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导演:布莱特·摩根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将于明年在HBO播出,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提供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该片已制作了八年,将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

 长篇影评

 1 ) 音乐记录一个时代的一面

音乐主题关于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烦恼的蒙太奇》。对歌手说不上喜欢,按个人的喜好会觉得音乐有点吵,歌词有点粗糙。共同点他也喜欢约翰列侬,翻唱他的And I love her比原唱还好听。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歌手,不同的表达方式。万千宠爱的童年,不断被拒绝rejected的青春期;还好找到音乐来表达;遗憾的是为缓解痛苦,包括生理的胃痛,吸毒。比较难以接受的是Love怀孕时还吸毒。音乐上留下他的创作,作品也是80、90年代时代记录。可惜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有悲剧性。

 2 ) 绽放在27岁的灵魂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比如————

如果他没有死在27岁……现在的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特·柯本的烦恼蒙太奇》

渣手绘海报登场

柯特·柯本(Kurt Donald Cobain),1987年组建涅槃乐队(Nirvana),1991年发行第二张专辑唱片《Never Mind》,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爆款”。这张唱片让当时的一种边缘音乐风格被大众所熟知,获赞无数。讽刺的是,柯本是一个真·朋克,不屑于被主流的追捧。1993他试图想用《In Utero》这张风格更加极端的专辑驱散那些“盲目的崇拜者”,并不太成功。1994年4月8日,舆论的围攻和自身的状态导致柯本于家中自杀。

在早期的摇滚乐崛起的年代,每一位音乐人都有着传奇的一生。

传奇有时也意味着毁誉参半,道德的模糊性,被狗仔纠缠。

所有的行为都会被模仿,被指摘。

传奇也代表被“键盘侠”口诛笔伐,代表着别人眼中的流量与财富。

任何一个年代都惊人的相似。

前一段时间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有人因为对牙叔的改编不实而引起不满。

HBO的这部纪录片采用很讨巧的方式,兼顾了娱乐性与真实性。

影片把当年的视频素材,录音采访,音频等资料的重组。

配合动画和当事人回访来构建起科特柯本这位摇滚巨星的一生(科特柯本本人一定不愿接受摇滚巨星这个称呼)

开场的一段欲言又止的独白,拉开了对科特·柯本岁月的回溯。

涅槃乐队是药君的国外摇滚启蒙乐队之一,当年高三。

和诸多粉丝一样收集一切能收集到的,不知真假的关于涅槃乐队的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闻,海报,T恤,鸭舌帽,书籍,视频。

2000年的信息闭塞,能了解到的不多。

即使是现在看来画质渣到令人发指的VCD,也如数家珍般的反复观看。

涅槃音乐里那种狂躁,敏感和困惑也许和当年高三的心境有些共鸣吧。

多年过去,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药君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些喜欢涅槃的人,理由是什么呢?我喜欢涅槃的理由是什么呢?

影片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主张自己根红苗正的流水记录。

情感的倾向性也比较一致———那些过错都该被原谅。

那些曾经施以伤害的人,那些被伤害的人似乎都多了一点释怀。

面对镜头的谨言慎行也都多了一点虚伪。

虽然对于涅槃的歌迷来说影片没有什么波澜起伏,故事也是那个故事。

但对于柯本这个人展现的却更为多元。

你认为一直愤怒的那个柯本,内心有时如孩童一般纯净。

你认为一直很酷的那个柯本,扯淡的时候也是个段子手。

(模仿鲍勃迪伦那段不知道迪伦叔看完是什么心态,哈哈哈)

面对他的女儿更是眼神如水。

你似乎能走进了他的内心……

毕竟人生总是扑簌迷离的,就算是当事人,也难说清楚是非曲直。

有音乐,这些都不再重要。

郝舫在《伤花怒放》中说,“摇滚乐是一种最没心没肺的艺术,因此也才是一种最没有负担的艺术,它的弑父行为和自相残杀实在是每天都在发生,所以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受不了这玩意儿,可是摇滚乐由此也才会永远死不了。”

药君喜欢涅槃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这种没有负担的音乐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力量吧。

依稀记得当年有一位朋友的QQ签名是这样写的“鲜花和乌托邦都换不走我手中的这壶酒,除非柯本做我的吉他手。”

斯人已逝,别安息!一直摇滚下去!

关注“电影药” 嗨到尖叫

 3 ) 80后的摇滚情怀和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要是换做四五年前,我可能是抱着愤青的浪漫情怀一路哭到尾】

小王子柯本,萌到你想吃掉他,简直可爱到不行。然而这一切童年的美丽光环,被父母的离婚全全瓦解掉。王子在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超级能量的小柯本渴望大量大量关爱的同时,又把父母的离异怪在了自己身上。家庭的破裂和一出生就带有的性格奠定了整个柯本式悲剧。

我相信好多人之所以迷柯本,一部分原因也是他和科尼特的爱情故事。硬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们的爱情,真实最为恰当。是,当然也可以被贴上摇滚畸形疯狂等等标签。

被影片所感动,是导演的真实再现,以柯本的视觉,以他挚友的视角,以他前女友的视角,以他最爱的妻子的视觉。

喜欢导演把他的日记以动画配音乐的形式呈现。喜欢科尼特的真实和勇敢。真实(不单是她录节目时的肆无忌惮,还有她原因给陌生外界分享自己的私生活)是她本来的性格,勇敢则是摇滚赋予给她的。她对柯本的爱和对媒体的恨在她走进医院看柯本遗体的时候背对摄像头做的那个中指里面全部解释得通。然后我会联想到,着当年那些造谣直指说凶手是她或者奎斯特,就觉得特别荒唐。

分析(这也是本片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不仅是为了满足喜欢柯本和人,更是表达了对小孩子的关爱问题,家庭和小孩子间的关系,都值得当代的人再一次思考)柯本这个人也蛮有意思的,首先从外界的角度来看(内界角度是指他的毒瘾和胃病):

关于人群。当年刚出道的柯本,渴望被爱被人认可,而当他真正被粉丝媒体所围绕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觉得被爱,反而加重了他的抑郁症。他感觉是被强奸和控制了。于是他不玩了,不再媒体和粉丝面前玩了,破罐子破摔。得到了欢呼和排行版又怎样,依然救不了深陷孤独的柯本。

关于小孩。以为他俩小孩的诞生,会对柯本的抑郁症有帮助,但反而却加大了柯本的负担。他不断暗示自己不能给她一个破碎的家庭,要爱她,保护她。但是那个时候的柯本由于外界的压力加上毒瘾和胃病的缠身,以及依旧我行我素的妻子,还是过回了怀上小孩之前的生活。


感谢导演和柯本亲人的真诚分享,让那个犹豫美丽颓废嘶哑桑影的柯本再现,最重要的是,把那个美丽的蓝眼睛柯本小王子永远的留给了我们。:)

而历史不会改写,命运更不会,死不能复生。看完这个影片的最大感触居然不是简单的摇滚情怀泛滥(那个涅槃的柯本已经真正的涅槃了,他很好现在,不用我们担心和挂念),但如果你把柯本当成一个普通人看,就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小孩子正遭遇着柯本的经历。

明天是德国二战告败,宣布撤退在荷兰的军队,独立日纪念日。自由爱和平,人类不断神往以及追求的东西,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经营得好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这种小单位的幸福都无法抓住无法战胜,又有什么资格高歌自由和平爱?

 4 )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我不在那儿

(芷宁写于2015年7月6日)
    “这是最好的一天,因为再也没有明天”(语自科特·柯本)。
    自1994年4月5日,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后,关于他的纪录片就隔三差五地不断冒出,而很多柯本纪录片的创作者们都会经由自己的理解、构想与加工,以看似摸到柯本精神世界的脉门、貌似贴近真相的方式将他们心目中的柯本呈现出来,事实上,任何关于逝者的纪录片,都是创作者们的主观意图,或许有可能接近事件真相,但都不可能作为逝者最适宜的表达或解读。
    可以看出2015年上映的这部讲述柯本短暂人生的纪录片《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的企图心也不可小视,它试图将柯本短短27个春秋的人生,做个“最权威”、“最全面”的诠释,看罢成片却难免想到,如果柯本本人看到这部纪录片,或许会丢下一句:我不在那儿。
    很多乐迷选择看这部纪录片,大概也是因为其“有理有据”地表示: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包括柯本女儿和遗孀在内的充分授权,搜集了大量柯本的日记、素描、家庭录像和未发表录音,并以此来显示有充分的素材来精心阐述一个最真实的柯本。从一些资深乐迷观后的反应来看,似乎并不买账,以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也会感到有偏颇之嫌,那些藉由柯本的日记、文字的片段、情绪的偶发而臆想出来的动画画面,虽然丰富了该片的影像,延展了艺术表现力,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反而降低了一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总令人有主创替柯本臆想出一切的感觉,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本片被聪明地命名为“烦恼的蒙太奇”。
    当然,逝者已无法替自己诉说,通常生者对死者的“访问”,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因素,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该纪录片中,在取材方面似乎出现了部分一边倒的现象,比如,缺乏它所挞伐的彼时媒体或媒体人在当下的发声,这便令这部纪录片失去了另一种立场、态度和声音,从而有显得论据缺失且不够均衡,故而令其充满野心的立意无法达成。
    对于部分只看脸的年轻一代而言,萌神般的小柯本,美少年般的正太柯本以及颓废美神般的成年柯本,也够快进看几分钟的,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想借此片来深入了解因为年代缘故而无法接触的昔日摇滚偶像及其作品,显然可能只得到残破的解读。那些看上去丰富炫目的影像却有着相对空洞的内核,让人不得不感到遗憾,片中曾展示的柯本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别人零星散碎的个性来拼凑我自己的个性。”事实上,柯本本人充满了个性,倒是这部纪录片自身却呈现出个性拼凑、气质散乱的特点来,以散落的文字、臆想的动画、涅槃乐队的部分音乐、片面的采访拼凑出来的纪录片,也不太可能达到真正的观众想要的效果。
    柯本曾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我本该如此,我应当如此。”然而曲折伤感的成长经历、敏感纤细的神经、喷薄而出的才华、疾病缠身的身体,让他注定过不了简单的生活,而他似乎也不具备过那种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基础和家庭状况。“我不在乎,自己是否独自枯萎,我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思考。”或许柯本可以不在乎是否独自枯萎,但他可能会在乎能否思考,或许正因为思考太多反而将生路遮蔽了。
    维克多·雨果说过:“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究竟什么才是压垮柯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可以揣测的是,当时的他已经不堪负荷了。
    “这是最好的一天,因为再也没有明天。”
(杂志约稿)

 5 ) 《27俱乐部,永远的科特柯本》

今天是柯本生日。和朋友在电台做了一期纪念柯本的有关27俱乐部的节目。我们电台叫:山海荒电台。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上都能搜到。大家感兴趣可以听一下。http://m.ximalaya.com/sound/256626021。还可以关注我们电台订阅号:shhdt1

分享了柯本与涅槃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节目最后有嘉宾为科特献上的一首诗

 6 ) 只是因为短评不够写

我有幸正好听过几首科本很动情的歌And I love her,sappy,以及最后科本坐在那儿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他都给我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那时他好忧伤,那时好欢乐,却只有在一切过去、无法挽回后,他才会回来,再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会幸福.......

后记

隔了一年五个月,又想起科本来了。想起网上有句话,大概意思是:只要还未被人忘记,就不叫真正地死去。那时我倒笑了,看来,科本也许连死也做不到了。

后来的我,看待死和从前不同了。那是个正常的事,有待思索的事;科本他当年思索了,然后做出了选择,他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在这里他不在了。现在透着歌想科本,就像透着词想淮海小山一样,也不觉太多伤感......很奇怪,当觉得他是唯一的逝去时,心中伤痛不已,可一发觉,那么多可称之唯一的都不在这里,那不在这里,竟有些成了一个应该的归宿。科本终究是要走的,歌是留下的。所以想念科本的时候听听歌,想念小山的时候想想词,想念有些不曾留下什么的人呢?我不知道了。其实这哪有说得那么简单,科本的意义有岂和小山淮海的意义相同......

他一定有他没说出来的事,或许有些隐藏着,借着那些隐藏的东西,再去发现科本这个人。那科本就是唯一了。不过在现在,他的垃圾摇滚,是个很奇怪地。我倒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扭着科本的遗迹,也不知以后会如何,也许是,想着想着又到这里来说说他吧。

 短评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8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11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14分钟前
  • 推荐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19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24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2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30分钟前
  • zjj
  • 还行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32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33分钟前
  • xlL
  • 很差

美人你好!

35分钟前
  • 力荐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37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42分钟前
  • GA
  • 力荐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45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50分钟前
  • (●⊙(工)⊙●)
  • 推荐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51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54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57分钟前
  • Stella
  • 力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58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