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

记录片美国2017

主演:Paula Dofat,Blessin Giraldo,Cori Grainger,Tayla Solomon

导演:Amanda Lipitz

播放地址

 剧照

社团 剧照 NO.1社团 剧照 NO.2社团 剧照 NO.3社团 剧照 NO.4社团 剧照 NO.5社团 剧照 NO.6社团 剧照 NO.13社团 剧照 NO.14社团 剧照 NO.15社团 剧照 NO.16社团 剧照 NO.17社团 剧照 NO.18社团 剧照 NO.19社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52

详细剧情

《社团》(STEP) 导演:阿曼达·利比茨(Amanda Lipitz) 入围2017年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单元

 长篇影评

 1 ) 老头儿变甜了,但我喜欢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大概是老头近年来最犹太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导演出生的年代。地点是纽约和洛杉矶——东、西海岸最多犹太人聚居的两座城。我们的主角名叫Bobby,不用说屁股后面跟着典型的犹太姓氏。他在纽约混得不好,准备去洛杉矶的舅舅那里试试运气。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西海岸的阳光,思念一到冬天就落满大雪的曼哈顿(而不是布朗克斯,主角的出生地)。于是他回去了。在这前后,他在两座城市分别和叫Veronica的美女各有一段恋情。故事结尾,后者成了他的妻子,前者成了他的舅妈。

内布拉斯加是个穷地方,地广人稀,冬天还冷得要命。在内布拉斯加,即使拥有英语和戏剧双硕士学位,Vonnie也很难出头。于是她来到洛杉矶。她没有成为明星,而是当了秘书兼老板的情人。在洛杉矶,这事不稀奇。如果不是老板的侄子Bobby突然出现,她可以没什么纠结地掀翻正主,当上老板娘。

Bobby在洛杉矶给他舅舅打杂,有点落魄也有点不甘心。他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天天见冷脸和坏声气,只要有人对他稍微表现一点善意,他都会拼死抓住。比如舅舅半是炫耀地给他介绍Vonnie,他就打蛇随棍上爱上了她。

年轻人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是爱上自己的想象。Bobby就是如此。两人一起逛洛杉矶的豪宅,一路看来一路评,聊得风生水起。但对Vonnie来说,这不过是应付老板的任务,对Bobby来说,却是一段艳丽的新生。Vonnie附和Bobby一句「不爱浮华」,是言不由衷也是顺水推舟,却因此被后者引为知己。

本来,Voonie不准备和这个处男认真。原因一方面是和老板如火如荼,转正有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obby是个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洛杉矶的纽约客,没法理解她这个必须留在洛杉矶的内布拉斯加乡下妹。两人约会,Vonnie很少主动提起自己,总是Bobby在喋喋不休地聊着纽约和洛杉矶。直到Vonnie被老板甩了,她哭得梨花带雨,敲开Bobby的门,准备正式接纳这个备胎。但那时,她也没有敞开心怀。

直到脚踏两条船的窗户纸被捅破,Vonnie必须有所抉择。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舅舅,一个是侄子;一个有洛杉矶带游泳池的豪宅,出入往来都是名流,另一个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贪恋她的美丽,懒得理解她的灵魂。所以同样不够爱,不如选有钱的。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Blake Lively饰演另一个Veronica。尽管她的出场远少于Kristen Stewart,但有她的每一幕,都光彩照人。她在市政府工作,刚离婚,被劈腿,有点阅历,也不失天真。那时Bobby正在夜总会混得如鱼得水,懂得适度粉饰,懂得察言观色,远非那个召妓都哆嗦的吴下阿蒙。这样的Bobby遇到这样的Veronica,少了年轻懵懂,身段娴熟进退自如,两人棋逢对手。

多年以后,当Bobby在夜总会重逢Vonnie,看到她满口名人八卦,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对此,他说了一句俗语:「Time flies, people change」,然后领她去纽约的餐馆、赌场、酒吧,带她去中央公园看日落,旧梦重温。毫无歉疚,义无反顾。

到结尾,没有奸情败露,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撒狗血,也没有夸张的戏剧起伏,甚至连老头标志的偶然转捩点,都没有。老头不再做一个「虐待狂式的剧作家」,他收起了毒舌,收起了厄运;他放任摄影师大量地使用金色的柔光和移动镜头,让电影笼罩在梦幻的光芒中;他变得柔软,把一桩苟且偷情拍得温情通透;他不再无常,变得有常;他变甜了。但是我喜欢。

 2 ) 20郎当岁,谁都以为自己挺清高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很单薄。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3 ) 伍迪·艾伦与世界的和解

老伍迪是出名的视奖如粪,不但从未出席奥斯卡,电影节也是只参展不竞赛。于是戛纳对他的跪舔程度创下史上之最,三次以其影片开幕。被捧上天的伍迪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新片周三上午十点在戛纳媒体场放映,一小时后就全法公映了,根本不等晚上的开幕式。不知福茂老爷作何感想。好了,长话短说,这是一篇对Café Society的碎片化解读。文中我会坚持使用原文片名,原因?看下去就知道了!


1. 糟糕的译名:《咖啡公社》?《名流社会》!

影片现用最广的译名是《咖啡公社》,但café society在美国的语境下是战后爱显的社会名流。源出十九世纪的法国,指在咖啡馆和夜总会中搞派对的名人。与盖茨比那样在家玩的有钱人不同,这些人专门去公众场合社交,唯恐人家看不见,所以其中有大量娱乐圈人士。看片前我说可能导演会对society的双关进行妙用,所以译成《咖啡公社》或许也可以,但看完后确定跟「公社」没有半毛钱关系。国内还是有几个良心媒体译成了《咖啡馆社交圈》,比较准确。如果非要四个字,《上流社会》或者《名流社会》应该更能达意。

旧时的名流社交


2. 家庭与跨年夜:《岁月流声》(Radio Days, 1987)

戛纳开幕+法国公映第一天后,评论者普遍拿Café Society与伍迪三十年前的旧作《岁月流声》相比。这部在豆瓣上被恶俗地译作《无线电时代》的片子是伍迪对广播这种旧媒体的一种怀恋。在他事业腾飞的六七十年代,无线电广播已不再是大众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片也是对童年的怀恋。片中对「广播明星」有所刻画,浮躁的造星体制并非Café Society中的视觉传媒所独有。但之所以拿来跟新片作比较,大概还是因为《岁月流声》也是以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都有相似之处。另一个相似点是主人公与家人一起跨年的场面,只是Café Society中的名流在夜总会或豪宅中歌舞升平,《岁月流声》中的人物则只有在收音机旁靠耳朵沾点儿他们的喜悦。


3. 伍迪·艾伦式黑帮:《百老汇上空的子》(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如果一定要找伍迪前作来附会,主角长兄Ben这个角色时刻让我想起《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如果说塔伦蒂诺是把幽默暴力化、暴力风格化的话,老伍迪则是把暴力幽默化、幽默风格化。布鲁克林长大的他对意大利、爱尔兰裔黑帮应该比较熟悉,当然「犹太黑帮」或许真有其事,并非全由他杜撰。也许大苹果真是历来鱼龙混杂,与另一位纽约大师斯科塞斯的作品一样,片中的黑白两道并没有明显的分野。但斯科塞斯总是喜欢把白道涂黑,而伍迪往往把黑道洗白,又或许只是喜剧的魔力作祟。

考瑞·斯托尔在《咖啡馆社交圈》中扮演Ben


4. 身份认同与爱情:《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独立通讯》的戛纳特派记者在看完媒体场后说,该片是导演近十多年来最「犹太」的片子。实际上,与Café Society灵魂上最接近的伍迪作品应该是《安妮·霍尔》。不过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对自己身为犹太人极为恐慌,完全是自恨的性质;四十年后的Bobby则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份认同,既不自恨也不介意以犹太人的刻板印象自嘲。伍迪·艾伦童年不幸,父母不合、家庭不睦,自己也因为长相体格和信仰背景而常受人欺负。精神分析学家一定会说,从《安妮·霍尔》到Café Society,导演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爱情是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只是《安妮·霍尔》中纽约-加州、爱情-名利这样的二元对立十分激烈,到了Café Society中就缓和许多。这或许又是一种自我和解,但我相信更重要的还是耄耋老人的智慧看穿了人生的本质:世上哪有那么多黑黑白白,大多只是温水一杯。「真爱」更是无稽之谈,悠远的眼神遥相惦念就很好。

Vonnie和Bobby在洛杉矶贝弗利山豪宅前


5. 纽约!纽约!:《曼哈顿》(Manhattan, 1979)

还记得《曼哈顿》的开头吗?对,那就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他从发梢到骨髓都极其「纽约」。Café Society中跟Phil谈心的时候,Bobby谈到自己想要离开洛杉矶回纽约的时候说,离开纽约才知道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纽约人,并说想念曼哈顿。然而以他的家境,基本上跟曼哈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顶多也就是闲来逛逛。当然了,所有超级都市的市中心,对于寻常人来说,都是用来逛逛的。只是在异乡提起故乡,总还是拿最光鲜的一面出来说事儿。再与《安妮·霍尔》相比,Café Society中的「纽约—洛城」对立也很弱了,几乎是在嬉笑中把一碗水端平了。只是,不管在好莱坞混得多好——不用剧透我们就知道——Bobby和Woody都一定会回纽约的。

<图片7>

6. 伍迪·艾伦式的不屑:戛纳以伍迪·艾伦风格胜柏林

巧的是,今年柏林的开幕片、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也是讲好莱坞黄金时代。各大电影节的开幕片对电影业进行一下超文本式反思,也挺好。但科恩兄弟从问鼎戛纳的《巴顿·芬克》起,就是此类题材的老手,伍迪则不然。《凯撒万岁》拍了很多大制片厂运作的实际过程,很热闹,意识形态倾向也极为明显。Café Society则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和社交生活,也很热闹,但对各种价值和意识都采取伍迪·艾伦式淡淡的不屑与嘲讽。《午夜巴黎》和《无理之人》狠狠讽刺知识份子后,这次导演反而淡化了自己对知识界一贯的辛辣,但喜剧效果发挥得更好。当然还有伍迪片中永不缺席的爵士乐。于是开幕式上,戛纳又胜了一次。


7. 喜剧人生:「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迷伍迪·艾伦,看了片子还不够,把戏剧剧本和小说拿来解渴,总觉得还是短篇小说最棒。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六十年代的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表演,惊呼这才是最棒的伍迪·艾伦。今日让戛纳跪舔的名导,曾经是一个大学辍学生,靠在酒吧里讲笑话为生。所以看他电影的时候要永远记得,这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其次是个作家。那些话痨式的画外音(Café Society的画外音是他自己的声音!)就是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笔上生花的并发症。九十年代初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伍迪·艾伦说自己必须坚持笑、坚持搞笑,才能面对生活、世界的痛苦和不可理喻。这也是美式单人脱口秀一贯的功能,用艺术的荒诞替代存在的荒诞,我们才能艰难地存在下去。Café Society中的Bobby说:「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所幸八十高龄的伍迪也没那么虐了,这也许会给人造成平庸的感觉,但生活就是这样,虐来虐去也只是拗情操。伍迪·艾伦不会有透彻心扉、扣问生命、触及终极意义的深刻,所幸大家对他也不作这样的要求。

<图片8>

8. 史蒂夫·卡瑞尔:喜剧脱口秀出身的顶级演员

大家都在聊艾森伯格和斯图尔特,但与伍迪事业经历最相似的还是演Phil舅舅的卡瑞尔。同样出身卑微的他,早年靠演儿童剧为生,后来在美国电视娱乐旗舰《周六夜现场》崭露头角。2005年起才凭NBC盗自BBC的情景喜剧《办公室》走红美利坚。《周六夜现场》那群喜剧演员都在抢着拍电影,或许有才华的艺人还是喜欢让略显高端的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卡瑞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他跟贾德·阿帕图、诺拉·艾夫隆这样级别的导演合作过,2012年的《希望温泉》中又给梅姨和汤米·李·琼斯配戏。其正剧生涯的巅峰无疑是前年戛纳主竞赛片《狐狸猎手》和年初奥斯卡大热《大空头》——好吧,后者还是有些喜剧的。Phil这个角色导演的首选是布鲁斯·威利斯,结果人家档期搭不上,伍迪就迅速请来《双生美莲达》(2004)中给自己演过小配角而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卡瑞尔。其实我还是有些遗憾没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演这个角色,但伍迪提携喜剧界后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只可惜卡瑞尔的母亲前些日子去世,他没能去戛纳的秀场继续混成国际脸。生活是一场自虐又虐人的喜剧。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图片9>

 4 ) 哥,你得出去躲个风头



伍迪艾伦不事张扬地拍了这么一部舒服的片子。
没有午夜巴黎的无尽游逛,无形的游逛胜似有形。镜头推拉摇摆得极舒服又化入无痕,好像老司机开着车带你上路。电影整篇好似絮絮叨叨的对话录,写的是什么呢?可以反着说黄龙祖心禅师的那句:不知我者谓我拖泥带水,知我者赢得一场怪诞。

那么写的是什么呢?
有一段重要的戏是作者刻意省略掉的,上头的人提示了哥哥要遭难的消息,事态紧急,下一场却转入男女主角的一段柔情。然而隐藏起来的这段戏(男主告诉哥哥要离开)至关重要,恢复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哥,你得出去躲个风头,上头在调查,最近就要找你麻烦。
-我干吗要出去躲个风头?
-你可以稍微躲一下,去哈瓦那什么的。
-我干吗去哈瓦那?
-哈瓦那的雪茄不错,别老整天叼个纸烟啦。
-老子就是喜欢叼纸烟,老子哪里也不去。
-他们很快就要展开调查了。可靠的消息,特别可靠,你考虑一下,去哈瓦那,就这样定了,船已经安排好了,今晚就去。
-我考虑个甚?我只能考虑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老子的信仰。看样子要坐电椅啦,可是犹太教里没有来生,我是不是应该改信基督教。
-你去哈瓦那,躲一下就好了。
-老子不去哈瓦那。I'm not going anywhere.老子离不开这儿。


同样,男主在天堂一般的加州海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去纽约吧,住在小公寓里,我们肯定是对模范夫妻。
男主只可能在纽约混。在好莱坞也可以混得开,然而就像初到好莱坞召的那个兼职妓女,一个事业不顺的小演员,你们谈好了价钱,她也光鲜亮丽,你裤子都脱了——可你还是走吧。
而在纽约,你就是咖啡公社的那个如鱼得水的犹太管家,即使上头风声收紧,哥哥被抓,世道要变,场子已经围不住了,周围在陷落,可你就是离不开这里。
有人说这是红玫瑰白玫瑰。
我觉得更像卡萨布兰卡。

每个人沦陷在离不开的咖啡公社。
宿命如此,苦涩又柔情。

 5 ) 朱砂痣白月光,都不及我哥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对,就是反差萌。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6 ) 伍迪艾伦在《咖啡公社》中的人性哲学解读


       现在更体会到为什么伍迪艾伦被人们称作“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带着一丝黑色幽默和认可式嘲讽的标签,《咖啡公社》依旧带着那种哲学话痨+文学式的浪漫,制作精良配乐和怀旧感的画面,与之前他讲述每个故事一样,总是令人陷入无法久久平复的思绪,失神在远处的天际间;从《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到《咖啡公社》,伍迪艾伦唤醒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幸福是什么的质疑和思索…一个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又迷失在内心深处的思考。
      《咖啡公社》中,同在之前的影片中已多次表露出的看似对“伦理”的批判——为什么如此的荒诞和矛盾,却又有如此真实的质感?首先我绝不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单纯以讽刺、挖苦社会准则,调侃、刺激观众为乐的怪老头。他塑造的角色,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胡安、维姬、克里斯媞娜、玛琳娜,从《午夜巴黎》吉尔、海明威到《咖啡公社》的瓦尼、菲尔、鲍比;解读这许多角色与情节的“然性、矛盾、荒诞”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真实的映射着每一个在欲望与现实中矛盾和迷茫的我们,追求自由、理想、爱情、性、安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又渴望新的刺激、新的体验和个性的独立,却又似乎永远无法摆脱伴随而来的孤独、恐惧的折磨。

—————————————思维热身结束 进入正题——————————————

       《咖啡公社》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对台词剧情前后字句斟酌,生怕以目前的认知无法领悟这个老头的思想,总体上我的理解《咖啡公社》与前几作相比,还是“戏剧化伪装”很少的,故事本身比较好懂的一部讽伦理剧,伍迪艾伦为我们虚构了一种极端的真实——爱和婚姻没有(也不必有)必然联系,剧中一切矛盾和荒诞都围绕此铺开。

       剧中鲍比和瓦尼的前后变化,和最后看似荒诞却绝非偶然的戏剧化再结合、再选择分离,尝试解读它们,就必须先解读故事本身——“荒诞”但却是必然的。瓦尼与鲍比的恋情是真实的,瓦尼与舅舅菲尔的恋情更是真实的,(这都看不出来的我质疑你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伍迪艾伦不会无聊到把人性思考转变成贱民茶余饭后的桃色段子)而瓦尼在婚姻的选择是菲尔,而不是鲍比,只能说在婚姻对象的问题上,瓦尼有自己的标准;而对菲尔和鲍比更爱谁,剧中并无太多信息表露,只表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其实无力做选择(或许根本不需要选择?),这种人性和伦理的矛盾同样存在于菲尔与原配凯伦的离婚挣扎中,而鲍比貌似从头至尾并没有显露出多余的这种在矛盾上的“挣扎”(这样的设定让我感到了导演淡淡的“恶意”)。

       要解读剧中这种矛盾和必然,我们需要对爱情和婚姻的性质延伸和思考——在当下普及的包装在家庭责任、夫妻身份、伦理约束、利益束缚下的契约式爱情模版中,我们也许已经淡忘、已经没有标准去分辨“真爱”了。纯粹爱情首先绝不是同某个人、某个对象的关系,而是自发的倾向和自我的意志的行为——一种从自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体验对方生命本质的倾向和渴望、到交付自己的秘密、理想、身体的决定或判断(这里暂不讨论性成分),没有渴望哪里来的魂牵梦绕,不是决定又谈何不离不弃。
       虽然爱情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行为,但它仍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只因现实世界对它的映射太多了;而婚姻—— 一种基于社会伦理,法制基础,契约精神上建立的仪式,它本身就是文明世界的产物:一夫一妻制度,夫妻名分,财产共有,都很能证明,至于说它是仪式,是因为它对我们本身的影响,除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什么都没有。(赋予它再神圣的光环也无法填平彼此间原本的沟壑,只能暂时压制彼此的骚动和隔阂,于是极具讽刺的是当代青年穷其青春,全家人一所悬命也要的完成的终身大事:是婚姻本身,而不是爱情本身~都在尝试绕过真正应该面对的本真,去追求一个盛大的仪式感、一个雾里看花的幻象、一个幸福未来的希望)扯远了~
       那么带着“婚姻”和“爱情”的性质再延伸一个真实问题,请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在对方离开自己后(甚至成了别人的老公,成了别人孩子的妈妈后)依然去爱,而不要求有爱的回应?(这里绝不是鼓吹爱情要具备“牺牲奉献精神”这种恶心的东西,只是有必要强调下爱的单向性)我们确实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走向婚姻——无法在现实体制中找到保障,但我们曾经彼此交付的生命、经历、共同见证的成长的体验和真挚,并不会就此消失或者变得虚假,甚至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爱情的美好就在于我们一起体验生活(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见证/完成彼此(自我世界)的成长,进而与TA(TA们)、TA的世界的结合、统一。
(————消化下这句话,并尝试克服一下下对性爱的独占欲,用心读下面的话————)
这样的结合、同一的爱情体验是最真实的,更无需考验的,不会因为你成了别人的妻子,在别人的床上呻吟,有了别人的孩子而消失,它只会因为你收回了你的秘密、你的托付,切断了联系才让这一切成为过去——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距离我最近的灵魂;在残酷的冰冷世界,还有属于我的温存;我与这个世界,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乃真爱,完全和婚姻,道德无半点因果的真实的爱。
       到这如果还有人认为瓦尼选择和菲尔结婚,就代表不爱鲍比,我为阁下的智商感动之余也惊讶于阁下与世俗伦理的融合之深,咱可以洗洗睡了

       那么瓦尼与鲍比在重逢后的出轨行为也得以解释,他们挣扎后还是选择了面对了自己(的真实)、面对曾经的真挚,我认为这种出发点的再次结合,并不意味对彼此家庭的不忠,忠诚是不是一定要专一我不想讨论,但忠诚应有忠于自己的真实内在,才能有对爱情负责的态度;鲍比无疑是负责和忠诚的,虽然还有看似心虚的送妻子花和对妻子做梦的回答没有直接承认出轨“Well,dreams are dreams.Hmm?”,但这就是他个人选择的权力或隐私的空间了,坦白与隐瞒已经没有区别了,他就是爱着两个女人;此后的“真爱”又被伍迪艾伦戏剧化的包装在了“荒诞的出轨”中——折服老头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在剧情的发展上,再次领会到伍迪那种对世俗伦理的“尊重”、对麻瓜们的逆鳞“温柔的抚摸”。
       最后的镜头里,在新年来临之际,虽然两人选择在现实中分开——为了尊重彼此的另一份爱,为了尊重彼此选择的家庭,为了尊重这伦理道德,但他们的爱情仍是自由的,在钟声中又再次结合。

       末了,于是问题来了,最后我们会发现伍迪艾伦好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事实,鲍比,瓦尼,菲尔,都爱着两个人——荒诞只存在于伦理的角度中,而真实角度的爱情,从没有矛盾,爱谁、爱几个在原则上不起作用。

       我想,伍迪艾伦的讥讽并不是否认伦理的意义,伦理的存在意义是保证了体制下每个人都有他应得的幸福(下限),但它绝不应成为你追求真实自我幸福(上限)的障碍——不该因为被包罗、被保护在这社会伦理中,因惧怕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即: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坚城。


       进行一些必要的相关延伸问题的探讨,好让我们更好的解读、更加接近伍迪艾伦希所表达的思想。在人类本能需求中,必定存在(通过某种方式)迫切的渴望同这个世界(他人)结合,来克服一切恐惧的根源——孤独;孤独感能让人感到被自己世界淹没,无法把握一切,只能听之任之,直到彻底感觉不到“我”生命的存在;正像人会感觉与众不同、群体疏远、与世隔绝是多么不安和风险;只有了解人是多么惧怕孤独,惧怕与这个世界断了联系,才能体会到,“爱”是人的唯一生存的方式,人没有了爱就无法生存,而伍迪艾伦作品在爱与人性题材上的专注,让我体会到这个老头对世界的善意和他独特的人文关怀,伍迪艾伦用戏剧化的表现,包装了一种种极端的“真实”,“温柔”的撕开了遮蔽在世俗礼教和社会规范掩护下的真实人性,当我们赤裸裸的正视自己的需求时,原来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肮脏…

———————————————————————————————

       《咖啡公社》中,还有一些对形式主义、宗教、上流社会的讽刺,也是伍迪的一贯风格了,就不讨论太多,这里我解读一些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爱的)典型:

       大哥本・多夫曼的爱,高票人气的角色,一个高能量的“给予型的爱”的典型,他体贴家人,捍卫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世界(家人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和自己的认知负责到底的忠实,并在“给予”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爱和力量,这是他人性中最重要的组成,这与他本性中被放大的残暴和血腥、一桩桩喋血犯罪无关,他的爱比我们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真实且可靠——并不是因为他一言不合就开枪、能动手绝不动嘴的粗暴作风和在道德角度上他“人性”的沦丧,而是他的爱、他的行为、他的世界和现实本身的高度的共生、结合、同一,让他的爱坚实有力;能被这样“高等级”的爱所关怀,难怪能被这份爱的厚厚的魅力吸引。只可惜他触犯了社会构架的底线:法律至高无上。 末了,向司法致敬,向大哥致敬,愿来生他不再被暴力毒害。

       父母的爱,鲍比的父母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婚姻一样,携手白头、朴实无华的亲情:没有荒唐、没有动荡、没有激情,同时又积累了岁月的唠叨、挖苦、遗憾,来对潜意识中彼此遗失在青春的激情、骚动、机会的抗议,一种对命运、对体质的抗议;当然,这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这种爱情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共生有机体”的个体,可以说高度结合,但它却又无法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所以让人难免感觉单薄和不起眼。不能因为爱一个人进而爱上她的世界,在爱情结合的过程中体验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进而爱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有一点点遗憾吧。父母身上还隐藏着对宗教的一些思考,不讨论了

       姐姐姐夫的爱,来自于他们的思想、信仰、共识上的契合,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爱情模式,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被认可感、安全感。姐夫说的话很富于哲理,但还是只能保持在思想层面,无法让思想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从“对邻居无赖束手无策”“邻居因为姐姐一句话遭杀害”在姐姐、姐夫身上体现的矛盾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爱,或者说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依旧无法处理她们的思想在现实上的矛盾。请先消化一句话:“矛盾”这个东西只存在于认知中,现实本身发生的只能是答案——矛盾、痛苦所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心,而不是现实因素。姐姐姐夫的爱的问题在于,人有没有能力将爱在现实中所体现出的矛盾消化或推动,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需要一种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并以此尝试触摸现实恐惧的勇气,否则,人会害怕去爱,害怕“牺牲”自己。最后说一句:思想的完全体一定是现实。

       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感——人需要爱,又难以忍受孤独恐惧的折磨,在与世界(他人)结合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为了摆脱恐惧 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只能采取同“一组人/一群人”同一化,代价是选择过度和失去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习惯、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以同这一组人(这个世界)达到结合,我就可以得救,不必经再受孤独和恐惧…但讽刺的是生来就包罗在体制和现实的模板中,被“围困”的每个人,如何才能不忘记我们人人都是只有一次存在机会,只能存在一次,并渴望触摸和体验这个世界呢——伍迪艾伦正是把这种人性本身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和多角度的展现:将情与理的矛盾升级、将真实真相戏剧化、把必然用偶然伪装,质疑、摩擦、刺激着埋藏每个人在心底、深浅不一的火种,直至达到燃点:“只是一部电影啊,只是一部文艺作品啊。”按耐不住这场“伦理遭遇”的我们若有所思,却心底又明明感觉到骚动:好像不只是一部文艺作品这么简单。恭喜你,你如果有这个感觉,那么你已经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

       题外话,伍迪艾伦的影片总体上,不适合还没有对“自我”与“世界”产生意识或思考的人,可惜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的必要,从满屏幕飞过的对影片情节的大肆批判和吐槽人物狗男女,三观不正什么不相干的都能扯进来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卫道者和假幸福们捍卫自己的幸福的手段却是充沛的口水,我只能说:滚你妈的智障——原谅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只能选择这个言简意赅、人人能听得懂的词语。现实本身就是最真实的答案,如果能愿意剖析现实,直面人性需求本身去思考爱与婚姻,思考社会伦理的形成,就不会停留“人渣、三观渣、狗男女”这些伪道德标签上。
       不过不由得让我感觉“自我幸福”在当代社会,多么容易被人们轻视,容易被眼前的幻象所满足——体面的婚礼,稳定的工作,光鲜的学历,或更具幻象的:“爱一辈子”的承诺,万众瞩目的荣耀,坚如磐石的处事信条...
       探索自我(幸福)的先决条件在于能否接受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任何单线的对“价值”和“幸福”的圈定,只能暴露无知和脆弱,具有包容力的价值观是智慧的土壤和内心强大的开端——愿意理解异于(甚至悖于)自己认知的世界和价值;从这里出发,才能证明你是带着哲学化的思考去探寻现象本质,才有能力,在如此众多角度对“幸福/自我/世界”的阐释中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
       向每一个人生致敬,我们只能存在这个世界一次,用心活着
                                                                            ——狮子歌歌

 7 ) 喝杯咖啡 看个电影

《咖啡公社》是部好看的电影——当然,这取决于你的期望值。

倘若希望看到的是《安妮霍尔》那样睿智犀利的佳作,恐怕多半是要失望。但如果只是每年心甘情愿地被伍迪老头逗一次,看着他一边刻画浮华名利场,一边嘲弄一下痴男怨女,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片子年代设定是好莱坞的1930黄金年代。片中的男主角还是伍迪艾伦的标配,一个犹太话唠男青年。只身从纽约来到洛杉矶投靠自己的舅舅,一个成功的电影经纪人,希望能在洛杉矶创出自己的一片事业。势利眼舅舅给他指派了一些闲差使,把他打发给了自己的年轻秘书照顾,小伙子与小秘书相处愉快,两个人一块儿游览比佛利山庄的豪宅,去墨西哥小馆子喝啤酒,一边嘲笑好莱坞的浮华虚伪,又忍不住心向往之。

在相处过程中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小秘书,殊不知小秘书其实早就与舅舅展开了婚外恋情。经过几番波折,小秘书在天真体贴的男主和事业成功的舅舅中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男主伤心地回到纽约,和自己的黑帮哥哥,经营一家夜店,给它取名叫Cafe Society,生意蒸蒸日上,逐渐成为了纽约名流热衷于出没的顶级会所。他自己也逐渐变得圆滑讨巧,知道怎么说话会讨女生开心,知道怎么招待形形色色的顾客,也娶了风情万种的妻子,当了父亲,进入了人赢模式。此时已经身为阔太的小秘书与舅舅带着朋友前来拜访夜店,男主还是如当年一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美丽的小秘书,眼神里却透出失望——她已经变成了他们当年嘲笑的那些人,戴着名贵的珠宝,不经意地炫耀着自己去过的那些顶级派对,结识来往的名流。可他自己呢?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天真烂漫的少年了。那些他们曾经一起向往过的年轻人的梦想:住在诗人与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住在海边每天听潮声,远的仿佛是上辈子发生的事。

旧情人再相见,何况不曾得到的总是最美好,他们又擦出些火花,在中央公园晨曦里看着远方反射晨光的城市天际线偷偷接吻。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最后一幕他们在不同的派对上庆祝新年的到来,各自若有所思地低下头来,偷偷怀念对方。

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这样的故事见得太多听得也太多了,乏善可陈。这部电影欠缺了《安妮霍尔》那样对男女关系的经典总结陈词,也不见《午夜巴塞罗那》对感情的新奇探索。可其惹人喜爱之处,恰恰是故事本身之外的元素,高水平的摄影,还有伍迪艾伦那些经典笑梗。

暮光女被柔焦镜头拍得美轮美奂,让人不禁感叹她五官之精致可人。(但是个人觉得她如此现代的长相实在和30年代好莱坞气质不搭……)

男一号马克扎克伯格,啊不,杰西艾森伯格那犹太人的长相,微驼的背脊,连珠炮的语速,木讷的气质,真是老爷子当年的翻版。伍迪嘲笑起犹太家庭来仍然不遗余力,那些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特点:敛财,聪明,传统,还有对宗教的忠贞都被他黑了个遍。还有对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偏又爱占道德高峰的特质也刻画得入木三分。最有趣的是对黑帮哥哥的所有暴力行为的黑色幽默处理,让人真是一边笑岔气,又回头不解自己怎会为如此邪恶的行为捧腹。

我还是愿意每年去看伍迪艾伦的新电影,看俊男靓女,华美布景,听老爷子那些精巧而书生气的笑话。人生太沉重,诚如电影中知识分子姐夫的那句:Socrates said,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不如喝杯咖啡,看部轻松的电影。

 8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可以,这很艾伦。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短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6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11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16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主角Casting大失败...

18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22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26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29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3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33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3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43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47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60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KS出戏

1小时前
  • spinario
  • 还行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1小时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