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综艺大陆2006

主演:易中天

导演:未知

 剧照

易中天品三国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9-19 05:06

详细剧情

  《易中天品三国》,央视CCTV-10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长篇影评

 1 ) 浩瀚三国娓娓述

我的历史成绩素来惨不忍睹,尤其痛恨死记硬背那些条历史事件及年代。直到远离考试后,才惊觉原来,我对历史还有兴趣,原来,我喜欢了解先祖的事迹,原来,我所痛恨的不是历史,而且填鸭般的历史课。

三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历史,从小接触三国演义,却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曹刘的描述,屡屡让我吐槽,却介于年幼不敢大肆宣扬,而后看到三国也并非忠于史实,更是想要真切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年代。奈何三国志看起来太费脑细胞,遗憾作罢。

一向对最近塞满荧屏的脱口秀持保留态度,易老师的这个节目,也是早早听说,却直到最近才抽空看,这一看,就被易老师圈粉了。

那段纷杂动荡的年代,那些层出不穷的英雄枭雄狗熊,在易老师口中娓娓道来,引经据典而不咬文嚼字,从各个方面分析而不东拉西扯,表述层次分明而不繁杂臃肿,易老师把这段历史生动地再现到眼前。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有趣。强烈推荐。

 2 ) 易中天品三国05(重要篇)

陈留的卫兹赞助了曹操一大笔钱,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三国时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说曹操、刘备,他们能够起兵,能够成为一方诸侯,都是得到财团赞助的。而且这个地方财团通过资助他们认为的英雄人物来参与政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政治传统。

曹操在得到卫兹的赞助以后,就在当地招兵买马,最后公开打出旗号,要成立义军讨伐董卓,这是曹操成为乱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义兵

公元15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并公推袁绍为首领。这支军队,由于他们的军队都在函谷关以东,因此被称为“关东义军”,也叫“关东联军”,简称“关东军”。

曹操被关东联军的盟主袁绍任命为“奋武将军”。

曹操从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想做能臣的,这次曹操接受这个称号,本来是想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大事,却感到报国无门。然而,袁绍徒有其表,袁绍出身高贵,“四世三公”家族。

但是袁绍没有政治头脑,董卓就是袁绍弄入京城的。请神容易送神难。政治斗争是等于先下手为强,但不等于到处树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曹操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曹操与董卓第一次对战,曹操险些阵亡。在最危急时刻,曹操的弟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并对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哥哥你,骑上我的马,走吧。

最后,曹操的选择是自己干。

曹操在最初的十年可以被称为“乱世英雄”,他用微弱的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兴亡。在这十年间,曹操干了三件事:掠地、募兵、屯田。这三件事情都与黄巾起义有关。

曹操的谋士毛玠建议: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毛玠的这一段话可以称之为曹操版的“隆中对”。他是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对曹操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意见。霸王之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正义、实力(首先是经济实力,其次是政治实力)。

战争确实拼的是武力,但是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只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场战争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赢。除了军事实力的比拼以后,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还要比拼政治实力,政治实力靠的是正义的旗帜。你必须表现自己是师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所以,毛玠的这个建议是纲领性的文件。

毛玠的建议包含三个内容:

-奉天子(政治策略)

-修耕植(经济策略)

-畜军资(军事策略)

曹操敬纳其言。

屯田: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也就是说,曹操建设了一个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军政府变成了农场主。

曹操屯田的优越性:

-无本生意

-牟取暴利(收取五成-六成的地租)

这些士兵即是兵源,又是粮库,一举两得。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置屯田令》中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在当时,与袁绍袁术相比,曹操是唯一一个具有政治远见的。

 3 ) 我理解的三国

一直想看易中天品三国,刚好放假在家,开始看起来

1-20集

喜欢教授的讲解方式,会把历史和小说放在一起,把所有记录的史料也揉在一起,也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分析过程和自己的理解,比单独看三国演义小说好看多了。

一直是喜欢曹操的,以前一直知道是奸雄的想象,现在看的更加真切,就像教授说的,曹操的野心是一点一点撑大的,在刚做官的时候,曹操是想做能臣的,也在努力去做,但是后来发现政权的腐败以及无药可救,辞官在家,自我提升,等待时机。有一点觉得曹操很厉害,功劳归于别人,失败检讨自己,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自己。还有曹操知人善任,原来知人善任含义这么丰富,先要知道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还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且曹操不是和稀泥的手段,他喜欢名声好的人,但更看重做实事的能力,如果两者不可兼得,那么唯才是举,但是不等于他不提倡道德和名声,对于有才能私德不好的人,不去处罚,但是对于主抓记录的官员提出一些人私德不好,曹操也是鼓励和奖赏的,也是让大家看到还是有道德底线的,很厉害。还有个觉得很可爱的对比,袁绍刚愎自用,不听田丰劝阻结果打仗失败之后,杀了田丰,而他的老婆在袁绍死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5个小老婆杀掉,还毁了容,袁绍和他老婆一样,遇到问题遇到失败归因于别人;而曹操遇到失败的情况,检讨自己,教授也说也有检讨不充分的,但是遇到成功把功劳推给别人,在人才方面更注重能力而不是名声,他的第二任夫人,出身不好,但是人品好,办事也行,曹操打仗带回来的战利品珠宝首饰之类的,会先给夫人挑再分给别人,夫人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坏的,挑的是中间的,不虚伪不贪财要的是实惠,曹操和她夫人是一样的,挺有意思的。

其他人呢,更喜欢一些谋士,更好奇那些长命的谋士,能把人心看的很透,洞察人性和人心,这点曹操也很厉害。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最欣赏那种自己有实力和能力,然后又懂的规则,懂得人性,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选择一个好的主公,采用合适的方式出谋划策,既帮助主公也帮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保护好自己,这点很厉害。

21-30集

跟着教授更了解曹操,曹操多疑,容易骄傲自大,如果当前赤壁之战前,曹操拿下荆州后,没有那么骄傲自满加轻敌,也就不会遭受赤壁之战的惨败。根据教授的说法,曹操有好多次可以成功,比如军队有传染病,先不打先休养生息,安抚荆州人心,或者是乘胜追击,先消灭刘备,不给孙刘联盟创造条件,都可以,但是曹操赢得荆州,势如破竹,骄兵必败,修养两个月,时间很尴尬,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安抚荆州人心,给刘备以机会联结孙权,又在寒冬腊月以短对长,北方陆军对江东水军,惨败。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战争大部分是半途而废,没有完全取得战争胜利,是由于后方不稳定,不能打长时间的战争,要时不时会后方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军事上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是政治上一次比一次收货颇丰,也许就是政治家的权衡结果吧。

曹操在选继承人的时候,曹植文才好但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相对来说说曹丕比较合适,但是曹操的政策是唯才是举,而曹丕为拉拢士族采用的是世袭制度,结果曹魏政权50多年就没有有,被士族中的司马家族取代了,唏嘘不已。

所以呢,骄傲自满,轻敌草率是致命的伤害,做事归根结底还是做人,想要走的长,还是要做人。不能骄傲自满。

31-35集

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之前还很疑惑,既然荆州那么重要,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会留关羽在那里,诸葛亮看人很透难道会不了解关羽吗,听到教授的分析,条件所致,当时的关羽比较合适,有品德有能力又忠心,但是关羽性格有缺陷,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又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而且当时诸葛亮还不能直接下军令,监管认命将领,整个刘备团队都停留在刘备取益州取汉中称汉中王的胜利氛围中,小瞧了陆逊,也错估了形势,现在孙权的首要敌人不是曹操,而是刘备,因为刘备控制了长江上游,对下游的孙权集团威胁很大,环境形势加个人性格所致,一败不可收拾。

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当袁绍骄傲的时候,对家曹操赢了;当曹操骄傲的时候,对家孙刘赢了;当刘备骄傲的时候,孙权赢了。就像教授说的,关羽是个大侠,不是个好大帅。关羽看不懂政治布局,形势变化,性格有致命弱点,而在关羽张飞都死了之后,刘备一意孤行,在无文无武的情况下,也犯了小看陆逊的错误,被火烧连营,仓皇出逃,狼狈不堪。

就教授的结论,关羽是被刘备集团惯坏了,所以任性,又因为任性所以天真,可见溺爱多可怕,会让自己弄不清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的能力,看不清世界的现实,结果遭遇失败,对自己是意料之外,对旁观者是意料之中。

36-40集

一直以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想到诸葛亮曾经的评价是很聪明,人是复杂的,那么诸葛亮被托孤后,一直总揽大权,可能是为了恢复西汉的制度(皇上是个吉祥物,三公处理事务),也可能是当时蜀国内忧外患,每一步都要小心,犯错代价太大,不管是怎样,如果刘禅聪明,但是不给他实践锻炼的机会,就会变成恶性循环,一直不懂一直不亲政然后又一直不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发现政治有的时候真的要违背自己的本意,又不得不牺牲,为了实现法治的理想,在马谡可杀可不杀,又是亲信又有能力还有威望的情况下,杀马谡平众怒,贯彻依附治国,不得不牺牲,感觉一个好的政治家,要摈弃个人的感情和喜好,从大局和利益出发,也有点违背人性吧。

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对方谋反,两个人都是傲气十足的人,虽然都是有能力,但是一旦骄傲,好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三国时期,只要骄傲必败。忽然想到之前提到的东吴集团,周瑜和鲁肃政见不合,但是私下是好朋友,周瑜死前推荐鲁肃,而鲁肃和吕蒙政见不合,私下也是朋友,鲁肃死前推荐吕蒙。而蜀国这边,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恃才傲物,私怨极深,结果互相告发对方谋反,最后魏延被杀被夷三族,而杨仪被贬被流放,都比较惨。

教授也说,一定要纠正一种思维,两个人一方对那就是另一方的错,魏延和杨仪从各自的角度都是对的,都没有错,也都委屈。

教授还说,人都会犯错误,但是犯错后敢于承认错误,是很厉害的事情,像曹操,像诸葛亮,犯错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都是很厉害的人。而且之前教授也说过,小孩子不要老觉得他不会,什么也不让他做,越不让他做他越不会,让他去犯错,错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对。

41- 45集

听了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孙权当年那么不容易,一个十七八岁左右的少年,爸爸和哥哥都不在了,被推上那个位置,当时东吴的政权和基础并不牢靠,和蜀国的政权类似,蜀国分为三个层次,荆州集团(刘备旧部),东洲集团(刘表旧部),益州集团(本地土著),而本地土著站在食物链最底层,而东吴政权,其实是由江西过来的,不是本土的江东政权,所以也分了三个势力,一部分是跟过来的江西将领(枪杆子),一部分是流亡过来的士族(笔杆子),另一部分是本地士族(钱袋子),而当时的孙权年轻又没有什么功劳,当时多亏了周瑜和张昭,帮忙顶住了天。

没有想到孙权很厉害,最后实现了政权的江东化,最后上层将领由江东士族担任,而对比蜀国政权,刘禅被益州集团的士人樵周劝着投降了,最后曹魏政权把荆州和东洲的官员调往中央,蜀人治蜀,益州集团也算赶走了侵占自己的外来势力,自己人统治自己了,这也看出来实现政权集团层次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比了四位的用人方针,曹操是唯才是举,刘备是重义,和关张同食同寝,诸葛亮是法治,而孙权是以情感人,对待将领基本上都是骨肉恩,或者是叔叔,哥哥等,很厉害。而且孙权在对待曹魏和蜀国的时候,真的是出人意料,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势力强刘备势力弱,联刘抗曹;在刘备占了汉中益州壮大的时候,和曹操联合,在曹操和刘备都称帝的时候,对曹操称臣,总的来看就是一方势力大,联合另一方,而对曹操称臣的时候,虽然是弯腰,但也是抬着头,很厉害,能屈能伸又有底线。

正当我觉得孙权这么厉害,政权也稳定了,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时候,为什么政权最后会被曹魏吞并,然后教授就说了,重情的人疑心也很重,孙权后期疑心过重,连儿子都自相残杀,又设置了一个类似锦衣卫监控言行的人,诬告也就多了,真的是人无完人,或者人是一直在改变的,真的很让人意外。

46-50集

看到陆逊担任宰相一年之后,就被逼死,第一反应是道德层的谴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后来听教授分析,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从道德层面看待历史太肤浅。想到自己想的太简单,孙权虽然实现政权的本土化,但是内心有不会信任本地士族,认命士族的人为最高将领,任用士族的人,只是为了将士族的命运和自己的政权绑到一起,但是孙权和士族是有父仇的,所以任用陆逊是为了自己的目标,陆逊出将入相是最顶峰的时候,也是孙权觉得该报仇的时候,杀了陆逊和一部分本地士族人。

看起来有点荒谬又确实符合规律的是,诸葛亮在蜀国打压本地士族,真心想复兴汉室,依法治国,结果就是因为治理的太好,反倒是最先灭亡的,而孙权使用的是吴人治吴,把自己的利益和士族的利益帮到一起,但是内心不信任士族,而且有仇,反而比蜀国后灭亡,但是最后也是灭亡在西晋的手里。而曹丕,曹操走的唯才是举,不依赖士族,但是当曹丕晋位,条件是和士族们妥协,采用中正九品制,这样士族垄断了做官的资格,最后的司马懿就是士族阶层的代表,最后三家归晋,由士族阶层统治。

比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没有小说里面那么情真意切,诸葛亮是想复兴汉室,而自身品德特别高尚,而刘备的建国是剽窃曹操的建国,曹操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但是在夺益州汉中的时候,从道德层面是欠缺,但是从政治层面是很合理的,但是如果诸葛亮在身边应该过不去自己道德的一关吧,而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曾经阴谋论过是不是刘备在点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人前发誓不会自立为帝的意思,听教授说完也许还有种可能,是刘备给予诸葛亮废立皇帝的权力,但是皇权还是要在刘家人手里。还有一点是,原来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军事能力弱于政治才能,在三顾茅庐到赤壁之战之间,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应该还不错,但是赤壁之战之后,原来诸葛亮是一直负责后勤粮草等,没有指挥前线战役,刘备夺汉中夺益州也没有带诸葛亮,而关羽攻击樊城也是自作主张,而且不需要向军师诸葛亮请示,和以前的了解到的很不一样。

51-52集

了解到诸葛亮没有那么神话,也了解到诸葛亮有政治理想有蓝图,治理蜀国,政治清明,没有或者极少有贪官污吏,人人奋进,治安良好,从自己开始清廉,但是又因为诸葛亮要镇压本地士族,盘剥他们的钱袋子,不得已不停的北伐,也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很苦,面黄肌瘦,百姓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而诸葛亮自己本身也是孤独的,根据形势不得不做一些东西,比如北伐,比如斩马谡,又不能和别人把事情说透,而自己本身又是极度负责的人,最后也许是累死的,既孤独又被累死,最后理想也没有实现,唏嘘吧。

最后教授分析了诸葛亮和曹操,看了老师的三国更清楚的知道,人是复杂的,我们传统的社会没有宗教,把人神化,但是诸葛亮和曹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人就会犯错,就有缺点,但是为了文学的戏剧性,也为了政治需要,为了人心中的圣人情节,把诸葛亮的优点放大,把曹操的缺点放大,塑造了正反对立的两个典型,其实也是人的正反两面。

总结

跟着教授了解了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中三国的人物,人是复杂的,政治和道德要区分开,评价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当时的形势,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特点,有些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底层深意的,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学习一种更加客观看待问题的方式。

人是复杂的,有善和恶,而且不管是人际关系,人本身,还是外界的形势,都会变化,实时更新自己的地图,三国中善终的谋士都是洞察人性和人心,又随着情况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值得学习,是保护自己的方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骄兵必败,骄傲就会轻敌,就会考虑不周,要特别注意。

 4 ) 《易中天品三国》学习笔记31-40

2021.9.16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赤壁之战后三家瓜分荆州,后三家均开始觊觎益州,后益州归于刘备。

1、刘备夺取益州的原因

1)孙权困难

旱路水路均不通,也不能越过刘备攻蜀

2)刘彰窝囊

刘彰欲刘备攻汉中,借此威慑本土益州集团(核心诉求),但没想到刘备不听刘彰,另外张松和法正暗中投降刘备。

P.s. 外来的东州集团(统治阶层)和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被统治集团)矛盾深厚,益州集团意欲反叛。

3)刘备厉害

刘备“借兵助孙权抗曹”,刘彰狐疑,张松猴急被杀,刘备假以借口,反攻刘彰,后刘彰投降。

4)曹操失误

刘备夺蜀花了三年,曹操无所为。

2021.9.17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体现孙刘蜜月阴谋的三件事

1)孙权嫁妹妹

2)周瑜出狠招

3)鲁肃“借”荆州

1、孙权嫁妹妹

1)年龄问题(备49岁孙妹19岁)

2)性格问题(孙妹性格刚烈,有诸兄之风)

3)关系如何(刘备紧张)

2、周瑜出狠招

1)赤壁之后刘备去找周瑜借江陵,周瑜建议把刘备迁到吴县(苏州)软禁,找其他人指挥关张。

2)后又生一计:夺蜀,并张,联马。

3)后去世,提议鲁肃接任。

3、鲁肃“借”荆州

1)刘备借江陵/南郡

2)“借”可讨论,是否是“借”

3)原因:荆州治所在襄阳(归南郡),南郡治所在江陵,刘备领荆州牧,意欲“都督荆州”

4)孙权为什么借?“共拒曹公”

5)后刘备拿下益州,鲁肃讨还荆州

6)后曹操适时攻打张鲁、孙刘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南部,孙刘再次联盟。

2021.9.20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1、吕蒙向孙权陈述三个问题

1)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靠关羽(不一定)

2)关羽是否可靠(刘巧取豪夺,反覆无常)

3)先打徐州还是先打荆州

(徐州可打,但守不住;打荆州,能守)

遂定下基本战略:攻荆州

2、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攻汉中,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同月关羽出兵襄阳樊城(襄樊战役)。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后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关羽进入两难(抽掉后方部队,则南郡空虚;不抽掉则打不下襄樊)

3、吕蒙为了忽悠关羽调兵,做了三点:

1)装友好 2)装生病 3)装无能(陆逊)

P.s.吕蒙推荐陆逊接替前线总指挥的原因

1)意思深长 2)才堪重任 3)未有远名

4、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信麻痹关羽:

1)吹捧关羽 2)贬低自己

3)表示祝贺 4)假装提醒(曹操反攻)

5、后曹孙勾结,孙派吕蒙和陆逊攻南郡,曹操攻关羽(关败),关羽败走麦城。

2021.9.21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1、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

1)谁决定打襄樊(自作主张还是刘诸授意)

老师意见:默许,听之任之,刘备需要负一定责任,诸葛亮不需要(总理政事,不主管军事)

2)为什么要打襄樊

老师意见:关羽得寸进尺

3)该不该打襄樊

老师意见: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2、刘备为什么要留关羽都督荆州

打益州时至少当时是对的,因为:

1)衷心;2)独当一面;3)会带水军

3、关羽的性格问题: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集团全部都惯着关羽,关羽天真和任性。

4、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救援

老师意见:想不到,来不及

2021.9.22 #第三十五集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4月称弟,7月御驾亲征,攻孙权。

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1、刘备攻打孙吴的原因

1)为关羽报仇(小成分)

2)曹魏不好对付,孙吴好对付

3)荆州乃战略要地,必须夺回

2、孙权为了应对刘备所做的准备

1、政治上向曹魏称臣

2、军事上迁都武昌(湖北鄂州)

3、陆逊沉得住气,两军对峙,不中刘备诱敌深入之计。后陆逊发现刘备的破绽——七百里连营,另外刘备把水军全部调上陆地。陆逊发动火攻击败刘备,刘备逃至永安白帝城。

4、陆逊赢得战争的原因:

1)高度重视,志在必得

2)知已知彼,胸有成竹

3)沉着应战,后发制人

4)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最重要)

2021.9.23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1、“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托孤”

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

1)肯定派

陈寿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刘诸乃君臣典范,刘备让贤实在千古难得

2)质疑派

孙盛认为刘备的话是诡伪之词,非托孤之词;张作耀认为刘备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

3)“君可自取”可讨论

方北辰先生:“取”乃选取之意,选取别人当皇帝

2、老师意见:帝王心思(必须传己后代)

P.s. 被托孤人的条件:关系好、威望高、能力强

帝王会有疑虑,担心取而代之,故而公开的把话说开,把话说透,双方都释然,帝王安心去死,大臣安心辅佐。

3、老师猜测:

诸葛亮在托孤前不完全受刘备信任,因为其二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类似于曹操和荀彧),刘备托孤时只有诸葛亮可托,但有所保留(其一是公透底,公开挑明;其二是设副,托孤前六个月疑似刻意安排)。

2021.9.27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1、诸葛亮要处理的四大关系

1)君臣关系(本集所讲)

2)同僚关系(38集讲)

3)盟友关系

4)敌我关系

2、刘禅给诸葛亮的待遇

1)封武乡侯(崇高地位)

2)开府治事(独立相权)

3)领益州牧(全国行政权)

3、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看法:不爽,原因:

1)形同软禁 2)不免挨训

4、刘禅被人所非言的原因:

1)亲信小人(可讨论,历代皇帝身边均有小人)

2)不战而降(可讨论,例如刘彰)

3)忘恩负义(可讨论,对赵云继承父亲)

4)没有心肝(可讨论,自保措施)

5、老师的观点:刘禅可能并不弱智

6、诸葛亮为何不还政于君

老师提出猜测行意见:

1)诸葛亮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由宰相(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三公)管事,五日一朝,虚君实相(老师认为此制度是中国帝国时代最好的制度-可问责)

2)责任心太重

3)此时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021.9.28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李严在刘备死后八年被废

1、李严被废官方原因的可疑之处

1)犯罪动机不明

2)作案手法拙劣

3)只有一面之词(指史书)

2、刘备为什么会安排李严为副

1)益州势力情况:

益州有三股力量,及本土势力(地方豪强、本地士族-防范对象)、东州集团(外来势力一即刘焉和刘璋父子旧部-团结对象)和荆州集团(刘备亲信-政权主体)

2)直接结果:

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夷陵兵败,国本动摇

3)刘备想法:

后来居上,不能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房方。

4)刘备执政思路:

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

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

5)李严为东州集团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好的,能力又强,故而被托孤。

3、李严为什么被废

1)自视甚高,难与共事

2)效法苏张,朝秦暮楚

3)拥兵自重,分庭抗礼

4)诸葛亮要依法治蜀(唯一团结内部方法)-老师意见

2021.9.29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1、马谡结局在三国志中记录混乱

2、四个基本问题:

1)马谡该不该杀

老师意见:可杀可不杀(处置方式多样)

2)诸葛亮想不想杀

老师意见:不想(流泪)

a.马谡是亲信

b.马谡是人才

c.马谡有威望

3)诸葛亮为什么要杀

依法治蜀(诸葛亮治理蜀国的重要核心思想)

4)诸葛亮杀马谡时为什么要流泪

a.陈迩东先生看法:

惜马谡、悼将士、恨自己、思先帝(刘备生前认为马谡不可用)

b.老师意见: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蜀汉建国后政权不稳,中下层反动势力蠢蠢欲动,诸葛亮代行军权众人不服。诸葛亮只能严格采取依法治国的策略以服众人。对于马谡之事只能从快从重,壮士断腕。异常痛心。

2021.9.30 #第四十集 祸起萧墙

1、魏延谋反案

老师意见: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

大概率可能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

2、杨仪和魏延为什么不合

魏延狂妄,杨仪自负,谁也不服谁

3、此事谁的责任

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是杨仪负主要责任

1)以私愤杀大将

2)魏延功不可没,量刑太重,诛灭三族

3)事后谋求奖励,后诽谤朝廷,被罢官

4、为什么诸葛亮要给杨仪发命令:若延拒不从命,君便自发

意见颇多,无法下结论;老师意见:蜀汉转移矛盾的主要方式:以攻为守。

2021.10.1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5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集花了四天时间看完。由于时间有限,不得已便是开了倍速快进。

虽然易中天先生没有完全详细地把三国人物都评论完,包括像吕布等等一类的,说得比较少,魏蜀吴三国之中等等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我一个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已经是十分宝贵的知识宝库。易中天老师讲解了很多三国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国,细品三国,品读出很多宝贵的干货,有营养的知识。其中各国的发展到灭亡的启事,三国英雄的种种处事作风,为人性格的命运与从高处与深处看三国的眼光,都十分值得借鉴与思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距离当今虽然遥远,但是其中的人性却是人类所不变的,所以在品读三国的时候,为历史人物哀叹的时候也是在从他们身上择优弃劣。另一边,也解析出了许多三国迷题的可能,后人对待三国的矛盾,如诸葛多智而近妖,面对总总矛盾问题,易先生使用了正确的历史眼光对待,真如一次精神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6 ) 孤独的易先生

很多人不理解历史的必然,他们认为如果当事人做出另外一种选择,历史的走向将会完全不同。确实,个人的选择可以左右很多事件的结果,但是扭不过历史的巨轮。

曹丕接受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被士族接管。

孙权本土化,大量提拔吴的士族(陆逊,顾雍),孙吴政权被士族接管。

刘禅接受樵周(蜀国的名士)的建议投降曹魏,蜀汉政权拧不过士族的反叛。

三家都不约而同的被士族所侵蚀。这不是一两场战役可以改变的,无论战果如何,最终的结局依旧是同归于士族。

从秦汉到隋唐的政治形态是一个从 贵族阶级的统治(察举制)到 庶族阶级的统治(科举制)的变化过程,其中不可避免的过渡就是士族阶级的统治(九品中正制)。而曹刘孙三家是这个过渡过程中的插曲,可谓插曲中的插曲。虽然他们三家对待士族的态度不一样,但是他们不是士族,也无法代表士族,所以他们三家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士族的统一就是历史的潮流(即使不是司马家),而非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以道德的标准品评人物是肤浅的,要看到的是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

袁绍 一个看起来反应慢的人物,但背后支持他的是一股巨大的士族力量,这股力量可谓无往而不利。但是曹操却把它打败了,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三国,才有了这段历史的插曲。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士族最后还是统一了,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无论司马懿还是袁绍,他们背后的力量都是士族,士族统治是必然的。曹孙刘的反叛是插曲,人物的行为可以改变历史过程,但无法改变历史结果。

以上是我在品三国节目中最后8集学习到的知识 之一,也是是节目的精华,感谢易先生。但是广大观众往往看不到这些精华,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易老师的风趣幽默,抑或说是演技(笑)。他们所争论的也不是历史文化,而是人物的一言一行,或是在意易先生吹了谁或者黑了谁。

人们听不到易先生真正想要说什么。娱乐,这才是他们的唯一标准,正是易先生的谈吐或者说表演具备娱乐性,品三国才能有如此成就。

此乃品三国之大幸,易中天之大不幸!

希望以后准备看品三国的朋友可以耐心将它看完,特别是最后8集,可以多看几遍,这是值得咀嚼的内容。

谢谢

 7 ) 易中天品三国01-04

特别节目1.易中天对话王立群

将相帝王史,充满了权术、血腥、勾心斗角的宫闱之争,似乎觉得我们的祖宗、历史就是这么灰色的、不光彩的,正视这段历史,是需要勇气的,你必须承认、面对它。

正视事实、评价历史、讲述历史都需要勇气。勇气来自于:道义、群众的支持、学术的良心与良知、责任感。

历史的真实问题?

我们现在讲史,是根据24史来讲。但是历史的记载是否真实,是同样有疑问的。所以真正的历史的真实在学术界,叫第一历史,这个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现在学术记载的历史,叫第二历史,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解读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根据第二历史,区别真伪。一个方法就是史料之间的互证。讲好历史的关键,是找到穿越古今的人性。

世界上有五种人:一种是琢磨事儿(就是干事业),一种是琢磨人(要做官的),第三是琢磨钱(要发财的),第四种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儿(这就不得了了),第五种是人事钱全琢磨(这就更不得了了)。

《史记》中间就讲了两个文学家的传记,一个是《屈原贾生列传》,一个是《司马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写得非常简约,就《司马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间写得最长的一篇,这样一个写法表示出作者对司马相如的偏爱,所以他就对司马相如的劫财劫色加以隐蔽。但是司马迁到底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写这个的过程中间没有写他劫财劫色,但是他在字里行间还是透露了一点信息。与《汉书·司马相如传》一比较,班固在写的时候,他又加上了一个“为”,为不欲往。司马相如是完全设了一个骗局,他伪装,然后让县长做他的婚托,把这个卓文君用了一个直钩给勾上来了,这是事实,《史记》和《汉书》都把它写得非常隐蔽。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觉得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所以最后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爱美丽,因为司马相如被封为情圣。我们所有的主讲人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哪怕这种真相的还原是非常残酷的,也需要把真相告诉给观众。

司马迁给我印象最深的、也令我最感动的,就是他的自强不息。


特别节目2. 易中天与小崔说事

易中天:我的历史观是琢磨出来的,你说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那么些事情,为什么又产生那样的结果。我在70时代读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像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的角色,他政变的时刻,整个欧洲都震惊了。这样一些历史事件的形成,是当时的局势和形势造成的,就是中国人说的,时势造英雄。

老子:大用无用。

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因为不管什么制度、机器,人是最宝贵的。

规则、方法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技术不可没有,但不能全是技术,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雄心勃勃要做跨国公司总裁,那你必须悟道,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的经典文化里。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多方面的满足社会需求。事不同而理同。

为人生而学术的学者自己必须要有有人生,而人生是什么呢?是体验。

王志问:易老师害怕过这种结果吗?担心过吗?或者说这种结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答:即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担心。我不过顺其自然而已。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该做、能做的事情而已。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01. 大江东去

三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周瑜是一个气量狭窄的人,我们记得的“既生瑜,何生亮”,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口头禅,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周瑜是非常忠诚,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具有军事才能与指挥才能。

历史,尤其是三种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是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实际上,热爱历史、关注历史的人,他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对这个历史人物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一旦定型了以后,他往往无法接受别的形象。

诸葛亮最杰出的政治贡献:

-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

-促成了刘备集团孙权集团的联盟

-治理蜀国

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

空城计:不欺售欺

历史也有三种意见: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


02. 真假曹操

曹操在错杀吕伯奢一家后,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走投无路时,的自我排解的语气。

打仗,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瞒传》,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

曹操在遗嘱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到的非常少:"吾在军中执法 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之后就唠唠叨叨地讲家务。让家人把熏香、香料分掉;歌女、小老婆,不要赶走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可以让她们学习编草鞋,万一曹家以后破产了,她们还可以拿草鞋卖钱。——“平生奸伪,死见真性”。


03. 奸雄之谜

奸雄包括两个概念,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叫做奸雄。

《三国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我可是不让的。


04. 能臣之路

实际上年轻的曹操不懂一个道理,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做能臣的第一个条件,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中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个条件,看政局,如果政局乱的话,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第三个条件,看人主,如果是昏君,也做不成人臣;而,即使是治世、是明君,那也要看皇帝的兴趣和爱好(汉文帝、文景之治、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曹操出仕的时候,是乱世的前夜。

 8 ) 一个有卖点但乱改历史的赚钱节目

看了七八集

看不下去了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但这品三国舔曹骂刘

看到说曹操没称帝,就是忠臣?多好多好

无语

他是没称,那是他快死了,而且死前把称帝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而且百姓见到曹操来就跑,为什么?

这屌毛不是屠城就是迁移(古代远程迁移就是随机枪毙)

对曹操,你可以认可他的成就和不择手段,但不可能推崇,除了脑残和别有用心之人

而且品三国为什么用看正史的眼光去品三国演义呢?为什么不直接去品三国志

就是想有卖点,多赚点钱

 短评

回想起《百家讲坛》,脑海中就浮现起《易中天品三国》的画面…… -12721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当时是真火,现在看名副其实,易中天的确做到了深入浅出,大师之风

12分钟前
  • 北落師門
  • 力荐

当年上学时拷在MP3里听的,说什么也要给豆瓣填进去。

15分钟前
  • owen
  • 力荐

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个优点,就是有理有据,每个观点都引经据典而不是靠脑补

1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奥斯卡欠先生一座影帝

17分钟前
  • easyfresh
  • 力荐

—— 三國迷擴展包

20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不去讲评书、单口相声、脱口秀等白瞎了,至今还记得那句“可爱的奸雄”

2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易中天教授太幽默太会讲了,看了根本停不下来。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把政治、历史、文学,结合当下各种比喻和解释,生动形象,精彩无比。

26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

操哥去世之后的三国令人食之无味。

30分钟前
  • 狗打墙
  • 力荐

当年每天盯着央视10套听讲看易中天讲三国。学生时代竟然买过唯二的两正版书籍,下册后面还附有一张CD。认认真真写了好多心得。

3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从去年看到今年,经典确实是经典啊,放个十几年再看,还是觉得好。最后五集升华了,与后来的中华史的史观一脉相承。看到很多人批易老师贬刘贬亮,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看的,易老师口中的诸葛亮明明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鞠躬尽瘁的相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比演义里多智近妖故弄玄虚的诸葛亮可敬可爱多了。另外我也终于明白早年间看的三国脆皮鸭同人为什么都是东吴背景了,实在是,东吴美男子天团太!好!嗑!了!绝对的官逼同死,动不动登堂拜母,动不动互赠信物,动不动赤裸 play,而且还都是英雄出少年,不写对不起陈寿,不嗑对不起真人。

38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

42分钟前
  • 小张
  • 力荐

易教授在表演了44集脱口秀后,终于在最后几集拿出了些干货。

43分钟前
  • salo
  • 力荐

央视捡到宝了,你懂我意思吧?

46分钟前
  • ༺ༀགྷཱྀ 魏武™ གྷ
  • 力荐

听易老师讲三国,听的是英雄豪杰,听浪花之下的潜流暗涌,听大势所趋,看云扬风起,如英雄乘势挥洒,安一颗国士之心,填一双苍然深眸。

47分钟前
  • Alex
  • 力荐

在百家讲坛里算是讲得非常好的了……

48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n年前百家讲坛看过这个节目,真看不下去,最近在喜马拉雅听了一遍,感觉奇好,这个就得听,不能看,是个耳朵节目

52分钟前
  • 钱多多
  • 力荐

他品我听

55分钟前
  • Michele
  • 推荐

感觉是中国电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系列节目。

6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小时候在央视看的,三国入门,浅显易懂,诙谐有趣

1小时前
  • 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