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陈冠希

导演:Billy Starman

播放地址

 剧照

触手可及 剧照 NO.1触手可及 剧照 NO.2触手可及 剧照 NO.3触手可及 剧照 NO.4触手可及 剧照 NO.5触手可及 剧照 NO.6触手可及 剧照 NO.13触手可及 剧照 NO.14触手可及 剧照 NO.15触手可及 剧照 NO.16触手可及 剧照 NO.17触手可及 剧照 NO.18触手可及 剧照 NO.19触手可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58

详细剧情

  2008年,香港明星陈冠希突破了娱乐圈最后一道底线,往常光鲜亮丽、完美高雅的明星丽人赤裸裸地展现着各自最真实的一面,美丑毕现,举世哗然。由此被谑称为“陈老师”的Edison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无限期退出娱乐圈,由此为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转眼七年过去,礼崩乐坏的年代,人们习惯了各种无下限信息的狂轰乱炸,转眼望去,Edison的事件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了。而今陈冠希移民美国,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创意不断,随喜所欲制作喜欢的hip-hop。他的生意取得成功,音乐也让他感到快乐,率性自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憎恨陈冠希的人不少,喜欢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究竟是Edison发生了变化,还是世人改变了自己?

 长篇影评

 1 ) Be yourself

       一直很喜欢他,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和唯一听过的《坏孩子的天空》。
       一开始当然是因为脸啦,直到《狗咬狗》里让人惊艳的表演,从此在我心中他就是香港小一辈中演技最好的。然后艳照门了,于是就不能演电影了。对此老娘只想说Fuck!!!老娘对艳照real不感兴趣,也没有看过,只是想看他的电影,仅此而已。看到“毒舌电影”的标题《不能再演电影,不只是他的遗憾》,sir太会起题目了,简直就是老娘的心声啊!!!哪里是遗憾啊,分明就是遗恨!!!
       这个纪录片,固然有其商业目的。但看完纪录片还是很欣慰,祝他越来越好!电影的事,随缘吧。。。

 2 ) 触手可及

       无聊刷新浪微博,发现#陈冠希老了#这个话题上了热搜,顿时想起之前关于他的一部纪录片没看,于是果断打开微博收藏夹,开撸!看完之后,唯一的感想就是,VICE这洗白效果做的真好,简直有黑转路路转粉的超强去污能力。而我,如果意志力一个不坚定,就是被圈粉的命运啊。
       第一集刚开场,陈冠希的一个回答就把我唬住了。关于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他会选择改变什么,他的答案是什么都不改变。这种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性格虽然有点叛逆,但是蛮真实的,展现了他嘻哈外表下一丝成熟的沉淀。前段时间跟欢喜聊及考编,我也是信誓旦旦的说道,我不能确保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但是,看到统招报名现场密密麻麻的黑影,我才发现错过了提前批的四进一角逐是多么无能的一件事。因为当时我只要再多付出一点点努力,那个岗位就非我莫属了,而不会像现在挤破头颅去抢一个十有八九打水漂的且并非我专业的工作。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坦率说出“我不后悔”的人,这不是生活的阅历造就的,这是需要勇气的。
       在被大家吐槽长相,尤其拿他跟本山大叔相提并论时,他的心态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他说自己那时才19岁,现在35了,当然风华不如当年,毕竟人都是要变老的啊。完了他很骄傲地补充了句自己50岁的时候肯定还是很帅,因为不整容纯天然。说实话,他以前的颜值娱乐圈真的没几个人能比得上,特别是头文字D那会儿,难怪会有投怀送抱的女明星。这里我又要忿忿不平的表一下态度了,艳照门事件也不全是陈冠希的错吧,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娱乐圈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只不过他曝光了,所以大家都来批判他,很多人也就图个跟风吧。因此,我如果特别喜欢一个明星的话,最大限度只会说欣赏镜头前的他,他的私生活我无从知晓,也真假难辨。现在媒体的新势力大家都是领教过的,不管正面负面,为了提升知名度,哪怕空穴来风也要炒作一番先。
       最后说说他身上吸引我的一面吧,就是骨子里透着的一股倔强,也许跟他喜欢hip pop也有关系。你认为我不行,我偏要证明自己可以,是他的动力源泉。你们觉得这场风暴会把他摧毁,他就带着CLOT潮牌证明自己在商业界东山再起;你们觉得他只会把妹,他就在音乐艺术等其他领域有所建树直到让你震惊;你们觉得他揣着250万港币逃到美国洛杉矶会混的一败涂地,他就用每年一千万美元的营业额来让那些贬低他的人闭嘴。这也是我高中时具备的一种精神,永不言败,只是现在被消磨殆尽,早已忘了跟困境抗争是一种什么滋味了。
       感觉纪录片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外国的观念里比较不容易有挫败感,乐于接受不同观点。陈冠希的一句“不适合读书”把我炸得体无完肤,中国家长可绝不允许你把“不努力”轻描淡写的归咎于“不适合”啊。总之,宣布无限期退出香港娱乐圈的冠希哥,我只想说这个决定跟人一样帅气!

 3 ) 陈冠希你好嘢

哎微信里收藏了VICE给陈冠希陈老师拍的小视频三则,今天才抽空看完。想说,这真是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最好的纪录片!

对于并不熟悉Vice视频风格的我而言,首先VICE独特的碎片化剪辑就非常带感,加上有节奏的配乐,看起来特别带劲。

最棒的是,因为认可VICE,陈老师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下几乎没有戒备,90%以上的近距离视角(所谓的“触手可及”),加上陈老师开启的无限叨逼叨垃圾话模式,特有代入感,就像跟他面对面一样。

不过据导演Billy Starman说,拍摄过程自始自终都没有太多考虑观众的看法,完全从VICE自我视角出发,跟陈冠希混,甚至连个像样的脚本也没有。

因为片子的视角是相对主观的、一面倒的,很多人觉得片子在给陈冠希“洗白”,但Billy Starman说,VICE从未宣称自己制作的是传统的“纪录片”,因为“过于熟悉而显得超越了真实”的镜头,本身就是陈冠希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他说:“没有人要“洗”什么东西,只有认同“非黑即白”的人才会用这个词,我们倡导的仅仅是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世界。”

我很赞同啊,但很多年前我是要给陈冠希竖中指的。

1.
“艳照门”发生时,我还年轻,我还比较“正常”,我的眼光跟很多直男、屌丝一样:世风日下,怎么会有这么伤风败俗的人!(翻译:我擦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太恶心了,这种淫虫人渣就该拿去枪毙!(翻译:我的清纯玉女女神被猪拱了!)

那时候说陈冠希是“千夫所指”都弱了,所有人骂他人渣败类,数不清的艺人跟他划清界线,就连香港黑社会,都给他寄子弹。

后来事情的发展算是没让公众失望,陈老师道歉了,退出娱乐圈了,“流放”美国了,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范围。就连受害者也哭诉了道歉了,阿娇说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跟一众哥们也笑她“很傻很天真”。

没有哪个观众的生活被实质影响,他们只不过多了很多谈资,多了很多段子,很长时间内一听到陈老师,鼠标就不由自主地滑向硬盘里那个“不存在”的文件夹,而已。

8年过去了,当年跟我一起鉴赏陈老师作品的损友们已事业有成、生儿育女,命运真正被事件裹挟的,只有当事人。所以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既好奇亦感慨:那之后陈冠希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2.
不让观众意外的作品,就不是有趣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有趣的,因为让很多观众意外,曾被万人唾弃的陈冠希如今竟过得特别滋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可是,这么烂俗鸡汤的话语,在包含事无巨细的私人化细节的镜头前,却显得特别真实——有种“你们不是喜欢窥私吗,让你们看爽了”的感觉。

简单来说,在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香港娱乐圈之后,陈老师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付出“十倍努力”的事业。他开创了自己的潮牌服装品牌,专注于一切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hip hop、服装设计、服装生意……

他在洛杉矶街头文化中心地带开了自己的潮店,在香港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他穿梭于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美国街头文化名人及日本潮流设计师之间,创作出独特的商品,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喜欢洛杉矶的文化,没事就开车在洛杉矶四处晃荡,感觉非常自在。他说,在华人圈子里头,一个人如果想到什么很好的idea,就会收着敛着,但在美国大家会把自己好的idea分享出来,然后问你:觉得怎样?

他生意做得似乎不错,“年营业额超千万”。说不上多大的生意,但至少有自己的事业和成就,没有放弃没有沉沦,反倒在街头文化界塑造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有点得瑟,他觉得自己给了那些不喜欢他的、看衰他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点心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会做生意”。他说自己所有的经商之道都是从hip hop学的,5年之后再来问他,或许他才能真正判断自己是否“会做生意”。

虽然曾离经叛道,但他身边的朋友都跟他称兄道弟,非常欣赏他。甚至对他的吊儿郎当和痞子范儿,他们也包容地看作多动症的症状罢了。

然而他依然不能很圆滑地处理自己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他很奇怪自己数百万的社交媒体粉丝都是哪冒出来的。如果对喷子的留言不爽,他甚至会跟别人吵起来。

他经常出现一些幼稚无脑的言行,比方说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子”,比方说在机场跟大叔吵架误了机,未打报告出现在公众场合引发混乱、被处罚等等。

不过比起人生低谷,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被问到“如果可以改变过去,他想改变什么”时,他很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改变。

3.
不过这样的陈冠希,依然有不少人看不爽。短评里有人评论:

@五月萤光
当年记者会不是声泪俱下道歉么?现在又说什么都不改变?在娱乐圈终生被封杀、无市场、无前途转而美其名曰卖衣服,其实爹地的短裤本都赔惨了吧。本山· 陈,十足的淫虫、劈腿王、劣迹艺人,与“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格格不入,带坏下一代。触手可及什么?鸡巴?粉丝难道都是鸡婆和性工作者吗?

@giiilyun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去看这么个fuckin' shit。说个英文就跪舔,渣男能被捧上天。这么多年过去性格一点没长进嘛,还是那么吊儿郎当痞子范,一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美其名曰真实,那我就是看不惯他真实的样子。虽然他不care,但这些年他确实混得惨,还长成了赵本山,也是心疼(所以没打1星)。

真是毒舌。但跟8年前相比,这样的论调有任何改变吗?

社会在改变,观念在开放,我觉得没必要停留于昨日的态度。如果现在再问我,我会说他没做错什么。

然而我也认为,当时退出华人娱乐圈,的确是他唯一的选择。社会环境使然。华人文化使然。

要知道,华人圈子是非常保守和伪善的,你或许没有实质上伤害任何人,你也没有违法,但你不合群的行为挑战了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必须认错。

对于这点,奇葩说第二季“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这集中,颜如晶打了个非常简单却好笑的比方。她说,她做错事时妈妈会责怪她“为什么惹我生气?”她表示非常无辜:“我没有惹你生气啊,是你自己选择要‘生气’而已。”

这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啊:话语权掌握在“大人”手里,“作为明星,要么你不出丑闻保护自己,要么你出了丑闻就要玩得起。”

而这部纪录片,某种程度上给了陈老师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玩得起”——只不过不是跟你们玩而已。

香港人不喜欢我?Fine!不做明星?Fine!靠自己揾食?Fine!

其实陈冠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适合做明星,他只是觉得那钱好赚,他觉得娱乐圈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才是他自己。

“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啊。”

4.
对于《触手可及》,有很多评论,camus的影评《叛逆的姿态——这个时代的陈冠希老师》我觉得写得很好,但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同。

camus说,“这个社会中叛逆者最终总是成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象征性地允许“反抗”的存在,反而使得系统本身维持得更稳固……这个逻辑可以用在韩寒的身上……但陈冠希更卑微,他不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空有叛逆的姿态,却希望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得到主流喜欢的‘媚俗者’而已”。”

camus认为,真正的不羁者,“在系统之外,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弹药,不时地对系统发起冲击,伺机改写整个系统的代码。”

我想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论断也许有些道理。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轮得到别人这样来judge吗?

谁说,一定要承担“叛逆”的责任?
谁说,一定要对系统发起无限的攻击?
谁说,一定要摆出别人喜欢的姿态?
我认为这样的苛责毫无意义。
陈冠希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他是陈冠希。
他曾经一夜成名,曾经一败涂地,如今东山再起。
他无需改变规则,也无需挑战体制——他跟别的明星不一样,所以他的故事才那么多人感兴趣,不是吗?

实际上,陈冠希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
他说做完这只碟就再也不做了,他朋友笑着说不可能,“他就是说说”。
他说希望建立一个小家庭,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找一个小岛生活,每天无忧无虑。
我觉得这也只是他一时兴起的想法。
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开心,人生最快活的,不就是这样吗?
陈冠希,你好嘢。

微信:cunshangqiuku

 4 ) 触不可及的《触手可及》

其实之前已经在youtue上看过几条在艳照门以后陈冠希接受的采访,有关于艳照门这件事的,有关于后来他跟张柏芝在飞机上合照那件事的。我对他在这些访问里面表达的一些看法都比较赞同。而在《触手可及》里面,他并没有提及这些。

在豆瓣上看到一则对这个纪录片的评论,作者说很遗憾陈冠希说来说去都没有直面镜头去大声说他“没有错”,说“错的是那些传播这些照片的人,与及那些就照片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从而以此,去反驳当当年那些莫须有的道德拷问和恶意中伤。我虽然认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影响力这样巨大的纪录片确实不失为一个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引发对名人私生活的保护的思考、警醒大众关于信息传播和网络霸凌而引发的越来越多的问题的好机会,但是在完整看过三条段纪录片以后,我认为陈冠希没有在这些片段中过多地深入地谈“艳照门”是有原因的:第一,《触手可及》以宣传和树立良好形象为目的;第二,陈冠希并不具备做到上述这几件事情的精神准备和认知能力。

剑走偏锋已经是件颇为恐怖的事情,跟主流思想完全唱反调则堪称英雄式的行述。在公共空间,对错的判断有时候仰赖于主流的认同故而并不分明,有时候尽管分明却依然被笼罩在主流的阴影之下。《触手可及》大篇幅提到CLOT,提到陈冠希的音乐,并且大量插入一大群粉丝为Edison尖叫、一帮看上去很不错的音乐人/艺术家对Edison的不断赞赏(虽然我无从考证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在某些领域有特别强的能力),其意图呼之欲出。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应不应该深谈“艳照门”?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现在的陈冠希很好很正面,而不是让大家明白过去陈冠希并没有做错什么。即便很多人已经对“艳照门”有了改观,但是不是真的能够那么轻易地让大众去以欣然的态度去接受为此作出的“呐喊”和“反思”?要知道,虽然当年也有不少同情陈冠希、为他喊冤的声音,但他毕竟还是被迫十分诚恳地向大众道了歉,并且是被舆论的力量赶出了娱乐圈。如果他今时今日再说自己“没有错”,一来打了自己的脸、二来也打了舆论的脸。而舆论的脸是最最打不得的,尤其是在他如此渴望返回这个圈子的前提下。

再来看影片里面的陈冠希。我之前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大意是:我不觉得“艳照门”让我对陈冠希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印象,但同样不认为这个纪录片让我对他有什么特别好的评价。后来因为里面其他的一些措辞太过主观而删掉了。但我保留自己的这个看法。原因是:在纪录片里面不知是由于想要塑造特立独行的形象而用力过度,还是因为陈本身性格中确实存在缺陷,我看到的陈冠希实在达不到他自己在片子里面说的、或者纪录片镜头本身想要表达的高度。如果说这是一次形象塑造,那么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如果这是其人本身的缺陷,那么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去做一些更加值得做的事情的精神准备和认知能力。

做自己,不管别人那么多;坚持自我,我也可以很成功。F*uck what other people say about me. 根据我的理解,影片大概是想表现这样的理念和形象。但是陈冠希是不是真的没有在管别人想什么呢?看到不好的评论他大发雷霆,把不喜欢他的人说成“蠢”、喜欢他的人说成“聪明”,在机场遇到插队的人扔掉别人的身份证因此延误演出,然后还说“Things happen to anybody. I a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他的叛逆就是他的个性呀,但个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算是“叛逆”。不妨先设想下自己的孩子(或小弟妹之类的)因为某件小事被你说了两句或者笑话了一下,然后他就愤愤不平地说“你觉得我不对是因为你自己蠢”,你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这孩子很个性很叛逆呢?大概不会,你会觉得他/她是小孩子,爱乱说话,简言之:幼稚。同理可得,陈冠希作为一个年满三十五岁的大男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跟叛逆和个性实际上也没多大关系,只是幼稚罢了。陈冠希在影片里面不止一次提到,他为他的音乐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什么别人不能为此给他加点分?为什么就是不能认同他?他没有认识到,世界上有太多人为太多事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然后被狠狠忽略甚至狠狠批评,并不只他一个;因为做出了很多努力就认为别人应该认同他乃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想法。他对他人追捧的迫切需要和极度重视、与及对他人批评的奋起反击和恶语相向,都体现了一点:他的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别人的看法当中,核心却是空的,在这样的自我基础上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之举,实际上很多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所谓“做自己,不管别人那么多”的个性与叛逆,最需要的恰恰是极其充实的自我价值。叛逆是离经叛道、是前文所提的剑走偏锋、跟主流唱反调。叛逆的表现是“做自己”的其中一个可能导致的结果。当“自己”跟大流相符的时候,做自己就是随大流;而当“自己”跟大流不相符的时候,做自己就是叛逆;前面一种情况比较不显眼,通常受到追捧的都是后面一种情况。跟大流唱反调是啥意思,就是大家都说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的时候,你自己独独就穿个裤子出来并且穿得理直气壮;大家都说音乐就该规规矩矩华丽丽展现贵族风范的时候,你自己在那边一开头就四个超强和弦吓死底下坐着的那群王八蛋;大家都说你画的画像坨那啥一样怎么可能有人买,可你就是画画画,画到自己变神经病死翘都还是不变自己的风格。叛逆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非常执着的坚持,并且大部分时候都要付出相当昂贵的代价。香奈儿感情路一直坎坷;贝多芬一生都饱尝非议;梵高的画在他生前一块钱卖都没人要。我一直很记得初中的地理老师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最大的赢家不是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是那些创造规则的人。”可能因为我们当时太小,地理老师并没有把话说全:创造规则就意味着巨大牺牲。有些人很幸运(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有些人则很不幸。而且笼统地说,希望在艺术道路上创造规则的人,通常都得先栽更大的跟头。陈冠希想要创造规则,但在逆流而上的时候,他却没有丝毫没有展现出被流冲残的觉悟和魄力。

当然,我虽说了这么一些,但并没有因为陈冠希不算叛逆只是有点幼稚而怪他的意思,毕竟人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我不过是认为,他并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好、他的某些行为并不应该得到赞扬、他的一些成就并不值得如此用力地鼓掌罢了。

而立之年希望冲出一番事业,这是很正常的愿望,我也很希望这样一个曾经的舆论暴力受害者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谅解和认同,但私心以为,且不提要为亚洲音乐和时尚带来什么宏大的影响,首先,要让自己真正获得快乐和宁静,陈先生最应该做到的是拥有自我。最尖锐的武器不是叨叨逼逼强调“you are wrong about me”,而是一句“I am proud of what I am and that's all I need”了事,然后做好准备,去承受这句话带来的任何后果。

 5 ) 只不过是另一场娱乐罢了

最近有关陈冠希的纪录片《触手可及》炒得很热,大意就是陈淡出娱乐圈,努力做个生意人,把美国街头文化融入品牌之中,闲暇之余也做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好不快活。此片一出,很多人都赞他是个性情之人,认为当年那件事他也是个受害者,经历这些变故封杀还能乐观向上,实属不易。

我自然是很欣赏有个性有才华之人,但对这部纪录片,我觉得要抱有谨慎态度。

扯上娱乐圈,还有些意见媒体,很多事情就很难讲了。首先来说,圈内圈外恐怕对男女之事的道德观是天差地别。从这两年该圈丑闻迭出来看,纵欲滥交恐怕也是常事,吸毒嫖娼也不鲜见。虽是私事,但人人都有杆标秤,只是这些年过去,大家这类事情看得多了,突然旧事重提,发现曾经的惊涛骇浪其实也不过寻常而已,却毁了几个当时风头正劲的青年,风评自然转向。另外再扯上一句,同样是受害者,舆论似乎迟迟不肯放过那几位女明星啊。

网友们大赞陈随性而为,亦努力不止。我倒是觉得世上大好青年太多,拉他做人生导师,上进典型,恐怕不妥。人们对他的关注太多,无非是因为男女双方在这个事件上有两种微妙的立场。男人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放荡不羁的影子,太多人从一开始就觉得他没有错,哪个男人不风流?况且男未娶女未嫁,自然是理所应当。此番一出,更是觉得这个青年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无一丝悔意,真是潇洒!而另一批呢,自然是早年怀春的少女,看中他青年时英俊伶俐又带点天不怕地不怕的痞气,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谁不想成为绑住情圣的最后一根稻草呢。但毕竟是少女怀春,想想而已,生活中恐怕少有人想招惹这般情场高手,但虚拟世界嘛,有颜就是正义。

大部分人对娱乐之事,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天消遣。谁能断然镜头前的他是不是真实流露,谁又能断然各方是不是带些许目的。个性个性,也不过是他人的活法,所谓纪录片,其实和各大电视台的明星真人秀又有多少差别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优秀人才亦是辈出,比如前几日扎克伯格做的慈善,多学学人家才是。

 6 ) 艳照门后,陈冠希是唯一赢家

仿佛大家在迫不及待的想要给陈冠希洗白,好像曾经罪大恶极的家伙现在反倒成了创业新星、人中龙凤、赚钱小能手、时尚小达人,我便不得不说两句了。纵观艳照门整个事件,陈老师最终是唯一绝地反击的主角,也可能是唯一的受益者。这和我们社会对于男女性别双重标准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最终,陈冠希成了“最牛”的男人,可由他不小心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却让一批女艺人苦不堪言。现在,陈老师带着他的潮牌“CLOT”又回来了,赚的盆满钵满。可若没有艳照门,或许现在的CLOT不过是一个过气的二线明星自己办的服装小品牌而已,谁会去排队等着看他?时尚潮人多的是,若没有艳照门,陈老师又凭什么引领时尚?

想象一下,林志炫开了个潮牌服装公司,你会拼命去买么?韦唯开了个化妆品公司,你会等在外面排队就为和她合个影么?哎,我其实也无意批评谁,只是希望这个世界还是多少可以有些公序良俗的。陈老师在商业上已经如此成功,是他靠自己的拼搏认真,以及生活中各种巧合机遇来造就的。

与其非要一味地骂“艳照门”是that shit,还不如客观的探讨一下CLOT或者冠希的其他潮牌在其中得到了哪些好处。我不指望他会继续历数其他女星之后的遭遇,但非常期待最终纪录片的中心思想落在“我国对于男女性方面的双重标准及其严重”,而非现在的“陈冠希,多牛逼,商业上的绝地大反击”。哎。。。感觉完全不在点子上!

 短评

我爱了你15年。

2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力荐

《触手可及》这个名字取得不知所谓。其实陈冠希坦露地就是两个字:不服。

4分钟前
  • 吴松张
  • 还行

别看陈冠希嬉皮笑脸的,其实他是个真正的成年人,这个跟年龄无关,少年是跟生命中的所有狗屎抗争,成年人是跟生命中的所有狗屎和解,看不起他的人,未必有他成熟

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是有忍痛听过他的歌的,那叫一难听啊,因为他长得像我暗恋的小男生。后来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陈老师的唧唧和张柏芝的胸了。这部片子让我惊讶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大概会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可以成为朋友,虽然他是典型资质平庸的brad kid被自己的经历成就了的类型。

9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冠希哥的《昨天今天明天》。

13分钟前
  • 大脸
  • 推荐

大写的广告。第一部:自己潮牌的广告。第二部:潮牌线下店铺广告。第三部:自己的专辑和电影的广告。

16分钟前
  • monkey59
  • 还行

最后还黑了一下有关部门。哈哈哈哈。

20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推荐

250萬港幣投資,1000萬美元年營業額。生活動力主要就是打臉,生意路數主要從歐美日本的街頭文化里學來。沒什麼啟發性的言論也沒什麼特別的心路歷程,只是表達下你們看我過得挺好,比你們都好。同樣最煩被問如果可以改變過去,過去不會變人也不會變,再經歷一次不會有任何不同,關鍵看你如何move on。

24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酷。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他真性情什么的,当时事发之后那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很少人主动发出过“这其实就是个意外,他不是该谴责的那个人“的声音。主流声音冷嘲热讽的时候,谁都跟着冷嘲热讽,现在幸亏他坚持下去了,做出点东西来了,很酷了,冷嘲热讽的人又觉得真性情了,坚持自己了,很励志了。

29分钟前
  • 邓若虚
  • 力荐

就一个感受,在天朝赚钱太容易了,只要是个明星,管你是不是负面缠身,总有群众为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埋单。陈老师确实是个好的生意人。

34分钟前
  • 筱晗
  • 力荐

他说一夜成名后,买了法拉利,去日本三天就花了五十多万,但感觉过的其实并不开心,卖掉了车子,觉得自己当了好几年的奴隶。音乐公司和他父亲都认为他自己去做注定是要失败了,他觉得fuck it 你认为我会失败我就努力好几倍给你看。回香港想做一段时间的好形象但没人鸟他,经过了这么多,他成为了陈冠希

39分钟前
  • leslin
  • 力荐

陈冠希很快乐,陈冠希国语依旧超烂。

42分钟前
  • Michael JZ
  • 推荐

这个都有。edc活得越来越自我,真实。不可否认他对于国内的潮流事业起了奠基的作用,但是这两年的服装的设计 和日常出街的style越来不合胃口了,新专辑的两首歌更是糟糕。

45分钟前
  • 你是我的梦想
  • 推荐

冠希哥狂放不羁的外表下是一颗坚持自我的内心,他知道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可以坚守它,真的不容易。

46分钟前
  • Roc™
  • 力荐

陈老师没有掩饰他的真性情和嗑药feel,又或者用不掩饰掩饰了一些别的东西;把自己ins上提到赵本山的留言截屏也是没sei了;到最后一个坚如磐石的死颜控也略略被感动想要看陈老师复出拍电影呢,就乡村爱情剧场版吧(拖走

50分钟前
  • NigelCrane
  • 推荐

“恨我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袋吧” 哈哈哈 屌!

53分钟前
  • Ying
  • 推荐

那些对陈冠希嗤之以鼻的人,做着本质上相同的事,却做不出相同的成就。没有他的成功,也没有他的影响力,也长不出那样一张脸。只有抱着键盘跟风骂一骂,丢下键盘也自怜自哀。

56分钟前
  • 大娱乐家n
  • 力荐

陈老师的歌和摄影作品都欣赏不来,但人很真性情,至少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二世祖。承压能力很好,可能跟受过的西式教育有关吧?“我依然在这里”,the end。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受西式教育,喜欢Hip-hop,尊重女性,推崇性自由,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修电脑。

1小时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认真做事的人有魅力。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