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

犯罪片大陆2006

主演:倪萍,潘虹,倪大红

导演:杨亚洲

播放地址

 剧照

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2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3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4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5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6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3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4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5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6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7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8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19泥鳅也是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2:26

详细剧情

泥鳅(倪萍饰)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本想投靠朋友,可朋友的处境也不太好。于是泥鳅决定自力更生,她多次遇到了在火车上要求与她发生关系的包工头,没想到两人都叫泥鳅。\r\n男泥鳅(倪大红饰)也是个背井离乡的人,妻子逝世了。他把女泥鳅留下,虽然吃住不是很好,但起码有个落脚的地方,离乡在外困难众多,大家也互相照应。\r\n为了生活女泥鳅去当女佣,这时男泥鳅欠下了工人的工钱,她也提出帮他还债,就这样,他们互相挣扎在北京生活,做着粗活,养活自己与女儿。\r\n但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们需要面临的还有很多……

 长篇影评

 1 ) 不推荐这部电影

看了《泥鳅也是鱼》这部电影,总也难以有着大多数人的那种感动。也许因为我自己亲眼目睹了那些民工们的生活状态,也许我经历的远不止电影所能刻画得这些,所以我并不十分感动。我觉得杨亚洲有点步张艺谋的后尘,但奇怪的是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被很多人指摘说他拍摄的只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但杨亚洲却只是被一窝蜂的吹赞。

比较起来,张艺谋的电影更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虽然里面可能有跟现实不符的一些细节处理上的问题,比如《秋菊打官司》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观众总能找出这里或者那里不应该出现的理由,但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这就好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种通红的天空也灰质的空气似乎并不符合人们眼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但只要走出门去,才发现莫奈笔下的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存在。

我所想表达的远非纸上这些,单纯的来说就是我不推荐一个想了解民工的人去看这部《泥鳅也是鱼》,因为这既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又不能反映真正的民工以及他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切。还不如多看看《肉蒲团》这样的三级片,倒是可以体会民工在短暂的休憩和享受唯一的娱乐生活时的心情。

 2 ) 杨亚洲谈《泥鳅也是鱼》 一张毛片带回一大奖

 
  杨亚洲重复着东京电影组委会的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借着东京电影节,杨亚洲的新片《泥鳅也是鱼》才逐渐跃入国内观众的视野,这部以反映民工生活状态为题材的影片虽然名字俏皮,内容却不乏沉重。杨亚洲对自己擅长题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倪萍大脱窠臼的
表演,让这部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昨日的电话中,一向不善言辞的杨亚洲导演的那个兴奋劲显然还没有过去,中途竟然激动得失语。

  没报名就入围

  杨亚洲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最初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这部影片报名参加了东京电影节,后来才知道是投资方把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毛片”刻了一张光碟带到了日本,交给了东京电影节组委会。这张光盘一直静静地躺在组委会的桌子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工作人员想看看这张光碟里到底是什么,放进电脑上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不久,这部影片就正式被确定为参赛片。当时,杨亚洲很纳闷,自己没有报名怎么就入围了呢?当然,有参赛和获奖的机会,他还是非常高兴。

  但是那时杨亚洲已经和倪萍在青岛拍摄最新电视剧《大浴女》了,他说自己不可能离开剧组太久,所以最初也就打算去日本一两天,参加参加发布会就完事。谁知道一到日本,竟然发现这部影片竟然广受关注。“你知道吗,我一到日本,电影节组委会的权威人士就告诉我,你就等着拿奖吧!等着倪萍拿最佳女主角吧!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倪萍没有不快

  然而本片的女主角倪萍最终并没有拿到这个奖项,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另外一位中国女演员——《我们俩》中的演员金雅琴——一位84岁的老演员。对于这个“意外”,杨亚洲说倪萍没有一点不快:“其实评委到最后一刻还是感觉非常难以取舍,倪萍演得没话说,但是老太太演得也挺好,而且年纪还这么大了!最后平衡来平衡去,还是给了老太太!”杨亚洲自己倒有点替倪萍感到可惜:“倪萍确实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同,最后颁奖的时候,评委会的那段评语特别让我记忆深刻!”杨亚洲接着便开始重复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杨亚洲还不忘加上一句,“这是评委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成本已经收回

  东京获奖之前,并没有多少中国观众知道杨亚洲拍了这样一部电影。甚至,获了大奖后,人们依然担心它的票房。意外的是,杨亚洲并不担心:“这部影片已经在东京被日本最大的发行公司角川电影公司买下了发行权,成本已经收回了!所以我并不担心票房!”

  不过一部国产影片只在国外获得认可而国内的票房难以预料,实在让人有点费解。杨亚洲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做导演就需要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如果观众不想看,我就没必要拍……作为宣传方,包括媒体,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不能发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报道,混淆观众耳目!”

  剧情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本片讲述的是在这个流动群体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

  泥鳅,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然而他们一起挣扎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两颗心开始一点点地靠近。他们相依为命,在困苦中寻找欢乐,期望明天。但是这一切最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得粉碎。有幸活下来的人,靠着心中爱情的暖意在风雪中走向明天……
 

 3 ) 泥鳅也是鱼,烂片也是片

前两天看了《泥鳅也是鱼》,没有觉得特别好,又因为过了好些天,所以指手画脚的冲动已经淡了。一个真实的的题材和现实,但是却是一个缺乏真实感的片子。所谓道德与崇高,在现实之上,在肚皮之上,难免显得虚空。虽然镜头,台词、场景设置都不乏意味深长,由此也见导演良苦用心。

我印象深的场景有一个:双胞胎女儿站在铁道边上的破烂房边。迎着夕阳和呼啸而至的火车,说:“北京欢迎你!”。口气间满是主人公的口吻,只是她们的母亲知道,这只是一个别人的城市。

我印象深的台词有两一个,一个是花姐说:“人命八尺,莫求一丈”;还有一个,是泥鳅与紫禁城的一场沉默交流,被翻译为:“庙啊,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人啊,就在我身边,咋还想个你。”

并没有特别感动,在一些欠妥的场景处理上,我几乎要认为它是一部烂片。但是烂片也是片啊。对把眼光投注到这一领域和群体的工作者表示尊敬。因为,泥鳅也是鱼。这是真的。鱼和泥鳅都不该忘记这一点。

 4 ) “庙啊,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人啊,就在我身边,咋还想个你。”

喜欢杨亚洲的每一部片子。



说几点杂感。

1 镜头感非常好,开始就是一群民工,不停的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一直在奔跑,就像一篇影评说的那样,凸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在我而言,感觉很像是渺小的人,被命运所追逐,身不由己的努力想挣出名堂来。特别是一开始大家懵懵懂懂的,头让干啥就干啥,一起齐齐的去抽血。一个小民工还一脸无知的问,咋检查身体还给咱钱。

唉,又可怜又无奈。

 

2 配乐混音也好,常常是嘎然而止,随后响起空灵冷冽的钢琴声,就转向下一个镜头。甚至那个踏方的镜头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

 

3 其实最后看完了,细琢磨剧情,真的是好惨啊。但是你看了却不觉得,电影里的那些民工,虽然没有钱,虽然都生活在最底层,可是都高高兴兴的活着,并不压抑,经常自己穷乐和。这就是生活。人什么都可以习惯吧,然后苦中作乐,甚至都不觉苦。

4 很细腻,很多情节非常有深意,而且前后呼应,比如那个北京我平趟,男泥鳅吹牛,可其实怎么平趟呢,就是带着大伙坐公车不买票,真的遇到事了,比如别人欠钱不给,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5 小演员选的也很可爱,两个双胞胎,整天唧唧喳喳,真是好想掐一把小脸蛋。HOHO。

 

6 男泥鳅并不坏,其实也不色,呵呵。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轻轻的点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话题:民工的性需求。

 

7 倪萍演的很一般。

8 这是一部好片子,应该去看影院看看。

 

 5 ) 农民工问题

这部电影讲述了陕西一群农民工到北京务工的故事,女泥鳅和男泥鳅在这个过程中相知、相爱,但最后男泥鳅却因工伤去世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学到女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知廉耻、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但更重要的,我们也能从中透视出中国在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及社会融入问题。 为了挣钱,为了生活,或者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安土重迁的一群人迁移到大城市,面对未知的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卑微又努力的生存。第一代迁移者或者说进城农民工会形成社会网络而拥有了基于此的社会资本,比如说他们有特定的聚居区或者特定的工作职业,而后来的同乡农民工就可以依赖第一代农民工的进城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暂时落脚在城市中,比如说花姐为女泥鳅刚进城时提供了一些帮助。同乡的社会网络在迁移农民工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互相扶持、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这个社会网络的中心或者说结构洞比如男泥鳅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更多的权利,扮演者领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样态观摩,我们可以说这并不是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是城市文化生活对农村来的人及其文化的单方面的排斥和冲撞。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雇主大叔去世葬礼上,所有人穿着黑色衣服,庄严而又肃穆,但却没有情感,甚至有亲人说“林林,我下午两点之前必须走”,没有留恋,没有哀伤,仿佛这不是一场送别葬礼而是一次工作。相反,和大叔相处了不久的女泥鳅放声哭了出来,却遭到了大叔女儿的嘲讽,“你才和爸爸相处了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感情”,由此城里人的冷漠无情、理性、遵守规则与农村重情重义、感性、规则意识弱的极致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出来。城市社会是工业文明,人们高度紧张、刺激,社会分工细致,个体责任多,每个人进行理性计算,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在压制性的环境下,每个人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于是城市人大多冷漠无情;而农村的人生活在一个关系维持的情感社会中,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每个人都相互熟悉,没有独立的空间,人们都重情重感;农业生活与工业生活也不同,不需严格遵守时间与规则,而是靠关系中的信任订立契约,城市生活遵循的契约精神和理性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制,也不为他们所理解,他们遵循的是来自骨子里的传统生活的行为逻辑。 迁移过程中,迁移主体面临的困扰还有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两个方面。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是他们的生活场域仅仅局限于工作的地方,且大多为建筑工人、保姆、下水道清理工、小商贩,危险又低薪,变动大而又没有保障,他们没有与城市主流社会交往,即便因为工作而交往,也进不到城市人的视野和内心,这是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他们见不到正式组织和制度的影子,也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和权利,比如片中的男泥鳅最后因工伤去世,工作没有安全保障也享受不到工商保险。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女泥鳅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后一直没有上学,教育仅限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继承,她们学到了女泥鳅善良的品质,但男泥鳅蹲在门口吃饭以及“等我有钱了,就回家买个大宅子,前半夜住这屋,后半夜住那屋”言论也被孩子在模仿中继承了,她们没有与其他的人交往,也没有进行学校教育,长大后似乎也只能步父母的后尘,继续从事底层的工作,永远是城市的边缘人物,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于是阶层就在这样的文化再生产中又一次固化了。 男泥鳅最终去世,女泥鳅两个女儿也看不到出路,这是否是民工群体的宿命,是否是社会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个人无法对抗命运、时代和历史的背景,我们的社会、政府和国家是否应该出面帮助他们?还是在享受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成果,榨干他们后又放弃他们,“驱逐低端人口”呢?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ps:女泥鳅经历了来自三个人的性骚扰,真的太难了。

 6 ) 致被我们忽略的城市建设者们

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的鱼类。体长15—25厘米。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常钻入泥中。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是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的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虽然琐碎,但是充实。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并麻木。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的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中冷漠的人群。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7 ) 好看

泥鳅也是鱼---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什么?
看身边的人,有懂得生活的又有几个?真正看了泥鳅也是鱼,感受到的是震撼。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跑去看防火墙,连一个老外也会跑来说,I wanted to see fire wall.俨然是国际大片的身价,俨然是声色效果带来的又一次审美疲劳,让我有了一次大喊的冲动:大家去看泥鳅也是鱼吧,这个片子比什么大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泥鳅也是鱼,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幕幕在艰难困苦中的女泥鳅和两个孩子的笑容。在困窘中,女泥鳅一次次坚强面对,那乐观的微笑,那始终没有逃避的眼神,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男泥鳅和女泥鳅在外面打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想着挣了钱就在北京买个大房子,给孩子一个栖身的地方,无论吃多少苦,只要生活中有希望,从某些方面来说,打工阶层的人比一般的白领阶层更懂得生活。
女泥鳅一直坚信,不是一家人而住在一起的,就不是家,家是一个温暖而神圣的地方,虽然作为一个外地来的、作为社会基层的民工,也许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大道理。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不接受没有爱的性。这就是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光,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热情、温情、宽容,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力量。

女泥鳅是好人的典型,那么男泥鳅就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坏人。
这个坏人,说实话,男泥鳅从一出场,就没有给人以好的印象。一开始是个有点钱的包工头,有点色狼的样子,在火车上企图非礼女泥鳅,在观念里,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些东西。后来,又带头逃票,带着中国农民式的狡诈,结果还是女泥鳅把大家的公交车费付上了。这个男泥鳅,言语粗俗,那样子,斑秃的头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但是渐渐地,从这个丑陋的角色的脸上,看出了光辉来。到片子的末尾,他为了就一起工作的人,抱着伤者的断腿帮医生的忙的时候,他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样子了,不在委琐、不在色狼样子。他拿起那一颗红色的药丸,放了一颗在自己的嘴巴里,他相信,这个叫红霉素的药丸能治百病,可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文化让他自己了解自己受的是内伤,不同于断手断脚的伤,是一种立即需要治疗的伤,他只是从口袋了抓出了那一把的红色药丸,紧紧地抓在手里。靠在医院的长凳上的时候,他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8 ) 《泥鳅也是鱼》:地下人生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泥鳅也是鱼!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短评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

6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现实啊

8分钟前
  • 推荐

不管怎么樣,還是要生活下去。

1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喜欢这中赤裸裸的乡村剧情片

18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力荐

为了沉重而太刻意了,感情铺垫不够水到渠成,没有打动我。

19分钟前
  • 小鲸
  • 还行

我觉得名字就取得很不错~~~关注社会的电影,关注底层人们的电影~

24分钟前
  • AshEly
  • 力荐

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场电影在中影看的

25分钟前
  • 拉姆—立女
  • 推荐

2006.4.28 网吧紫嘉宏

2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一个可以演这么低层人物的演员,真不知道某些sb到底要亏她什么?此片才6.7真是可笑的审美!潘虹这么喜欢演这么变态的角色吗?象个恐怖片里的吃小孩的妖婆子似的!

30分钟前
  • L
  • 力荐

中国式电影~

33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稍微有那么一点儿过。就算是写实主义也不能全片儿家乡话吧。惯用大场景俯视镜头表现中国农民工的多,乱。这种镜头多了就会被疑为无新意。

36分钟前
  • jiyun
  • 还行

罚冥币,住宫殿,盘不黄,让我摸,各种高反差式社会黑讽,外加间或蹦出的出人意料冷笑话,比如潘虹唱童安格马上自我检讨说歌太老那段……不过喜剧的部分还是太像刻意编排的超现实段子集萃,导致最后悲情上扬那一刻情绪带不起来。贫贱高贵悲喜混容水准照着杨亚洲自己的没事偷着乐还是差了不少。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81315974/

3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三星半肯定有,演员狠,大红什么的

43分钟前
  • fly_hakka
  • 还行

倪萍算得上是内地乡土生活文艺片女王,只是被主持业绩遮掩不少从影光芒。

44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很朴实的影片,一个女人生活的不易

45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泥鳅也是鱼,苍蝇也是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49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人啊,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53分钟前
  • Letitia
  • 推荐

很现实写实!

57分钟前
  • 森林
  • 推荐

人命八尺,难求一丈。现实,太他妈现实。自恋的优越感在城市遍地开花,却不要个脸。

60分钟前
  • 徐达多
  • 还行

母爱伟大,爱,也从此成为一种责任

1小时前
  • 有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