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现实的愿景

记录片其它2013

主演:Stephanie Cumming,克里斯托夫·巴赫,弗洛伦廷·格罗尔,埃尔弗里德·伊拉尔,汤姆·汉斯尔迈尔,杰夫·伯勒尔

导演:古斯塔夫·德池

 剧照

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2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3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4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5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6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3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4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5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6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7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8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19雪莉:现实的愿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9

详细剧情

  影片《13 个雪莉:现实的幻象》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 13 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从珍珠港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从猫王埃尔维斯•普利斯莱和摇滚乐到马龙•白兰度和玛丽莲•梦露……  爱德华•霍普的绘画作品受“黑色电影”流派影响,相应的也影响了希区柯克、贾木许、文德斯等电影导演的创作。本片导演古斯塔夫•德池敏锐地捕捉到霍普的绘画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联,精选霍普的 13 幅生活风景画作,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加以现实的叙述,用绘画、现实和影像组合出新的电影语言,利用灯光、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宏大的议题倚托几近静止的精美画面,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内心独白,以女性视角解读美国历史,书写出一篇新世纪美国女性的独立宣言,是美国文化前进的齿轮印记。

 长篇影评

 1 ) 阳光如此易逝,反而比在黑暗中更孤独

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年,爱德华·霍普画出了那幅最著名的《夜鹰》,金鱼缸一般的酒吧暴露在深夜黑暗的街角,每一个观众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窥探者,也许不止是酒吧中那几个人的孤独,也许是整个美国对明日的未知。那酒保,一身水兵服。

《雪莉:现实的愿景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用霍普的13幅画作跨越了从1931年8月28日到1963年8月29日的欧美时空,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很节制的,没有拍出那幅《夜鹰》。而是将霍普画中的种种孤独化为一人——Shirley ,也许是车厢中的乘客,也许是旅馆中默念 Robert Desnos诗作的旅人,也许是电影院中的领位员,也许是报社主编的秘书,也许是大动荡大萧条又或大繁荣时期中的anyone,也许是女性,也许可以模糊性别而将最后一点光线投射到每个观众的内心。如她在剧中所说的“她的哲学”:“不要问为什么或未来会怎样,冰激凌还在你盘子上就及时享用。”

拍这样一部片子向霍普致敬,没什么好挑剔的,布景也许并不很难,因为霍普的画作本身就有极强的舞台感,像一个个风暴眼,画面越是宁静,观众可以感到那窗外、林中、画外的紧张感越强烈。也有人吐槽剧情的浅淡,但我觉得如果在画家之外,导演去强加叙事,反而不够高级吧。

今年在上博看到了《夜鹰》,又看了劳伦斯·布洛克组织霍普粉作家群写出的《光与暗的故事》,正好又断断续续重读十年前的老杂志《万象》第十卷,封面也全是霍普的画作。巧了,管他呢,先把冰激凌吃了再说。

 2 ) 升格

正如海报所展示的那样,电影中的场景皆是对爱德华·霍普十三幅经典画作的复刻。但《雪莉:现实的愿景》绝不只是做到了致敬。

以霍普为代表的垃圾桶派绘画与本片这类实物摄影在视觉呈现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霍普通过纸笔来描绘社会,而导演古斯塔夫需要用一砖一瓦来拼砌和重构这个想象中的真实世界。

这个世界以霍普笔下之画为框架,又辅以新的叙事与展开:电台中世界历史背景的流淌、雪莉作为虚构主人公的剧情线索、固定机位下画面中元素(人物&物品&色调)的运动与变化,乃至“画框”随镜头变焦而产生的缩放与画面聚焦对象的被动引导。这些都是本作以摄影的“高维”表达力,对绘画这门定格艺术进行的“升格”创作。

如果看过电影幕后,你一定会明白为何古斯塔夫只有在深耕建筑学与摄影绘画多年后才敢于涉足艺术电影范畴中这一复刻与创新并存的题材;你也一定会对这部影片的细腻表达与其背后所兼具的严谨以及创作团队在“拟画”摄影这一全新领域所做出的无畏探索而肃然起敬。

 3 ) 向爱德华.霍普致敬

《雪莉现实的愿景》既以形式致胜,又有丰富的内容。电影将爱德华•霍普的13幅画作立体化、具象化,发扬光大,排成13场时间连续,人物贯穿的戏。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应该算是欧洲印象派潮流后期的抽象画法,他的作品常常都是长线条和大色块,强烈的光线和色彩对比,强烈的光与影,以及鲜明的透视关系,基本上是表现街景、酒馆和居室的,反映中产阶层的寂寥生活。

电影所取的13个场景具有画家作品的显著特点,简明的立面处理,浅褐色的楼房,淡蓝色的天,室内中绿、粉绿背景下暖色调的人物。故事象是发生在舞台上,远离社会现实,恰好地表现了中产阶层对平和、安逸的追求。去年有一部用梵高作品风格进行处理,表现梵高本人经历的电影,梵高那种零散、有时还绕来绕去的笔触,转换成动态的电影,让人看得实在是头晕眼花。这部《雪莉现实的愿景》颜色雅致,节奏舒缓,太有文艺范儿了。

故事时间跨度从二战开始,然后是东西方此起彼伏的冷战,战后美国的反共运动,直到黑人反种族歧视、争取人权的斗争。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世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雪莉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却在回避这些社会现实,画面与画外时事报导内容,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产阶层内心在抱怨,外表在回避,幻想与现实在他们心里反复交替,最后仍采取一种躲避与及时享受相结合的生活态度。不要问今天或明天会怎么样,冰淇淋在盘子里就要及时享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如躲避在阴影之中,沉睡在梦里可能比醒来要好;……这一切应该与爱德华•霍普的作品风格相吻合。

今天都说要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提高中产阶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但我总感到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是求稳,中产阶级规模越大,社会就越稳定,其作用自然就发挥出来了。从电影后面的发展来看也很积极,有些正能量,雪莉赞同人类享受同一个空间,所以说回避也好,空虚也好,自我欣赏又自怜惜也好,都不影响他们对社会稳定和和平发展的追求和向往。从这点看,爱德华•霍普早就开始表达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力量了,向大师致敬。

 4 ) 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喜欢的画跃然屏幕很让人兴奋 随着女主内心独白兴奋消解得也很快 Hopper的画难得孤独而不虚无 是一种能承受偶尔也会觉得美好的一种孤独 人与人的疏离是充斥在他画作永恒主题 把独立的画串成完整故事 以Shirley视角见证了美国时代变迁 比真人表演加滤镜的挚爱梵高完成度高 但还是认同他的画应是无声 是生活中一个断裂面 悬置时间 静止空间 影片对那种孤独的玩味没有达到心里预期 作为电影独立存在的力度有点弱 整体较寡淡 一星电影 三星Edward Hopper

 5 ) 十三個雪莉 (HKIFF 2014)

【十三個雪莉】的特別之處,是將畫作轉化成電影。奧地利導演 Gustav Deutsch 選了美國畫家 Edward Hopper 的十三幅油畫,幻化成銀幕上瑰麗的影像。他又借一位紐約女演員 (Stephanie Cumming 飾) 的故事,串連起這十三幅作品,讓觀眾一窺美國在 1931 到 1963 年間的變遷,期間該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二次大戰、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等。導演在故事中間穿插電台廣播,以帶出這些歷史事件,算是頗為特別的嘗試。

欣賞電影時,頗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銀幕上的影像顏色鮮明,構圖獨特,十分賞心悅目,無奈進場前對 Edward Hopper 這位畫家,或是對美國近代史毫無認識,所以最終是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把電影看完 (電影晚上九時四十五分開場~)。栗明白,身為負責任的觀眾,進場前應該先讀讀簡介,可是,若一齣電影要觀眾看大量資料才能看得懂,這是否合理?如果導演是想介紹美國史的話,這又是否最合適的表達方法?

參考資料: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shirley-visions-reality-berlin-review-420118
http://www.cine-vue.com/2013/02/berlin-film-festival-2013-shirley.html

 6 ) Visions of reality 的距离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traveling on the train like live in a dream ... I like to dream on the train :) 期待下次旅行 ••• 没有怎么听懂 上世纪的播音员腔 cuz 英文水平not that good 结尾有被触动到 一个女性的心路历程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我也不想待在一个地方吧 呵呵

 7 ) 电影《雪莉:现实的愿景》

孤独、松散、疏离、美好、干净又充满生机是看完《雪莉:现实的愿景》的感觉。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名画展。导演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13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展示了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 “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发生,遥远的一道亮光,其实在梦中谁也看不到太阳,只是经常意识到远方有更亮的光”,电影中强烈的光影明暗对比传递情绪,在空无一人的空间呈现单独的人物,视觉冲击力真的很强。看完真的有一种心意相通的透彻感

 短评

Edward Hopper是一个很贾木许的画家,人与人的疏离是充斥在他画作永恒的主题。把独立的画串成完整的故事,以Shirley视角见证了美国时代变迁, 这部片比真人表演加个Prisma滤镜的挚爱梵高完成度高多了

5分钟前
  • 叫我RP李
  • 推荐

哎⋯⋯局外人应该沉默才对

10分钟前
  • bulevelvet
  • 还行

1.如果这不是电影而是十三张照片的摄影展,我觉得非常不错。2.这导演专职做电影美术师会很有前途。4.Edward Hopper善画美国民众生活,越平凡越柴米油盐越有Hopper的情调,导演把女人的小生活换成了大历史,幸或不幸?3.老头子Q&A时讲话非常肉且没内容,导演性格在自己的电影上倒是表现得很好。

13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还行

天啊,为是那么我会好喜欢?!和豆瓣的口味第一次有了如此大的分歧,哎~~~~~~

18分钟前
  • 个人资料
  • 推荐

技術是做得充足,畫面也很美。只是在叙事上成為了女生的喃喃喃自語,厭煩,但其實這部電影crossover得算是有新意、心思。劇本三星,hooper一星。共四星。

22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还原太美了,笔刷都看得见哈十三。

26分钟前
  • edie
  • 推荐

独坐蹙娥眉,凭栏海风吹。人美画也美,画在人已非。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对Vintage的喜爱无法抵抗

32分钟前
  • 虎折
  • 推荐

3.5

3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精美绝伦的幻灯片。

40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是精致又美丽的,置景与布光都相当讲究,开机前的工作量必然非同一般,然而对Hopper作品里光影及情绪的捕捉,远不如Richard Tuschma致敬Hopper的摄影作品Hopper Meditations,有趣的是Hopper作品里的女性,本质也是其妻子常年作为其模特的内在缩影,这也让Shirley一角的构成,蒙上了更具传奇色彩的意义

42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通常我们会在喜欢影片之后才去关注幕后花絮导演访谈或者热门影评之类。但也有一种电影是你对它本身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好奇为何要这么拍?

4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画面真的好舒服,没有字幕一直平仄仄平地讲话根本就很难听进去好吗!喜欢表现形式但不喜欢叙述的形式。散场后遇见一朋友,他第一句话就问,“睡得还好吗?”

49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一開始不得不為燈光佈景神乎其神的精確而讚歎,等新鮮勁一過就掩飾不住影片的空洞,不加詮釋地將Hopper的畫照搬還原只是技術流本身就缺乏創意,硬要把畫面串成一個故事,還要加上大段抒情獨白,更是毀滅性的破壞,幾乎與Hopper作品的意境背道而馳,越到後面越是言之無物純粹在拖時間。

50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较差

(1) 副标题visions of reality+大量的内心独白对应着Hopper的艺术是内心生活的外在表达的理念。(2)很好地还原了Hopper画中的场景,包括对长腿的迷恋,阳光、窗户、影子和色调都很准确。(3)虚构的叙事是弱项,全片更像13段会动的instagram。(4)8月28日的选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讲话日期

53分钟前
  • btr
  • 推荐

画面太美了,一点也不真实,Edward Hopper的色彩搭配美绝了。(尽管如此剧情一塌糊涂。)

56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1.一个又一个固定长镜头让我们窥视着雪莉的一举一动,自然的/闲散的/性感的种种模样,再通过雪莉的独白窥伺着她的内心与想法,一个普通的女性赫然纸上;2.巴黎旅馆的第一个镜头,灯光、色彩和背景音便彻底征服我了;3.似是静止的画作,亦是变化的生活空间,时间在期间流逝。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对Hopper还原度简直神了。用力平均,欠主次详略区分,PPT感也是这么来的吧。

1小时前
  • 竹官碧
  • 推荐

流动的画展,美而无用。电影区别于画作,是因为它除了视,还有听,它不必在一帧之内讲完故事。霍普的画作变成摄影作品的同时,竟然从寂寥的美国生活变成了朝鲜苏联东德式社会主义风格,秩序井然又麻木。

1小时前
  • Syfannn
  • 推荐

因为爱德华霍普看的,很喜欢他的《夜鹰》同样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缩影描绘历史航线,律动的人物和静置的背景看似疏离,却也能通过精巧的构图形成拉扯。不过即使疏离又怎样呢,在整个世界纵深发展进程中,我们都只是局外人,大环境所造就的人无法割裂或驳斥与世界的对辩,但到最后总能得到一个解释。看他的画时,你能感觉到那种快要溢出纸张的孤独和寻求认同,于是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想起诺神的一个开头,“你在等一辆火车”,一辆通往未知世界却使人怀有无限憧憬的火车。每次低迷的时候,第一艺术或第五艺术是最好的解药

1小时前
  • Elano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