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疼痛难免 剧照 NO.1疼痛难免 剧照 NO.2疼痛难免 剧照 NO.3疼痛难免 剧照 NO.4疼痛难免 剧照 NO.5疼痛难免 剧照 NO.6疼痛难免 剧照 NO.13疼痛难免 剧照 NO.14疼痛难免 剧照 NO.15疼痛难免 剧照 NO.16疼痛难免 剧照 NO.17疼痛难免 剧照 NO.18疼痛难免 剧照 NO.19疼痛难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0

详细剧情

  亚当(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饰)是一名在公立医院里行医的妇产科医生,在公立医院里,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人员配给都要远远糟于私立医院,在这里,亚当不仅要面对无休无止的加班,还要和刁钻苛刻的病人斗智斗勇,长期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但幸运的是,在医院里,亚当还是交 了一些朋友,比如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姝娣(安比卡·茂德 Ambika Mod 饰)。  亚当有一个相恋多年的男友哈里(罗里·弗莱克-拜恩 Rory Fleck Byrne 饰),两人之间的感情虽然稳定,但是亚当至今都没有向父母坦露自己的性取向,更别说介绍哈里给他们认识了。一场意外中,亚当的误诊导致了一个婴儿的早产,这件事情成为了在他脖颈上不断收缩的绳索,令他渐渐窒息。

 长篇影评

 1 ) 关于Shruit的选择的猜测

Shruti这个开始笨手笨脚的实习医生,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Adam怼得她无法还嘴,现在她也同样怼新来的傻大个,她脸上笑容逐渐消失了,表情越来越冷漠,睡眠不足导致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像是画了烟熏妆,按照我多年来看国产剧的套路,这是马上就要黑化逆袭,走上人生巅峰,变成钮钴禄·Shruti啊!但是最后这个小姑娘做出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料到,却又是合理的那个残酷选择。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很是唏嘘!但第二次看的时候心里却是透心凉,Shruit早就想走了,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很多人看的时候都在臆测Shruti是因为考试没有考过所以才会想不开,但是实际上考试通过了,Shruit是个很有规划的人,她走之前倒掉了新买的牛奶,她的冰箱空空如也,她值完最后一班,甚至还请了假,没有给同事们留麻烦,在得到考试成绩的当天下午走了,我怀疑她列了张临别清单,而通过这次考试就是这张清单上最后一项,或许在她看来通过这次考试也是她的责任之一,她之前那么努力地去复习,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完成这张临别清单,如果她没有通过这次考试,说不定还会活着。

 2 ) 痛!太痛了!

*本篇图文以剧集主角亚当的口吻撰写,可能出现令你感到不适的描写,请酌情阅读。

大家好,我是拿着手术刀穿着医护工作服的代理主治医师,亚当。

正如你所见,我是一名裤裆沾着不明液体的英国产科医生。

这些体液与我的国籍无关,它的主人也显然不是我,而是一名我在上班途中偶遇的脐带脱垂的产妇。

等她的脐带脱离身体,造成失温,胎儿就会缺血而死。

于是我托着脐带,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和她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

还被迫穿着便服进行手术——这意味着我今天会裸奔回家。

嗯……这次血浸得比哪次都深,小老弟都被染红了。

我有可能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而且没有人会相信我是这么得上的。

正如那些下体插入异物的病人,总是用“不小心滑倒了”当借口,哪怕那件异物上套着个避孕套。

而这些只是我们工作的日常。

顺带一提,我们管上述现象叫“埃菲尔塔综合征”。

在产科工作,你会见识各种奇奇怪怪的病例和病人。

就比如刚刚提到的“艾菲尔塔综合征”的患者们:

他们中,有些是为了满足特殊的癖好,虽然人类的性癖是自由的,但我还是建议他们去看看心理医生;

还有的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例如这位女士,为了应付给她做尿检的缓刑官,而在下体里藏了一根试管,里面全是别人的尿液;

而我最讨厌的一类人,纯粹为了满足该死的仪式感。

我在一位女士的体内,找到过一枚“彩蛋”,正当我打算顺手处理掉的时候,女士却让我把彩蛋交给她丈夫——里面是一枚戒指。

这TM是碳基生物能想出来的求婚方式吗?

我只有尊重祝福,衷心祝愿这位老哥婚后生活快乐。

而和我遇到的各种各样离奇的医疗事件相比,这些只能算平平无奇。

请问:剖腹产中医生最怕遇见什么?

A. 新生儿对你竖中指

B. 新生儿的肤色和父母都不同

C. 钝角

请作答。

答案是D. 医疗用具丢失。

某次剖腹产后,我们清点发现丢了一块儿纱布。

遍寻无果,答案呼之欲出:

正当我要打开产妇刚缝合的肚子时,一名护士带着刚出生的婴儿回来了——

那块消失的纱布,正被孩子攥在手里。

一般只有剖腹产的产妇,能享受在手术台上生产的待遇,顺产的产妇们多半只能在病房里自然分娩。

说真的,这时候请一位牧师比请医生的作用大得多。

不过也有顺产的产妇,主动要求在水下分娩。

不是为了加速产程,或是降低剖宫产率,只为吃掉自己的胎盘……

可惜她最后吃串了,我还没来得及把胎盘取出来,她就迫不及待地把盆腔里的血块全都炫回了肚子里。

而我,则在需要陪同政府高官巡查的当天,收获了一件沾满体液的衬衫。

真是意外之喜。

说到她,我就想起患有外阴癌的毒舌老太温夫人。

当她出现在面前,你会情不自禁地大喊“呼声护卫!”

外阴癌导致温夫人的子宫脱垂,我不得不把环形子宫托塞进她的私密处,这样内部器官就能够……呃……留在内部了。

子宫托存在的历史几乎和盆腔器官脱垂一样长,大概是从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女人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不久开始的吧。

你们恐怕很难想象,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子宫托曾经是土豆——人们把削好的土豆塞进去,所有东西就能各就其位了。

可怕的是,人体内温暖又潮湿的环境,最适合根茎类蔬菜生长发芽,所以一旦姑娘们感到有东西要戳破內裤了,她们就要赶快修剪土豆的绿芽。

扯远了,说回温夫人。

她是一个很坚强的老太太,生前成功得罪了医院里所有人,就连离世都不拖泥带水。

前一天我还和她相谈甚欢,第二天人突然就没了。

温夫人生前签订了“不抢救意愿书”,我只能等待她逐渐冷却,再合上她的双眼。

而我甚至不该参加她的葬礼,因为医生和病人之间,需要保持“边界感”。

世事无常,不能让自己沉沦在情绪中,否则迟早崩溃。

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某次我误诊了一位产妇的先兆子痫,导致胎儿早产。

*先兆子痫:指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压、蛋白尿基础上,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者。

尽管胎儿最终活了下来,我也受到了投诉,但这事儿成了我的心病。

打开冰箱,里面是血淋淋的早产儿。尽管我是一位产科医生,但死婴也不该出现在柠檬旁边;

为了弥补过失,我为早产儿织袜子,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手术的画面;

电梯的镜子里,倒映出的不是我48小时没合过眼的疲惫面容,而是怀抱死婴的母亲无助而又绝望的面庞;

哪怕是和爱人没羞没臊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段不愉快的回忆……

以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变得矫枉过正——哪怕病患屁股上长个痦子,都要被我推去ICU。

和我过于“丰富多彩”的见闻相比,我的生活则充满苦难。

平均每周工作97小时,醒来在车上,睡着还是在车上。

做着几乎要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我的薪水却低得可怜,此生与买房绝缘。

如海啸般喷发而来的各种体液,使得我更换内裤的频率比孩子换尿布都高——这让我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英国的医患关系如此紧张,都归因于NHS(英国的公共医疗保健体系)。

据说身边所有跟NHS打过交道的人,都有一两个恐怖故事可以讲: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创立于1948年,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公平的医疗体系。

它一直秉承着三大原则:

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

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依据临床需要而非支付能力给予治疗。

随着人口增加和民众动辄就医的“不良”习惯,英国政府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如此人手紧缺、资金不足,所有从业人员不得不凭借个人毅力和良知,才能支撑着整个系统运转下去。

我丝毫不怀疑自己的日志中会出现这样的字眼——今天要游到冰岛出产前门诊。

2015年,英国卫生部长还强制推行了《初级医生新雇佣合约》。

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医生,需要承担更长的工作时间,还没有任何津贴和补贴。

至于升职称,英国医生的职称分为4个等级:

初级职称:包括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实习医生的收入低,还啥都得干;住院医生的收入也没高到哪儿去,需要轮调学习;

值夜班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在楼下急诊室接治新病人,你则在楼上病房里孤军奋战……

就像在独自划动一艘巨轮,船还着火了,而且没人真的教过你该怎么划船。

中级职称:也就是主治医生,最资深的值班医生,大多数情况下要在深夜孤军奋战;

副高级职称:顾名思义,就是副主任医生,他们的医术决定产妇和孩子能否活着离开手术台;

高级职称:医生的顶点——主任医生,他们已经不算传统手艺人了,收入高,工作时间短,还有不少行政工作。

想见主任医生?那你得提前很久就预约。

而我在剧中恰好卡在了第一级,原著中则止步于主任医生前。

麻烦你们帮我催催英国首相约翰逊,有在微博上和人打嘴炮的闲工夫,不如研究研究医疗改革。

至少把我们医院那该死的急诊警报器修一修!

那玩意接触不良,平均每3分钟响一次,我们都习惯等个几秒,要是它还没停再过去,省得白跑一趟。

只有官员来检查的时候,才会紧急抢修一波:

东拼西凑,极力美化,拆了东墙补西墙。

我仅剩不多的私生活,也和这所医院一样,残破并谈不上理想。

哦对了,忘了和你说,我是gay。

我和恋人哈利同居了2年,但是在亲朋好友面前,我得假装是个直男。

直到不久前,我才向母亲宣布出柜,得到的不是理解与支持,而是质疑。

哈利也拒绝了我的求婚……

好在几天后他又同意了。

我们第一次外出过周末,我往机器里投了一便士。

被他偷偷带走,做成了戒指。

没别的意思,就给你们显摆一下。

可惜原著中文译本的作者,出于某种目的刻意淡化了我的同性恋身份。

这种行为没有意义,正如我的工作。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实习医师舒提。

直到今天,在英国家庭暴力仍旧是孕期导致母亲和胎儿同时死亡的原因之一。

有控制欲的丈夫,通常会陪妻子一同来看病,这就让她们敢怒而不敢言。

医院为此建立了特殊应对措施,每个女厕所里都有这样的告示:

“假如您遭到了家暴,就把门上的红色贴纸粘在病例封皮上”。

舒提曾经靠红色贴纸保护了一位遭到家暴的产妇,可对方非但没有离开丈夫,反而为他的家暴辩护。

或许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或许是出于诸多方面的考量,但对于我们而言,这意味着一件事:

“没有意义”

这或许也是导致舒提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站在病人的角度,我也希望给我治疗的医生,是一台莫得感情的精密机器。

然而事实上,医生也是人,有七情六欲、生死疲劳。

虽然我们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还总爱把生生死死当玩笑挂在嘴边,但我们依旧是个小孩子。

——只不过高中毕业时,武断地在大学申请表的“医学”一词旁打了个勾。

每位医生都是在16岁那年做出职业选择,足足两年之后,他们才会正式获得把自己小勾勾的照片发给朋友看的法律权利。

你在医院里的经历可能是很痛苦的,但对于我们来说,痛苦只会倍增。

医生手握母亲和婴儿的生死大权,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

*这里的心脏“肥大”指的不是肥厚型心肌病,相信你们都懂我的意思(也许吧)。

正如某主任医生所说:

等你退休时,经手的死婴能装满一卡车,要是接受不了,趁早别干这行。

当第一次救死扶伤后的自豪感,被繁重的医疗工作慢慢淡化,剩下的只有麻木。

当制度健全,医生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医生和患者相互理解和体谅。

或许医患关系才能真正缓和吧。

也可能不会缓和,随便。

最后再给大家两个忠告:

第一,不想要孩子,就一定要用避孕套,否则你这辈子可能就用不上了。

生孩子会把你的私密处撕成碎片,这种情况无可避免。

避孕套厂商应该向烟草商取取经,把产后的私处印在包装盒上,这样就不会有人冒着怀孕的风险进行不安全性行为了。

第二,能去公立医院就别去私立。

私立医院有一流的设备,但全是不入流的医生,他们态度散漫,准备不足。

相比于医院,私人医院更像是一座度假村!

你敢相信整家医院的O型血,竟然就只有两包吗?

如果你一定要杠,建议在谷歌里输入自己心仪的私立医院名称,然后在后面加上“庭外和解”,看看有多少不幸的先例。

要是你对“我”的故事感兴趣,不妨去看看BBC的这部《疼痛难免》

开播当天就拿到了9.4的逆天高分。

今天就说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3 ) 原来这世上有一种笑,叫苦笑

说来惭愧,我本来是有机会阅读原著的,但是我错过了…… 至于错过的原因,当然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出版商。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这个书名误导了我。

我是个十足肤浅的人。所以很显然,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点,就是“笑喷”两个字。 然而,当我从书架把书拿下来,随便翻过两页之后,觉得这本书并不好笑,于是我就把书放回去了,从此就再没看过。 大概是我当时过早的妄下定论,认为不论医生还是我,都不过是可怜的社畜。 既然大家都是社畜,工作压力都很大,好不容易歇一会儿,何不找点乐子? 谁要听那些医疗行业和医生日常生活的糟心事?毕竟我实在不想被人吐苦水…… 直到本喵的剧版上线,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去理解这群医生的艰难处境。

就像我没能读进去原著一样,虽然这部剧也打上了“喜剧”的标签,但我看得入迷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好笑。 当然,要说喜剧效果也并非没有。如果以使人发笑,作为评判一部喜剧的标准,那么这部剧确实让我笑了…… 但这种笑既不是捧腹的大笑,也不是轻松的微笑,而是苦笑——就是那种深刻领会了对方的窘境但又无能为力,只好挤出一个极不自然极难看的笑容,想帮屏幕里的对方(也帮自己)缓解痛楚,然而并无卵用的——那种苦笑。 是啊,还能怎么办呢。 这群医生护士忙得白天黑夜连轴转,在人力紧缺,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还要忍受病人和同事的指责抱怨。

他们基本没有私生活。一个急诊电话就会毁掉他们的一场约会。

为了这份工作,他们疏远朋友,冷落亲人。

为了保住职位,他们还要忍受渣领导派发的加班任务,而领导自己却在吃香喝辣开豪车。 明明是整个医疗体制出了问题,但追责的时候,却只有一人来背锅。 一个投诉、差评,就能轻易断送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以及接生婴儿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中消磨殆尽。 更可怕的是,因为意外导致的手术失败,就像被本喵注定撞翻的那桶水一样总会到来。

面对生死的难题,医生还需要自己学会消化负面情绪。否则,得个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 就像那位主任医生所说的,直到你退休,经手的死婴可能足够有一车那么多。

为了避免痛苦,他们也只好变得冷漠、麻木一些。 他们这一行确实太苦了,并且还会一直苦下去。坚持下去固然伟大,坚持不下去,选择辞职走人,我也完全能够理解。

我发现,喜剧永远都是越新的越好笑。而且你笑完之后,最好别去回味。 一旦我们回味喜剧,就会发现喜剧的残酷,正是因为这“发现”,使得我们顿生怜悯之心,也就不好意思再像之前那样,没心没肺的笑出声了…… 所以,喜剧一般只有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才是喜剧。

就像《疼痛难免》,它确实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喜剧,是它让我明白,原来这世上有一种笑,叫苦笑。 但我也知道,我不会再来看第二遍了。 如果说看第一遍还有苦笑,那看第二遍恐怕就只有苦,没有笑了。 … 最后,衷心祝愿伟大的医疗工作者们都能得到善待吧。 祝愿他们都能一腔热血的投入这个行业,不至于失望透顶的离开。

愿命运不负真心人。

 4 ) 就是要拉踩 疼痛难免可能比绝对笑喷的机器翻译好一万倍

这应该不算剧评,就是我自己没有逻辑的碎碎念,可能是因为刚看完趁热话比较多,字数超了,以下仅为自己存档用。

2022开年看完的第一部完整的剧。配乐,画面,剧情等方面在三星和四星间犹豫。剩下的完全由本威尔肖补齐。

三星与四星的犹豫是因为我也无法确定这样朦胧的一切尽在不言中,需要观众意会的,最后只在听众会中说出的几句话是否会有些不痛不痒。但是想想好像撕心裂肺的表达也不太合适。英国人嘛。

导演也很巧妙,很喜欢前几集中Adam下班后昏沉的色调以及他在晚色中的剪影。医院的一切血腥,人性的复杂,就连妇产科带来的新生的喜悦都在镜头下变得像伦敦的天气一样阴沉,当然也有可能是滤镜的缘故。

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英式幽默。Adam在剧里表现得非常混蛋,但我又被本身上的那种脆弱感吸引。他受的罪越多,我就越兴奋(。

关于自杀,想起了罗英锡在自己的书里说离开大公司选择从新开始就是因为不愿看到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中不断压榨着新人付出成倍的精力而得到结果。虽然他们是搞内容的与医疗体系不太一样,并且还有全世界医学生一样苦逼的现实。

最后,很喜欢疼痛难免这个译名,再次感叹字幕组永远的神。仿佛与“偶尔治愈”做一个呼应。作者对于公共医疗体系中的一些观察在我看来如果用“绝对笑喷”作为这个作品的标题实在有些轻浮。以及把人家老公强行改成女朋友这种操作,缺了大德了。

 5 ) 讲点我作为医院底层自身的经历

很早之前看过原著,发现出了剧版以后一个晚上看完了7集。作为在妇产科轮转过小半年的人来说(当时作为实习生),从第一集查房开始就感觉痛苦的回忆涌上心头。剧里主角是同时负责妇科、产科、急诊,国内唯一比剧里好的一点就是这三科分开,你不需要同时处理各种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但是工作强度一点也不比主角少。拿东部某省省妇幼的妇科来说,一个规培生(基本都是研究生在读,处理病人的一切杂事)需要从早七点半到晚八点都在工作,非手术日有两个小时午休,手术日只有二十分钟午饭,不幸排到白班就是午饭时间也没有,夜班第二天基本也要到中午才能下夜班,手术日站着的时间是9个小时左右,一周两个手术日,周末还需要值班(基本每周至少一天),还有每天都需要给十几个病人换药拔管拆线做专科检查,做到最后腰都直不起来,下班之后还需要看文献写文章做实验准备各种考试,报酬就是每月1000左右的生活补贴和一年6000左右的奖学金(还需要交一年一万的学费),宿舍潮湿拥挤(8人间)还离医院坐公交半小时。我朋友是妇科研究生,研一刚开学三个月就跟我说她后悔了,轮转去“地狱”急诊,她说她解放了……这种高压环境下,很难不让人崩溃,我在看剧的时候也在等着主角崩溃,只是没能想到是Shruti先撑不住了,这种你能预想到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态都是这样的情况,真的很让人窒息,再加上缺乏休息和有效的放松,人离崩溃真的很近。我现在的状态没有妇科这么让人窒息,但是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什么时候能毕业?”“我真的需要这份文凭吗?”,我也想和颜悦色做个温柔的医生,但是同一时间有五个病人站在你身后等着你处理,真的很难让人心平气和。深夜看剧导致情绪上来了,说了很多有的没的,见谅,日子还需要过下去,明天继续加油吧。

 6 ) shruti, shruti

This is going to hurt,hurt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不同的是患者可能一生hurt这一次或几次,医生却要一直忍受某种痛苦,困在医院走廊、消毒水味、鲜血、生命和死亡里。一开始看到shruti下班“sorry I really tried”那里还以为考试其实没通过(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做题家思维,只能理解不通过考试的自杀,不能理解通过考试的自杀),后来发现shruti其实已经通过考试了才恍然大悟。Be careful what u wish for,当你设定了你的true calling,当你用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规划为其准备,然后你发现你命定的道路上——实习生、实习医生、咨询医生,你、五年后的你、十五年后的你,都困在同样的痛苦里。当你发现你给自己订购了一个四十年期的地狱。 什么还能留下你? 而且最messed up的点在于,你痛苦的根源正是你慰藉的根源,你慰藉的根源也正是你痛苦的根源。Shruti在奶酪店被接生过的病人家属认出,却无法真心地take the credit for it,因为你一旦爱生命、爱帮助他人的感觉,不把婴儿当做a bunch of cells而是真正地爱TA们,你就要预见到下一次失手的时候自己将要承受的无尽的痛苦。所有的慰藉都是预付的货物,时间到了,又有血泪要偿。日日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妇产科是existential crisis的关键切入口,“生死疲劳”,在夜以继日的折磨里,人类依然本能地受苦、挣扎、分娩、延续。疼痛难免,活着的人继续啜饮生活的苦味然后生生不息,在习惯中前进,哭笑、流血、降生,等待死去。

 7 ) 笑,是疼痛的注脚。

本老师出演电视剧甚少,但每次出演都必定活灵活现,这次的《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也同样深得我心。

披着喜剧的外衣对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进行冷嘲热讽,这是英式喜剧一贯的传统。这种幽默与国内喜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乐于揭露其文化中的虚伪与不安,而后者往往热衷于表达小人物的小聪明所带来的优越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喜剧的名字以疼痛为主题——笑料的背后,疼痛在所难免。

本老师扮演的主角亚当是一名妇产科低年资医生(相当于国内的规培医生),虽谈不上医术高明,但他总是竭尽所能救助病人,有时由于时间紧迫甚至无视规定和上级的意见,不穿手术服进行手术、带病人走员工通道、让看起来并无大碍的病人留院观察等等这些都是家茶便饭,只因他关心病人的健康安危胜过一切。不过这样的善意并不总能带来好的结局,在公立医院里,严重短缺的医疗资源给医生造成了巨大压力,无休止的加班、微薄的薪水、奇葩的病人……在没有任何解压途径的情况下,毒舌成了每个医生的标配。我很能理解这种语言的刻薄,因为我见过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同事之间以咆哮作为沟通方式的情况——没有人能在如此不堪的环境之下保持得体的谈吐。冷嘲热讽的话语指向,可能并不是在对话场景中的人,而是造成这种场景的体制和压迫。当一个人毫无反抗之力的时候,毒舌是唯一的武器。

否则的话,只能被击垮,要么全身而退,要么更极端一点,诚如Shruti的死。她的死并非是编剧生硬的一时兴起,而更像是一面镜子、一种提醒。她的处境其实与男主Adam有着诸多相似,只不过她的出身更为底层,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厚望,她没有办法放弃(一个显然更为简单的选择)。Adam本来是她事业上的贵人,在没有任何人愿意教她的时候给了她帮助,给她兜底。然而后来的阴差阳错导致他们心生间隙,她不得不再次开始独自承受压力,直到当她被Adam怀疑是那个匿名投诉者的时候,她的内心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在那个时候,她没有愤怒、没有反唇相讥、甚至没有一丝难过,有的只是失望,还有失望带来的麻木。她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He didn’t mean it.”(他不是有意的。)她或许不是在为Adam辩解,而是在为自己辩解——“我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没用。”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是她去超市买奶酪,被售货员认出是帮他家接生的医生,于是售货员偷偷告诉她要用更便宜的价格卖给她却被经理发现,她没等这出闹剧结束就径直离开了。因为她无法拒绝这么卑微的善意,更无法直视这种善意的卑微。

在Shruti死后,精明如老狐狸的Consultant Doctor建议Adam把医疗事故甩锅给Shruti(尽管火上浇油过河拆桥的是他自己),Adam在听证会上犹豫再三没有照他说的做,但却讲了Shruti的故事向听证会说明他们初级医生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最终他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可是之后他却宁愿放弃这份工作来挽回前男友Harry,Harry拒绝了,告诉他“医生是你的天职。”他为了工作牺牲了一切,而当他宁可牺牲工作的时候,却得不到曾经深爱的人理解。

于是他回到了之前的工作之中,情急之下在停车场接生,然后收到违停的罚单。在人生道路上难免疼痛,但又能如何?

 8 ) 一切燃烧殆尽,留下的是那一点渺小的理想主义——一篇很私人化的剧/书评

好像很久都没像读这本书一样,很快地看完了书和剧版,还迫不及待(略加强迫症)地希望安利给所有人,甚至想去所有我知道的评分网站上给它打满分——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一部被改编的很好的电视剧。

作为曾在留学期间领教过NHS的人,我时不时地还是会回忆起在NHS所属医院做手术的日子。像梦一样,反复的希望与失望,每个对我笑脸相迎(以及在我还没从麻醉劲儿缓过神来的时候扶我去上厕所)的护士,甚至还有在手术等候室里遇到的一些与我同病相怜的人。重新想想,那段日子我不知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但没有去埋怨过医生的不好,或是深究全麻手术之后也不给我住院一晚的原因——只是中西方差异而已,在英国做完手术马上就能吃薯片呢——时至今日,我看完了这本书,并通过BBC暗绿色的镜头重走了一次医院的楼道,我再次审视英国医疗系统里我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一切都变得揪心般难受。

我仿佛又坐回到人满为患的急诊区——不,是先回到前一天晚上出现症状后的惊慌失措。打了急救电话,被告知我最好等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急诊,因为半夜没有人会用那些精细的眼科仪器为我做检查——这和书里所说的现实完全如出一辙,尽管我的经历发生在这本书最初开始记录的10年后。我来到急诊区,艰难地理解着我这辈子完全没听说过的医学单词。因为病情可能过于严重且需要紧急做手术,所以我得以刚到没多久(应该在一小时以内)就见到了consultant。我记得他当时带着一个年轻人,不知道是学生还是像Adam Kay一样的junior doctor,总之站在一旁,没有椅子。那个房间为何会如此的昏暗呢,仿佛已经上过了一遍BBC的墨绿色滤镜——我的记忆确实如此。

手术过程不想再累述回忆。毕竟是眼科,不像书里描述的妇产科病房那般血腥,我只记得从未接受过全麻手术的自己的无畏;第二次术前和麻醉科医生讨论前一次手术记录里我背上的红色圆圈是否为过敏反应(拔火罐的印子,幸好英国医生也知道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古法);那次手术好像正好是奥斯卡颁奖礼第二天,于是我睡过去之前医生还在跟我聊水形物语和爱乐之城的最佳影片颁奖乌龙事件……说到底,都是一个个很正常、很值得信赖的医生,我无从得知他们之前值了多久的班,但在我面前,他们是维持着一个很棒的状态。

后来在家休息了一年,重新回伦敦读书后,我说什么也要去私立做定期复查——我眼睛情况太差,NHS无止境的排队确实难以忍受,正好当时也认识了一个在私立做过手术的中国病友,认为那里的环境不错,医生也值得信任(似乎都是consultant级别)——每次复查完的账单残酷地为我验证了这一点。我认识了永远对我很友善的前台和护士,每次都能约上一样的时间(对于一个满课的新闻专业学生而言实在是很重要),还能有一位亚裔医生为我看诊(能用中文解释的一瞬间真的很感激,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眼前会看到些什么、怎么描述)。毕业前为了拍摄以视力障碍人士为主题的纪录片,麻烦了他们不少(没另外收我钱真是万幸)。当时我也感叹过,一直给我看诊的那位医生为了帮我,起了个大早,赶在上午出诊前接受我的采访。就为了那一点说来简单的“意义”,我们都能坚持多少呢?像Adam Kay所言,最终能撑下去的都是靠医生心里的那一点热情。

这次看完剧之后,我在网上搜了不少评价(好吧是上班摸鱼没事干)。一个论点是提到这都发生在Brexit、pandemic之前,十几年过去,大部分可能还是没有发生变化,机制上的问题仍然根深蒂固,值得所有人反思。另一个论点则是提到这类医疗剧的现实性,认为这部剧仍然只是一个mainstream medical drama,是在BBC播出,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批判现实?但医疗剧又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因为做的越真实,就会越无聊、越血腥,观众也就越发难以接受。于是拍电视剧的时候,很多件事都要交给同一个医生去做,对病人来说“死亡”似乎还变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医院里这可能最没有意义。

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开始工作,也陷入了对职业意义的虚无主义中。可能和医院类似,新闻行业是另一个永动机,因为24小时都有事情在发生,电视里24小时都需要有东西在播出。这个行业缺了谁都可以,总有其他人还在踩踏板,让一切继续转动。加班变成了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没有了自己生活的人成功当上了领导。但我常常会问身边的朋友,你们需要一整天都看到新闻吗?你们真的需要一整天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吗?吃瓜的时候有考虑过有多少人还在维护、更新消息吗?

本喵说,这部剧是献给NHS工作人员的一封情书。然后我就在某个网站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这可能是NHS最近能收到的唯一一封情书了……无论是医疗,还是新闻行业,还是其他任何辛苦又缺少变革的行业,我都对在那里工作的人抱有最大的尊敬,并对背后的机制怀有最深的恨意。

(话是这么说,班还不是得上么,能咋地。)

 短评

导演好懂 第一集就有背部全裸… 本老师演什么都觉得好适合啊(手术镜头有点吓人的)

10分钟前
  • 🧸
  • 推荐

太压抑了,不仅是对男主和shruti的共情,而且每一集都有把产妇肚子剖开血淋淋的场景。被歌颂的总是新生的伟大,但女人身上的创口被真实放在眼前时却又忍不住扭过头去。医生在重压中不能喘息地工作,女人在手术台上承担着种种生育的风险,看这个剧简直是双重的痛苦体验。

15分钟前
  • DeadVolcano
  • 推荐

看得太痛苦了。在一个不断下坠的行业和系统里还想上进,实在是一场痛苦的分娩。结局不会这么容易。

19分钟前
  • 57
  • 推荐

没有刻意追求原著的那种妙语连珠以及“梗不能停”的感觉,所以也并没有选择每集半小时、铺满脱线笑料的医学喜剧路线,略显意外;即使有第四面墙、“DTT是我最爱的医生”,它也更趋向于一部装满千滋百味的职人剧,直触更为内在与残酷的话题。这里有救死扶伤、迎接生命的崇高,但同样是层层重压之下努力喘息才能继续下去的无奈;如果每日收获的感谢与成就感是一分,但必须被打断的餐食、失去的社交与累积的失望就是九分。它可能比“后疫情时代”的绝大多数命题作文还要贴题,那就是投射到每个仍在战斗、还在坚持的医者们;疼痛难免,医者仁心。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你本选剧本的眼光和他的表演水平一样牛

25分钟前
  • 力荐

本老师真是yyds,一把年纪了还能千娇百媚惹人怜爱,好事做尽、嘴不饶人、背锅无数,这基本就是我的职业生涯写照。也想退出、想躺平、想与世无争,但不能把世界让给那些你所鄙视的人。

26分钟前
  • 一只狼在放哨
  • 力荐

写给这两年尤其焦头烂额的NHS的一封慰问信 沉重与幽默相得益彰 外冷内热的小医生遇到奇葩状况时对着镜头打破第四面墙的毒舌吐槽很多时候都蛮好笑 但更多的是向大众展现了医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残酷困境:条件的糟糕 人手的缺乏 华而不实的官僚主义 毫无规律的作息 难以平衡维系的感情 当然还有每天面对生命在自己面前逝去那压倒性的自我怀疑 压力焦虑和自责抑郁 (本老师太适合演这样一个像小刺猬一样尖锐傲娇 但露出柔软肚皮的时候又极其招人怜爱的角色 和金毛狗狗好男友Harry零星的甜蜜片段也挺好嗑的 (that DADDY scene though...(一场又一场充斥着血肉又伴随着惨叫的分娩戏看得太疼了人类到什么时候才能普及人造子宫

31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真没想到啊,本来书挺好看的,现象级的书,但是这改变竟然把原书如此升华。完全被震住了,神剧之一,BBC有史以来最赞的剧集水平,收下我的膝盖

36分钟前
  • 每一个清晨
  • 力荐

最后一集看完回过来神时,我才注意到电脑桌上已经堆了好多擦眼泪鼻涕的纸巾。。人的喜好是很奇怪的,明明是不太喜欢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别人写的东西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又会觉得这种故事才是极好的。幸运的是,通常来说在痛苦和失败的缝隙中总会偶然塞着一些细小的温暖和爱(虽然有的可能藏得深一些),它们可以让人在沮丧地认为“或许只能这样了”时享受到短暂但必要的安慰。但如果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请记住,这不是他们没有你坚强,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你幸运,以至于翻找不出足够多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的东西,又或者只是倒霉催的天生身体里拥有比你更多能体会平凡个体疾苦的受体罢了。希望美好的爱情可以善终,而那些努力过却失败了的人,May you rest in peace.

41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感觉本老师下一秒就要因为压力过大过度疲惫与缺少睡眠而一头倒地昏过去了本老师一直垮起着脸啊,又社畜又丧!这剧实在是太社畜了看得我好痛苦…(但爆笑还是有的)(btw我要对I'm fine这句话PTSD了……)第六集的那个daddy真的好笑人……最后一集湖边的场景梦回故园风雨后了……

46分钟前
  • 咸鱼游啊游啊游
  • 力荐

英剧、gay、毒舌、本卫肖汇总加成?总分过誉了 名不副实

50分钟前
  • 王胡走
  • 较差

拍出了公费医保面临的诸多问题,预算吃紧,僧多粥少,和总被人诟病的效率,将矛盾和压力都转嫁到了医生头上... 像是一口气看完了一部NHS打工人纪实,可以打六颗星吗

54分钟前
  • 秒针断了
  • 力荐

看过书,相比书的风趣爆笑,剧的主色调更丧更直面现实,更让人难过。

58分钟前
  • 闪电虫洞机
  • 推荐

产科人世百态,开年致郁神器。打破第四面墙的反诘碎碎念混杂高密度叙事,每集的观剧状态都随着人物情感起伏变得紧绷,慌张压抑的情绪几近透过屏幕蔓延开来。很多时候是作为旁观者姿态呈现,用黑色幽默来调剂剧集本身的颓丧感。公立医疗资源匮乏极大挤压医护生活空间,既要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救死扶伤,同时也要面对生命骤然消亡而陷入深深地无力与自责,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里逐渐变得空洞麻木。渡人不渡己,医者难自医。“This is going to hurt”。

1小时前
  • 张苑希
  • 推荐

“你知道吗?要是你整天讨厌这个讨厌那个的,也许你讨厌的是自己。”

1小时前
  • 昼夜售蓝
  • 力荐

看的时候不停在想这部剧就是机智的医生生活的对照组,机医里主人公的完美、乐观、游刃有余可以带来疗愈感,而疼痛难免则把医生面对的压力、麻木和痛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反而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感动,医生的生活并非永远花团锦簇,所以也别苛求他们事事完美

1小时前
  • 阿五
  • 推荐

S1E01-04:要做得多,要尽量少抱怨,要让“客户”满意,要保持“边界感”,一天14个小时在想工作,剩余时间用来复习,抽出片刻爱人,爱人也许适合也许不是,有时怀疑努力是否pointless。我连Adam的一半都不到,但这条好像没有尽头的路,没有预告的考试,一级一级的身份转换,什么时候能够有结果,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再为此烦恼呢?我可以选择睡,偶尔清醒时每一步都难免疼痛。S1E05-07:最后三集很好。本老师在听证会上的陈述,在冰冷湖水中的告白,在停车场毫无犹豫的选择,都很动人。整部剧糅杂着烦恼抑郁悲伤,片刻快乐,总是疼痛。就像全剧最后一句:Yes, this is going to hurt. Hurt me more than love. “是的,疼痛难忍,比爱还甚。”

1小时前
  • 海是天的颜色
  • 力荐

拍得很好啊,没想到碎片化的一本书可以拍成这种样子,国内的编剧也来开开眼吧,这才叫影视化和二次创作

1小时前
  • 眼前
  • 力荐

是我的错觉还是全世界的公立医疗体系都建立在吸医护人员的血上呢,不管是我认识的从医的朋友,还是这部,还是十几年前追过的实习医生格蕾,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副心力交瘁即将油尽灯枯但是还要硬挺着上岗的惨象。人类对这群智识和体力都超群还怀着一些救死扶伤的情怀的人可以好一点吗……倒不是说医护群体全都是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大好人,但是说真的长期被高强度的工作和低水平的环境夹击,再nice的人也会变成个嘴毒脸臭的大碧池的,我自己就是做客服的我最清楚……而且他们手里还攥着人命呢……多拨点钱给公共医疗系统能死吗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力荐

看第一集很诧异地想为什么当初看原著没发现医生是gay,想说剧也不会敢这么乱改啊,没想到是中文版翻译给人直接把性取向都改了,厉害厉害。要不是剧出来,亚当医生估计就真的要一直在中文版被“异性恋”下去了。看完了,太伤心了,能救人却不能自救,那些最善良最敏感的人总是伤得最深。

1小时前
  • 路伽维加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