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犯罪片美国2013

主演:休·杰克曼,杰克·吉伦哈尔,保罗·达诺,梅丽莎·里奥

导演:丹尼斯·维勒弗

播放地址

 剧照

囚徒 剧照 NO.1囚徒 剧照 NO.2囚徒 剧照 NO.3囚徒 剧照 NO.4囚徒 剧照 NO.5囚徒 剧照 NO.6囚徒 剧照 NO.13囚徒 剧照 NO.14囚徒 剧照 NO.15囚徒 剧照 NO.16囚徒 剧照 NO.17囚徒 剧照 NO.18囚徒 剧照 NO.19囚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08

详细剧情

故事讲述一个小镇子上6岁幼女和同伴被人绑架,负责调查案件的是一个年轻毛躁的侦探(杰克·吉伦哈尔),他一心想调到大城市去,对破案漫不经心。女孩的爸爸(休·杰克曼)是个木匠,笃信《圣经》,也是个猎鹿好手,他对警方不抱任何希望,决定撇开法律单独行动。他找到了他认为的嫌疑犯,将其关起来折磨,希望能逼他说出女儿的下落……

 长篇影评

 1 ) 每一颗灵魂都遭受过囚禁

许多一流的悬疑片,换个视角叙述一样出色。比如《七宗罪》,若详写复仇者,略写警察,也是能媲美《电锯惊魂》的好片。《囚徒》与之特性相仿,假如换成犯罪分子和受害者唱主角,增加时间跨度,一样是出立意深刻,表现力丰富,叫人欲罢不能的好戏。影片留白信息量之大,观众只要细究给出的线索,完全能够自行延伸出这么一部外传。看一部片等于两部,归功于编剧对角色背景营造之细腻丰盛,这本是写剧本的基本功,可惜很多流水线编剧都嫌碍事,编出的爆米花片毫无回味价值,本片却值得一再思索揣摩。

片长超过两个半小时,作为史诗片都够格了。人物不多,故事仅在几天内,看似素材贫瘠,但节奏并不缓慢。开场第一幕格外紧凑,基本已经把预告复现的差不多了,你若只看过预告片和简介,对一小时后的剧情走向基本处于“防不胜防”,宣传的小花招,成了吸引人的诡计。两个半小时里一场多余的戏都没有,诸如吉伦哈尔找到被囚弱智男,吉伦哈尔冲进急救室,杰克曼在地洞里的挣扎,挨个拍上几分钟都有料的,却都用一个转场道尽。末了一幕凛冽的寒风中,哨声悠然响起,收尾真是掷地有声,余韵无穷。说这片子闷的,大多数被表象所骗,没有紧张刺激的生死搏斗,没有快节奏的花哨剪接,没有一波三折的惊天逆转,叙事套路也非按部就班,但只要投入欣赏,每一组镜头,每一轮对白,都灌注了满满的张力、情绪和悬念。不徐不疾了两个多小时后,高潮一场雨夜飙车陡然加速节奏,扣人心弦,犹如马拉松选手逼近终点时的奋力冲刺,充满振奋的情绪释放,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快感。《囚徒》会带给所有影迷人生中最充实的两个半小时。

由于上述“宣传不实”,原本期待中“为寻求正义,能否超越法制”的诘问,也只是影片诸多着力点之一。若吉伦哈尔饰演的警察真的无所作为,海报上就不会突出双雄阵容了。杰克曼的角色身为急于救女的蓝领父亲,在戏份设置上确实在吉伦哈尔之上,中间两人玩了两场相当精彩的猫鼠游戏,侦查和反侦查的斗智盘问,都是杰克曼胜出,此人头脑灵活,反应敏捷,一听小女孩证词就推出凶手,不亚于名侦探。而警察一角只是反复突出其四处碰壁和心力交瘁,破案倒有点撞大运的意思,那个“突然发现照片线索”的设置,何其陈腐老套。但在表演上,重心则偏向了吉伦哈尔。杰克曼被金刚狼定型,加上本片里又是一副愤怒值满槽的表情,即便蓄上浓密的胡子,也无法摆脱狼叔的印象。吉伦哈尔虽年纪轻轻,却演过题材、角色相似的《十二宫》,经过芬奇调教,底子不错,本片的表演比当年更游刃有余。只是小吉的身材需要练练了,虽然翻栏杆仍然矫健,但当年波斯王子,现在小肚子都露出来了,未免说不过去。此外要提提老黑一家,典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既没种又缺心眼,虽不至于叫人恨,但我对他们夫妇有种古怪的反感,不信就我这么觉得,不禁要问,这么黑黑人(好奇怪的用词)真的大丈夫吗。

片名《囚徒》,也一样隐含误导和暗指,起初多半以为指杰克曼囚禁疑犯,以及被犯罪囚禁的小女孩,等到中段,养蛇男和弱智男曾被绑架,其曾为“囚徒”的身份暗示了真相,看到结尾,又有那个“囚人者反被囚”的荒谬处境。你愿意更进一步理解的话,也可以指当局者迷失在心灵迷宫,沦为自身的囚徒——绑架者痴迷犯罪无法解脱,打着“对上帝的战争”旗号自欺欺人,父亲一角通过逼供释放出了心魔,影片反复强调他是个忠诚信徒,施暴前后念诵圣经祷文,那份无力虚弱,痛苦煎熬,对照受虐者不堪入目的伤势、淋浴滚水的惨叫声,格外令人心悸,巨变面前,人的转变如此剧烈,如此可怖。那个贯穿全片的迷宫意象,象征走不出的死路,亦可作为佐证,可以说,牵扯到这起惊悚事件中的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囚徒,只不过有人无力挣脱,越陷越深,有人却可以破茧而出。《囚徒》的称谓,实际上贯穿起众多比附,用好莱坞商业片中难能可贵的现实质感,叩问观众的灵魂:类似的处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如果换做你,你将如何?(文/方聿南)

 2 ) Prisoners - 8/10

作为犯罪悬疑片,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着悬念,让观众一刻都不敢走神。Hugh Jackman和Jake Gyllenhaal在本片里的表演可以用杰出来形容,非常有看头。Paul Dano的出场,熟悉他戏路的观众会脱口而出:“oh my god this guy again”,他好像就是为了演这类角色而生的。本片美中不足的是,片长有些过长,虽然悬念始终在那,剧情的节奏也很consistent,但是适当的editing应该还是可以剪掉至少20分钟的时间,同样的题材,David Fincher的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就做的更好。不管怎样,好久没有这么好的犯罪片了,真的很对我的胃口。。

 3 ) 善与恶,正义与法制

  今天跟我的一个美国犯罪剧迷(+expert)朋友一起观看了Prisoners,看完后讨论了好久,看了几篇评论,想写出我的理解与分析。也许不对,仅供大家讨论与参考。

  1. Alex(IQ10男)和迷宫蛇男都是Auntie的受害者。应该是Auntie指使迷宫蛇男去偷两个小孩的衣服,沾血放进装蛇的箱子,而把目标嫌疑人转向他。帅侦探叔叔Loki最后也明白了,他去Keller(金刚狼大叔)家窗户下面看到了另一只袜子,是迷宫蛇男从窗户逃走时不小心丢下的。
  2. 牧师家地下室的男人就是uncle这毋庸置疑了,当他说到uncle来找他忏悔虐待孩子时我就想到了,但我没想到auntie也是参与的共犯,脑袋短路根本没往那方面多想。(当时还困惑这段,不知道Loki怎么找到的地下室。看到了被抻的快掉下插口的插头,之后就没太明白。多亏我的犯罪剧迷小伙伴给我解释:插头是冰箱的,冰箱被搬到很远以至于让插线紧绷就是为了遮挡通下地下室的入口,Loki捕捉到这细节了,搬开冰箱,看到了入口。)
  3. 我认为Alex在停车场说的那句话是想帮助Keller的,一个“十岁的小孩”想帮助他,说出实话。但是之后Auntie肯定有教训恐吓他,才使他之后一句话都不敢说。
  4. Alex最终说出:the maze,并不是表示迷宫真的是个地图,而是透露uncle和aunt才是大boss。他和迷宫蛇男都是从小受迫害,肯定对uncle那条迷宫项链记忆深刻,这也导致迷宫蛇男无时无刻无地得画迷宫(话说看到他画满墙壁的迷宫真的好麻人)。
  5. 黑人小女孩说:you were there,应该只是在Keller第一次去auntie家听到或看到了他,Keller大悟,才赶紧跑去aunt家查看。
  6. “解开迷宫你就能回家了”我想没有过多的意思,应该只是uncle那时候囚禁他们的一部分而已,让他们解迷宫。
  7. 我认为Keller肯定是会被救的。Loki那么正直,怎么会不救他?他听到口哨声,肯定也会联想到这个整个事件。在医院Keller老婆还跟他说,她老公是个好人,失踪这么久都没有联系;我想深一层的意思也是在说,他老公不会因为虐待Alex这单一件事而逃走。不然知道自己女儿被救了(肯定会上报纸的)Keller怎么可能不回家团圆,况且Alex又没死,不会判死刑或搞个无期的。我是觉得这些Loki都是会想明白的。
  8. 有一处想不通,就是为什么警察叔叔没有发现Keller去过aunt家的痕迹呢??aunt明明还说过drop your phone in the sink, 水池里没有keller的手机呀?难道aunt手脚这么灵活,把破车开到洞口上,把keller车开走,处理掉了keller的工具箱和手机;在Loki来之前,她哪有这么多时间。。。

  最后说说我对影片的小想法。影片给我最突出的信息是正义。影片大多数的人物形象都是“恶”的,就是黑人夫妇也有恶的一面,Keller就更不必说。也正是因为正义,Keller的虐待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报纸上报道他还是missing,大多人肯定是想到他因为逼供Alex而逃跑。又因为Alex的情况,大众的感情肯定是偏向他更多,而忽略Keller救女心切的无可奈何。我认为Loki在影片中就是正义的代表,不停追踪案件,坚持正确的事情。而我认为,这个正义终会解救Keller的。

 4 ) 《囚徒 Prisoners 》:罪如暗流涌动

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是加拿大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晋导演之———我们所说的加拿大电影其实很多时候是指魁北克省的电影。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但实际上除了魁北克省,其他地区都流通英语。比起近邻美国,魁北克电影与同说一种语言的法国电影血缘更加亲近。法国电影重视文字,直面哲学,喜欢毁灭性的爱。出生于该地区的丹尼斯·维伦纽瓦在自己的电影中传承了这些的特质,其中《焦土之城》是他逐渐为人所知的代表作。虽然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丹尼斯·维伦纽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囚徒》由一个缓慢的向后拉的推轨镜头(pull-back dolly shot)开始,萧瑟的风声在耳边作响,男主角Keller用低沉的声音念着圣经中的主祷文,与此同时远景的树林中出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鹿, 它看上动作机敏小心翼翼。笔直的树木好似一根根栅栏将这个脆弱的生灵与观众们隔离开来。随着Keller喃喃的声音,镜头逐渐拉回至两人中景,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端着猎枪的儿子和Keller一左一右的背影,当Keller口中的“阿门”话音落下,一声沉闷的枪声响起,画面远处树林中的鹿应声倒下。通常,由于观众看不到景框外的东西,往后拉的推轨镜头容易因为突然显露这些位置信息而惊吓到观众。而在这个开场中,镜头的移动缓慢而压抑,那支猎枪由枪杆到整体以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被拉入观众眼前。这个开场十分重要,它带有丹尼斯·维伦纽瓦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整部片子阴郁和残酷的基调。

相比《囚徒》,丹尼斯·维伦纽瓦在之前饱受好评的《焦土之城》里,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要更丰富一些,由于是以多人的视角和回忆等方式展开故事,因此在镜头上使用了更多不同的机位,剪辑的手法也更多样。在《焦土之城》中,他对于镜头移动速度的克制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固定机位还是手持机位,摄像机都以一种缓慢沉重的速度在画面中流动。在《囚徒》中,讲述的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遭遇,故事以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的手法也更加简约,整个电影的色调灰暗,阴郁,以冷色系作为全片的基础色调。

摄影界的无冕之王,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虽然是初次与丹尼斯·维纶纽瓦合作,但他将后者风格强烈的推轨镜头(dolly shot)和自己考究的构图发挥到了极致。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往往能够暗示一部电影的主题。罗杰·狄金斯在《囚徒》中选择了大量的推轨, 这也是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作品中个人风格很好的延续.电影的前半部分大概有20个向前或向后的推轨镜头。这些运动镜头在《囚徒》中象征了暗流涌动的罪恶和悬念。 推轨镜头极其适合对观众施加心理上的效果。罗杰用缓慢且沉重的推轨逼近某个场景或者人物,用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方式暗示我们将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电影开始不久案件即将发生之前,摄像机诡秘地穿过屋外的树木,对准在两家人欢度圣诞节的房门外,似乎一个窥视者正在锁定猎物。此时的观众虽然不清楚危险的源头在哪儿,但预感到一定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推轨镜头往往是导演经由角色或者场景向观众说的话。当摄像机缓慢地推向某个角色时,总会给观众带来对这个角色些许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在镜头离开他之前,这个角色充满着神秘感。警探Loki出场的时候,电影同样用不易察觉的推轨逐渐拉近他的背影,在这个布置复杂,光源丰富的场景里,他与女服务生闲聊着关于十二生肖的话题,但缓慢的镜头一点一点推向Loki,观众一直看不到他的正面,便会猜测他的身份,引发更多的想象,增加更多的悬疑。屏幕上的空间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与二人的轻松的对话形成了一种沉重并且不安的反差。

罗杰·狄金斯是一个及其讲究构图的摄影师。他曾说过:“构图是电影摄影师工作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画面的平衡—演员与电影空间的关系是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思想的最重要因素。我喜欢接近人,感受空间里人的存在。”好的构图有助于故事的展开,并且可以进一步传达场景索要表达的意义的。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在《囚徒》里,罗杰·狄金斯实用的将高反差的人物剪影和巧妙的景框运用到了每一个镜头之中,形成了视觉重量平衡、且不易察觉的景深。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眼睛会本能的以一种规划过的点线面的方式搜索银幕上的信息。通常我们的眼睛容易被对比最强烈的部分吸引,之后再次沿着有主到次的顺序扫视银幕内的区域。罗杰·狄金斯喜欢交代场景中的光源,并且用色彩和反差强迫观众的转移注意力,赋予光源在电影中特殊的意义。在一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必须用不同的镜头来决定空间的大小,景框(frame)内的空间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在电影中,空间是一重要的沟通媒介,而景框也能被导演转换成多种隐喻。在《囚徒》中,罗杰·狄金斯的实用主义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几乎在每个镜头中都能够利用场景中的物体巧妙的制造景框,利用水珠、反光和倒影构图,借用色调和纹路制造特别的景深。但在有些场景中,灯光被刻意隐藏,只在构图中暴露出很少的细节,令观众产生遐想,加深了电影的悬疑感。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一向关注的都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角色都是在“处理生活中最困难的主题”。在《迷情漩涡》中生活不如意的Evien意外撞死了路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理工学院》中的女大学生Valerie成为校园屠杀的幸存者,但她必须要面对创伤重拾活下去的勇气;《焦土之城》中,历经磨难的母亲Nawal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然而命运给却安排他们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相遇.....在《囚徒》中,人们面对的是生活给中最骇人最令人不安的遭遇,Keller和邻居的女儿突然失踪,平日里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他发生了强烈的转变。在以往的作品中,丹尼斯常常会涉及到宗教与人的关系,相比于《焦土之城》中的宗教冲突,在《囚徒》中无论宗教还是邪教,更加明显的宗教符号反而成为了一种复杂而模糊的慰藉。Keller变得暴力和愤怒,宗教成为了他在实施私刑时唯一的避难所。而警探Loki也因为自己的暴躁导致了嫌疑犯的自杀,但好在他最终发现了真相,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当那股如同暗流般隐藏着的邪恶逐渐浮出水面,罪与罚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如同我们每每在向上帝祷告时祈求到“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他人的债”——但是假如我们面对Keller的遭遇时,我们会怎么做?恐惧会驱使人们动摇心中的道德和信仰,即使我们坐在安全舒适的电影院中,我们心中纠结的道德观也会产生冲突。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问题。我们会问自己,为了挽回生命中的失去,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是否为时已晚?如果我们有机会,会对我们心中认定的罪人做出怎样的惩罚?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参考资料:《认识电影》、《看电影的门道》、时光网、维基百科

 5 ) 《囚徒》:一块牛逼的敲门砖

2015年,一部《边境杀手》使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好莱坞名声大噪,随后他又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凭借《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两部电影作品成为好莱坞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著名导演之一,甚至连一直被视为科幻巨作《沙丘》也向他伸来了执导改编同名电影作品的橄榄枝。而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却并不是这几部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的电影,而是维伦纽瓦在2013年执导的电影《囚徒》,当年的维伦纽瓦正是用这部他人生中拍摄的第一部英语电影,来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而这块他当初用来当敲门砖的电影,如今看来却是一部被人忽视掉的佳作。

1.丹尼斯.维伦纽瓦

《囚徒》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和一位警察同时寻找两名丢失女童的故事。这么一个题材可以说并不太复杂,以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来说,随随便便找个导演就可以把这个故事拍成一个比较精彩的90分钟的商业电影,但在维伦纽瓦的手上,这个故事却成为一部时间长达153分钟的电影。毫无疑问,丹尼斯维伦纽瓦确实是个喜欢拍慢片的导演,就那让他这几年大红大紫的三部电影来说:《边境杀手》时长121分钟;《降临》时长116分钟;《银翼杀手2049》时长163分钟。但问题是,这三部作品本身的剧本特殊性就足以使得电影拍到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而《囚徒》这么一个并不是很出色的剧本,又凭什么会被拍的这么长呢?

答案就在维伦纽瓦身上。这部电影虽然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却丝毫不会给人拖沓感,你脑海中的弦就仿佛被维伦纽瓦紧紧攥住一样,时刻都在绷着。在整部电影展开的过程中,维伦纽瓦一直在用一种含蓄的手法来暗示和误导着我们,让我们在自以为缜密的推理和判断中,一步步跌入他的陷阱。

对不起,放错照片了

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他就让我们看见了那辆神秘的房车,随后通过艾利克斯神秘的低语、突然的虐狗行为、只有失踪女孩才会唱的歌等种种暗示,让片中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这个角色,也让看电影的我们一起越发的确信,艾利克斯就是那个凶手,绞尽脑汁又满怀期待的等待着证据出现以便让艾利克斯伏法,然而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维伦纽瓦设下的一个谜局,一个精彩的烟幕弹。

同样的手法在四年后又一次出现在《银翼杀手2049》中,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观众们都和片中的角色K一样,认为他就是那个“天命之子”,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着证据,然而到最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有一个神奇的翻转。这可以说是丹尼斯维伦纽瓦最擅长的把戏,而且他也把这套把戏玩得炉火纯青,即使你早已知道他的套路,但仍然会为之着迷。不论是现实题材还是科幻题材,他都有本事把一个故事变成一道层层推理的谜题,因此才能将这个故事不紧不慢的展现出来而不会让观众觉得不耐烦。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这是影片开始时的一段祷告词,而这段祷告词其实在一开始就向我们交待了这部电影的关键词:“试探”。在片中,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多佛这个角色,看起来是个十分虔诚的教徒,他对上帝的信仰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信仰是发自肺腑的吗?上天给了他一个试探,让他的女儿失踪,又给他一个十分可疑的凶手人选,结果,他便在这试探之中迷失了自己,最终犯下了伤害他人的罪。

而片中另一位主角,由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的警探洛基,也接受了一场试探,作为一个未尝败绩的“神探”,面对着失踪女孩越来越渺茫的生机、面对着失踪女孩父母的步步紧逼、面对着疑犯的时隐时现的扑朔迷离,他是否还能做一名正直的警察?又是否能够面对自己充满伤痕的过往,不堕入黑暗之中呢?在电影的最后,我们也都看到了答案。

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是Prisoners ,请注意,这是一个复数词,因此这部片要讲的不单单是多佛这一个迷失在自我与上帝之间的囚徒,而是讲的一群囚徒,失踪的女孩们是囚徒、警探洛基是囚徒、嫌疑犯艾利克斯是囚徒、自杀的鲍勃是囚徒、替天行道的神父是囚徒、真正的凶手也是囚徒,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的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囚徒,他们要么困在内心的囚笼之中,要么困在现实的囚笼之中,这些囚笼是来自冥冥之中的试探,而他们面对试探做出的不同反应,也意味着每个人的下场。

在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扮演警探洛基的杰克吉伦哈尔。在这部双男主的电影中,休杰克曼饰演的多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这个角色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浅显的角色;但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洛基则要复杂得多,这个角色虽然是一名警察,但在影片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知道,他从小在类似少年感化院的地方长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数不会有什么幸福的经历。因此在看片中吉伦哈尔的戏份时,你会发现他在扮演这个角色上的种种小细节,比如,其他的警探由于工作的压力,衬衣领口始终是解开的,而只有他,从头到尾,无论什么情况下,衬衣领口的口子都是死死扣住的,像是在极力压制着某种情绪,而他整个人的表情也如同衬衣口子一样,始终是一副紧绷着的却又面无表情的样子。

而在面对嫌疑犯时,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体现出了吉伦哈尔扮演这个角色的用心,那就是他会不断的眨眼。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不断地眨眼时,他的内心是十分紧张的,吉伦哈尔扮演的洛基在平时总是一副“死人脸”,但却唯有在两次面对嫌疑犯的时候,会不停地眨眼,并且情绪激动,这一细节将人物内心情绪的紧张瞬间放大,而这种只有面对“坏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紧张,也是洛基这个角色想要极力压抑内心中童年阴影的表现。

2.罗杰迪金斯

没错,这部电影的摄影便是当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罗杰迪金斯,这位强调“自然”的伟大摄影师和习惯慢工细活的维伦纽瓦在一起简直是绝佳拍档,也将这部电影推向了一个更极致的巅峰。在机核网制作的视频《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亲自告诉了我一个<1917>的秘密》中,清晰地阐释了罗杰迪金斯这位摄影大师的艺术理念,如今,我们再套用这些理念来回看《囚徒》这部电影,会发现不少亮点。

实体布景与写实打光

这两点在雨夜逮捕艾利克斯的片段中得到了完美展现,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一幕中,所有的光源都是非常真实的,洛基的车灯是开着远光灯而不是行车时应该打的近光灯,炫目的光照亮了画面的左半部分,而远处加油站明亮的大灯又使得画面背景非常明亮,此时身处画面中央的洛基反而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光照到的黑暗剪影,而画面右侧露出一部分的房车,则被画面左侧照来的一束车灯灯光照出了轮廓却不甚清楚,这一个画面,便将情节在此时的紧张感烘托了出来,让观众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做好随时迎接突发情况的准备。

不夸张的镜头与单台摄影机

在多佛独自跑回家寻女这一幕中,多佛来到地下室查看女儿是否躲在这里,在发现没有踪迹后迅速离开。在这里,镜头并没有直接怼到休杰克曼的脸上,毫无疑问,想要表现一个人的情绪,怼到脸上拍他的表情变化是最好的办法,但影片在这里没这么做,既没有多机位表现一名紧张的父亲如何慌乱的寻找女儿,也没有怼到演员脸上看他怎么慌里慌张紧张出汗,而是将只用一台摄影机静静地摆在地下室的角落里,随着演员寻女未果的离开慢慢的运动到画面右侧的防毒面具上。

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多佛是个喜欢备战备荒的人,他的地下室也是他的生存避难所,放着各种各样的求生物资,在这里出现防毒面具并不奇怪,但防毒面具是世界末日的一种象征,人们在看到防毒面具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核污染、世界末日等等可怕的事情,而在这里,镜头没有对准慌乱的父亲,却对准了一个的防毒面具,随后地下室的灯被关上,一切陷入黑暗之中,可以说,这里的摄影效果给人产生的心理恐惧,是加倍的作用。

偏爱广角多于长焦

在找到失踪的女孩后,头部被子弹擦伤的洛基驾车带着她一路奔向医院,在驶出黑暗的小路后,洛基的车一下来到了车水马龙的大路。在这个镜头中,广角镜头照到了远处的无数车辆,虽然这些车辆看起来模糊不清,但它们的灯光却与街边所有招牌的灯光一样明亮,亮到让人睁不开眼的程度,伴着强光,我们能够看到密密的雪花从天而降,本就因为受伤而视线模糊的洛基与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共同汇入这明亮而危险的车流中,让观众的心始终悬在半空,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喜爱固定镜头

在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镜头一动不动的对着警察洛基,看他一个人在那里反复地因为若有若无的哨声而产生自我怀疑,随后又自我否定,毫无运动的镜头让人看的十分心焦,生怕下一秒他便转身离去。随后,镜头开始了罗杰迪金斯特有的缓慢推进法,向杰克吉伦哈尔那双大眼睛不断地推进,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希冀那哨声能够再响一点。

通过机核网总结的罗杰迪金斯的艺术特点来套这部电影,可以更加清楚地让人认识到这部电影是多么的厉害,它没有炫技的场面、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始终抓住了观众的心,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在不知不觉中,便悄悄溜走。

3.约翰约翰逊

这部电影的配乐是约翰.约翰逊,这位来自冰岛的作曲家似乎对冷峻的题材非常的得心应手。《囚徒》这部电影是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而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同样“没有高潮”,通篇都是管乐和弦乐的低沉演奏,就像影片中小镇上空低沉的阴云一样,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而低音提琴独自突出的旋律又仿佛是放在人心上的一把刀,每拉动一下,也让观众的心随之揪起。可以说,在这部电影悬疑气氛的营造上,约翰约翰逊功不可没。

如今看来,这部集结了丹尼斯维伦纽瓦、罗杰迪金斯和约翰约翰逊三位大神的电影实在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作品,这块被维伦纽瓦用来跻身好莱坞的敲门砖并不是块普通的砖,而是一块分量十足的金砖。在共同合作了《囚徒》这部电影的两年之后,三人又再次聚首,打造了惊世之作《边境杀手》;一年后,维伦纽瓦和约翰约翰逊合作打造了《降临》;再一年后维伦纽瓦和罗杰迪金斯合作打造了《银翼杀手2049》;而再之后的一年,年仅48岁的约翰约翰逊突然离世,使我们再也无缘见到三位大神共同合作的作品了。因此,在今天看来,《囚徒》这部电影的意义,要比它本身的艺术性显得重要的多了。

 6 ) 大家都是命运的囚徒,反抗终是困境

《囚徒》应该是近大半年来和老公坐下来一起观看的最好的一部影片。

首先,电影的故事性很完整,反转也足够出人意料,足够满足观影者的期待,特别是后半段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看得人惊心动魄。

太过文艺、缓慢的叙事节奏,我从来只能独享,但电影前半部分一直有受害者和施暴者的拉扯折磨,使得没有那么激烈起伏的剧情也足够抓住观影者的心。

其次,导演对于故事讲述角度的选取和节奏的把控,非常流畅和巧妙。

影片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拍摄,前四分之三,我们近乎有一半的时间跟着父亲的行动,看一个丢失女儿的父亲的绝望与近乎折磨的疯狂举动;另一半的时间,跟着警察的行动,看案件的一点点推进、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我们似乎对谁都不会过分同情、过分关注,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而疏离的视角来静静观看这个故事。

到后面父亲和警察的行动产生分歧时,观影者或多或少地开始同情起警察的有心无力,这是唯一一部讲述警察破案的影片,我们没有对警察的无能和无力进行吐槽,更多的是称赞。

这样的人物角色塑造方式是少见而高明的,令人耳目一新。

吉伦哈尔饰演的警察一直凭着个人敏锐的观察和出色的侦察能力,单打独斗,争取早日找到失踪的小女孩。休饰演的父亲,电影中没有交代他的职业,演出了所有普通人在痛失爱女后的绝望,但他更加疯狂,疯狂地对嫌疑人施虐,以暴制暴,以求找到自己的女儿。

以暴制暴,许多电影老生常谈的话题,韩国电影《金福南》也讲述了以暴制暴,但这里的以暴制暴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方可能是个无辜者。这就让电影多了一份忏悔和对灵魂的拷问。

你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你的行为到底是好是坏?

影片的结尾,我们知道嫌疑人也是个可怜的受害者,他是无辜的。那施暴者呢?

我们幡然醒悟,原来逼迫休变得疯狂的原因正是真凶不断作案的原因。

因为女儿被绑架,休把怒气撒在无辜的“嫌疑人”身上,近乎疯狂地折磨;

因为儿子年幼去世,凶手将怒气撒在主身上,通过不断绑架小孩的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她是在向主进行反抗,但也是在作恶、在像无辜的人行凶。

影片结尾,我们看似难以理解凶手和他丈夫的疯狂举动,但丈夫之所以找神父告解,不也跟休一样是受到了内心的折磨吗?

真正的凶手似乎没有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她潜伏在社区里,一心完成自己偏执的“任务”,到最后还把怒气蔓延到休身上,如若不是一个哨子救了他,可能父亲最终也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吧。

但有个地方我不理解,凶手的丈夫为何会出现在神父的地下室?是谁杀了他?从影片的对人性话题的探讨来看,估计就是神父吧,神父代表上帝,那上帝和人性的对抗,到底是谁赢了呢?

其他几个角色在影片中被隐去,比如小女孩的母亲,比如神父,比如被愿望的嫌疑人,被抓错的变态“少年”……2个多小时电影全部聚焦在导演想着重表现的部分,这也赋予影片难得的迷幻之感。

虽然国情不同,信仰不同,对于理解影片深层次的内涵有阻碍,但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短评

【B+】又一部犯罪剧情片典范之作,节奏,配乐,气氛营造等几乎每个方面都堪称无懈可击,摄影尤其要赞。有芬奇的神韵但更加内敛,平稳中积蓄着力量。休叔和杰克的表演的都相当不错,今年的电影目前看过质量最好的一部。明年奥斯卡多项提名少不了。(尼玛!居然就一个摄影奖提名!!!哭瞎!)

8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对我来说,每年能出一两部这样好看的犯罪悬疑片,世界都会更美好。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一个半小时的片子拍成了两个半小时。。。

18分钟前
  • 马晓甲
  • 推荐

太啰嗦了shi最大的问题。。明明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故事叙述清楚。。

19分钟前
  • 大福
  • 还行

剧情虽然沉闷缓慢,但因为反映的事件比较现实,所以能抓住观众的心。我敢说如果没有杰克曼和吉伦哈尔的参演,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看不下去,影片就是靠这两人精湛的演技撑起来的,不然观众早失去耐心了。阴暗寒冷的天气非常衬托故事氛围,看到最后,一颗悬着的心依然放不下来,还是觉得很沉重。

23分钟前
  • Mr.杨
  • 还行

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掌握基本做到悬疑题材类型片的最好水准;镜头调度的运用炉火纯青,雨雪夜光场景尤其出彩;休杰克曼和杰克吉伦哈尔演技十分出色;全片色调阴暗,气氛和感情非常压抑十分憋屈 #以爱之名的罪恶数不胜数#

27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直到最后一刻,依然密不透风。形态上容易让人想起《十二宫》(对比大卫·芬奇出神入化的导演手法,你多少会对这部电影的形态感到不满足),但我想起另外两部电影:《谜一样的双眼》、《逝影惊心》。受害者画地为牢,是这部电影更深刻和揪心的主题。#年度十佳之四#

2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很精彩的主流悬疑惊悚片。维伦纽瓦的镜头语言依旧相当有质感,机位的变化和用光很有水准,雨夹雪和开往急救室的几组镜头尤其出色。卡司群戏独角戏都到位,这自然也少不了维伦纽瓦调度的功劳。和《宿敌》里的实验风相比,这是维伦纽瓦对主流好莱坞发起的第一次冲击。

29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看得胸口发闷。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大口呼吸,平复情绪。善总是单调的,有时甚至乏味。恶却往往突破我们的想像,找不到所谓的边界和尽头。多佛、失踪孩童、Alex、蛇男、神父、绑架者…片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双重意义的囚徒,或是身体被刑拘,或是心灵被恨与伤痛禁锢。然而他们却都口说上帝之名。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叶二娘抱着虚竹道:“孩子,你如今二十四岁,母子相认。二十四年来,我白天也想念你,黑夜也想念你,我气不过人家有儿子,我自己儿子却给天杀的贼子偷去了。我……我只好去偷人家的儿子。可是……可是……别人的儿子,哪有自己亲生的好?”

36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还行

在电影院看,节奏就没有问题,不存在尿点,因为气氛太足了,每一处设计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并且非常准确。这种慢正是电影与一般的悬疑侦探剧集的差别。比到位还稍高一些,离惊艳稍差一点。我感觉跟《招魂》差不多段位,也可以打五星。

3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我印象中美国警匪悬疑电影好久没有这样的力作了。

43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味道很对,那种黑色、压抑的感觉,罗杰·迪金斯再次加分。案件只是引子,内里是何种情况下,普通人才会变成恶魔。杰克表演很出色,金刚狼仍是咆哮党。剧情确实略长,故事可以讲得更精练、精彩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个狼人找孩子的故事....

48分钟前
  • Chiaki
  • 推荐

每个人都是身陷迷宫的囚徒,被现实所左右,在信仰与欲望间挣扎游走,作困兽之斗。

53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难得的震撼

58分钟前
  • heinrich
  • 力荐

工整而压抑,"隐形人"的迷宫没有出路,但故事本身作为一个迷宫则寻到了终点;通篇稳健的推进中也不乏极具欺骗性的时刻存在,即便是几处略显牵强的节点也被维兰纽瓦处理得毫不露怯;另外迪金斯的摄影大加分:对光和雨水的把控与运用,十字架与迷宫式的构图,太精彩了。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为了打入主流市场没能成为《十二宫》《杀人回忆》那样的杰作,但仍然是难得如此精彩抓人黑暗压抑的美式破案悬疑片,维伦纽瓦的掌控能力非同一般,一气呵成酣畅淋漓,Roger Deakins的摄影自然不用多说。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心魔不除,人皆囚徒。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个世界上能把B级片拍成高端文艺片的人不多,阿尔莫多瓦、大卫芬奇、伊斯特伍德,现在多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有人说这片摄影很牛逼对导演帮助很大,但请竖起你的耳朵

1小时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