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少年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基尔·约翰逊,刘冰,扎克·穆利根

导演:刘冰

 剧照

滑板少年 剧照 NO.1滑板少年 剧照 NO.2滑板少年 剧照 NO.3滑板少年 剧照 NO.4滑板少年 剧照 NO.5滑板少年 剧照 NO.6滑板少年 剧照 NO.13滑板少年 剧照 NO.14滑板少年 剧照 NO.15滑板少年 剧照 NO.16滑板少年 剧照 NO.17滑板少年 剧照 NO.18滑板少年 剧照 NO.19滑板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8

详细剧情

  导演刘冰将镜头对准了从小与自己一起玩滑板的好友们。年纪最大的Zack初为人父,新生儿的降临似乎让Zack一夜之间长大,但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与家庭矛盾也让他接近崩溃。Keira刚刚成年,初入社会的他充满迷茫,纪录片的拍摄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与家庭,以及周遭一切的契机。刘冰也交出镜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滑板?又是什么促使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今天你玩滑板了吗?

没想到看完 Minding the Gap 《滑板少年》,我竟然有一肚子话想说,爱这部片子,真心爱。看完之后产生了2019年学滑板的冲动,热血归热血,生活还是生活,就如同纪录片当中,少年们上医院做体检,给孩子换尿布,帮妈妈缴纳账单,忍受哥哥偷自己的辛苦工资…

You have to deal with the shit life or you will get a leaky bag of shit life, though it is in fact.

开场的滑板扫街长镜头必须要说一下,心旷神怡,滑板也太酷了吧,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掌握这门技艺,不过你也可以直接欣赏那些专业滑板手的精彩表演,就比方说,观看这部 Minding the Gap 《滑板少年》的纪录片。

这个镜头开始的时候,我一边惊叹一边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是汽车跟拍吗?可是那些极速转弯和低头穿越停车横杆的视角是怎么拍出来的?不可能是汽车啊,难道是一架 AI 无人机?应该是个人,而且这个人得在滑板上。果不其然,后面摄影师亮相,滑板少年本人兼 Minding the Gap 导演,太酷了。夕阳,微风,街边,大长坡,几个滑板少年,就这么一直往前冲啊冲,滑啊滑,真是美好啊。

3个滑板少年中,最爱 Keire,因为他最爱笑,最真诚。生气跳脚折滑板,今天不上班高兴得在车里欢呼。描述起父亲,和父亲关系紧张,但是父亲去世之后,又无比追念,最后 Keire 去看望父亲墓地,只坐在那里淌眼泪,什么也没说,坐了会儿起身说我们走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爱又克制。

Zack 则是令人心碎的那位,嘻嘻哈哈,最酷炫,最不羁,最早结婚生子,然而也是最容易出现抑郁症,他自己也在采访里说,抑郁的时候只想让事情越来越糟,直到死去。但不得不说,拎着孩子去玩滑板实在是太帅了,包括影片最后,那记漂亮的墙上滑板,然后转身陌生大爷投来一个冷漠眼神,瞬间没绷住,笑场了。

而刘冰,手持摄影师兼导演本人,则最细腻,要不然也不会有这部 Minding the Gap,具体承受了多少,作为观众也只能管中窥豹,毕竟就像 Zack 说的那样,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暴力,只是有的人遭遇的比别人多一点而已。

刘冰和妈妈面对面采访那段,妈妈说:“如果拍这部电影,做这个采访,可以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 终于还是没忍住流下泪来。还有,刘冰到底什么时候决定要把这些经历拍成纪录片的?感觉盘了好大的局,片子素材前后贯穿算下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吧,太厉害了。

无论是电影,生活,还是某个人,某件事,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酷,酷这个东西,它决定了要不要继续深入了解,要不要继续接触。另外一方面,内核,第一道门打开了,门内的花,绿植,沙发,电视,书桌还有贴纸是否有价值?这个价值依托于真实和有意义,它包含价值观。

除了漂亮的羽毛,我们还可以一起坐下来聊聊,而且这个最重要,超过第一条。而 Minding the Gap 符合了以上两种标准,酷,以及内核黏度,牢牢的抓取你,直至结束,然后你发现,你比开始还要爱它。

走路带风的酷炫固然美丽,然而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它就如同泡沫,轻点即破,被绑架摧毁,被消耗殆尽,纪录片就这样一直追踪一直拍,同时它又像个 therapy 那样,帮你寻求治愈,自我探索。

影片临近结束最后,大家各自开展了新的生活, Keire 前往丹佛,Zack 支付儿子赡养费,和新女友一起生活,刘冰妈妈又再婚。大家抑郁,逃离,挣扎,放弃,坚持,仍旧没有答案,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依然玩着滑板,在工作之余,在大街小巷,他们依旧是迎风向前的滑板少年。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2 ) All in all, we will be better at it day by day.

An honest film! Skateboarding is a shaky roof, temporarily sheltering boys from their shakier daily lives. Skateboarding is also a filter, sifting through kids from diverse colors and successfully singling out the lower class. Finally, skateboarding is only heading forward, leaving what has been past behind. All in all, we will be better at it day by day.

 3 ) 等等我,我的滑板

纪录片《Minding the gap》(中译名:滑板少年)的片头,主角之一的Zack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整个社会都在给你灌输,像个男人,要坚强;像个汉子,喝玛格丽塔酒的都是软蛋。我们不是按自己意愿成长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放肆地做自己。然后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把自己弄丢了。

搭配这段话的,则是三个不再年少的青年又一次拿起滑板重温过去和启程未来的画面。滑板在他们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他们冲出家门,接触社会,勇敢地“像个男人”的魄力;当然,也创造了让他们彼此相识且共同成长的机会。在这部电影里,构成影像的核心元素并非只有现实人物本身,还有滑板这个非人的“物”,二者之间存在的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的能动性,共同建构了三位青年儿时的成长轨迹。就像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言,处于客体的物并非消极、历史般的存在,而是与人一样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即滑板这个“物”不只是承担隐喻符号的功能,而且还作为行动者参与到了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长世界建构之中。

童年对三位少年来讲都是一场噩梦。Zack两岁时被母亲抛弃, 缺乏柔情似水的母爱的滋养,导致Zack那“温润”的一半缺失掉了。他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那缺失的一半,可男性的阳刚之气却将这份“温润”蒸发为乌有。父亲对他严格要求,要让Zack活成他理想世界的模样,那或许是父亲未了心愿的寄托,或许是父亲对残酷生活的反应,无论是什么,都将这股重担压在了还不明事理的Zack身上。得不到母爱的滋养,又有父亲期许的重担,在“家”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种双重的折磨挥散不去,一直萦绕在Zack身边,不断加深他的痛苦。

Keire由于无法满足父亲的心愿,没有顺从父亲的要求,而屡屡惨遭父亲暴打,不堪重负的他想逃离不断将他捆绑的家,那约束他心灵的痛。刘冰同Keire一样,童年时常遭受暴打,但不同的是,刘冰遭受的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继父的暴打。陌生的阳刚之气所带来的压迫,是一种更残忍和绝望的伤害,而在刘冰的童年里,母亲这个角色也是缺失的,受到残忍伤害却得不到温润的滋养,他的童年可谓是最凄惨的。

对于三人来讲,冲破“家”这个空间的捆绑和伤害,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无奈之选。无独有偶,三人都选择借助滑板逃离他们身处的环境,滑板成为了刻画他们“悲”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他们希望的载体。他们乘着滑板去到新的地方,渴求摆脱当前的环境和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悲”更加凸显。滑板似乎是真正可以带领他们离开伤心之地的唯一依托,让他们得以和现实生活“和解”。有了滑板,他们似乎就有了行动下去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竟是来自于与他们漠不相关的,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出行工具。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少年乘着滑板穿越街道,穿越城市的不同角落,穿越空旷、辽阔的大自然,没有伤害的约束和积压。脚踏着滑板,在与滑板的不断摩擦中,他们爱上了滑板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由,滑板参与建构了三人童年零星的快乐。滑板所给予他们的力量,足以对抗家庭带给他们的伤痛,所以他们才沉迷其中,以至忽视了时光的流逝,在滑板上生活到可以离开它的年纪。

同时,滑板也促成了他们与自然和社会链接的作用。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这意味着接触社会,就等同于踏入了无数条由无数人建构起来的群体观念河流之中。这些河流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汇聚起来合成一整套不被破坏的观念汪洋,构筑着社会的稳定。滑板是少年们与社会接触的连接器,一头承载着他们的痛苦与希望,另一头浸染着不同河水的不同脾性。滑板像是一艘“愚人船”,将被原来的空间(家)驱逐出去的“神经错乱”的少年们,载到了一个可以另他们容身,轻松过流浪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由于多个观念汇集,因此少年们也同时接触多个观念,他们产生了迷茫,找不准方向,成为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借助滑板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但滑板另一头所带来的反向力量,也让这份寄托兼存着不安。所以,我们看到Zack、Keire即便长大成人,仍旧过着迷茫的生活,那句多次挂在嘴边的“我不知道”成为他们对未来的描述。

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看似长大了,学着成人的模样,说着“Fuck”等之类的脏话,企图与在家中那个未长大总是被伤害的自己告别,努力去适应社会的群体观念,去做一个符合社会群体观念想象的人。但如何取舍和平衡自我与这片观念汪洋的关系,年轻的他们显然没有良好的处置经验。他们乘着滑板去往未知的社会,一方面心灵获得了安慰,另一方面心灵也染上了迷茫。Zack在影片开头说出的那番话,是他们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但需要肯定的是,虽然他们迷茫,但获得心灵的安慰才是支持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所幸这三位少年都靠此活了下去。

参考文献:

[1] 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0.

[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4 )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Minding the Gap 2/19/2023

暖洋洋的周六中午,一边吃着红烧带鱼配白米饭,一边看了这部纪录片。最开始是在豆瓣上听说的,后来在网上找 Hulu 上的好电影的时候也看到它。

如果说这部电影好,大概主要是出于真诚二字吧。导演从小开始对自己生活和朋友们在镜头下做出记录,难能可贵。这群滑板少年里,domestic violence、缺父少母、缺少来自父母家庭的正面影响是共通的主题,而大环境是美国一些州、一些城的逐渐衰败。导演对自己着墨不多,金发的痞痞的白人小哥贡献了最多的情节跌宕,黑人小哥其实是最温和上进的孩子,可是攒下的辛苦钱放在家里被兄弟偷走,也反映了他没有建立银行账户、没有信用卡来建立信用历史的意识,也是在起跑线上就被耽搁了。自助者天助之,相信他能逐渐羽毛丰盈。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空荡荡的街道是滑板少年们独享的舞台,不管前一晚街道上或者少年自家的天花板下发生了什么。

 5 ) 看清生活的真相然后继续热爱它

看完这部电影情难自已的落了眼泪,因为它太真实了。小镇青年的童年时光真的就像片子里那么开心快活,而长大后,和发小各奔东西、变得陌生也是不可避免。刘冰的纪录片就是让这一切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命运之下一切分析和解释都会变得无力。

当然,刘冰也试着去解释命运,家庭暴力是成长轨迹中无法绕开的话题。keire对他父亲又爱又恨,因为父亲的家暴伴随了他整个童年,只有在滑板时他的灵魂才是轻松的。但keire在父亲坟前的眼泪又是那么真实,哪有绝对的对与错呀,一切行为都只是生活的真相罢了。而好朋友Zack成为了新的“施暴者”,他是摄像机里那个善良快乐的滑板少年啊,怎么可能打女人呢?然后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啊,他尝试去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最后只能说一句“fuck”。解释不了,人就是这么多面,生活就是这么操蛋,有的人不知不觉就坠入了深渊。

但是,就如灿烂人生一样,失去父亲的keire和离开妻儿的Zack,还是微笑着开始继续前进,带着滑板继续滑向了人生的下一站。希望我们都能像这几个滑板少年一样,在布满障碍和挑战的道路上,踩着滑板自由快活的穿梭前进!

 6 ) 烂番茄100%好评,吐血安利这部年度佳片

2021年8月8日,东京奥运会正式落下帷幕。

这届特殊的奥运会创造了很多奥运乃至体育史上的“第一次”。

其中令很多人为之振奋的,莫过于项目设置上,滑板、冲浪、攀岩等首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滑板这一小众运动,也通过奥运会场走进了大众视野。

在2015年的时候,有一段滑板视频火遍全网。

7岁的巴西小女孩Rayssa Leal 穿着仙女裙在街头练习滑板。

没戴护具的她,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6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上,13岁的她,在女子街式滑板项目中获得了奥运银牌。

滑板,作为一项20世纪中叶,由冲浪演变而来的运动,成了街头文化最典型的标志。

它与涂鸦、朋克、嘻哈文化,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众生相。

作为与摇滚乐相似的地下文化,滑板也象征着对自由的追寻和不屈精神。

想成为一个令人称羡的熟练滑手,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各种磕碰摔伤更是在所难免。

很多人都因为害怕受伤,对滑板望而却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令滑板少年们对这项痛并快乐的运动如此执着呢?

华裔导演刘冰的首部纪录片,《滑板少年》就将镜头对准几位滑板少年。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少年,痴迷于这项痛并快乐的“危险运动”?

刘冰用自己和发小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份答卷——

滑板少年

Minding the Gap

导演: 刘冰

主演: 基尔·约翰逊 / 刘冰 / 扎克·穆利根

上映日期: 2018-01-21(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 93分钟

豆瓣8.8,这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和滑板的故事。

也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离家出走、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故事。

刘冰不仅是导演,他自己也是这段青春故事的主角之一。

身为一个滑板少年,他决定记录下自己和发小们的成长故事。

一年半的拍摄时间里,刘冰注意到一个现象。

滑手们通常和父亲的关系不太好,很多人是家暴的受害者。

而刘冰所在的罗克福德市,被评为全美国第二危险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

据罗克福德警局提交的2015年最终犯罪数据统计,接近四分之一的犯罪,是由家庭暴力所致。

片中另外两位滑板少年,刘冰的好友KeireZack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三人经历非常相似,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影响。

据统计,在美国平均9秒就会发生一次家庭暴力。

而孩子,往往是家暴最深的受害者。

刘冰从小由母亲独自抚养,9岁时跟着母亲搬到了罗克福德。

他的妈妈在披萨店上班,不久,一个经常去店里的顾客就成了他的继父。

提到这段“喜得爹”的往事,刘冰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容。

然而,继父对刘冰不仅没有感情,还隔三差五来顿毒打。

有时刘冰被掐着脖子按在地上喘不过气,差点窒息。

至今回忆起继父,他仍会发抖和焦虑。

那个时期的刘冰,是一个内向孤僻的少年。

只有一遍遍地练习滑板,才能让自己暂时逃离痛苦的家庭。

多年后,他的母亲面对镜头,却说自己对继父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

这或许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她刻意地回避现实。

这十几年间,作为母亲,她显然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懦弱,也许是不愿再次忍受孤独。

面对镜头,他的母亲只能不停擦眼泪,只剩茫然和无助。

虽然继父已经死了,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刘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这也是刘冰拍这部纪录片的原因之一,他不想逃避,他要直面往日的伤疤。

刘冰释然了吗?显然没有。

但他给了自己答案:“我们无法去纠正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

刘冰的好友,白人小伙Zack更具悲剧色彩,是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Zack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2岁时,母亲就出走抛弃了他。

他的父亲变得越来越严厉,希望Zack按照他制定的模板发展。

提到被管教,他轻描淡写地说:“人人都会挨打,只是有些人被打得更厉害。”

16岁的他,就离开了那个没有温情的家。

Zack曾经是个正义的少年。

16岁时,他看到黑人小孩Keire被霸凌,挺身而出。

之后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Keire曾经说:我想成为Zack那样的人。

之后,Zack结识了女友Nina,两个不成熟的年轻人有了孩子。

刚开始,Zack立志要成为一个好父亲。

Zack希望给儿子他所能给的一切,帮助他成功,让他快乐,成为一个好人。

这些都是他自己童年不曾拥有的。

他甚至为了儿子戒酒戒烟,努力工作,细心地参与照顾。

Zack抱着儿子玩滑板,可能是全片最温馨的画面。

然而Zack还是失败了。

他逐渐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烦,每天在家带孩子出不了门的生活,令他和妻子争吵不休。

曾经的勇敢和温柔都被抛之脑后,Zack也陷入了酗酒和家庭暴力的怪圈。

那个满口脏话,目空一切的滑板少年Zack,现在是一个生活拮据的屋顶维修工。

谈到未来他不可抑制地流泪了——

“我不想看着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失败。

我想躲起来,我想逃离这里。这就是我喝酒的原因。”

更糟糕的是,他开始对女友Nina动手。

成了一个标准的家庭暴力施暴者,最终二人只能分道扬镳。

如果他的儿子有记忆,这又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两个成长在问题家庭里的叛逆的年轻人,疯狂渴望被爱,却不懂去爱。

这样不成熟的结合必然是悲剧。

就像当下很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正是因为自己还没活明白呢,怎么能对别人负责。

Nina就像大多数懵懂少女一样,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别人的附属品,女儿、姐妹、妻子……

却不清楚自己是谁。

黑人少年Keire是三个人里性格最阳光的,也是唯一家庭还算完整的孩子。

他的父母没有离婚,只是分居。

Keire憨厚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无论何时何地,Keire总是能让气氛变得轻松。

但其实他的笑容背后,也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童年。

Keire也是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

尽管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他从未得到过宠溺,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是家常便饭。

原因只是他不愿子承父业当一名木匠。

Keire渴望通过玩滑板来获得父亲的肯定,他没有因为父亲的粗暴而憎恨他。

他只是一个渴望得到鼓励和认可的小孩。

最终,不堪忍受的Kerie也离家出走了。

他先是在餐厅洗盘子,后来当了服务员。

直到爸爸死前,Kerie都没能与他和解。

但温柔的Keire一直在挣扎,挣扎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对父亲的怀念中。

他不知道哪份记忆更深。

这个世界对黑人少年来说非常不友好,再加上一个被父亲家暴的童年……

但Keire的坚强和乐观令人敬佩。

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依旧选择拥抱这个世界。

就像他说的——

“滑板带给我伤痛,可是当一天结束以后,我依然会爱上它,我不会一直生它的气。

就像我的爸爸一样,他虽然打我,但是我对他的爱至死不渝。”

滑板,就是这几个少年用来对抗痛苦生活的解药。

Zack说:“因为你要时刻小心控制最微小的细节,这让你感到在这个失控的世界仍然能控制点什么。”

Keire说:“就算在崩溃边缘,只要能玩滑板,我就会没事。”

比起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滑板少年》更像是家庭录像。

刘冰作为拍摄者,也是故事的主角。

因为与zack、keire二人的友谊,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对镜头,袒露着人生的伤痕和困境。

这或许是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一段自我挣扎。

滑板令他们暂时忘却背后的伤疤,专注于滑行、跳跃。

不断地练习之后,完成一次次高难度的动作。

在结伴同行、互相打气的过程中,激励和振奋使得原本黯淡的人生也逐渐透入一丝希翼的光芒。

看完这部纪录片,再在街头看到苦练滑板的少年时,也许你会心领神会,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耍酷的叛逆少年。

整个社会都在给男孩灌输:“像个男人,要坚强”、 “像个汉子,喝玛格丽特酒的都是基佬”。

却很少有人告诉男孩,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

至少在这部纪录片中,所有人回忆里的父亲都是那么不堪。

对于“成为好父亲”,至少Zack也没成功。

这些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们,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直到影片结束却不令人绝望。

大概因为这群少年,始终有自己热爱的滑板。

无论生活如何千疮百孔,他们至少可以踩着滑板在无人的小镇穿梭,野蛮生长。

在风中驰骋的瞬间,感受自由和快乐。

*本文作者:RAMA

 7 ) 《滑板少年》不只是讲滑板

很特别。 我看之前没有看简介,所以本来是抱着了解滑板运动的态度去看的。一开始纪录片里看到很多young man滑板,但是“他们都跟父母和家庭不合,想要逃离社会和家庭,才去滑板的--滑板是他们的救赎。”这个点让我不是很舒服,我觉得滑板更多的是一项爱好,并不是说只有非要到那种处境才可以玩滑板,成绩好的乖乖仔乖乖女照样可以玩。它变得太局限了,太圈子了。 然后紧接着,我才发现这部片子主要想讲的家暴。从三个滑板少年的角度出发,谈谈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还有家暴对他们的影响。也采访了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她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最最最为巧妙的是,滑板三人中的Zack,兜兜转转,自己又因为种种原因,从不和睦家庭出来,最后也成为了家暴的施暴者,让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有正常的家庭。 导演和另外两个板仔十几年友情很难得,而他们的发展也通过视频展现出来了。有种成长的感觉。

 8 ) 自由气质

在Clev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看的,前半段几乎完美,人物介绍和镜头运用都很新颖和富有冲击力,后半段结构开始有点松散,但也算是贴合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最喜欢里面音乐和滑板镜头相得益彰的片段,非常动人,有种自由的浪漫气质在里面。一旦出现Zack抱着孩子滑滑板或者把婴儿篮放在画板上的镜头,我后面的白人阿姨就会感叹“Geeze...”,再次证明坐在电影院的白人和影片里的白人不是同一类人。

 短评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16分钟前
  • 세븐
  • 力荐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17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22分钟前
  • imma_be_a_star
  • 力荐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27分钟前
  • 力荐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2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2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31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33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3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40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51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5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5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