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如海

战争片法国 / 比利时2004

主演:朱莉·德拉姆,米歇尔·加拉布吕,托马斯·儒阿特,玛丽·布奈尔,Timothée,Ferrand,Jean-Baptiste,Puech,Jorg,Schnass,Jorn,Cambreleng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播放地址

 剧照

沉静如海 剧照 NO.1沉静如海 剧照 NO.2沉静如海 剧照 NO.3沉静如海 剧照 NO.4沉静如海 剧照 NO.5沉静如海 剧照 NO.6沉静如海 剧照 NO.13沉静如海 剧照 NO.14沉静如海 剧照 NO.15沉静如海 剧照 NO.16沉静如海 剧照 NO.17沉静如海 剧照 NO.18沉静如海 剧照 NO.19沉静如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41

详细剧情

法国人André(迈克尔·加拉布鲁 Michel Galabru 饰)和她的孙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Werner(托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饰)的起居室。他们对这个敌方的军官一直保持着一种冷漠,尤其是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问好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军官在多日的相处后,竟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Jeanne也在积极的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们离别的时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话,她和他说的第一句话,... (展开全部)   法国人André(迈克尔·加拉布鲁 Michel Galabru 饰)和她的孙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Werner(托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饰)的起居室。他们对这个敌方的军官一直保持着一种冷漠,尤其是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问好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军官在多日的相处后,竟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Jeanne也在积极的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们离别的时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话,她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

 长篇影评

 1 ) 海的两种沉默……

49年版的被翻译成《海的沉默》,04年版则变成《沉静如海》,看似迥异,但细想想二者恰巧各代表了这个剧本的两面基调。

大海,可以是沉寂而凝重的。它冷漠,严峻,对任何人都缄默无言……一如片中祖孙二人,对纳粹军官的沉默——你可以理解成他们对对方的排斥,有关于爱国有关于尊严,他们用沉默来向德国军官表达着他们的不满。

然而大海又会有宁静而安详的时候,那时它则是一种包容,一种无声的体贴。当德国军官自言自语他的童年经历,长篇大论他对文学和音乐的理解,坐在钢琴前弹着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当他的良知在德国铁的意志前发生动摇的时候,祖父和孙女总是那样作为一个倾听者存在着。有时冷漠,也是一种温柔。

我在观影时思考过,如果此时祖孙俩打破沉默,结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或许,德国军官会被二人感化?这是好莱坞的桥段,大家自行想象……又或者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又成了某些文艺题材最喜欢拍的东西。
一切就都俗了,所以女主人公无须对军官开口,老人家也不必,静静等待结尾处的那句“adieu”升华一切吧……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要走上不同的道路。

德国军官说,他佩服爱国的人。
当他认识到祖孙沉默的坚持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做支撑,他说,他也会坚持他信奉的道路。
因为,他们本就是不同的人。

49年版和04年版,分别反映了这个故事的两个侧面,就像人本身很复杂一样,故事也并不是单纯的。
49年版没有过多的背景陈述,所有的力度都留给了祖孙的神情和动作表演,以及军官一次又一次的个人独白。这是49年版的精彩之处,因为全片就是拼演技,祖孙两人唯一对军官的一句台词就是那声“adieu”,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即使全片用的是祖父(旧版里是叔叔和侄女的关系)视角的旁白,但表演方面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04年版则着重刻画时代背景,在军官不在场的时候,祖孙两人并不是一语不发的,其中还加入了民间抵抗组织的桥段。除了女孩的“adieu”,还给祖父加了一句“请进,先生”。当然,这也是有特点的,给片子增加了比49年更多的温情。

49年版在开篇处用字幕表明:此片并不是为了缓和法德矛盾。
我一般看到这种说明,就总会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04年版更彻底一些,它看起来更像是爱情片——我看到结尾居然觉得没什么大的违和感,德国军官很帅,女孩子很漂亮。在说再见的时候,女孩子哭了,军官离去时仍旧是个绅士,她的初恋一去不返。
我承认这部电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不禁想象起军官是不是死在了俄国战场,而女孩子仍旧在心底深处珍藏着这段发黄的感情故事。

如果一定要说我对这部电影的不满之处,我觉得导演没有必要一定让女孩子走上自由法国运动之路……难道这种片子,就一定要走一个极正确的结尾吗?我宁愿看她仍旧弹着钢琴,甚至心里什么都不想,专心抚养那个烈士的遗孤长大成人……这或许更能代表战争中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

PS:
49版的侧面刻画也很成功,比如德国军官走进酒馆之前,里面的人欢声笑语,他进去要买盒火柴,老板娘那冷漠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然后之前谈笑的人们瞬间沉默下来……那确实是一部高质量的片子。

 2 ) 德意志的又一行泪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看过电影《沉静如海》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大爱,而是窒息。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桥》《瓦尔特》这类影片的血肉厮杀。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默默无语的法国姑娘,潺潺的琴声倾诉了一段如海一般深沉的爱恋。多么美的爱情,法国乡间的温润也无法阻止战争烈火对这段爱情的炙烤,分别时的一句再见,既是告白又是倾诉。两颗互相倾慕的心就这样被战火分割成为命运的祭品最终淹没在那硝烟弥漫的回忆里。

佳偶天成也敌不过法德百年世仇。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必然有警醒和反思。

看过电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是我国的留德学者朱维毅的作品,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德国老兵的一些寻访,听他们谈谈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看完电影,我为这段爱情的终结叹息,甚至出现了幻觉,觉得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一位德国老兵在朱博士面前坐下来开始讲述道:我叫维尔纳,我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爱好音乐并学习作曲,因为家族传统而参军。1941年我晋升上尉并被派往法国,被安排在一户法国人家里,房东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孙女。我去那天,那个女孩在弹一首巴赫的曲子,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我循着乐声走进了客厅,看到了那个女孩……遗憾的是,我去重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是我的幻觉,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部电影的魔力。

下面我就结合电影和这本书品味一下这段爱情和这段历史

影片中的故事从1941年开始,那时的法国已然沦陷,虽然由贝当担任首脑的维希政府保有着五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但那时的法兰西早已笼罩在德意志的阴影之下,再也没有一战中对德国作战时血战到底的气势和凡尔赛会议上全面打压德国的颐指气使。那么德国是如何从一战之后几近崩溃的边缘实现逆袭的呢?书中那些老兵回忆到,希特勒上台后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德国经济和民族自尊心以便换取德国人民的效忠,并卓有成效,德国人民又有面包了并且不再自卑。希特勒成功掌权并在德国民众的踊跃支持下扩军备战。于是入侵莱茵兰,鲸吞苏台德便顺理成章了。

1940年5月,德军取道阿登山区成功绕过马奇诺防线,闪电般的拿下法国。根据书中老兵们的回忆,法国不像苏联那样落后,立体化的交通非常便利,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德军装甲师无人能档。从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来,法国地势平坦,非常适合汽车坦克穿行,所以德国兵车能够连夜不间断的调兵,引起老板的愤怒。

当时的德国兵大体分为两类:国防军和党卫军,德国军人普遍着灰色军装,但党卫军有时会着黑色军装,因为他们作战能力更强更加精锐,所以有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权。党卫军有几只威名遐迩或者说声名狼藉的部队。警卫旗队师,骷髅师,帝国师,维京师。党卫军心狠手辣,实施屠杀,纵火等暴行时都一马当先。书中也有一些党卫军老兵受访,他们的悔恨通常更甚,战争期间和战后的经历也更悲惨,有一位老兵回忆在美军占领他住的疗养院时他去除了自己身上特有的党卫军血型纹身才没受到美军的特别“优待”。除了黑衣和纹身,党卫军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双SS的标志,被设计成两道闪电。影片中男主身着灰色军装并没有双闪标志,是典型的国防军。男主的人设也不太可能是党卫军军官,否则影片就失去反战的立场,观众也难以接受。

关于德军和占领区人民的关系。德军对于占领区人民自然不会赶尽杀绝,相反他们甚至和有些占领区的民众相处非常融洽。一位进驻乌克兰的老兵回忆他在战争期间曾经住在一位乌克兰的娜斯佳大姐家里,由于乌克兰民众普遍不满苏联政府对他们的统治和掠夺,所以情感上更加偏向德军,这点同芬兰很相似,那位大姐与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帮这些德国兵做饭洗衣服,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那个老兵和他的战友不仅不会冒犯她们,还会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者帮小姑娘补习功课。他们后来继续向苏联纵深挺进,后来战败撤回,又遇到娜斯佳大姐。但她此时精神恍惚,因为党卫军执行所谓的焦土政策,烧了她的家,女儿也在混乱中丢失。她呆呆的望着这个德国兵,麻木的念叨着:“德国兵坏”这个老兵当时羞愧的转身离去,时隔多年回忆起来依然痛哭流涕。所以片中男主对女孩和她的祖父流露出的感情,同情甚至尊敬和爱慕并非凭空捏造。普通德国士兵在被占领区人民面前并不个个都是刽子手。

在看电影时,我对德国军官对于少女秋毫无犯十分敬佩,海滩捡鱼还是圣诞夜的两段情节多少体现了德军的军纪严明。如果完全不看简介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猜测海滩上他们会牵手,圣诞夜他们会偷尝禁果。有一个镜头是上尉在壁炉前烤火独白时回头不小心看到了少女的纤纤细腿,少女本能的捂紧了自己的裙子,上尉则尴尬的回头。这个情节除了凸显男主的绅士形象外,也多少表现了对德国人军纪的认同。

关于对待占领区妇女的问题上,书中援引的一份二战各国军纪调查。英国士兵展现出了他们的绅士风度,性犯罪率在各国军队中最低。除了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之外 ,其他主要参战国保持了军人的基本素质,德国士兵的表现较好,同样是侵略者他们的性犯罪率确是偏低的。而他们的盟友日本,真叫人无语,我想除了政府的行为,士兵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也是这个国家能在战后受到多少原谅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和士兵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谅解。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优越种族主义思想让他们不屑于与外族女子发生性行为。但是在影片中显然德国军人的纪律和操守得到了充分的赞扬。

关于影片的结局,充分表达了反战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是宝贵的,但是这一切被战争轻易打破了。一句永别今生无悔,这恰恰是最大悲剧所在。虽然没有战争他们不可能相遇,但一定有很多观众像我一样希望在那时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但是军官的离开和少女摆出的天竺葵却残酷的撕碎了我们的期望,沉静如海的爱情最终沉入了充满硝烟和鲜血的战争之海中,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作为一个德棍,我对战争和德军的罪行是有充分认识的,我尊重欣赏这样一支军队。但是也看过很多《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浪潮》《说故事的人》《偷书贼》等这些电影和书籍,我对战争永远是痛恨的。那些参与过二战的德军士兵们他们非常不幸的生在了独裁者统治的时代,它们被迫效力于独裁者,背负着永远难以洗脱的罪名活着并长眠。愿世间永远不要有战争。

 3 ) 我们最终还是不能选择相爱

“告诉我,你喜欢钢琴吗?” “喜欢。” “喜欢?不会是喜欢和小伙伴们出去踢足球吧?” “我又没法选择。” 我又没法选择。 影片的一开头,小男孩就说出了全片自始至终最想说的那一句——我没有选择。 Jeanne没法选,她生来就是法兰西的女儿,生来就要爱自己的祖国,生来就要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夺去双亲,一次次地受辱,她生来就要抗争到底,生来就绝不会有一丝屈从。Werner没法选,他生来就要做一个他从不想做的军人,生来就要为德意志效力,就要对元帅忠诚,就要全力以赴地尽他根本不能认同的责任,他生来就要随着千万人一起践踏上他深爱着的法兰西的土地。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个厚厚的方块,再努力想凿穿也是枉然。命运的黑手常在其中出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这样写,而在这个真实的无尽的悲惨世界里,命运也依然是这样出现的。 命中注定Jeanne和Werner要在仇恨中相遇,从来没给过第二个选择。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不会来这儿。” Werner面对初见的恨意彻骨的祖孙二人,如此彬彬有礼地道歉。然而没有人领情,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曾经有过选择的机会。 就像不得不选择这么在仇恨中相遇一样,他们也不得不选择爱。 而爱是无罪的。 丘比特的小弓一张金箭就即刻命中,他双眼被白布蒙起,怎么能看见国籍,怎么能看见民族,怎么能看见战争呢?爱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 爱是无罪的。因为音乐是无罪的,文学是无罪的。因为艺术是无罪的。 虽然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是德国人,虽然巴尔扎克、莫里哀和雨果是法国人,但是法国姑娘的手可以弹奏出最美的巴赫平均律,德国人的双眼也可以最温柔地欣赏《人间喜剧》。 在最和平的艺术的世界里、在最美丽的爱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被蒙上了双眼的丘比特,都会变成永恒追随着阿波罗的缪斯,不辨美丑情,不识人间事。 当Werner的手颤抖着慢慢伸进沙发和她肩膀的缝隙,而Jeanne颤抖着含泪没有回头,从那一刻起什么都明了了——他们明明相爱,却彼此深知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几乎去做的选择。 战争还在进行,抵抗运动还在继续,战场上和战场下的人都还在不断地死去,犹太家庭连夜奔逃不知何处去,邻家把儿子的性命都已托付。 那一颗炸弹在无意中的被发现成了逼迫做出选择的最后通牒。情人的性命千钧一发,是救,还是不救?同胞的努力在此一役,是帮,还是不帮?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一段微微抖动着的镜头,跟随在Werner身后一路快走至Jeanne熬缩了一宿的门前。在门开的最后一秒钟钢琴声几乎是极度痛苦而热烈地响起,那一段音乐里只有爱情。 我们相爱吗?是的。 但我们可以吗? 海边的渔网慢慢被拉出水面,巨大的网里只蹦着几条小得可怜的鱼儿,船夫说,今天真不错。先生劳驾请问猪血肠是白的还是黑的?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 最终我们还是没有选择相爱。 一盆天竺葵被搬进搬出,今天的菜汤一定好喝因为难得加了肥肉。一封家书里留着什么温度的笔触?一条围巾里藏着什么感觉的味道?日复一日的晚安到底说给谁听,你又为什么要在炉火前回忆起故乡往事。 一辆汽车跟着你的步伐你却始终沉默,紧闭的琴盖也像是故意不为我打开。跟你学钢琴的孩子们是有都么幸运,而我连你的一句话都不曾听见。 最终我们还是不能选择相爱。 Adieu. Adieu. 剩下的一切,沉静如海。

 4 ) 哭不出的痛

  已有很久没有遇上让我觉得心堵得慌的影片了。10年前,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或许可以算一个。无奈那时只是个10岁的孩童,不懂得爱情,亦不了解人生。只不过,看到死了那么多人,包括那个帅气的男主角,知道这是场悲剧,于是,便哭了。
  而现在,这一部,大概已经被无数充斥着情色惊险刺激的大片所湮没的影片又一次做到了。或许应该说,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做到。
  知道这部影片,是06年,中法文化交流年。CCTV-6曾播过,碰巧父亲看了,颇有感触,便讲与我听,但由于忘了片名,我始终没有获得观赏这部影片的荣幸。幸然,在08年1月,时隔近两年後这个干冷的冬天,我猛然想起这个未完成的遗憾,便上网查询。多费周折,终于在MSN中国电影频道的帮助下,找到了这部我心仪已久的影片。
  沉静如海,法国,2004.
  没有什么特技,大场面,也没有什么紧凑悬念的剧情。男女主角都不算那种惊艳的类型,却一致地拥有一袭与众不同的不凡气质。
  爱极了男主角那一身挺拔帅气的军装。若不是Nazi,若不是法西斯,若不是侵略者,我甚至想大声说---德国军人是一群我所见过的最英武最帅气的男人。高大的身材,宽阔的肩膀,一张张年轻而英气十足的脸庞。然而,我不敢抬头说我喜欢。即便他们只是一群受人蛊惑的少年,甚至是被迫走上战场,像男主角,可侵略者还是侵略者。我必须正视正义邪恶,是非黑白。
  或许这也是女主角爱,却不能爱的原因之一。
  男主角高大帅气,彬彬有礼。出生于名门贵族的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是个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女主角美丽善良,坚强独立,她爱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是个充满灵气的精灵。他和她,是简和宾利?是达西和伊丽莎白?但男主角那一身笔挺的军装和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却生生地隔断了他和她所有可能的未来。他是个侵略者,她是被侵略国的人。简简单单,仅此而已。
  面对他的问候和心灵表白,她和爷爷以沉默来维护来最后的尊严。可心与心的距离,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拉开?
  无法拉开,反而日益贴近。晚上,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期待他回来,期待他的问候和短短几句独白,圣诞之夜,她换上华丽的盛装,却选择独自留在家里。理智让她早早地做出了选择,心灵却期待着一次本真的顺应。
  他打开琴盖,弹起了他和她最爱的巴赫。她明显地醉了,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与心灵的共鸣中。音乐终了,她像是被惊醒---此时,内心一定在激烈碰撞吧。身后的他,没有去扰乱那一池的波光,一句浅浅的“祝你圣诞快乐”,他转身离去。她心灵的悸动,他何尝不知?他何尝又不是?只是他明白,他已是这个他所热爱国家的敌人,他已无权要求更多。
  她溜进临时属于他的房间。那房间,那围巾,那张床,那封信,无一不弥漫着他的气息--陌生?熟悉?却一定是温暖的。
  他觉察了,想说些什么,想表达什么,却终究无法出口。从她用那激烈飞快的旋律救他一命到最后的永别,他再也没有试图去表现什么。只是她对视的眼神,由开始的冷漠抗拒到最后的惆怅无奈依依不舍,或许已经告诉了他答案。
  不顾一切地,她弹起了巴赫;不顾一切地,她流着泪冲到了他的车前---我是个还没有爱情的人,我不敢妄测,如果我是她,我能不能克制自己在永别前仅仅只道一声“再见”。身处和平年代,没有被Nazi奴役过的我不敢替她抉择---因为她已做出了选择---最好的选择。
  久久的沉默之后,一句再见,千言万语。
  他和她,没有一个在我们的眼前倒下。然而,他们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却预示了他们的未来。1942年的俄国,西伯利亚大地上阿修罗在嚎叫;看似平静的法国小镇,抵抗组织与Nazi的斗争,还在继续。他和她,都将在战争的铁与血中消逝不见。
  惟有心与心曾经的碰撞,将在1941年冬夜永恒。


另:我看过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我不想为Nazi残害犹太人的行为辩解什么。Nazi军人们是罪人,他们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然而,他们只是罪人。比起在亚洲大地上烧杀抢掠,处处三光,见到女性无论老幼就轮奸的禽兽来说,他们还是人。说那群东西是禽兽,实际是对禽兽的侮辱。
  勃兰特已经跪下了。而那群东西到今天还在嚣张地叫嚣。
  我不知道这样的影片能不能代表法国的原谅。但至少,在亚洲大地上重生的我们无法拍出这样的影片,因为我们不能原谅。
  

 5 ) 人如海般沉静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电影了。
整部电影一如其名,沉静。临海的乡村小镇,充满古典意味的田园气息,即便是战争,如此沉重的主题,也融入到它缓慢安宁的生活节奏里。战争不仅可以处理成血腥与暴力,它同样可以呈现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相处时的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放在这样安谧干净的乡村,最为合适。它的世界是封闭的,自足的,同时在面对外来干涉时,也是脆弱的。它不会采取瞬间爆发的行动,但是它会慢慢地转变,在拒绝与接受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达到相互渗透。
正如同女孩的选择。她的对抗是充满尊严的,她的爱也是真挚的。她对抗的是身穿军服的他,作为入侵者的他;她爱的是怀疑战争的他,迷恋音乐的他。可是,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而对于这一点,他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他清楚他们之间的界限。他忠实地守住它。所以,他们所有的情感交流只用目光。完全没有语言精神世界。不,应该说,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整个影片,他和她之间,都是他在说。可是,他所有的话她都铭记。
男子和女子的目光里都透着一种压抑感。一个深情且专注,一个矜持且纯真。精彩处便是最后,男子来告别。男子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女孩。镜头先是给男子,然后转向女孩,一步步地推进,先是惊愕,接着泪水就慢慢盈眶,然后从脸上淌下来。这种表情一直持续,直到男子离开房屋。等女孩追到门外,她已经是啜泣。至此,在整个影片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情感,终于全部释放出来。
战争是人需要面对的众多障碍中的一种。外在的世界如此狰狞残酷,内在的世界如此干净无邪,在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的可能性之下,导演并没有把它处理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感觉,而是把外在的残酷内化为人物内心的一种压抑感,在抗拒与渴望之间,一次次被迫做出艰难的决定。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那些障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得不做出那样的决定。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很难说清。类似的影片也许还可以加上《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相比之下,我更亲近这部影片里人物的选择。毕竟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要去承担,不止爱情。而一旦选择了把它放在心里,你会发现,它的光芒永不退却。

 6 ) 爱情生于无言

爱情生于无言。

很多东西谈上去,都有个先天,后天;个人,环境;传承,学习的维度。其实我猜,情愫的产生,真的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只是站在对立面上,这份坚持因为阻力而变得更为珍贵。很多电影都谈论这种在不同立场上男女如何协调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和焦仲卿,对抗不了的是家庭,他们的选择是纯情派的代表。放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却绝不能想这种结局,似乎国家层面比家庭大很多,于是牵涉到一个道德在里面。大环境下,个人的位置被放的极低微。国家甚至能驾驭生命,个人的爱情又怎好摆上台面?这两天温习了许多港片,里头有一部《白发魔女》,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虽似极为不妥,却也有可比较之处。《白》的背景是清末明初,汉人和外族的冲突。情爱的产生,无非是,初见,某一瞬间的吸引,有条件的培养,语言或眼神的交流。然后就独自沉迷。不是每个现实都有武侠片的江湖气息,同样是生死离别,一眼万年,一句再见却难以开口。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情爱好像是一串梦,梦醒了一切是空。但为了这场梦,我愿意。不是不能全身而退,只是不愿,不愿抽身。今日一别,再无明日。此刻情怀,再无其他。为了暗夜灯火前的喃喃细语,为了清冷海边的欲言又止,从来无语,却是万言。

一句再见,述尽了万千青丝,也挥别了昨日的绵绵。现实中的人们,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前行,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学习,该搞地下活动的继续。毕竟,江湖不再,谁也无法在寒峭苦等十年,谁亦无法一夜白头。只是夜深,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又想起我。

 短评

军官的出场,音乐,腿特写。过肩镜的构图。镜子的利用。军官谈到海时,利用shallow space让两人的脸看上去那么近--心灵的接近。少女的啜泣用窗纱与摄像机隔开,真是含蓄。

3分钟前
  • paracelsus
  • 力荐

这个片儿优缺点都太明显了。一方面它在剧作架构上是那么地玛丽苏那么地套路让人觉得真是俗到尘埃里,另一方面在整体格调上又是法国电影中极少见的具有东方气质的例证,节制、含蓄、舒缓、哀愁,发乎情止乎礼。泪流满面的“再见”是女主角对军官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借战争的壳讲爱情,聪明却也难免粗浅。

5分钟前
  • 未亚
  • 推荐

非常干净的一部二战背景下的小制作爱情片。男主很有些法鲨和伊万的综合体,特别是戴着军帽时,我承认起码有两星都是为男主的帅。此生遇到相知之人,钢琴音中那一眼,何其幸运;战争让你我相遇,却也注定永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同你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永别了

9分钟前
  • 推荐

你是绅士,你是淑女.你们沉默不语,毫无声息,却含情脉脉,咫尺相望.战争面前,爱情如此无力,最后却是终了那句再见.连一个拥抱都是奢侈.

13分钟前
  • 娇滴滴滴梨二花
  • 力荐

人们用两种方式打破国界,时而用战争,时而用爱情。

1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女孩从头到尾没有对他说过一句话,除了离别时的一句”再见“!这种默默无语的爱反而是最具杀伤力的!哎,我的心已经揪成一团了!!!

22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我总觉得《沉静如海》是《钢琴师》的前传。

23分钟前
  • 三四
  • 推荐

军官在弹奏bach的平律时可以看到两个人对彼此感情上细微的变化,当女孩为了留住军官救其命弹奏钢琴时及最后说出adieu的时候,可以看到两个人复杂的感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而起。有头无尾的爱情这样的结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当回忆时总会想起那段美妙纯净的乐章。

2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全剧没有任何的对白,却不觉得沉闷。最后女孩子弹钢琴那一幕,他们的眼神交流最让我动容。

27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静中蕴含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好的电影敢于让故事戛然而止,要留下美好的余味绵绵,铺陈的功夫真不简单~不愧是法国片,大历史与小人物浑然一体,钢琴配乐与情感水乳交融。

30分钟前
  • enemy
  • 力荐

最受不了这种沉默却汹涌的爱情

32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将是多么登对的恋人;可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又怎么会有遇见的可能?命运没有给过他们半点机会,惟有让千言万语化作沉静如海的钢琴声。欧洲文艺版“色戒”。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说版完成时二战还未结束

3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如果发生在国内:村妇恋上多情鬼子,这是要毁三观呐!

42分钟前
  • PaPu
  • 力荐

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44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含蓄的极致就是闷骚,闷骚的极致是深情,深情的极致是遗憾。

49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一生只有一句:再见!

51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海洋的包容,海藻的缠绵,暗礁的迷茫,adieu的意思是永别

53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一段钢琴,一句话,两股暗涌,以及表面沉静。

58分钟前
  • shu
  • 力荐

“我很高兴,遇到的是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默默无语的女孩。”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沉静如海。最后那盆天竺花或许只是代表她希望这样可以能够获悉有关他的些许消息。★★★★

60分钟前
  • Q。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