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心动6.0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31 05:0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宽恕比惩罚更需要勇气——《菲洛梅娜》

这是一部以一位母亲名字命名的电影——《菲洛梅娜》,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人到晚年思念了50年却又不曾见面的儿子,突然想看看他还活的好吗?儿子是否寻找过自己的母亲?......

或许这个“突然”已经酝酿了50年,她每时每刻都在想起,但那以上帝名义的束缚却一直无法违背挣脱,可母子之情终于还是在菲洛梅娜暮年之时,战胜了信仰!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菲洛梅娜因年少无知,当了未婚妈妈,家人遂把她送进来修道院便断绝了关系,而每天她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和儿子共处。

可是这样的时光总是短暂,可怕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菲洛梅娜的儿子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至此她与儿子之间只剩下那一张小小的照片!

时间来到2012年,在女儿的牵线搭桥下,菲洛梅娜遇到了正无所事事的马丁,马丁正处于尴尬的空窗期,需要一份差事来缓解他被解雇的压抑。

这两位各自心事重重的人便踏上了寻子之路。

本来很顺畅的流程走到了当年的修道院,就被戛然而止了!

Why?

院长说,当年修道院发生了一场火灾,所有的档案被付之一炬。

一盆凉水被泼的透透的,不过还好有马丁,新闻人的直觉让他从酒吧老板那里得知,这只是一个托词,传说中的火灾只是修女们集中在后院烧掉了档案而已,而那领养孩子却是以上帝的名义赤裸裸的被金钱交易给了有钱人!

彼时屏幕外的我们,除了震惊还有愤怒!是的,她们以上帝的名义去诓骗善良的信徒,却做着上帝禁止的肮脏交易!

毕竟刚刚院长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话语还在眼前,坏人不再是那个把坏人二字写在脸上能让我们辨认的,而是天使的面孔,恶魔的心!

菲洛梅娜差一点就止步了,但还好她坚持下去了,和马丁来到了美国,一路上还津津有味地分享了《马鞍与织女》的故事。

就在我们大家坐等母子跨越重洋再次重逢的happy ending时,马丁的神通广大为我们带了坏消息,原来菲洛梅娜的儿子在1995年已去世,生前是里根政府的高级法律顾问,且还是一名同性恋。

不过菲洛梅娜还是再一次坚定了立场,虽然儿子已去,但他生前是否也和她一样寻找过自己,她太需要答案了,或许只有这样真正感触到儿子!

然而在我们陷入感动,菲洛梅娜追忆儿子的点滴时,又一次,真的,又一次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打击!

儿子安东尼(迈克尔)原来曾经在生前去过修道院寻找自己,而还是那些慈眉善目的修女们,是的,还是她们欺骗了他!

原来兜兜转转,跨越重洋去追寻的儿子,就在眼前,就在那座修道院杂草丛生的墓地里,却没有人告诉她!

相信观众和马丁一样,都是怒火中烧的不能再旺!

——————————————————————(这里是愤怒的切割线!!!)

镜头转到了修道院,还是熟悉的敲门声,还是熟悉的接待室,还是那么温暖,以至于恍惚间温暖到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bad things!

这一次的马丁搞不犹豫,冲到了那位修道院前院长面前,却换来了这位卫道士“义正言辞”毫无人性的驳斥。

是的,打着教义的旗号,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所行之事遮掩!

突然想起《霍比特人》里甘道夫的那句话:“千万别轻易断定别人的生死,就连智者都无法决定命运!”

是的,千万别轻易断定别人是否有罪,真正的智者,不是夺取别人的权力,而是去宽恕!没有谁可以代替孩子去决定他的一生,虽然迈克尔的领养家庭带给他的不是菲洛梅娜所能给的,但这并不能作为从他母亲身边剥夺孩子的理由!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里,再去追究当年谁是罪大恶极,以及如何去惩罚,已经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菲洛梅娜知道,时间是不会放过她们,这比肉体上的惩罚来得更持久、更煎熬!而那些做错过的,就像烙印一样,怎么回忆都是一道裂缝,怎么补都无济于事!

她的宽恕既是对自己曾经“罪孽”的放下,也是对他人的救赎!

1、这部片子里没有大起大落,但朱迪丹奇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片子,当然史蒂夫·库根的配合相当默契。

2、这部片,既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无论如何都要一个结果,反而留下了让人深思的空间。

3、本片的原型母亲

 2 ) 经典台词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 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 马丁:操天主教徒。

 3 ) 《菲洛梅娜》:良善的力量

(芷宁写于2014年3月28日)
    有什么比把一个幼小的孩子从深爱他的母亲身边生生带走,更能伤人心的?有什么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将孩子卖掉,更能毁坏虔诚教徒的信念的?还有什么比母亲千里寻子更具有人类心理最基础的需求的?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实事件,并用洗练成熟的光影手法将寻常而激烈的人类感情梳理的不同寻常,且平实辽远。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显而易见的寻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的部分,该片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对撞和交锋。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妇人菲洛梅娜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体现着两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见多识广的记者代表着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阅历眼界,对宗教的虚伪性和欺妄性有着强烈的反感情绪,他们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立场,看待被寄予精神寄托的信仰,他们仿佛永远清醒着,永远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阴暗面,他们永远有着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坚壁的愤慨,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的内心总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宁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着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做着最底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她终生笃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条所束缚所伤害,她依旧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度过人生的艰难,即使年老的她因极度的绝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终希望自己能获得救赎。一些俗套的爱情畅销小说也能博得她的开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旧相信那些系列爱情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类的爱情故事,而且乐此不疲。在经历了最致命的不幸打击、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煎熬后,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乐道地对记者提起另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这样的结尾反而令人动容,简单而善良的人总能让人叹惋,并衷心祝福她。有人认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头,试问在这个世间有谁不受煎熬呢,那个头脑清晰、通晓冷僻历史的记者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思虑和精神境界所苦呢?
    影片有几处剧情设置颇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儿子在母亲未知的情形下,于弥留之际寻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并选择埋骨于此;而母亲却在未知的情形下,寻找着儿子;记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离接触过担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终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却一直缄默着,当记者对其欺瞒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修女依旧振振有词,然而,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恶犯罪,最终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宽恕,因为她不想和记者一样活得那么不平静。
影片的表演部分也令人叹服,该片的故事情节给演员的发挥留下了不小余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都将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因为有大段情绪激亢的戏就肆意宣泄,这中间体现了他们对戏份、角色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们都是拥有深厚表演素养的演员。库根还是本片的编剧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衬托了丹奇的角色,也将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实自然,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和记者书籍改编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现依托,当菲洛梅娜得知记者曾和她的孩子有过一面之缘时,便不断地询问详情,此时丹奇的眼中闪烁着母爱之光。当菲洛梅娜最终说出原谅的话语时,通过丹奇相对克制又相对动容的语言和表情,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她说出此话的不易,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辗转过的次数,且每次辗转都是刻下痕迹的。
比较欣慰的是影片对主要人物塑造的落点,与其说丹奇诠释的菲洛梅娜是个笃信宗教的虔诚老太太,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历经苦难依旧拥有真正单纯善良品质的好人,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
(杂志约稿)

 4 ) 上帝会让谁上天堂?一辈子禁欲的修女还是少女妈妈?

        究竟谁活出了上帝希望的样子?是一辈子禁欲,祷告,读经的修女,还是未婚生子,以劳动接受惩罚,连孩子被送到异国都不被告知的英国底层社会女性?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发问,很多人觉得修女会上天堂。这个偷尝禁果的少女之后所遭遇的凄惨或是平凡的人生,都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还好,有一个剑桥毕业的前BBC记者可以帮助这个处在社会底层,只知道朴素道理的退休女护士,抽丝剥茧的把她的故事一一道来。修道院收留未婚妈妈,孩子生下来,母亲在修道院工作以偿还修道院的善举,有从美国来的收养家庭,以1000英镑的价格就可以把孩子买走。这样,失足少女还要感谢修道院的收留,感谢孩子可能有的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人生。少女人生的一切麻烦就在于他们去尝试性,这个似乎在修女们看来是罪恶源泉的东西,而她们之所以被上帝宠幸,因为她们守身如玉。这就足够让上帝爱她们了,别管她们把孩子卖了大价钱,别管她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对彼此苦苦寻找的母子双双隐瞒真相,别管她们对人情的冷漠,她们有强大的后盾,她们的上帝,她们的纯洁,有了这些就可以掩盖金钱诱惑下犯下的罪行,可以掩盖近50年。

        孩子三岁就被买走,47年后,母亲跨越太平洋寻找儿子,看了照片,回忆那短短三年的共处,母亲一点儿都不惊讶自己很有成就、帅帅的儿子是同性恋。“我知道他是,他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看着他穿着背带裤的照片我就知道他是同性恋。”只有母亲知道,教会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名义来评判。别利用上帝来行你们的个人意志,上帝的很多道理你们还没有明白,挥起铡刀的时候,想想被烧死的哥白尼,上帝大概几百年才派一个天才,却被平凡人假他之名给谋杀了。这个时候,想想在十字架上为普罗大众而死的耶稣基督。最多的解读是上帝让儿子为我们的罪而死,也许上帝还在提醒我们这些肉眼凡胎,我的儿子都这样死了,你们以我名义杀人的时候,看看自己不堪的排挤异见的历史,不要让悲剧一再发生,流血到我儿子为止。

        《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领会了上帝的美意,在亚当跟上帝彼此接近的两指之间,永远定格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要靠刚刚梦醒的亚当及亚当的子孙一代代的来缩短,能够触碰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整个人类领会上帝美意的那一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天堂的那一天。画家本人也是同性恋,巧合吗?

        自己是个平凡的人,真着急,估计这辈子能够领会的道理是有定数的,真的嫉妒那些聪明绝顶的人。普通人,也可以有你自己的上帝,即便你不是那修道院中的修女。

 5 ) 友谊的见证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整部片子我是哭着看完的,上1分钟揪心的抹着眼泪,下1分钟又被老太太都笑了。电影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6 ) 影评练习5

《信仰的定义》
                ——评电影《菲洛梅娜》
对于中国人来说,信仰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无神论党派所执政的国家,虽然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伟大的,但其实我们这些被功利文化所熏陶成长的我们并不存在,甚至不理解一个真正虔诚的信仰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在看一些涉及教徒的国外电影时,我总是试着去揣测他们的行为,思维,但我痛苦的发现,实际上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缺少共鸣。然而今天,当我看完《菲洛梅娜》这部电影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原来信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真正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只要每个人存在一个生活中的态度,每个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信仰。
这部电影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马丁是一位刚刚因故被辞,但还保有名气的记者,通过一次酒会,马丁与菲洛梅娜间接相识,菲洛梅娜是一位退休的爱尔兰护士,她向马丁说出了自己的故事:50年前身为修道院学徒的她诞下了一个私生子,之后这个私生子被修道院拐卖到了美国,50年来她一直为她孩子的现况担心,她希望马丁帮助她调查他儿子的下落。马丁为了故事创意而欣然答应,他们来到了菲洛梅娜当年所在的修道院进行调查,之后又去了美国寻找线索,在美国,马丁查到了菲洛梅娜儿子——赫斯的下落,但他本人却已经去世了。得知噩耗的菲洛梅娜虽然痛苦,但他决定留在美国并前去拜访儿子生前与其交往过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赫斯在生前也在寻找她的生母,而他也拜访过菲洛梅娜所在的修道院!但菲洛梅娜对此却毫不知情。马丁与菲洛梅娜迅速飞回了爱尔兰,并重返了修道院,在修道院中,他们遇到了整个悲剧的最终推手——已经垂垂老矣的希尔加德修女,在愤怒的马丁质问她时,却得到了她毫无忏悔之心的回应:她认为菲洛梅娜背叛教条的行为让她咎由自取。但马丁未曾想到的是,得知真相的菲洛梅娜最终却选择了原谅,马丁也尊重了她的意愿,不久后,以她的故事写成的小说得以发表。
影片表面上呈现的,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个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他们虽然并没有见到彼此,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盼望,儿子对母亲的苦苦寻找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为这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他们的遭遇所感触。但实际上,“信仰”在片中一直在片中充当一条重要的暗线贯穿始终。从最开始菲洛梅娜在教堂,到最后马丁和她在赫尔墓前放上基督像,有大量的桥段都与信仰这个主题有关联,而除去表层的亲情之外,其实这条暗线才是导演真正想要点出的主题。
修女出身的菲洛梅娜是一个对上帝极度笃信的教徒,她一生都恪守天主教的教条,除了她的那次初尝禁果的体验:她与一位帅气的男子在游乐场中交合,然后诞下一个孩子。这也是她一生当中所有痛苦,也是快乐的根源。正是因为这次体验,她成了一个一生都活在少女情怀里的女人,也成为了一个一生都在为自己所谓的罪孽忏悔的女人,但实际上,她不过是犯了“原罪”,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罪孽,但她却要为这样的一个罪孽背负着与儿子分离并且一辈子都活在愧疚之中的痛苦,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导演批判天主教教条式的信仰对人造成的摧残。然而事实上,这次让她不愉快整整50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异化,在她老后,在经历了太多的人间冷暖之后,她依旧是一个可爱,热情,开放,而且是个对最初信仰怀有巨大虔诚的女人。她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她曾经对马丁说,她对自己的行为终生感到愧疚,然而最后她还是想清楚了,在亲情与宗教面前,她选择了亲情。这看似很轻松的决定其实是她最重大的抉择。之后,在那间忏悔室内,她在神父面前流下了眼泪”天主,我犯了很大的罪。“她那发自心底对信仰的真诚让人既唏嘘又敬佩不已。
与之相对的,就是陪伴她的马丁了。马丁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无视上帝,只相信人的命运由自己改变,这和我还有其他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其实是可以归于一类的。菲洛梅娜跟他聊起过性爱的问题,菲洛梅娜说她虽然享受性爱,却也为触犯原罪而感到痛苦,这让她有了一个怀揣了很多年的谬论”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罪恶的。“马丁便直接反驳了她,批判了天主教甚至是上帝。在车上,菲洛梅娜曾在影片的两个桥段里与马丁讨论同一个话题——是否信仰上帝,第一次马丁对此含糊其辞,然而第二次,马丁就直接与她吵起来了”没错,身为一个他妈的记者,我根本不信上帝这一套!“闻之的菲洛梅娜当然生气,便从此时开始与他辩论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她还教育马丁为人向善,尊重待人的道理。但直到剧终,他们也未曾相互改变。毕竟人的观念是无法被他人所改变的,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说的另一件事吧。
在影片的结尾,菲洛梅娜二人返回到了修道院,并最终遭遇了最终BOSS,这场悲剧的源头——希尔加德修女,当马丁指责希尔加德背叛了上帝时,恼羞成怒的希尔加德告诉她“我一生都保持处女之身,恪守天主教的职责,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背叛上帝?”,而且她对以往干过的事毫无悔过之意,直言菲洛梅娜是罪有应得,马丁对她说“如果上帝在这她会把你的轮椅踹翻。”然而,菲洛梅娜作为受害者面对这种情况下却保持了冷静,她说她原谅了希尔加德。马丁问她“为什么就这么轻松的把她原谅。”她回答“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起来轻松,可实际绝不不轻松。”是啊,整整五十年的恩怨,哪能在一句淡淡的“原谅”之后就化为过往烟云了呢。。在修道院外的墓地旁,菲洛梅娜找到了儿子的坟墓,她将一个基督的玩偶放在了儿子的墓地之上。在这里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你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这个世界上,有人以信仰为名施行龌龊之事,有人却以信仰为名将真爱洒满人间。菲洛梅娜就属于后者,她数次教导过马丁对人向善的道理,她本人也不负自己的言语,她就像一位真正的门徒一样,感化着她身旁的每一个人。
在这世上,存在着太多的信仰,无神论,有神论,但信仰什么都是不分对错的,能分对错的是人们对信仰的解读和理解的方式,即使是同一个宗教,解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希尔加德是教条主义者,而菲洛梅娜这个”背叛者“却似乎更好的贯彻了天主的奥义,而马丁,虽然并不信仰上帝,但最终还是被菲洛梅娜美好的心灵所感染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以信仰就下界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实信仰终归是一种唯心的体现,是对人们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哲学,不论是什么信仰,只要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化为行动,这样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为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仰。——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真正的定义所在。

 7 ) 所谓宗教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短评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6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15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19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亲情最让人感动

24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3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36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5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54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55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5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1小时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