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丁鹤  黄靖芯  

导演:蒋佳辰

播放地址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2

详细剧情

  即将硕士毕业的张广胜不慎将教授的狗丢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进而却引发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几个长镜头场景手法娴熟,通过琐碎繁杂的生活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心路历程。

 长篇影评

 1 ) “太惨了,这片连盗版都没有。”

本文原载于幕味儿

《寻狗启事》上线优酷后不到两小时,导演蒋佳辰就满怀忧虑地问我,豆瓣不开分是咋回事啊?

彼时,他刚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二十多个群,“估计都烦死我了”,我告诉他,转完了可以发点红包,过了五分钟,他告诉我,红包已经发出去一千多了。

这就是2018年上影节获奖的新人电影,在2020年最真实的现状。

没有大银幕,没有宣发费,这部网络电影中的“狗剩”,营销只能靠微商式推广和刷脸求人。

当然,公平地讲,这波“行业寒冬”不能全怪疫情,就算是在电影院全开的时期,留给一部除了诚意外啥明星都没有的导演处女作的银幕也不可能太多。

疫情前的一年里,归亚蕾、杨贵媚主演的《番薯浇米》22万票房,耐安、杨明明的《柔情史》27万票房,张颂文、谭卓主演的《西小河的夏天》只有191万票房,和《寻狗启事》同年参加上影节,斩获金爵奖的《阿拉姜色》也只有244万票房。

但影片能够进入观众视野,已经是导演的极大幸运。《寻狗启事》有幸创作于热钱还多的2016年,从上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这部片见证了扶持青年导演的计划换了一个又一个,原先的负责人纷纷离职。同期的影片如《被阳光移动的山脉》《云水》《在码头》等还在艰难寻找上映之路。

“太惨了,这片连盗版都没有。”影片的主演丁溪鹤半开玩笑地说。“寻狗”之后,他出演了《被光抓走的人》《双鱼陨石》等电影,但两年了,那部让他全票获得上影节亚新单元最佳男主角的影片,才悄无声息地在优酷上线。

好在,不管怎样,这部影片也已经上线网络。

能被看到,已经是万幸,我甚至觉得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让影片避免了“院线一日游”的厄运。

小电影的命也是命,但就跟片中价值十万的斗牛犬“牛牛”和土狗“狗剩”同狗不同命一样,不同的影片,也注定有不同的命运。

近日,“幕味儿”采访了影片的导演蒋佳辰,聊起了《寻狗启事》创作的幕后故事。

能否简单讲讲您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和契机?

蒋佳辰:2016年前后,东北经济探底。我平时在大学任教,每年一波波优秀的毕业生奔赴北上广深寻找未来,还有部分毕业生被家人说服,强行接受了所谓稳定的工作。

有次跟同学在酒桌上聊起,身边有位同龄的朋友在国企上班,他不甘心每天按电钮的工作,想要寻找发财机会。赶上创业热,又加上别人怂恿,他准备开始做宠物繁殖的生意。辽宁鞍山有全国规模最大狗市,也是骗子最多的狗市。

我这朋友初出茅庐,不幸被骗,赔得很惨,细节很多很有趣。事发后家人都说他不误正业,稳当的日子不好好过,非要瞎折腾。

在我看来,算是东北青年不甘于维持现状,拼搏奋斗的血泪史。我开始动笔,整理了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加上自己的一些见闻和感受,便形成了最初版的剧本。

这部电影为什么选择一场一镜的创作方式?为何选择将达内兄弟式的视听表达运用在这个故事上?有哪些地方是即兴发挥,哪些地方是反复排演?花了最长时间的长镜头是哪个?

蒋佳辰:关于如何将文本转化为视觉,确实是拍摄《寻狗启事》之前不断在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小事拍摄成有风格的影片?我和摄影也商量许久,看了大量的参考影片。

结合影片中没有平行时空,视点始终在男主角一处,以寻狗的四处奔波作为外部动作,线性进行,所以灵活的客观跟拍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想到了达内兄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尝试着进化了一步,就是一场一镜,因为剧本内容可以满足这种形式的探索,也更有挑战性。达内兄弟的镜头有冷眼旁观的残酷和冷静,《寻狗启事》的镜头则更多是的市井的冲突和奔波的疲惫,而且群戏多。

可以说片中61个镜头没有什么即兴发挥,都是反复的排演,走位调度,NG多次最终完成的。

毕业散伙饭的11分钟长镜头是最费功夫的,原本是两场戏,后来场地的空间使我觉得可以合并成一场拍,就直接贯下来了。排演了一整天,晚上拍摄时丁溪鹤真喝真吐,一共七次,直到天亮时已经是醉酒状态了。(os:一夜七次……咋做到每次都吐出来的?咋做到吐完还能记得这么多词的?)他能拿到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除了塑造人物的实力,拼搏精神也加了不少分。

场景之间的衔接常常出现很有喜剧效果的设计,比如上一个镜头人物说绝对不会怎样,下一个镜头就是反转和打脸。台词上也经常出现一些词语衔接,这个设计是怎么想到的?

蒋佳辰:打脸有两种,一种是因现实打击而打脸,一种是因自己吹牛而打脸。这种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更多是为了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效果。

对于《寻狗启事》来讲,没有平行时空的叙事,前后场的衔接会有跳跃感,所以索性把这种跳跃感放大,技术处理成反转,强化戏剧性。

您是如何选择的老张这个角色,如何让两个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产生火花?

蒋佳辰:于海老师经常饰演一些泼皮、村粗之类的反面小角色。最初副导找来试碰瓷男这个角色,但于海老师戏里戏外反差很大,平时很温和,我觉得和老张对广胜那种掩饰着的父爱很像,然后试了试,聊了聊,把造型做老一些,特别对劲。没有太多犹豫,直接就定下。

然后父子俩人平时走戏对词特别合,相互带节奏,就真像一对冤家父子一样。方向没有问题,不用太多的调整,质朴真实就好,这是最幸运的事。

有几场戏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场是父子争执中,儿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另一场是丁溪鹤演技炸裂的毕业散伙饭戏,这是比较外放的戏,还有几场是广胜坐公交车的戏,仅通过演员的状态,去表现人物内心,这些是比较收的戏,您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把握这个节奏感的?

蒋佳辰:虽然纪实,但是也要有冲突爆点。父子大吵和散伙饭的戏就是爆点。广胜这个人物就是有点小心思,爱耍点小聪明,在人前还愿意撑撑面子。

故事从头到尾,其实是广胜这个人物在不断经历希望、打击、成长、变化的过程,那这些爆点就是引发变化外部动力,留给广胜自己的才是内部变化的过程。节奏就是本着人物内心变化而调节张弛的。

电影没有用音乐,而是设计了很多音效来反映人物内心,比如装修声、公交车穿过大桥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这个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

蒋佳辰:电影音乐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是辅助叙事和表演的。我觉得情绪够用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不然会觉得特别“满”。一场一镜的方式是在镜头内控制节奏的,没法剪辑,所以音乐很难介入。

我平时对声音也挺敏感的,尤其是一些生活音效,加在影片内起到的作用和音乐是一样的,但是又不会从影片中跳出来,我觉得是很好的方式。

两个烟囱的场景、河边的场景是特别动人的,甚至有人觉得这两个是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这个景当时是怎么选的?

蒋佳辰:老沈阳人都知道,这两地都是沈阳的地标,沈海热电厂和辽宁广播电视塔。沈海热电厂的大烟囱是现役的大工业城市的地标,听说也即将拆除了。

辽宁广播电视塔,沈阳人都叫它彩电塔,那片是沈阳媒体艺术的中心,周围是电视台、报社、美院等,当年彩电塔曾是亚洲最高塔,东北最高建筑,可以观光游览,门庭若市。

现在早已停止对外开放。选这两个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除了视觉上的设计之外,还是因为对家乡的情怀和情感。

寥寥一个生活小段落,很通俗易懂的把“东北为啥这么难振兴”说清楚演明白了,最后老张问走还是不走了,主角没有回答,取而代之的是车子的声音,现在看这个结尾颇有那么几分《毕业生》的味道,如果不受任何创作限制的话,您希望张广胜的选择是什么?

蒋佳辰:我能说我想让他留下好好建设家乡重振东北么……(阔以,就是广胜压力有点山大。)

您本人的身份是老师,却以毕业生的视角拍了一部电影,为什么选择学生的视角而不是老师视角?

蒋佳辰:我曾经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幸做了老师,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有身份错位,可能是因果报应……

这个戏完成之后到近期上映,时间过去了两年,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你再看这部片有什么感悟?

蒋佳辰:因为一直没上映,所以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两年行业寒冬,我有幸赶上寒冬前最后的一波红利,可以用电影去表达去探索。现在上映了,我觉得我还是幸运的,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拍更好的影片。

 2 ) 人艰不拆

影片中有许多的东北元素,沈阳口音和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可能是标签是喜剧的主要来源。这部电影实质是披着喜剧皮的批判现实主义“悲剧”。片中使用了多次“真香”式的喜剧转折手法,但也有使用次数过多导致的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缺点。

影片提及到的元素非常繁杂,有意或无意的刺讽了很多东北文化中的“传统艺能”,比如东北人的聒噪,贫嘴,爱吹牛,尤其是动不动就和人撕吧。还有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的迷信,官僚主义,爱走后门,溜须拍马,医闹,劝酒,麻将文化等现象。剧的标题主旨是“寻狗”,那么这个“狗”是否仅仅表达的含义只是占据整个篇幅前半段的那个作为名词的“狗”,还是动词和形容词的那个“狗”的意思呢。

大部分导演会让自己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非常考究来以此表达全篇的主旨,这部片的第一段男主人公在寻找的长镜头在后面也多次运用,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镜头导演却使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我相信是导演希望表达男主人公迷茫,没有目标,前途灰暗的“等待戈多”式的处境。

影片的节奏控制的不错,从开篇寻找时的静到和人讲理时的吵闹,再到找狗,影片没有一直处于一直大吵大闹让观众厌烦或者一直安静使观众感觉到无聊,虽然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座,但影片严格按照剧本写作的格式,意外、高潮、高塔危机、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安排的非常合理,能看出导演的功底非常扎实牢固。结尾处导演用了一个镜头——有“河蟹”字眼的埋狗的泡沫箱转到沈阳彩电塔,不知导演是否有意使用“河蟹”这一有特殊含义的字眼来暗示什么。电影的最后一段镜头让人感觉有一种男主已经大彻大悟接受现实的悲凉感,随着出租车开走,电话响起又给人了一股新的希望,但结尾处导师和女学生受到了惩罚也没有让人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唏嘘不已。

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处境与父子关系的冲突贯穿全剧,看片的时候有一条弹幕让我非常在意,说这部电影让寒门学子感到没有希望,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有些许欺诈性的标签让许多奔着喜剧标签来看电影的人看完电影以后更加难受。毕竟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还需要电影来重新告诉你一遍吗。

 3 ) 20多个群,5分钟内,导演发出1000多块红包,就为宣传这部影片

已经过了大半年,影院还没开门。

尽管还有院线电影在苦苦支撑,等待上映之日。

但其中不少数也在现实面前被迫放弃原来的计划,选择通过线上首映的方式来和大家见面,如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春潮》

这次要和大家推荐的电影,同样选择了上线网络。

因为是导演处女作,加上没有雄厚资本做支撑,没有流量明星来参演,没有平台来做宣传。

在这波行业寒冬下,这部电影几乎是0营销,全靠导演个人手动发红包,托亲朋好友帮忙宣传。

上线网络后,导演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20多个群,5分钟内发出去1000多块红包。

这样的安利方式让人好笑之余,也觉得土味且寒酸。

一如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

《寻狗启事》

《寻狗启事》由蒋佳辰担任导演/编剧,丁溪鹤、黄靖芯、于海等主演。

这部影片是蒋佳辰的处女作,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上获得最佳编剧提名和最佳男演员。

尽管获奖,但上映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在拖了2年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方式和大家见面,或许也算是幸运了。

影片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正如片名所点出来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东北小镇上青年寻狗的故事。

男主张广胜帮别人照顾几天斗牛犬,结果他爸带狗出去溜,没拴狗绳,给溜丢了。

为了在狗主人回家之前找到狗,父子二人焦头烂额,用尽各种办法。

上警局想要查一下附近的监控,警察却表示爱莫能助。

一来呢,狗丢了不是案件,没法查监控;二来呢,就算查了,那监控上人都看不清,也就更别说狗了。

于是父子两人只能回家各自出主意。

儿子是个研究生,人比较老实规矩,整了个“寻狗启事”出来。

满大街发传单式找狗,但却不幸被讹上了。

碰瓷男声称被寻狗启事照片里那只狗咬到,找上父子俩,要求赔医药费。

原本这种碰瓷别搭理他就好了,但父亲老张却是个直脾气,生气地踹了人家一脚。

这下不赔也得赔了,为息事宁人,男主只能自掏腰包打发走了碰瓷男。

碰瓷男刚走,又碰上无赖。

有人打电话来说找到了寻狗启事中的狗,男主急忙赶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只土狗。

无赖缠住男主索要“辛苦费”,并声称男主如果不要狗的话他们就把这只狗给炖了。

无辜的男主只好再次自掏腰包买下了小狗,带回家自养。

儿子这边的办法行不通,当爹的就准备出招了。

老张带上男主直奔算卦摊去,男主摇了一只签,大师念了一段24孝,说了4个字:

“顺其自然。”

老张表示,得了,那什么都不用做,狗总会回来的。

男主却愁得半死,半夜睡不着觉,还得溜出去找狗。

如果单从影片的前半部分来看,有点像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两个农民追凶之路引发出无数荒诞笑段,而《寻狗启事》则是用东北小镇上父子寻狗之旅来营造喜剧效果。

无论是大妈大爷们操着东北方言急赤白脸的吵架方式,还是父子俩寻狗的各种洋招土招,都令人捧腹大笑,十分接地气。

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寻狗故事”,那影片也不至于出彩。

因此,这部电影或许也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片名叫寻狗启事,但找狗一直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重点是这是谁的狗。

那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

男主是一名研究生,他帮人带狗,却意外弄丢了这只狗。

更加不幸的是:

这只狗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的爱犬。

男主家境贫寒,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靠申请贫困生补助读研。

正巧,这名牛教授手里掌握着男主毕业后是否能留校的生杀大权。

按父亲老张的话说:

“企业能破产,工人能下岗,当官能下马,就学校这么一个稳当地方了,那谁有这个机会那不脑袋削个尖往里扎啊!”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儿子能拿到一个“铁饭碗”,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因此男主三年来对牛教授鞍前马后,不仅被同学嘲讽太狗腿:

“对,那是他爸。可不得改口了么?这家伙一天屁颠的就跟老牛身后,你都要成红孩儿呢,你知道不?”

连亲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

“瞅你那德行,还牛教授的狗呢,我看你就是!”

牛教授出差期间,一只丢失的斗牛犬,让男主留校的前程变得缥缈起来,也点燃了父子两人长久以来藏在心中的矛盾。

父亲熟知人情世故,认为要拿到“铁饭碗”,就必须要花钱打点关系。

儿子则厌烦父亲这种圆滑势利的处事原则,认为父亲是把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当人之常情,想要靠自己谋得出路。

这对父子俩的矛盾,或许也是许多毕业生家庭面临的矛盾。

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理想化的,就像男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作为已经被社会驯化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更加现实,充满了灰色规则。

其实,托关系为孩子找工作,在毕业生家庭之中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只是寒门子弟与富二代,依旧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男主来说,其实他何尝不懂得“花钱办事”的道理,只不过没钱又不能拼爹,只能在牛教授身边献殷勤刷好感度。

但对于男主的富二代同学来说,人家压根就看不上什么所谓的“铁饭碗”,前程早已是星光大道。

影片借“寻狗”做引子,来引出男主这个寒门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探讨的还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里,沈阳热电厂的两座大烟囱静静地伫立在画面背景之中。

导演蒋佳辰说,这是沈阳的地标,如今听说要快拆除了。

在时代的浪潮中,电影里的东北正在面临转型和振兴,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陷入停顿之中。

正如出身寒门的男主,也正如“农家女”苟晶与陈春秀,底层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直是个难愈的痂。

但影片中仍然给出了一个喜剧结局,在同学、暗恋女生、导师处接连碰壁,遭受现实打击后,男主准备离开这座小城。

却由于导师和女学生的丑闻曝光而意外得以留校,又应了解签人的那句“顺其自然”。

这样一个荒诞而完满的结局,实则饱含辛酸和苦涩,你可以解释为希望,也可以解释为另一种妥协。

除了值得深思的故事外,我还想再夸一下影片中饰演父子的演员。

由于片中使用了一场一镜的方式来拍摄,导演的调度,演员表演的连贯自然,都至关重要。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的丁溪鹤和饰演父亲的于海有多场对手戏,甚至是爆发式的争吵戏份,在这些长镜头里两位冤家父子的情绪变化都拿捏得非常准。

特别是丁溪鹤,在毕业散伙饭那场戏中,拍摄时全是真喝真吐。

一共拍了七次,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是醉酒状态了。

但尽管如此,他在这场戏中的表现依然非常自然,台词也都说得十分连贯,确实厉害。

凭借影片中表现,丁溪鹤获得了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无论是实力还是努力,都值得得到这个奖项。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关注一下这部影片,是喜剧,也依然具有现实力度,值得鼓励。

青石电影编辑部|Leslie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4 ) 《寻狗启示》:落魄者肖像

狗并非主角,而是一个幌子,用来引出东北这片土地上略带喜感的人情世故。因为弄丢了导师拜托寄养的狗,张广胜有失去留校任教资格的危险,父子两人只能想尽各种办法找到那条狗。张广胜希望在导师出差归来前找到狗,好像啥事都没发生过。但荒诞的是,导师在知悉事情原委后,狗却出现在了导师的家里:自动跑回了老家。这场乌龙基本上葬送了张广胜留校的期望。同时,因为寻狗启示的贴出,不断有人借狗惹事来讹诈父子俩。

张广胜遗传了父亲憨直冲动的个性,如父如子。张广胜的父亲年轻时在工厂当一名技工,算风云人物,技术高超,却不懂人世。当下岗浪潮袭来,他自然成了首当其冲被辞退的对象。虽然电影没有明确说明他为什么离婚,但我们可以猜测离婚的原因与他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在酒桌上与同学交酬,或在警局处理狗的事情,张广胜表现出憨直的个性,无疑与家庭影响有关。虽然狗丢失的乌龙让张广胜在导师面前丢尽了面子,但至少他还能想到给导师送礼来保住留校的机会。

年迈的父亲经过岁月的洗礼也愿意放下脸,瞒着儿子向前妻的丈夫(大学教授)借钱来打通关系,帮助儿子能够留校任教。像国有企业(结尾出现的大烟囱)的职工一样,教师无疑也是一个铁饭碗。铁饭碗意味着稳定,这是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大家都争着抢着想进入体制工作的原因。与张广胜有暧昧关系的女同学甚至愿意出卖肉体来获得张广胜留下的教师资格入场券。

《寻狗启示》展现了东北这片充满悲伤气息的土地上一个普通家庭的际遇,一群落魄者(或者说,在世人看来属于失败者)的群体肖像,带着辛酸和荒诞,背后折射出的是由潜规则建构起来的人情世故。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情境的缩影:人情关系比个人能力更重要。落魄者并非社群中的少数个体,而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每位普通人。“寻狗启示”,最终变成了“寻人启示”: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中,人民还能正常生活吗?

 5 ) 从闯关东到南下

每次想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总需要一点载体,正如现在顶着39度高烧的我写这篇文章,

《寻狗启示》里所展示的小人物其实也正是许多东北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南下或是体制里。长时间以来,东北以“赵本山”代表的二人转的表演艺术让全国人民周知,本山大叔确实能代表东北的一面,但也让大家对东北有了一定误解,认为东北人天生会说二人转,这是我来南方生活半年里所有人对东北人的理解。但二人转是东北人的一部分,代表不了东北人,《寻狗启示》中可贵的是将东北人平常化,东北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光设计的摄影风格也让本片更加流畅且自然,再加上方言特色,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表达了当下东北人的生活。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大师,如果脱离开当下的时代,不去表达一个时代普通人,那么从历史纬度上看,这是某种缺失,所以这也正是电影本身的表现性,十分难得。

故事很简单,一个下岗工人家庭的的青年为了毕业留校当老师,没钱,没关系,没背景,只能一直去讨好教授去争取留校的机会,到最后也没有得到这次机会。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几个角色张广胜、父亲、同班同学、韩冰同学,这几类人真的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社会上三类的人。

父亲是下岗职工,没什么本事,但是从内心里疼爱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铁饭碗。

张广胜,一个受过高等当代教育时代青年,但是因为体制问题和自身情况,但也难以以自身与时代抗衡。

同班的富二代同学,开着好车,不愁工作,这也是东北人在90年代有过优越条件的表现。

韩冰同学,私下里与教授有瓜葛,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题材而删减。

正是这几类人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小部分群体,也象征了一个大时代里的人物元素。

希望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东北电影出现,东北确实需要振兴,但可能不是在现在。

 6 ) 寻狗的背后,是这届小镇做题家被偷走的人生

文章原载于幕味儿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平台宣传,但却是这个夏天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就是《寻狗启事》。

这部片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他的剧本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获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以网络电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接地气。

一般来说,导演处女作极容易偏重个人表达,文艺有余而可看性不足。但这部片却在个人表达和可看性上做到了巧妙的平衡。

电影的前半段,高浓度的东北方言吵架,极具生活气息,又特别有喜剧效果的丢狗找狗情节,就让人捧腹之余一下子被情节吸引。

即将硕士毕业的东北小镇青年张广胜,父亲不慎弄丢了牛教授家的狗,而牛教授正掌握着广胜毕业和留校的生杀大权。

这让“丢狗”这件看似很小却极其闹心的事,一点点推波助澜,指向了他毕业这个人生岔路口的迷茫前途。

虽然标题是“寻狗”,但随着剧情发展,广胜父子寻狗几乎拥有了“寻找戈多”式的象征意义。三年的努力苦读,对导师鞍前马后的献殷勤,到了毕业的关键时刻,张广胜人生成败的关键仿佛都转移到了教授家狗的身上。

由此,“寻狗”这件小事,在片中带有了寒门毕业生寻找人生出路,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东北这片萧条土地的出路的隐喻。

正如电影英文名Looking For Lucky,在本片中,“狗”已经成为广胜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运气和盼头的象征。

毕业这件事,相信每个经历过“最难就业季”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而出身贫寒,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广胜在现实面前走投无路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能引起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前半段喜,后半段思,扎实的喜剧效果和人物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共鸣,让电影没有任何观影门槛。

其次,在娱乐性之外,电影还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用精巧的人物关系和隐喻,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寥寥一个生活小片段,骨子里是一个青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寻狗”可以说堪称中国东北小镇版的《毕业生》。

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成年人?

电影用“毕业生谋出路,靠关系还是靠本事”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靠关系还是靠自己”,也成了片中父子俩矛盾的焦点之一。老张是下岗工人,想帮儿子拿到“铁饭碗”,坚信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成功。广胜坚持要靠自己,却被身边人一次次打醒。

在步入社会的关口,父亲,同学,朋友,母亲,继父,导师和暗恋对象,用行动给广胜的现实暴捶,一点点锤垮了一个想要靠自己本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把他锤成了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的成年人。

在刻画人物方面,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导演巧妙的调度,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其中有四场戏,两场放,两场收,特别精彩。

两场爆发的戏中,一场是父子争吵的长镜头。在留校受挫,毕业困难的压力之下,一直嘴上说不嫌弃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广胜,受到父亲在牌桌上吹牛的刺激,忍不住说出“你不下岗谁下岗”的过头话。

父子的对手戏搭得天衣无缝,两人的battle又搞笑又心酸,过头话说完后的一瞬间,父子两人都不知所措,儿子和父亲的表情,特别精准,尤其是扮演父亲的于海,把一个可爱又可怜的无用老父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拼爹”开始。

另一场是同学聚会,论文没过,留校告吹的广胜在受辱之后,负气醉酒,对一直暗恋的对象酒后失态的长镜头。

在几分钟的高难度长镜头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从压抑到愤怒,再到酒醉呕吐,酒后吐真言,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演员丁溪鹤把一个初尝现实心酸的失意青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个演技炸裂的长镜头也是让上影节亚新评审全票通过,把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开始。

相比放,我更喜欢的是导演设计的两场收着的戏,这两场东北喜剧中少有的细腻描写,堪称神来之笔。

一场是广胜去母亲和继父家借钱受阻后,母亲在车内平静地道出广胜“从小靠自己”的秘密。手持镜头在颠簸的车内缓慢变焦给广胜讶异的眼神。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就从“我从小就是靠自己”的信仰幻灭开始。

原来儿子一直瞧不上的,“你不下岗谁下岗”的没用父亲,曾经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骨,父辈也是在生活的爆锤之下,无奈接受了“靠关系”的“歪门斜气,不正之风”。儿子复杂的眼神里,浓缩了一代曾经辉煌,然后在时代巨变中放弃自我的庞大人群。

另一场是准备送钱给导师的广胜,发现了自己不敢高攀的“女神”搞定了导师,顶替了自己的留校名额后,拿着钱坐公交车回家。他面无表情看向窗外,公交车喧嚣地驶过大桥,灯光忽明忽暗,正如同人物忽明忽暗的前途。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是从认清了“人生中很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而完成。

导演和演员赋予男主角张广胜的典型性,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他在导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的无奈狂怒,面对同学的自卑、自傲、脆弱和敏感,都好像观众的一面镜子。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诸多心碎和幻灭,其实也正是每个小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天的高考舞弊新闻中,很多人为被偷走人生的苟晶,陈春秀感到不平。作为山东人,我却惊讶于身边人单纯的愤怒,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相信“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

对很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小到文艺演出,大到考博,工作,升迁,在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面前鞍前马后半天,最后被顶替,这种事都多到见怪不怪了。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错失机会的锚点中被拉开了。

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除了靠自己别的什么都靠不上的普通人来说,除了“顺其自然”,又能怎样呢?

最让电影值得一看的,是导演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把一个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初尝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的”社会一角”,描摹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东北的辛辣浮世绘。

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老家山东),大批经历了下岗潮的父辈,苦心培养孩子求稳,考公务员,进高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

而以广胜为代表的“小镇做题家”苦心追求的“铁饭碗”,在某些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眼里甚至都不是好事。开豪车,家里有企业的同学刘洋甚至根本看不上这个机会。

但对于一个下岗工人单亲家庭来说,“后浪”们唾弃的稳定,恰恰是这个家最需要的,贫苦出身的孩子,经不起任何的试错成本。父亲给出的建议也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靠自己却成了下岗工人的技术骨干,国企会下岗,民企会裁员,能够过安生日子的地方只剩高校。

但父辈们不知道的是,如今,高校早已不是净土,稳定工作,已经不是年轻人靠自己,甚至靠花钱就能搞定的了。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价高者得,而在人多坑少的二三线城市,“小镇做题家”们根本承担不起阶级跃迁的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靠关系”的东北,去“靠自己”的南方打拼,似乎是小镇青年们唯一的选择。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大概是结尾广胜离家时,镜头中出现的两座触目惊心的烟囱。

那是东北曾经辉煌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代人被历史席卷的没落。

结尾,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大城市试图“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寻狗启事》映射的,其实是这代人面临的国家阶级固化,底层内卷的悲剧现实。

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开始几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上影节获奖,再到两年艰难上映,零宣发费,无奈沦为网络电影中的“狗剩”,电影《寻狗启事》的命运,也正应和了它所讲述的“靠自己不如靠关系”的心酸现实。

好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给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个公正的评判。

 7 ) 寻狗启事——寻狗?启事?

寻狗——找寻丢失的狗,那么这是在找寻丢失的狗,还是在找寻丢失的其他东西呢?启事——字面的意思是公开发表说明某事的文字,那么这是在公开发表寻狗,还是在公开发表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众人的生活状态。看完整部影片我本身的感觉是这是如今东北年轻人在找寻如何复兴衰败的东北之路。就像他在整部影片寻狗的荒谬过程一样,政治和社会风气败坏。就像是公开告诉世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寻找到狗——复兴的希望是多么的荒谬,就像是主角的论文一样是偏激的,是不合格的。

在谈谈影片本身,节奏很快,一场接一场密度很大,我感觉自己都没有能够停下来思考时间。人们的对话密度特别高,就如枪林弹雨一样一直冲击着我的脑袋。这是可能是它的缺点,但这也可能正是它的优点。它把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耳边总是响彻这各种人的声音,人们已经几乎疲惫到没有时间去停留下来独立思考,人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个只会忙碌的机器。

影片在结尾给了一丝正义,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是否也是导演对于东北本身存在的一丝希望,他认为东北的复兴不是偏激的,他认为丢失的狗就像影片中的狗一样,是会找回来的。

 短评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7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9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11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15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23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24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2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2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34分钟前
  • 还行

太能唠了

37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41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47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48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53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57分钟前
  • m89
  • 推荐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59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6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1小时前
  • 闵思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