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记录片美国2021

主演:Jim Daly,Jonathan Evans,Tony Evans,艾迪·乔治,埃里克斯·肯德里克,Jill Kendrick,斯蒂芬·肯德里克,Deland McCullough,Sherman Smith

导演:里克·阿尔蒂泽

播放地址

 剧照

父亲 剧照 NO.1父亲 剧照 NO.2父亲 剧照 NO.3父亲 剧照 NO.4父亲 剧照 NO.5父亲 剧照 NO.6父亲 剧照 NO.13父亲 剧照 NO.14父亲 剧照 NO.15父亲 剧照 NO.16父亲 剧照 NO.17父亲 剧照 NO.18父亲 剧照 NO.19父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2:20

详细剧情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父亲故事。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痛苦的,它总是个人的,可以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身份和生活方向的核心。 肯德里克兄弟的《父亲》是 WAR ROOM、OVERCOMER、FIREPROOF 和 COURAGEOUS 创作者的第一部纪录片。 这部引人入胜的 电影以各种令人惊叹的真实故事为特色,带领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踏上一段鼓舞人心且感人至深的电影之旅。 为父亲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提供全新的视角,向我展示父亲邀请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您如何看待您在世上的父亲以及您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苍白

他们受着最少的精神补给,却承受着最大的人生压力,走在最为混乱的领域。

我所反感的是缺乏人文深度和社会理解的人们,总是踏着他们的苦难,发泄着自己的感叹,第二天拿起手机又刷了下一个视频,又开始了自我的小算盘,又在自己的欲望里吞噬着别人的机会。

太多的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所拥有的教育,所拥有的能力,那是命运的给予,那是老天眼给了他面子,却从来无关于他是否为人。事实上时至如今,我才明白为人意味的事情是,你是否对弱者给予足够的尊重,你所有的尊重,所有的教养,是否是出于你对命运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你是否清晰的知道自己不知道,清晰的明白自己脱离了命运的双手将一无所有,是否能清晰的明白,这个宏大的世界里,我们都是人,不分高低。

人们瞧见的是父亲那种朴素的期许,成了压垮孩子一日又一日的错误。可我瞧见的却是,西方对我们的封禁,期许使我们成了一个资源国,一个纯粹的代工厂,我们牺牲了农民为代价进行的工业化下,那些善念的光只照进去了这么一点朴素的思维。今天的能打下这段字,是因为无数人的牺牲,从来和我无关,我未曾给予自己一点善念去改善过他们的未来,未曾在那些遭受的无数混沌和恐怖的低素质人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善意。

可我却深刻的理解,那些挣扎的人,有时候只要有一只援手,只要有一只,他们可能从此与众不同。可我却还在苍白的束缚于自我的欲念和资本的洗脑之中,偶尔把声音喊出去一点。

 2 ) 很多人看不懂这里面展现的内容,因为没有经历过

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纪录片的。

从小在良好环境长大的人没经历过,所以看不懂,只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

没有阅历的学生看不懂,还以为这是在宣扬“父爱”。可是是这样吗?我们仅仅是记录一下苦难,并感叹父爱的深沉吗?

我能看懂,是因为我和这里的人有一样的经历,唯一的区别是我父母没那么贫穷而已。当人陷于那样的境况,是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心智的,而长期的心理重担(父母为了自己花光了所有钱,所以所有责任全系于自己之上),以及心理重担带来的自卑感(因为父母为了自己花了所有钱,自己肩负所有的责任,所以自己除了保证活着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需求,也配不上任何好东西【相反,唯一可以配得上的是垃圾桶里的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难以消除的,因为要重构自己的心智,重建自信是第一部。不知多少人,没有走出这第一步,以至于毕生都没能建立自己成熟和完整的人格。

父母的忌讳之一,就是在孩子面前,无限度地夸大自己的付出,并实际上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我觉得这个操作可以称之为“责任的乾坤挪移大法”。从这一点看,胜利的父亲显然是很不称职的;但这种不称职,显然是贫穷与愚昧的成长背景带来的智识之缺失所致。胜利学习通信专业,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碰电脑,这是很难以想象的,同因为智识之缺失。

所以胜利的父亲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无私地尽力为胜利提供最好的条件,尽管仍然很差,但至少让胜利上完了学;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他又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通过责任的乾坤大挪移,把所有压力挪移给了胜利,造就了胜利极度自卑的、距离成熟有很大距离的人格;同时又把自己落后和错误的认知传到胜利的脑中。

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和全盘继承自不靠谱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决定了胜利至少开头会很艰难。他的这幅模样和我高中毕业以前一个样,和我不同的是,他大学毕业时认知模式还是像dna一样从父辈复制粘贴的,有点惨。我和他曾经也差不多。只不过很多年以来,我的认知模式基本是把父母带过来的那一套连根删了重写的,这种rework的工作会让我一生受益。

胜利真的很惨,他骨子里就认为,所有好东西跟他没关系。当他找工作时,很可能因为懦弱和自卑的性格、满脸写满的不自信而到处碰壁。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纪录片所记录的胜利现在怎么样了。

几年以前,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和激励自己:

一定要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独立自强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只要独立自强,同时该说不的时候,毫不含糊地说不,就完完全全可以摆脱控制。人格独立了,自然说不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顾虑的,同时自己再努把力,多几分底气,说不更加容易。思想上完全独立,搭建自己的知识库,遇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看书学习,搭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完全自强,即便遇到最坏的情况,仍然确保可以自己抗住百分之二百的压力而不抱怨,寻找利人利己的支持但是不去寻求任何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不独立自强,就不会有改变。

当然,想要思想上真正独立自强,还要同时在经济上独立,有自己的个人财务思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自信。

愿胜利挣到钱以后,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再用他父亲面对他那样,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了;愿贫穷和愚昧能够从人间彻底扫除。

 3 )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

很多人听说过“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但如果你看了导演李军虎拍的纪录片《父亲》,不仅不会这样想,还会深深的无奈与心酸。

记录片在2002年,陕西农村的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儿子将来能有出息。为了儿子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一同到西安打工。而儿子背负着父亲的期望,四年大学艰难中读完换来的却是自己基本工作都找不到,工资待遇还不如父亲打工的多,更不要说在深圳打工的妹妹了。英语片名为Brave Father,勇敢的父亲,对于父亲,导演还是给予肯定的,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哪怕砸锅卖血再苦再难也要给儿子赚取学费,为了学费父亲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我们还能奢望这样的一个父亲什么呢。而同样孝顺、努力、认真读书的韩胜利,我们又能奢望这样的一个普通农村孩子什么呢。但如果如此贫穷却努力着的韩胜利去承受所有这一切,是否又有些不公平呢。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这部纪录片留给我们的是久久无法平静的思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可悲结局,读书难道不能改变命运吗?

现实中对读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而另外一种却是读书无用论。同样是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理解呢。其实,书只是工具而已,就像刀对于厨师是用来做饭的工具,对于恶人却是用来杀人的工具。只是不同的人,对于读书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有人读专业书获取了生存技能,有人读传记获取了勇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人读哲学书理解了人生价值与意义,有人读历史懂得了历史总在不断重演的规律。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与载体,尤其经过几十代人筛选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有人一碰书就瞌睡,读书没有一字走心,确实读书无用。有人几十年不读一页书,照样吃饭睡觉工作赚钱,生老病死样样不误,书对他而言确实一无是处。但可曾知道,猪也是这样想的。

而胆小懦弱自卑顺从的韩胜利,缺乏专业特长,没有兴趣爱好,不懂人际交往,仅仅靠读课本做题考试,又如何能改变命运呢。岂不知课本只是人类书籍的一个门缝,他却从来没有开启通往人类文明殿堂的这道大门。而父母这份缺乏人性之爱的含辛茹苦,没有带给他勇气与信心,更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不停的念着回报回报回报的咒语,让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在这种压迫之下,谨言甚微,小心读书,甚至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在韩胜利空洞的眼神中,我只看到了麻木与迷茫。读书或不读书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区别,没有带给他任何的思考和认知提升。

读书,是自己喜欢的吗,能在书中获得什么,为什么要上学。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人生是如何规划的,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儿子韩胜利没有过任何思考。读了四年课本之外,在西安大城市的所见所闻也没有丝毫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是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勤工俭学只会捡垃圾,自己学的知识没有转化为任何生产力,连个家教都不会去做,连个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去兼职实习。

而同样的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没有想过,也从未有意识的在为人做事、人性塑造、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开放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仅仅把读书当成交易,如果读书后工资十倍就有用,读书后工资百倍就是改变命运,读书后工资还不如自己高就是读书无用。殊不知,读书是武装大脑、促进思考、改变认知的。至于工资,与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与认知有必然的联系。

之所以,我对这部纪录片会有感想。因为我自己也是来自山西的农村,自己也走过类似的弯路,而周围的环境与片中父亲韩培印一般无二。而后来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其实没有地域区别无论城市农村,与韩培印韩胜利父子没有认知提升与改变的人太多了。这个世界上十年二十年没有任何认知提升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基本在二三十岁的认知一直到老都没有什么改变与提升,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当不会思考,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当下看再多的短视频,不会有任何思考,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主动思考,书是引导思考的导师。引导学生从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提升自我认知,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考试做题,只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会听话做笔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思考,才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起点。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唯有认知的提升才能改变命运。

我想通俗意义的改变命运即是身份从农民、工人、打工普通家庭的出身当到了局长、教授、公司老总,收入由普通人的三万五万到年入百万。资产按照当下财富自由千万标准。按照最新千万资产标准中国206万户,占比不足1%,如果三四线城市以下占比更低,万分之一的概率。而要从几万几十万达到千万以上,恐怕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无论通过那种方式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迁,在我们周围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极少数人。而寄希望于读书改变命运,本身这种想法就不太现实。

但我所理解的改变命运地位收入与资产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不局限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自我启发自我思考依靠自己的读书见识与经历给自己开启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新世界建立了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依靠自我能力在某个领域取得合法稳定的收入即认知改变命运

对我来说,自认为是读书启发我思考,认知改变了我的命运。对于普通农民家庭,不是读大学,我没有机会走出家乡走过国内很多城市。不是读书,自己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自我提升认知。现在过着家乡的家人朋友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快乐幸福生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走了很多弯路错路,我都不后悔,最后悔的是自己读书太少思考太少,使自己错过了一些人生的机遇。

其实,这个世界绝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都是碌碌无为、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生老病死,对于个人而言,命运不是最重要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无疾而终就是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比所谓改变命运要更难,但却是每个人可以争取的人生目标。

 4 ) 父亲的本子

奋进、诚恳、憨厚、慈祥、浪漫是我对影片《父亲》的印象,他似乎凝结了许多中国父亲的影子,片子如同韩赔印一样朴实、诚恳,却如同眼睛一样,带着我们走入了这个年过半百在西安打工的老汉的生活。

影片以主人公韩赔印的小小的本子贯穿全片,也是我看来这整部片子最为精彩的符号。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账薄,也有人说这是老汉的日记本、诗集,但不管他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本子承载的是无疑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希望。从老汉略显歪斜的字体中似乎依稀保留着经历红色年代洗礼而特有的浪漫情结,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却是父亲的精神支柱。从父亲的话语里,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位伟大而无私的父亲动容。

也许,本子中的数字记录的是父亲的辛酸史,本来可以在家里享受晚年生活,却为了供儿子读书借钱终日在工地忙碌,只为了向人借上20块钱点头哈腰,紧衣缩食每月之花一百多块钱。而支撑这一切的只是一个父亲望子成龙的简单梦想,希望在2013年左右也就是他60岁左右的时候全家去一趟北京,希望读完大学的儿子可以胜利有出息,不用打工,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儿子的骄傲就是他的骄傲,父亲似乎从未犹豫的供了儿子一年又一年,花了十多万,却依然满脸笑容。

但或许,所有的梦想在现实当中都可能被敲击的支离破碎,父亲韩赔印的梦想终究归于梦想,残酷的说是化为了泡影。对于儿子韩胜利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在他的身子上我有些动摇,我不知道父亲倾入的10多万是否有意义。他内向、有些木讷、迷茫甚至后期的消极,丝毫没有父亲的理想主义。但当我用这样的形容词描述胜利的时候,我动摇了,我在想这样是否会有些残忍,因为我没有权利评价一个出身苦寒的孩子。我动摇了,当我看到他在校园里捡拾塑料瓶维持生计,看到他在招聘会迷茫的一言不发。我动摇了,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如果让我一个月只花200元的生活费我还会这样指责他的不是吗?我不知道,我看着他在毕业时候做的采访,在现实的逼迫下他甚至想去当保安、服务员,在他空洞的眼神里我没有看到如同他父亲一般的激情和理想。我感到悲哀,我不知道最终在青海西宁一个县城里工作每月只能赚上600元的韩胜利会有怎样的想法,尤其当他看到了父亲的小本子之后。

我感到悲哀,尤其是当影片结尾之时父亲的一席话,老爷子说自己还能活20年,他说以前认为人生是漫长而曲折的,现在却知道,依然是曲折,漫长却变成了短暂。他没有指望儿子把借的钱还上,每天依然在西安城打工,做苦力,我不知道他怎样看待儿子每月都不及自己征的微薄工资,但从他的眼神中我没有看到抱怨,我想这或许就是父爱吧,无私,不求回报。

影片到这里我却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读完4年大学的本科生竟然每月只赚600元要用15年的时间来还钱,这是否正常。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在接触到城市文明之后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期望又会有怎样的转变,我的问题并非凭空而发。社会的不公平公平在教育上愈发显现并逐渐拉大,我看到的是无数如同韩赔印和韩胜利父子的故事。我曾看过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源占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高额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家庭动摇,大学扩招造成的教育水平缩水导致农村毕业生就业困难,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贫寒大学生在就业中过程中愈发被动,而被逐渐拉大的城乡教育水平更是从源头让许多农村学生中途放弃学业走上打工大潮。

文革之后,读书无用论背批判,中国人内心中的读书仕途之路背重换,事实上,每当农村地区出了大学生,到几天也会是村里的大喜事。但就在近年来,弃考现象在一些省份凸显,家长攻读4年后的农村孩子并未前程似锦,事实上又要重新接受城市人的另眼相看,在自尊心被打击之后,他们难以启齿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告诉父母,在就业状况令人堪忧的今天,没有背景非重点高校的农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担忧,但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家庭的希望,承担着借债读书的压力,他们无法收拾行李回家,却同样无法在城市里生存。有的成为了蚁族,在城市里面前维持着生计,而供养他们读书的父母因读书而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想不通为何供着孩子读书的钱为何打了水漂,他们不明白为何孩子读书之后甚至没有但年连中学都没有读完出去打工的孩子出席。漂泊在异乡的大学生们没法和乡里乡亲交代,他们没法和父母交代,他们也同样不知道怎样和自己交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当高投入下接收高等教育之后的农村大学生面对的竟是这样惨淡的结局我们不仅要发问,这样的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想到去年在宁夏支教的时候那些孩子们简单而纯真的梦想的时候,我真的害怕有一天他们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害怕当有一天,他们变得麻木抱怨失去梦想。

也许,《父亲》这部片子承载的是一个伟大的父爱所要面对的无奈的现实,但如何谓之无奈,当韩赔印晚年看到那个本子的时候又会有着怎样的感慨呢?

我不知道,终于沉默。

 5 ) 从柴静视角看《父亲》

阅读柴静的看见我得到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了解事实之前不要对采访者带有偏见。但是在这个名为《勇敢的父亲》的纪录片里。我却隐约觉得摄影者对韩胜利的提问不够主观。“你觉得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干这些你爸能接受吗?”我可以理解摄影者对韩胜利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情。但他应该传递的是事实,而不是一种情绪。 韩胜利,他的名字包含着父母对他热切的期盼,父亲粗糙的手,朴素至极的衣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抛下颜面,一人一人的问着,娃要读书,借点钱。在简陋的出租屋里,韩赔印拿着那破旧的蓝色小本一字一句地念着,欠人的钱,娃儿读书的花费,对儿子成才的期盼。都那么真实,镜头里韩胜利却一脸的平静,可以说是早已熟悉这样场面。但是,在父亲将这样家贫的事实直白地剖析在他面前,我却隐约的感知到,他其实有一个逃避现实的心。在临近毕业,找到一个好工作是韩赔印和韩胜利相同的渴望。天台上,韩胜利说自己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去做导购,服务员。如果父亲不接受那也没有办法,他说:“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可现实是怎样的呢?韩赔印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负债累累为的就是韩胜利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不用像他一样在工地上风吹日晒,磋磨岁月。可现实是,韩胜利他毕业找到的工作甚至比他的父亲挣得还少。韩胜利觉得通讯专业的已经饱和,找的工作都不太和自己的心意,可现实是,他若是大胆些勇敢些有魄力些他也是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的。每个人都对现实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无可厚非。但却不应该把自己理解的现实移植在别人的身上。韩胜利是多面的。他内向却可以在校园里捡垃圾,他妥协于现实但说到那个别人介绍未谋面的女孩子他在镜头面前露出了羞涩的微笑。他知道父亲为了他的学费日夜奔劳,可对自己没有其他同学拥有的电脑,手机也感觉到落差。人是多面的,我可以给韩胜利贴上一个可恨的标签,但我不愿意。他了解自己的缺点,内向,话不多。可是在招聘会上却又依旧内向,不主动的去寻找机会。他是可恨的因为父亲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却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对于韩胜利的父亲韩赔印来说,我不认为他会认为自己的儿子可恨。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情绪的词语,对于我一个旁观者来说,我愿意倾听和了解,却不想带有成见。

 6 ) “困难模式”下的教育

       每一个纪录片导演最爱的国家一定都是中国。“困难模式”下的生活一定有非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值得记录。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比如当你投胎到中国的时候,附加礼包就是自动选择在“困难模式”下生存。
        老韩难以接受胜利在念完大学之后工资甚至比他在西安打工挣的钱还少的唯一原因就是胜利在念书过程中的培养成本——学费、生活费等等,要知道胜利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把牛和粮食卖了都不够他的学费,他要打工都被老韩拦住了。大一,胜利花了一万多;大二、大三都是九千多;大四。胜利没算。念了这么多年的书,从小到大花了家里十几万,但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六百块,胜利说他要挣出家里给他花的这一大笔钱,以现状来看,需要十五到二十年。
       这么大的落差,你永远不要指望会有人能接受的了,尤其是像老韩这样的人,出了一辈子苦力,他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儿子作为一个“读书人”,挣钱比自己还少。他不是说了么,他还以为念完大学,儿子将来会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谁会想到还要下野外。
       或许有人会说,胜利的现状,他内向的性格要负很大的责任——他去参加招聘会,两个小时一句话都没说。但是要想一下,他平日还要去捡废品换生活费,在这种条件下,他怎么可能会外向?
       “困难模式”下的所谓高等教育的现状就是:官员们轻飘飘的一句话,精英式教育就要向大众式教育,但是收费永远都停留在精英教育水平,死活不可能降到大众教育收费水平。
       老韩在胜利毕业的时候,跟工友蹲在马路边等雇主的时候说:“胜利今年毕业么,要分配……”之后的话记不得了,我就记住了一个词儿:分配。现在看来,这是个离着大学生无比遥远的词。
       我家老爷子去年曾经跟我说:我当年上大学,开学带着一百去,放假带着一百回来——还是那张一百,家里就这一张。不仅如此,过年还能往家里带回来几张粮票。他都是把学校发的细粮粮票换成粗粮粮票吃饭,然后省下来的细粮粮票就可以拿回家过年用了。老爷子他们那时候的培养成本低,所以他毕业的时候,分配的工作挣的钱不如邻居家他小时候的朋友下海打渔赚得多,爷爷也能接受。要是放在现在,我觉得爷爷也会像电影中的老韩一样。
       老韩在胜利快毕业的时候,还想在2013年自己60岁的时候,带着家人去北京玩一下。可是现实很残酷,残酷到他难以接受。
       官员们忙着让所有高校扩招的时候,是不会想到胜利所学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如此的凄惨。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知道的,而且我觉得他们就是知道。但是,有个电影说的是类似的情况:《监守自盗》。
       前几天看211和985的高校不再增加了。似乎是好的。至少不用让很多孩子在以上学校念书的类似于老韩的父亲,难以承受四年之后的落差。
       “爸想在2013年左右,也就是爸60岁左右的时候,带着全家去北京玩一下,那时候我们都有钱了,好好玩一下。”老韩写在胜利毕业前。

 7 ) 儿子视觉下

我觉得儿子才是不容易的那一位,一般的人养育子女是应该期待子女过的更好吧,但是我体会到的是这个家庭对于儿子赶紧赚钱的压力,相对来说家庭在父亲的努力下应该不会饿到,但是看似乐观的父亲把经济的压力日复一日不断的说给他听,他可能更多的体会到钱的压力思考生活费的问题,而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不能真正的去和同学交往,学不会一些交往的礼仪和技巧,也很少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大环境的问题也是这个家庭的问题,他们对于面子的看重远远大于儿子的看重,不会为儿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而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四处宣扬,在儿子找不到工作的时候默不作声像周围人一样的指责,还加上对儿子找不到工作的羞耻感。想来自己想法也有些朱门酒肉了,当时的日子,所有的人都被重压压的想不到更多。只是希望片中的儿子,有一日可以走出封闭的内心,除了无能为力的生活,还能体会到更多的人生快乐。

 短评

情真意切

4分钟前
  • eatingPei
  • 力荐

最后一段话

6分钟前
  • 鸭梨
  • 推荐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11分钟前
  • TuDamian
  • 推荐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14分钟前
  • mOco
  • 还行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16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

21分钟前
  • frontboy
  • 力荐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2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27分钟前
  • smileeyes
  • 力荐

哭了!!!

30分钟前
  • 怎会
  • 力荐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33分钟前
  • 说电影的二凡
  • 力荐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37分钟前
  • 维诺
  • 力荐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41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46分钟前
  • 裸踝
  • 推荐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

51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54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5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1小时前
  • 奥蒂安斯
  • 推荐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

1小时前
  • BinSanity
  • 力荐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1小时前
  • 乔大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