突袭2011 剧照 NO.15突袭2011 剧照 NO.16突袭2011 剧照 NO.17突袭2011 剧照 NO.18突袭2011 剧照 NO.19突袭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12

详细剧情

《突袭》是由加雷斯·埃文斯执导,由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于2012年3月23日在印尼上映。  清晨特警Rama(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 饰)做完祷告和训练,告别还没有起床的妻子去迎接一项特殊的任务。在雅加达的贫民窟的深处,世界上最危险的杀手和黑帮集结在一个坚不可摧的房子内。到现在为止,破旧的公寓甚至被神勇的警察也视为无法接近的。在黎明前黑暗和寂静的掩护下,一组身兼重要任务精英特警队与执法人员慢慢接近了房子,以便接近臭名昭著的毒枭。但他们袭击的消息被毒枭偶然发现,接着建筑物的灯光被切断,所有的通道被堵。这群特警必须要在世界上最残酷的环境下为生存展开搏斗......

 长篇影评

 1 ) 我来说!

底下有很多人没搞懂,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我来给你们解析一下。首先是警佐他的性格是嫉恶如仇的,在任务交代时,就表现出只杀坏BOOS不想伤害无辜,也是为什么放小孩走的原因。是整个当中最有领导力的人,几次危机都是他带领突围的。别说打散了,寡不敌众,这个情况谁都顾及不了,最后死在疯狗手上也是运气不好,但尽力了。白发老头,级别比警佐高,所以这次行动本由他向上汇报,当兵的只会执行任务。但他没有汇报,所以这次警员阵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一心向想升官。特别能打的警员,他是得力警员,是队中担当副手和最后据拐杖出来的一个级别,但两者性格不同,他是机警和实力派。死在白发老头手上的警员是当中最倒霉的一个,他也很优秀,但他忘了出了这么多事,自己人肯定有问题,结果白死了。疯狗,因为是低级层次人员,所以不会玩谋虑,他是实力派他让跟他打的心服口服,如果你遇到在我们社会上的,保证会阴你。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但关键他不动脑筋。众多阵亡的警员,有人说他们不行,但白发老头一开始就说了,“这帮小子会坏事的”说明他们都是新兵,或经验不足的兵。所以当中犯的任何错误都是符合当时场景的。唯一犯大错的就是警佐,他是行动执行官,没有考虑周全,低估对方实力,没有实地观察,没有线人。但考虑当时条件,警局腐败,犯罪分子能盘踞一栋楼,没有人能帮他,他只有信白发,但白发没通知其他部门。其实这次行动应取消,但警佐太想除害,直接一车人就上了,不过他的部署是正确的,楼下留人,保车。房里留人,保证。只是没想到对方实力这么强。最后说一下为什么不拿枪而用刀,大家看用枪交锋的都是吸毒居民,而坏喽喽都是用刀会手枪,为什么?因为在楼栋战中,攻击间距太小,步枪优势明显不灵活,手枪第一个动作是瞄准,而刀是直接就可以伤害了,在拐弯都能被杀的环境中是不是刀的优势巨佳啊!谈下动作,非常流畅漂亮,有人说太华丽,你要看一下哪有人这样打都还能爬起来,要是打在我们身上,一招失去战斗力,三招致残,后面就看他心情了。主要大家没有实际打过,一拳打在头上就蒙了,后面的招数就看你平时有没有苦练了。总之,人物刻画有鼻子有眼,剧情以下应大,唯一要说的就是这次行动太冒险了。欢迎大家补充。

 2 ) 看片笔记——《突袭》

1.封闭的空间,所有故事都发生在破败的大楼里面,紧张压抑,同时对动作场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一波接一波才能撑起故事。2.人物的情感鲜少展现,主角的逃生意志不过靠两个他怀孕老婆的闪回镜头展现。对方的打手原来是主角大哥的那个反转也全无废话。3.打斗真凌厉,咱们顶多是拳拳到肉,人家这个是刀刀到肉,片尾字幕上的半页医生足以说明打斗的激烈程度。

 3 ) 语录

现在来扫荡这个该死的城市吧!

条子不能用枪打,得用收买。

你想谈冒着生命危险这件事?你已经让他们冒生命危险了!

干龌龊事的时候,主脑是不会带头的。

我一直不喜欢用枪,刺激感都没了,扣扳机就像叫外卖一样。

那已经不是我了,这才是我。

所有人被枪抵住头的时候都会改变。

千万别低估了疯子的毅力。

监视器永远不会说谎。

我知道要收买谁,更重要的是,要给多少。

 4 ) 一些问题的解答(包括武打剧情装备)

这部电影有个基本设定是警匪一家,警队上司想灭口才派这队警察去攻击dufan窝点。 了解这个设定就能解释为什么不派大部队,不派军队,不用大杀伤性武器,这是警队内部某人的私活而已。这个设定是在行动开始前和最后白头副队长的话里交代清楚了的。 不要自己不看剧情就说剧情不合理。 本片里所有角色用的都是班卡西拉(音译过来的,叫法不同),是印度尼西亚(不是印度!)传统武术,特点是以快速击打对方身体结构上弱点以及快速擒拿为主体风格的格斗术。不是泰拳,不是空手道,也不是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武术。 印尼传统武术,班卡西拉,不是泰拳,b站有关于班卡西拉纪录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武术,菲律宾有棍术,缅甸有缅甸拳,印度有 卡拉里帕亚特,巴西有卡波耶拉。一对一地面技没问题,一对多地面技太危险了,当你刚要完成腕缄,敌人的同伴会踢爆你的脑袋。还有一点这是电影不是教学片,电影逻辑确实有点问题比如:明明可以用踩的,非要把对方拉起来打(也可以用怕被抱腿打关节)。 班卡西拉与咏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快速击打弱点为主,配上匕首短刀更能提现班卡西拉的精髓。(特战匕首都有血槽,拔出来并不是很费劲的) 关于出阴招这事,这种招式也就是平常学生们玩闹才会出现的,正常打架都不适合。首先是攻击范围的问题,那里占人体面积(正面)5%都不到,踢那里一般都是从两腿之间踢,这么小的攻击面积对面随便就可以躲开,然后你就要面临出脚后重心不稳基本没有防御的窘境,不如低横扫踢或者正踹。 关于葫芦娃救爷爷,群殴只适合非常开阔的场地,并且手里不能有刀具,人堆在一块很容易误伤。狭窄地段是群殴不了的,除非你想把对面挤死。 关于防弹玻璃防弹衣(影片中特警小队的运输车和防弹衣很轻松的被打穿),一般武警所配发的防弹衣防弹效果有限,而且不能消去子弹冲击作用,骨折内脏破裂是家常便饭,防弹玻璃只能挡一两颗子弹,口径大点的都挡不住,除非你的防弹玻璃有两板砖那么厚。 关于电影里警用配置的问题,看到很多弹幕都再问为什么不丢手雷不放火不带夜视仪。电影里的那种楼在全世界都很常见,地形复杂,由非法势力控制,潜藏着各种罪犯,普通居民的数量级也非常大,作为警察按照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不允许有平民误伤或死亡的,所以行动以逮捕优先。并且武警携带爆破手雷全世界范围非常少,顶天带个瓦斯或闪光,爆破手雷特种反恐都带的不多,放火就更不可能了。夜视仪你上网多查一下价格,美军每年几千亿的军用投资夜视仪数量连特种部队人数1/3都不到。 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国情不同,你还真别说,毛子,美国和我国大部分都是这样,你让一个生活在强国的想象弱国的情况也很难啊。 像什么弹幕里的警察攻楼必须人手一把突击步枪和手枪 防弹衣 防弹头盔 武器 夜视仪必须配件齐全 见到可疑人员就杀 还必须有手电筒 战术握把 防弹盾 破门器 奥 忘了还需要带手雷 攻不下来 军队就过来把这栋楼给炸了 。 你想让印尼这样的国家给武警配备怕是八辈子做梦都等不到。

 5 ) 导演Gareth Evans访谈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045

Gareth Evans是个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热爱B片的他在老家学电影毕业后找不到机会,阴差阳错嫁到瓜哇国却意外闯出一番天地。在那里,为了拍部印尼国技silat的纪录片,Evans遇到了长相清秀白天在电信公司当司机的武林高手Iko Uwais,两人一见投缘,Iko被邀请出演Evans的处女长片《Merantau》,电影09年上映后迅速成为邪典。两年后,Evans与Iko二度合作的《The Raid》在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作了世界首映,风评极佳,网络影评人交口给出“绝无仅有”“屌爆”甚至是“十年最佳动作片”这样的热情评定。

今年三月,有了新名字的《The Raid:Redemption》在北美点映,再次获得影评圈和观众一致好评。SONY已经在筹划北美翻拍版,原版的续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这股新鲜的印尼风还会在未来若干年继续猛刮下去。

北美上映前夕,大名鼎鼎的A.V. Club网站采访到了Gareth Evans:

 

The A.V. Club:《The Raid:Redemption》很像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老片,也有点八十年代中期港片的味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刻意致敬呢?又有多少是预算和设备的限制呢?

Gareth Evans:等我决定把片子设在一个场景,就开始找那些类似设定的电影,看他们是怎么拍,怎么构建的。除了那些明显的,像《虎胆龙威》(Die Hard)、《死亡录像》(Rec),还找了些其他片子,包括《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所以从设计角度讲,卡朋特对我们影响很大。这片子预算很低,我们想借鉴《虎胆龙威》拍出大的动作场景,但也要有戏份来营造张力,告诉观众任一层任一房间都可能有人跳出来发起攻击,可我们没钱雇上几百个群众演员。通过观看《血溅十三号警署》,我们学到了一堆便宜技术,比如卡朋特用音效和阴影制造出警署被坏人和狙击手重重包围的效果,可实际没几个人露过面。大概也就看到十来个吧。对我们这点预算来说,从老片剽来的手法至关重要。

至于说片子的影像风格?的确,有八十年代港片的影响,也有卡朋特的影响在。我们清楚摄影机需要作大量移动,有时要贯穿整条走廊再转体三百六十度,所以打光务必要和实拍配合好。这么一来影像就要加点粗糙感,我们采用的手法是天花板上多加平板灯,拍摄时再在收声麦克风上开洞加LED灯照明。这样一来摄影机的移动自由度大大增加。拍这片子用了半纪录片手法,再搭上动作片的夸张、奇观元素。

AVC:近年来其他片子也用了类似手法,但多少带点调侃的态度。你们的片子就完全没调侃在。

GE:我们决定直着来,不带任何调侃打趣的东西。就是想看看观众会怎么反应。因为我真心热爱借鉴的那些片子。都是些伟大的电影。上映时我就喜欢了,那会儿没有任何调侃意味。我们想对它们致以敬意。

AVC:你提到了场景空间受限,拍一个景的片子还有什么其他超出预期的挑战吗?

GE: 最大的困难不是场景本身,而是动作戏的执行,这太耗时间了,得一条接一条拍直到合适为止。不过要有人问:“拍摄时最难的一刻是什么?”,答案是一场牵涉两层楼的戏,就是Iko在地板上打洞跳下去那段。为了拍这戏,我们需要一个高度够搭两层的景棚,可当时所有符合条件的片场都被订了。最后没办法,是在一座铁皮屋顶的室内羽毛球场拍的。我们租了场地一两周,问题是有铁皮屋顶在,白天温度上升太快。一帮人上串下跳时,室温到了40-42度。伙计们都穿了特警制服,包括T恤、衬衫、特警外套、头盔、手套、裤子、重靴子还有枪。大家都拍得精疲力尽。拍上一小时的镜头,所有人就被榨干了。个个动弹不得。后来只能换成开夜工,可即便这样,温度还是够呛。房子里装了足有二十个空调,可它们再使劲也影响不了室内的温度。

AVC:《The Raid》有多少是在棚内拍的?

GE:大概85%吧。剩下的是实景拍摄:室外戏,药房戏和楼梯戏。走廊、中庭和房间戏都是片场搭景拍的。
 
AVC:你电影里的搏击戏都编排精良,运动感超强,而且速度非常快。这种速度感是演员实拍得来的呢,还是部分采用了摄影伎俩?

GE:我们倾向于每秒24帧实拍。我们不怎么用调低帧数(快镜头)的伎俩,因为按以往经验,每回试着调低帧速… 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拍打斗戏,不是只拍一拳、一脚这样的分镜。有时候镜头会很长,有人被扔出去后实打实摔下去,如果每秒21帧拍的话(放出来)就会显得很荒诞。因此我们所有东西都是用24帧拍的,唯一会做手脚的地方是碰撞时刻。通常情况下,导致碰撞的全过程是用常规速度拍的。如果必要的话,我们会加点speed-ramp(按:就是扎哥施奈德最爱用的那种同一个镜头中快慢兼有的效果),但仅限于撞击那一刻,好增加点力量感。但这属于少数情况。


AVC:作为搏击行家,你觉得Iko Uwais(小白主演)和其他搏击艺术家相比出挑在哪里?

GE:是这么回事:外面有那么多真心牛B流派不同的搏击艺术家、天才斗士,但打到银幕上完全是两码事。我们面试过无数大师级人物,个个才华横溢技术没得说,甚至动作也漂亮。可一旦摄影机对上去,他们就操蛋了。他们就是做不到。这完全是两回事。Iko就好在有本事能让silat(印尼传统格斗术)优美呈现到银幕上,尽管行为本身很残暴。他的动作有种流畅感,能和镜头水乳交融。我觉得他有潜力红,真的。他和Yayan(饰演“疯狗”的Yayan Ruhian)的合作——他们两个一起为电影作编排——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程度,他们都清楚什么东西在镜头里会很漂亮。这挺让人激动的,因为我们才在一起拍了两部片子,接下来要拍的每部片子,我们都想去探索silat的新层面。幸运的是,silat有不下两百种搏击风格,还有的是开拓空间。

AVC:哪个时期的功夫片是你最爱?

GE: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港片,那是这种类型片的黄金时代。《警察故事》、《A计划》、《龙兄虎弟》、《黄飞鸿》… 这些都是伟大、伟大的功夫片。现在很多都变了。那时候用的都是练家子、真替身,然后到九十年代中变成明星吊威亚,结果我避开了好一阵。是托尼贾和《拳霸》把大家的目光又带回到功夫片。大家喜欢那片子的原因是真功夫艺术家在练真把式。但愿明星吊威亚的风气就这么开始退去。
 

AVC:《拳霸》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那年反响惊人。

GE:我很难想象坐在影院里头一回看这片的情景,肯定屌爆了。

AVC:电影节市场对你的职业生涯也极有帮助。

GE:绝对的。《The Raid》目前为止还只上过影展。片子还没在任何地方上映(按:采访发生在三月上映前)。下面会在美国、印尼和澳大利亚同步上映。但迄今为止,它还只在影展上放映过。观众的反应简直难以置信。



AVC:片名为什么会从《The Raid》改成《The Raid: Redemption》?

GE:呃,尽管消息放出后电邮、推特满天飞,但这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噢,片厂在拿亚洲片操蛋。” 我们做过很多努力获取“The Raid”片名版权,可别人已经占了这名字。我们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推销这部叫《The Raid》的电影,所以一得知拿不到版权,就决定不作全盘改动。我们想到:“好吧,给后面加个副标题,问题就解决了”。反正本就打算拍续集了。“押韵点吧,也用’R'开头的单词”。而“redemption”(救赎)和电影一条副线搭得上。当时已经迫在眉睫,也没什么时间多考虑。我们等了很久很久希望能直接用“The Raid”,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想保留这片名。索尼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可事不遂己愿。


AVC:新配乐是怎么回事?就是Joseph Trapanese和林肯公园成员Mike Shinoda配的这条,事情怎么发生的?

GE:基本是这么回事:片子是在戛纳大卖场卖给索尼的,当时还没完工。我们送了些打斗戏的粗剪片段到戛纳卖场,索尼看到了,也挺喜欢,就决定买下发行权,但想要自己旗下的艺人做条新配乐。所以就这么开了头。不是说他们听了原版配乐不喜欢什么的,只是一种组合营销手段。总之他们把片段放给Mike Shinoda看,他很中意,最后就和Joe Trapanese一起上了船。

对我来说——倒不是想打太极拳——两个版本都喜欢,我觉得最佳版本该是两者的合集。有些地方我的哥们儿做得更好,有些Mike和Joes配得更棒。但总而言之,能有两派艺术家以不同方式诠释你的作品,这体验很棒。很多影迷听到消息的反应是,“我勒个去,林肯公园啊”,但这配乐真的很棒,有早期卡朋特的范儿。用的都是现代乐器、现代技术,却有种八零年代的复古感觉在。我觉得是部扎实的配乐。Mike一开始就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我不会做个歌曲合集什么的往片子上硬塞”。他说想当正经配乐做,回归自己的古典乐背景。然后他说想让Joe也加入,而我是Joe《创战纪》(Tron Legacy)配乐的大粉丝。就好比他说的每桩事都是定心丸。

AVC:美版重拍的事张罗得怎么样了?

GE:Screen Gems(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会制作重拍版,我挺激动的。我会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加入。我的想法是不要参与太多。在某些地方上有点发言权就可以了。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最终谁来导,给他创作自由,就跟我拍自己版本时一样,因为那时候没人质疑过任何东西。没人指挥我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唯一的限制是预算。所以我想,不管谁接手重拍,这都是个很线性的概念,很直接的叙事。区别仅在于对概念、动作和场景的具体执行。不过Screen Gems对我们很尊重,对原版也很尊重。他们甚至雇了Iko和Yayan去给搏斗戏帮忙。

AVC:续集的事情怎么样了?

GE:还在剧本阶段。本来早该写完了。可我还没空真正坐下来写。希望能在一月开拍,故事将是原版的直接延续。老天保佑我们能在一月开拍,明年就能搞定。
(按:拍《The Raid》前,Evans本打算拍部叫《Berandal》的监狱黑帮功夫片,因规模过大被迫放弃,转而拍了《The Raid》。现在他的打算是把《Berandal》改写成《The Raid》的续集,这样嘛就一石二鸟了。拭目以待!)

AVC:你会就这么一辈子功夫片拍下去呢,还是有拍其他种类电影的打算?

GE:要说在印尼的工作,我还有很多功夫片点子可用,所以估计在那儿拍的下面四五部还会是功夫片,和Iko联手。但我的计划是在那边拍部电影,然后也许在美国或英国也拍部电影。这些片子我就真心希望不是功夫片了。就是想停一停,试试新类型。也许刚开始还是动作类,然后会试试、探索其他种类的电影。

 6 ) 有节奏无节制的暴力

全球每年问世的电影浩如烟海,然而能同时征服行家和普通观众的并不多。早几年的《无耻混蛋》、《大地惊雷》、《告白》等,都是能在类型片中推陈出新的精品,赢得雅俗共赏。今年才过半,但这顶桂冠俨然已经落在了《突袭》头上。

《突袭》的看点,主要是密集的动作对抗,即使是从小被大剂量功夫片喂出了抗药性的中国影迷,也会被片中接二连三的动作奇观激发出久违的观影高潮。影片导演加雷斯•埃温斯承认,影片的两大源头,一个是《虎胆龙威》、《血溅十三号警署》等警匪片经典,另一个就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突袭》的动作场面,无论枪战还是拳脚,都可以看出上述经典的影子。可贵的是编导大胆推陈出新,把许多拍到山穷水尽的段子翻出了创意,这才是赢得众多好评的奥妙。

且把故事撇到一边,来看影片的第一场动作戏。气势汹汹的警队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居然是因为一个少年。导演用正反打特写和降低音效的办法夸张短暂的对峙,然后用慢镜头表现了少年逃跑、报警、遭射杀的过程,放大了这短短的瞬间。营造悬念的同时,强烈暗示出警队面对的将是多么可怕的敌人。这种欲擒故纵的节奏感,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商业大制作忘却了的动作片优良传统。白头副队长在门关上以后依然准确射杀少年的一幕,动作上很酷,也符合人物性格,但完全不符合此人在后面表现出来的战技水平。凸显出《突袭》全片动作戏的基调:观赏性第一、角色塑造第二、合理性第三。

黑帮的反扑是影片大段动作戏的序幕,从狙击手的冷血,脱缚者的狡猾到扫射警车的肆无忌惮,极有层次地铺垫出黑帮的猖狂。为后面警匪之间无节制的暴力冲突奠定下心理基础。

随后的枪戏是影片枪战段落的高潮。最为人称道的“天井枪火”一幕,先表现门缝里的阴影和黑暗中影影幢幢的敌人,渲染出警察们腹背受敌的窘境,然后慢动作加灯光效果展现出队员“错误的一枪”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犹如京剧《三岔口》一般的暗中摸索就此切换到暴风骤雨的常规枪战模式,导演用巧思给地狱般的杀戮赋予了光影的诗意,这样的段落,才不愧为“暴力美学”。

“枪火”之后的冷热兵器混合对抗是影片的第一个动作高潮,比起《撕裂的地平线》等西片中过于流畅的“枪拳道”来,此处长斧、枪弹和拳脚的结合更为血腥,最后男主角用别出心裁的“冰箱煤气罐炸弹”消灭了第一波敌人,这也是片中唯一的一处爆破场面。这一段有一个镜头随警察跳到下层的跟拍,是动作片中少见的设计。

38分钟左右的楼道混战把《突袭》带到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冷兵器对抗模式。男主角伊科•艾乌斯展示了印尼武术“潘截赛拉”中的匕首和短棍技巧,重点攻击打手们的咽喉和关节。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最震撼的应该是各种匕首戳中人体的效果,自从北野武版《座头市》创造性地将电脑血浆引入动作场面之后,向来用剪辑、借位和挤血包表现的“中刀”终于可以在一个镜头内实现了,韩片《大叔》最后的打斗就是最新的例子。当然,《突袭》由于拥有身手一流的动作演员,效果更为真实可信。各种匕首戳、划、剖的动作看来令人触目惊心。反派打手在电梯里突然刺杀同伴一场,刀尖在金属板上画出细痕,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神来之笔。

50分钟左右,男主角遭遇小头目的打斗充满了各种小花招,这一段至少有两个场面用到了假人,一个是男主角将白衣喽罗从天井丢下,折断腰肢而死,另一个是他勾住红衣喽罗的后颈将其拖倒,木茬插中咽喉而死的镜头,因为太逼真,第一次看到的观众免不了倒吸一口冷气。“有趣”的是,红衣喽罗冲出天井时影片还不忘拉近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表现他看到同伙惨死时的不祥预感,前后照应得很好。男主角终结小头目的“大招”是抱头击打其后颈,也是潘截赛拉中的杀招。

正义力量的真正对手直到一小时左右才浮出水面,原来是 保镖“疯狗”。在与队长单打独斗的一场戏中,由武术高手亚延饰演的这个反派展现了潘截赛拉的鲜明特色。除了重视肘击、膝顶等东南亚武术技巧之外,印尼武术同样重视对付这些技巧的“截线”技术,讲究贴身制住对手的大臂,讲究击打对手的关节,使敌人丧失攻击能力。

在毒品工厂中的打戏把重点放在器物的应用上,用折凳打、撞墙、撞桌。最漂亮的是匕首对抗,其格斗原理与空手差不多,只是伤害更大。《突袭》并未象《拳霸》那样标榜“无威亚”,但看起来确实没有吊,一干龙套真打真摔,值得敬佩。

最后两兄弟与疯狗的决斗,导演一样先做足气氛,长长的一串沉默的动作之后,观众才明白疯狗的真正意图,自信而冷酷的高手最能激发起观众的热血,这是属于动作片特有的情调。以电影技巧而言,决斗一场用得最少,环境也最简单,以凸显出三位动作演员的真材实料。三人打斗场面需要很高的技巧来配合,也最容易出奇出趣,成龙的电影中有众多三人场面即是明证。这场戏的动作设计和完成效果都堪称一流。普通观众评价《突袭》往往会用到“真实”一词,殊不知真实的打斗其实一点都不好看,《突袭》的“真”和其他动作经典一样,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充满了大量华丽的回旋和繁复的攻防回合,只是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场戏中,疯狗足不沾地,单凭腰肢摆动的力量将人甩出,就是银幕上从未见过的动作。为了求“真”,影片还特地加入了一些“动作失误”,例如疯狗起跳未遂被拖回地面,以及前面楼道缠斗时的一些类似细节,都可以看出主创的心思。

《突袭》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男主角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非要推对手一起坠楼,例如最后用日光灯管划开疯狗的脖子等等,都夸张有余,可信不足。但它呈现出了印尼武术的魅力,复兴了老动作片讲究节奏和营造气氛的传统,在动作片的词汇表上添加了一些新元素、新拍法,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成就。称其为“年度动作片最佳”当不为过。

风间隼 2012年8月16日

刊于《南都娱乐》8月22日(2012年第33期)
http://www.smweekly.com/appraise/201208/30967.aspx

 短评

从头打到尾,这就是个动作A片啊!A片自然不是靠情节的,靠的是技巧、体位和耐力,从前戏到对抗到高潮,彻底撒开了玩,片子有点糙,但糙得过瘾,尤其喜欢潜入遇袭的部分,后面有点牵强,但都不影响快感,没想到印尼还能拍出这么尿性的片子来!牛逼!

7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菜不错,但不对味。

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各种抱腿、撞墙、击打关节的印尼民族特色,前戏和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对暴力细节的展示充满想象力。应该没用钢丝,但大量华丽丽的回旋动作,绝对不是实战风格,可就是这样才好看不是么?要是去年看到,我的年度最佳动作片奖肯定不给南朝鲜!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久违的东南亚动作片在印尼又一次逆袭,《突袭》一定会和泰国《盗佛线》《冬阴功》一样形成话题,忽略故事只看动作、剪辑、摄影,只看插喉、爆头、剁筋、劈骨,流畅奔突酣畅异常,中小成本拍成这样真牛。不愧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最佳观众票选奖。导演很有Hard-core精神。

1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爆HIGH的动作片,林肯公园配乐

19分钟前
  • 尔东陈
  • 推荐

打,杀;打打,杀杀;打打打,杀杀杀。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打打打

24分钟前
  • f.
  • 还行

日光灯管切开整个喉部,甚好。那个瘸腿警察好像哈维啊。

26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刀刀见血,拳拳到肉,足以挑战整个华语动作影片。中距离长镜头的运用,使得格斗场面更为紧张刺激,全片一直在高潮。

28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故事情节乏善可陈缺依然能让人憋尿到片尾的超强动作片,火爆+血腥+无冷场

32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这剪辑,这动作太牛逼了。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动作和枪战撑住全场,140分钟全程无尿点。

37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可以再紧凑点,无聊的对白再去掉点

42分钟前
  • LOOK
  • 还行

这简直就是一群人肉终结者,掉进了人肉搅拌机的故事!两点:1、动作片永远不死!2、中国武行,这事儿咱不能服气啊。(还有一口鸡汤:真想做成点儿事,不是尽力就行,是要做到极致。)

43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相当暴力血腥

46分钟前
  • solrex
  • 还行

听不懂印尼语,单纯看动作,南亚武术就是狠

51分钟前
  • 王敖
  • 力荐

十年来最好的动作片?不,十年来最好的僵尸片,你懂的。另外:陈嘉上老师真能打,直接干掉惠天赐队长哈!

56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无脑暴力片,全程嗨爆。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就是一栋大楼的闯关游戏。悍警与悍匪的暴力对决,真是翰爽啊!从枪战到刀战再到肉搏战,几场动作戏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群匪攻击让人想起13号警署一样的如丧尸来袭,结果真的有受那片影响。作为一部打片,已经很够了,过瘾。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血腥无极限……本以为史泰龙的各种血就已经足够血腥了,与此片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1小时前
  • xiaohanyu
  • 还行

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啊!霍霍,霍霍霍,霍,啊!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真人版的暴力游戏,反恐特警突袭黑帮攻占大楼,无需对白,无需情节,无需角色,无需人性,只有逼真残酷无休止的暴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会是一次饕餮的暴力盛宴,无需脑子,只需眼睛。有时候“简单粗暴”是个贬义词,但当这种游戏兼MV式的拍法成了一种贯彻始终的风格和特色,那就叫它CULT神作吧。★★★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