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2010

悬疑片日本2010

主演: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西井幸人,桥本爱,芦田爱菜,三吉彩花,藤原薰,井之胁海,清水尚弥,高桥努,一井直树,能年玲奈,新井浩文,野本萤

导演:中岛哲也

播放地址

 剧照

告白2010 剧照 NO.1告白2010 剧照 NO.2告白2010 剧照 NO.3告白2010 剧照 NO.4告白2010 剧照 NO.5告白2010 剧照 NO.6告白2010 剧照 NO.13告白2010 剧照 NO.14告白2010 剧照 NO.15告白2010 剧照 NO.16告白2010 剧照 NO.17告白2010 剧照 NO.18告白2010 剧照 NO.19告白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20:05

详细剧情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松隆子的Orz

感觉这片子的分镜实在是……
来回的特写,来回的慢镜头,来回的定格切换……太2D了吧。

用以下的表情足够概况剧情了!

松隆子:-__-

全班同学:=口=

班长少女:>__<

木村佳乃:@__@

少年A:= =+

少年B:= =

男班主任:^___^

少年B:Q_Q

松隆子:Orz

少年A:TAT

松隆子:=__,=(end)

 2 ) 日本式电影审美=至清澈至残忍的反差美学+暴力与死亡的主题?

作为半个栗山千明粉,有次和人开玩笑:
“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我对日本校园片儿的观感,差不多如此。

有朋友在京都,偶尔聊起来,大致感觉:日本式的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至野蛮与至文雅之间打转。樱花易凋人生无常以及对年轻的浪漫悲剧英雄(义经、坂本龙马)们的热爱基本可以挂钩,老式能剧里大半和鬼与死者有关。
反正:极强烈的对比反差(要么清纯美好到天堂,要么血腥残忍到地狱)、对生存/毁灭的关注,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日本式残酷青春电影最经典的特征之一:清纯柔美和尖锐刺耳总是相伴而行,反差。

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反差。

让两个天真少年(天才少年A对待死亡如儿戏,自卑少年B在把小女孩抛进游泳池那一瞬间的心路历程基本是自卑使然)、一个少女和一个冷静的老师(松隆子在课堂上慢悠悠陈述一切时淡定得仿佛这事与她无关)演出一系列让人呼吸停顿的死亡故事,反差。

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松隆子女儿掉进游泳池,女二号被打死时死不瞑目脸上带血的镜头,以及本片经典的末尾爆炸),反差。

让麻木、彼此伤害欺凌、孤单无助这些让人恐惧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小男生身上,反差。

让处心积虑、布局精美得有艺术品气息的复仇计划由一个老师实施,而且最后残忍得不留余地居然还加了那么经典的反讽(“开玩笑的……”),反差。

被自卑少年B杀死的那位母亲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崩溃直到死去,反差。

学生们因为认定天才少年A“你有罪”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戏弄,对想保护他的北原采取同样的株连,这种群体意识的“恶”体现在年轻学生们身上,反差。

自卑少年B的枯寂状态以及荡漾他家庭整个氛围的死寂,与不知真相男老师热情的鼓励口号,制造出一种半滑稽半让人发冷的诡异效果,反差。

最后……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对观影者本身也算一种体验的反差。


所以说,这是部很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我不知道有谁在看到学生们惊恐万状尖叫时想到了《大逃杀》,反正我是这样);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而且不留余地。

 3 ) 最震慑我的是孩子们

阴霾——压抑——情绪化——画面重心的绝对强调——煽动性——暴行——冷酷

这部电影从色彩基调到情感基调都互相契合并和原作相得益彰。原作中单靠文字就能传递出的渗透骨髓的绝望和震撼,在中岛哲也的手下得以原汁原味的呈现。

《告白》这本书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它在日本开始有一定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我从来都是对暗黑属性的东西拥有天然的好感,撕破伪装带来的不仅仅是表层上的快感,它带来的后劲才是让人深深沉醉的原因。终于等到国内有了代理时,我终于读到了它——尽管封面比日版的要难看一万倍。

在书里,情绪是循序渐进的。凑佳苗将当事人排列开,依次告白。没有任何多余而又累赘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当时想的什么,就是简简单单地,仿佛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摆在桌上一样,一目了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上了瘾,逐渐变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样东西是什么的瘾君子。因此,那本并不算厚的书,在我不时屏住的呼吸下,翻到了最后一页,直到看到最后一个字,浑身的鸡皮疙瘩还没有平复完全。

被折服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看似平淡的主线剧情下,还有细细密密地交错。每一个告白者,都有让人瞠目的秘密,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者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层表皮后,接连踏破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来读过书后,我对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期望不高,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与看过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立体。
电影的配乐是不得不说的一大亮点,它将矛盾冲突的激化,阴暗心理的膨胀烘托到极致。不协调感好像是黑色幽默,并没有让我产生跳戏的感觉。原声集很早就下好,已经听过无数遍,当时听到AKB的《River》时,还是担心这种旋律该如何嵌套进这样的剧情中。看到电影的时候,看到镜头不时晃过美少女们身姿时,我被这种混沌又充满吸引力的表现手法折服了。而开头那段略显俏皮轻快的《Milk》,显而易见就是情绪的铺垫了。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写与中、远景交叉营造落差感,背景音乐为慢节奏的曲子时,真的宛如是一首歌的MV一般。中岛哲也对于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厌其烦的用特写来表现,绵长的好像能扼住颈口的气氛被轻轻一挑,就从屏幕上弥漫出来,笼罩出一个独有的气场。下村直树的妈妈被直树挥刀砍死的镜头堪称美丽,慢镜头特写将鲜血的轨迹都描绘了出来。松隆子在餐馆与美月见面后离开的路上,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响起,一遍遍的“believe”和着旋律,和着松隆子的步调,将复仇的决心和随之带来的痛苦,在松隆子精湛的演技下,甚至是温柔和缓慢地传递给了观众。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择路,我惊叹于导演使用他发明的逆行闹钟来制造场景,那段爆炸逐秒倒退的镜头与修哉脸部的特写交替剪辑,之后,闹钟突然正行,慢镜头不再,瞬间的速度使得修哉妈妈的惨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
而再在这之前,松隆子冷酷地一句“我听见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她从暗处走到惨白的光下,“不是‘啪!’,而是‘轰!’”在人心上的重锤分量十足。
而在最后,她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狰狞与内忍交杂,对他说“从今天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后留下了足够长的留白,从绝望过渡到放弃,松隆子失笑后黑屏,只听见她的声音——“开玩笑的”。

——似乎离题太远。我由衷想说的,是佩服那些孩子们的演技。

从最初时喧哗的场景,到对恐惧的不同表现,导演将他想要重点强调的,都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不论是直树,还是修哉,都仿佛是失足掉进水里的油滴一般,永远被推搡在最孤立最明显的位置上。
扮演下村直树的男孩,在对不同层次的痛苦的表现力上,体现出惊人的演技实力。他割破手掌用鲜血摸遍超市的食物,回到家后情绪忽然稳定如常,但那种绝对反常,和极力压抑的爆发,好像轻而易举地就被表现出来,我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演技竟然出自一个孩子。他在房间里暴走、自白时的表现,比起台湾的一些演员,简直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吧?他的表情从迷惘无助到彷徨到迷失自己到疯狂到暴走,都分毫不差,不多不少,没有用力过猛,也没有失力。
比起直树,修哉的扮演者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他只是一个因为再单纯不过的原因而走向黑暗的男孩儿而已,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设定泾渭分明,他对美月掏心掏肺时的痛楚,和他无法容忍美月时就痛下杀手的不假思索,那种好像直角一般的转换,他表演起来竟然没有生硬感。
最精彩的是片尾他和松隆子的互动,好像松隆子的演技是画龙点睛一般,修哉的失魂落魄和极度痛苦表现的恰到好处。松隆子的演技自不必说,单说修哉的演技,简直让我拍案叫绝。

从原作到电影,这是一部以孩子们的心理为切入点,由森口悠子为针穿连起来的故事。成年人的演技必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是由这些孩子们撑起了大半,也并不算过分吧。

 4 ) 《告白》:当美好的事物消失了

(芷宁写于2011年1月24日)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中岛的影片都很擅用配乐,随着《告白》剧情的行进,或呓语或迷惘或悲叹的吟唱伴随着画面,该片主题曲选用了Radiohead的《Last Flowers》,这首绝望中又似有点希望的歌,在观影结束后,其副歌部分还会在脑际回想,“……It's too much/Too bright/Too powerful……”

(若听影片主题曲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61025562_d.html

 5 ) 《告白》:真正残忍的是谁?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老祖先说的。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讲台底下一片混乱。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于是他决定杀人。他找到了一个帮手。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终于有人认同他了。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他决定杀人的对象。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以命易命。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但是我想说:“都不是。”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残忍吗?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小孩只是犯了罪。

 6 ) 永遠不會結束的告白

比起北野武的《極惡非道》,《告白》其實更配得上“全員惡人”這個頭銜。

如果說黑幫有秩序的作惡,是惡之道,小孩子的惡就更本真和純粹,可能缺少創意,但幾乎沒有理由夾雜其中,所以惡得更透澈。

上個世紀的聖人史懷哲,在他的《文化哲學》裏面提出的敬畏生命倫理學。在他看來,敬畏生命是一切倫理最後退無可退的基礎,如果把這點都放棄了,也就無所謂倫理了,文化也就不可能繼續,一切也就結束。

史懷哲的理論很有感染力,但他預設了一個小小的前提:在他強調敬畏生命倫理觀是一個道德的人永恆的債主,讓他永遠不得安息而努力地活著的時候,他默認人都可以這樣活著,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以這種方式活下去。

史懷哲本人在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種維度都是極品天才,三十歲之前哲學神學博士,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基本架構就出書了,同時管風琴彈得世界知名,然後現讀醫科跑到非洲去行醫五十年,時不時開個演奏會為慈善募集資金,中途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九十歲高齡蒙上帝召喚仙逝。他的生命意志對普通人來說完全不可能望其項背,甚至單就智商這一條硬性局限,絕大多數人就連高山仰止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理解。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夠擔負起敬畏生命的苦行生活,是因為他有一個強健而有活力的靈魂,意志上皮糙肉硬的他,根本不會為雞毛蒜皮的命運痛苦萬分。

可惜不是史懷哲,《告白》中的小孩就在這樣或那樣的情結中翻來覆去地滾來滾去,碾死一幫旁人也在所不惜。黑幫的惡,爾虞我詐是手段,爭權奪利是目的,但其實都指向整個系統的運作;而在這些小孩身上,惡直接終極原因,這些原因的弱智、愚蠢和原始經常讓所謂的成年人目瞪口呆,比如戀母情結,比如被欺負者的卑微自尊。面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惡,我們往往無以對應,就像蝙蝠俠拿小丑束手無策一樣,因為小丑不按所謂的道理出牌,他吃牌。

《告白》對應得很漂亮,它先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一些什麽,然後告訴你爲什麽,然後告訴了現在又怎麼了,然後告訴你其實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樣,最後,直到最後,它告訴你,它要的是什麽。

從頭至尾,閃現著那本優秀老師臨終講述教育理念的書,但也從頭至尾,沒有“該”。

對著這個社會的幼稚想像,《告白》狂扇耳光。電影讓接替女主角的年輕男老師現夠了寶,他奉行的“愛的教育”實際上極端愚蠢,而他本人更成爲了一個棋子。整個班級本身就處於病態,被迫害的殺人小孩更是極端瘋狂。每次電影講述一些事情背後的故事,然後就跟上接下來變態的發展,勾出觀眾一些同情,然後就站在上面踩,直到你疲憊。

不錯,正是疲憊,這個是決定普通人和聖人最大的不同。倦、畏、煩,這些才是存在的本相,看到這些海德格爾遠比史懷哲深刻。良心永動機只見於《聖經》,現實中是既無效,如同那位男老師,也不可能的,如同每一位觀眾。

我們經常誤會語詞的含義。“超”倫理並不是倫理之上,剛好相反,是倫理之下的基礎,那兒是意志與恐懼的戰場、是食、殺、性、眠、倦、畏、煩的地盤。如果對這些地帶沒有清醒的認識,匆忙搭起的上層建築就會像十四歲之前殺人無以處刑一樣的《少年法》一樣,既倫理又道德,但也如同男老師一樣年輕可笑。

笑意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我們其實心底都懂得那些更深的真理,只不過平時用各種花花綠綠自欺欺人的理由蓋了而已,而當電影把這些遮羞布用腳撥開,直接把我們放回本來的位置的時候,回頭一看,大家都笑了。

你的背後是什麽,於我並不重要,大愛就是不愛,因為心就那麼大。沒有對錯,只有報應,復仇是最基本的道德。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立足于超倫理而直觀惡,它敢於講述復仇而又不帶多少情感,它有點兒新倫理的氣象,可能沒有指出新的應該怎麼樣,而是說舊的那樣是錯誤的。美好的還是存在,就像那個小朋友送女主角的糖。但至惡更不會消失,諸事諸行,生生不息,如同影片最後,“從今天開始”這個起頭的句式,本身就是個“玩笑罷了”。

 7 ) 有点无奈的也来谈谈告白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
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
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8 ) 夸张的形式,自然的罪恶

如同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一推出就产生了火爆的话题效应。影片在日本国内票房高收,周边市场也表现不俗。然而跟获得压倒性好评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同,《告白》在褒赞声音以外,批评言论同样来得相当刺耳,大有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决绝。专业刊物上,《告白》位列2010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的第二名,但在《映画艺术》上面,它排在了年度十差的第一名。两极看法,水火不容,这并不是某些特殊外因造成的,它恰恰是因为《告白》的故事内核和形式手法。

或者再套用一个说法,在电影史上,一部完整的电影,它必然也要包含上映后的评价,而那些千奇百怪的声音,它们是导演们所无法主导的事情。这不是告白,这是实话。


推理小说影像化

与中韩等国家地区不同,日本电影市场的影片类型非常明晰。像吉卜力和其他系列动画片、电视剧集的剧场版。这些类型电影的存在,已经培养了足够牢固的观众群。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电影,其实未必能占据上风。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大量由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不断涌现,十几年间,从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一直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从未停歇。就现在来看,推理小说处于绝佳的机遇时刻。

以日本恐怖电影(J-Horror)的兴衰为鉴,这个类型片异军突起,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达到了顶峰,2005年前后逐渐步入低谷(但有望凭借眼下火热的3D技术卷土重来)。与此同时,纯爱片正大行其道,遍地开花。几乎是在同一个阶段,由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其中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等人的作品被一一翻拍。这跟讲解底层武士的藤泽周平不同,时代剧终究是被套在了幕末时代,一枝独秀并不代表真正繁荣,其他时代剧还是要从经典旧作中寻找灵感。到2010年,《金色梦乡》和《告白》先后出现,2011年,《白夜行》在本土被电影化,推理小说好像迎来了最黄金的时期。

回看现在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影像化作品,接近早期古典、重推理的作品已经较少出现,近年首推《如月疑云》等片。同时大概是照顾观者情绪,江户川乱步式的重口味和诡异也已经少见。有人总结说,现在的推理题材电影是重意义、轻推理,重社会话题、轻严密逻辑,不无道理。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金色梦乡》之类,讲的内容已经不太计较智力上的快感,进而希望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触动。

许多推理小说的时代背景往往会被加以模糊,便于讲解故事,然而它们也有可能与现下同步,共同呼吸,《告白》就是一枚案例。


少年犯罪和成长题材

《告白》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女老师、少年A和少年B。从故事本身来看,电影更像一个精心安排的复仇计划。女老师报以复仇者的怜悯,对学生进行了一堂关于生命的教育课。整个过程可谓摧残人性,变态至极。影片没有追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推理,重在描述不同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瞬间还有一念之差。有部电影曾说,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要么爱人,要么杀人。这长大成人,有时候怎么就那么难了。

尽管最近几年,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校园枪击血案频发,然而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近十年的日本电影里,青少年犯罪多次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它们恰好对照了新兴起的网络和受争议的少年法。《读卖新闻》最近一篇报道指出,内阁府进行了一项舆论调查,问及“为何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6成以上成年人表示是因为“当今社会手机、网络的普及”。对照这点来看,《告白》里的情节设置简直是不谋而合。学生人手一机,散播消息,互相告发和进行霸凌;女老师苦于少年法无法制裁犯罪者,所以只能自行复仇;路娜希事件后,网络上出现了崇拜者和专门网站,片中女孩就是其中之一。

回顾日本近二十年的大案,宫崎勤事件和秋叶原杀人事件都对御宅族文化造成了冲击,然而由于凶手是成年人,所以他们可以被公开讨论。但是青少年犯罪则不同,由于少年法的存在,少年A或少女A被保护得极好。对于收审、判决等具体进展,外界往往信息无多,只能捕风捉影,夸张附会的事情时有发生。《告白》至少受到了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等重大案件的影响,这起案件发生于1997年,少年A年仅14岁,却接连杀死比自己还弱小的孩子。他甚至故意留下了犯罪自白,像警方及公众挑衅,毫无愧疚之心,这些都令日本社会大为震惊。事件也引发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凶手长相俊美,网上开始出现了膜拜的粉丝团。而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少年A在感化院中关押治疗完毕,便重新回到了社会上。

好在少年法之类的只是匆匆带过,中岛哲也并没有想去挑战法律、拷问世人,那是周防正行做过的事情。《告白》出现了三对母子,他们全部以悲剧和失败告终。被冷落的少年A,被溺爱的少年B,他们的成长教育完全失败。没有温暖,没有幸福,只有重要东西消失了的声音。

从《下妻物语》的暴走族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姊妹情,乃至于是童话故事《帕高与魔法绘本》里的小姑娘,中岛哲也的作品出现了太多的成长阴影,不断影响着主人公。长辈们要么缺席,要么无法给予足够的爱,而这些孩子和年轻人,她们只能用奇装异服和嬉笑鬼脸,接受随波逐流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去对抗这个世界。

不可否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受众群,因为中岛哲也击中了女人的心。至于《告白》,它的影响更多是针对日本社会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恐怕应该好好考虑下怎么对待子女。


彩戏师中岛哲也

如果回看1997年的《夏天的大人们》,你很难相信那是2000年后以后的中岛哲也。没有爆炸开来的斑斓色彩,没有天马行空的搞笑人物,没有工于技巧的摄影和喧宾夺主的音乐。而这些特征,刚好是人们对《告白》以前的中岛哲也印象。他就像个彩戏师,一边拍电影,一边变魔术,是武功还是杂耍,别人也都搞不清了,反正就是时而闹腾欢乐,时而五味杂陈。日本电影大师不少,高山仰止,也许中岛哲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代宗师,但是,当个出色的彩戏师不也挺好的?

在《告白》里,中岛哲也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他变了。许多人批评《告白》的讨厌手法,通篇都是高速摄影和升格慢镜,讲述一个令人生厌的“人性恶”主题,背景音乐还反复放着Radiohead,简直是故意吸引眼球,集烂俗之大成。问题在于,如果中岛哲也一向如此,那么他早就被踢入到垃圾自恋导演的行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岛哲也的种种改变,完全是为了服务《告白》这部电影。或许到了下一部,他又会让主人公蹦蹦跳跳地出来,开开心心讲起悲伤的故事。

对比《帕高与魔法绘本》,中岛哲也没有了肆意胡来。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压抑得令人不舒服。尽管依然有插入学生群舞等东西,但从实用角度来说,它们的功劳还比不上后视的凸面镜,也不再起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的点缀作用。到了中段以及后半程,歌舞的东西基本不再出现。以往电影节奏偏快,甚至伴随着跳跃感,而在《告白》里,中岛哲也几乎放弃了速度感,故意放慢脚步,去听人物的一一告白。

为了配合复仇以及犯罪主题,《告白》营造了冰冷的氛围。色调上灰色、黑色占据了很大篇幅,人物经常出现在黑暗或者封闭的空间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空镜头,花朵、水滴还有天空。它们看上去很美,却让人很难进入欣赏美的心境。这好似在说明《告白》的主题,少年貌似弱不禁风,岂知身上的恶竟然令人发指。善恶美丑,它们基于一体。而对一个“恶”的主题,大费周章用上了花哨技艺,这似乎是负面评价的来源,人们会追求冷酷、希望写实,却不见得会接受这种漫长的、被修饰美化的恶人告白。

如果说《告白》的形式感很强,那又是一笔糊涂账。中岛哲也从来就强调形式感,这无疑跟他拍摄广告、MV出身有关。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观众印象深刻并且接收到关键信息,这是一则好广告的基本要求。所以用上慢镜不算什么大毛病,动画、音乐、台词,把这些轮番上阵、大打组合群都是允许的。

相比原著,中岛哲也保留了主线故事,对人物没有作出大的调整。像开场单刀直入,凶手直接曝光,这些都是抓住观众的绝妙办法。比较明显的改动是加入了结尾大爆炸的夸张效果,慢镜倒放,时光倒流,假想覆水能收,这算是一处精彩亮点。视觉效果上的优化追求,确实让主题添彩不少。台词上面,加入一句“开玩笑的”,余音未了,它同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人说,这句话是暧昧的掩饰,然而它更像是女老师对少年A的致命一击。没有这句话,这出苦心经营的复仇大计实在不算完美。


大女优松隆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让中谷美纪绽放了一把,大小影后拿了不少,而凭借《告白》,松隆子继续独当一面,演绎了一个充满深度的复杂角色。女老师就像一朵黑暗之花,散发着阴郁的死亡气息,没人可以靠近。结尾处,她落下泪水还挤出笑容的崩溃表情尤为精彩。

可惜受限于戏份安排,从中段开始,女老师的角色就暂时离场,导致松隆子缺少了发挥的舞台空间。这在奖项上有了直观反应,她受到的肯定还不及饰演少年B母亲的木村佳乃,而在女主角的各种争夺上面,《恶人》的深津绘里始终遥遥领先。好在去年时候的《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松隆子已经广获肯定。

应该说,相比较于大制片厂时代,这一代的日本年轻女星,鲜有出现大女优级别的人物。大女优者,就是一代女星,好比现在的吉永小百合,曾经的田中绢代等人。今敏《千年女优》的主人公千代子,她就是诸多大女优合体的形象化身。

由于电视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造星工程也是流水线作业,现在的日本女星更新换代很快,曾经的弄潮儿转眼就给淹没了。她们多从拍广告写真、接演电视剧集开始涉足表演。一来二去,电影上的发展受到限制,往往有所欠缺。而像松隆子这种生在表演世家的,其实也不算多见。松隆子接演的电影并不算多,从《四月物语》、《隐剑鬼爪》到《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大概也就这么三部。至于《律政英雄》那样的,她其实还是日剧女王时代的影子,不过能拥有票房保证,也是可喜可贺。毫无疑问,这一代女星中在通往大女优的路上,松隆子已经占得先机。即便相比宫泽理惠、中谷美纪、深津绘里,她也没有劣势可言。【城市画报 278期】

 短评

等本片有下载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少恶评,与以往的中岛哲也完全不同,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全片好似分段式MV,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导演视乎在还原一种心理动作。谈不上非常喜欢,但却仍想赞一下。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11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震撼的剧了,喜欢这部剧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

13分钟前
  • rockets912
  • 力荐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将至美和至恶表现得最淋漓的国家,可能别人常说的变态来源于此。前一秒还是至真至纯唯美的慢镜头(此片特色),下一秒就是人性的最丑陋。每个人的告白,将故事讲述的逶迤婀娜。对一个人最强的复仇不是让他死,而是让他手刃自己最爱的人和唯一最懂自己的人。五星心理悬疑片

1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據說《告白》很殘酷,可我覺得它也像溫馨的母親節電影﹝就像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其實是為年輕人打氣的勵志片﹞,因為整個故事都在安慰母親:孩子再壞﹝即使壞得把你殺掉﹞,他們的眼裡也只有你啊!

21分钟前
  • 推荐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26分钟前
  • shiya
  • 力荐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只是个孩子。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30分钟前
  • Dulcixote
  • 推荐

中岛哲也再次把我震撼了.在看过小说的前提下,映画竟然一点都不冷场,镜头和剪辑简直神了!爱radiohead那么多年,第一次把thom的质感视觉化的,就是这次了.....实在太爱了!赶紧出碟吧我要珍藏

33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40分钟前
  • 周九九
  • 力荐

没有一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人完全恶。同情厌恶惊悚与快感最后一起炸裂,强烈震撼。导演把黑暗绝望情节拍得如此娱乐好看,令人汗毛倒竖。

44分钟前
  • Flusse
  • 力荐

中二是种病,得下猛药治!

4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A和B杀死了我的女儿,我不会说出他们的身份的,我要原谅他们,救赎他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我上面说的,是开玩笑的。

46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4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电影表现的方式与以往比较相当不同,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大量的特写,画面也甚是唯美。有很多人说此片因为拍摄、剪辑与音乐的搭配十足就是一部超长版的MV,但至少代表这部电影很美;也有人说内容空洞苍白,那只能说原著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最后那句“开玩笑的……”比原著带来的震撼还大。★★★★

51分钟前
  • Q。
  • 推荐

你善,是因为你未被这个社会狠狠伤过;你恶,是因为你未被这个世界好好爱过。伪善的我们,有的人伪装一下子,有的人伪装一辈子,于是前者就被称为恶人,后者就被称为善人。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就是屁话。

5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有三个理由给五星。其一,短评前几页充斥着“你丫要是打五星就是十足的傻逼弱智加白痴”,没错白痴总是是很多的,不介意加我一个;其二,没看过原著,没资格对其差异说三道四,但片子的流畅有足够的理由吸引我满106分钟;其三,中岛哲也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华丽的中岛很好看,阴暗的一样精彩。

54分钟前
  • kissdemon
  • 力荐

分段式MV+慢镜美学。少年的邪恶原罪在松隆子的平静复仇面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样的大人,什么样的孩子:人间炼狱,就是把邪恶当幸福了。只是如果要讲述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又何必要使用眼花缭乱的破碎剪辑呢?害我两年前看到一半就放弃了。(ˇˍˇ)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都是你爸害的(《松子》),都是你妈逼的(《告白》),中岛哲也太喜欢成长阴影了吧……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