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婚姻故事 剧照 NO.1婚姻故事 剧照 NO.2婚姻故事 剧照 NO.3婚姻故事 剧照 NO.4婚姻故事 剧照 NO.5婚姻故事 剧照 NO.6婚姻故事 剧照 NO.13婚姻故事 剧照 NO.14婚姻故事 剧照 NO.15婚姻故事 剧照 NO.16婚姻故事 剧照 NO.17婚姻故事 剧照 NO.18婚姻故事 剧照 NO.19婚姻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15:08

详细剧情

  讲述了结婚多年并育有一子的戏剧导演查理和女演员妮可因工作分居而不得不走向离婚,在这场为了争夺抚养权的离婚拉锯战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真实感人的细枝末节牵动人心。两人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10分钟吵架名场面分析

10分钟的吵架名场面太过真实,诧异编剧是多懂生活才写出这样的台词。

一:Nicole认为Charlie没有遵守契约,没有照顾她的感受搬到洛杉矶。但Charlie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契约,只是她的一句随意表达,就如同要买个柜子一样,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时刻就是如此,对同一件事情的份量认知完全不同。一方认为对方是严重违约,另一方却并不将其视为契约,甚至连口头承诺都算不上,只是某种“说过的话”。

二、女方开始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例如,Nicole说的是“我们双方的律师都将我们妖魔化了”,而不是单纯指责一方。但Charlie的回应却是“诺拉更过分”。无法就事论事,用同样标准来对待处在争端中的双方,而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

三、谈及孩子感受的时候,男方始终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居住在纽约,是女方的教唆,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这里面有两重问题,第一是男方无法面对孩子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是和自己的行为相关,第二是就算和自己的行为相关,只要自己有合理理由,也可以不承担责任。既然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而必须有一个人为这种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事情承担责任,那女方就必须背负起教唆的罪名。这其实已经是在给争吵中的一方定罪了。后面还有更多给女方定性的言语。 四、后面有很长的一段,Charlie一直在评判Nicole,从自己的角度上评判如果Nicole离开了他,也不会幸福,因为她并不想有自己的声音,只是抱怨没有自己的声音,评判她邋遢,评判她演技退步,评判她装作受害人身份等等。这里甚至都不是评价,而是评判。评判意味着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权利以法官的身份或者高人一等的地位给对方定性。Nicole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回去,她的语言集中在表述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无论是“觉得婚姻是地狱”,“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和你上床都觉得恶心”,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最后,才集中爆发为“大家说你是个自私的人”,注意这里仍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定性对方,而是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对你的评价是有道理的,原来我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 五、Charlie给自己的出轨行为洗白的一段真是名场面中的名场面。第一是把再次把责任推到女方身上,“你应该难过的不是我fuck her,你应该难过的是我跟她在一起很快乐”。因为你让我不快乐了,我就天然正义地拥有出轨的权利,同时需要反省的人是你,是你让我不快乐,导致我的出轨。其实我还不太想出轨呢,都是你逼的。第二是,我年少成名,为了和你结婚,已经放弃了睡更多妹子的机会。这已然是对你最好的恩赐,你居然会为了我只睡了一个人而生气,真是太不明事理了。Charlie的这种自我牺牲感,和“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纪自恋。 六、最后的捶墙爆发,Nicole说的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认识你一辈子。仍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述,包含对自我的厌恶和自责。而Charlie的回应是“You are fucking insane”。仍然是贯穿始终的“YOU”,定性,评判。

在后续一长串的诅咒之后,仍然是Nicole展示出了不忍和柔情,去安抚情绪崩溃的Charlie。而Charlie的一句对不起,却是这十分钟里唯一的不真实。因为“对不起”意味着如果不是出于礼节性的道歉,他开始有了基本的反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如同Nicole所说:你的自私已经完全内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也许这个地方,Charlie说一句:“你不要再逼我了!”才更符合人物的自恋与自私。哪怕他意识到自己一长串诅咒的丑陋一面,但需要承担责任的仍然是女方,因为如果不是女方步步相逼,他本来可以继续是那个温文尔雅玉树临风的才子。 贯穿这十分钟乃至全片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在现有权利结构下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不自知与对女性觉醒的不适应,以及这两者带来的不可调和的冲突。Charlie一再强调过去的生活在纽约的生活才是对的生活,是值得延续的生活,其实不仅是涉及亨利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而是在缅怀那个他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权利关系。来到洛杉矶,意味着一切权利关系的扭转和强势地位的丧失。很多人同情Charlie,是因为看到他一步步地失去,陷入困境,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原来是拥有最多的那个,才会有后面的失去。而Nicole,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人人都记得导演是谁,却不记得那个女演员叫什么)。而一无所有的Nicole,到最后还在给予,为Charlie点菜,在他诅咒自己去死的时候安抚Charlie,给Charlie系鞋带。 Charlie只是在同事面前唱了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2 ) 浅谈墙上照片的细节

Nicole在Nora的办公室袒露心声的时候,我注意到Nora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很奇怪的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拍游客在美术馆看画的背影?摄影师拍这张照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张照片的构图的重心全挤在右边了,左边多出一张小画,还故意留着一把空椅子?

这是我当时注意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

这张照片的原图我没找到,但因为它的场景特别像是在米兰的布雷拉画廊里拍的,而我正好这几天想去布雷拉逛一圈,于是就有了去布雷拉找照片里的这张画的打算。

果不其然在布雷拉里找到了:

布雷拉应该是在这几年修整过了,不但墙壁颜色换了,许多展品的位置也都换了,因此摄影作品里这幅画左边挂着的小画也没有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原图:

这幅画是由意大利画家Paolo Veronese为威尼斯修道院画的Cena in casa di Simone(《在西蒙家的晚餐》),是Veronese晚餐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作品描绘了西蒙请耶稣吃饭,耶稣赦免罪妇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在宴席中,西蒙告诉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当地的罪妇,耶稣却回答西蒙:“我来到你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洗我的脚,并且用她的头发擦干。你没有用亲吻礼仪欢迎我,但她却从我进来以后就不停地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膏抹我的脚。我告诉你,她所表示深厚的爱证明了她许许多多的罪都已经赦免。”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主体和重点都会被放在画面的中心,但Veronese却在画面中心位置画上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在为食物缠斗的过程。而作品的重点——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却被画家放在了画面最左边的位置。

耶稣并没有在看抹大拉的玛利亚,而是在观察画面右方宴席中发生的一切。他在看大人,看小孩,看猫狗,观察着人间发生的一切世俗情节。

现在再回看那张摄影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摄影师会把最左边的那张椅子空出来了。

摄影师模仿Veronese的特殊构图,让耶稣的观察对象透过二维油画,同时也囊括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而在《婚姻故事》的这个场景里,导演也同样模仿了摄影师的构图方式,将Nicole放在了沙发最右边的位置,再一次升华了油画原作中耶稣观察着右方发生的一切世俗故事的场景。

这是Nicole第一次和Nora会面的场景,此时Nora正坐在左边在聆听Nicole倾诉。

Nicole最后一次在办公室和Nora交谈的时候,Nora告诉Nicole,女人自古以来就负责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而人们却可以接受男人不负责任。耶稣死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母亲,创造耶稣的上帝不仅没出来帮一下忙,连他的母亲在受孕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塞佩都没有出来贡献一颗精子。

----------------------------------------------

摄影师在构图的时候,将左边的一幅小画也拍了进去,弥补了左边座椅的空缺。尽管在布雷拉里这幅小画已经没有了,我还是找到了这幅画的原作,是一个画家描绘耶稣降临的自画像。

Palma il Giovane

 3 ) 我可没哭

太会写对白了。开篇8分钟的两段自述,让人相信,世上的确存在美好的关系,和美好的彼此注视的目光。妻子第一次见律师,吐露自己为何决定离婚,斯嘉丽·约翰逊那一大段连贯的表演,她说的那些话,说出了大多数婚姻从内部瓦解的实质。丈夫突然将自己的律师从温和派换成强硬的野兽派,导致离婚法庭上双方都陷入被动,随后,两人决定在私下进行协商,结果却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最终丈夫崩溃,这大概是史上最精彩、最真实的夫妻吵架。接下来小刀游戏那场戏,也太会写了吧,我完全要笑疯。这电影不是要讲婚姻有多可怕,你明白吗,有时候,相爱的人,彼此尊重、信赖和欣赏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却了不起的事情。

 4 ) 不甘心

一位有孩离婚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后,说自己终于释怀了,影片中的夫妇有更得当的处理方法,但原来“条条路都是死路”。

我却正相反,我只感到深深的不甘心。

如果要做一次审判的话,婚姻破裂当然是查理的错。很多人已经说过了,查理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出身贫苦,年少成名却严于律己,他尽自己所想像地当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却从未想过,自己脑海中的所谓“完美”,其实只是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他从未真正理解、欣赏过自己的妻子,不曾尊重过她的看法和意见。妮可的诉求、苦恼、愤懑,他从来都没有严肃对待过,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查理未能发现妮可真正的美,他可能从没当过一个好丈夫,而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是妮可事后的回忆抹黑了曾经完美的回忆。

但查理不可救药么,我不认为。也许正是因为查理是如此一个好人,如此一个会为自己成为一个“坏人”而痛苦自责,陷入认知失调的人,我总觉得他还可以被拯救,被再真正给予一次机会。

妮可已经对查理绝望了么?有时我觉得不是,她还是能写出查理的优点,愿意为查理理发,知道并指出查理最爱吃的食物—哪怕是在双方律师离婚谈判的现场。这不是切实存在的感情么?妮可和查理在他在洛杉矶公寓里的大吵一架,查理好像第一次知道妮可这些年竟然如此不开心,他的一生都仿佛被否定了。但为什么他没能早点知道?查理也许是愚蠢的自大狂,但妮可为何不能把这种争吵提前到3年或5年以前,在一切还有机会的时候;或者在查理真正了解到她想要的一切后,再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不甘心。

我也不甘心查理的作为。整部剧他就像《老友记》里犯错的ross一样,只会瞪大眼睛无助可怜地站在那里,等着父母或者姐姐来救他,但不会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何每次都欲言又止,没有勇气;为何在关键时刻总是在做错误的事,一再让妮可心碎,关上妮可家门的那一刻不再做一次挽留的尝试而要维护自己拿无足轻重的自尊,我不甘心。

我不理解,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何可以在一切都没有彻底谈开,没有把想说的一切都说完(比如怀疑出轨、比如查理从未严肃对待回归洛杉矶)之前,就放弃了对婚姻的坚持;不理解还互相信赖的两个人,在没有自己尝试谈判之前,就让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丑陋的辩论;不理解在一次可能让彼此互相理解的谈话末尾,却以锤碎了一面墙然后跪下来哭泣作为结尾。明明都可以做的更好,明明还可以有更多坚持,明明还有很多生门而不是死路,我不理解。

所以我不理解为何大家都要保留那些没有价值的体面,好像留下了所谓美好的遗憾就可以不为最后的可能性奋力一搏。就如同我无法理解《爱乐之城》里最后那种淡淡的遗憾又能相视一笑的所谓美。为何感情就应该体面地结束在这一步,为何人们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沾湿就开始往回退?

也许妮可早已对这段婚姻绝望了,她对查理最后的关心也只是出于习惯和友好的温存。但查理又如何知道呢,他何以得知自己已经毫无希望,如何可以面对再也无法和儿子一起三人下棋,再也无法抱起自己的丈母娘,再也无法两人在戏院共处。这一切难道不值得他做出更多努力吗?

朋友把我这种不甘心称作一种“现代性的自负”,希望一切都有结果,希望所有努力都有其意义,希望为所有结局都找到一个理由,找到一个改变的可能。如同我们希望灾难过后有人会为受伤害的人负责,希望女性遭到的不公平能够得到保护,希望一些不幸的小孩可以在之后得到更好的照料。我也希望两个心怀善意又筋疲力尽的人可以有一个出路,一个可以保全过去的美好,可以有平静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至少应该为这个出路更拼命地努力过。

但可能这个世界不是这么构成的。也许有一些理解只能成为冗余的回忆,有些眼泪会白流,当认识到这一切后,我们就甚至不会再让眼泪流下来,才会愿意在弄湿了衣服之前就体面退场。也许我们要接受,很多的努力和经历就是会付诸东流,要接受查理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妮可,现在不能未来也不能;要接受就算查理有一天理解妮可了,但在她的新生活面前,这些理解最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不甘心也没有用。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自己无数次尝试磨合父母的矛盾,如同我以为有一幕儿子亨利想努力把父母拉到一起。我可能费尽了自己的童年来让父母一次次和解,直到自己成年后,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做更多了,才终于能放下不甘心的自私心情,让他们自己决定继续一同生活,分居还是离婚。

但也许我早就该甘心的,在很久很久以前。

 5 ) 婚姻离场 生活继续

故事的一开始是妮可和查理关于“为什么我爱他/她”的陈述,二人一一列举对方身上自己所爱的美好之事,两个人都很诚实地事无巨细写了很多,其中不少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对方才能写出来。直到镜头切到两个人在咨询师的沙发上,这一段大概都可以被当作是两个相爱之人互叙情意。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就像他们后来的恶毒一样发自内心。

当咨询师要求两个人分享自己写下的东西时,妮可却拒绝了。事情急转而下:妮可是好莱坞长大的星二代,演了个喜剧片里的角色一脱成名,查理则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先锋戏剧导演,妮可放弃了影视剧事业跟查理去了纽约,在他的剧团里做女一号。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然而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妮可渴望开拓自己的演艺事业而不是在查理的翼下,两人感情转淡,查理也和剧团里另一个女人出了轨,婚姻早已摇摇欲坠,终于迎来了最后一根稻草——歇影已久的妮可接到拍摄机会带着儿子回洛杉矶,并决心就此离婚搬出纽约。查理虽然知道自己的婚姻举步维艰,但并没有做好离婚的准备就被妮可的律师下了令状,只得被动开启法律程序。

影片中各路律师轮番上阵各显神通的场面大概可以劝退很多想结婚的人了。很多评论甚至有非常朝阳群众的风格,认为如果不是律师在中间捅刀这两个人不至于彻底离婚。然而离婚律师的工作是为当事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做和事佬让人家破镜重圆。如果不想离婚,劝和的人多的是,从街坊邻居七大姑八大姨到婚姻咨询师,何必雇佣收费昂贵的离婚律师。法庭对簿当然伤感情,但是已经进入法律程序,关注重点就是如何在作为法律契约的婚姻中保证权益,而不是感情,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人有必要或者责任去呵护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余温。婚姻作为法律契约,它不保证两个人永远相爱,也不保证忠诚,它和感性没有关系。

被律师牵着走的妮可和查理精疲力竭,回到最一开始的“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不需要律师”的想法。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们都痛恨和曾经相爱无间的人进入锱铢必较的回合,希冀能够把事情变成“这是我们之间的事情”,可是用感性是不可能去解决理性的问题的。就像查理的律师说的,她们从疯狂出发,我们从理性出发,最后在理性和疯狂之间落定。一半的疯狂依然是疯狂,但至少能够有些理性,虽然这理性也只有一半。

查理和妮可再一次试图开诚布公地对话导致了全片高潮的吵架对戏。妮可问查理,你到底明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去洛杉矶。查理不明白,妮可想去洛杉矶的意愿在他看来和她想买个橱柜差不多,是夫妻生活中诸多不了了之的线头之一。

查理不欣赏妮可吗?未必,开头查理说“她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然而同时,他也对妮可想做编剧导演的愿望一笑置之,可能是像妮可说的那样出于嫉妒和压制,也可能是从查理的角度他就没有觉得妮可有这方面的天赋。妮可说“他看不到我”——很多时候两个人走不下去,并不是因为看不到对方,而是看不到对方想要你看到的,无论真实与否。自我实现往往需要外在的目光来成全,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的第一步是有人开始用看待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的眼光来看我,如果别人看不到我的才华,那么你就更应该支持我;如果别人都能赞赏我,那么为什么偏偏你做不到?

影片中所有人提到洛杉矶都反复提到,空间。对于每一个住在鞋盒子里自己打拼的纽约客来说,“空间”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很痛的词。而对于妮可来说,空间不仅仅意味着大房子和日落大道,空间是对她自己未来的隐喻。妮可抱怨查理控制欲很强压抑了自己的成长,“我变得很小”,但实际上从和查理的第一次见面妮可就知道查理是一个独断自我的人,她接受了,和当时的未婚夫分手而追随查理有多少就是因为她被查理的才华和独断吸引我们不得而知,关于这一部分妮可只一句盖过“和本在一起觉得自己的一部分死了,但是当遇到查理,就发现死的部分没有死,只是休眠了”,妮可崇拜查理,当她对查理的戏剧有所贡献的时候她觉得很自豪,她无条件地支持和追随他。妮可没有自己的事,她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她的选择和查理的决定比不重要。和所有人,妮可都在说是查理想要这个,是他想做这个想要那个,我想做什么但是他不愿意。直到诺拉打断她:“我想要知道,你,你想要做什么。我们要做的是,讲你的故事。”

倒不是说妮可为查理多么奉献了自我处处妥协,与其说是查理遇事专制,还不如说是妮可对很多事情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坚定的主见,让查理牵着头走,是感觉十分良好舒适的压制。只要有独断的查理,妮可就可以有一个停滞不前的借口。查理说“这生活一直都是你想要的,直到你不想要了”并没错。

她并不特别,在很多二人关系中,如果有一方意向总是很坚定,而另一方并没有明确的想法的话,一般事情都会由喜好明确的那一方决定。短期来看可以解决不少纷争,甚至有的人会觉得是默契:“你看我们家这些事都是我老婆说了算我跟着走就好”,但长期以来未必是好事,如果没意见的那一方是真的从善如流倒还好,只是很多时候那沉默的一方要不然是反射弧很长不能给出即时反馈,要不然是按下自己的想法小忍则忍,长期下来爆发是一个必然。

妮可想要离开查理的原因,和她当时毅然决然离开未婚夫追随查理的原因是一样的——在这段关系中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得像自己,为了找到自己,她决定离开。

当然寻找自我未必总是要通过抛弃婚姻实现,如果挡道的仅仅只是婚姻,那人生简直是太美好了。

你以为你的谢场是双方对峙,你以绝对优势的理智和口才将对方辩得体无完肤追悔莫及,蓦然回首才发现你百般不易,直苦苦哀求你回头痛骂自己是混蛋瞎了眼。

然后你潇洒挥挥手,甩了渣男过新生活。

才不是这样。

人怎么可能醒悟。如果人知道要后悔,如果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私,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人不能自省,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才不会求你原谅,因为在他那边的故事里,明明错都在你嘛。妮可给查理下的定论可谓渣男金句:“你和你的自私如此融为一体,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是自私”。

在查理看来,我虽然出轨了,但是我和她在一起开心啊。我虽然出轨了,但是只睡了一个人,明明我之前有机会睡那么多人的,都为了爱你而放弃了,这还不叫牺牲吗。

妮可崩溃的那一刻说“我不能相信我认识了你一辈子”。

那个当时和你结婚的女人是我吗?为什么她如此陌生。

每段亲密关系中都有恶毒的一面,它一直都在,恶意是爱意上的瘤,只不过一直被压抑——从坐在马桶上不关门,到说话带着丈母娘的口气,甚至于希望对方干脆出门车祸一了百了——越了解这个人就有越多的证据去厌恶这个人,因为你知道她/他所有缺点的来龙去脉,你知道冰山之下所有的不堪。这恶意一旦被释放了,也就再也回不去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如此脆弱,经不起考验,撕破的脸皮永远拼不回去,如果还想像成年人一样当朋友就忍住了内爆吧。

故事的结尾,妮可和查理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各自幸福,各自快乐。妮可当时拒绝念出来的“我为什么爱他”的最后一段是——“我还会继续爱他,但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确实没什么意义,题目都说了,这是关于婚姻的故事,没在谈爱情。

 6 ) “有人与我患难与共,对我洞若观火;却又让我胆战心惊,痛不欲生。” ||金羊观影团

Vol.30,Netflix新片《婚姻故事》。本期观影团共28位友邻参加,均分7.3分。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up short,
And put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我这调色跟电影里明显不一样。我想表现在婚姻的虚无与恐怖,但同时又有一点点光亮。” by 德卡的羊


尽管《小丑》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以黑马之姿大放异彩,却也无法完全掩盖《婚姻故事》的光芒。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新作首映之后便博得全场一致好评,空降国际场刊第一名。以一场离婚事件窥见全局,探讨婚姻与爱情:哪怕没有任何婚姻经历,那种被生活所消磨殆尽的情感却永远是共通的。爱情难料,婚姻之后的生活也无法捉摸,留给人只是无限的唏嘘。明明仍在相爱,但已然不再合适,今后我依然爱你,虽然它不再有意义。这种深厚的情感,确实会敲碎很多人的心罢。

在3个月的漫长等待后,《婚姻故事》终于上线网飞;但同一个故事在大众面前,仍是展现出了不同的答案。

醇厚真实的“婚姻故事”

婚姻故事的厉害在于它的醇厚和真实,温暖又心碎。鲍姆巴赫结结实实地触及到了某种深刻的痛苦。他延续讲述知识分子,将离婚这一带有戏剧意味的事件描绘的十分细致又与众不同,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塑造绝对的对立面,而是任由主角的争吵与彼此关心发生在前后两段,展现他们分裂的情感,爱情的难以捉摸也得以显现。

恋爱时的互相欣赏,结婚后的不对等付出,破裂后的相互斥责,相爱的时候有多甜蜜,离开的时候就有多狼狈。我们的生活是从哪里崩坏的,不知道,失败的关系里到最后都是输者,一幕幕细腻的场景,一段段冗长的对话,慢慢撕开两人已腐坏的生活。

一个家庭的离婚过程几乎是由此全景展现了。比较难得的是有素质的理智夫妻,却也不会免于面红耳赤的失控之搏,况且还有放大彼此缺点的离婚律师。劳拉从女性角度说了很多帮衬金句,几场大小辩论戏都很有水准,对话语言凝聚有力。

在这样一个剧本下,斯嘉丽和司机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他们正对着镜头的争吵与泪目令人扎心,作为叙事视角的司机更是演出了那种在爱情中的挣扎与落寞。除此之外,片中对于知识分子的调侃也很有趣,多处穿插的L.A.与NYC的对比是惊喜,还讽刺律师这一行业对于雇佣者的过度操控,文本上的细节很有意思。

剧本塑造有一种脱离故事感,更像是现实的一种呈现,尤其在法律制度层面,当我们把自然的爱情和人为社会性的婚姻绑定在一起时,就无法逃离道德和秩序的双重审判,只好不断地反思和自省。另外从很多地方可以窥见时代性的思考,有关同性婚姻的几处点缀、女性自我的抉择,开放包容的答案呼之欲出。重心的错位和偏离反而使得新颖饶有趣味,它摆脱繁复累赘的甜蜜回忆,也不像《革命之路》一样细数爱情的变味,激烈地争吵只作为短暂高潮空留余响。

中间那段长达十分钟的争吵戏直击灵魂,所有小细节转化为大怨念,内部的裂缝如何被外力扩大,这种外力又是多年积怨的合理出口,从到法庭上关系逐渐闹僵,再到最后两人破口大骂,一切都是快的那么让人束手无策,但又感觉如期而至。所有的理性、克制与退让,都在最真实直接的情感表达前分崩离析;生活里那些不断累积的细微,在某一刻全部爆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个瞬间撕裂、崩溃,也在同一个瞬间和解。尽管两人又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爱,这种爱在细节中显现,尤其是在激烈争吵后的温情更为打动人。

虽然在拼命挽回,让结局看上去体面点,但可能是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其实是一种“至疏”:你看着眼前的人,他还爱着你,你也爱着他,可你已经跟他无话可说。于是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当一切皆是惘然,我们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心里藏着彼此。

令人心碎的吵架戏

稳扎稳打的“生活故事”

鲍姆巴赫是个相当老派的导演。在《弗兰西斯·哈》中就大玩新浪潮,这部更是完全变成一部上世纪的美国家庭电影,过于工整和老套。从剧作到导演到视听,全都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演员和台词扛起了关于现代婚姻危机的探讨。放在鲍姆巴赫作品序列算不上多拔尖,倒是可以理解他在里面一个劲夹带私货,或许是迄今语气最坦诚的讲述。

虽然老气,但它是有温度的。聚焦于中产家庭濒临结束的婚姻,从细节之处一点一点累加,从矛盾、争吵、和解到结束,完整的结构彻底攻破心理防线,到最后眼泪根本收不住。不仅仅是共情,更让人充分理解了人物的行为。

或许本片没有什么惊喜,但一如婚姻,也从来不曾给你惊喜。

Being Alive

乏善可陈的“离婚故事”

中规中矩,无甚惊喜。看似在挖掘婚姻的阴暗面,结果最后有温度的仍然是细节中的爱。相比伯格曼的《婚姻生活》,实在是蜻蜓点水了。整体来说不痛不痒的,更像是普法宣传。

在社会对于家庭关系中不同性别期待/要求的差别这一使人物关系分崩离析的关键上点到为止,使对“voice”的争夺成为架构在两人之间的虚拟的墙,过于浅尝辄止。鲍姆巴赫一直工于细节,融合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等形式,通过给予人物以倾诉/宣泄的出口进而坦诚化影片的情感表达,本片配乐的优劣势也很分明,开头和结尾的温暖和中段的枯燥对比强烈,进入了情境,但获得的情绪体验反而是刻意而消极的。代入Henry的儿童视角,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由亲密变得恶言相向,曾经的美好在破碎后成为互相攻击的利刃,看到了爱的瓦解和重建,将一切默契还原成误会后再度美化包装,于是我们轻易地流下了恐惧和被抚慰的眼泪。

同样是絮叨现代爱情与都市男女,比起浪漫幽默的伍迪·艾伦,鲍姆巴赫时常更残酷写实,这次电影的感染力有所上升,但情感共鸣也随之变弱,输出全部靠极度用力狰狞的角色表演、刻薄的对话来制造情绪宣泄,技法上太外放反而令人觉得无比聒噪。尽管开头的信将双方描绘得如此立体,而实际后面呈现的男女主角又是多么的刻板。不过另一方面这种刻板又具有普世性,毕竟大多数离婚的男女在性格上,在实际行动上和电影如出一辙,而这一点使得整个电影显得不够大胆。

剧作上,婚姻产生裂变的原因仅借对话简单托出,并未着重于「为何」情感经不起考验,却只在「如何」打离婚官司上大费周章,分分合合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的复杂多变,为了强调婚姻关系的不可解释与难以理解,完全将成人行为弱化成孩童思维。

斯嘉丽和司机的吵架戏几乎是笑着看完的。导演压根就没想给你展现婚姻或者爱情的本质,或是给我们瞧瞧岁月是怎么磨平了这俩人的棱角,太柔和了,柔和到里面的情感几乎都在虚假的边界线上徘徊。表演也未能赋予人物鲜活的个性,在没有对于两个人物前史足够铺陈的情况下,剧情发展也颇显不可理喻,几乎完全是站在男方视角对女方“婊气”一面的否定,而不时出现的动人爱情细节又将律师推到了反派角色的地位,也确实是莫名其妙了。

律师(及几乎所有人物)完全沦为附属的不必要存在,在片中像工具一样被随意引入或丢弃;甚至连两个主角的人物性格也是不明朗的,能做到的只有在重复堆砌细节,但从未正视过人物。那场吵架戏的张力完全不足,导演非常之差,几乎没怎么依赖影像的作用,至少在技法上没有任何高明之处。对白才是这部电影的第一推动力。

但尽管剧作打磨到位,包括对戏剧和真实部分的调和,还有纤微而动人的生活感抓取,类似的对话与情节设置已看腻。甚至那段律师精彩的独白,已听过,无原创性。完成度很高,工工整整,但属实无聊。

全片还是太散,缺乏一个真正的高潮,只落下无可奈何的失落。

以上长评部分由观影团成员短评串联组成。


以下是一些零碎的个人观点及打分:

@铎mao猫:9 两位主演表现很棒,尤其是司机,影帝可以有。

@思路乐:9 竟让我如此心碎。至于其他人所说的“电视剧”质感,在我看来完全没有。毫无疑问,寡姐和司机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佳演技,尤其是司机,哪怕在今年奥斯卡能战胜凤凰,我也不会觉得太可惜。

@妳的世界几点:9 十分钟吵架戏是电影力透纸背的绝好证明,看得我是瞠目结舌。斯嘉丽贡献了她从影以来最棒的表演,明年奥斯卡必是她。

@蝇王:8 高于预期,绝佳的文本(台词)电影。这是一个反传统的爱情片。

@幽幻:8 高期待下并没有失望。但当我意识到这么一部伤心的电影可能就是我的未来的时候,还是不给五星了。 @香香菲舞:7看完久久不能释怀。看之前有心理预期,却未曾想劲道如此之大。

@果樹: 7 满足了期待但没带来更多惊喜,有触动但仍不够满足。在我看来这仍是一部有缺憾的影片,引入与淡出都能再处理得更好。

@法式曌影:7 寡姐真不是什么演技派,影后能有提名都烧香拜佛了;司机相对则表现的要厉害得多,但在这样一个影帝大年也只能沦为陪衬了。

@仲夏之门:7 比起被各路大号猛吹的寡姐演技,还是更爱司机片尾那首“being alive”。 @奔兔吉尔:6 两位演员的表演虽卖力却都痕迹太重,要我选演技奖我也给劳拉·邓恩。

@意识流螺丝刀:6 恕我实在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但是除了感觉男主好可怜之外实在难以达成任何共情,想到我还是抱着《德州巴黎》的期待来点开本片的,实在是哑然失笑了。

@DoubleFeature:5 以我丰富的美剧经验,《婚姻故事》在剧集里面应该还算不错,但会被《更美好的事》《不安感》等在动人程度与深刻深度上远远甩出好多条街;以我非常不丰富的观影经历,《婚姻故事》居然是电影?

@卡佛啪啪卡夫卡:8 @德卡的羊:8

@老滚:8

@空地:7

@松野空松:7

@下次开船:6

@身不在场:6

@在流放地:5

仅打分:

@不死者:9

@🐟:8

@Tous Les Jours:8

@孤独的自由:8

@路有冻死宇:7 @无色无味的气体:7 @空白岸:7

@乍暖:6


金羊观影团历期评分TOP5:

1.《星际探索》8.5

2.《爱尔兰人》8.4;

3.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

4.《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5.《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历届金羊观影团影评

 7 ) 关于亲密关系的残忍而温柔的真相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8 ) 《婚姻故事》使我成为坚定的反婚姻者

诺亚·鲍姆巴赫的新片《婚姻故事》上到Netflix,今晚看了,难过又气愤。一肚子的气不知从哪里出,上脸书写了几句反婚姻的话,明知我的脸书朋友会认为我脑子有问题,who the fuck cares.

我的气主要是针对利欲熏心的,狡诈的,邪恶的,满嘴谎言的美国律师。《婚姻故事》是21世纪的《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夫妻离婚,赢的只有律师,其他人全是losers。话说这个道理美国人都知道,但到了离婚的关头,连聪明人都能昏了头,花掉全部积蓄背上债务找律师打官司,为了什么?就为一个破孩子。所以我在脸书上说,要想彻底避免陷入这种危机要做到两点:1)只相爱同居,永远不结婚。婚姻的价值和必要性几千年来被过度渲染拔高了,hugely overrated。2)如果你脑子进水结了婚,千万不要生小孩,孩子是导致你失去自由的根源之一。我们这个星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电影2小时10分钟,每一分钟都抓住你的神经。你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原本体面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一对本来相爱,后来也互相关心的人,身不由己入魔附体地互相折磨。并不是他们想蓄意整治对方,而是他们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精神脆弱时容易听来自律师的谗言。等他们失去了一切后才明白他们不想那样。疯了,输了,最后静下来了。也许生活还能重新开始,但失去的永远回不来了。

两个演员,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和斯嘉丽·约翰逊演技精湛,尤其是亚当,自然的就像是真的。有意思的是,美国介绍他时都指明他是印第安纳米沙沃卡人,而大陆介绍他都把他说成加州人,他的确是在加州出生的,但他母亲是我们这个米沙沃卡小城土生土长的人,亚当七岁时随母亲从加州搬回来,亚当一直读完米沙沃卡高中才离开。所以,亚当·德赖弗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人好不好。

亚当·德赖弗是个非常异类的演员,他演《帕特森》时引了起我的注意,希望大家去看那部独立制作的片子,是我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一。亚当和其他好莱坞演员非常不同,好莱坞大多数演员没读过书,没几个本科毕业。亚当是从名校茱莉亚学院戏剧系毕业的。他住在纽约不住好莱坞。说实话,在洛杉矶和纽约之间,我一秒钟都不犹豫会选择纽约。纽约有文化。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美国人对他不陌生,也许国内看他的片子不多。我记住了他是因为他的伴侣是我超喜欢的导演/演员格蕾塔·葛韦格!我以前介绍过格蕾塔·葛韦格的电影《弗兰西斯哈》,这是他们两人一起编剧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讲格蕾塔·葛韦格自己的故事。今年这一对伴侣都业绩不凡,诺亚·鲍姆巴赫导演了《婚姻故事》,格蕾塔·葛韦格导演了《小妇人》。两部电影都是明年问鼎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年底是好电影出笼的季节。下一部将是《小妇人》

 短评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11分钟前
  • Euthyphro
  • 力荐

比起得到(或造就)令人欣赏的爱侣,我们永远更喜欢成为值得欣赏的自己。就像你和你的恋人合影,照片拍完后你总是先看自己拍得美不美,而不是先去关心对方被拍成什么卵样,一个道理。这道理如此简单,偏偏爱情故事都不这么讲,以至于有时候讲出来真实得令人怀疑。人们习惯用爱和不爱去阐释所有结合与分离,但真实的核心是,比起自我实现(如果有可能的话),爱便没有那么重要。

12分钟前
  • 力荐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18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What I love about this film is 它是那么的温暖又那么令人心碎。它是坐在粉色毛绒抱枕上的Scarlett Johansson,笑着哭着讲述着属于她部分的婚姻,讲述着她的爱与挣扎。它是在转身离开房间的Adam Driver,一道门,将他温柔的眼神关在房间之外。它是从无话不说的欢乐时光,到凝望菜单时房间里漫长的沉默。它是彼此望向对方温柔的眼神,也是房间里相隔最远两个座位上躲闪的目光。它是所有最深情爱意所有点点滴滴所有曾经拥有的回忆都变成彼此憎恶对簿公堂的理由。它是脆弱与崩溃之后抚摸在彼此发丝之间的手。它是镜头懒散晃动,它是生活片段的蒙太奇,它是台词在欢笑与尴尬之后令人哽咽难言的留白。它是彼此最细微情绪的表演。它是风浪后留给彼此最后的温柔。如果生活是一面白墙,那么婚姻就是墙上拳头砸出的那个洞口。

22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24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毫无深度。

2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我的父母现在也很容易吵架,他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应该是初恋就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不适合有独立三观的人,因为独立的三观很难妥协;婚姻是一个妥协和迁就的过程,对有独立意识的人说来说太难了。我还是不想结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接受这一点。

3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3.5;比起老伯劝退婚姻的最高作《婚姻生活》(致敬《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幕,必须感叹一下),残酷性仍逊不少,密集台词打造的撕扯戏剧性,过于着力于表演而削弱整体深度。律师那番关于缺席的上帝父亲倒是痛快,镌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婚姻的假面就是如此容易卸掉,爱和恨的浓烈度相当,更容易捆绑,对对方寄予的希望一旦变成失望,恨意便如野草滋长;两人如困兽般互吐毒箭,每扎上一个洞就是我在你生活中留下的证明,用恨反证爱,用破碎的愤怒宣泄不甘的选择。若双方都有极强的个性或较高的自我追求,婚姻真的是一个累赘。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4.5 其实是“离婚故事”。绝对不是那种很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就算是离婚夫妻也很难经历这种山崩地裂的行同陌路,太残忍了。鲍姆巴赫这个人本人来说,确实总是那么自我沉溺、还处处带着文青的酸溜溜的讽刺,他期待亲密关系,却内心深处对其表示怀疑,甚至还会对女性产生恶意揣测,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在他的很多电影里。但是!我真的不可自拔地喜欢他这种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扒开伤口拿来笑的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上的缺憾有时候就像宝石里的杂质一样,没有或许更好,但这样才成就了他。两个主演都太好了,根本忍不住会跟着他们狂流眼泪😭

4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45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力荐

能共苦 却不能同甘。婚姻走到这样,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人 。墙上的破损尚能修复,关系的裂缝应当如何修补。不是不爱了,而是婚姻一词对爱情太过沉重了。

47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力荐

重点是一点都不黑色,爱与恨都有点无伤大雅的意思,无感

49分钟前
  • LOOK
  • 还行

爱在离婚诉讼时

5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51分钟前
  • 杨旖旎小姐
  • 推荐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56分钟前
  • 西天黄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